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高校实施聘任制改革过程中如何确保教师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
在高校实施聘任制改革过程中如何确保教师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
近年来,高校内部改革对教师权益影响最大的是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1998年国家正式公布:“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 2000年提出,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对高校教师的聘任。随后,国内高校纷纷开始实行教师聘任制。2003年,北京大学出台《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与此同时,中山大学已开始实施教师聘任制。
教师聘任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教师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但由于教师聘任制中教师与学校间关系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教师权益被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教师处于弱势地位。
由于我国高校人事自主权还相当有限,教师档案管理还停留在由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的模式上,目前人员“进出”依然要受编制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的严格审批;同时,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还不成熟,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工资、福利、医疗保险、养老金等都还由单位负担,教师对高校还存在高度人身依附关系,在双向选择中处于弱势地位,聘任制强调的民主化和平等性要求缺乏制度支撑,人员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还未能破除,教师“地位平等、民主协商、自主择业、自由流动”权益还很难实现。
2、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较微。
由于高校内部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权力至上,聘任制总是自上而下推行,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机会很少。因此实践中的聘任制仍具有非常浓厚的行政色彩,即学校和教师之间仍处于命令与执行、决策与服从、强制与被强制的行政法律关系。
3、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受到人为因素干扰,不公正现象普遍。现实的聘任制与应然的教师聘任制有相当大的出入,并未达到实施聘任制的初衷。甚至出现了借聘任制的“择优聘用”之名,行“拉关系,走后门”之实的现象。比如现在的教授资格审议有弊端,打招呼、讲人情的现象屡屡发生,一个评审教授有时能接到为某人说情的条子或电话多达十几个。这样不但没起到激励优秀的作用,还会打击勤奋优秀者,当然也就形成不了聘任制所期待的“能者上,庸者下”的“优胜劣汰”局面,更没有完全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性用人激励机制,未能体现聘任制的“平等、自愿、市场化与合同化”理念。
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并更好地保护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成为了日后高校教师聘任制逐步走向完善和顺利的关键。作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
1、建立健全教育立法
国家有关机关应尽快出台规范聘任制施行的相关具体立法,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来规范和指导学校与教师的行为,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这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更是关键因素。从国家已经颁布的各项教育法律看,《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都对教师聘任制度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时至今日,规范教师聘任制施行的仅限于上述法律中的有关聘任制的抽象、原则性的规定,教育行政部门未曾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的规章文件,这使教师聘任制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各类学校在聘任制实施的过程中遭遇到诸多难以化解的问题,如聘任制下学校与教师之间新型关系的界定问题、学校聘任或解聘教师的条件及其程序问题、聘任纠纷的化解问题,等等。为了确保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的健康运行,有效维护聘任制下教师的合法权益,必须对包括聘任合同、聘任程序、聘后管理、辞聘解聘、聘用监督、聘任纠纷等在内的诸多问题做出统一明确、具体细致的法律规定。为此,国家应尽快出台规范聘任制施行的相关具体立法,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当在教育法律相关原则性规范的指导下制定实施教师聘任制的具体细则和配套的规章文件,以指导和规范学校的聘任行为,切实维护聘任制下教师的合法权益。
2、建立科学的聘任体制和考核标准
需建立科学的聘任体制和评价考核制度,构建客观公正的教师工作评价机制。教师工作评价是聘任制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如果教师工作评价不具有客观公正性和科学合理性,教师的合法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聘任制也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一,学校应设立由专家组成的教师聘任审议会,负责在聘任前对每个教师的工作进行审议和评定。教师聘任审议会的成员应经过认真物色、慎重选择,由民主评议推荐产生。教师聘任审议会应对应聘者进行全面而公开的审议评定,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德、能、勤、绩确定拟聘教师。
其二,学校应当完善对教师的聘后考核评价。教师聘后的考核评价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注重考核目标的导向性,即考核不仅是督促检查教师的手段,更是服务教师的一种方式,应通过考核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未来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二是注重考核内容的整体性,考核内容要以师德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基础,以文化素质和创新素质为主体,以能力素质为关键,并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三是注重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应根据学科类别与学科层次、岗位类别与教师职级等具体情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重点考核与全面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同时注意考核的频率和节奏。四是注重考核结果的实效性,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聘任、晋升、奖惩紧密结合起来,并作为续聘、缓聘、解聘教师的根本依据。
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构建客观公正的教师工作评价机制,以保障教师聘任制的顺利实施,维护聘任制下教师的合法权益。
3、增加对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
在聘任制下高校教师权益保护中,也要始终重视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为了使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作为聘用方的学校应当始终重视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问题。为教师的培训进修创设必要的条件,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此,作为聘用方的学校就应当构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完整培训体系,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教师发展机制。如定期为教师举办业务培训班、提供学术交流机会、保证培训经费等。举办教育教学方法培训、国际学术交流培训等,帮助教师全面提高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4、完善教师权益的救济途径
我国教师申诉制度存在的操作性差、程序运行不够严谨、权利救济力度不足等问题也日渐表现出来。要更好地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申诉就不应当成为教师权利唯一的和终结性的救济途径。也就是说,教师对学校在聘任过程中侵犯其合法权益或对学校所做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应当可以自由地选择通过申诉、协商调解、教育仲裁尤其是提起诉讼的方式进行权利救济。
其中教师聘任争议问题的合理解决和处理也是保护聘任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重要方面。《教师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学校有权对不合格的教师予以解聘。但是,也不能忽略恶意解聘和错误解聘对于高校教师合法权益的侵害。对于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解聘的情况,学校应给予提醒或警告,给教师改过的机会;在解聘前应对教师提前做出书面告知,说明利害关系,做出决定事实的根据和理由。为避免恶意解聘或错误解聘,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在解聘程序中应建立如下制度:预警制度:校方在监督、考核教师过程中,发现教师的行为可能导致被解聘的情形时,应给予口头或书面警告,责令其在合理的期限内予以改进,使其有改过的机会。听证制度:校方在解聘教师的过程中,应当为教师提供有效的表达意见和为自己利益辩护的机会,以公正的立场进行听证。校方作出解聘决定应充分考虑听证的意见。
第二篇:东北大学 A1教师聘任制改革实施意见_2007.10.06
东北大学教师岗位聘任制实施意见
为完善我校教师岗位聘任制度,保证我校教师岗位聘任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及《东北大学关于实行岗位聘用制度改革的意见》、《东北大学岗位设置方案》,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全面总结教师聘任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师岗位聘任为契机,以完善人才政策为重点,逐步建立起以竞争为核心,以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成长和创新性成果产生、有利于学科梯队建设为目标的新型用人机制,不断提升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实现我校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大学的办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在遵循国家人事制度改革有关原则的基础上,还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学科导向 强化梯队建设
岗位设置要充分反映全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战略,坚持以二级学科层次和水平为确定教师关键岗位的主要依据;同时要符合学科梯队构成的基本需要,有利于交叉学科的产生及团(梯)队的形成,以保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植特色人才 倡导学术创新
以培养造就优秀拔尖人才为根本任务,强化政策的引导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用人才优势巩固学科优势;以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促进创新性成果产生,鼓励教师以创新求发展,开辟有利于学科整体建设的新的研究方向。
(三)营造宽松环境 注重目标管理
在聘期确定及考核等方面,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采取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以聘期考核为主的方式,实行数量与质量相结合、以质量和水平为主的成果评价机制,加强教师的聘任与管理。
(四)推行人事代理 实行限次晋升
充分考虑我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逐步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对中级及以下职务(不含博士毕业生)的新来校人员,逐步实行人事代理制,对其中聘为高级职务者可正式调入学校。对全校讲师及以下职务的人员,建立“限次晋升(最多三次)、非升即转”的流动机制。
三、主要任务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岗位聘任制,建立以竞争为核心的新型用人制度。通过完善竞争机制、考核管理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努力创造“一个环境”、营造“两个氛围”、解决“两个矛盾”,即创造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成长、创新性成果产生的宽松环境,营造竞争的氛围和把科学研究当成个人兴趣爱好的氛
围,解决好政策的长期引导性与现实性的矛盾、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矛盾。
四、实施意见
(一)岗位设置
1、在学校岗位总量的宏观控制下,依据各单位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确定各单位教师的岗位数量。
2、学校根据各单位学科水平和教学科研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职务结构比和各级职务的岗位结构比。
3、教师职务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各级职务主要职责如下:(1)教授职责: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主持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做好学科建设、梯队建设及实验室建设。
(2)副教授职责:作为学科梯队的中坚力量,承担教学任务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3)讲师职责:作为学科梯队的骨干力量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协助完成教学任务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在国内外发表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等。
(4)助教职责:在教授、副教授的指导下,协助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发表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等。
4、学校设置12级教师岗位。分别为:教授一级岗位、教授二级岗位、教授三级岗位、教授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教授一级岗位、副教授二级岗位、副教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讲师一级岗位、讲师二级岗位、讲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助教一级岗位、助教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5、围绕教学科研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以二级学科为基础,以各学科发展、梯队建设和实际承担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任务为参考要素进行岗位设置。对国家重点学科、学校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学科、重点建设的团(梯)队及重点建设的课程给予倾斜,对学校直属的国家工程中心、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单独进行岗位设置。
对方向明确、结构合理、优势明显、高水平优秀人才集中的学科,可采取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相结合的方式设岗。
6、岗位设置坚持从实际出发,既注重合理性又考虑现实性。随着学科发展、队伍结构变化进行调整,逐步使岗位设置更加合理、规范、科学。
(二)岗位聘任
1、各级教师岗位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由学校统一聘任。各级岗位聘任要坚持聘任标准,保证聘任质量,实行合同管理。学校和各聘用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和规定程序组织岗位聘任工作。
2、各级岗位每个聘任期限一般为3年。
3、对于各级职务或各级岗位出现的空岗,学校每年组织一次补聘工作。
4、对于聘任时任教授职务10年以上者,或距退休年龄不足两个聘期的副
教授,或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条件另行制定),经本人申请,学校可视贡献情况及工作需要与其签订本职务长期聘任合同(聘任期限签至退休年龄止)。其中,对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教授,可聘其为终身教授。
5、各单位从我校应届毕业生中聘用教师时,无外校高等教育经历的原则上不得超过50%。
(三)考核
1、考核采取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以聘期考核为主的方式,实行数量与质量相结合、以质量和水平为主的评价机制。
2、考核重点考核教学科研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教学效果和聘期工作目标进展情况。聘期考核重点考核聘期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3、考核的结果是教师奖惩、岗位聘任和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
五、特殊规定
(一)校长作为教师聘任委员会主任,可视具体情况直接确定为二级及以上教授。校教师聘任委员会中的教师经相关学术评议后,可由校长聘任至相应的教师职务及岗位。
(二)两院院士由校长直接聘至教授一级岗位,聘期内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由校长直接聘至教授二级岗位。经学校认定的引进人才可由校长直接聘任。
(三)对满足“东北大学晋升教授、副教授职务必须具备的申报条件”中的特殊条件者,申报晋升时如本单位无空岗,可使用学校的预留岗位。
第三篇:在实施先学后教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做
在实施先学后教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做“让学”?
李琼琼
教师在指导时要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指的是:
(1)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深度或广度不够的要讲;
(2)学生自身解决不了或存有争议时要讲;
(3)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时要讲。
三“不讲”指的是
(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
(2)学生没有思考前不讲;
(3)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前不讲。
教师的“少讲”可以采取以下手段:
(1)运用训练代讲:让学生在知识训练中感悟;
(2)运用检查代讲:以检查、检测促进学生的探究知识的效度;
(3)依靠讨论代讲: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解疑解难;
(4)运用展示代讲:让学生反馈、展示并作思路方法的讲解;
(5)使用学生代讲:把原本需要老师要讲解的东西,让学生讲解出来。
第四篇: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其思考的总结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其思考的总结
我是幸运的成为了这次远程国培的一名普通的学员,在第一次作业《请结合具体案例共享您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改进办法》的时候,我头脑里顿时思绪万千。我作为一个偏远地区学校的特岗区教师关于困惑的小结,希望专家们在百忙中能看到我们的困惑,直视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解决或者缓解这些问题,让我们一线的教师在教书的艰辛历程中永远有一个明亮的指示灯在指引我们,也让我国的教育走上通畅之路!谢谢专家老师!
一、对于在实施课改中的遇到的困惑总结如下:
1、重视过程、情感与重视考试分数结果怎么协调?
就目前来看考试的结果是最重要的评价,其他的过程、情感相应评价体系缺失,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单纯的解题和单一的考试评价已经极大的挫伤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这两部分怎么才能协调?
2、处理教材要求与课标要求怎么协调?
教材中许多内容超出了课标的要求,学生无法学有所得,有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降低求知的欲望;弃之不讲,会给今后的教学评价留下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许多内容教材中又缺少体现,补充内容,教学时间不够,否则,又无法到达课标要求。尤其是老教师(驾驭教材,处理教材能力有限)困难重重。
3、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
在初中新课标中,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四点共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等等被删去了,在高中解析几何中却常会用到,先前的学生回来经常会提到高中老师抱怨这点。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新课标不作要求,但高中要经常用到这两种方法。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都已不作要求,对今后学习与数列相关的计算(往往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时会有影响。
4、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有偏差
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发展于生活的理念,但由于学生的能力及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对课本的阅读理解感到困难,他们很需要教师的解释答疑,但按照课时的安排,完成教学内容已感到吃力,对于我们这种生源差的学校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跟不上,对学习的新知识没有时间理解和消化,学生几乎没有学后反思的环节,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5、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把握如何掌握“度”?
老师在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方式运用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老师说这种形式化的或者理解上的一些建议。
6、评价上改革的困难。
评价要求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过程性评价,老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如何去体现情感评价,这个也在老师们的探索过程之中。刚才说老师在应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包括成长记录带,观察等等,但是大多数老师如何在实际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这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我们去做,这也会让老师感到有一些困难。
现在一些利害性的考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比如说,综合与实践能不能进入书面考试,比如说,学生的学习过程能不能进入书面考试,学习能力能不能考,现在国外也都在做这方面的探索,比如说,很多题目和传统的题目有很大的的变化。目前评价改革方面的探索是整个世界的课题。所以希望老师们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在这些方面还会有很大变化的。
7、活动课的内容和次数与非活动课如何协调?
活动课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但课时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活动课的设计。一种好的方案无法实施,师生双方都感到很无奈。
8、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展开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理念,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当代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趋势。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能力的平衡状况,学习材料搜集的客观可能性,学生对课余时间调控能力的大小等等。但学生一般都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如果在基础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自主学习,是否会流于形式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
9、教学中如何体现课改理念和培养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特色,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模式的合理性在于课堂结构的严谨性,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教学评价的时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但其弊端是显性的,它在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时,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不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文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但课改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将如何继承值得我们去思考。现在的学生大家有目共睹,想敢想、说能说,但不少学生是比较浮华的,不扎实„„
10、“四能”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该如何驾驭学生? 本次课标的修改,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双基”到“四基”的变化,从“双能”到“四能”的变化。“双基” 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是在原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本次课标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上升到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指导我们的行为,充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活动能力,从而积累活动经验,让孩子们在充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而“双能”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能”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无疑会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很值得提倡。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该如何驾驭学生,似乎许多数学活动都被老师的讲解所代替,尤其是“统计与概率”这章内容,并没有被我们上出新意,似乎只是小学的延续。我老是设想:如果我们真的能将部分精力投入到课程的设计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从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应用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效果肯定不比老师整节课讲一些抽象的概念差,特别是学生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清楚地感知了我们所讲的东西,老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而已。可惜我们很少做到!
11、能否让学生尝试操作信息技术?
课标里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不仅在教学中,而且在评价中,在学生的交流中,在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发挥作用。
我很认同这一说法,但不用反思,就知道我们离目标太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多也就用ppt演示以表示直观,或用来代替黑板。每次听完一些优秀的公开课,很羡慕人家的多媒体演示,既直观又生动,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让学生去进行操作,包括对函数图象的探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等等。我想,只要我们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有意义的数据,并且利用电脑去处理,然后得出一些有用的数据,远比我们提着课本反复重复怎样处理有效得多,因为学生亲身经历过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对于函数图象的变换,如果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操作,就不再对函数图象的变换感觉抽象和陌生,因为他们真正找到了图象变化过程中的变和不变。“孩子对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有特殊的敏感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很快就能掌握,让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说,一个是搜集信息的能力,一个是利用信息的能力。数学的学习有很多方面是需要学生搜集社会上的、生活中的一些信息,这个搜集信息的方式手段有很多,可以简单的去观察一些信息,观察一些数据,这也是搜集。然后还可以利用现代的互联网去搜集一些信息,然后就是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然后把它变成一种资源,用到学习过程里。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I-Pad 已经进入了美国某些学校的高中课堂,这对我们来说不得不进行反思!
我们在孩子用电脑的时候,唯恐他们“不务正业”,从而想办法到处“堵”,可结果事与愿违,正因为他们平时用电脑的机会太少,所以越堵越出问题,试想,如果真的我们有朝一日大胆的跨出这一步,也许会多出现很多的惊喜,孩子会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我们无法预见的结果。
12、计算器的使用的困惑?
对计算器的使用让我有着些许的困惑,固然,经常用计算器确实会削弱学生的运算能力,但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处理?
13、课题学习怎么处理?
对于课题学习,课标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领域要求:有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能讨论一些简单的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体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数学有整体性的认识,能积极思考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解决问题。因此“课题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题学习”就教学内容本身,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例如:七年级下册《美丽的镶嵌》,能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同时它是一种有效的操作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图形的美。同时运用图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学习乐趣。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课题学习无法很好的设计,认为它耗时,费力,对于成绩的提高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很多老师认为可有可无,视而不见,把教材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及作业讲一下,缺少真整意义上的探索。美国的艾伦·柯林斯曾经说过:“课题学习虽然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希望我们在对课题学习这一环节中能得到有效地指导!
14、标准中涉及的一些新内容的处理。
比如说统计与概率,概率的内容原来在中小学里边几乎没有,这是一个新的内容,这对中小学老师也是新的内容,怎么样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还有一些位置、平移、旋转这样一些新的内容,对狠多老师来说还是新的东西,老师们在运用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困惑。其实这些内容增加也对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说这些内容,从数学上怎么理解它,怎么样能够理解标准当中的定位,老师们都要不断的去琢磨,去学习。
15、对过程性目标,怎样体现,怎样操作,怎样考核?
在标准里提出了过程性目标,在标准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话,如经历什么、体验什么、探索什么,这些都是过程性目标。以前的教学大纲里没有这样的过程性目标,都是具体的结果性目标,对这些过程性目标,怎样体现,怎样操作,怎样考核,老师也出现一些困惑。比如说经历讲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这个问题怎样去体现,老师做了一些探索,但是有一些老师还对这个问题怎样去落实,以及落实到什么程度,而感到有一些困惑。
这个也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因为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争论,结果是对于目标,大家没有什么争论,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能不能从过程到目标,怎样把过程当目标,这是新课程改革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也需要课程的改革者和课程的实践者不断的积累经验。老师们要为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创造性的思考。
二、对于在实施课改中的遇到的困惑得以解决得对策与思考总结如下:
几种对策与思考(转载与老师的思考)
对策一,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制
课程改革给学校创设了一种能够包容多元文化的开明的教育氛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也应用课改的理念来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这里直接关系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最终能否给学生实施开放、多元的评价,取决于学校管理者能否给教师实施人文化、个性化的评价。
对策二,探索整合与新课改相吻合的教学内容
遵循课标要求,参照各种版本教材的内容设计,合理取舍教材内容,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按照课标要求适当补充课外材料,为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
对策三,探寻摸索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
进一步按课改要求调整教学方法,把学生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如根据学科特点编排学习小组,预先设计问题探究,提倡学生提供多途径、多渠道获取相关知识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编写学习计划;倡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对学习内容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主解决存在的疑虑和遇到的学习障碍、自我评价等等。
对策四,探寻摸索与新课改相匹配的辅导方式
学生受家庭条件、课余时间等主客观方面的影响,搜集材料的途径、方式等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要在学生提出合理要求的时候尽最大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如提供学习材料,指导研究方法等等,减少学习上的阻力,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文素养和合作意识。当然这种帮助,不是包办代替,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对策五,探求建立与新课改相关联的交流渠道
集体备课时在经常性地研讨基础上,以分片形式积极探求与兄弟学校、科研部门展开深入的、广泛的信息交流,使我们的新课改能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高起点地进行。
改革与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不能因为前进道路上有困难而裹足不前。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我们才能走向成功,达到理想的彼岸。让我们与改革同行,潜心研究、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用激情和智慧去谱写教育教学的新篇章!
黄伟健老师的思考: 我们应该多一点自己的思考,不要跟风,既不要作秀,又不能丢弃新理念精华。既不丢弃传统,又不能一味传统到底。一个教师的成长途径是多样的,湖北省武汉市教科院裴光亚写过好多我们值得一看的好文章,摘录两段如下: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如果一位教师,在他的青春年华都碌碌无为,很难指望他的未来。因为人们曾经用“春蚕”、用“蜡烛”来比喻教育人生,这是一个奉献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下也是一个没落的过程。不论你具备怎样的学历,毕业于何种院校,如果没有进取的愿望,没有人生意义的追求,没有向往,没有对教师使命的崇高理解,你的水平都将向同一个层次聚焦,这个层次便是中学。一切事物都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人的发展也不离外。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这是一个极限过程,以中学水平为极限。当你以高学历为起点时,这将是一个单调下降的过程。
这就是部分中学数学教师的“命运”, 试想一下,这是多么悲哀。但我们并不因此而失望。因为导致这种命运的前提是没有内心追求和外力支持;更因为我们知道,平凡的岗位同样可以立功、立德、立言。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设计,通过专业成长的道路,来改变这种命运。当然不是指改变你的处境和身份,而是改变其内心,提升其素质,使你强大起来。当你有社会担当,有人格尊严,有与大师平等对话的胆识,有在数学教学领域自由骋驰的本领时,你的人生就是灿烂的。
我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1、同伴互助
校本教研要创新。可以是学案、教案的编写,可以是例题的设计和解答,可以是听课和评课,可以是教师专业基本功比武,可以是数学专题研讨,可以是数学沙龙,可以是指定老师的发言。
2、专家引领
聘请专家指导也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可以是专题讲座,可以是技能辅导,也可以是课堂评价和试题评价等等。
3、个人研修
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个人研修。要认真备好每堂课,关注课堂上每个意外的发生,多反思多写反思笔记,多解题、多解难题,提高一题多解的能力,关注学生作业和考试中发生的问题,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出错原因,多看专业书籍和文章,多上网向高手、专家学习,多积累资料,学习编制数学题的技巧,提高命题能力,学习课堂数学表达能力,为成为一个具有教学智慧、对数学有良好的敏感度、能洞察学生内心的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
课程改革了,理念要更新,思想跟进。这次国培计划----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许多困惑解开了,自己的许多观点得到了印证,原来模糊的想法得到了澄清。我要将这次培训中获得的新理念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去,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再一次得到提升。
第五篇:2014国培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施》在综合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收集信息
认真回顾《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施》这门课,在综合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收集信息?
提交时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是起到主导的作用,而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收集整理资料的人物,并且按照一定的材料安排和任务的程序进行排列,从而更好地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指出:“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这样一来,轰轰烈烈的教学大改革开始进行了,教师乐得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于是每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给学生确定一个主题,布置一下分组任务。学生们呢,拿着老师布置的这个主题,大张旗鼓地去网络上搜,去图书馆淘,忙得不亦乐乎。找到了打印出来或用本子一抄,课堂上一念,完事!
我们认为,虽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前所未有地让学生发挥了个性、特长、学识乃至胆识。但是中学生尤其初中生年龄尚小,心智不太成熟,知识结构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并且他们查找资料的时间有限,在巨大的网络资料、图书资料中,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此时老师完全不进行指导,单纯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那么最后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对学生地位的理解,不能一味地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而淡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活动前指导工作要到位
(一)细化主题
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活动的主题是很容易确定的。如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中,每册书中每个单元最后都有一次的综合性活动的主题编排,总共有36个主题。但这些主题的范围大都过大,没有提供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这个时候如果不去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将主题直接抛给学生,教师不作相应的引导,恐怕学生会茫然四顾,无从下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尽管教材提供了五种活动方案,但是有些可操作性是不强的。有些课题偏大,如第一个方案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月球的奥秘“„„开发月球、月球与人类关系”等;有些受限于条件,如第三个方案“有条件的可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向专业人员了解人类观测天体的历史,了解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学家及常见的天文观测仪器和天文现象等,并观看关于月球的录像资料”。
此时,教师应该将某些主题细化。如将活动方案确定为“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下设五组主题内容:聊神话传说、话月亮习俗、诵古代诗词、讲成语故事、吟歌谜对联。那么,学生有迹可循,整体实施的效果就要理想得多。否则容易造成大而空的形势,课上热热闹闹,下课糊里糊涂。
(二)合理分组
综合性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积极的参与精神,提倡学生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学识、胆识。在综合性活动中一般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此时,如果教师放任不管,可能就会会让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孤立,造成组与组之间实力不均而导致活动开展不顺利。所以我们在布置专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自由报选组别后,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合作、责任心等,然后让每小组尽量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同学组成。如活泼一点的同学要和胆子小一点、不爱发言的同学在一起,爱发言的带动那些腼腆的、内向的同学,以便在展开活动时发挥各自的特长。每一个小组要求分工明确,确立小组长,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才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检查标准应该为:人人都参与,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
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由四个板块组成:
1、数风流人物
2、说风流人物
3、评风流人物
4、写风流人物活动。同学们在自由分组选好感兴趣的板块之后,我再按照以上的原则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尽可能的让成员能够合理搭配。如胆小的同学写风流人物故事,胆子大的汇报时上台来“说”风流人物,并朗诵相关诗文。同时我注意安排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领袖级”的人物,这个人物要有一定的感召力,在组员中有一定的威信,这样方便同学们推选出组里的小组长。这个小组长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时制定计划、开展活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要能协调组员之间的矛盾,起好带头作用,使每个成员能够各得其位,互相协助,共同发展,使小组合作效果得到最优化。我们认为,如果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没有调动到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性,没有让不活泼、比较内向的那一批同学动起来,那它都应该算是失效的。
(三)指导资料搜集
要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离不开同学的大量搜集资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两种。
直接获取的资料是指学生通过实地调查、采访等方式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观察、采访、聆听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七年级的“感受自然”的综合性学习,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活动环节。开展这一主题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在大自然之中,用心观赏大自然的花鸟鱼虫、山川草木,悉心聆听风声松涛、鸟鸣虫啾。而课程实施开放性的这种特点容易造成学生安全方面的问题,而且也容易造成学生开展活动的盲目性。所以教师一定要首先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设计,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了解活动的主要程序和注意事项、细节,要确保活动开展的安全、有序、有效。当活动在学生心中留下成功、开心印象后,其参与活动的兴趣就会给大大地激发出来。
间接获取的资料是指学生通过图书、报刊、上网搜索等方式所获得的间接资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时间有限。而图书馆中浩如烟海的书籍和网络上强大的网络资源常常让他们摸不着头脑。这时候,教师要调整学生过度兴奋或灰心丧气的心理,指导更细致一点,比如让学生明确自己要搜索的主要内容,指导其使用好书目和索引,提供适当的关键词,提供专业搜索站点等。对于部分家中没有电脑或家中不能上网的学生,要谅解他们。可以跟电脑老师商量,提供机会让学生带着任务去上电脑课或利用课余时间使用学校的电脑上网。这种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举动最容易走进他们的心坎,使得他们喜欢综合性学习活动。
另外,对学生所搜集的资料,教师还要给予实质性的指导,如何去粗取精。仍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在进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审查学生所搜集的资料。让学生明白“风流人物”指的是三类人物:(1)、建功立业的人物(2)、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人物(3)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的人物③。注意看清学生所搜集人物的涵盖面要广,不仅有伟人大家, 也可以包括现实生活中在某方面堪称“风流”的平凡人物。如果学生们的搜集中出现某些球星、歌星,教师不应作简单粗暴的否决,而是因势利导,避免学生泛泛地谈论“偶像”、“英雄”。
由上观之,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期工作当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二 活动成果展示指导工作要到位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期取得成果后,一定要组织成果展示交流会。展示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写作评改、办手抄报、小组交流、辩论赛等。这一阶段,无论是个人展示还是小组展示,都是学生“自主”的天下。而这一阶段,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是削弱了,反而更应该加强。
(一)活跃课堂气氛
在以课堂为载体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的课堂上,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是决定该活动主题有没有效果的关键。而学生往往由于自信心不足,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不好意思发言。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期达到课堂气氛活跃的目的。
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就是我”的“自我介绍”这一环节。虽然在活动前我已经给时间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由于同学们刚上初一,相互之间不熟悉,有点害羞,都不敢上台展示自己。没有让沉默继续下去,我及时读了几段之前在同学们的本子上看到的介绍自己的精彩片断,并且播放了“小燕子”赵薇的一首有自我介绍意味的歌曲《有一个姑娘》。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同学们激发了讲的兴趣,在小组范围内交流了起来。没一会儿,在老师的邀请下,陆续有几个同学地方地朗读了自己的自我介绍。他们的文字显示出来的幽默、风趣搏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和笑声。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学们都踊跃举手想要发言。他们在初中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以后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以上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教师突出了自己的主导地位,积极调动同学的参与性,努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否则这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也很难开展下去。
(二)增加展示形式 上面曾经说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展示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上文所举的例子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尽情展示。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可能许多跃跃欲试的学生因时间关系而抱憾下课。这时候,教师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尽可能的提供多一点让学生展示的舞台。仍以“这就是我”这个专题为例。在课堂的展示交流会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习作装订成册,并在习作后面附设一栏“别人眼中的我”,然后挂在教室显眼处供大家课间翻阅。请翻阅的同学在附设的一拦写上对作者的印象,以便跟原作相互对应,看看作者是否写出了真实的自己。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同学练笔的兴趣,而且同学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大大增进了。又或者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画出自己或他人的肖像,贴在教师后面的成果展示栏里,让学生通过图画形式增进对他人的了解。
我们相信,只要教师肯花心思,多做准备工作,时刻不忘自己的主导地位,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是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综合性学习无论对老师或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在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努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是说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而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教师的主导,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只有让学生学会了自己学习,才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