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或 “汉魏风骨”)浪漫主
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永明体)、萧纲(宫体诗)、庾信(徐陵、.
庾信体代表作家)......
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常建、储光羲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柳宗元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刘禹锡(怀古和政治讽刺诗,语言平易,寓意深远)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
花间词人:温庭筠、韦庄
南唐五代词人:冯延巳、李璟、李煜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陆游、苏轼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姜夔,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周邦彦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张养浩
清代——清诗(龚自珍、黄遵宪)、清词(纳兰性德)
散 文
概述
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鉴赏技法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一、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说理)
卜辞—————《尚书》————
(殷商、巫师)(商周、史官)历史散文(记事)
诸子散文
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代表:
儒家有《论语》、《孟子》、《荀子》;道家有《老子》、《庄子》; 法家有《韩非子》;墨家有《墨子》;杂家有《吕氏春秋》等。
文风方面
《论语》言简意赅,《墨子》讲究逻辑,《孟子》言辞雄辩,《庄子》想象奇特,《荀子》论证缜密,《韩非子》犀利峻峭。
历史散文
史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 《春秋》只是编年的大事记,写得比较简约。其中的褒贬是通过一字一句来显示的。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其中的意义很不容易为读者所领会,后来就有解说、补充它的书出来。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世称“春秋三传”。
二、汉代散文
政论文 :贾谊(西)、晁错(西)王充(东)
史传文 :司马迁(西)、班固(东)汉赋 :司马相如(西)、扬雄(西)、枚乘(西)、班固(东)、张衡(东)等
《史记》作者司马迁创造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汉以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的体制虽承袭《史记》,但它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至王莽四年(公元23)共 229年的断代历史。
赋
赋的产生
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华美,色彩绚丽。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登徒子好色赋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汉赋的发展
赋体的流变: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大赋 ———— 京都赋 ———— 小赋
代表作家、作品: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扬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
三、魏晋南北朝散文
这个时期的散文具有如下的特征:
①在内容上抒情色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慨往往密切结合。(写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小赋)
②在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益多样化。(骈文)
代表作家: 魏曹氏父子魏晋 阮籍、嵇康
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归去》)
南朝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骈 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西瞻博望,北临玄圃,月榭风台,池平树古。倚弓于玉女窗扉,繫马于凤皇楼柱;仁寿之镜徒悬,茂陵之书空聚„„.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山溪猥至,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
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踰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
四、唐宋散文
一方面扬六朝余波,有讲究辞采的骈文(王勃《滕王阁序》),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璧;另一方面革六朝旧习,有散行流畅的古文。
代表作家:唐宋八大家
韩愈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师说》)
柳宗元
字子厚,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童区寄传》、《永州八记》)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醉翁亭记》、《伶官传序》)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卒后追谥文忠,后人也称为苏文忠公。(《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
王安石
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于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游褒禅山记》)
曾巩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墨池记》)
苏洵;文章纵横驰骤(《六国论》)
苏辙:文章汪洋醇厚(《黄州快哉亭记》)
古文运动
背景:
一 文学因素:魏晋以来骈体文盛行,其内容空洞,远离实际。
二 社会因素:中唐之后国势日渐衰微,士子文人想恢复大唐国风、重振国家势力,于是从古代的思想、文学中找出可以改变当时社会的精神价值----儒家思想与先秦两汉散文。
古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更为实用、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五、元明清散文
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
明代的散文取材较为广泛,后期散文的表现手法也较为多样,尤其是晚明小品文。清代散文,包括古文和骈文。
小品文
具体指篇幅短小精悍,格调清新自然,抒写性灵,情趣盎然的散文。
袁宏道(中郎)《满井游记》,张岱《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刘基(《卖柑者言》《郁离子》)
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 ”
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
时代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的“唐宋派”(归有
光《项脊轩志》
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
(主张与“公安派”接近)
清:
“桐城派” 方苞讲“义法”(《狱中杂记》)、刘大櫆讲“神”“气”“音节”姚鼐 讲“义理”“考据”“文章”(《登泰山记》)等。
在“桐城派”极盛时期,文学主张和写作倾向与“桐城派” 不同的有袁枚、沈复等
人,袁枚提倡“性灵”,反对模古。
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病梅馆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整理于2011-5-19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发展填空题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习题
1、先秦历史散文有由孔子编写的编年体的史书《》;有国别体的《》、《战国策》。《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书,又称《》或《》,相传作者为国史官左丘明。
2、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是和叙事文。汉代散文有史传文、政论文、等类别。
政论文代表作家有、晁错;史传文代表作家有、班固;汉赋代表作家有、班固、张衡等。
3、《史记》是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体通史,被鲁迅誉为:“。”《汉书》的体制虽承袭《史记》,但它是中国第一部,作者是东汉的。
4、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它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最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汉代文章两司马”说的是、。
5、笔记小说的先驱是《》,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
6、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
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盛行于六朝,中唐古文运动以后衰落。唐朝骈文著名的作品是的《滕王阁序》
7、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发起了运动。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8、明代的散文取材较为广泛,后期散文的表现手法也较为多样,尤其是晚明。
明代晚期以为首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兴起的“”是由方苞开创的,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学说。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习题
(一)先秦时期
诗歌的源头是民歌,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305首。《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赋、比、兴””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一件事物。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 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
(二)两汉时期
1.汉乐府
乐府诗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在内容上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五 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2.《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受到了高度评价,南朝文论家刘勰熟阶段的标志。
(三)魏晋南北朝
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的独特风格。魏晋之交,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他开创了田园诗派。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南北朝时期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
《木兰辞 》,与《 孔雀东南飞 》并称为中国诗歌史
(四)唐
1邻、王勃、骆宾王
2.盛唐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的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 边塞 诗人,代表是王昌龄 岑参、高适等人。
3.中唐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孟郊 ; 李贺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被称为“诗鬼”。
4.晚唐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李商隐、杜牧。时称小“李杜”
(五)宋
5.词
唐末的 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多写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南唐 婉约词代表作家:豪放词代表
(六)元明清
是元散曲中的一种,是单支的曲子。
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
词,词而曲。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第一章 《诗经》的编集、流传
诗经部分的第一章是《诗经》的编集、流传,在这一章里,请大家重点掌握一下《诗经》的编集的几种说法,即采诗说、献诗说和孔子删诗说以及关于《诗经》的几个重要概念,如四家诗、三家诗、毛传、郑笺、孔疏、朱熹《集传》等。
第二章 《诗经》的分类
关于这一章,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一下《诗经》编集的音乐分类。关于《诗经》的分类,曾经有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多种说法,我们更要注意的是风雅颂的音乐分类。前人对于风雅颂音乐的不同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所谓国风,就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雅,天子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颂,宗庙之乐歌,也就是说,颂是祭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
第三章 周民族史诗
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顾名思义,“史诗”是历史和诗歌的统一,因此它必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多重价值。周民族的史诗也不例外,它同样兼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表现为:
一、记叙周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
二、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
周民族史诗的文学价值表现为:
一、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
三、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四、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状态
第四章 农事诗
这一章的重点是《诗经》中的农业生活诗。农业生活诗是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豳风·七月》就是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
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表现为:
一、再现当时的阶级差异,二、反映西周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农业生活诗的艺术成就表现为:
一、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如《七月》中用物候变化形象地表现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式独特而生动。
二、撷取生产生活中富有深意的片断,引发人们的思考,使作品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隽永的韵味。《大田》中寡妇拾穗的细节描写就有这样的效果。
第五章 燕飨诗
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古代嘉礼中飨礼、燕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其根本目的是巩固政权,是要通过诗歌的形式实现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作用,这也是它在当时的政治价值。其历史价值表现为记载了许多燕飨之礼的程序和仪式,是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其审美价值一是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二是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族形象。
第六章 战争徭役诗
这一章,请大家重点掌握《诗经》中的徭役诗。《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主要情感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君子于役》等;二是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平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等。
第七章 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
这一章的重点是讽喻怨刺诗,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二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它表现出来的讽喻精神的实质就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而创作这些讽喻诗的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可以概括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
第八章 婚姻诗与爱情诗
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爱情诗、婚嫁诗和弃妇诗。《诗经》婚恋诗的内容包括:
一、男女的相恋相思,如《静女》、《鄘风·柏舟》、《蒹葭》;
二、婚礼场景的描绘和对新婚的祝贺,如《桃夭》、《硕人》;
三、婚姻不幸的哀叹,如《氓》,其思想价值表现为抒发了高尚、纯洁的感情,其艺术价值表现为
一、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
二、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
三、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
四、生动活泼的语言。
第九章 《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的文化精神包括四个方面,希望大家重点掌握第四点,也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周人把诗歌创作看作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其二是《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周人用个体的抒情来表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十章 《诗经》的艺术形态
这一章我们希望大家重点掌握《诗经》的创作论意义和《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诗经》的创作论意义表现在:
一、功利主义的创作自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有明确的政治功利目的的优秀作品;
二、个体诗人开始出现,诗歌已经开始由表达群体意识的集体歌唱向抒发个人情感的个体创作发展过渡,三、艺术美的自觉追求,作品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第二,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第三,《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它的押韵也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第四,重章复沓的章法。这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
第十一章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这一节请大家重点掌握《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抒情诗的传统、群众艺术的传统、现实主义的传统。
第一章 楚辞”的文体、传播和结集
在这一章里,希望大家重点掌握楚辞文体的来源和特点。楚辞的来源包括两方面:一是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二是楚地的乐曲和民歌楚辞的文体特征表现为
一、体制的宏伟繁复,篇章都比较长大,而且还有许多复杂的体制形式,如“少歌”、“倡”等。
二、独特的句式、语调,楚辞作品句式比较长,而且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楚辞中的“兮”字既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这是楚辞所独有的。
第二章 诗人屈原的时代与生平
本章的重点是屈原所处时代的特征和屈原的生平。屈原生活的时代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兼并战争空前激烈,统一局面即将出现;二是变法运动在各国相递进行。在屈原生平里要注意:屈原的美政理想、屈原的蒙冤被疏和被放逐、屈原的作品
第三章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在这一章里,我们重点掌握《离骚》的主旨和它的美学内涵、艺术世界《离骚》的主旨即是表现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其美学内涵可概括为崇高美、悲壮美、奇丽美;《离骚》的艺术世界由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构成。
第四章 情理兼备的咏史诗——《天问》
在这一章里,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天问》的性质:别开生面的咏史诗;《天问》的主旨:以古为鉴,讽谏楚王;《天问》的艺术特色:
一、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感情相结合;
二、灵活多变的问句形式
第五章 屈原的短篇抒情诗——《九章》
这一章请大家注意以下内容:《九章》的名称和篇目;《九章》中的《橘颂》、《涉江》、《哀郢》,要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第六章 具有神话色彩和爱国内容的组诗——《九歌》
本章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以下内容:《九歌》的性质:利用楚地祭祀旧礼为哀悼为国捐躯的将士而作的一组具有民俗性的爱国诗篇;《九歌》的艺术特色:
一、拟人化的自然神;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情味悠深的语言。《九歌.》的代表作品:《 东 君》、《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六篇,要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理解和分析。
唐诗宋词部分
第一章 绪论
请大家重点掌握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这表现在五个方面:
1、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诗最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不再完全入乐歌唱后,仍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
2、外部形式的差异,包括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所以称为长短句;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 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
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 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诗来说,词的语言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诗庄词媚
第二章 山水田园诗词论析
在这一章,希望大家重点掌握唐代山水诗和唐代田园诗。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盛唐山水诗两类风格:
一、清,以王孟为代表;
二、雄,以李杜为代表。
孟浩然山水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清淡,《秋登万山寄张五》就体现出这一特色。但是他的《临洞庭》却气势宏阔,在他的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
王维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精雕细刻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王维的山水诗还特别追求画意,他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他的代表作《终南山》、《山居秋暝》都体现出这些特色。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雄奇豪放,其描写对象都是高大、流动、充满阳刚美的自然山水,其艺术手法表现为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以及神话传说的运用等,代表作品《蜀道难》、《望天门山》。
唐代田园诗的创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盛唐田园诗,多用白描的手法写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愉快,风格自然清新,情趣盎然,神韵天成,受陶渊明影响较大。王维和孟浩然是其最重要的代表。孟浩然的田园诗清新淡远,语言简朴纯净,他的《过古人庄》写景清新秀丽,写故人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可爱。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就是从《过故人庄》脱胎而来的。
王维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他的《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等都是有着永恒艺术魅力的田园诗珍品。
第三章 友情送别诗词论析
在第三章友情送别诗词论析里,我们把重点放在第三节唐人送别诗论析、第四节宋人送别词论析和第五节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分析。
唐人送别诗极多,唐人送别诗代表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其中的佳作。
宋人的送别词代表作包括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贺新郎》(绿树听鹈鴂)等
唐宋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我们要把握意象的起源、意象的演变过程、意象所蕴含的深层的情感以及意象在作品中的运用。
第四章 咏史怀古诗词论析
这一章的重点是咏史怀古诗词的界定及其艺术特征。
所谓的咏史诗词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词,多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感悟而作。而怀古诗词则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词。两者的共性是都是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借古讽今。故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诗”与“史”的结合也就是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结合。文学性是它的永恒魅力,同时它也有史的依据。
二、“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并最终归结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怀古诗词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咏史怀古是动因,言志抒怀则是最终的旨归。
三、“古”与“今”的结合,即多维的时空组合。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怀古诗词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可以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中进行转接切换。
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
这一章的重点是唐代咏物诗。咏物诗到了唐代开始蔚为大观,它已经逐渐脱落了旧时代的气息,呈现出唐代诗歌的风貌。唐代咏物诗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唐代咏物诗的艺术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2)不求形似,遗貌取神;(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4)借物抒怀,咏物明志;(5)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1.叠咏体:亦称重章复唱,是《诗经》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为这样,在复唱中不 2 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
2.“二南独立”:说也称“四诗”说。北宋苏辙于其《诗集传》中首倡“二南独立”说,认为《诗经》应分《风》、《雅》、《颂》、《南》四类,即把《周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教材认为“二南独立说”难以成立。
二、简答题
1.《毛诗序》是如何解释风雅颂的?谈谈你对这种解释的看法。答:《毛诗序》把《风》作为教化、讽谏的政治工具,并以此出发,断章取义,强作解释,以为《风》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如本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周南•关雎》,竟被曲解为:“《关雎》,后妃之德也。”
《毛诗序》认为《雅》是专门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并以政事的大小来区分大小雅,这与《雅》诗的内容也不尽吻合。其一,《雅》中有许多诗并非是“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而抒发的却是不直接关涉政治的一己之情。如《白驹》写女子怀念所爱之人,《隰桑》写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其二,《小雅》中有天子之大政,《大雅》中有诸侯之小政。这一点,《毛诗序》早有察觉,其本身就前后矛盾。
《毛诗序》认为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颂诗是歌颂赞美统治者盛德功绩,并把这些盛德报告给神明,以祈求上天先祖的赐福。这个解释基本上反映出了颂诗内容的特征。但并没有概括出颂诗音乐上的特征;颂诗也并非全是美盛德之诗,如《毛诗序》说:“《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
2.《诗经》为中国诗歌的创作和批评确立了什么样的艺术原则?
答:《诗经》为中国诗歌的创作和批评确立了“风雅”和“比兴”这两条艺术创作和批评原则。(1)“风雅”和“比兴”的内涵。“风雅”,要求诗歌创作具有高尚的意义和严肃的情感内容。“比兴”,要求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托物以讽”。(2)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风雅”和“比兴”这两条艺术创作和批评原则,给中国文人指出了如何走向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完美结合的创作道路。它同时也培养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既重内容的纯正文雅,又重形象的生动感人,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而见长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
三、论述题
何谓讽喻精神?讽喻精神对后世文学有什么影响?
答:讽谏精神,又称讽喻精神,是从《诗经》以来形成的一种诗歌品格。这是由一批有良好文化教养的优秀分子,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造就的精神品格。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二是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比如《诗经•大雅•十月之交》中对于王室的忧心忡忡;比如《诗经•大雅•荡》中的对殷纣王因失德而亡国的告诫等,都表现出这种精神。
《诗经》开创了讽谏精神的传统,后来在楚辞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生发,此后的杜甫,白居易等人就是继承的这种精神。
2.以《鹿鸣》、《宾之初筵》、《伐木》等诗为例,分析《诗经》燕飨诗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艺术价值。
答:燕飨诗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其政治价值表现为联络情谊、巩固统治;其历史价值表现为记载了古代燕飨之礼的程序仪式,为研究周代礼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其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1)真实再现燕飨活动的场面和融洽热烈的气氛,形成一种和谐欢快的总体风格;(2)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活动中的贵族形象。
四、讨论题
爱情诗与婚姻诗是《诗经》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请大家认真阅读导读教材中选注的爱情婚姻诗篇,以小组形式讨论下列问题:(1)《诗经》爱情婚姻诗的情感内容。(2)《诗经》爱情婚姻诗的艺术成就。(3)《诗经》爱情婚姻诗的社会文化价值。
讨论之后,请选取其中一个问题,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六百字左右的小文章,作为本次作业的书面材料。
答:婚姻诗和爱情诗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婚恋当事人的遭遇和命运,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
这些诗篇产生的时代,初期封建社会制度已日趋形成,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余影响尚存在,故尔纵然有男女结合需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但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终究使男女恋情有了滋生的土壤,这也是爱情诗篇产生的必要条件。如《郑风•出其东门》,是一个男子思念女子的诗篇。在众多的美女之中,他只喜欢那个穿白色素绢衣服,戴绛色佩巾的女子,并说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与快乐。《郑风•叔于田》,写一位女子对她所爱之人的歌颂。这位女子的恋人“叔”出去打猎,在整个里巷之中就再也没有她看得上的人。因为他不但能骑能饮,而且勇武英俊,有美好的品德。总之,在她
第四篇: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讲义
古代,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寓言故事,已经具有了志怪小说的苗头;《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记述人物言行的史书,又给小说创作以启发;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发展,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产生了志怪小说。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以谈神说鬼或记录名人轶事为主的小说。
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志怪小说中,一方面多有宣扬宗教迷信思想的作品,一方面也有反映广大人民思想愿望的作品。前者如:《阮瞻》叙述素不信鬼的阮瞻被鬼吓坏的故事;《蒋济亡儿》叙述蒋济的儿子在阴司官府当差的故事。后者如:《干将莫邪》记写巧匠莫邪为楚王铸成雄雌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紫玉韩重》记写吴王的小女紫玉和童子韩重相爱,吴王不许,紫玉愤恨而死,韩重痛哭墓前,紫玉灵魂出现,两人墓中结为夫妇的故事;《宋定伯捉鬼》记写宋定伯不但不怕鬼,而且捉住鬼,卖了鬼的故事。后者是志怪小说中的精华。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志人小说的代表是《世说新语》
刘义庆《世说新语》:刘义庆,刘宋宗室,封临川王,他喜招聚文学之士,此书可能是他与其他手下文人杂采众书加进所闻而编的,此书成后不久,到梁朝,有刘孝标为其作注,此注引书达四百多种,且多散失,故此注保存了许多古代资料,很有价值。《世说新语》原只名《世说》,因西汉刘向也有《世说》(已佚),故唐人为区分,称为《世说新说》,到宋朝,又改为《世说新语》,一直沿用到今天。此书记载的是从汉代到东晋的逸闻轶事、言行风貌,其中尤详于东晋,全书按内容分三十六门,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
1、《世说新语》的内容:(1)作者以欣赏赞扬的态度,描写了大量“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故事,比较清楚地反映士族阶级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如作品选《任诞篇》“王子猷居山阴”表现了士族崇尚“自然”,主张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的名士风度。如《雅量篇》载谢安----------,表现喜、怒、忧、惧不形于色的名士风度。(2)暴露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以及高门士族穷奢极欲、凶残贪婪的丑恶本性。如《汰侈篇》,“石崇要客燕集”载石崇每燕客-------。《侈汰篇》“石崇王恺斗富”。石崇的残暴,王敦的冷酷简直是灭绝人性,令人发指。(3)歌颂了一些正直、爱国、有事业心、有斗争精神的优秀人物。(P355)《言语篇》“过江诸人——”。当时士族多崇尚脱离实际的清谈,但王丞相(王导)能够对北方沦陷发出感慨,表示要恢复失土,这在当时很可贵。《世说新语》的艺术性: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如《愤捐篇》描写王蓝田性急。②善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德行篇》记管宁割席的故事。③语言凝练,记言记事巧妙结合,能用人物的片言只语表现其性格。《任诞篇》“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把子猷自命风雅的情态和盘托出。《世说新语》对后代的小说戏剧都有深远的影响。
2、唐代时期的“传奇小说”——这是一种有文人意识的文学创作,它“叙述婉转,文辞华艳”。唐传奇的题材大致分为爱情婚姻、文人仕途、豪侠行义、历史故事、神仙怪异等,而神仙怪异又往往穿插各类题材中,这是六朝小说的胎记
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和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了。这给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韩柳倡导的朴实的新体散文,比较适合于小说的创作;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家面向现实。唐代传奇就在六朝志怪小说和当时社会现实基础上繁荣了起来。它虽源于志怪小说却又有很大的发展,由志怪转向了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唐时期是传奇创作的黄金时代。作品很多,主要反映现实。即使是谈神说怪的作品,也往往具有现实社会意义。《南柯太守传》,叙述淳于棼与二友酒醉、入梦,在大槐安国招驸马,任太守,煊赫一时,后因战败,公主又死,国王怀疑,有人构陷,被送回乡,梦醒时二友正在床边洗脚,即以虚幻曲折的故事情节,讽刺沉迷仕禄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场互相倾轧的情况。唐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爱情小说。如《任氏传》中的狐女任氏爱恋家境贫寒的郑六,严斥企图恃富施暴的韦崟道:“郑生,穷贱耳。所称惬者,唯某而已。忍以有余之心,而夺人之不足乎?哀其穷馁,不能自立,衣公之衣,食公之食,故为公系耳。若糠糗可给,不当至是”。体现了妇女要求主宰自身命运的愿望和敢于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柳毅传》,具有神话色彩,叙述龙女被丈夫虐待,柳毅仗义传书,几经曲折,二人终结良缘的故事;表现出柳毅性格善良、品德高尚,龙女反抗压迫、执着爱情,具有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罪恶的社会意义。《霍小玉传》,叙述名妓霍小玉倾心相爱李益,李益考中得官负心,小玉相思成疾,侠士挟持李益重入小玉家,小玉痛责李益,长号而绝的故事;塑造出一个执着爱情、具有反抗精神的悲剧妇女性格,鞭笞了负心的男子,揭露了门第婚姻的罪恶。《李娃传》,叙述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某生相爱,某生沦为乞丐,荥阳公不以为子,鞭之几死,弃之郊野,李娃挽救某生,助他攻读,终于高中得官,荥阳公又认子认媳的故事;对比地刻画出两人的性格特征,热情歌颂卑贱妓女李娃的善良品质,无情揭露高贵荥阳公的虚伪狠毒,具有深刻的反门阀制度的意义。唐代传奇标志着我国小说趋于成熟,揭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序幕。唐传奇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如《柳毅传》写柳毅为龙女完成传书使命,钱塘君杀了泾河小龙,救回龙女后,又陡生波折,平添钱塘君逼婚,柳毅严词拒绝一节。柳毅回家后连娶两妻皆亡,似与龙女无缘,不料三娶的卢氏竟是龙女的化身。作者围绕龙女争取婚姻自主这一主线安排情节,展开矛盾,波澜迭起,出乎意料,入乎情理,构思极巧妙,体现了“作意好奇”的特点。
唐传奇的语言生动流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这与作者不少是诗文高手,讲究修辞造句,注意汲取骈文和口语之长有关。如钱塘君救回龙女后,“洞庭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寥寥数语,钱塘君的性格、说话时的神情口气跃然纸上。
3、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话本是讲故事的人用的故事底本。
话本即说书艺人——在宋代称为说话人,演出的底本。说书人只能用当时流行的口语来说,故话本即当时的白话小说。这是一种不同于志怪、传奇的新兴小说。小说话本在人物塑造及情节处理上都有相当高的成就。在塑造人物时,不但长于动作、语言描写,还长于心理描写。在展开情节时,不但曲折生动,而且善于制造悬念和进行细节描写。北宋统治者鉴于唐代藩镇的割据跋扈,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又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措施,国内局势比较安定,农业、工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繁华的大都市,市民阶层扩大了。这时期,传奇创作趋于衰微,话本却在唐代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话本是民间说话艺人的底本,亦即当时的白话小说。话本这种民间艺术在唐代已经产生。到了宋代,在汴京、杭州等大都市里,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娱乐要求,出现了不少说话场所“瓦子”,促进了说话艺术的发展。元代也是这样。宋元话本可以视为一个整体部分。传留下来的长篇有《新编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等。这些话本,分别和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的创作有很密切的关系。短篇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志诚张主管》等。这些短篇小说,多以城市中的小商人、手工业者和下层妇女为正面描写对象,更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刻画人物也有新的发展,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进一步成熟。如《错斩崔宁》,写刘贵从丈人家借得十五贯钱,回到家后,他的妾陈二姐问他钱是从哪来的,刘贵和她开玩笑,说是将陈二姐典给了他人换来的。“那小娘子听了,欲待不信,又见十五贯钱堆在面前;欲侍信来,‘他平白与我没半句言语,大娘子又过得好,怎么便下得这等狠心辣手?’只得再问道:‘虽然如此,也须通知我爹娘一声。’”等刘贵睡去之后,“那小娘子好生摆脱不下,‘不知他卖我与甚色人家?我欲先去爹娘家里说知。就是他明日有人来要我,寻到家里,也须有个下落。’”通过这一系列细节的动作、对话、心理描写,把陈二姐不满刘贵,但又无可奈何的温顺性格和口中虽不明言,但又颇有心机的性格刻划得十分生动细致。之后写刘贵被杀,而偏巧小娘子又在路上遇到一个身带很多铜钱,但又颇为斯文的年青人,又为后文的“错斩”设下了悬念。
4、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唯一形式,也是标明回目、分章回叙事的白话长篇小说。源于宋代评话,至明、清两代最为发达。明郎瑛《七修类稿》:“小说起于宋仁宗时,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故小说得胜头回以后,即云话说赵宋某年。”章回小说全书分若干回,少则数十回,多至百余回,每回标以对偶的回目,概括全回故事内容。有的开头有“话说某年”、结尾有“且说下回分解”的套语。著名的有明吴承恩的《西游记》、陆西星的(一说许仲琳编辑)《封神演义》,清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这些作品直到现在还为我国广大读者所欢迎。
拟话本小说:指摹拟宋元话本的形式而创作的作品,主要供文人案头阅读,其形式特征有入话或得胜头回,并征引较多的诗词。(指古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是“三言”与“两拍”
“三言”包含《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由冯梦龙搜集、整理、创作、编辑成书的,各收四十篇小说,内容广泛,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描写爱情生活,反映被压迫妇女的追求美满生活,抨击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描写忠奸斗争,谴责权奸的罪恶,体现人民的同情和憎恶;《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描写人与人间的关系,歌颂真挚友谊,鞭笞堕落世俗;《灌园叟晚逢仙女》等,描写阶级压迫,同情善良人民,鞭笞邪恶势力。“三言”在描写人物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有些篇中的露骨色情描写,则不足取。
历史演义: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
世情小说:以描写世俗人情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作品,又叫人情小说。如《金瓶梅》等。
我国古代小说,经过长期的发展,优秀作品各呈异彩,从中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认识古代社会面貌。
第五篇: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二)方法与过程:
梳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热爱。【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教学难点】
内容的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概述
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三、散文的主要特点
(一)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三)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二)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三)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四)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五)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哲理、诗情、画意。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五、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为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3、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二)两汉
两汉时代,散文进一步发展。
1、史传文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
(1)《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现将先秦历史散文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贡献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开创了“纪传体”体例。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②《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③ 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记述了项羽的伟业。但对于项羽的骄傲自大和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点,司马迁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④《史记》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它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2)《汉书》
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①《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班固时,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的史学家,他们自然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将“圣人之道”作为自己著作的指导思想。这样,作者一面承袭《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是非颇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记》的观点,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行家的事迹。
②《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班固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西汉一代“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既不利于宣扬“汉德”,又难以突出汉代的历史地位。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于是,《汉书》“包举一代”,断限起自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在编纂体例方面,《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本纪》,但却用惠帝纪年,《汉书》补立《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细和明确。再者,《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对于传记的编排,《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比《史记》整齐划一。
③ 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现存《汉书》约80万字,卷帙比《史记》繁富。它增载不少重要的诏令,主要集中在帝纪部分。在许多人物传记中,《汉书》又收入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述和书信。在《汉书》的10志中,也有类似的重要历史文献的收载,如《食货志》收入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汉书》还增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的资料。例如,在《史记·匈奴列传》的基础上,《汉书》大量增补汉武帝以后的史实,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自远古至西汉末年匈奴民族的历史。《汉书》又合并《史记》的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诸传,在补充大量的史实基础上,以合传形式写成较为详细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同时,《汉书》改《史记·大宛列传》为《西域传》,记述今新疆境内我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和西南亚诸国史。
2、政论文
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论》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
除贾谊外,汉初还有不少散文家,他们的文章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中以晁错和邹阳成就较高。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3、赋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
汉赋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一些形式上的特点,更多地采用散文手法,因其篇章宏大,后世称为“大赋”。大赋是对东汉以后抒情为主的“小赋”而言。大赋大都以问答为骨架,铺陈名物、排比词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词,铺陈多用整齐对称的韵语,叙述多用散文句。枚乘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其他代表作如司马相如《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小赋是汉代后期继大赋后出现的新体赋,至六朝而盛行。多为抒情作品,篇幅较小,少用典故。至唐宋,进士考试科目中的律赋亦称小赋。这些赋短小精悍,不再是主客对话的形式,而是作者的直接描写。
第二课时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
魏晋南北朝的文坛出现了新的格局,并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在各种文体中,辞赋创作的时代特征最为突出,与汉赋的对比也最为鲜明。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的句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赋体受诗的影响,也趋于骈化,有些赋其实就是骈文。北朝文坛虽然整体上受骈化的影响,但仍有别具风格的散体名篇大放异彩,从而构成对唐代文坛发展的多重影响。
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随着感情表现领域的扩大,作者的表现力也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其代表作是《登楼赋》。由于主体意识和抒情因素的强化,魏晋时期涌现出一批体物写志的佳作,如曹植写《洛神赋》。
辞赋生机的焕发,还表现在大赋的体式功能得到一定的调动。和魏晋以来,大赋仍有表现严正重大题材的习惯,不过与汉代不同的是,它已不限于国家政治生活之一端(如左思《三都赋》、潘岳《籍田赋》),更多更重要的是个人生活中的大事,如潘岳《西征赋》以及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山居赋》、梁武帝《净业赋》、梁元帝《玄览赋》、颜之推《观我生赋》等。汉大赋多有以“乱”、“诗”、“歌”等形式系之文末的,但一般说来,这类文字的声情之美游离于主体结构之外,而魏晋以后的大赋则倾向于有意识地在主体结构中汲取诗意,不少中长篇作品的命题就取自诗骚或抒情小赋。被刘勰认为是“策勋于鸿规”的潘岳(《文心雕龙·诠赋》),在这方面颇具匠心,如其《秋兴赋》之于宋玉《九辩》,《闲居赋》之于张衡《归田赋》,《西征赋》之于班彪父女的《北征赋》、《东征赋》都是如此。后世庾信《哀江南赋》题目取自《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杜甫也常以赋题为诗,如其《秋兴》和《北征》,一为联章,一为长篇,这种拓展文体的方法,可以在此找到发源的因素。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庾信,代表作《哀江南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四)唐宋时期
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
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以韩柳为首的古文运动的胜利,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古文运动 背景:
文学因素:魏晉以来骈体文盛行,其內容空洞,远离实际。
社会因素:中唐之后国勢日渐衰微,士子文人想恢复大唐国风、重振国家势力,于是从古代的思想、文学中找出可以改变当时社会的精神价值----儒家思想与先秦两汉散文。
古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更为实用、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中唐以后,古文运动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此后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将他们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
柳宗元:字子厚,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
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卒后追谥文忠,后人也称为苏文忠公。
王安石: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後人称王荆公。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
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後,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
北宋的历史文学家司马光编有一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它除具有史学价值外,还非常具有文学价值。
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诸位大家影响下,产生了一部分上书言事的政论文,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胡铨、陈亮、叶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实用,南宋时大量出现的笔记杂文便是一个明证。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尘录》是笔记杂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长于说理,造诣非浅。
(五)元明清时期
本时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元代散文园地寂寞,缺少名家和名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明代开国之初的刘基、宋濂是当时散文的主要作家。宋濂(1310——1381)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等。
明中叶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他们在对扫荡八股文风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走上了盲目摸拟古人的路子。后来的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也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
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进而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袁宏道(1568——1610)最为著名。他们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袁宏道更出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性灵说”。公安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是: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
与公安派存在的同时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公安派与竟陵派革新的直接产物是晚明大量出现的小品散文,这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张岱(1597——?)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较有成就的一位。他的小品散文题材较广,山水名胜、风俗世情、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等都可以入他的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晚节不保的侯方域(1618——1654)的散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李姬传》、《马伶传》、《任源邃传》等。
清初有不少成绩突出的散文家,如王猷定、魏禧。王猷定(1599——约1661)的传奇性散文以小说传奇体打破了传统古文写法,代表作有《李一足传》、《汤琵琶记》、《义虎记》等。魏禧(1624——1680)以人物传记最为突出,代表作是《大铁椎传》。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康熙、乾隆年间)最著名的一个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方苞(1668——1749)继承归有光的传统,提出“义法”主张,并使之成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桐城派古文作品选材用语只重阐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简洁自然,但缺乏生气,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在“桐城派”极盛时期,文学主张和写作倾向与“桐城派” 不同的有袁枚、沈复等人,袁枚提倡“性灵”,反对模古。
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到了晚清,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维新,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创立了“新文体”,是“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
(六)小结: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考据”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六、引发的思考
(一)中国古代散文的实用性较强。文学性与实用性结合,扩大了散文的功能,但有时也妨碍了散文在审美方面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散文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上多种多样。文体众多是中国古代散文繁荣的表现,也使散文的表现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中国古代散文伴随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断演进。中国散文和政教联系最为紧密,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背景,有时推动了散文的发展,有时对散文的发展起限制的作用,有时则是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兼而有之。
(四)中国古代散文重视语言修辞。中国古代散文是丰富的语言宝库,有大量可供我们使用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