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重庆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为师之道”,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
2.高校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人格、专业知识和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这种职业品质在一般生理条件合格的情况下,主要经过后天学习、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中形成。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从他们所承担的职责和职业特点来看,主要有高尚的师德/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在这么多的素质要求中,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三大方面其中专业文化素质: 比较系统的哲学理论修养;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实践能力素质: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敬业精神是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一种出自从业者内心的从情感上对本职工作深深的爱恶, 从行为上愿为本职工作倾心尽力,尽职尽责,在效果上始终追求一种自己力所能及的至善至美的境界的内在品质.4.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应当普遍遵守的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它是规定,评价,调节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系列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学术研究活动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1)热爱学术、追求真理(2)实事求是、客观公正(3)学术自由、民族平等(4)谦虚谨慎、团结协作(5)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5.道德评价是通过赞扬和鼓励,谴责和批判,示范和劝阻,以肯定或否定某种行为的方法,使人的行为纳入社会或阶级要求的轨道,并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6.教育伦理就是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构建起来的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
高校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是衡量、判定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及道德品质善恶的尺度与准绳。一般标准包括社会标准和职业标准(道德行为标准和道德心理标准)。道德行为标准是衡量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外在尺度和准绳。道德心理标准是衡量教师行为善恶的道德心理尺度和准绳。
高校教师的师德评价就是一定的组织、他人或高校教师自己依据一定社会的高效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一定的形式对高校教师个体的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品质已经高校教师集体的职业行为状况所作的善恶、贬褒的评判活动。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道德人格的高尚性(2)道德目的的明确性(3)道德行为的示范性(4)道德内容的全面性(5)道德影响的广泛性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1)完善个体人格,培养职业品质(2)发挥评价功能,形成积极导向(3)树立人格榜样,增强育人效果(4)引领社会风尚,推动文明进步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1)教育公平原则(2)教育诚信原则(3)集体主义原则(4)人道主义原则
4.敬业精神在教书育人活动中的意义:
(1)敬业精神对于我们满足自我生存的物质需要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2)敬业精神会丰富我们的人生内容,充实我们的现实人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感知幸福与快乐的源泉。(3)高度的敬业精神还是我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有效的途径。
5.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
(1)辅导员的道德风貌影响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2)辅导员的性格气质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3)辅导员的兴趣和专长影响学生学习倾向(4)辅导员的仪表风度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5)辅导员的人格魅力的艺术性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
6.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具体标准:(1)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2)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3)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4)率先垂范的榜样精神
7.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1)恪守底线(2)注重师德(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良心、职业道德理想)(3)追求境界
8.如何理解“德─得”相通的本质?
“德-得”相通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论语集注》中所说的:“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从这句话来看“德”之通“得”在于“得道”。其义是说我们应当将做人所应该遵循的各种原则和规范内化于心并且持之以恒地保持下去。二是许慎所讲的“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句话是说凡是道德的行为,它一定有益于他人,使他人有所“得”。同时,道德行为主体也会在这种道德追求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使自己也有所“得”。
德得相通的本质告诉我们,做人为师当以得道为先,只有得道方能化德,只有拥有了做人为师之德,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好人和良师,只有悟道,才能知道;只有知道,才能得道;只有得道,才能成德;其次,我们还要善于化德性为德行,在生活和工作中勉力行道,让学生有所得,也让自己有所得。
10.如何理解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与教师现实人格的冲突?
教师的人格定位非常高。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不同于一般的职业,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对其从业者的人格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主要表现在:(1)教师必须实现“道德之师”与“学问之师”的统一。(2)教师必须实现职业活动内的“言教”与职业活动外的“身教”的统一;(3)教师必须实现“德之自修”与“德之助修”的统一。以上三方面深刻的说明了教师职业在道德要求上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必然决定了我们如果想要当好一名教师,就必须具有优良的个体人格,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的很多教师其个体人格都尚未达到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的客观要求,这样一来,在从业的过程中就必然出现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与教师现实人格的冲突。教师要具有优秀的人格,当然教师也是人,现实中的教师不可能是具备完美人格的人。但是,当一名教师不能以现实性替自己的弱点辩护。因为人不仅是现实的,而且还是跨越现实的,创造未来的存在体,人在意识自我的现实性的同时,也应自觉意识其本性,而且要求超越现实,生活在应有的理想状态,在那里开辟着自我创新的道路,自我意识到现实性并想超越它,不断地努力于真实的自我创造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是教师。
9.当前教师人格异化有哪些典型表现?这些异化现象给了我们教师怎样的警示? 表现:一是道德败坏,不顾廉耻,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人伦底线;二是利欲熏心,金钱至上,滋生了严重的金钱拜物教思想;三是利用学生,追名逐利,全然不顾履行教师的基本职责。四是心浮气躁,方法粗暴,丢失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具有的仁爱之心。正是因为一部分教师丧失了自身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操守,才最终导致了这些教师的人格异化.警示:“禽兽老师” “腐败老师” “老板老师” 和“暴力老师”等等虽然只是发生在少数的教师身上,但其言行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现象.试想如果 “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都走向堕落,那么,人类社会未来命运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深刻认识自身的职业道德操守,关系到教师的人格尊严和自身形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只有主动并自觉的去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才能使教师的人格尊严得以维护,并最终赢得学生的敬重.11.《知识精英:利益的获得与声望的下降》一文留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
该现象显示:以高效为主体的知识精英已经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一部分,他们在努力为自己争取利益方面做得很出色;一些知识精英已放弃了理想以及自己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蝇营狗苟于个人私利,在社会中丧失了道德权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会允许自己的知识精英只充当理性经济人,知识精英作为民族中的先知先觉者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自己特殊的责任,放弃这种责任就意味着对国家民族的背叛。知识精英更应充当瞭望哨和社会良心的角色,更应该跳出自己的“专业”,积极介入公共事务和公共生活,没有权利只埋头经营自己的蝇头小利。孟子有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在古代中国,就是靠“士”这个阶层联系着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维护着社会稳定,而在当代中国,中产阶级微不足道,联系上层和下层主要靠富有理想主义的知识精英。如果知识精英们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仅满足于一己之利的获得,则国家堪虞民族堪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每一个高校教师都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严格的要求自己:言传身教,追求公平;讲求诚信,严谨治学;热爱学生,乐于奉献。
道德原则的确立是为了指导人们的行动服务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确立也是为了指导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行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该体现基本的道德原则才能直接或间接地教育学生,影响同事,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才能创造一个和谐而又不失活泼的校园氛围。高校教师应该主动地将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作为指导自己行为举止的行动指南,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称职优秀的高校教师。根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要求,每一个高校教师都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一是言传身教,追求公平;二是讲求诚信,严谨治学,三是热爱学生,乐于奉献。
第二篇:2013年重庆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
1.人类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从个体心理产生的角度,人类心理现象包括两个方面:
(一)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系统。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的结构一般分为: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2.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学校因素有哪些?
(1)开发大学生的智能;大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常常与高校教育的质量、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有很大的直接关系。如果高校教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见解独特,富有创新,就能够加快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2)塑造大学生的人格(3)校园环境与班风(4)学校中的人际因素(5)高校教育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性格的形成、价值观的确立、道德规范的内化、社会角色的学习等人格特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一)心理发展的过渡性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与差异性
(三)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四)心理发展的可塑性;其中矛盾性的主要表现为:1.心理闭锁性和渴望交往的矛盾2.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3.强烈的求知欲和鉴别力不够之间的矛盾4.情绪性和理智的矛盾5.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定向的矛盾。
4.学习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将学习由简单到复杂分为(1)信号学习(2)刺激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二)布卢姆的学习分类:从学生的学习目标看,可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动作技能学习
(三)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按学习材料的性质及其与学习者知识经验的关系分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分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5.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1.学习的专业型2.学习的自主性3.学习的探索性4.学习的实践性5.学习的合作性
6.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有哪些,对教学有何作用?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有:准备律: 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练习律又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应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反之亦然。
练习律:学习者有准备来学习,而又给以学习活动,学习者就感到满意。学习者有准备,而没有学习的活动,学习者就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被强制学习,学习者也会感到烦恼。
效果律:如果动作,跟随情境中满意的变化,在类似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否则减少。效果律建议用具体奖励,如奖金、口头表扬等对学员进行重复练习。桑代克认为,喜悦的结果加强联结,而厌烦的结果则减弱联结。
他的理论对教学的作用是:是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主要的三条规律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争论和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重要的源泉。不仅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贡献,还被运用于中外学校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高校教师角色的形成表现为哪几个阶段?
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角色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关注生存阶段
(二)关注情境阶段
(三)关注学生阶段
从社会心理学角色理论看,高校教师角色的形成表现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角色认知阶段
(二)角色认同阶段
(三)角色信念阶段
8.高校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哪些?实践中体会最深的是哪点?
一、教学效能感:可分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方面。(1)影响教师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及情绪(2)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二、教学反思力:教学反思力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三、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表现在:(1)敏锐细致地观察学生(2)冷静理智地处理突发事件(3)针对学生实际对症下药(4)调控与变通能力。
9.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怎样建立教师的威信?
客观因素:(1)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2)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
主观因素:(1)教育教学技能和心理素质(2)良好的道德品质(3)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精神面貌
(4)师生平等关系(5)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建立教师的威信: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5)塑造美好的教育者形象
(6)加强明智的自我意识。善于觉察、分析、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不断完善自己
(7)改善师生心理关系。疏通与学生的心理关系,保持与学生的长期而密切的交往。
10.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1)生活适应问题(2)学习问题(3)人际关系问题(4)情绪问题(5)自我意识问题(6)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7)就业心理问题(8)上网成瘾问题(9)神经症
成因有: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正在经历人生发展的多事之秋,他们的心理,思想还没完全成熟,遇到挫折和失败时,难以应对,也易产生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此外,心理素质脆弱,个性缺陷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学校教育因素:学校重智轻德,分数至上和精英主义情结压迫了学生,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指导不够,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社会环境因素: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良社会现象是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许多矛盾,大学生人格弱点浮现出来,形成心理问题或疾患。
(四)家庭教育因素: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11.教师应该如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1)积极关注学生心理问题(2)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帮学生寻找到交流的真谛(如何与父母相处;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与老师相处;如何与朋友相处。)
(4)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问题(5)教会学生营建生活意义(让学生学会发现/更改/创设/添加/转移)
(6)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精神(学会珍惜自己;辩证看待缺乏;懂得适度比较;体验自我幸福)
(7)让学生学会自得其乐(8)教师要做好心理健康的榜样
12.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你的构想。
(一)注意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1.提高大学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2.引导大学新生正确认识自己。3.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指导。(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2)帮助大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3)注意大学生的考试心理卫生。
(三)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1)帮助大学生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2)教给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
(四)重视大学生的恋爱和性心理教育(1)通过心理卫生课,使大学生科学掌握性知识(2)教育大学生积极与两性正常交往(3)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五)促进大学生形成自我意识(1)帮助大学生学会客观的认识自我(2)培养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3)培养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
(六)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1)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2)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技巧,树立求职自信。(3)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就业中的挫折。
我的构想:教师应该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引导学生理性看问题,教会学生营建生活意义,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让学生学会自得其乐。学生要学会自我维护,正确认识自己,积极面对挫折,让自己更快乐。
1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是什么?
情境: 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和环境,它提供给学生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
意义建构: 是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知识或学习主题的意义,即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会话: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与商榷;
协作: 发生在学习过程始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与媒体之间的友好、平等的支援和帮助;
第三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
辽高校师训字[2012]1号
────────────────────────────关于2012年全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
为组织好2012年全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贯彻落实《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实施方案》(辽高校师训字[2008]1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精神,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落实《实施方案》精神,切实组织好本的岗前培训工作 为保证和提高培训质量,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将定期对各培训点学校“通识”部分的集中培训和“校本”部分培训计划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严格按《实施方案》的要求,重点检查岗前培训的教学工作。请承担培训任务的各高校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履行各项培训职责,切实落实好《实施方案》中的各项规定、要求和管理程序,继续把提高岗前培训质量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抓好抓实。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要切实保证授课时数,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免课时。为保证培训质量,要控制好培训规模,人数过多的应分期组织培训。
二、2012年培训点学校设置
根据今年各高校的培训需要,经研究决定以下17所高校为2012年岗前培训点学校,负责“通识”部分的集中培训以及培训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
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医科大学
大连大学大连交通大学
渤海大学辽宁医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东学院
各高校可就近选择培训点学校。
三、培训教材的发放
2012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分别委托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地区)、渤海大学(锦州地区)和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大连地区)负责发放,其他各高校分别到以上三个单位领取所需教材,负责发放教材的单位请做好教材发放和书款的登记备案工作。
四、费用
培训费、考务费、教材费标准仍按原收取标准执行。
五、网上报名方法、考试时间
学员考生可点击http://(辽宁师范大学)→人才培养→高师培训→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网上报名系统→学员考生注册页面进行登录。
1.网上报名时间为9月1日-9月30日。
2.学员所在学校审核截止日期为10月10日。
3.各主考学校统计学员考生人数、安排考试事宜截止日期为10月30日。
4.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落实全省岗前培训考试工作时间为10月31日—11月23日。
5.11月24日,全省岗前培训“通识”部分统一考试。
六、几点要求
1.各培训点学校请将课程表(授课教师及职称)于开课前一周通过E—mail报至中心培训咨询部。
2.网上报名具体事宜请登录中心网站。
3.准考证请按网上考试报名系统设置的统一格式,由各主考学校自行下载打印、粘贴照片发放。
4.参加补考的教师按上述网上报名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注册报名,并注明补考及科目。
联系人:陈春光电话:0411-82158139
E—mail:ttcbgs@lnnu.edu.cn
辽宁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6月6日
第四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84年以来,我国高校领导体制为____,这种高校领导体制在《高等教育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2、马丁·特罗提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当其毛入学率低于____时,处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根据我国学位授权体系的规定,在各学位授予单位中,学位授予的权力机构是____。
4、属于中央集权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国家主要有____。
5、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建立,标志着高等学校____的职能正式出现。
6、“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提出把____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7、从学科是分科地组织还是综合地组织,即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分类,可以将课程划分为____。
8、就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而言,如果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以将高等教育机构划分为____。
9、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构成,体现着高等教育的____。
10、学生的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____的过程。
11、我国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将学位分为____。
12、教学大纲从形式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____。
13、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指____。
14、高等学校直接服务社会职能的正式出现,是以____的出现为标志的。
15、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始于____。
16、从层次结构上看,可以将课程划分为____。
17、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____。
18、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____。
19、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代表性国家是____。
20、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实行的是____。
21、当今世界高等学校采用较为广泛的教学管理制度是____。
22、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确定高等教育价值的观点是____。
23、从个人需要、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确定教育价值的观点是____。
24、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和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____。
25、按学年或学期安排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称为____。
26、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中,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始于____。
27、首先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而发展了大学科研职能的是____。
28、提出“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开放”的办学思想的是____。
29、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____。
30、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探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
31、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为___。
32、具有“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管理”特征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____。
33、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名称是____。
34、首先明确提出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重要职能的是____。
35、高等学校按照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的规范性文件是____。
36、我国目前实行的是____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37、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表述、讲解或讲演系统的知识,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称为____。
38、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主要形式有____。
39、以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为标准,高校课程可分为____。
40、教师劳动的____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4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____。
42、美国哈佛大学是世界著名的____。
43、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____。
44、近现代高等教育直接渊源于____,它是仿照行会组织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于教育机构。
45、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____。
46、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和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____。
二、概念解释:
1、高等教育
2、社会本位价值观
3、个人本位价值观
4、教育方针
5、教学过程
6、教学计划
7、通才教育
8、高等教育的目的9、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10、英才教育
11、高等学校的学制
12、教师中心论
13、学生中心论
14、教师聘任制
15、学分制
16、学年制
17、学年学分制
18、教学大纲
19、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20、教学组织形式
21、教学技术
22、课程
三、简答题:
1、简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简述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3、简述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内涵。
4、简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5、简述高等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步骤。
6、简述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7、简述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8、简述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9、简述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10、简述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诸种关系。
11、简述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2、简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内在联系。
13、简述现代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4、简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5、简述高等学校学制的内涵及其制订的依据。
16、简述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17、简述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18、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地位与作用。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结合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谈谈你对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3、结合实际,谈谈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存在着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贯彻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结合实际,谈谈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与改革的关系。
6、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7、结合自己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国高等院校应该如何合理定位。
8、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9、从历史的角度阐述高等学校职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结合实际情况谈谈你对如何处理好高等学校各职能之间关系的认识。
1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高等学校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
第五篇:江苏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打印版_3职业道德
一、导论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和人自身的存。1.对道德概念的一般理解?①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②道德以善恶为评价为③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④道德是调整个人与跟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2.道德的一般本质?所谓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道德的一般本质体现在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④(经济和道德的关系是辨证的)道德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存在规则和发展规律。这它既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阻滞或促退作用。3.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特殊本质。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非权利、内化的规范。其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4.如何理解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道德需要作为高于物质需要的精神需要,作为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需要,主要是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同时,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5.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
活中所从事的负有特定社会责任、具有专门业务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6.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念、情操、品质。7.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及其观念的灵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②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旅行职责的精神动力③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8.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或规范体系是什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为善恶的具体标准。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之夜道德的规范体系,具体而言:①要爱岗敬业,勤于职守(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迅速增长专业才干,才能增强职业的责任心,才能提高工作积极性,才能练就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的品格);②要尽职尽责,奉献社会(从业人员应在行使职权时,考虑如何正确行使本岗位所拥有的职权,如何尽职尽责,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社会);③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既包括对国家法律、纪律的遵守,还包括对职业规则的信奉);④要文明竞争,友好协作;⑤要勤奋学习,熟练业务(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熟悉、通晓本职业务,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9.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①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尊重自我,热爱学生:孔子“爱之”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③团结协作,开拓创新:陶行知“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④严格自律,以身作则教师劳动最具影响力的手段是“言传身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0.职业道德的特殊性:①职业道德调节的范围具有局限性。②职业道德的规范内容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德的具体要求具有层次性。④职业道德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⑤职业道德的作用方式具有一定的权力强制性。11.职业道德的作用:①职业道德能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职业道德是职业的生存条件。③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④职业道德对社会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1.教育劳动是教师职业道德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实践基础。概念:教育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劳动,它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的培养人、塑造人的高级劳动。2.教育劳动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①教育劳动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是一种特殊活动,是社会主,伦理道德因素参与整个教育过程)。②教育劳动产品具有社会性(如何理解教育劳动产品具有社会性?教师加工出来的“劳动产品“是具备了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具备了一定思想觉悟的人。他们具有其他劳动产品无法比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他们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产生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其作用面之广、影响度之深,是社会上其他任何一种劳动产品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本着对学生一声负责的态度,审视自己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极其可能产生的效应。)3.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表现在: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向师性、主客体双重性。4.如何理解劳动对象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教育对象的这种向师性,要求教师必须从育人高度注意自身劳动的示范性。5.如何理解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人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的,这与消极地接受劳动者的任意加工油本质的不同。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主动的一方,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星啊,学生操有某种“主动权“。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教师劳动对象的反作用却表现出特有的丰富的形式和复杂的程度。教师劳动的效果、成效,不只是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努力和能力。6.教育劳动为什么具有创造性?教育劳动具有创造性,具体表现为:①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性新能力;③教育方式方法具有创造性。7.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在教育劳动中形成的。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综合,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
三、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1.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弘扬大学精神?①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②学术自由的精神、独立自治的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理性批判的精神是大学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精神世界中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精髓与内核。③大学精神的弘扬要求大学教师要确立起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服务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还要树立起崇高的学术追求并养成独立的学者人格。(北大之爱国、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求是)2.大学精神的内涵:①学术自由的精神,大学精神的核心。教师和学生不受法律、学校各种规定的限的不合理干扰而进行讲课、学习、探求知识及研究的自由。主要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②独立自治的精神。定义:大学独立于政府免受干扰,依法独立办学。中世纪不同国家的学者模仿工商业者结成了自治的行会,便是现代大学的雏形。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学的科学精神就是在科学研究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表现为热爱科学、追求科学、为科学献身的意志与情怀,也表现为一种不迷信、不武断、不盲从、不附和的理念和态度。其核心就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真”精神。人文精神,以人自身的自由与完善为终极目的的价值信念和思想态度。要帮助被教育的人养成健全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宽阔的胸襟、开放的事业和良好的德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旨在求真,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旨在崇善。二者在价值上相互渗透、相互支撑。④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学的开拓创新的精神,一是指向科学研究;二是指向人才的培养;三是指向社会发展;四是指向大学自身。⑤理性批判的精神。理性批判的精神主要体现三个方面:①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大学是整理、选择、保存、传递和发展文化的场所②从思想发展的视角来看,大学是各种思想观念兼容并包、交相汇集的场所③从社会进步的视角来看,大学不是现实社会的缩影,而是社会理想的制定与实行者。3.大学精神的作用:定向与规范的作用;维系与凝聚的作用;激励与驱动的作用;感染与教育的作用。
四、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1.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2.怎样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具有基准性;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具有本质性;③教师职业道德原则;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具有自身独特性。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构成了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确立的客观依据。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
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1)任何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培代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规定了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2)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教书育人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1)教学的过程必然也是育人的过程。(2)教好书要就育好人,育好人是教好书的保证。
3、教书育人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要求。为了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培养成千上万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各类人才。贯彻教书育人原则的要求:
1、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其智力,培养其多方面的能力,还要注意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活跃气氛、锻炼身体,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更要注意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水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教育方法要正确,符合规律,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认识规律,积极探索,努力学习。
3、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知识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思想理论和道德品质保证),教育理论(方法保证)。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
1、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保证。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学生效法的楷模。为人师表原则是由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育人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来对学生产生经常性的、直接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教师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具有较高的威信是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威信是建立在多方面条件之上的,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湛的业务能力。由于高校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行为判断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道德品质状况对其威信的影响就更大。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以身作则作为一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来加以倡导。孔子常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为人师表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培养年轻一代的工作是一个全社会性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工程是这庞大系统工程中的核心工程,而教师则是学校教育工程中的劳动者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也就决定了整个社会对教师工作的关注。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工作态度不仅影响学生,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家庭,影响整个社会。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要求:
1、坚持
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1)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是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为了做好学生的表率,必须在各方面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必须严于律己,严格遵守各种法规,严格遵守各方面的道德规范。(2)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3)要严格要求自己,就必须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特别是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发现和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严格要求自己,就必须努力学习。
2、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1)坚持以身作则,就是要教师以自身的行为对学生起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教育的一种方法,是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2)坚持以身作则,就必然要求教师把身教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3、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言行一致,就必然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4、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教师的社会角色要求教师必须以身立教,德识统一,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二者不可偏废。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
1、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1)教育公正作为教师职业道教师在评价和处理教育领域或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公平合理。(2)社会公正道德原则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必然要求教育公正。
2、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公正作为教师的一种美德,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高尚的人格。公正就像一架天平,衡量着教师道德水准的高低,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极大的人格影响。
3、教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必须坚持教育公正这一原则。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集体氛围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的公正。教师公正,威信高,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要求:
1、爱无差别,一视同仁。
2、实事求是,赏罚分明。
3、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4、面向全体,点面结合。依法从教原则:(1)道德与法的关系。道德与法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道德和法有着诸不同,道德产生的时间要早;②二者社会作用的特点不同,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而法则是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③二者的调节范围不同,道德对社会上的一切领域都起着或多或少的调节作用,法干涉的范围有明确的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又有着几位密切的关系。①遵循的根本原则同一: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②在作用上相辅相成③在多方面大量交叉重合(表现在特点、层次、作用范围上)④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职业道德与法的关系?职业道德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随着职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职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整个道德体系中,职业道德具有短暂性。职业道德既具有道德的一般特点,又具有与法律规范相同或相似的特点。职业道德具有规范的具体明确性,具有作用过程中一定的权力强制性,和较强的利益制约性。职业道德是法律与道德的二者结合点,是法律与道德同一性的集中表现。依法执教,依法从教,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法律要求,法律义务,又是道德要求,道德义务,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人道主义原则(以人为本)
五、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2.师生关系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伦理关系居于最高层次;教育管理关系是核心,居于第二层次;系是条件,并居于第三层次;人际关系是以上三种关系的基础,列为第四层次。①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有师生代际关系模式、师生朋友关系模式、师生代际-朋友式关系模式);②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③师生之间的管理关系(分为:强制型管理模式、民主型管理模式和放任型管理模式);④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所谓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的现代模式就是指学生对教师既有信任和依赖,又有独立的见解和自我选择。);⑤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3.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②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③在情感、角色教师关系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4.高校师生关系矛盾冲突的原因:①对教育教学目标认识的差异;②教育教学方法理念的认识差异;④社会大环境会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5.协调高校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具体有?高校师生关系的调节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而教道德调解中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①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如何做到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事,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②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③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 ④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所提倡的爱护学生,并不是迁就和放任学生,二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高度忠诚所产生的对工作对象的一种极端负责任的感情,概括起来,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应当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六、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
1.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特点:①教师集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事由高质决定的;②和其他职业劳动者所构成的群体相比,教师集体中的个体具有更加鲜明的独立性;③教师集体中的个体具有价值目标和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2.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矛盾产生的原因:①由于教育劳动的分工所导致的矛盾;②教师之间由于存在集体中的成员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所导致的矛盾冲突;④由历史的传统和当今社会生活的变化所导致的教师机体中的矛盾冲突。3.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①关心集体;②尊重同事;③团结协作;④有益竞争4.关心的在真实的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价值本质、价值地位、价一的,不存在内在的分裂和价值序列上的优势之分。从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关系来看,两者在总体上是一种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生共长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的价值创造、利益增长和需要的满足依赖于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另一方面,集体的总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必须依赖于个人的价值创造和利益增长。真实的集体主义把实现社会整体的共同进步与每个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真正统一,作为它的最高目标和要求。5.所谓发展性团结协作,主要是以优化现有教育人际关系、踧踖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表现为教师同事系,主动沟通,有问题时,愿意、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意见当面提,“言者无罪,闻着足戒”,寻求和实现了充分的人际交流,不断达到新的理解,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促发新的发展契机。教师之间的关系表面上似乎不是很和谐,教师同事之间会围绕某个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但这种教师人际关系具有激励价值,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健康发展。6.如何以道德的手段在教室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①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道德;②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取、敢于创新的精神。
八、高校教师科研中的道德问题 1.科学研究的道德意义有:①有助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健康方向;②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养成;④有助于高校教师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⑤有助于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2.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①追求真理,勇于创新;②实事求是,治学严谨;③配合协作,优3.我国学术腐败的原因及对策?当前,学术腐败主要表现在:①抄袭剽窃;②伪造或是拼凑包装;③浮搞不正之风。产生学术腐败的原相当复杂,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整个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使其出现的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偏差对学术界的影响等;从学术界资深而言,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管理系统滞后;从学术和学术人员来说,极少数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功底薄弱,心态浮躁,经不起名利的诱惑等;从监督和惩罚机制上看,监督和惩罚机制的缺位也是我国学术腐败未能得到遏制的一个重要因素。彻底清除学术腐败现象,①有赖于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②有赖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③同时还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即科研中具体的道德要求;④最后,要建立起科研预防、惩罚机制。
九、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问题 1.社会服务的道德要求?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时一种特殊的劳动服务,对教师有着特殊的道德要求。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讲究效率、努力奉献的基本道德原则;②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③正确处理岗位主次关系(工作-主和社会服务-次);④确立自觉的守法道德;⑤要主动维护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⑥应具有人格示范的要求。2.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中如何开展工作?①正确处理好享有权利与应尽义务的关系。②正确处理好无私职业范围内工作主次的关系。④正确处理好学术无禁区与传播有规范之间的关系。⑤正确处理好学术独立与公益性期望的关系。
十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人们凭借社会舆论、教育传统和内心信念等力量,采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判断德行为和品质的道德价值活动。原则:⑴目的性原则;⑵主体性原则;(3)质的分析的原则。2.教师职业评价的最高标准——至善的概念:人的创造性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展开,善在利益类)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3.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把握:第一,是指看作为评价对象的道德行为和品质是否符合人的心智谐地发展的要求;第二,以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和品质是否有利于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为标准;第三,要求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能够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
十二、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师的道德成长 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引导性原则;内化性原则;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差异性原则;
十、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师德修养的过程:①提高师德认识;②陶冶师德情感;③磨练师德意志;④坚定师德信念;⑤培养总之,师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从师德认识到养成良好师德行为习惯的五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的到的时间互动的过程:提高师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陶冶师德情感和磨练师德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中介,确立师德信念是师德修养的关键,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和习惯是师德修养的结果。2.中华民族传统修养方法:知行合一、自省慎独、好礼守节。3.新时期师德修养的要求?①学习与实践论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注意深与自律的结合: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发展和升华。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还要突出师德实践环节;③品质修炼与仪表修饰的结合:大学教师的要加强内在的道德修养,服饰、语言、举止得体。4.什么是自律、他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他律是指道德主体在接受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外在因素的影响和驱使,是客观外界对道德主体的规范要求;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能严于律己,自觉主动地内化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付诸行动。他律和自律是大学教师师德修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但是二者又有相互关联作用。这种关系表现在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发展和升华。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必须经过他律阶段的不断积淀、发展、提升、渐而转向自律。师德修养必须坚持以他律为基础和前提,以自律为目标和境界,坚持他律和自律的结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①正确认识师德修养过程中他律和自律关系的意义;②大学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要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③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要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④在他律和自律的结合中,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还要突出师德实践环节。5.品德修炼和仪表修饰的结合:从两个方面:一加强内在的道德修养;二服饰、语言、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