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
“批评”的艺术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永安小学 张志奇
批评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批评的语言影响批评效果。教师要想使批评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应该十分注意批评的语言艺术,让批评语言尽可能体现出“度”.“爱”.“宜”.“妙”。本人认为,批评只是帮助学生摒弃缺点,改正错误,激发他们进取心和学习热情的一种手段。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有效地运用批评的语言艺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对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进行的探讨和认识。
一、适可而止——体现“度”
所谓体现“度”,是说教师的批评不能超越被批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过分地使学生难堪,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批评应该把握尺度,掌握分寸,做到适可而止。教师不能使学生过分的羞愧和无地自容。如果教师使学生过分地感到无地自容,学生便会失望,从而进一步失去努力的信心和勇气。
“度”是相对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同,教师在掌握批评的尺度时,也应因人而异,但是少做到以下三点:
1. 不应侮辱学生的人格。教师的语言应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文明、亲切、感人,绝对禁止用有辱人格的语言去侮辱学生。
2.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能用讽刺、挖苦和嘲弄的口吻批评学生。“你真蠢”,“你是没指望了”等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话,应该成为教师的忌语。
3. 不威胁和恫吓学生。教师应该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真心实意地和学生交朋友,靠教师真诚、贴心、感人的话语感动学生,而不是用威胁和恫吓对学生施加心理压力的办法逼学生就范。
二、情之所至——体现“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我国一位著名学者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调查表明,教师对学生身心的巨大感染力,常常源于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这种关心和热爱,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验到教师的温暖。
三、因人而异——体现“宜”
学生个性不同,对教师批评的心理承受力也有强弱之分。所以,教师批评的语言切莫一种腔调,说什么,怎么说,根据对象,区别对待,也就是批评要适宜。
例如:对待外向豁达者,教师可直言不讳,指出问题,明确要求,令其改正。对待内向拘谨者,教师要给予情面、要有余地,不要批评太尖锐。对待倔强者,教师要压住火气,冷静处置,这样说不定能出奇方,收奇效。
又如:对待好学生,要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教师平时对待他们赞扬的多,批评的少,对待他们的问题,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满情绪,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待差生,则要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们听惯了别人的批评,除了有一颗比别人更强烈的自尊心外,一无所有,对教师再多一次的批评,往往显得满不在乎,所以,教师要体现出特别的关心和爱护,用真诚感动他们痛改前非。
四、刚柔相济——体现“妙”
“刚”,即教师对待学生严肃批评和严格要求。“柔”即教师对待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似水柔情。
教师的批评语言要刚中见柔,柔中有刚,刚和柔巧妙结合。教师如果一味地强调刚而缺少必要柔,只注重批评语气的严肃、严厉,而缺少对学生心灵的抚慰,则学生会认为教师
不近人情,师生之间容易产生心理隔阂,造成逆反心理;反之,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只做过分的宽容,而缺乏严肃认真的批评,则容易给学生造成教师软弱可欺的错觉。这样学生往往不惧怕教师,使教师的真诚帮助,热心开导付诸东流。
第二篇: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研究报告
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多采用对学生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挫伤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自控能力差、自学能力弱,学习处于麻痹状态,缺乏兴趣,导致出现厌学情绪。由于批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以至于我校的教学质量也在逐年下滑,改变批评方法和手段已经摆在我校的议事日程上,于是我们提出了《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研究》的市级科研课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改变批评学生的语言,努力改善师生间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效益,扭转我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被动局面,使课堂教学和谐统一,这是本课题研究需达到的最重要目标。
2、通过探索批评学生的语言,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转变教师的观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
3、通过对批评学生语言的探索,一方面让教师了解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让我们的教师由“教书先生”逐渐转变为“研究型”的人才。
4、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批评学生语言的艺术、方法和有效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当今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反映与学生关系不融洽,出现对峙局面。究其原因,在批评学生时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注意运用语言的方式,导致师生关系僵化。
《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研究》这一课题,体现了师生平等,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角度出发而考虑的课题。具体内容如下:
1、教师批评学生缺乏艺术性的语言表现
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3、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
四、研究方法
实践探索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全程计划三年(2004年4月—2006年12月)完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计划于2007年3月完成。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4.4——2004.10)
(1)、成立研究组织机构,准备开题。
(2)、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及方案设计。
(3)、对教师进行科研动员,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和方案讨论。
(4)、宣传公布方案,营造课题研究的氛围。
2、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04.11——2005.8)
(1)、查阅文献资料,定期理论学习,开展教学实践,讨论实践成效。
(2)、设计问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3)、开展课题组成员研讨会,根据交流结果,对学生示范性批评。
2、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5.9---2006.8)
(1)、阶段成果报告与交流。
(2)、总结、改进前期成果,邀请课题顾问组进行指导。
(3)、全面实施各具体方案,并作好阶段性检测,总结分析。
4、第四阶段:总结、推广与结题阶段(2006.9——2007.3)
(1)、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2)、形成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等)
(3)、编辑研究成果论文集、学生获奖情况等。
(4)、申请结题。
六、研究过程
(一)2004年4月决定成立研究组织机构,准备开题;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及方案设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科研动员,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和方案讨论;宣传公布方案,营造课题研究的氛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组成员信心十足,努力深入地进行课题研究。
(二)2004年9月课题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由此总结出教师批评学生的十多种不良语言的具体表现:1、“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脑子是不是有问题?”等指责学生智力低下的语言;
2、“我没见过你这样差的学生”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
3、“懒得跟头猪似的”等有辱学生人格的语言;
4、“你别上课了,给我出去”等剥夺学生受教育权利的语言;
5、“回答不出来,站着”等违背教育规律的语言;
6、“我是老师,我说了算”等蛮横无理的语言;
7、“再不改,马上叫你家长过来”等威胁恐吓学生的语言;
8、“学习成绩不好,别的都好也没用”等打击自信心的语言;
9、“闭嘴!我不想听你说”等缺乏民主氛围的语言;
10、“我要是你早不活了”等讽刺挖苦学生的语言。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结果反馈。96.6%学生受过老师的批评,70.6%的学生不乐于接受老师的批评,77.45%的学生期望老师对自己进行说服教育,65%的学生希望老师改变批评方法。课题组召开座谈会,大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下定决心从自身做起,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改变工作方法,从总结借鉴他人的经验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巧。
同时,布置学生写作文《第一次受批评的感受》,教师阅读文章写出感受,进行交流。通过这个小小研讨会,大家认真反省了自己,认识到教师不良批评的恶果,决心改变这种做法,以利于我们日常的教学。[详见附件4、5]
(三)2005年6月调查反馈之后,课题组成员下决心认真思考,找到恰当的批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合理教育,是当务之急。课题组再次召开座谈会,分析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
表示自己不满和愤怒的发泄式批评。教师喜欢优秀学生,这是人之常情。对他们能不批评就不批评,对他们是越看越喜爱。而对那些后进生本来就不太喜欢,而且这些后进生常常做一些错事和坏事,这就让教师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批评时只顾发泄自己的不满,埋怨指责甚至羞辱学生。这样就会引起后进生的不满。且作出自卫反抗的事,使批评失去意义了。
态度傲慢,盛气凌人的家长式批评。有些教师认为教师就是“父”学生就是“子”。把家庭式教育摆在面前第一位,把“凶”作为批评的法宝。对犯错误的学生态度粗暴,大声训斥,施行强制性政策;殊不知压而不服,压的越凶,反抗的也就越大,叛逆行为做得越多,批评的效果也就越差。
含糊不清,不得要领的泛指批评。明确具体的批评有利于改正错误。反之笼统批评、泛泛指责,学生不知所云,茫茫失措,总觉“这不是批评我,我没有犯错,老师是批评别的同学”,这样难免要产生无论学生如何努力都不能达到教师满意的效果,反而对教师的批评置之不理。
以偏概全式,不分场合的随意批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可取之处。然而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抹煞学生的所有优点,这样的批评学生往往觉得很难接受,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谁也不愿意别人公开批评自己的不足。如果教师全然不顾环境是否合适,就随即发“炮”,那么受到学生的抵触、反感也就毫不奇怪了。例如,有一位学生拿了同学的钱,事后感到内疚,本想向教师承认。但是教师却在班会上说,班上XX有三只手。从此这个学生感到没脸见同学,产生逆反心理,课堂上教师提问,他回答问题,故意怪声怪气,油腔滑调,惹教师生气,故意与教师顶牛。批评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思想教育手段。它能使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受到谴责,能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作风上的污垢。但批评不当,也往往产生不良后果。
(四)2006年4月课题组成员又一次召开研讨会,交流改变过去的有效方法:①在办公室贴警示语(冲动是魔鬼、沉着冷静、爱孩子从微笑开始、我要是你早就不活了!你真笨,你真傻!看见你,我就烦!谁教你谁倒霉。回家让你妈带你查查,是不是弱智!你这孩子无药可救。坐下,你真笨!不知道,干嘛举手,总是耽误大家的时间!„„)[详见附件2]。②课堂上由值日生监督老师批评学生的态度及语言。③教室墙壁上贴上教师文明用语以及批评常用语(1、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学好;
2、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3、你真的很出色;
4、你的回答很独到,精彩极了;
5、老师很愿意帮助你;
6、你一定行,老师帮助你;
7、你一定会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
8、你别急,再想一想,你会答得很好;
9、同学,请大胆说出你的见解,不要再乎别人说什么;
10、“你能做好,别灰心!如果再细心些,就更好了;
11、同学们都表现的很出色,老师为你们高兴;
12、你很聪明,只要努力,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13、你很个性,希望你发扬长处,克服不足;
14、谁都可能会有错误,只要改正了,仍然是好学生;
15、勇于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值得同学们学习;
16、期待下次你表现得更好„„)[详见附件2]
总之,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他们,用平和的心态热情的和他们谈心,含蓄的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孩子明白自己的心愿,从而建立默契关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们,才能启迪学生的心智,达到教育的目的。
七、课题研究获得的成果
通过三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在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研究方面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教师批评的语言艺术提高了。
例如张某作业潦草、马虎,多次批评仍不见效.课题组杨丽娟老师拿出一本字迹工整的作业递给他,用关切的语气说:“把这本作业当作样子试试,我相信你的作业肯定能赶上和超过它.”张某红着脸接过本子,做出了一本高质量的作业.
又如某同学的字写得很漂亮,却有随意涂改的习惯,且页脚多卷翘,课题组李晓玲老师没有从正面提出批评,而是这样做的:先让全班同学传看该生作业本,欣赏其漂亮的字,在该生经历被认可的同时,指出“好马配好鞍”,这么漂亮的字应该写在一个漂亮的本子上,老师相信下次我们一定会欣赏到更完美的作业本。果然这位同学既获得了信任,又明白了不足。最终改掉了随意涂改的不良习惯。
在工作中也形成了几种艺术的方法:
1.旁敲侧击。
在批评某种错误的认识、看法、做法时,在批评某种不良的习惯、不良的嗜好、不良的风气时,不直言其事,而是借助于寓言故事、历史典故、轶闻传说来讽喻说理;或借助于批评类似现象,引起对方的联想、比照;或讲个小笑话,启发对方去思考,这种批评方式可称作旁敲侧击。
2.寓庄于谐。
德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批评学生也是如此,板着面孔说教,很多时候,效果并不理想。用幽默的方式批评学生,能使问题点而不破,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以退为进。
对于某些学生的偶尔犯错,老师退一步,给他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这对他是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老师大声训斥、严厉批评要好得多。
4.欲抑先扬。
当老师发现某个学生的缺点时,老师批评教育的方式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有时我们会发现某些成绩好的学生不关心集体、比较自私或骄傲自大,不尊重老师、同学,心胸狭窄等等。面对学生这样的缺点,教师找学生谈话时开门见山指出缺点,让学生认识这样的缺点有什么不好时,学生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自己既没影响老师的教学,又没影响班集体,更没有违反校规校纪,老师似乎多管闲事。但这些
缺点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将来是很不利的。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克服这些缺点。面对这种情况,课题组成员教师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批评之前,先对学生各方面的优点充分肯定,让学生有一个愉快的心境,再提出学生在某方面存在的不足,让他知道若能改正自己的不足或缺点,他就会成为一个更好的学生,更受大家欢迎、尊敬的人,这样很好。这样一来,学生认为老师并不是讨厌他的缺点,而是为了他好,为了他的成长,他会从内心接受批评教育。利用先扬后抑的批评方式时老师要有耐心,循循善诱,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他的缺点对自己和别人的危害。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去克服、改正缺点。
5.故意沉默。
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保持沉默,有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批评方式。在老师的沉默中,学生感觉到了老师的不满和责备,产生了一种心理压力,并在自我反省中领悟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从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6.正话反说。
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故意正话反说,反而更能成功,这就是反语的妙处。一番诙谐的反语暗示了犯错的害处,使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和理解了老师的用意。
7.以鼓励代批评。
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宜通过鼓励达到批评的目的。使他们从鼓励中发现不足,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8.合纵连横。
在班级中,经常采用指名道姓表扬一些同学好的事例,在班级中树立发扬正气。在表扬中,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强化了学生的是非观念,也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有悖于集体利益的思想行为在集体中没有市场,会受到斥责。这样,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自然在集体教育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由过去被动受教育逐渐变为自我教育或自觉教育。
(二)学生对于教师的批评乐于接纳了,学生厌学厌校情绪少了,学业成绩普遍提高。现在课题组成员所教学科考试成绩不仅在全镇名列前茅,而且在全县抽考中榜上有名。学生特长也有所发展,如(杨俊男同学在“反对邪教,珍爱生命”征文中获奖;杨帅男同学在孟州市绘画比赛中获奖;姚小龙同学在“关心下一代报”上发表文章„„)[详见附件10]
(三)师生关系和谐了。以前学生与老师之间对立关系,不敢见老师,怕和老师交谈,自从改变批评方式后,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把老师当朋友,有什么知心话都向老师倾诉,在课外活动,学生邀请老师和他们一块儿做游戏,学生有了困难,也喜欢向老师反映了。
(四)通过了本课题的实验,课题组成员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提高了,同时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扎实提高了科研水平。三年来课题组坚持例会,通过理论学习、实际方案、对照实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其中课题组张艳霞、耿素青两位教师被命名为镇级教育能手,课题组李晓玲老师被评为孟州市优秀教师,课题组孙士红、李晓玲两位青年教师被命名为市级骨干教师。
八、问题与建议:
1、在研究过程中,缺乏有关教育方面的理论书籍,建议学校投入经费,购置相关书籍。
2、课题组成员建议学校展开教育方式改变大讨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谈》
2、廖为民 《批评艺术例谈》
3、段富春 《简说素质教育中的批评艺术》
4、米裕庆 《班主任工作艺术》
5、陈琦 《教育心理学》
第三篇:略谈教师批评的语言艺术
略谈教师批评的语言艺术
刘磊
批评在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一位口才艺术的雕塑家,教师语言讲究艺术,不仅有利于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和教育学生成才,还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首先要少批评、多表扬、多赏识。这几乎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赏识可以让人战胜恐惧和自卑,产生成就需要的动力,从而改变缺点和错误。赏识并不是简单地表扬和鼓励,而是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父母对子女的赏识也许是一种本能,教师对优秀生的赏识可能是顺理成章,但对后进生的赏识却并非轻而易举,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职高生正处于一个性格逐渐完善,心理障碍易发的时期,有主见而缺乏能力,急躁好动但幼稚,渴望被人认可又害怕被轻视。我们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渴望做一名好学生,用宽容之心,耐心地对待学生的缺点,适时赏识优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相信他们会在大家的赏识中健康成长。
其次批评的语言要慎重,避免反语讽刺,避免当众指责,更避免当众伤人,过分极端,应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敏感区。我们已经认识到,像“你不行!”、“你真笨!”、“我管不了你,回家让你爸爸收拾你!”等一类的语言对学生心理与成长会产生伤害,从近期后果看,他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自卑感和厌学情绪,疏远老师,回避
学校;长期来看,它将烙印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伤害学生纯净的心灵。一句话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第三,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场合和时机,讲究语言艺术。批评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读懂每一个学生,及时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博大的爱,宽容的心,灵活的方法,机智的应变,对待每一件突发事件。
如批评后进生,要发现后进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掘这些积极因素,因势利导。
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说几句幽默的话,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批评,“含笑同过去的事情告别”。春日的课堂,学生经常睡意朦胧,老师可以絮絮呓语“暖风吹得师生醉,直把教室当卧室,春眠不觉晓,不如睡觉好。”学生们被老师的调侃和文采逗乐,睡意皆无。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渊博、机智、幽默的教学风格的充分体现,又是启发学生顿悟,激发求知欲、上进心的必要途径。高质量的口才艺术是集教师的事业心、品德修养、创造性思维诸因素于一体,只有潜心学习,关心学生,宽容大度,才能闪烁出口才的艺术火花,才能赢得学生的理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批评语言艺术
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第七讲)
2009-11-19教艺百花园
批评是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批评的语言影响批评的效果。作为老师要想使批评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应十分注意批评的语言艺术,让批评语言尽可能地体
现出“度”、“爱”、“宜”、“思”、“妙”。
1.情之所至——体现”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我国著名学者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调查表明,教师对学生身心的巨大感染力,常常源于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这种热爱和关心,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验到教师的温暖。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育过程中,师生
间的情感交流是教育活动的催化剂。
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亲近教师,就会在师生间形成一种依恋性的亲切感。因此,老师的批评语言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真挚的情怀和情感的力量。老师所说的话,自始至终都体现出对学生的真心实意的关心和爱护。老师的批评应该是师生间一次情感交流,而不是一种惩罚。老师的语言切忌冷冰冰、硬棒棒。老师尽量不用责问、命令和呵斥的口气批评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学生的过错,老师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即使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也不能冷落和抛弃他们。老师应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唤醒学生的改过之心。
2.适可而止——体现“度”
所谓体现“度”,是说老师的批评不能超越被批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过分地使学生
难堪。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老师的批评应该把握尺度,掌握分寸,做到适可而止。老师不能使学生过分的羞愧和无地自容。英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洛克指出,如果教师使学生过分地学生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名誉已经受到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的思想就愈加淡薄。”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对一个名誉扫地,自尊心丧失殆尽的孩子,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教好他呢?
“度”,是相对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而言的,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同,老师在掌握批评的尺度时,也应因人而异,但至少做到以下几三点:
首先,不应污辱学生的人格。老师语言要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文明、亲切、感人,绝对禁止用有辱人格的语言羞辱学生。
其次,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老师不能用讽刺、挖苦和嘲弄的口吻批评学生。“你真蠢”,“你天生就是下贱坏子”,“你是没指望了”等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话,应该成为老师的忌语。
最后,不威胁和恫吓学生。老师应该耐心细致地做说服教育工作,把话说到学生心理去,靠教师贴心的话打动学生,而不是用威胁和恫吓对学生施加心理压力的办法逼学生就范。
3.因人而异——体现“宜”
学生个性不同,对教师批评的心理承受力也有强弱之分,所以,老师批语的语言切莫一种腔调,说什么,怎么说,根据对象,区别对待,也就是批评要适宜。
例如,对待外向豁达者,教师可直言不讳,指出问题,明确要求,令其改正。这类学生性格开朗,充满热情,经常显得信心十足,对教师的批评想得开,看得透。对待内向拘谨者,老师要给以情面、留有余地,不要批评得太尖锐。他们和别人相比有更强的自尊意识,但常常缺乏信心,对待缺点和错误,要么过于自责,要么怨天尤人。对待倔强者,教师要压住火气,冷静处之,这样说不定能出奇方,收奇效。因为他们易认死理,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如果老师方法简单,脾气急躁,和他们对着干,说不定会促其走向极端。
又如,对待好生,要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教师平时对待他们赞扬的多,批评的少,对待他们的问题,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满情绪,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待差生,则要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们听惯了别人的批评,除了有一颗比别人更强烈的自尊心外,一无所有,对教师再多一次批评,往往显得满不在乎,所以老师要体现出特别的关心和爱护,用真诚感动他们痛改前非。
4.言而不尽——体现“思”
言而不尽,就是要求老师的批评语言要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老师的批评语言应能启发学生思考和反省。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思过错,明得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只有这样才能震撼心灵,确有成效。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孟子提出自求自得的教学方法。他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君子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孟子·离娄下》)他认为教师只能给学生以点拔,不能穷尽一切道理,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主动思考。把孟子的这一方法运用到老师对学生的批评上,就要求老师让学生自己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老师有时只作适当的提示或暗示,让学生自己“思”,最后达到教
师所期望的善。
高明的老师总是善于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感化、去塑造学生,努力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反醒、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最后达到自我完善。
5.刚柔相济——体现“妙”
“刚”,即教师对待学生严肃批评和严格要求。“柔”,即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似水柔情。
老师的批评语言要刚中见柔,柔中有刚,刚柔巧妙结合。老师如果一昧地强调刚,而缺少必要的柔,只注重批评语气的严肃、严厉,而缺少对学生心理的抚慰,则学生会认为老师不近人情,师生之间容易产生心理隔阂,造成逆反心理;反之,如果老师的语言一味地体现柔,而缺少必要的刚,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只作过分地宽容,而缺乏严肃认真的批评,则容易给学生造成教师软弱可欺的错觉。这样学生往往不惧怕教师,教师的真诚帮助,热心开导就会付诸东流。由此,老师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晓以厉害,提出要求,限期改正;同时,也要耐心地做说服教育工作,让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和情感上接受老师的批评。
刚与柔能否巧妙地结合,是老师批评的语言有无艺术性的一条重要标准。正如一个歌手演唱一首曲子最起码要注意高低间的和谐,才有可能赢得观众喝彩一样,一个教师的批评语言只有做到期刚柔相济,才有可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与认同,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的语言艺术
本文Tag标签:语言艺术
自古以来,课堂教学靠的是口耳相传,不管是「传道、授业、解惑」都离不开口语表达,而且教师语言修养的高低会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故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是不置可否的!
教师的语言分成教学语言、教育语言两大类:
教学语言依教学过程,分成开场白、导入语、讲述语、提问语、评价语五种。教育语言按育人的需要,分成激励语、暗示语、表扬语、批评语、交谈语等五种,以下一一加以阐述。
一、开场白:开场白是沟通感情的纽带,精心设计一下开场白,用它来缩`小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
二、导入语:即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所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之教学语言。短则一、二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导入语言要体现本课宗旨,具有一定概括力;要求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富有鼓动性,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情感性,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
三、讲述语:课堂讲述语应该注意它们的思想性、逻辑性、准确性、规范性,并且特别注意它们的易受性。便于学生好懂、好理解、好记忆。
四、提问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有兴趣的思考题,变老师的独自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思而后得」,留下深刻印象。
五、评价语: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业、行为时使用的语言称为评价。教师高明的评价,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激起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主动地、自觉地以更多的劳动换取更大的成功。
六、激励语:擅长于教育的教师都很善于使用理想激励法,在学生心田撒播理想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七、暗示语:暗示的最大效果,是要影响其心理,让他自动自发,不是完全听命于他人。通过赞扬的方法来暗示学生,使他们在和谐、融洽、轻松的气氛中懂得应该怎么做才对、怎样做才好。其教育效果远比使用教训的方式、强制的手段好得多。另也有期待、名言及爱的暗示,语言若能融注爱的暗示,将变得奇妙无比,教育的效果远远超出预想。
八、表扬语:表扬要注意语言表达,要讲究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个性,运用不同的表扬方式,力求取得最佳效果,还应讲究语言的应用。表扬学生是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好评和赞美。
九、批评语:批评总是不受人欢迎的,而教师却又是使用这个武器最频繁的人,因此研究批评时的语言表达方式,要使学生听了能够在心中点头,肯定老师所说的话并加以改进!因此加强批评艺术的研究,探讨一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何从学生的家庭环境、心理因素、个性特点出发,使批评收到较好的效果,要使批评的语言能入耳入心。
十、交谈语: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多角色的扮演者,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用心倾听,给予适度的互动,勿过于高姿态、严肃、刻板,使学生愿意信赖并倾诉内心话。另家访也是师爱传递的一种方式,老师要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联系,如果对家长教育方式有意见,提出批评或劝说时,切忌发生正面冲突,要用商量的口气旁敲侧击的委婉表达方式。「开言知肺腑,出口见精神」,语言是「肺腑」「精神」的体现;「诚于中,形于外」,语言是内心的表白。若一位老师能巧妙运用各种语言表达的技巧,则必能掌握班级经营的气氛,让教师的语言有感人的力量,教育才会获得成功,教师工作才会充满乐趣。
教师批评学生要讲求语言艺术
更多
点击数:1527 次 录入时间:2005/8/11 11:17:00 编辑:lumuqun 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在批评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对同一个学生同一件事,由于教师所使用的语言不同,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同,其批评的效果往往不一样。我们的学生在接受批评的时候,往往爱产生抵触的心理,反抗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批评的语言艺术有关。因此,教师要增强批评的有效性,就要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增强语言的说服力,感染力。具体的讲,在批评学生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准确恰当,言之有理。教师批评学生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不能压服,只能说服;不能专制,只能讲道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帮助他们改正缺点,要注重言之有理,以理服人,不求字字珠玑,句句锦绣,但愿语言中肯,措辞恰当,深入浅出,使其心服口服。2002年秋的一天,我正在学校菜地里种菜,突然一个学生跑来报告:“校长,五年级李专哭着跑了。”我感到问题严重,骑车赶上他,带了回来。一问才知道,他要到中心学校告班主任的状。原因是在一次自然考试中,他有几个空填的是对的,老师判错,以至他的名次不如别人。几次要求老师改正,老师就是不该,他就要找上级评理了。一个多么好强爱胜,固执较劲的学生啊!我问他:“你要得是学习成绩,还是分数和名次呢?”他说:“当然是学习成绩。”我接着说:“你今天犯了三个错误,你知道吗?第一,你过重地看重分数和名次,而忽视了实际的学习效果;第二,你有问题不向学校反映,而是越级上访;第三,些细小事,你就痛哭流涕,你还是男子汉吗?”此时,自认为理由充分的他服了,羞涩的说:“校长,我错了,4
我改!”在这里,我对于一个追求个人名次,也追求上进,但爱和老师较劲的学生进行了严肃的善意的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要刚柔相济,言之有威。批评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既不能轻描淡写,更不能草率从事,要认真对待,抓住要害,触及灵魂深处。一团和气和隔靴搔痒的批评,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对于屡教不改、强词夺理的学生要用严肃的态度,一针见血地进行批评,既要讲原则,又要讲团结,既严且慈,刚柔相济,言之有威。2003年4月的一天,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因为和同学打架,班主任批评他,他不仅不服,还和班主任大吵大闹。弄得班主任下不了台。我见状,叫学生把他传来。迎头一问:“你作为班长,为什么打人?”他硬着头皮,伸着脖子,抽噎着说:“‘儿’,我没打人。”“是他先打我,我才打他的。”态度之强硬、蛮横无理可见一斑。我厉声责问:“ 你开始不是说没打人吗?现在你说,到底你打人没?你当着老师的面撒谎,说话带把子。可想你是怎样对待同学的,你这个班干部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吗?你顶撞老师,也是对的吗?”此时的他软了,头低了,脸红了,声音小了说:“校长,我错了。相信我,我能改。”在这里,我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义正辞严,刚柔相济,振聋发聩,使该生深受教育,连班主任也服了。
三、要以诚相待,言之有情。批评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的感情制约。只有情深,才能意切,出言才能为人接受,批评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讲究批评的语言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004年11月的一天下午,一个男生,背着书包,红着脸,低着头,含着泪,走到总务处,找到陈会计说:“老师,把我的书杂费退我一半,多交的粮食折成钱也退我。我不读书了。”会计问:“你为什么不读了?”他说:“我学习差,比不上别人。”会计问:“谁说你学习差?”他说:“同学们这么说,有的老师也这么认为。”会计问:“你每门考多少分?”他说:“五十八九分。”会计引导说:“你读书是给自己读的,管别人的评价干吗?每门离及格只差几分,只要努力,及格没问题。其实所谓的差生,走出社会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的学生中,有几多差生走出社会,成为有用的蕊
成功的批评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教师在运用批评语时务必要注意语言的艺术,避免因批评方式不当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你虽然“进步”了,但我很难受。一次单元考试,一个学生因平时学习不好而抄袭了同桌的答案。老师悄悄地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用低沉的语调对她说:“这次单元考,你虽然‘进步’了,但我很难受。学习不能弄虚作假。老师相信你只要继续努力,一定会真正进步!”在后来的学习中,这位学生果然进步了。
如果能忍一忍,会弄成这样吗?体育课上,两个学生发生了小冲突,其中一个当着大家的面顶撞了老师,师生形成了对立的僵局。体育课上不下去了,班长叫来班主任。班主任没大声喝斥“住嘴”,而是既严肃而又诚恳地说:“我相信你今天不是故意破坏纪律。可是,你如果能忍一忍,不与老师顶撞,会弄成这样吗?你说该怎样收场呢?”在班主任严话宽说、柔中有刚的批评中,这个学生很快安静了下来,体育课正常上下去了。
别灰心,机会还是有的!自然课上,一位平时胆子就小的学生违反操作规则,打破了酒精灯,还差点烧伤了手。任课老师很生气地说:“我早就跟你们说过了,你就是不听!”听了老师这句含有轻蔑意味的批评,这位学生口服心不服地沉默不语。其实,老师如果出自一片真诚而充满爱心地说:“老师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今后机会还是有的。”这样一定能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产生大胆尝试的动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五篇:批评教育学生-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课堂教学靠的是口耳相传,不管是传道、授业、解惑都离不开口语表达,而且教师语言修养的高低会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故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是不置可否的.。
一、适时
学生犯了错误,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时候里的批评都能奏效的,教师应当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形,把握好批评的适宜时机,安排好批评的最佳时间。特别是如果遇到学生之间吵架之类的突发事件,教师更不能为“急于求成”而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或大动肝火。因为学生正当吵架之时,常常会失去理智,而对批评教育采取排斥态度,此时的批评将毫无意义,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冷静下来,待到恢复“常态”,对自己的错误有了一定认识后,再进行批评教育,学生就会容易接受。因此,教师批评学生时,既要重视培养师生间的情感,研究教育方法,更要善于选择批评的最佳时机。本人认为,批评的最佳时机是否到来,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处境。一般而言,学生内心刚刚平静时、取得细小进步时、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其最佳的教育时机也就来到了。学生正在犯错误,或者刚刚犯过错误,内心都不会平静,甚至是怨气、怒气很旺的时候,这时教师不妨先“避其锋芒 ”,暂时不予以“追究”,待到学生内心平静时,教师再视其所犯错误的具体情节,或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或给予必要的“惩罚”……教师还必须知
道,学生一般都有要求上进的心理特点,如果自己的行为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他们往往会从内心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愉越感,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做好某件事情。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进步之点,同时指出其缺点,提出新要求。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就会想方设法去改正错误。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当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这样做,既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又为教育学生创设了一个心理相融的最佳时机。
二、适地
教师批评学生要注意场合,一般不在公共场合批评学生。学生年龄越小,教师越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学生的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心理较脆弱,承受能力有限,而自尊心又较强,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挨批评,遭讽刺,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容易失去自信,或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发生冲突。如果时常在公共场和挨批评,也容易使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漠然视之。这样,批评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负效应。因此,教师批评学生应当尽量选择在人少的地方,以利于师生之间倾心交谈,坦诚相对,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避免伤害其自尊心。如果为了扩大教育范围,确实需要当众批评的,也要事先同批评对象商量一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令其愿意与老师配合。如果批评是在办公室里进行,最好让学生坐下。你让他坐下了,他会感到与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也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觉得老师并未因为他犯错误而对他另眼相看,老师是真的希望他健康
成长;同时,让学生坐下来说,也体现了老师平等、民主的教育观、学生观。在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下,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的时效性将得到提高。
此外,老师批评学生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课上问题不当场批评。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学生违纪问题,教师千万不可停下课来专门批评。因为这样做会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又“剥夺”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时间,犯错误的学生会因教师的当场批评而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而滋生对教师的不满情绪,产生逆反心理。②细小问题不当众批评。有些老师不管事情大小,只要学生做错了事,就不分场合地教训一番。长期如此,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会产生无所谓的态度。③家长在场不批评。有些老师喜欢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的缺点,这样做,容易让学生产生老师在“告状”的感觉,从而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三、适度
教师批评学生要把握好适宜的程度。若蜻蜓点水,不关痛痒,则不足以教育学生;若批评过重,伤及自尊,则恐适得其反。究竟批评到何种程度为宜?这首先要因人而异。对于性格内向、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态度不可过于严厉,批评不可过重,批评用语要注意斟酌;对于勇于认错的学生,不可过于责备,对其错误点到为止;对于性格倔强的学生,不可与之正面冲突,一争高低,而应当根据其“吃软不吃硬”的性格特点,对其进行和风细雨式的批评。
其次要因人而异。如果学生所犯错误是偶然性、轻微性错误,教师可
用眼神、手势或幽默性的语言略作暗示即可。如果所犯错误较严重,教师可先留时间让学生自我反思,然后适时进行较为严厉的批评教育,乃至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
总之,在批评教育学生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时”、“地”、“度”三个因素。只有做到“适时”、“适地”、“适度”,教师的批评才能令学生心悦诚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