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教学改革的“朝圣者” 课堂教学中的“点火人”梁久永
教师:课改路上的“朝圣者”课堂教学中的“点
火人”
——读中国教育报《取好学习名校的经》有感
梁久永承德县承希学校
1363314558
1谈到新课程改革人们都有一个共识,即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自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在悄悄的发生质的变化,教师专业在不断的成长,经过十余年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新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但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无疑教师在这漫长的路上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朝圣者‛,课堂教学的‚点火人‛。
观念转变:撬动教学改革的支点
每一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颠覆‛,这样就难免遭遇传统思想的抵触和抵制,其实这也有情可原,从我国的文化传统来看,很多教师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观影响,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意识作为一种文化‚浸泡‛了我们每位教师,形成了‚师道尊严‛的师德观念和‚先教后学‛的传递式教学观念。从职业传承来看,我们教师,包括很多教育科研工作者在内,都受教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课堂教学。当我们走上了教师岗位后,也就逐步模仿起先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传递式教学观念。而这种意识形态已经‚固化‛了的东西改变起来相当困难,不用说别人,我就曾经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记得在倡导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之初,我和许多教师一样认为模式虽好,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难免为枳‛,就用‚小学生课堂自学能否有效‛;‚小学生课堂展示耽误时间‛等等诸多借口和理由进行搪塞或敷衍。观念不改变无疑将成为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任何改革,最大的问题莫
过于心的认同,而教学改革更要求教师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惜‚壮士断腕‛的信念。
理念更新:支撑教学改革的基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先进的理念支撑,这一点认识,我从武侠小说中得益颇多,综观金庸、梁羽生等大师所著作的小说中的武学大师,他们无不具有高尚的武德,高深的武学根基,否则即使勉强学习某种高超的武功其结果要么是走火入魔,要么是照葫芦画瓢,一知半解,很难得其精髓,课堂教学改革无非于此,试想我们无论是学习‚洋思‛,还是学习‚杜郎口‛模式,如果不深入领悟其背后所蕴含的教学理念,到最后也难免是‚邯郸学步‛。我县正是抓住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剖析,才创造性的衍生出我们的‚4+4N‛教学模式,在模式的背后,我们知道为什么而教,我们教是为了实现教为不教的最高境界,我们的所有努力是为了帮助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自由社会的建设者(肖川博士语)。传统的给学生‘鱼’是错,给‘渔’也有不足,只有给‘欲’才是源头之水。我们深知学生的所有学习都是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肖局长无数次的课改会上强调一切教学的起源是‚问题‛。‚问题‛是学习的起点,而‚问题‛来源于学生内心。这些理念一旦在教师的内心生根发芽,这样我们的课堂上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才能‚忠诚执行‛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恐怕也是吴正宪、华应龙、李烈、黄爱华等大师的课堂,总是让我们眼球发亮、热血沸腾,但模仿起来却终究是难得其精髓,究其原因就是大师们有深厚的教学理念,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无招胜有招。我县教育局每一次外出参观学习不但让教师带着问题,而且回来后组织大量人力深入挖掘别人模式背后的理念进行融合、创新也正是认识到理念更新是支撑教学改革的基石。
课堂改革:推动教学改革的载体
全新的课堂来自于全新的理论,而全新的理论只有应用于课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课堂改变了,学习方式才会改变,课堂创新了,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了,教师才会成长。一直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更愿把教师比作火种,做学生学习路上的‚点火人‛。十年课改路茫茫,虽然有质疑、拷问、争论,但更多看到的是学生的发展。
且听,讲台上那自信的声音:‚同学们,你们对我刚才的汇报有什么疑问或建议吗?……‛听见了吗?那是多么自豪的声音;
且看,展示的讲台上,‚智慧棒‛在孩子的手中引导同学畅游知识的海洋,那是自信者的舞蹈;
再瞧,台下,质疑声此起彼伏,讨论激烈异常,这是学习者的天堂。
学习‚洋思‛让我们创造性的践行自己的‚4+4N‛教学模式,学习杜郎口,让我们进行融合,认识到‚给学生一点空间,学生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学习黄爱华的智慧课堂让我们在课堂上得心应手。
课改让课堂从此变了,课改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课改让我们的课堂上再没有了旁观者,学生们或凝神思考,或奋笔疾书,或热烈争论,或质疑问难,或合作探究,或大胆展示……
正如北京师大附中实验学校的一位老师所说:‚以前我们的学生也许是进步的,但不一定是幸福的。‛课改让老师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火种‛,让学生成为幸福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就让我们做教学改革路上的‚朝圣者‛,课堂教学中的‚点火人‛。
第二篇:生发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梁旭东
新课程生发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的去学习。那么,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一、教师是导演,主导课堂智慧的生成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活动的创造者,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结晶。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阅历、思维品质和知识经验等决定了课堂生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时就需要教师扮演导演的角色,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学生提出的繁杂模糊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开拓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生成信息;对于学生提出的偏离文本错误的信息,引导学生辩论识别,去伪存真,过滤出贴近文本积极健康的生成信息。同时,对于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做出精妙简明的点评,引导学生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有用资源。否则,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
二、教师是旗手,引领课堂生成的方向
面对课堂生成,教师要担当课堂睿智的旗手,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过故人庄》时,预设的程序是释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理解文意---诵诗文,体会情感。当这位教师走进课堂,许多学生都已经能背诵课文,且基本能体会文本感情。再按部就班上课就索然无味了。于是老师灵机一动改变了授课模式:不能背诵的,继续朗读体味;擅长写作表达的,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改写成一段优美的写景散文;善于想象的,想象“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的情景;善于口头表达的,杜撰“把酒话桑麻”的具体内容。结果,课堂气氛活泼融洽,既开发了学生多元智慧,又让学生深刻领悟了文本主旨。
三、教师是卫士,防止学生在课堂生成中迷失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课堂景观,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然而,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而盲目翻新花样,甚至被课堂上生成的一些错误信息弄得眼花缭乱,迷失主导目标。综观近年来一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杂乱,课堂秩序失控,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
丰富多彩的课堂就像一片蕴藏着无尽宝藏的海洋,里面有隽美无比的浪花,也有险恶异常的礁石;有单一明确的航道,也有复杂纵横的叉港;孩子们既有畅游其中撷取知识浪花的乐趣,也有迷失方向触礁沉没的危险。这时,教师就应当是瞭望塔上的卫士,引导孩子们走上“正道”。
四、教师是工程师,架起生成目标与预设目标交汇贯通的桥梁
充分科学的预设,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预设目标是教师在领会课标,研透文本,摸清学生的基础上,上课前写出来用于指导课堂教学的目标,其课堂任务、结构、程序、方法等相对固定。生发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发出来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生发目标的这些特性,可能会导致淡化甚至悖离预设目标,造成课堂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并直接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漠视生成而死抠预设又会导致课堂教学机械、封闭、程式化,既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不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只有二者有机融合,巧妙贯通,才有利于学生成长,使课堂精彩纷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工程师,机智地架起二者交汇贯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