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德活动学习体会
师德活动学习体会
浙师大附中胡学英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要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更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要守住心灵的宁静,不让灵魂流浪。”是的,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教师,在这个经济发展、信息万变的社会里,面对各种诱惑,很容易思想变得浮躁,思绪变得漂浮,很容易在这样的物质世界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从而远离作为教师本身所应该有的那片精神净土。或许会有一些教师在付出之前首先想到有多少的回报、或许有些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为了工作以外的游戏、娱乐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或许有些教师甚至在物质的诱惑下做出了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在现实社会中,甚至出现了像“范跑跑”这样的典型人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其他教师就不能做到一心一意工作,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守住心灵的宁静,坚定自己作好教师的信念。学习了师德培训的相关文件之后,更使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和作为一位教师的人生价值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执著精神。
一个教师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把每一堂课教学作为实现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全部活动,达到育人育已的目的。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无怨无悔,热爱自己的职业,把职业当成事业,感受教师职业的光辉神圣。我们要讲奉献精神,尽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平平凡凡的工作看成是宏大事业,去钻研去努力去探索才有激情。经常想到自己工作的重要,自身责任的重大。只有这样,就 1
不会见异思迁,不得过且过。就能静下心来,认真探索本职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寻找规律,教好书,育好人,取得成绩。
二、教师要有坚守教育工作的平常心。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困扰着我们每个人,我们往往会或主动或被迫去追逐那些我们看似很有价值的东西,地位、金钱、荣誉等等,面对“穷书生”的生活,在经济方面的落差感特别大,物质欲望特别强,于是我们不停的让自己去通过各种努力去获得,在工作中往往患得患失,功利之心占上风,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可到头来,想要的自己没得到,而自己却在不断追逐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反思自己,也曾有过许多不满的情绪,也曾抱怨过自己的收入不够高,也曾抱怨过工作累,也曾抱怨学生难教……但是进行了师德培训之后,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教育工作平常心的重要性,只有以平常心来看待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工作,来看待自己教师这份职业,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才能真正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这样纵是平凡的三尺讲台,一天一天不停的做下去,持之以恒关注小事,也会因为自己的坚持和执着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三、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和爱,要多尊重和关爱学生。
霍懋征老师 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回过头来,反思我们自己,为什么有时候有教育学生的迫切愿望,教育的结果却总是不尽人如意?原因在哪儿?就是因为我们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关爱、信心、恒心。我们很多时候总会在良知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比如,我们经常遇到“差生”,不但表现很差,而且成绩糟糕。凭着教育良知,我们会对他倾注爱和智慧,让他有进步,至少“学会做人”;但是因为浮躁或升学压力,可能会放弃这个孩子而“面向多数”。教育的复杂性还在于,并非学生都能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不要坚持,就有奇迹”的。我们常常追求短期要分数,正是在这样的抉择面前,犹豫了,彷徨了,退却了。对学生不再是人性的关怀,不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变得急功近利,变得心态浮躁,失去了耐心不在坚守。改变了的教育本质。
所以我们要反思,作为教师现在要做的就是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实,从改变自己出发。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听课的秩序为什么不好,更是多的原因不要总是到学生那里去寻找,而要多想想自己有没有问题。学生不爱听课,那我们就想办法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时刻牢记对学生的尊重和爱,多一些对学生的鼓励,多一些对学生的赏识,往往能够取得事倍功半的结果。
四、要有依法治教的观念
教师,在当代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作为教人遵纪守法的教师,要真正发挥教育的功用,理应身先遵纪守法;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师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自觉增强法纪观念,依法执教,促进法治,这是师德的基本内涵。同时,教育法律集中规定了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是文明国家对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我国1997年重新修订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条就规定:“
一、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可见,依法执教,也是我国对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做到心中有法,从教育内容、方法到手段等都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对学生施暴、体罚、侮辱等严重的反教育行为不但使学生身体受到无辜的伤害,而且使学生的心灵也遭受极大的创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决反对这些行为的出现。当然,要杜绝这些不该出现的反教育行为,就更加需要一颗尊重学生的爱心。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教师,也必然能够依法执教。
另外,依法执教还要求教师内心树立教育公正观念。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所有学生,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教师树立了教育公正观念,才有可能按教育法律的精神实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公正要真正成为教师的内心信念,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外因,而更为重要的是需要靠教师提高自身道德觉悟水平。教师要在工作中
坚持真理、秉公办事、赏罚分明、平等待人,这是教育公正的基本要求。
总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在改革,观念在更新。但不管怎么发展、怎么变化,做一名老师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要依法治教不会变。这不仅是事业的需要,是学生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根本利益的需要。守住心灵的宁静,更牢固地建设精神家园,就有了一个精神乐园,就能在为祖国、为学生、为亲人尽到责任的同时,更深切地享受到人生的快乐。
第二篇:师德建设活动学习体会
师德建设活动学习体会
当前教师的师德问题颇为社会所诟病:部分教师无心教书,敷衍塞责,误人子弟;部分教师拜金严重,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赤裸裸的交易关系、金钱关系;部分教师品行不端,方法粗暴,给学生的身体、心理带来不良影响或造成伤害;部分教师言行粗俗,志趣低下,社会观感极差„„这样就影响了整个教师群体的形象,也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校积极响应长丰教体委的号召,组织了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合肥市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以及温家宝总理《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讲话。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师德就是教师的道德,教师不仅给学生“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师肩负“传道”的责任,教师的个人品德影响学生对其所传之“道”的态度。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教育,首先是教师品格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小学教师的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手段,对儿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师德修养建设应贯穿小学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小学教育工作平凡、琐碎、繁杂,教师对
小教事业和岗位工作必须具有满腔的热爱和执着的情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才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引导儿童健康成长。如果教师对工作只是出于功利性的 “谋生”需要,那么很难想像其在工作中会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博爱之心,平等待生。“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小学教师更需要具有对孩子的爱心,爱心是儿童树立良好品质的基石。面对一张张童真的面孔、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教师绝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儿童的优秀品质。现在,儿童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受关爱较多,但很少主动去关心他人,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撒下爱的种子。同时,教师还应关爱全体儿童,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位儿童,把博爱之心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言行规范,为人师表。当前,由于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教师正遭受各种利益的诱惑与冲击,有些教师言行失当,损害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在点点滴滴的言行中,在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中,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严守职业道德,自觉接受法律约束。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修养,举止文明,语言高尚,诚实守信,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杜绝损害教师形象的事情发生。
团结协作,宽容谦让。小学教师要有团结合作的集体观念,谦虚谨慎,宽厚待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这不
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对儿童的团队精神培养也是一种示范和引领。
淡泊名利,坚持操守。小学教师应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淡泊名利,抵制各种诱惑。近年来,家长给教师送礼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此,教师应廉洁自律,不接收家长的宴请、送礼,要以自身良好的德行和形象感动家长、教育孩子。
师德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师德建设中,首要的是践行,要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理想状态走入现实,走向朴素,让师德可见、可做、可学、可评。
第三篇:师德学习体会(模版)
暑期师德学习体会
短短的三天学习,使我受益非浅。特别是赵谦翔老师的报告《敬业·创业·乐业——我的成长之路》使我看到了他那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了知识,得到了启发,催人奋进,也受到了鞭策。
赵老师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他是如何走上讲台,又是怎样成为一名名师。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他对教育事业充满着恒心、爱心和专心。无论他处在顺境还是逆境,赵老师总能乐观和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得才兼备,让每一课的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并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教书育人。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成为了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特别是他很爱学习,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以苦作乐,在学习中发现乐趣,有诗为证:脚下地毯铺金,两厢壁画堆彩,碧绿玉白红黄;海蓝天棚缀玉蕊,变幻朝晖夕阳。鸣琴一张,潺潺淙淙,伴我书声琅琅;捧手为案,漫步当椅,神思纵情飞扬。俄语温故知新,《离骚》背诵如流,练就绣口锦肠;传道动人妙语,授业甘甜硕果,汩汩源此书房。个中盎然乐趣,唯有寸心品味,何妨自娱自赏。身居斗室心陶然,读书忘却尘想。
正如赵老师自嘲他自己是元气不佳,底气不足,节气不当,志气不大。我现在所处的教育环境比他好多了,更应该反思自己接下去做些什么?暑假里,我到延边大学参加了论文开题报告答辩,得到了评委老师的好评。我想,关键一点还应归功于学校开展的新课改。我选取的研究方向是初中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平时的积累,才能提升自己的经验,不会做一个经验型的教师,才会使自己不断得到提高。我打算以此做一个课题,通过做课题,逼自己多看一些理论方面的书籍,用课题研究指导自己的教学,服务于教学。
转眼之间,我又将迎来新一批的学生,我觉得我首先要平衡心态,放松心情。全国优秀班主任小艾有几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如果你每天看你的学生象恶魔一样,那么你就天天生活在地狱,相反,如果你天天看你的学生像天使一样,那么你就天天生活在天堂。我们不一定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但我们一定可以拥有母亲一样的胸怀:做为母亲会为有一个成为老板的儿子而骄傲,同时也为有一个打工的儿子而骄傲。同样的道理,我们是不是可以努力做到,不但为优秀而乖巧的学生骄傲,同样也为有个性的捣蛋学生而骄傲呢?不正是因为这样,世界才不一样,才更精彩吗?
其次,如果说学生是学习海洋中的真正舵手,那么我们教师就是为舵手指引方向的导航。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综观全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同时,教师的引导也要随机应变,而并非处处去引导,事事去启发。
再次,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的深化,传播媒体的多样化,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做为老师,如果还故步自封,固执己见,因循守旧,不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话,就会被新时代所淘汰,也会被学生所鄙视。所以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太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不懂装懂,而应该不断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我还要借学校课堂改革的东风,认真学习课改精神,领会内涵,摸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模式。
从赵老师的报告中,我明白了,高尚的师德就是爱,是敬业,是精业。让自己消除夏日的浮躁,让自己的胸怀如秋日晴空般纯净,怀着“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将更多的爱的阳光撒向我的学生,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第四篇:师德学习体会
师德学习体会
暑假师德学习中,我们集中听取了台州学院何方形老师的《唐诗之美》报告,感触颇多,有些许体会。
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平凡的人生,壮丽的事业;有一首歌谣最为动听,那就是奉献,无私的奉献,播撒着未来的希望,知足、感恩、奉献——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三尺讲台,是我们默默耕耘的土地,扎根这片土地,是我们的光荣和自豪!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把自己的青春,理想,信念,智慧毫不保留的奉献给他而无怨无悔!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知足,知足于拥有这份高尚的职业;知足于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知足于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校园氛围;知足于人生的平淡,平淡的人生也可点缀纷繁!
应该学会知足,知足者常乐。有了工作本身就是快乐,幸福的。我们应该享受这份快乐,珍惜这份幸福。用感恩的心快乐的去工作去奉献。即使多舛的命运给你带来苦难,带来绝望,但我们仍要心怀感恩。一个人学会了感恩,才能托起世界的脊梁。“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世界的主宰―――人,更要充满感恩之情。一颗感恩的心,化干戈为玉帛,一颗感恩的心,化腐朽为神奇;一颗感恩的心,化冰峰为春暖。人生路上,缺少了感恩,就缺少了阳光雨露。心怀感恩,就能回报社会,报答自然。
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工作的平台;感谢领导,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同事,给了我兄弟姐妹般的温暖,更要感谢学生,给我自信,激发我无穷的工作热情。
作为一名教师,会义无反顾的选择敬业。之所以选择,我会热爱,之所以热爱,我会执着,之所以执着,我会奉献。因为我们拥有着培养祖国花朵的责任,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和本分,也是我们的信念!我们用一根教鞭守着一方净土,两袖清风执着着一份清淡,三尺讲台献上一片爱。奉献不仅仅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的心灵。奉献多一点,付出多一点。每个人的心灵之花就会绽放最美丽的笑颜,我们的世界才会越变越美好!其实,奉献对任何人都不苛刻。常言道,播种善良,收获友爱;播种希望,收获未来。我们既然选择了讲台,就选择了默默奉献。
让我与你,你,你们一道,携起手,肩并肩,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翼放飞理想,用知足带来感恩,用感恩促进奉献,用奉献来谱写教是人生!
第五篇:师德学习体会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吴晶、张莺、吴晶晶)近年来,一些教师体罚、收礼、有偿补课、不公正对待学生等问题备受社会关注。29日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给予处分的严厉形式,向教师失德行为亮起了红灯。
严防教师体罚要让同行评议、家长监督
近年来,人们把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归咎于少数教师师德低下,但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根本原因还在于两方面。其一,由于政府部门投入不足,导致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不少幼儿园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还有相当数量的幼儿园,本身就没有办学许可证,不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在这些幼儿园中,幼师比很高,老师的压力十分沉重。其二,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学校办学对上级负责,避免老师体罚学生,往往依靠行政禁令,发文禁止体罚行为等,或者要求教师自律。但这除了增加教师的焦虑、让老师在“火山口”之外,效果并不好。
“有效避免教师体罚学生的做法,当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入同行评价,以及家长委员会监督、评价。”熊丙奇说,前者让教师安心教学事务,有合理的教育自主权,不被非教育教学事务分散精力;后者则让学校真正重视学生权益,为保障学生权益而完善学校教学设施,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近年来,新疆、福建、重庆等多地均出台文件,规定将“严肃处理”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然而,对于“体罚”与“适当惩罚”的法律界定,在我国仍是空白。
杜绝教师收礼还需立法介入
曾几何时,为含辛茹苦的老师带点新鲜的土特产、小礼物是学生和家长表达对教师感激之情,加深师生情感很常见的、很少受到质疑的方式。然而,近年来,这种情感交流方式正在逐渐演变成教师与家长“交易行为”,“礼物”价值不断提高、风气也有越演越盛的趋势。
“这种行为有的已成为教师谋取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也成了家长给孩子谋取正当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严重败坏了教育风气,破坏了教育公平,违背了教育精神,必须对这种行为亮起红灯。”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说。
孟繁华指出,在学校教育生活中,教师不仅传递知识,也在通过自身的言行向学生和家长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这直接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家长通过向教师送礼来换取教师对自己孩子的格外关注,一些教师以学生家长是否送礼和所送礼物价值多少来确定该学生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这是违背教育原则的。当然,禁止教师收受学生、家长财物,并不是要切断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纽带。学生亲手制作的贺卡、给老师写一封信等真诚的发自内心的祝福,更有利于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孟繁华表示,对于教师收受财物的具体标准,建议可以参照刑法中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的裁定办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收受家长、学生“礼物”价值上限,使得对违规教师的处理有据可依。
根治有偿家教还需保障教师待遇
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是应该严令禁止,还是“有条件的放开”?这项争论已持续多年。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爽指出,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有差异,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更好地应对分数导向带来的激烈竞争,很多家长希望请教师做家教,这种需求也很难回避。但恰恰是这样的一种看起来合理的需求,造成了有偿补课市场的失序发展,甚至学生的课业负担“越减越重”。尤其有少数失德在职教师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或者在课堂上留一手,强制学生参加自己举办的课外有偿辅导;或者与一些有偿辅导机构形成利益链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或者身为公立学校教师,却将主要精力放在校外培训机构授课,以换取更高的经济报酬上,日常教学工作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教师的行为红线定为“不听劝阻,组织、要求、诱导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或者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明确针对教师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校外补课活动,以使严重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得到有效制止。
张爽指出,若想从根源上解决有偿家教问题,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性政策也要落实到位。比如确保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并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待遇,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和幸福感,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能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公正对待学生是师德底线
近年来,“绿领巾”“红校服”“差生在走廊中考试”等现象不断冲击公众视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公平、不公正对待学生,个别教师甚至存在歧视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严重伤害。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公正的受教育机会是教师应该遵守的原则。”孟繁华指出,教师若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仅依据分数或学生的家庭背景人为地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然后区别对待,必然会影响大多数青少年受教育体验以及对学校的认知。教师关心爱护学生,主要就体现在公正对待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志趣,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
然而,随着当前校内学生从过去的成绩差异转变成现在成绩、家庭经济背景、社会地位、文化等多重差异,学生间分化愈加明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不公正对待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严格制止教师歧视学生的行为,对因此给学生带来后果的教师依法惩处是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必要措施。”孟繁华说。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吴晶、刘奕湛)根据教育部29日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教师有体罚或骚扰学生、收礼或有偿补课等10种行为的,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
征求意见稿列举了教师受处分的10种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言行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的;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在招生、考试、考核评价、职务评审、教研科研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体罚学生的;以侮辱、歧视、孤立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骚扰学生或者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的;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的;开展或者组织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个人利益的;不听劝阻,组织、要求、诱导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或者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的。
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列举的这些行为全部针对着近年来出现的教师体罚、虐待或性侵学生,“范跑跑”现象,导师带头进行学术论文造假等现实案例。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评价说,征求意见稿在充分考虑合法性和现实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当前社会关注度高、严重影响教师队伍整体形象、人们普遍痛恨的败德行为作出了教师处分规定。
征求意见稿对给予教师的处分进行规定,包括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开除。其中,警告期限为6个月,记过期限为12个月,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期限为24个月。
“教师受处分期间暂缓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征求意见稿指出,“教师受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处分期间不能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受撤销专业技术职务处分期间不能重新申报专业技术职务。”
劳凯声指出,对违反师德底线行为的依法处理只是师德实施机制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从教师道德规范所包含的实体性内容和程序性内容来看,教师职业道德的实施机制应包括处理、保障和救济等不同方面,在对教师师德提出规范要求的同时也要强调对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针对此,征求意见稿要求,学校及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发现教师可能存在第四条列举行为的,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有关事实。作出处分决定前,应当听取教师的陈述和申辩,也可听取学生、其他教师、家长委员会或者家长代表意见。必要时,可以组织听证。
考虑到近来频繁发生的教师性侵学生案件,征求意见稿还强调,处分决定应当在适当范围内公布,但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的除外。
据悉,此次征求意见稿所称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等机构的教师,包括民办学校教师。征求意见截止到12月18日。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吴晶、俞菀)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师德滑坡现象,教育部29日公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主要涉及师生关系的10种教师不当或失范行为划清处置界限,对教师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要求。
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社会期望来看,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社会责任要远重于其他职业。世界各国都对教师的职业行为都提出更高的伦理道德要求,设定师德红线也是许多重视教育的国家采取的必要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师德建设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教师收礼、有偿补课甚至教师性侵学生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教师整体形象,玷污了原本洁净的师生关系。此次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广泛征询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意见,是从国家层面出台的统一规定,将有利于教师职业行为的进一步规范。
师德是一项软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对于量大面广、发展不均衡的中国教育而言,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根本上提升师德,必须建立一套与师德要求相适应的制度。一方面给教师相应的保障,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建立优胜劣汰的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师德监督和评价体系,让教师自觉自愿地遵守师德准则、履行职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