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教师能力》
《浅谈教师能力》
1、教师的观察能力
教师的观察能力,是指教师对周围事物而主要对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能力。教师的观察能力高低主要体现在及时准确性、细致深入性、全面客观性三个维度。
2、教师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反映的能力。教师的工作过程本质上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机敏灵活、善于权变,提高思维能力比单纯掌握某种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原则更显重要。
3、教师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
4、教师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对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评判的能力。教师的审美能力至少有以下方面:充分感受美的能力;深刻鉴赏美的能力;真实表达美的能力。
5、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和教育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时通过口头言语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的能力,它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明富有示范;条理清楚富有层次;通俗生动富有幽默;点拨启发富有激励;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教师的实践能力
1、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
2、教师班级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能力是组织和惯例学生各种活动、组织班集体等所需要的能力
3、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所需要的能力。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要善于钻研、分析和处理教材;组织管理能力,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合理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地管理并指导学生学习;科研能力,要全面了解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情况;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内部的规律性;要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创造能力,只有具备创造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大胆设想,努力创新;较高的操作能力,主要是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能力;研究和了解学生的能力,当代学生的心理结构复杂,心理问题突出,只有善于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教育教学机智力,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
教师的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能力
明确自身专业地位,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主动学习相关理论,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主动寻求同伴互助,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自觉参加在职进修与培训,最终成为终生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从而使教师的职业生涯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教师能力发展规划
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教育不断的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的应用,作为一位教师一定要着眼未来,与时俱进,让个人的发展融入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背景
教师自我分析:任教多年始终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教学经验、学科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教学设计能力存在优势,对新课标的理解实践还需加强,教学实施能力有待提高。
学校环境分析:学校重视教师岗位练兵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学校具有超前的教育理念,学校为教师创设了相互学习、交流、发展的环境。领导开明,制定制度合理,同事关系和谐。
二、正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学校关于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科研型、专业型教师的理念,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以更新观念为前提,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促进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方法与途径,在努力探索现代教学技术与烹饪学科的整合教学模式的同时,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使自己在教学科研及教育教学水平上再上新台阶,努力实现自己的“教育人生”梦想,把教师不仅仅看作是一种职业,而是上升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不断提升自我素养、修炼自我,注重专业化发展。
1、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
苦学多问,多向专家、同事请教,认真上好每一课,踏踏实实地工作,珍惜每次的公开课机会,多磨课,寻找自己上课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取能成功地开出质量较高的公开课。在每堂课前用心设计好教学语言、板书及要开展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学中注意形成良好的教态。在提高自身教学基本功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效益。我会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学习优秀教师的好的上课方式,从而不断提升我的备课和上课质量。
2、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师德修养
学习先进正确的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它要求教师适应学生的发展,尊重全体学生以及他们的个性差异,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求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学会爱学生。提升个人素养,把自身的位置摆正,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强调民主和平等,尊重和赞赏;教师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教师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常于反思;教师在对待同行上,强调相互学习与合作。注意赢得各方面的理解的支持,树立威信,讲究诚信,全面展示个人的素质,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发展的激励价值、情感的陶冶价值、道德升华的价值、意志强化的促进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3、较高的学识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掌握新知识。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根底,更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领域,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
参与教学研究是教师提高素养的重要途径。因为时代是发展变化的,教材再怎么更新,总会或多或少地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法,由“教书匠”逐渐成长为“研究者”。要积极投入教育科研,探索规律,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常写教学感受、教学小结、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勤动笔,勤动脑,及时积累个案,归纳资料,让自己的教学留有痕迹,写出一些高质量的教学心得与经验,尽量争取能在市级获奖或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素养的重要手段。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事实上,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有着相同的特征,即不断地借助于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地反思自我对学科、学生学习规律、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发展自我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4、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掌握和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一方面要具有高效获取、批判性吸收存储、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更新扩充新知识,适应知识成倍增长对当代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具有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能力,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教师要借助网络学习。学会利用网络学习,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
三、小结
希望能达到自己的规划目标,对职业学校的烹饪教学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大的把握,有足够的魅力吸引着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为素质教育贴砖加瓦,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素养。
第二篇:教师基本能力(小结)
一、Word常用功能及操作举例
1.查找与替换
查找字符:选择“编辑/查找”命令.在弹出的“查找和替换”对话框中选择“查找”选项卡.在“查找内容”框键入要查找文本。查找内容最多为255个字符。也可以使用快捷键Ctrl+F。
在“查找和替换”对话框选择“替换”选项卡.在“查找内容”框中输入要被替换的目标文本.在“替换为”框中输入用来替换的新文本。也可以使用快捷键Ctrl+H。
2.字符格式
字符是指字母、空格、标点符号、数字和符号(如&、@、#等)及汉字。字符设置主要包括设置不同的字体、字号、字形、修饰、颜色和字符间距等。
3.段落格式
段落是指以段落结束标记结束的文字、图形、对象或其项目的集合。段落标记不仅标识了一个段落的结束,而且还带有对每个段落所应用的格式编排。要改变一个文档的外观,可以从字符的对齐方式、段落缩进、行间距、段落间距、制表位等方面来进行。
4.分隔符
Word的“分隔符”用来在插入点位置插入换行符、分页符、分栏符或分节符。单击“插入/分隔符”命令,弹出“分隔符”对话框。
5.页面视图
Word提供了4种查看文档的方式,即普通视图、大纲视图、页面视图和Web版式视图。
二、Excel常用功能及操作举例
1.函数的使用
★求和函数SUM
求和函数“SUM(Number1,Number2……)”:计算所有参数数值的和。
★平均值函数AVERAGE
平均值函数“AVERAGE(Number1,Number2……)”:求出所有参数的算术平均值。
2.数据排序
对数据进行排序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操作步骤,排序就是按一定规则对表格进行升序或降序的整理和排列,为数据的进一步处理做好准备。
3.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只显示数据清单中满足条件的数据,不满足条件的数据暂时隐藏起来,但没有被删除。当筛选条件被删除时,隐藏的数据便恢复显示。
4.分类汇总
分类汇总就是对数据清单按某字段进行分类,将字段值相同的连续记录作为一类,进行求和、平均、计数等汇总运算。针对同一个分类字段,可进行多种汇总。
5.图表的建立
图表可以用来表现数据间的某种相对关系,在常规状态下我们一般运用柱形图比较数据间的多少关系;用折线图反映数据间的趋势关系;用饼图表现数据间的比例分配关系。运用Excel的图表制作可以生成多种类型的图表。
三、PowerPoint常用功能及操作举例
1.模版:是一种特殊的文件,扩展名pot,包含一套预先定义好的颜色和文字特征的信息.可以支持用户快速制作幻灯片。
2.PowerPoint视图方式
PowerPoint提供了6种视图模式:普通视图、大纲视图、幻灯片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幻灯片放映视图和备注页视图。
逻辑推理能力
一、智力推理
1.排除法
排除法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方法,即根据题干的条件来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其应用范围极广,在所有的题目中都可以考虑优先使用。尤其当题干给出条件众多,且条件均非常确定时,使用排除法能快速排除一些选项甚至直接得出答案。
2.代人法
代入法就是将选项代入题干进行验证的方法,如果不会产生矛盾,则该选项正确;反之,则该选项错误。当选项比较简单且确定,易于代入验证时,可使用代入法。需要注意的是,当选项中存在“不能确定”的选项时,该方法慎用。
3.假设法
假设法,就是假设某个条件正确,根据假设来进一步推导的方法。如果假设没有推导出矛盾,则假设正确;反之,则假设错误。假设法多用于题干条件存在多种不确定情况,不能直接推理的题目。有些能使用假设法的题目也能使用代入法。
4.找突破口法
找突破口法就是快速找到解题切入点的方法。通常当题干存在某个比较特殊的条件或者存在某个对象(条件)被反复提及的时候,这个(些)条件往往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5.图表法
图表法就是通过表格或图将元素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的方法。当主要元素只有两类时,通常可以用表格表示.当主要元素超过两类或者需要表现出位置关系时。通常可以画图表示。
二、类比推理
解答类比推理题,找准词项之间的相似性是关键。快速准确地找到关系的切入点对于正确高效地解答类比推理题目有着重要的意义。考试中常见的词项间关系包括两种:逻辑关系和言语关系。逻辑关系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词项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集合关系,二是词项所代表的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对言语关系的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从词项本身的含义人手,即语义关系;一是从词项语法构成方面人手,即语法关系。
阅读理解能力
一、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
1.直接提炼要点
2.联系文段背景
3.结合上下文语境
4.分析指代意图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分析文章结构的技巧
①看文体特征。②看关键句子。③看重点词语。④看构成关系。
2.把握文章思路的技巧
①抓题目。②抓中心句。③抓中心话题。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2.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写作能力
教育写作要求考生掌握文体知识,能按照选定的文体进行写作;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具备布局谋篇、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1.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2.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3.布局谋篇.安排文章的结构
4.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巧用修辞手法
第三篇: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
1第一章 教师职业能力及其形成与发展 2第一节 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功能和类型 3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师职业能力的区别: 4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分类
5第二节 教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6加涅的学习理论 7智慧技能的形成 8动作技能的形成
9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八个半 10关注论 11角色认知论 12心境论 13典型行为论
14一般形成和发展过程
15第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 16第一节 教学能力及其构成 17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关系 18中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19五种教学能力的关系 20第二节 教学认知能力 21领会课程标准能力 22分析教材能力 23了解学生能力
24第三节 教学设计能力 25陈述教学目标常犯的错误 26陈述教学目标的标准 27教学内容整合能力 28教学策略设计能力
29明确编写教案的基本原则 30第四节 教学实施能力 31课堂调控能力 32实施教案能力 33教学应变能力。
34第五节 教学反思能力
35第六节 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36第三章 中等学校教师德育能力 37第一节 德育能力及其构成 38第二节 了解学生的能力 39第三节 评价学生的能力 40克服认知偏差:
41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学生评价方法 42第四节 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43常用的德育方法: 44说服教育法 45榜样示范法 46情感陶冶法 47实际锻炼法 48品德评价法 49自我教育法
50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51第五节 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52第四章 中等学校教师管理能力 53第一节 学生学习管理能力 54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55学习辅导能力 56课堂集体辅导:
57学生学习与研究小组指导能力
58第二节 学生体育与卫生管理能力 59中学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 60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61第三节 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能力 62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方法 63第四节 班集体管理能力 64第五节 依法从教能力 65知法、懂法
66第五章 中等学校教师科研能力 67第一节 教师科研能力 68教育科研的道德规范
69第二节 选择课题与查阅文献的能力 70课题选择的标准 71文献查阅的作用
72文献查阅的知识、技巧 73文献查阅的原则
74第三节 制定与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 75第四节 掌握研究方法 76观察法 77调查法
78问卷法的应用要求 79实验法 80历史法
81行动研究
三、职业能力功能 82第六章 中等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 ①完善个人修养。职业能力修养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83第一节 信息能力含义与类型 部分。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个人修养会促使84第二节 信息获取能力 一个人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业务上取得声望后也会进一85信息检索 步促进其多方面提高修养水平,并在做人方面更加注86手工检索
意。实际生活中,人们倾向于把职业能力与个人修养联87查找文献一般按下列过程进行 系起来,从工作和生活的总体表现来评价职业能力和个88现场信息收集能力
人修养。
89第三节 信息理解与处理能力 ②提高职业威望。职业威望是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的相90第四节 信息传递能力 对地位。总体来看,中小学教师的排位不高,一般位于91教学口语 社会各类职业的中间靠下,其中重要原因是认为中小学92教育口语
教师的职业专业性不强。专业性职业化这就是所说的教93第七章 中等学校教师语言能力
师职业能力。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对提高教师职业威望至94第一节 教师语言与语言能力的提高 关重要。
95第二节 教师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③增强职业信心。职业能力对教师职业信心的影响是积96第三节 教师的身体语言 极的、正向的,并且随着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信心也在97手势语言 不断增强。因此提高职业能力对教师获得职业信心具有98体态语言
重要作用。
99第四节 沉默和暗示
④提高工作效率。影响效率的原因很多,真正与工作效100第八章 中等学校教师人际交往能力
率相关的是职业能力。
101第一节 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与作用 ⑤保证工作质量。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质量与教师102第二节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职业能力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职业能力强意103第三节 教师之间的交往能力 味着工作质量高,反过来,工作质量高也意味着职业能104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交往能力
力强。
105第四节 教师与其他人的交往能力
4四、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分类
106第九章 中等学校教师的教育机智 1.中等学校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能力:
107第一节 教育机智的特征与形成条件 ①教学能力;②教育能力;③管理能力;④科研能力。108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 2.中等学校教师一般性职业能力
109第三节 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机智 ①信息能力;②语言能力;③交往能力;④教育机智;110第四节 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 ⑤角色认知能力;⑥自我提高能力。111第五节 运用教育机智的建议
5第二节 教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12第十章 中等学校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一、心理学对能力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研究
113第一节 教师角色与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心理学把人的一般能力分作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两部114第二节 对教师角色多重性的认知 分。早期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桑代克、斯金纳的“条件反115第三节 对教师角色冲突的认知
射”理论。
116第四节 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 6
(一)加涅的学习理论
117第十一章 中等学校教师心理调适能力 加涅按学习结果把能力分为五种:言语信息、智慧技能、118第一节 教师工作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是加119压力与应激 涅理论中的核心概念。120情绪与情感
7智慧技能的形成
121中等学校教师常见的负性情绪、情感类型 智慧技能是人运用语言、符号、规则、模型解决问题的122教师提高工作中心理调适能力的方法
能力。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内、外部123第二节 教师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的条件。内部条件是已习得的智慧技能,外部条件是包124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负影响
括人和物在内的良好的学习与实践环境。125教师提高人际交往中心理调适能力的建议
8动作技能的形成
126第三节 教师人格自我完善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动作技能是人通过某种特定动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127形成健康人格的原则
如阅读、书写、演讲、绘画、舞蹈、唱歌、体育活动等,128第十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自我提高能力 都有特定的动作要求,按照动作要求完成任务的能力就129第一节 教师的学习能力 是动作技能。
130教师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能力 动作技能是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实践过程131第二节 教师的研究能力
可以概括为:目的--观察--辨别--操作程序的掌握--练132教师怎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习--反馈--熟练
133第三节 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9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134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 1.智能结构
135教育教学论文的结构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的核心是“八个半智能”类型:136分析论证能力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137第四节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博物只能、自我认知智能和存在138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优化的程序 智能。
139第五节 教师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智能的形成
人的智能发展有着自然的阶段性特征:①婴幼儿阶段,智能开端于一种原生性的模仿智能;②幼儿早期阶段,1第一章 教师职业能力及其形成与发展 智能开始表现为对初级符号的掌握;③学龄阶段,智能2第一节 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功能和类型 表现为对系统符号的掌握;四是成熟阶段,智能表现为
一、教师职业能力的概念
对职业技能的掌握。
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
二、教育学对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程研究 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可以分作基本职业能力和高
(一)几种研究 级职业能力。
10关注论
基本职业能力是指通过学习和训练学会某件事,能够顺描述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焦虑。职业能利地完成某项教育任务的能力。
力的发展可分为:①关注他人阶段;②关注自己阶段;高级职业能力是指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个性化地、情③关注教学阶段;④关注学生阶段。景化地、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11角色认知论
3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师职业能力的区别: 职业能力的发展可分为:①角色感性认知阶段;②角色教师专业能力是在教师职业准备阶段,在师范教育专业自我中心认知阶段;③角色比较认知阶段;④群体角色获得的能力,学术性与系统性是其特点;而“教师职业认知阶段。能力”是教师在实际的职业劳动中获得的实践性能力,12心境论
这种能力中已经包含了职业准备时期获得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发展可分为:①受挫与平静;②稳定与自信;不过已经实践化,个人经验化了,因此,用“教师职业③保守与低落;④抱怨与退出。能力”这个概念更适合一些。但是,可以肯定教师专业13典型行为论
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之一。职业能力的发展可分为:①准备与模仿;②积极上进;
二、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
③熟练应变;④反思与革新;⑤墨守陈规;⑥退缩与退①实践性;②稳定性;③发展性;④差异性。
出 1
4(二)一般形成和发展过程
教师职业能力一般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理论学习--实地观察--模仿练习--实地实践--总结与反思--革新与创造--反复实践。”
强调三个方面:①强调基础知识和训练;②强调多种水平的实践;③强调自觉和勤奋。
15第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 16第一节 教学能力及其构成
一、教学能力的含义
(一)教学
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完成教学活动的的能力。也可以说,就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17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关系:二者同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能力,包括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具体方法、策略和技巧、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评价学生能力。教学能力是教育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能力的总和,它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能力是实现教育文化功能的前提条件,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保障;教育能力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确保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总目标。
二、中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中等学校教师必须具有的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①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对各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手段等的领会、分析、判断的能力。主要表现为: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分析教材能力、了解学生能力。
②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课前对各种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策略、方法、环境等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教学策略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③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方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课堂调控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
④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力,主要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能力、对教师自我心理因素的反思能力。
⑤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能力、合作性教学的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综合评价能力。
19五种教学能力的关系:上述五种教学能力,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直接影响教学方案设计质量。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是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能力,也是最能体现教学艺术性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与其他能力密切相关,而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往往是通过教学反思能力实现的。20第二节 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是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其他教学能力都是建立在对教学认知的基础上。
21一、领会课程标准能力
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①理解课程性质及课程基本理念;②理解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③掌握内容标准;④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
2二、分析教材能力
分析教材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正确理解教材的特点;⑵深入分析教材内容:①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②分析教材内容的结构;③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2
3三、了解学生能力
了解学生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⑴从这整体上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⑵了解作为独特个体的每个学生:①了解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②了解学生个人的心理状况;③了解学生个体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24第三节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分析内容标准;
2.分析学生的情况:⑴分析学生知识的起点;⑵分析学生技能的起点;⑶分析学生的态度。
(二)分析学习背景
学习背景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社会环境或组织机构等因素。
(三)教学目标的陈述
25陈述教学目标常犯的错误
⑴把目标当做教师教学要求来写;⑵含糊不清,无法琢磨;⑶只列出了教学内容的提要、主题、原则或概念等。26陈述教学目标的标准
⑴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⑵教学目标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测。27
二、教学内容整合能力
教学内容的整合表现在两方面:①教学内容心理化;②肢解、重组教学内容。28
三、教学策略设计能力
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其选择与设计的主要依据是:①教学目标;②学生;③教学媒体。
四、编写教案能力 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⑴清楚教案的基本内容;
29⑵明确编写教案的基本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实用性原则;③针对性原则;④创造性原则;⑤总结性原则。30第四节 教学实施能力
31一、课堂调控能力
课堂调控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实施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调控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①建立课堂教学常规,规范学生行为;②根据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③运用注意规律调控教学;④运用语言艺术调控教学;⑤利用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
32二、实施教案能力
实施教案的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⑴按已设计教学过程开展教学;
⑵按已设计的板书、已选择的方法和媒体进行教学:①板书时机要适当、布局要合理、层次要分明、重点要突出、字迹要清晰;②运用教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③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课前要演示,以便上课能正确、恰当、顺利地操作,达到预期教学效果。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 3
3三、教学应变能力。
34第五节 教学反思能力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包括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和任务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
一、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
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二、任务批向型教学反思能力 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操作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三、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
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有四种:1内部自我对话方式;2外显自我对话方式;3同事讨论方式;4行动研究方式。35第六节 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包括:⑴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⑶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能力;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能力;⑸合作教学能力。
36第三章 中等学校教师德育能力 37第一节 德育能力及其构成
一、德育能力的含义
(一)德育
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总称,法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内容也应放到德育中。
(二)德育能力
德育能力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中等学校教师的德育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①了解学生的能力;②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38第二节 了解学生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教师了解学生要侧重了解学生的几个方面:⑴现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的总体状况;⑵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⑶了解每个学生德育各方面的发展状况。39第三节 评价学生的能力
正确评价学生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对学生整体素质做出客观评价能力。
一、要力求评价客观公正 40
(一)克服认知偏差: ⑴消除第一印象。第一现象是指教师对学生最初的认识和感受,也称“最初印象”,心理学上称为“首应效应”。⑵克服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趋势。⑶驱除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对某人或某事好与不好的知觉印象会扩大到其它方面。⑷力戒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学生近期行为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致使教师改变对学生的原有看法。
(二)做到恰如其分
41二、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学生评价方法
(一)刺激—反应法:⑴系统的刺激:①量表测定法;②自由反应法;③投射调查法。⑵突然的刺激;⑶模拟自然的刺激。
(二)现象—本质法:是直接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学生有个较客观的评价。
(三)效应一本体法:是从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开始,抓住事物变化后产生的效应,由认识事物变化后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到事物本体。
三、要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
(一)评价内容的激励性;
(二)评价语言的激励性。42第四节 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是教师依据相应的教育目的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能力。
一、领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
三、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常用方法 43常用的德育方法: 4
4(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一种方法。特点是操作简单、直接。分为两类:⑴语言文字说服;⑵事实说服。说服教育时注意以下几点:⑴教师要懂理;⑵教师要通情;⑶教师要善言。4
5(二)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优良品质、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运用榜样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树立的榜样要有时代感、真实感和可接受感;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人物的精神实质,不要简单模仿;⑶调动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主动性。46
(三)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通过教师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及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性格逐渐完善的一种方法。特点是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包括:⑴人格感化;⑵环境陶冶;⑶艺术熏陶。
进行情感陶冶教育时要注意:⑴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⑵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
(四)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特点是实践性、行动性。分为以下几种:⑴学习活动的实践;⑵完成具体任务的实践;⑶执行具体制度的实践。
运用实际锻炼法时要注意:⑴要与说服教育等其他方法结合;⑵教师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检查;⑶及时强化。48
(五)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教师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方法。有三种方式:⑴奖励;⑵惩罚;⑶操行评定。运用品德评价法要注意:⑴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⑵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加评价活动;⑶三种方式都应慎用,不宜过多、过滥。49
(六)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方法。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经历以下四个阶段:⑴自我认识;⑵自我驱动;⑶自我控制;⑷自我发展
运用自我教育法,教师可从几方面加强指导:⑴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与动机;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习惯;⑶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
教师在运用各种方法时要注意三点:⑴贴近时代,赋予老传统以新内涵;⑵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⑶贴近学生,具有亲切感。
四、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要做到: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⑵要关注青少年的灵魂雕塑和精神培养,并把它放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首位;⑶要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思路方案,提高教育效果。51第五节 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途径有两方面:⑴了解身边学生的心理表现,注重通过课堂教学、作业审批和师生日常交往进行观察;⑵关注媒体的相关报道及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从中了解最新的相关信息,进而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状况。
二、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症状。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挫折心理、个性心理、考试心理、个性心理等。常见的个性心理缺陷是自卑、嫉妒、虚荣。
三、明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
五、掌握一些心理疏导的技术。教师应力求“三到”:一是情到;二是言到;三是眼到。
52第四章 中等学校教师管理能力 53第一节 学生学习管理能力
54一、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一)组织上课
(二)维持课堂纪律
(三)组织课堂发言和课堂练习: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意识和习惯;其次应该给学生课堂发言制定规则;最后要讲究向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问题的方法。对于课堂练习,教师事先做好练习内容和方法的准备,练习过程中要控制练习进程、掌握练习质量等。
(四)组织课堂分组活动:①确定分组方法,座次安排;②要考虑学生学习要采用的形式,如是否需要安排中心发言者、使用练习材料等;③要督促学生凳参与活动;④要控制进程;⑤要认真总结,提高小组活动质量与效果;⑥要考虑学科特点,避免流于形式。
(五)组织课堂表演、演讲和实验 5
5二、学习辅导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辅导一般是指在学生学习新的内容之后,对新的学习内容还不能理解和掌握或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老师所做的重复性、补充性或加深性讲解。56
(一)课堂集体辅导:
⑴反馈辅导:是新课程讲授后,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面向全体学生所做的辅导,它需要老师有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找出问题症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单元辅导:是一个单元的课程结束后,面向全体学生所作的辅导。⑶考试辅导:是阶段性学习结束后,为了迎接学期考试、期末考试、升学考试所做的复习性指导。
⑷自学辅导:是一种特殊的个别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或者有专门的自学教材或软件,或者是老师选定某个章节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堂自学完成学习任务。
(二)个别辅导
三、学生学习与研究小组指导能力
大体分两种情况:⑴学生学习小组指导;⑵学生研究小组指导。
四、学习档案管理能力
58第二节 学生体育与卫生管理能力
一、学生体育管理能力
教师要具备以下管理能力:⑴了解体育工作的法规;⑵按照体育合格标准开展工作;⑶组织好“一课”“三操”“两活动”:一课是体育课,三操是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两活动是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活动。要组
织好这些活动⑴要有相应的体育活动知识,以适应指导学生正确活动的需要;⑵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⑶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以使这些集体性的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起来;⑷要有规章制度,善于利用制度的力量保证活动的规范性和经常性,并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的养成;⑸要把握好组织学生体育活动的几项原则,这些原则是全面发展原则、增进健康原则、全员参加原则、因人制宜原则。
二、学生卫生与安全管理能力
59中学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卫生工作归纳为几个方面:⑴教学卫生;⑵体育卫生;⑶劳动卫生;⑷生活卫生;⑸心理卫生。
60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双面爱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修改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61第三节 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能力
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内容:
就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中的内容。
2三、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方法
⑴教师本人熟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并向学生生动的讲解各项规定和要求。⑵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让学生熟练地记住各项规定和要求。⑶训练学生按照规范做事,并养成习惯。⑷平时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时纠正不合规范的行为。⑸培养学生之间相互提醒的习惯,形成以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为荣的风气。⑹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情况。⑺认真开展批评、表扬和奖励活动,树立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的学生榜样。
63第四节 班集体管理能力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要有以下能力:⑴建立班级体领导核心;⑵培养良好的班集体;⑶解决学生个别问题;⑷协调校内关系、学生家庭及所在社区的关系;⑸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64第五节 依法从教能力 6
5一、知法、懂法
⑴教育基本法:是国家教育的根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一切教育立法的依据。
⑵教育部门法:是依据教育基本法制定的法律,如义务教育法,学前教育法等。⑶综合教育法:是根据教育基本法针对跨部门的横向问题制定的教育法律,如学校法、教师法、考试法等。⑷单行教育法:是教育部门法中包括的单个具有法律文件条文,如各种法规、条例、章程、规程等。
⑸教育相关法:是与教育工作相关、教师应该有所了解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收养法》、《儿童权力公约》等。
二、依法从教
66第五章 中等学校教师科研能力 67第一节 教师科研能力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是寻求教育现象正确认识的活动,认识的成果构成了教育的各门学科知识。
二、教师科研
教师用科学研究的态度、程序和方法解决自身工作中的问题,以期提高教育质量并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活动。具有必要性和特殊性。
⑴必要性:教育工作是需要独立思考的工作,为了避免工作盲目性,减少失误,提高效率和效果、研究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提倡教师科研也是强调对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作用。
⑵特殊性: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要遵守通常的研究规范,另一种是把“教师科研”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理解,那就有了特殊含义。
教师科研特殊含义包括几方面:①教师以科学工作者的态度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②用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去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③以改进工作效果为目的,将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结合为一体;④强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研究合作;⑤强调教师科研是教师成才之路。
三、教育科学研究历史
四、教育科研的道德规范 科学研究工作要讲究道德规范,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学风严谨等都是举世公认的科学研究道德规范。内容包括:⑴学生的身心和利益不受损害;⑵尊重学生的权益;⑶尊重学生的名誉权;⑷应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训练。
69第二节 选择课题与查阅文献的能力 70
二、课题选择的标准
具有创新性是课题选择的根本标准。对于教师科研选题的标准则是看选择的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对失去教师自己的工作有用处,如果有用处,就有价值,否则就另当别论了。所以特别强调校本科研、教师科研、行动研究。
三、课题选择的条件 7
1四、文献查阅的作用
⑴避免重复研究;⑵思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能性;⑶思考课题研究的假设;⑷思考课题研究的方法。7
2五、文献查阅的知识、技巧
(一)具备文献资料检索知识
教师应有一些文献检索方面的知识,如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档案学等。简单地说①要知道检索途径,即到哪里去找资料;②要懂得资料的类型;③懂得使用检索工具;④知道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
(二)掌握文献资料阅读技巧
教师应该掌握阅读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在不同阶段使用浏览、速读和精读几种方式阅读不同价值的文献。一般来说,开始阶段用浏览或速读的方式阅读文献,做到对文献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对具体文献的内容和价值有所了解;第二个阶段就是要求精读必须熟知的文献。合理地利用浏览、速读和精读几种方式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既保证阅读的质量又保证阅读的速度。
(三)养成文献资料积累的好习惯 7
3六、文献查阅的原则
⑴要有“坐冷板凳”精神;⑵要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⑶要注意资料的质量;⑷安排足够的时间;⑸要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
74第三节 制定与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
一、制定研究计划
一份研究计划的包括以下内容: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基础、研究方法、资料与设备、时间与阶段、成果形式、鉴定方法、经费预算。
二、实施研究计划
实施研究计划的主要工作是:⑴控制研究工作进程;⑵收集与整理资料;⑶写作论文或报告。75第四节 掌握研究方法 76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感知对象搜集资料的方法。研究考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身体接触来感知研究对象,得到的资料真实可靠又比较容易,因此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观察法的应用要求 ⑴保证对象的自然状态;
⑵做好观察记录:①结构性记录方法:要求事先构造好观察的项目体系、对每一个观察项目作出明确的定义、准备好记录单。②非结构性记录方法。记录方法有日记记录法、佚事记录法、音像记录法等。
(二)观察法的操作:①准备阶段;②实施阶段;③资料处理阶段;④撰写报告或论文。77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搜集资料的方法。调查法具体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78
(一)问卷法的应用要求 ⑴问卷的编制:①问卷的结构;②问题项目的编制要求;③问题答案项目的编制要求。
⑵问卷的回收与整理:①保证回收率;②整理出有效答卷,作归类分析,编制好图表。
(二)问卷法的操作步骤:①确定课题;②编制问卷;③选定样本;④问卷发放与回收;⑤问卷整理;⑥写研究报告。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特定的操作设计检验某种设想的实践效果的方法。
(一)实验法的应用要求
⑴首先要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即实验什么、所希望的效果是什么要清楚。
⑵其次要搞清楚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干扰变量及如何控制,即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⑶要仔细界定实验结果的内外效度。⑷找一本教育实验方面的书认真读一读,有了基础知识后再研究自己的实验应该采用何种设计。
(二)实验法的操作
⑴准备阶段:①确定课题;②提出假设;③明确变量及结构;④选择实验设计;⑤准备实验工具。
⑵实施阶段:①确定被试及分组方法;②引入自变量;③控制实验进程;④资料收集;⑤阶段实验总结。⑶资料处理阶段:①整理实验数据;②数据统计分析与制作图表;③校验实验假设;④做出结论和推论;⑤解释结论和推论。
⑷撰写实验报告:组成部分为①问题;②方法;③数据分析;④结论。80
四、历史法
历史法是指对教育的历史文献、历史遗存所做的发现、整理、考订、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发展的状态及趋势所作的阐述方法。
(一)历史法的应用要求
⑴遵循历史研究的原则:①历史客观性原则;②历史整体性原则;③史论结合原则;④批判继承原则。
⑵了解历史资料的种类:①文字资料;②实物资料;③口碑资料。
⑶懂得历史资料的价值:直接史料(原始资料或第一手史料);间接史料(转手资料或、第二手资料、第三手资料)。
⑷慎重使用历史资料。
(二)历史法的操作过程:①确定研究问题;②构造问题假说;③搜集证据资料;④对资料做出考证与整理;⑤检验假说;⑥文章构思与写作。8
1五、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泛指以实践中的实践者为研究主体,以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并为了实践所做的研究工作。
82第六章 中等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 83第一节 信息能力含义与类型
一、信息和信息能力
(一)信息
信息就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应;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
(二)信息的分类
⑴内部信息:存在或活动于学习者个体内部的信息。⑵外部信息:是指环境作用与学习者感官的信息。又分为自然信息和人工信息。
按其对人们的意义可分为:①有用信息;②干扰信息;③冗余信息。
教师需获取的信息分三大类:⑴关于学生各方面的信息:①学生个人信息情况;②班级整体状况方面的信息;⑵学科专业信息;⑶教育专业方面的信息。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就是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运用能力。信息能力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中等学校教师应具有的信息能力
中等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递能力。84第二节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教师在信息资源中及时快速准确收集到有用信息的能力。
一、信息资源的游览与查找能力: ⑴利用信息资源能力 ⑵信息检索能力
85信息检索是指从众多的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①将信息按一定方式组织存储起来;②根据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
信息检索系统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存储,以供用户检索的系统。可分为两种:手工检索系统和计算机检索系统。①手工检索
86手工检索是以手工方式,利用印刷型检索工具来检索信息资料的一种检索手段。手工检索的工具主要有目录类、索引类、检索性文摘类三部分组成。
②计算机检索,是利用计算机检索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里的大量数据中检索出所需要信息的一种检索手段。计算机检索包括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和互联网信息检索。
⑶围绕课题查找资料案例。
87查找文献一般按下列过程进行:①提出问题;②选择检索工具;③确定检索途径;④确定检索方法;⑤按线索查找;⑥索取文献;⑦阅读文献。
二、现场信息收集能力
表现在:⑴判断信息需求及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能力;⑵观察学生和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89第三节 信息理解与处理能力
一、信息的理解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识别教材信息的含义;⑵读懂学生方面信息的能力;⑶评价判断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处理能力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⑴信息分类能力;⑵信息统计与分析能力;⑶信息重组能力;⑷信息编辑加工能力;⑸信息存取能力。
90第四节 信息传递能力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利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91教学口语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用语。教学口语一般包括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和总结语。
92教育口语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谈话,它是教师的日常工作用语。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明显的教育指向性,要有可接受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可分为劝导语、激励语、表扬语、批评语。
⑵利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①板书传递信息的能力;②撰写评语传递信息的能力。⑶利用形体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⑷利用教学媒体传递信息的能力:①一类是传统教学媒体,包括教科书、标本、模型、图表、挂图等;②另一类是现在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机、投影仪、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
93第七章 中等学校教师语言能力
94第一节 教师语言与语言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语言
(一)教师语言的特征:①科学性;②规范性;③教育性;④启发性;⑤激励性;⑥审美性。
(二)教师语言的功能 ⑴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撑握:
①教师语言的清晰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②教师语言的准确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③教师语言的动听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⑵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①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②影响学生审美达能力的发展;③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⑶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二、教师语言能力的提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⑴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⑵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95第二节 教师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一、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指教师书写出来的语言,即用书写形式表达的语言,如板书、作业评语等。
⑴书面语言的作用:①准确与简约地表达教学内容;②影响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⑵运用书面语言的要求:①注意遣词、造句和修辞;②注意字迹正确、规范;③注意板书设计;④注意评语设计。
评语有五种类型:①肯定型评语;②欣赏型评语;③指导型评语;④征询意见型评语;⑤交流型评语。
二、口头语言
⑴口头语言的作用:①诠释书面语言;②灵活把握课堂;③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⑵运用口头语言的要求:①注意准确规范;②注意通俗易懂;③注意浅析简明;④注意逻辑性和针对性;⑤注意语调、语速与节奏。
96第三节 教师的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手势、姿态和表情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语言形式。
一、身体语言的作用:
⑴可以帮助组织教学;⑵可以增进师生感情;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⑷可以突出教学重点;⑸可以调控教学进程。
二、身体语言的种类
教师的身体语言包括手势语言、体态语言和表情语言三种。
⑴手势语言
97手势语言是指教师用手做各种姿势来表达意思。主要包括情感手势、指示手势和形象手势。
运用手势语言时应注意:①手势应适量、适度、适时②手势应自然、得体、大方。⑵体态语言
98体态语言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明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姿势。运用体态语
言时应注意:①举止要恰当;②与学生交往的距离要适宜。
⑶表情语言
运用表情语言时应注意:①目光;②表情。99第四节 沉默和暗示
一、沉默
教师的沉默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以不发表看法应对之。
沉默的作用:①具有信号功能;②具有评价功能;③具有教育功能;④具有遏制功能。
二、暗示
暗示是影响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表情、手势、动作、环境)手段达到,是接受暗示者对暗示内容的知觉和接纳。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暗示的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与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运用暗示的具体做法:
①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彻底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帮助学生确立自信;
②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进行;
③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性格及他们表现做出相应的反应,要使用鼓励的话语和表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给他们学习信心。
100第八章 中等学校教师人际交往能力
101第一节 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与作用
一、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他人在思想、行动上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反思能力。
二、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
(1)对教育工作的作用。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的交往方式和策略对学生的成长起关键作用。如方式和策略使用不当,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对学业、对人、对事的看法。因此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师教育的成败。
(2)对教师自身发展的作用。人际交往能力是帮助教师适应社会的重要武器,对教师自身发展起重要作用。人际交往能力强或弱,决定他的人际关系是和谐还是紧张。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更好地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保持良好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谈话习惯:①运用礼貌语言;②善于倾听;③把握谈话主题;④把握谈话机会。102第二节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学生交往能力的结构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能力包括:①交往认知能力;②移情能力;③语言表达能力;④协调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学生交往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关注
⑴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⑵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尊重
(三)信任
⑴要相信学生具备独立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他们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空间;⑵要相信学生具有处理好各种关系的能力。
103第三节 教师之间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交往能力
教师的正式群体是指经过上级批准成立或社会认可成为社会或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单位,如教学单位、科研单位。
教师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学校中,由于教师工作、生活的时空条件,教师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接近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一)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交往能力的结构
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交往能力包括:①相互理解能力;②相互学习能力;③相互支持能力;④相互合作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交往能力的原则 ⑴尊重;⑵竞争与合作。
4二、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能力的结构 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时,要具备: ⑴角色自我意识能力; ⑵让领导了解自己的能力;
⑶取得领导信任的能力:①高尚的道德品质;②良好的沟通能力;③出色的工作能力。⑷取得领导支持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能力的原则
⑴服从领导分配;⑵支持领导的工作;⑶加强相互的沟通;⑷建立合作关系;⑸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三、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交往能力的结构:⑴相互沟通能力;⑵相互理解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交往能力的原则:⑴尊重;⑵支持。
105第四节 教师与其他人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能力
提高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能力的原则:⑴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⑵与家长及时、经常沟通;⑶与家长协商教育学生的方法。
二、教师与社区的交往能力
教师提高与社区的交往能力的原则:⑴真诚沟通;⑵平等待人;⑶虚心听取意见。
三、教师与校外同行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校外同行的交往能力的结构:⑴学习能力;⑵沟通能力;⑶反思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校外同行交往能力的原则:⑴谦虚谨慎、虚怀若谷;⑵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四、教师的社会交友能力
要遵循的原则:⑴放松自己的心态;⑵找到交往的共同点;⑶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⑷保持自己的本色;⑸探寻交往的规律。
106第九章 中等学校教师的教育机智 107第一节 教育机智的特征与形成条件
一、教育机智的含义
教育机智是指老师面对特定的学生行为或特定的事件,通过敏锐地观察,准确地把握行为和事件的实质,果断迅速地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能力。
教育机智的基本因素是观察、理解、决策与实施。观察是基础,理解是保障,决策与实施是外在表现。
二、教育机智的特征
教育机智的基本特征:⑴老师所处理的事件具有偶发性;⑵老师表现的行为具有果断性;⑶老师使用的方法具有得当性。
三、教育机智形成的条件 ⑴有强烈的责任感;⑵要了解学生,⑶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⑷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108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是建立在老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是老师基于长期对学生情绪和行为变化的密切观察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心理能力,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技术。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表现在四个方面:⑴处理教学疑难问题;⑵处理课堂偶发事件;⑶处理非主体突发事件;⑷处理自身失误。
109第三节 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机智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表现出的机智,是教师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同潜质及社会对学生的不同影响,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随机性,情境性,巧妙地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能力。道德教育中教育机智表现:①提示;②发挥;③渗透;④替换;⑤评价。
110第四节 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 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就是老师在与学生日常交流和沟通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灵活有效地处理交往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分为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往的机智和在课外与学生交往的机智。
一、随机调整课堂上与学生交往的机智
二、随机调整在课外与学生交往的机智
可以分为:⑴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机智;⑵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的机智;⑶帮助学生改正缺点的机智。111第五节 运用教育机智的建议
⑴尊重学生;⑵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⑶情绪要稳定;⑷态度要诚恳;⑸语言要含蓄;⑹行动要沉着;⑺方法要恰当;⑻要避免刻意;⑼要避免说教;⑽要适可而止。
112第十章 中等学校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113第一节 教师角色与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一、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是社会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行为所赋予的期望或规范要求,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责任的期待。
二、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意识水平上对其所应表现的行为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表现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114第二节 对教师角色多重性的认知
教师角色具有多重性:①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②学生灵魂的塑造者;③心理健康的维护者;④专业人员和教育家;⑤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⑥课程的开发者;⑦人际关系的协调者;⑧学生学业的评价者。115第三节 对教师角色冲突的认知
教师角色冲突:由于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多了,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教师的角色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这种因不相容的期望导致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就是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角色内冲突和角色外冲突。造成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⑴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不同的期望所至;⑵社会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期望;⑶角色转换意识不明确。可以采取选择、回避或妥协方式来解决。
116第四节 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 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⑴社会变迁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有影响;⑵教学理论更新对教师角色认知有影响;⑶教学环境变化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有影响。
117第十一章 中等学校教师心理调适能力 118第一节 教师工作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是指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的心理适应能力。
中等学校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自我心理状态调节能力,包括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排除心理障碍,控制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心态、与人和睦相处等。
一、压力与应激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19
(一)压力与应激
压力:是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紧张、焦虑感,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应激:负性事件所引起的心理感受称之为尽量压力或挫折感受,这种心理压力或挫折感受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叫应激。
(二)压力与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教师职业压力与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形成中等学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⑴繁重的任务和多重角色使教师了承受巨大压力;⑵期望和责任感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⑶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难度加重了教师心理负担;⑷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给教师带来了危机感。另外,形成中等学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还有学生不良的行为、人际关系、专业发展前景等。
三、教师情绪与情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20
(一)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
负性情绪与情感:包含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指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情绪、情感体验;第二指对行动想抑制或阻碍作用的情绪、情感。两者又不完全统一,如焦虑让人感到不安,但既可能唤醒行为,也可能抑制行为。人们经常体验到的负性情绪、情感主要有:抑郁、焦虑、耻辱、嫉妒、内疚、愤怒等。
21(二)中等学校教师常见的负性情绪、情感类型 ⑴强迫:是指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而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
⑵焦虑:是指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焦虑的起因是心理冲突。
⑶抑郁:通常是一种情绪障碍,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额综合症。⑷恐怖: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怖情绪。可分为广场恐怖、社交恐怖和特殊恐怖。12
2四、教师提高工作中心理调适能力的方法
调适方法有:⑴森田疗法。核心和原则:①顺其自然;②积极行动。⑵情绪宣泄法。最佳宣泄法是倾诉。还有运动和大喊大叫。⑶认知疗法;⑷淡化与转移。
123第二节 教师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12
4一、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负影响
⑴生理功能紊乱;⑵心理功能下降;⑶负性情感增加;⑷迁怒于人。
5三、教师提高人际交往中心理调适能力的建议 ⑴与人为善;⑵学会说“不”;⑶调整期望值;⑷保持轻松愉快;⑸放松与幽默;⑹暂时回避;⑺倾诉与求助;⑻保持年轻活力;⑼忘却与转移。
126第三节 教师人格自我完善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一、人格理论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每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⑴和谐的人际关系;⑵宁静的心境;⑶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
常见的教师人格障碍类型:①自恋型人格;②偏执型人格;③回避型人格。
127
三、形成健康人格的原则
⑴形成良好性格:①自律;②自尊;③自信;④认真负责;⑤自我克制。
⑵完善健全的人格:①悦纳自己、他人和新事物;②有自己的行事原则;③理智地做人;④富有同情心。128第十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自我提高能力 129第一节 教师的学习能力
教师自我提高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思想、业务、人格等方面不断趋于发展和完善的能力,是教师实现自身潜能和自身价值的基础性能力。
教师的学习能力是指教师为适应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不断吸取有关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130教师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能力:⑴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⑵增强学习意识;⑶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131第二节 教师的研究能力
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活动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能力。132教师怎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⑴要提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选题遵循的原则:①实践性原则;②创新性原则;③可行性原则。⑵要提高整理收集资料的能力。⑶要提高教育实验研究的能力。
133第三节 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一、确定文章主题的能力 13
4二、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
135教育教学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绪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本论部分。本论的组织结构分三种形式:横式结构、竖式结构、综合结构。
136
三、分析论证能力
⑴立论要客观;⑵论据要具体、真实、充分;⑶要加强文章的论述和分析能力
137第四节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现行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能力和举措。教学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⑴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⑵更新教材的能力;⑶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⑴教师要冲破习惯性思维,避开思维定势,善于从侧向或逆向思考问题;⑵要敢于和善于质疑;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138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优化的程序:①明确教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③教学方法灵活多样;④考虑学生的具体特点;⑤确保课堂学习的秩序;⑥要因材施教,具体学生具体对待;⑦防止学生负担过重。
139第五节 教师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工作中主要的合作关系有:与学生的合作、与同事的合作及与学生家长的合作等。
一、与学生的合作
⑴教师必须热爱关心学生。热爱和关心是对学生最好的感情投资,只有对学生一心一意的爱,才能换来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信任。
⑵老师要理解尊重学生,发扬民主。
⑶教师要坚持原则,纪律严明,要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方。
二、与同事之间的合作
⑴团结协作、相互扶持;⑵相互尊重、以诚待人;⑶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三、与学生家长的合作
⑴及时与家长沟通;⑵理解与尊重家长;⑶净化与家长的合作关系。
第四篇:教师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最近一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由我们学校统一组织的第二期中层管理干部(后备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学习。本次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安排的学习内容却非常丰富,而且很实用。同时培训班为我们请来了多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讲授了《领导者的决策艺术》、《领导干部执行力提升策略》、《立德树人,重在培养和践行》、《以人格育人格》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现场教学活动。这些知识理论性强、涉及面广,并且从多角度、多视野,全方位解读了在新形势下人才应具备的外在基本素质和内在的个人修养以及积极阳光的健康心态。这些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更积极健康地应对人生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立身以立学为先,做一名“学习型”领导。
学习是工作之基、能力之本、水平之源。这里的学习不仅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多思考多求证。具有踏实谦虚的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才能做好学问学到精髓。因为只有持续的学习,才能使理论水平提升,才能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工作。要做一名学习型的干部,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学习,善于不断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创新力。
如何成为“学习型”领导呢,我想,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会学习。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掌握有用的新知识、新信息。二是善于思考。学习完之后,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总结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一个问题要善于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全局、从个性到共性、从静态到动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我认为,各级管理干部要注重并善于总结,对于一个领域的工作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其理论和实务是什么,一个阶段的工作取得什么成效、收获与教训,一件事情办理的速度和质量如何,对一个问题的处理,其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是否正确等要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三是学以致用。只有实践,才能将学到的理论和方法用于指导具体工作,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内在素质。要想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只有在具体工作中,身体力行,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才能取得实效。
二、开拓创新,做一名“实干型”领导。
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每一位人,都是用做事来体现个人的价值。作为年轻的管理干部要勇挑重担,甘于奉献,要创先争优,扎扎实实做事,讲究方法并认真努力完成任务。只有事情做成了,做得漂亮了,个人的价值才得到体现,工作的效益才得以积累。
要做实干型领导,就要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想干事,从表面上看,是心态问题,实际上体现了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广大干部对自己岗位的认同。好的领导干部就要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做“思进型”领导,不做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惰型”领导;敢干事,是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责任心的表现。我们以敢于负责的精神主动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把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做“奋斗型”干部,干出业绩来,不做“儒弱型”干部;会干事,是干部综合素质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干事要尊重客观规律,要严格依法、依规、依标准办事,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职业水平,才能对本职工作能独当一面、驾轻就熟;才能够解决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能力体现在“会干事”上,做“创业型”领导,不做无所建树的“平庸型”领导;干成事,是干部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自身价值的表现,是领导德才的真实表现。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想干事的意识、敢干事的作风、会干事的本领,更必须有干成事的行动。所有的一切,最终都要锁定在“干成事”这个目标上。因此,要把目标落实到“干成事”上,做“实干型”领导,不做“口号型”领导。
三、自我提升,做一名“修养型”领导。
修己与安人是密不可分的,修己是为了更能够安人。古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第一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自身修养提升后,就会透出境界。我们在强调日常工作的同时,更应加强自身修养的提升。作为一名管理干部其自身修为不足,是无法利用先进的用人理念、有效的用人方法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促进下属的自我提升、培养下属的高度忠诚。
我个人认为,作为管理干部要以“修己”而达到高效管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树志向。要树立志向,就是要“树立远大的人生价值目标”,落实到实际工作,就是需要各管理干部从自身所在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树立我能为学校做些什么的志向;二是立品格。作为领导,要立品格,就是要建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一方面要自律,另一方面要容人。在工作交往中,作为管理干部要能够放眼他人,正确地看待别人的不足,以欣赏的眼光接纳别人的优点,客观的赞扬别人的成绩,公正的评判别人的失误。
此次培训时间虽短,但所学的知识领域广泛、内容丰富,通过学习不仅使自己以往的理论得到巩固与充实,让一知半解的知识得到诠释与丰富,还汲取了全新的理论“营养”,可谓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同时,自己也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就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集中网络学习培训是提高我们各方面能力的有效办法,但是要不断坚持自学、努力做到经常学、系统学,才是知识和智慧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为了紧跟时代脉搏,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我将以此次培训学习为契机,以学无止境的态度,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充分利用理论书籍、党报党刊、网络等途径,努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经验,做到政治头脑更加清醒,理论视野更加开阔,知识素质更加全面,从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驾驭工作的能力。同时,我将认真摆正位置,定好角色,完成各项工作的落实与执行。
很荣幸这次能成为中层管理干部(后备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的一员,在今后,我将以这次培训的提高作为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学风,不断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五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心得体会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心得体会3篇
心得体会一
6月至9月,我参加了教育部中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学习,在线倾听专家的经验传授的同时与小组学员一起学习、交流,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我深深地体会到利用教育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培训,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培训由八个必修课程和一个选修课程组成,另外还有走进研修和培训总结过程。在学习中,让我感受到:
1、压力大,高密度的培训任务及大量的培训作业,全新的培训平台感受至深,以前从没有过的这种培训模式,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原则,要求每个学员都必须参与,而且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并上报中央电教馆审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考试资格。迫使我们拿出十分的精力来学习这门适应未来教育的必须掌握的技术能力,并且从中受益非浅。
2、在学习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我在教学思想上的转变。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已经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但学习让我们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只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他们才能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应激烈的竞争。
3、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像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在现今的现代化教学中经常使用,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4、本次的学习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觉得本次学习重要的不是学技能,学模式,而是学一种思想,一种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主的思想,一种教师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注重用未来教育的先进思想武装每一位学员的头脑,从而达到使思想和技术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5、培训过程中,有许多非常精彩而且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案例,通过和小组老师们一起“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与分析,更加深化了对这些案例中渗透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认识。
6、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现代新型教育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及“教学设计方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单元教学设计”和“主题式教学设计”,安全打破了我们以前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实施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是对教材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等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是围绕某个主题制定相关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不局限于课堂集体教学,而是更加灵活多样,大部分的教学周期较长,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为单位。
对我来说通过学习探讨、交流,收获颇大。平时也爱好上网的我对计算机的应用也是慢慢积累了很多,实践是关键。到现在我对教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知道的可以说是少之甚少。我希望接下来的实践中要把所学到的知识,牢牢掌握并运用到教学中和生活中,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启迪,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实自己的教学。
最后我要感谢培训老师,他们的讲解令人信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所学到的知识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并肩负起主讲教师的责任,引领我的同事走向教育技术培训提高自己能力的大潮中。
心得体会二
通过一个多月的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我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听了专家的讲座和培训老师的指导后,我感触最深的是微课的认识与制作方法。培训中,老师一方面要求我们以超脱姿态,踏实前行,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微课新思路;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自觉培养自学发展意识,力求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促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上新的台阶。通过深入学习,下面谈一谈这次培训学习的一些感悟。
一、认识了新的课程——微课
在4月x日xx老师和25日xx教授的讲解下,我初步认识了“微课”这一门新的课程。他们指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二、如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微课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本人从别人的身上学习到一些有关微课设计的知识。一节微课能否设计得好、教学效果佳,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因此,在设计每一节微课时,我首先慎重选择知识点,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尝试做到如下几点:
1、知识点尽量选择教学的重点、难点。
2、知识点的选择要细,十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
3、知识点要准确无误,不允许有文字、语言、图片上的知识性错误或误导性的描述。
4、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
例如:在这次培训中,我根据本学科小学四年级语文的教学,我选择了“习作”指导作为一个知识点设计一节微课,让学生在短暂的10分钟内对习作审题、习作方法等内容进行微课的设计。这节微课在前一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微课的设计,突破了本节习作课中帮助学生审题和习作方法教学的两个重难点。
三、培训模式微课化
在这次培训中,除了三天的集中培训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通过培训老师的培训微课进行传授知识。在这些培训微课中,老师讲解非常明了、清晰,只要培训者发时间去观看,就能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即使一下了看不明白,可以反复地去看,直至自己学会为止,这符合了微课的设计理念。同时,学员可以通过qq群平台以及微信等方式与主讲教师进行互动,而主讲老师又会不厌其烦进行一一地解答,这样就产生了学员与老师互动,学员与学员互动的培训模式。这样的培训方法既让我们学得了技术又可以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让我们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真是两全其美。
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言能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心得体会三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很庆幸区教育部门为我们提供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得到名师传授的教学经验和技术指点。从教以来,我接触教育技术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教学中总存在许多困惑,利用这次培训正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学习很紧张只有六天的时间,但过得很充实,受益非浅,让我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这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大的不同之处。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对我们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梳理,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老师的有效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
这一堂堂授课虽然还略显生涩,但也雏形颇具,使我深受启发,并理清了自己的收获:
1、接受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专业术语。以前每每谈到教育技术能力就想到信息技术,其实教育是一半科学一半艺术,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2、深入领会了解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前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技术、轻思想等。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体会到,要真正上好一堂课,课前的思考、准备及课后评价、反思与课堂上的组织、教学等环节同等重要。
3、学习领会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在这里,我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角色在课堂里感受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比自己的学生如插秧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更多合理利用身边的教育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致的思考。
4、矫正了一些有偏差的想法。以前学校教师每当喊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时,都会以条件有限为借口。现在我更清晰地知道教育技术除了利用信息技术外,只要合理、科学地使用教育技术,同样通过传统的媒体也能上出一堂高质量的课。
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我将因此而振作精神,在教育天地中走得更宽,更远。
我坚信,短暂的培训将使我终身受益,并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拓宽道路,我一定会好好珍藏且不断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