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方面的硕士论文推荐(合集)

时间:2019-05-13 08:2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育专业方面的硕士论文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育专业方面的硕士论文推荐》。

第一篇:小学教育专业方面的硕士论文推荐

1,。《浅谈王筠的学术贡献及影响》王筠出生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是清代研究《说文》的四大家之一,著名的文字学家、教育家,博涉经史,尤长于《说文》,其文字学成就日益受到当代语言学界关注,而对其学术成就的全面研究却又很少。他一生著述宏富,校订精绝,但是刊版的仅十分之三四,而且流传又不广,身后遗稿更是大多散失,《中国名人大辞典》只载有他的小传。所以要全面了解这位朴学经师,是非常困难的。他所著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在继承前人《说文》研究成就上都有所创新,是初学《说文解字》的入门书。他大量运用经传、注疏和金石铭刻说字形、解字义,考证文字形变,自成一家之书。潍坊学院藏其家传藏书两千余本,其中部分手稿和批校本,很有研究价值。王筠一生中又有很长一部分时间是在从事语文教育活动,他写的《文字蒙求》、《教童子法》等文字启蒙教材在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的《文字蒙求》、《教童子法》,被认为是我国小学教育史上阐述识字原理较早的人。他强调的“以人文本”的汉字教学思想在我国蒙童汉字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光彩照人。王筠生前各类著述约有48种,经他校订批注的他人著作约有59种,其中大多为文字训诂类著作。其学术思想是后人研究《说文》的基础性著述,其教育思想仍对当今社会所推崇。王筠学术成就的形成与其厚重的家学渊源分不开,其出生于书宦世家,他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人生的最高追求。纵观王筠的一生,其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堪称清代学术史的殿军人物。王筠的六世孙王琳在2004年将王氏家族大部分藏书转藏于潍坊学院图书馆古籍馆,王氏家族藏书经六代人保存,其间因战乱与各种灾难等损毁不少,但王氏家族还是将大部分有收藏价值的图书保存了下来。2004年王琳本人也来潍坊学院工作,并负责保管该藏书,王琳对这些藏书有一定研究,但不够深入。目前,北海(潍坊)文化作为潍坊学院办学特色已被上级有关部门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王筠作为土生土长的潍坊人,其学术成就和著述价值,已被潍坊学院列为2006年科研课题。本文创新之处有:(1)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王筠及其家族作了较为全面地剖析;(2)通过王筠的部分手稿研究王筠对《说文》的贡献;(3)通过对王筠家族的研究,理清了王筠学术成就的家学渊源。

2.《中国近代教会小学研究(1840-1937)》一部教会传教史与中国的近代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传教与办学又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教会学校是以民间教育团体或传教士个人名义建立的,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一个主权国家建立的一支基本不属于这个国家的特殊的教育系统。教会学校主要由教会大学、教会中学及教会小学三部分组成。做为中国近代教会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教会小学是西方传教士最初进行宗教传播的主要场所,也是教会进行宗教宣传的最有影响力的场所,因其办学最广,招生最多而处于基础地位。教会小学虽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强行渗透,但作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启蒙学校,教会小学在办学体制、课程设置、教材编译、教学方法、师资培训及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方面与中国传统小学教育形成鲜明对比,对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型、中高等教育的建立与发展、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西方先进文化知识的传播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对教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会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方面,对教会小学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少,相对比较薄弱。鉴于教会小学在整个教会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及对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产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其从1840到1937年间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做了分析,并总结其发展的特点,对其教育教学情况如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及师资力量做了简单的总结,对其对近代社会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做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与评价,以便更全面地把握教会小学的发展脉络,更好地定位教会小学在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地位,更客观地评价教会教育对近代社会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3.《中国教育之魂-百年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研究与反思》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师教育自清朝末年诞生以来,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小学教师素质的提升,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被称为“闽师之源”的三明师范学校始称全闽师范学堂,她经历了从全闽师范学堂-省立师范学校-永安师范-三明师范学校的历史变更,为传承中华文明抒写了灿烂的篇章,是福建历史最悠久的师范,在百年沧桑中与民族共命运,为地方、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写下了灿烂的百年教育华章,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师范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教育正在和国际接轨,中小学教师均由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原来的中师教育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逐步退出了教育的历史舞台,但它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师范办学特色,对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明师范学校为例,通过对三明师范学校的历史回顾与反思,探讨中等师范教育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育精神以及在教育体系、社会体系中的作用,以寻求现代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

4.《清末民国(1906-1949)小学语文教案研究》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近代,班级授课制的实施、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开始发生质的变革。清末民国时期,小学国文国语教学内容本土化与教学方法外国化之间的嫁接、融合,使得小学国文国语教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一直以来教案都是课堂教学呈现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分析小学国文国语教学发展过程的特点,小学国文国语教案作为主要载体不容忽视。本论文呈现了小学国文国语教案在格式上由单一到多样、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教案内容上的变与不变,展示了教案中教学方法随时代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而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梳理了教案反映出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以教案为着眼点探析当时小学课堂教学管理及小学教师培训的状况。同时,通过对小学国文国语教案的产生、发展和变革进行梳理,本研究力求清楚展现小学国文国语教案的历史发展,为现在小学语文教案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份参考资料,从而充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小学教学改革也在进一步加快。教师怎样撰写教案、撰写什么样的教案、如何充分利用教案提高课堂效率,是小学教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观古宜鉴今,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的基础上,以期给当前的教学改革以启示。

5.《清末十年直隶小学教育研究》清末十年间有许多救国方案,但救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最终要落实到占人口大多数的民众之上,把塑造国民与救国这两个层面联系起来,注重民众,启蒙民众,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国民,便成了当务之急,首选之事。直隶的小学教育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全国小学教育的“样板工程”,这离不开主政者们思想的时代性与教育政策的可操作性。主政者袁世凯、严修等非常重视小学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普及小学教育,并且开创了许多兴学举措;直隶小学教育的发展,对推动直隶地区的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中国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和国人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清末直隶小学发展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表现出明显的落后性。

6.《清末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作为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现代化是指为适应人类社会的这种变革,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被迫走向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也属于后发外生型,它具有被动性、模仿性、教育思想的二重性等特点。

庚子之役,清王朝大败,陷入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新政”。教育改革是新政的核心内容,统治者尤为重视。改书院兴学堂、统一学制、废除科举、创立学部、提倡女学都是在这一时期付诸实施的。通过这些改革,启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本文试图从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来分析清末教育改革中所蕴含的现代化因素。

文章首先阐述了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含义,并提出了清末十年教育改革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论点。

然后对清末教育改革中蕴含的现代化因素详细阐述。从清末新学制的确立和旧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三个方面,来考察清末教育制度的现代化。通过具体分析清末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女子教育的发展来考察教育内容现代化的特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变化表现在班级授课制和五段式教学法的推广。

最后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不足之处。如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忠君”“尊孔”思想依然贯穿各个教育阶段,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去之犹存等。

总之,教育改革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清末教育改革使中国教育步入现代化的轨道,为后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7.《困厄中的变迁:清末的新式小学堂-以江,浙,皖为中心区域的考察》本文主要通过对清末当时教育改革重点——新式小学堂的创办进行研究。以1901-1911年间江苏、安徽、浙江三省的小学堂(高等、初等、两等)为切入口,从小学堂的设立情形、学堂的师资状况、教科书的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全面剖析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轫期的缺点与不足,分析转型期社会民众对学堂植入所产生的反应以及清政府种种政策的努力及其偏差,考察政策拟订在社会实践中的变异与脱节现象,以探讨学堂教育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产生巨大落差的主要原因。全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共四章。第一章主要描述小学堂的创办背景、设置措施以及在地方上的推行情况。笔者认为在学堂创办过程中,旧有教育机构的转型直接奠定了新式学堂的布局,但由于科举废除后,各地办学自主性加强,其结果一方面使学堂得以快速发展、地位得以稳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公平失衡,特别是高等小学堂设立不足,致使广大学子难以为社会所吸纳,大量初等小学毕业生滞留在社会上,从而使学子向社会上层流动受到影响,也使得清政府的社会整合能力降低。第二章主要对学堂的经费筹措及社会反应做出评述。笔者认为“就地筹款”政策及筹款方式的选择是引起民众对学堂反弹的主要原因,而“就地筹款”政策得以强化,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公立、私立学堂相较于官立学堂占据大多数,筹款涉及面转向民众,特别是1907年后期,学部规定小学堂经费由地方筹措,几乎将兴办小学堂责任丢给地方,导致“就地筹款”政策伴随学堂向基层推行有强化和扩张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清政府为推动民间兴学,扩大了兴学员绅的权力,致使“筹款权”呈现日益分散化和逐步下移的态势,其结果不仅导致民众对学堂产生隔膜,更致使毁学事件频繁,限制了学堂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三章则以小学堂师资及教员待遇情况为切入点,探讨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由于学堂扩张的加速及此前没有完整的师资培训制度,特别是1905年在没有相应配套改革的情况下将科举制骤然废除,结果导致小学堂成为当时教育诉求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大量非师范毕业生充斥教员队伍,致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伴随师范学堂的广泛建立,这一情况略有缓解,但教员整体素质仍不理想。在教员待遇方面,无论在工资待遇方面,还是社会地位方面,待遇都有所降低,这些因素也限制了学堂的发展。第四章主要通过对课程设置及教科书的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由于课程设置不完备、教科书内容多元、无序,甚至杂乱无章等因素不仅使实际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且使清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减弱,从而导致学堂教育的主观意图与实际效果产生严重背离。

8.《清末直隶社会教育探究》伴随着清末“新政”的推进以及预备立宪的实行,教育改革走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开始关注广大下层民众的需求,社会教育逐步进入历史舞台。作为推进社会教育开展的大省之一,直隶社会教育的兴起有其自身缘由。直隶较早确立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作为推进新式教育开展的县级行政机构,劝学所由严修在直隶首创。然而新式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缺陷,尤其是小学教育不能得到完全普及,致使下层民众接受教育的愿望不能实现。维新运动以来,广大知识分子要求“大开民智”,教育理念实现了从学校教育人才观到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的转变,促使以“开民智”为目的的社会教育出现。“开民智”引起直隶各级官绅重视,他们身体力行,自上而下悉心推行,保障了社会教育的开展。

直隶社会教育各项设施地筹办形式多元化,半日学堂、简易识字学塾、图书馆、宣讲所、阅报社的兴办更为突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们的需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清末直隶社会教育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迅速,伴随着多元化发展,成效非常明显,位居全国之首,并且创办各项设施形式灵活、功能多用。由于清末复杂多变的大背景,社会动荡不安所造成的经济落后、资金不足、经验缺乏,传统社会观念的束缚以及直隶特殊的自然环境,致使直隶社会教育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社会教育早期发展没有固定机构,各地社会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内容上保留了许多封建伦理思想。

9.《清末民初小学语文教科书之内容变迁研究》语文学科教育独立于清末,语文教科书产生于清末,又蓬勃发展于民国时期。如何独立?如何发展?清末民国时期的一本本语文教科书可以诉说。研究以1897年为上限,1922年为下限,在掌握一手资料之基础上,从教科书内容的层面分析这一时期语文教科书的变迁之路。全文共四部分。第一章导论。介绍研究缘起,重点对研究中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进行了约定。而后综合分析了近代教科书及语文教科书的现有研究,提出研究意义。总体思路是以影响力为标准选择9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对其内容进行直接判断,从而描绘出这一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变迁图景。第二章历史叙述与范围选择。将清末民初作为一个整体,从不同出版者的角度概括地叙述了语文教科书的出版情况。分别有学堂课本、新式书局教科书、官方教科书三大类。在此基础上,以教科书的影响力为标准,确定了9套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第三章微观视角:变迁形态的分析。先以微观的视角追寻教科书内容的变迁途径,为下一章的宏观视角的特征分析做铺垫。在所选取的八套清末民初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发现有几大主题的变迁尤为明显。即国家主题、人物角色主题、动物主题。第四章宏观视角:变迁的特征分析。通过从微观视角对内容主题的形态分析,发现变迁路径有几大特征。语文教科书内容变迁的路径随着时代主题的嬗变而指向民主、科学、自由,随着教育观的嬗变而逐步叩向生活,亲近儿童。途中又以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为转折点。

10.《清末女子受教育权研究》清末女子教育是中国女子教育近现代化的开端,它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教育观,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女子不能接受正规教育而只能局限于家庭教育的历史。随着鸦片战争近代中国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逐渐渗透以及留学人士的增多,国人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不论是戊戌时期由于强国保种的时代需求维新派萌生的倡兴女学的思想,包括张之洞、梁启超、康有为的关于女子受教育权利的思想,还是辛亥革命中为女权呐喊的金天翮和革命先锋秋瑾对于保证女子受教育的权利、培养女子国民教育理想的追求,都对当时的社会和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进了女性受教育权利的法定地位的确立,使得女性的受教育权利有机会得以保障和实现,女子教育真正的成为了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正式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轨道,同时也为女性自身的解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清政府在全国颁行的学制章程,即1907年3月,学部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女子受教育的制度被写进,从而使女子受教育的权利得以确立和实现。

女子教育正式列入了社会教育系统,女性得以同男子一样入学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实现其受教育权。虽然从对上述章程和相关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清政府颁布章程是时势变迁中的无奈之举,同时也最大程度的保留了传统女子教育的内容,名义上是赋予女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实际上是通过法律的规定对女子受教育的权利进行种种限制。但是女子受教育权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和实现,开启了女子接受学校教育和女子各方面权利发展的全新的篇章,这显示出的巨大的进步性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篇:教育硕士论文选题

教育硕士论文选题

学科教学(语文)

徐州一中口语交际课程开发研究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行为研究

农村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调查与研究

中学古典小说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价值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古代诗词教学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一体化实践探究

论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信息社会背景下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高等幼师预科语文教材使用研究

中学语文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对策与前瞻——以徐州技师学院为例

训诂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下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丰沛地区两汉文化”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邳州农村高中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

文体学视野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语文名师有效课堂实践研究

徐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个案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情感教学探究

洪泽湖地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语文教学人格教育实践研究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人文精神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文体学视野下的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探究

中学诗歌美育研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实践研究

徐州五年制师范普通话语音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

学科教学(数学)

[1]王志成.职业中学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 ,2008.[2]纪尧兵.中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之研究[D].苏州大学: ,2008.[3]刘得柱.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数学试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4]赵洪波.初中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开发实施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5]张秀梅.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8.[6]刘连广.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在贫困地区的实践与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08.[7]赵欣.2004年辽宁省高考数学科试卷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 ,2006.[8]陈晶磊.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促进初高中数学衔接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 ,2007.[9]杭文韬.对中学数学教材情境问题的调查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10]于成龙.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答活动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11]张杰.中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7.[12]杨宏强.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D].辽宁师范大学: ,2006.[13]于丽佳.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和方法[D].辽宁师范大学: ,2006.[14]姜日东.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探究学习的初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7.[15]张海英.在新课标下初一数学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7.[16]胡冬梅.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 ,2007.[17]刘俊芳.影响内地西藏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及其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 ,2007.[18]杨亚红.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7.[19]罗永亮.数学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7.[20]姜洋.从竞赛数学的角度看中学新课程的实施[D].南京师范大学: ,2007.[21]吴德.初中生数学学习中进行发展性评价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7.[22]仲爱云.联系的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7.[23]勾立业.高等数学建模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 ,2007.[24]江映雪.初中函数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 ,2005.[25]郗玲玲.高中“矩阵与变换”内容教学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6.[26]董旭红.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6.[27]胡克娟.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与策略[D].首都师范大学: ,2006.[28]尹明霞.高中数学新课程概率教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6.[29]曹灶洁.藏汉初中生数学能力的跨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6.[30]陈新国.高中数学“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6.[31]俞能华.小学数学“渗文”式情感教学的理论思考与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32]孙居国.浅谈高中新课标下的教师学习、实践和反思[D].南京师范大学: ,2005.[33]陈小红.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34]姜德祥.认知风格与样例对数学学习迁移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 ,2005.[35]陈利忠.学生自我评价与高中数学学习效果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6.[36]张秀春.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5.[37]刘东辉.交流与合作活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5.[38]刘桂安.中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5.[39]徐明杰.数学交流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5.[40]庚晓丹.论数学课程的情感与态度目标[D].辽宁师范大学: ,2005.[41]申永春.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5.[42]兰玉杰.中学数学教师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5.[43]唐志华.五年一贯制师范数学课程设置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4.[44]冉正强.高二数学优秀生与学困生的解题策略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05.[45]邓和秀.建构主义及其观点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部分)解析

[D].云南师范大学: ,2005.[46]赵卫民.新课程标准下弗赖登塔尔数学教学原则在我国小学及初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构想[D].云南师范大学: ,2003.[47]韩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D].云南师范大学: ,2003.[48]刘学.数学历史名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发与实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5.[49]杜君毅.普通高中几何课程体系实施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5.[50]王金海.中学数学中非语言表征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5.英语教育

一、现代语言教学理论与应用

1、跨文化交际中母语干扰现象

2、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

4、翻译与文化

5、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学生语言习得的影响

6、中学生第二语言习得问题

7、母语习得与中学英语教学

8、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

9、优秀生与学困生的学习策略比较

10、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11、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1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3、语言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

14、中学生英语学习情感培养

二、中学英语课程、教材与教法

1、中学英语新旧课程标准比较

2、中学英语新教材特点研究

3、高中课本中文化问题的处理

4、充分利用现行教材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5、中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6、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7、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模式研究

8、高中英语教材语篇教学模式

9、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10、中学英语口语教学

11、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方法

12、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13、中学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14、课堂小组互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15、高中英语交际策略与口语能力

16、中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7、中学英语课堂活动的基本特点

18、中学英语课型设计和技能培养

19、直观教学、绘画、简笔画等手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英语课堂的设计

21、教师语言习惯对学生的影响

22、自由谈话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3、课堂用语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4、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学知识的渗透

25、中学英语教学与课外活动

26、培养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

27、中学英语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探讨

28、创造英语教学的真实语言环境策略

29、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30、英语教学与工具书使用

31、中学英语目标教学

32、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目标

33、中学素质教育与英语教育目标

34、中学英语教学与德育教学

35、本市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6、中学英语师资现状和前景研究

三、语言测试与评估

1、语言测试理论与中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2、语言测试的交际性

3、英语测试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4、中、高考英语试卷分析与评估

5、对中学英语教学测试中的误区之研究

6、语言测试常见题型设计研究

7、科学地解释考试分数

8、中学英语课堂评估手段

9、中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和评估

10、英语课堂教学评估

11、中学英语考试方法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

[1]马洪波.潍坊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与教学效能感相关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8.[2]邢惠.基于中小学的流媒体资源应用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 ,2008.[3]吴良辉.基于教育游戏的儿童虚拟社区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4]廖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5]鲁修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6]王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7]胡海.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阶段数学建模六步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 ,2008.[8]甘泉.基于任务的自主—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9]杨巧玲.初三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8.[10]王新刚.论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及其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 ,2008.[11]张奕.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 ,2008.[12]余志显.《海灵心理咨询在线》网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13]曹丰.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调查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14]刘建.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发展性评价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15]戴威.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交流平台设计应用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8.[16]高鹏.网络主题探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 ,2008.[17]朱卫东.Blog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18]王彦峰.教学系统化设计理论在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和设置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7.[19]张利平.网络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双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 ,2008.[20]殷莉.合作学习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21]侯新歧.中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化的成因与对策[D].首都师范大学: ,2008.[22]曹志国.信息技术在营销管理课程教学中进行整合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23]余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24]李小岩.密云县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资源需求的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25]周颖.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探讨[D].首都师范大学: ,2008.[26]郝金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探究性学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27]郭海云.初中《信息技术》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 ,2008.[28]田丽.电子档案袋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29]江陆堂.基于信息技术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30]张广杰.合作学习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学科整合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31]杨东芳.情境教学理论在中职哲学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32]张振红.推广校园网络应用提高教师合作与交流能力[D].首都师范大学: ,2008.[33]李雪扬.职业学校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34]赵莹.自制教学资源网站在Photoshop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35]王宏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36]史莉玲.信息技术环境下项目课程的设计与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 ,2008.[37]赵雪梅.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8.[38]姚荣.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39]王枚.STS视野下信息技术教学三维模型的构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40]严华芹.网络环境下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41]李洵.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42]余频.会计实务虚拟课堂的构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43]徐俊.培养普高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研究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 ,2008.[44]鲍懿佳.利用Moodle进行中学教育科研课题管理[D].上海师范大学: ,2008.[45]朱莉.以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为核心的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8.[46]豪斯巴雅尔.鄂尔多斯市中小学蒙古文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47]康富.提高鄂尔多斯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48]谢湘淼.对初中学生信息查找筛选能力培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49]闫俊英.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50]高艳敏.多媒体英语教学对学生听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第三篇:政治学原理专业硕士论文

新时期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析

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优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政治文明的进步,由于人们的认识因素、制度因素和代表因素等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从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充分认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正确分析新时期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完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探索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效路径,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社会主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要求,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极大的优越性。在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这一根本制度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障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概述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积极探索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经过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并由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实行合议制,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保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实行中央与地方适当分权,发挥两个积极性。另外,国家对聚居的少数民族实行地方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权力外,还享有宪法赋予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作为一种权力配置和运作的形式,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代议机构相比,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由全国人大统一拥有国家最高权力,委托并监督“一府两院”行使行政权、司法权,这是与西方权力制衡模式最显著的不同之处。

2、规模大,一院制,并且在县级和县级以上人大设有两个层次,人大及其人大常委会。

3、除县、乡两级人大以外,县级以上人大均由间接选举产生。

4、共产党执政,不存在党派斗争。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体

现了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彻底否定了中国历史上少数剥削阶级对人民大众的政治压迫,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人民大众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国家体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央和地方权力运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载体,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在国家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国家机构的职权进行划分。按照这种划分,在法律的规定和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必须由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集体决定问题,以真正集中人民的共同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

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应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并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这既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又有利于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二、新时期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坚持”和“完善”是人大制度建设的永恒主题。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关键所在;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诉求;是实现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举措。

三、新时期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完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大代表的选举及其组成结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选举的民主程序还不完善。目前,一些地方在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协商、介绍等环节还存在不足,比如过于偏重政党团体的“组织提名”,轻视选民或代表联名的“非组织提名”,这种现象在间接选举中更为突出。

其次,直选层次较低。我国目前人大的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制度,即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通过间接选举产生。这一制度具有操作简便、提高效率等好处,但是它也存在一些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意识的不断觉醒,这种选举的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一是多层次的间接选举不能够全面确切地表达民意,二是靠少数代表投票决定当选人,对选举权的普遍性和平等性造成伤害。最后,代表结构不合理。目前,在人大组成方面,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党政机关官员代表比例不断增高,工农代表比例呈下降趋势。二是新生社会阶层代表、女性代表和非党员代表比例偏低。三是代表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人大代表缺乏应有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

(二)人大代表的职责与选民关系问题

首先,有的代表履行职责的热情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些代表没有出席人大例会,甚至不按时参加一年一度的人代会。二是在闭会期间未能认真履行代表职务,发挥代表作用。其次,有的代表虽然参加人代会,但分组审议时却很少能提出议案和建议。个别代表在审议工作报告时没有发表过言论,甚至一届下来一次也没有发表过意见,没提过一个建议、议案。在会上他们只会“举举手、鼓鼓掌、握握手”,成为“哑巴代表”和“举手代表”,造成民意难反映,民声难表达。第三,不少代表提建议的多,提批评的少。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议事规则和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立法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严格,全国人大会议的举行也日益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但同时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立法中的一些规定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中存在着某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首先,关于会议发言。会议发言是充分反映民情,广泛集中民智,提高审议质量的重要途径。现实中,在大会全体会议上,人大代表的发言很少甚至没有。其次关于会议辩论。要使议案尤其是法律议案建立在科学民主基础上,很有必要实行会议辩论。周恩来早在1956年就提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应建立辩论制度。共产党人相信真理越辩越清楚,有错误就不怕揭露,要勇于改正错误。可惜这一睿智思想仍未很好地付诸实践。

(四)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监督权行使不够完整。目前普遍存在的现实是:软性监督手段运用多且流于形式,刚性监督手段运用少甚至从来不用。监督权不能完整行使必然导致人大监督不彻底,震慑力弱,权威性不够。其次,监督程序不够规范。监督法的颁布大大改善了监督程序,但监督程序仍然存在缺失和不规范现象。如监督法规定人大常委会监督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但只是原则上的要求,具体如何公开,公开什么内容,选择以什么方式公开,监督法没有规定。第三,监督机构不够健全。宪法规定人大监督权由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集体行使,但人大一年开一次会,监督工作很难实现,人大常委会立法任务繁重也无暇顾及监督工作。这种专门监督机构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导致人大监督功能的弱化。

四、新时期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完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根深蒂固的“人治”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宪法和法律意识不强。

(二)宪法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常发展

我国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成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宪法监督缺乏具体的监督程序、制裁措施和起诉审查方法。事实上,宪法只有具有获得司法化的强制效力,才能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而不只是高高在上的最高法。

(三)民主法治传统的缺失

邓小平在1980年回答意大利记者提问时就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民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立政基础,唯有切实的民主,才能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落实。民主法治传统的缺乏从根本上制约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四)缺乏激励和竞争机制

首先,在我国目前人大代表的选举中,竞争因素少之又少。不仅差额选举制度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而且有的地方还搞“上面定名单,下面画圈圈”的被动消极选举,严重挫伤了选民的积极性。其次,在人大代表履职中缺乏激励机制。积极履职的得不到奖励,不犯错也不作为的没有罢免,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人大代表工作的积极性,得过且过。

(五)缺乏制度创新

创新是最好的坚持。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随着人大工作的开展,我们既需要制定新制度,也需要对原来的一些制度加以改进。这些工作都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坚持”,而将“完善”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实实在在落实到行动中。

五、新时期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路径

(一)完善人民大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权力运行的法治化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制保障。在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搞三权分立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与该国的国情相适应。邓小平曾指出,“三权鼎立”的原则和制度不符合我国国情,不适应社会主义政权的性质和要求。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单一制的传统、各民族的历史状况和民族关系决定了我国在政权组织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只有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3、坚持中国特色的“一院制”,不搞西方的“两院制”

“一院制”是指国家代议机关只设一个议院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两院制”是指议会由两个独立并行的机构组成,以不同方式产生,分别开会行使议会职能。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其内部结构分成两个层次,代表大会下设常委会。一切重大国事都在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民主讨论投票表决,每个代表享有平等的表决权。然后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决定议案的通过或否决。这种权力组织在西方是没有的,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特点,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极大优越性。

4、坚持走群众路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这一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作为人大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走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人大工作顺应民心,反映民意,贴近民生,才能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永葆青春。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加强人大自身的建设

1、完善人大代表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

首先,逐步实现代表专职化。人大代表专职化关系到代表职能的发挥和履行的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大所议事项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客观上要求代表专职化。其次,完善对代表的监督机制。这是推动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切实表达民意的重要举措。再次,完善人大与代表、代表与选民或选举单位之间的联系制度,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第四,逐步改善代表结构,有效整合多元利益主体。只有在代表结构上保证代表的广泛性、代表性,才能确保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2、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首先,切实推行竞争、公正的选举。改进人大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和介绍办法,扩大选民的提名权限,同时实现差额选举。其次,适当扩大直选范围。我们要随着民主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直选范围。再次,取消选票效力差异。改变农村和城镇的选票效力差异,变4:1为1:1。选票效力差异使得农民在人民代表大会中一直没有获得与其实际力量相当的政治权力,长期以来牺牲农民利益以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做法并不可取,应切实维护农民的政治权利。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

立法工作是人大的第一位的任务,在立法方面,是其他任何组织所无法替代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效,最直接的就是靠人大的立法工作。首先,加强人大专门委员会的立法权能,保证人大立法权的权威、统一。其次,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实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4、完善监督制度,加强监督职能

首先加强人们对人大监督的认识。其次,真正确立人大监督的地位。应该改革现行监督体系,转换制约主体。同时按照党政职能分开原则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人大监督职能,以保证人大监督形式充分的、有效地发挥在作用。再次,完备人大监督法制。一方面,适当把地方人大在监督工作实践中创造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法律,改变目前的一些监督形式因缺乏法律依据随意性大的状况。另一方面,把宪法和法律关于人大行使监督权的规定更加具体化、系统化。第四,加强监督措施,强化监督手段。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监督权有效行使。把行使监督权和行使决定权结合起来,同时把行使监督权与行使任免权结合起来。并且建立对人大监督事项的督办机制,提高人大监督的质量、力度和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一定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孙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王贵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6]人民大会制度研究所编.与人大代表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第四篇:硕士论文

封面

学校

硕士学位论文 变电仿真系统设计及应用

姓名: 专业: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摘 要

文章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变电仿真系统的设计及应用的现状和特点基础上,以****变电站为研究对象,从变电运行人员对变电仿真系统的应用需求出发,完成对****变电站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提高了仿真系统的逼真度、易维护性、扩充性和仿真培训的灵活性。

关键词:仿真变电系统,方案设计,变电站,运用

ABSTRACT ```

KEY WORDS:````

第一章 绪 论

1.1 论文的意义和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电力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密切。如何科学地开展变电运行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变电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成为电力技术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电气运行人员的岗位培训,是提高电气运行人员技术素质的十分有效的途径,而“变电仿真系统”恰好能圆满解决电气运行人员的岗位培训问题。变电站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遵循原理性、实用性、先进性的基本原则,达到仿真范围广、功能齐全、操作灵活、实用真实、技术先进、性能优异、运行稳定,具有21世纪国内国际领先水平。仿真系统的数学模型是以暂态计算为基础,是完全建立在物理机理之上的全动态数学模型,从而可以完整、严格、精确地对现场各种行为进行实时仿真。1.1.1 选题来源

变电仿真培训是变电运行人员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按照《生产人员培训考核办法》规定,变电运行人员必须经过仿真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并且每两年进行一次变电仿真合格证复审培训。截至2010年4月30日,我局变电运行人员326名。变电运行仿真培训的任务十分繁重。我局目前没有变电仿真培训基地,只能向系统内其它培训基地送培。人员差旅费开支较大,且培训时间不能自主安排,导致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建立我局自己的变电仿真系统,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到目前为止,对变电运行人员的培训基本是采用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难以为变电运行人员提供实际操作训练、事故处理以及任意改变运行工况,培训效果一直难以提高。随着90 年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现代计算机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成为可能。“变电仿真系统”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为核心的变电仿真培训装置,使运行人员在上岗前及岗位培训可得到与现场一样的运行操作与反事故演习的操作等。它使变电运行人员的培训手段彻底更新,缩短培训周期,提高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正确判断及处理事故的能力。1.1.3 课题来源

经过向上级报告,“我局变电仿真系统设计及应用”项目已经立项,选择了武汉世纪华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开发商,计划于2010年底完成设计和开发应用工作。

1.2 变电仿真系统设计的国内、外现状

从目前变电仿真培训系统发展现状来看,按仿真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变电仿真系统:孤立变电站型的变电培训仿真系统、考虑简单电网的变电培训仿真系统、考虑复杂电网的变电培训仿真系统;按仿真系统的有无硬件屏盘可分为二种类型变电仿真系统:硬仿真系统和软仿真系统。

1.2.1孤立变电站型的变电培训仿真系统 优点:造价相对较低。缺点:投切电磁环网中的联络线、潮流无法确定;调整变压器分接头时,系统电压及无功分布无法确定;投切电容器后,电压变化无法确定;同期操作不真实;全网保护配合无法完成;表计数据指示不准;无法考虑故障后的动态过程;无法考虑电网调度员与变电所运行人员综合训练(术语、规范、汇报、执行命令训练等);不能完整地仿真整个变电运行生产过程。

1.2.2考虑简单电网的变电培训仿真系统 优点:功能比孤立变电站型的仿真系统功能略强。

缺点:电网模拟不真实。在一个简单电网中,每台发电机或每个负荷都占有重要地位,投切每台发电机或每个负荷都会对电网产生巨大冲击,运行参数都会产生重大变化,甚至造成整个系统瓦解,否则,模拟是错误的。而上述操作是电网生产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操作,在一个真实的复杂电网中,它不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简单电网的变电培训仿真系统是不真实的,它往往会带给运行人员的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显然,方案一的缺点它也基本具备。1.2.3考虑复杂电网的变电培训仿真系统

优点:可以考虑电网和变电站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实现全网保护、自动装置配合;可以对整个电力生产过程进行全仿真,符合变电运行的实际生产过程;可以对变电站运行人员和地区电网调度员进行综合训练。

缺点:开发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开发周期相对较长。1.2.4硬仿真系统 优点:由于硬仿真系统的主控制室是实际变电站主控制室的复制品,比较直观,现场感强。

缺点:由于有大量的硬件设备,工程造价高,维护工作量大,运行费用高;同时,不易于扩展、升级;另外,由于受硬件的制约,有一些功能不易实现;户外一次设备只能采用替代品。1.2.5全软仿真系统

优点:由于软仿真系统的主控制室是采用计算机的图形图象及多媒体技术将变电站的主控制室和户外一次设备呈现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系统的工程造价低,运行费用低,维护工作量小;同时,易于扩展、升级;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技术,实现远程培训功能,符合“分散培训,集中考核”的原则,功能比较完善。

缺点:由于采用全软件的仿真形式,直观性相对较差,现场感相对不够强烈;并且对被培训人员计算机运用有一定的要求,这样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地区实际应用不现实。1.2.6结论

第一,变电站是电网中的一个变电站,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系统,而是和电网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变电培训仿真系统应是将地区电网仿真和变电站。

第二,对于220 kV 及以上的枢纽变电站,对它的一些操作和它所发生的故障有可能引起电网的稳定问题。因此,220 kV 以上的变电培训仿真系统的数学模型应包括电网稳定模型,否则,可能会给受训者造成错误概念。第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仿真系统的不断成熟, “软”、“硬”结合的混合仿真是将来培训仿真系统的发展方向。对于变化少、造价低的设备采用硬仿真(物理模型),对于变化大、造价高的设备采用软仿真(多媒体数字仿真)。这样,既保证了直观形象,又降低了造价,还增强了灵活性。

第四,多媒体技术是当代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变电培训仿真系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尤其针对投资大的诸多一次设备。

1.3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

软仿真系统是指用计算机软件来虚拟变电站的全部一、二次设备及监控自动化系统,硬件由主站服务器、教练员工作站、学员工作站及一些网络通信设备组成。教练员工作站提供控制仿真机运行(如设置故障或缺陷),还可监视学员操作;学员工作站用于学员培训,显示设备状态,实现设备操作功能。软仿真系统的设备控制及逻辑关联都是由软件实现,修改容易,适应性好,易于拷贝、移植,易实现一次设备仿真。由于受软件技术和需求配合的制约,现有的一些软仿真系统存在不够“细腻”、逻辑关联欠缺等问题。1.3.1仿真对象

全国220 kV及以下的无人值班变电站已得到推广。这种变电站都采用集中监控的模式,没有必要再开发单个220 kV变电站的仿真系统。因此,变电运行仿真系统的仿真对象应是500 kV变电站和220 kV及以下变电站的监控中心。这两种仿真系统可以完全独立,但考虑到500 kV变电站今后将向集中监控的方向发展,因而将其纳入220 kV监控中心仿真系统,并且站端要具备完善的仿真功能。1.3.2地区电网的仿真要求

220 kV及以下变电站监控中心仿真系统需要对一个地区电网进行仿真,但和调度员培训模拟(DTS)有较大区别。监控中心仿真系统以培训变电运行人员为目的,注重变电站设备的操作和异常处理、故障类型和保护元件动作的判别,对电网的网络拓扑要求很低,甚至不需要潮流计算,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只须考虑故障线路的两端变电站故障关联即可。电网的模型很简单,只要将多个220、110、35 kV变电站通过线路相联,故障线路两端变电站关联。最完善的方案是把调度员培训和变电站值班员培训结合起来,使变电站仿真、监控中心仿真和地区电网仿真系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采用这种方案,可以整合平台资源,利用同一套硬件系统同时实现调度员和变电站值班员的培训。1.3.3 220kV监控中心仿真系统规模

不管电网采用简单模型还是复杂模型,为适应变电站无人值班模式,培训监控和操作人员的220 kV变电站监控中心仿真系统,必须具备至少2个完整的220 kV变电站现场仿真、2个110 kV变电站现场仿真和2个35 kV变电站现场仿真,并可接入500 kV变电站现场仿真系统,以培训监控及操作值班员的网络概念。这些变电站的现场仿真功能完善,可以用作单个有人值班变电站(主要是500 kV和220 kV)运行值班员的仿真培训。建设仿真系统时,必须选用成熟的自动化平台,并能利用通信数据网在远方设置多个运行工作站,提供远程培训平台。1.4 论文结构与各章重点内容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言,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意义、论文结构及本文的特点。

第二章,理论是指导行动的纲领,本章主要提出对仿真学理论的认识,构建仿真系统的设计思想,并详细分析不同类型仿真系统存在的优缺点,并将此作为新开发仿真系统的突破口。

第三章,主要介绍仿真系统应用情况及改进方向,从目前电力公司人员状况,分析培训的必要性,并且分析新的仿真系统的发展和改进方向。

第四章,本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详细介绍构建的仿真系统软硬件结构,应用条件,以及应用对象与实现的培训功能。

第五章,本章既介绍了项目实施过程,更加突出地介绍了新项目的技术亮点,在解决目前存在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策略。

第六章,介绍了本套仿真系统完成开发后的具体应用,通过操作训练、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的应用,实现了项目开发的目标。

第七章,结论部分总结了变电站仿真系统项目的开发与培训应用效果,也指出了项目中还存在的不足与下一步的发展趋势。第二章 变电仿真系统的仿真学理论 2.1 变电仿真系统的内容和对象 ·2.1.1··

仿真内容包括:控制屏、仪表屏、信号屏、直流屏及微机五防屏、测控屏等各类屏的盘面均按实际屏的照片进行模拟仿真,对盘面及盘后的所有电气元件作全范围的仿真。盘后的直流控制开关、直流信号开关;盘面的显示仪表、指示灯、光字信号、控制开关、控制按钮及切换开关等为多媒体画面且能进行操作。

继电保护屏和自动装置屏。各种型号的保护屏按变电站保护的实际配置进行全面仿真。保护屏的仿真包括:各种继电器、盘面布置、保护压板、CT切换端子、直流熔丝、小开关、PT切换开关(切换继电器)、按钮、信号灯、盘后直流开关等。保护屏盘面仿真采用多媒体画面加照片贴图方式实现。

微机保护装置。按实际保护装置面板仿真,其面板上的液晶屏幕及显示内容与实际相同,按键功能也与实际设备相同,功能选择小开关与实际设备相对应并具有相同功能。面板仿真采用多媒体画面加照片贴图方式方式实现。2.1.2变电仿真系统的对象

仿真系统的仿真对象是一个500kV变电站、一个220kV变电站、110kV变电站和35kV变电站。四个仿真变电站彼此将为独立变电站,在电气上不联系。四个变电站的出线将均有对侧的负荷(电源)和负荷断路器、电源和电源断路器。变电站一:500/220/35kV 500kV为3/2接线方式,设置四串共四条出线和两台主变(自耦变压器);220kV为双母线单分段(II母分段)带旁路接线,专用母联和专用旁路断路器,共设八回出线;35kV为单母分段接线,分别四组接补偿装置和一台站用变。变电站二:220/110/10kV 220kV为双母线带旁路接线,专用母联和专用旁路断路器,共设四回出线;两台主变(三圈变压器);110kV为双母线,专用母联,每段母线分别带四条出线;10kV为单母分段接线,每段母线接六条出线,一台所用变和两套补偿装置。变电站三:110/35/10kV 110kV为外桥式接线,两回出线;两台主变(三圈变压器);35kV为单母线接线,每段母线分别带四条出线;10kV为单母分段接线,每段母线接六条出线;一台所用变和两套补偿装置。变电站四:35/10kV 35kV为单母线接线,单回进线;壹台主变(二圈变压器),10kV为单母分段接线,每段母线接四条出线;一台所用变和两套补偿装置。2.2 变电培训仿真系统的发展历史

2.3变电仿真系统的典型类型

2.4新仿真机总体技术方案 2.4.1 仿真机总体技术方案概述

仿真机采用一模多模方式,现阶段为一机四模,仿真机系统将模拟一个500kV变电站、一个220kV变电站、110kV变电站和35kV变电站。仿真系统采用软表盘方案对变电站的屏/台及其上报警,监视,控制操作进行仿真,通过就地操作站仿真和变电站的远方就地盘,保护盘等的操作。本仿真机还具备远程培训及多媒体培训功能。

仿真机在一套硬件设备上实现对四套变电站的仿真。仿真机系统硬件设备包括仿真计算机系统:它是以局域网为中心构成的分布、开放式硬件系统,以便能够实时完成变电站及其接入系统的仿真培训功能,该系统包括主机(含教练员台站)、就地站、学员站(含多媒体站)、工程师站等。对于学员站采用设计与现场一致的计算机人机界面。软表盘仿真的盘台采用高分辨率的计算机投影装置。主机采用PC服务器,通过以太网与学员站,软表盘站等连接形成仿真机计算机硬件环境。

仿真机系统软件包括:仿真支撑系统软件;学员站人机界面系统软件;通信与进程控制系统软件;四个变电站模拟软件;教练员台软件;操作系统软件;多媒体软件系统;多媒体培训功能软件;远程培训软件;绘图工具软件;图形化自动建模软件;系统测试软件;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评估软件。

计算机系统运行UNIX操作系统,采用武汉世纪华胜科技自主产权的高级仿真支撑软件ASCA。学员站运行Windows NT操作系统。仿真机提供自动评分功能,对标准考试题目进行自动评分;同时提供详细的学员操作记录。

教员可很方便地对学员下达各种命令或任意设置故障,操作灵活方便,使系统能很快进入新的运行状态。仿真机的操作部分将包括教练员台、学员站、变电站就地站。在结构上具有可靠性和易维护性,且具有一定的可扩充性。程序可读性和结构性强,修改简单,维护方便。本仿真机设计将尽可能满足多层次、多类型变电站值班人员的培训需要。能方便地变换不同的运行方式对学员进行培训:系统可同时开设多组内容不同的教学且互不影响;学员台可设置为软表盘,也可设置为监控站或就地站;学员台为通用终端,可按需装入不同的内容。仿真系统总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

武汉世纪华胜科技提供的综合解决方案的具体目标是达到或超过用户所执行的标准,保持系统具有当前先进的水平。武汉世纪华胜科技在完全同意用户方对故障仿真要求的基础上,为用户方设计了本项目基本的故障仿真模式,这些故障包括了变电站可以发生的所有故障(个别故障概率非常小)。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了详尽的供货资料清单,这些是保证用户方正常使用仿真机的必须环境。本技术方案提供的质保模式是经德国质量认证机构TüV(PS)认证的ISO9001模式,本项目将遵从此模式为用户方开发仿真系统。在项目开发完成后,武汉世纪华胜科技承诺将对仿真机系统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2.4.2仿真机的总体目标

武汉世纪华胜科技能够高质、按期研制出反映当前国际国内仿真技术水平的仿真系统。武汉世纪华胜科技将结合十多年来对电力系统仿真技术的理论研究运用到本项目中并综合先进的仿真支撑软件及硬件技术,使仿真系统完全满足招标方所提出的“仿真机总体设计原则”。第一,具备完善的运行人员培训功能,提供向受训人员展现正常、异常和故障情况的实际现场运行状态,有效地提高运行人员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应变能力和熟练程度,使运行人员经培训后能够熟练地掌握变电站启停过程和维持正常运行的全部操作,学会处理异常、紧急事故的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训练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变电站安全、经济运行。

第二,能对控制专业、继电保护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受训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自动控制系统或继电保护系统的工作原理,正确分析、判断、处理相关的各种故障,对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继电保护系统的参数进行整定、优化,为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继电保护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提供测试手段。

第三,能够复原、演示已发生的各种事件以及事件过程中运行人员的处理操作行为,以供事件的分析和研究。

第四,仿真机系统具备下列特点:第一,计算机系统采用网络拓扑结构,具有先进、可靠、开放等特点,通用性强,易于维护。第二,计算机软件系统符合国际发展潮流,采用视窗技术,全中文菜单,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第三,仿真支撑软件基于UNIX操作系统平台,协调和管理所有仿真机资源,具有效率高、占用内存资源少的特点。第四,教练员台提供多种对仿真机的监控手段及教学管理手段,学员成绩评定和教案生成均可由甲方根据需要自己构置。第五,仿真算法库精度高,仿真范围广,对于变电站及电网具有自动拓扑分析、动态潮流计算、实时故障分析、暂态稳定计算、频率计算的功能,建立全物理过程的电力网络数学模型及继电保护数学模型。第六,仿真机系统整体性能价格比高。第七,具备远程培训功能,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培训效果。2.4.3仿真系统作用

根据本技术方案,仿真系统投运后,可以为变电站的运行人员提供逼真的培训环境,达到提高运行人员的运行操作素质,增强其安全运行能力的目的,同时经过反事故演练后,提高其对变电站非正常和事故状态的判断、处理能力,为变电站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作出贡献。本系统还能对变电站运行特性、运行方式,以及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具体表现在:

变电仿真系统是全数学-物理过程的培训仿真装置,能完整仿真变电站运行的整个生产过程,可以使变电站值班员进行正常操作训练:包括熟练地掌握变电站各种启停操作、熟悉各种规程及操作要求、正确填写操作票、培养规范操作习惯、操作术语。提供正确的故障、事故现象,培训和提供运行值班人员正确判断、处理各种故障、事故的应变能力,提供保证变电站安全经济运行的能力。

可使变电站值班员对全厂运行的基本知识进行训练,使值班员比较全面地理解变电站各种操作的意义和作用,增加变电站的整体概念。可对运行人员进行反事故演习,可用于对岗位运行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的定期轮训,以及上岗、晋升前的考核。可以用来对变电站已有的操作规程进行有效性检查和验证,以改进不同工况下的操作方案。为制定处理故障的措施及反事故措施提供参考。具有进一步修改和扩充变电站数学模型的能力,以满足变电站设备和系统改进的需要。

第五篇: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研究课题

老年人体育锻炼状况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以成都市锦江区老年人为例。

二、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同时老年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忽视。由于老龄化严重导致的问题增多,年轻一代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老年人如何照顾好自己,自身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完美主义人格与人的心理状况有着密切关系,积极的、适应性的完美主义人格可以给人带来良好的心态,如心胸开阔,积极上进,而消极的、非适应性的完美主义人格给人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比如焦虑、顽固、挫折感,甚至自杀等。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高标准,秩序,差异构成了完美主义人格特征的三个维度。其中高标准和秩序维度是体现的适应性特征,差异维度则是体现了完美主义的非适应性特征。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得知,完美主义对运动员是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影响的,如 Hall、Matthews 等学者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对运动员的成绩是产生负面影响的,有些运动员过分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自己平时的训练十分苛刻以及过度的自我批评与否认,这样就导致这些运动员不容易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和满足,而常常导致自身的思想压力大,从而导致竞技能力下降。当然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完美主义对运动员是产生积极影响的,因为在其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大一部分给人印象深刻的优秀世界级运动员都是将其自己看成是完美主义者来进行要求的。据笔者查阅的相关资料显示得知已有学者研究过体育锻炼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是有联系的,有人研究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相关性,有人研究了运动员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有人研究了运动领域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等等。

其中连文杰等学者的《运动领域完美主义的研究及进展》文章中阐述到运动员的优异运动成绩是与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对自己完美的追求是有关联的,假设一名射击运动员明明因为在最后一枪打了五环而荣获冠军,可是这名运动员却因为没有达到他预期想要的 6 环成绩而耿耿于怀,感到遗憾甚至自责,这与运动员对高标准目标的`过分追求有关,与运动员的高水平的完美主义倾向有关。目前国内外研究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对象大多数选择大学生、青少年、运动员以及职业人群等,并没有选择老年人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而由于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不容忽视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那么老年人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情况又是如何的呢?有何特点呢?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状况与他们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有没有相关性呢?如果有又是呈现什么相关性呢?是正相关呢?还是负相关呢?目前都没有明确的结论。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状况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笔者希望能从研究中得出一些现象特征、规律或有意义的结论,并对老年人的认知与发展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三、课题研究基本内容与意义

通过笔者阅读文献资料发现关于老年人群体的体育锻炼状况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研究基本是个空白点,为了丰富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研究成果,为了对老年人群体有更多丰富的认识,笔者设计了一份老年人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问卷和采用了杨丽博士等人根据中国人情况修订的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测量表来进行研究分析。

在体育锻炼状况的问卷调查中,笔者通过对一些可量化的题目进行量化,把体育锻炼情况分为了运动动机、运动水平和运动强度三个维度。分别看这三个维度的量化项与老年人完美主义人格测试结果的相关性。除了三个量化项外,笔者还在问卷中设计了其他人口学指标进行比较,如性别,职业,学历,年龄等。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选择本人就读学校的成都市锦江区这一地域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他们来看老年人体育锻炼状况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相关性。调查中我们在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场合尤其是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地方选择了 50 名男性和 50 名女性,达到研究的小样本数量要求,样本的男女比例得出的结果具有更好的可比性。本研究一共发放 100 份问卷,有效问卷 98 份,有效率为 98%。

通过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在中国期刊网、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电子检索系统进行系统查询,认真阅读与思考相关课题的学者观点,为确定本文研究方向和内容奠定基础,为研究思路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查阅了国内外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这些文献和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支撑。

五、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老年人体育锻炼量表以及完美主义人格量表进行测试调查,笔者对两个测量表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六、论文提纲

目次

摘要

ABSTRACT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1.1 问题提出

1.2 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完美主义

1.2.2 关于体育锻炼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相关性

1.2.3 关于老年人体育锻炼与完美主义人格的相关研究基本内容与意义

下载小学教育专业方面的硕士论文推荐(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育专业方面的硕士论文推荐(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硕士论文评语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 现在每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太多,每到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前,老师往往要在短期内审阅大量的硕士论文,而且要对每篇论文写出两页评语,许多老师感到写评语很难.......

    如何写硕士论文评语

    如何写硕士论文评语 现在每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太多,每到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前,老师往往要在短期内审阅大量的硕士论文,而且要对每篇论文写出两页评语,许多老师感到写评语很难.......

    如何写硕士论文评语

    如何写硕士论文评语 现在每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太多,每到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前,老师往往要在短期内审阅大量的硕士论文,而且要对每篇论文写出两页评语,许多老师感到写评语很难.......

    硕士论文评语

    硕士论文评语模板 【评语一】 该论文选题合理,为xxxx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意义重大。 该论文引用文献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对有关的中外文献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掌握了xxxx......

    硕士论文评语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 2009年05月14日 星期四 06:43 现在每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太多,每到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前,老师往往要在短期内审阅大量的硕士论文,而且要对每篇论文写出两页......

    硕士论文摘要

    摘 要 本文将战略管理等企业管理知识和社区教育管理理论进行嫁接,将企业战略联盟理论引入到社区教育领域,丰富和创新社区教育理论,优化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方式,以闵行区创建全国......

    硕士论文指南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指南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读期间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的总结,是展示科研成果和表明学术水平的报告,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重要成果。为了帮助研究生撰写好学......

    硕士论文申请报告

    申请报告 本人于*年*月入读*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同等学力研究生班,*年*月前,完成学院安排的全部课程学习及考试,成绩合格。此后,本人确定研修方向为民商法学,并依次参加了民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