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课改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民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此项教研活动是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研究活动,针对需要研究的教学内容,由四个教师来共同开展制订计划、实施教学、检验效果和改进提高的工作。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可以通过听课和听课后的教师在此次的课题方面提出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和研讨,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种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
我反思的材料。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经过教师一轮“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认为建立在备课基础上的“同课异构”则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是集体智慧作为铺垫,这种“异构”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个人高超教学技能、个人的教学风采。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这种“异构”必然会张扬教师的个性特长,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四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
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新课改新理念, 同课异构教学,各校之间的交流让每位老师都受益,同时也能传递新的教学理念.总之每位老师各具特色,但又互相包容.。作为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在这“好”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上好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多琢磨,多学习,要走出自我。
总之,这次培训中心老师们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非常有意义有内涵,给我们教师注入了一份新鲜的血液,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培训中心的老师们对我们的期望,牢牢抓住这次课堂改革的春风,为槐荫教育、为我们身边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们奉献自己的力量。再次感谢培训中心的老师们给我们提供了这次不可
多得的学习机会!“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
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在每个学校都很难做到集体备课,这种长期的“孤立”和“隔离”也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障碍。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第二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1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拓宽视野,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智慧碰撞,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 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 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 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2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在每个学校都很难做到集体备课,这种长期的“孤立”和“隔离”也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障碍。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320xx年3月28和29日,我校15名语文老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由陕西省教育学会名师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就是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讲授相似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研究的目的。每一位授课的老师各显其能,作出了不同的课堂展示,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通过参与这次的教研活动,我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参加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通过听课学习,我发现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也给我们教师“个人自备,分头施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和学习范本。
“同课异构”本身属性决定了授课教师风采形式的多样化。让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如陕师大附小王林波老师《童年的发现》课堂在朴实中见真情,灵活中促情感。整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心灵交流,老师能和学生融为一体,让孩子的思维得以扩散。能感受到他真的用心在讲课,整个课堂很大气,教态自然大方。北京市的王文丽老师在导课部分与学生进行轻松的交流,交流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她不仅以自身的热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能把自己的发现及发现的过程讲给同学听,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王文丽老师的朗读录下来就是教学素材,现场的朗读引来在座所有老师的阵阵掌声。杭州市崇文实验中学的虞大明老师的作文课别具特色,给出材料,用学生最喜欢最熟悉的童话体裁进行创编。小组合作,各尽其能,在短短的5分钟孩子们完成了童话创作。当然这五分钟的创作得益于虞老师55分的精彩教学引导。最后说课环节虞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的:为了学生自信愉悦的习作,我们该做些什么?上海的戴建荣老师的课太精彩了,我个人觉得与其说这是一堂课,不如说这是一场话剧表演。
《将进酒》在我上学时对它的定位为这是一篇文言文,掌握句式结构,理清字词句的意思,最后再背诵,很枯燥,很痛苦。而戴建荣老师运用了“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的古诗吟唱教学法。老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实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教师把可以托付的内容尽量托付给学生,学生则彰显了巨大的潜能。我觉得不是在听课,是在欣赏语文教学艺术。课堂中没有表演式的花架子,有的是扎实、真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戴老师堂堂一个七尺男子汉,但他温柔的声线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第一位老师,煽动着每一个人的情感。学生大概不懂古诗的平仄,戴老师不厌其烦,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认识平仄包括有哪几个声调的字,如何处理平仄声长声短,教学生从读到唱到吟,至半读半唱,这节课学得很实在,学生们始终没有丝毫的厌倦,反而沉浸其中更令我耳目一新。
通过这样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些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太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
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同课异构活动非常有意义、有内涵,同时也为我们注入了一份新鲜的血液。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4为了促进“生本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开展,从根本上强化教师特别是我们青年教师的“生本”理念。前段时间,我们学校进行了为期一月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赛课”,踏踏实实地经历了“文本解读——独立设计——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的研讨过程。这一过程中,既欣赏到了教师个人的风采,又感受到了集体智慧的魅力,在比对整合中,促进了专业水平的发展。
一、存同——“生本”理念无声润泽
“同课异构”中,“同课”是教学的基础,即同一文本,相同的教学内容,它保证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便于进行比较式的研讨。而我这里所谈的“存同”中的“同”,是存在于积极倡导“聚焦生本,致力改课”这一大环境下的,学校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让我们一次次接受“生本”这场春雨无声地洗礼,我们的思想站在了同一高度,我们会用同样的理念来支撑教学。在这次赛课中,我们四人虽然设计不同,但都渗透了“生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营造宽松、明快的教学氛围,针对文本阿联酋今昔环境的鲜明对比,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读有所思,发现阿联酋变化之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继而再次深入文本,探究原因,获得新的情感体验。我们都接受着“生本”理念的润泽,并实践于教学,这样的“同”,是理念的飞跃,思想的提升,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更上一层楼后极目远眺的愉悦。
教师“生本”理念的同,在实践中就会悄然摒弃原先学生机械学习的“同”,利用话题讨论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开拓学习空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于是“同”又在学生的身上体现了出来,在这次同课异构的活动中,我发现四个班级的学生在老师平日创设的自主、合作的氛围下,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逐渐学会质疑,通过自主感悟和小组交流来商讨问题,在小组的汇报与组际间的补充中解决问题,有些学生还会合理选择相关文章加深感悟,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活动,学习过程更具时效性,这样的“同”,体现了改课“理论说的通,实践有效果”的无限魅力。
同课异构的教研过程中,我看到了存在于我们课堂上更多的“同”性,这些“同”让我们看到了“生本”理念先进性在教学实践中实效性,更坚定了我们改课的决心,同时,同一理念下不同的展现形式则更有可比性,同课异构的价值有所体现。
二、求异——个性思维彰显风采
在同课异构的教研过程中,虽然有着许多“同”,但由于教师个性、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即是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独立思考后,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如教材的解析、环节的设计、问题的提出等各处,都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课异构正是给了教师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异”让我的课堂绽放光彩!
1、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众所周知《沙漠中的绿洲》中,作者用沙漠环境的恶劣来衬托出绿洲的多和美,画面的对比阅读凸显的阿联酋人民改造环境的勇气和智慧。研读建设绿洲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发现全段围绕三句话展开,总起句:“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过渡句:“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中心句:“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美丽。”在这一过程中,我关注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承的是什么?是环境的恶劣:没有土、没有水、没有花草和树苗,启的是什么?是阿联酋人民的行动:三个“买来”以及“挖去”、“填上”、“埋下”,我稍做整理,发现围绕“代价”,以缺什么为经,买什么为纬,纵横交错,就可整合成一个体系,体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美丽。”
2、整体性的教学设计:
鉴于我对文本的认识和课时的需求,我以话题架构学生、文本、课堂,营造宽松、明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以“比较阅读”推进教学流程:
⑴、在单元文本的比对中,感受“绿洲”
以小云雀的心愿导入,勾连单元组主题,在与单元课文的比对当中,激发活用学生已知内容,让学生发现创建绿洲不仅存于小云雀的内心世界,还存在于所有人的期盼当中,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
⑵、在旧知新识的比对中,走近“绿洲”
将学生课前预习和教学环节紧扣相连,融于小组合作的策略中,先学后交,通过新旧知识的比对,学生主体得到充分发挥,既达到了课内外的有效衔接,更利于有效教学效果的形成,也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词、文、课外资料的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对绿洲的形成有整体上的认识。
⑶、在鲜明画面的比对中,欣赏“绿洲”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结合画面(昔日阿联酋和现今阿联酋的对比),运用己有生活的感知经验,通过沙漠、绿洲两幅画面的对比阅读,在读中有所感,感受阿联酋变化之大,由感引发思,思考变化原因,由感促读,读中有悟,潜移默化中受到阿联酋人民人定胜天精神的熏陶。
⑷、在“代价”的比对中,升华“绿洲”
围绕“为什么说阿联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一话题,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策略,如读句、圈词、批注、赏读等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构建自己的认识,感知课文内容,再通过和我们生活实际中种植花草树木所付出的代价比对,最终感悟出阿联酋人民所花费的代价之大,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我相机整理出板书,以缺什么为经,买什么为纬,将学生个性的回答整理成一个体系,从中感受阿联酋人民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
⑸、在人文呵护的比对中,追求更美的“绿洲”
通过老师激情的语言,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对大话题进行思考和感悟,在感受阿联酋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基础上,领悟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环保意识的渗透,追求于创建自己心中的“绿洲”。
3、明快的教学节奏:
我希望我的课堂节奏是明快的,这样能够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所以,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朗读环节:这里没有土,但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他们——买!这里没有水,但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他们——买!这里没有植物,但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他们——买!爽爽快快的三个买,不正能体现阿联酋人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花费的财力代价之大吗?这种明快的节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变式朗读方式是我在一次无意间的交谈中听到的,设计时我就设想,在我的教学中是否能够创设这种教学情境呢?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文章的句式很有特点“土是咸的,水是咸的”“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句式是如此的整齐,明快!于是教学中,我就将变式朗读融入其中“泥土没有——买,买来后挖去;淡水没有——买,买来后埋上,植物没有——买,买来后种上。”这样,我以缺什么为经,买什么为纬,纵横交错,将学生的思维整合成一个体系,简单的回整,变式的朗读,让课堂节奏愈发明快起来,难点就在这整合之间得以突破。
同课异构的教研过程中,我追求课堂上更多的“异”性,这些“异”让我们欣赏了“百花齐放 春色满园”的美景,当然,我们追求的是“异”并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创新思维也要有度,一位追求的个性如果目无原则,欠缺实效则毫无意义,异构不同展现开拓了视野,同课异构的价值更加鲜明。
三、共融——多元发展海纳百川
在同课异构的教研过程中,“同”的存在指引和激励你的发展,“异”的追求,只为“采得百花酿成蜜,博采众长功自成”。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存同求异,在专题学习中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在公开教学中将教学设计付诸实施,观课议课;在方案修正中进行说课评课,比较鉴别、存同求异;在行为跟进中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优化策略;在总结提高中反思教学得失,提升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520xx年11月27日 参加了扬州举行的全国典型初中同课异构听课活动,深有感触!
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 于 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我听的四节课内容是:“线段、射线、直线”上课老师分别是:第一节:扬州教育学院附中: 高亮荣 老师第二节:洋思中学: 封涛 老师第三节:宜兴实验中学 詹慧 老师 第四节:杜郎口中学 刘桂喜 老 师四位 老师各自给我们展现了同一内容却进行不同教学方法的精彩课堂感受如下:
1、精彩的课堂需要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及亲和力。
2、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
在第二节课中,封涛 老师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当时一个男生每次都举手回答问题,他说“你们班是不是这个男生最聪明?”我想 封涛 老师会说大家要跟这位男生学习,没想到他却说:“我觉得这位男生是很聪明,但并不是最聪明的,还有许多同学比他聪明,只不过有点含羞而已!
3、注重材料的积累、收集、知识的拓宽、延深,不是就知识讲知识而是把知识融于生活、融于社会,让学生有充分发展思维的空间。
4、课型丰富、导入丰富、内容丰富、气氛特别活跃,这都是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方式。
5、授课语言经典、自然流畅。有的老师语言的经典幽默,体现了超凡脱俗,有的老师课堂语言的声情并茂亲切又富有激情,都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6、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7、大都注重了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放开嘴巴大胆地说放开思维大胆地想,放开手脚大胆的做。
总之“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620xx年12月4日,我们一行四人赴参加XX市“送课下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来自义桥中学的卢**老师和运河实验中学的王**老师为我们奉献了两节精彩的示范课,市教研室邓老师、县教研员刘老师和来自于各学校的老师们都做了精心的点评。本次活动收获颇多,现将最深刻之处如下。
一、尝试板块教学
板块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新趋势。本次活动的两节课都采用了板块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邓老师专门对板块教学的产生、发展、如何形成、划分板块等问题做了细致的介绍。板块教学告诉我们,对教学的把握要从整体入手,在理解内容、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风格、学生的实际等将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安排,呈板块状呈现。这样就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杂乱无章,使教学思路、线索更加清晰,有利于更加合理安排内容。当然,邓老师也一再强调,并不是强制推行板块教学,只是供各位老师借鉴参考。
二、注重基础知识落实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低估学生能力,但是也不是太高估学生能力。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时间还短,对于如何学习历史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学习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给予学生该有的指导和强调。如提示学生标记、记录,难写、易错的字随手写一写,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等,都是必须的。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这个标准有很多。但是假如学生上完一节课,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能掌握,甚至字还不会写,这节课绝对不是成功的课。本次授课的两位老师都比较注重知识的落实,这相比好多公开课、优质课重形式、轻落实的做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注重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中学习的内容包括史实、史观、史论等,其中史实占到了绝大部分。如果仅仅将史实内容平铺直叙的讲给学生听,那么学生即使知道了、记住了相关内容,对于历史的本原仍然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史料教学,提供适合于教学、多种形式的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融入历史,感悟历史,提高领悟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再者教材上提供的材料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是最有说服力和实用价值的,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用好这部分“天然材料”。
四、切莫盲目跟风
近年来在教学上一直存在盲目跟风的情况,去各地、各校学习所谓的先进经验。固然,这些名校的创新措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引进的这些经验要符合本地、本校的学生实际和教师实际。如邓老师专门提到了小组的座位问题,明确质疑学生这样坐真的好吗?再比如某校学习杜郎口后,舍弃了已使用多年的多媒体,转而在班里用上小黑板。再者要求老师只能讲多少多少分钟等。需要我们学习的不仅仅名校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更要学习他们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第三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听课反思
孙吴一小:潘亚坤
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
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通过这次的教研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不能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第四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下面我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如下:
一、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互相体会对方的教育机智。
比如:师大附中的翁老师思路缜密,课堂问题设置简单连贯,有效;天津的徐老师活力四射,激情四溢,每句话,每个动作都能带动学生思考。这些老师的优点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的听课机会,老师们可以交流思想,解决教学困惑。同时看到不同模式的课堂,老师们也在思考:在我们的135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哪个环节或者哪个元素最重要。我们认为小组的潜能焕发至关重要,也就是主动性的调动是关键,如果学生这个主体处于被动,那一切都被动,你展示,我玩,你讲课我还玩,你考试我睡觉。怎么从根源上改变那些根本不想学习孩子的思想最重要。小组长培训,个人谈话,奖励,或者给他们更跟多的机会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想只能不厌其烦的做工作,争取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这个主体活动当中来,才能让自主性学习更有效。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法,但有一方面是相同的那就是老师们都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我感觉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遵循着这种原则我们也有对自己的“135”模式的思考,我们追求的是合作,高效,点评、展示是手段,成绩提高是结果,所以大家就想是不是每节课一定要展示,要点评,老师们觉得应该看课文内容,也看知识类型,同时也要看课容量,所以不管是什么模式,不能死板,要灵活。
这就是我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中的一点感受。
第五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在每个学校都很难做到集体备课,这种长期的“孤立”和“隔离”也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障碍。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