第一篇:2014年自考毛邓三概论复习学习方法大全
2014年自考毛邓三概论复习学习方法
为助广大考生更高效备考,苏州新区新科教育学校特整理自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方法。
1、详读教材。自学考试最大特点是统一性和规范性。其命题和判卷标准的拟定严格依据指定教材(考试大纲的具体化)内容。考试题的应答应以“再现教材”为主。基于此特点,要求同学做到认真阅读教材,了解考试大纲。
2、以题为干。自学考试是应考性极强的考试形式,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边读边归纳,这也是读书的要领。
3、逻辑记忆。本门课程涉及诸多概念、原理、理论,还经常会遇到一些会议、事件、人物、年代等,是记忆难度较大的一门课。死记硬背不行,要用逻辑记忆法,即寻找有关联的东西联系起来记忆。
4、多动手笔。勤动笔(广义上也包括打字),是协助理解和记忆的好方法。考试的时候,下笔就比较轻快和容易。
苏州新区新科教育学校壹叁玖壹肆零陆柒零零贰
第二篇:2014年自考毛邓三概论复习学习方法
2014年自考毛邓三概论复习学习方法
为助广大考生更高效备考,苏州新科教育饮马桥校区章老师特整理自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方法。更多学习资料、真题答案,尽在新科教育
1、详读教材。自学考试最大特点是统一性和规范性。其命题和判卷标准的拟定严格依据指定教材(考试大纲的具体化)内容。考试题的应答应以“再现教材”为主。基于此特点,要求同学做到认真阅读教材,了解考试大纲。
2、以题为干。自学考试是应考性极强的考试形式,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边读边归纳,这也是读书的要领。
3、逻辑记忆。本门课程涉及诸多概念、原理、理论,还经常会遇到一些会议、事件、人物、年代等,是记忆难度较大的一门课。死记硬背不行,要用逻辑记忆法,即寻找有关联的东西联系起来记忆。
4、多动手笔。勤动笔(广义上也包括打字),是协助理解和记忆的好方法。考试的时候,下笔就比较轻快和容易。
第三篇:毛邓三学习方法
08年自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方法
2008年12月01日 15:14来源:考务三处
对新课程的主要内容、难点问题和学习方法的浅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的学习和分析。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称《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专业必考的课程,是公共政治理论课改革中设计的新课程方案,该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考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而设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
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实际结合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开设本课程,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完整地、准确地、简明地向自考生传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和科学方法。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考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该章是整个教材的引领章节,也是重要章节之一。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主要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解放思想,推动理论创新,走自己的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章 主要内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下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走自己的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章 主要内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特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丰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景发展的期待和希望。
第五章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含义和意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准则和纲领等内容。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立理论基础,也是邓小平对中国国情的基本分析和把握,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性纲领。
第六章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重要的一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以及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这一章的重要性在于改革开放是中国时代的特征,是中国发展的标志,使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八章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先富”、“后富”与“共富”的关系等。这一章是大章节,有三部分组成,内容多、重点多,实践结合很紧,要多看、多练习。
第九章 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章较难理解的是如何实现这三者的统一,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
第十章 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和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和谐文化等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等内容;这一章的难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当前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
第十二章 主要内容: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发展、含义、内容和意义以及成功实践;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等。这一章的难点问题主要是对台政策的变化及其深远意义。
第十四章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等建设。这一章的难点是坚持党的领导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关系;科学执行、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
二、《概论》课程各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第一章 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第二章 的重要和难点问题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过程及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党的七大上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全党的确立。由于“文革”所犯的错误,使这一思想路线遭到破坏。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路线,并提出了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的重要观点。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的目的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 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相互关系。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这表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重新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同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六章 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实行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中华民族。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七章 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市
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改革:“先富”和“后富”的统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其中难点问题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市场经济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市场经济的共性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保障制度社会化。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体现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属性。
第九章 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既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十章 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素之间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要理论创新,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化、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条件下,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武器。
三、新课程的学习方法
学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必须端正学习态度,运用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认真阅读、钻研大纲和教材。
考试大纲是个人自学和国家考试的依据。考试大纲列出的各章学习目的和要求、课程内容,规定了考核的目标,包括考试的知识点,必须要做到识记、领会和运用,这是考核的内容,也是命题的依据。同时要认真阅读教材,教材是由作者根据考试大纲编写的,具有权威性。教材是考生的必读书本,必须认真地看。要认真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内容,适当也可参考、阅读一些辅导材料。
2、全面学习和重点深入学习相结合。对《概论》内容,要根据其科学体系、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其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力求搞清楚之间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掌握其主要原理和重要论点、论据。考试大纲每章都列出学习目的和要求、课程内容、考核知识点和考核内容,教材每章都有前言,结尾有思考题,特别是考试大纲中的按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列出的考核内容,是每一章的重要和应掌握的内容,也是考核的重点,必须认真加以对待。《概论》的各章节和各原理之间都有密切联系,要全面理解,正确把握,重点注意。
3、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学习《概论》,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上,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事实证明,真正理解的内容就容易记住,不理解的内容,是不容易记得住的。有的考生光靠死记硬背,“突击复习”,不求甚解,是很难记得住,留得住,写得出的,往往一到考试时,就丢三落四。有的单纯的、孤立地抓重点,甚至去猜题目、押题目,往往容易猜错了、押偏了。因为考试中的考题不可能同辅导书上练习题一模一样,死记硬背的考生遇到灵活的题目,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明明所考的内容是知道的,因为提法改了,往往答不出来。
4、坚持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提高能力。《概论》所阐述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学习理论,联系现实,分析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当前,必须学习领会和掌握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分析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为社会多作贡献。总之,自学《概论》课程,要有学习兴趣,要主动去看,动脑筋去想,用眼睛去观察和了解社会,用心去读书、看书、思考问题,就一定会有成效,有收获,会取得课程考试的好成绩。
第四篇:自考《毛邓三思想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自考《毛邓三思想概论》复习资料总结(1)
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的名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三个代表”.3.科学发展观.4.解放思想.5.实事求是.6.与时俱进.7.求真务实.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9.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0.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1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1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7.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18.和平赎买.19.国家资本主义.20.社会主义本质论断.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2.社会主义的根本矛盾和根本任务.23.小康社会.二、选择题型重点一一基本理论事实知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出来的.2.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中国革命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至今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集中概括(科学内涵)是:“三个代表”.5.“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8.党的思想路线,简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为“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核心.9.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赋予“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思想内涵,成了一个包含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命题,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0.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时代的精神,解放思想与时惧进求真务实等都是对其的时代精神的体现.12.“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要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的路,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13.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情况.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1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15.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16.中国近代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17.中国革命处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因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2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23.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还是掌握无产阶级手里,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根本的区别.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在世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色彩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经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2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简答题):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2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个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29.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30.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农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3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32.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由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前途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和人民意愿等方面的因素和条件.33.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即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和党中央有一个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从原来设想先搞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即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起逐步过渡.3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合作化道路,这是必由之路.3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政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师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一一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37.用和平赎买的方法,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司合营三个阶段.39.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和平方法.40.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两个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事实: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震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4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时候开始.42.毛泽东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第一次结合是指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提出“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4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二是共同富裕.45.“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都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46.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起始阶段.简单地说,就是指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4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8.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4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5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看课本)
51.邓小平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内容看课本)
第五篇:毛邓三复习材料
7.1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用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多年实践中,我们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它各方面体制的改革,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7.2如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7.3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必要性:1 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2 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3 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国的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7.4如何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8.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等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过去我们一直搞计划经济,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的。接连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各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8.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要求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切有利的做法和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8.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8.4 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践形式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所有制的实践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别。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因为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8.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党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劳动还是谋生手段时,人们还做不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提供劳动,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8.6 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1.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也是进
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 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没有创新能力是当新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8.7 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
大意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中国能够较快地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业化成果,极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第二,将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第三,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益作出贡献,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东西部,沿海与内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9.1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9.2 为什么坚持政体,国体。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
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9.3 依法治国含义,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意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9.4 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民主,人民当家作主。自由,政治自由,主要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它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真实的民主。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经济文化落后,即使有了先进的社会制度,人权的实现程度也会受到限制。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10.1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基本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0.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0.3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1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可能性: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1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1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丰富内容,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11.5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