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

时间:2019-05-13 08:4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

第一篇: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我们对此话颇有触发,可将之引申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的责任不在于如何教,而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如果把学生当作容器,只是一味地教,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那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陶行知先生亦认为:教、学、做三者要合一。教,是引领,是引导,是为了学,最终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教育的规律。因此,要授之以法,言之以理,疏之以术,导之以行,引之以情,道之以德。《说文解字》曰:“学,觉悟也。”学,是对教过程的理解和体悟,是教的终极目的。做,是为了巩固学的成果,是教与学的反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的过程,是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检验教与学的正确与否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教、学、做三者是学习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作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和谐融合。其理由是:通过认知、体验、实践,促进感悟,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主体认知和行为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内容、学的内容和做的内容必须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师不但要将教法和学生学法联络,并且要将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概而言之,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教法必须符合学法,做到边教边学。其实,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犹如快马加鞭,一日千里,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因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此乃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学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因而做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今天我们有幸拜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犹如黎明的曙光,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阴影和误区,走向光明。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让我们深深感到教育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何谓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是说,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因而生活是活生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源于生活,都源于生活实践,知识的内涵与生活的内涵是相等的,所以他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因此,生活教育就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诞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其实,“教学做合一”与生活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这就是说,生活是无穷无尽的,知识也是无穷无尽的,活到老,学到老。因此,陶行知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归根结底则是一句话:“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本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所以,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耽读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们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崭新的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回顾陶行知先生的话,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实践与理论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创造性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教育是对学生经验的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就是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思想,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的教育思想,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唯物主义教育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需要恋爱,那么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的教学情况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学生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像一个有生命的蜡烛,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党的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们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继续奋行,引领我们继续探索和领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也是“教学做合一”的最高境界,只有爱其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第一面伟大旗帜。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甚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均不为教师所关心。我们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情感活动的中心是爱,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沟通,人与人的交流,联系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就是爱,爱是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欲望、理性和精神构成的。欲望和理性,主要调控人的物质需求,而精神的追求则指向主体的存在被社会所认可和肯定。所以,我们要“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漂亮;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可爱;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聪明。”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所构成的。教育应该把育爱与教真有机地整合起来,其终极价值是使人真正成为有自然情感、社会情感、精神情感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富有“爱满天下”的人,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知识、热爱智慧、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热爱事业、热爱生活。只有育爱,才会使受教育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会自觉去求取真知,追求真理,学做真人,践行真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激发爱的情感,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进行师生互动,充当学生的一员,与他们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在人生的教学道路上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我们深深感到,爱心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播下爱的种子,“被阳光照耀的地方才是温暖的,被师爱撒播的眼睛才是明亮的。”作为一名教育者,自己心中应该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党的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对学生有爱、有信任,心甘情愿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及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成为学生的一头源远流长的“活源头”,用自己的爱编织着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爱心铸造我们崇高的师魂!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托起明天的太阳而奋斗不息!

第二篇: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精选)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学生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体现一个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我们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学习洋思经验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味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我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首先是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合学生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其次是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第三是生活是活的教育。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学生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让学生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方法,获得经验。在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学生会对“困难”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景:有的马上请老师求助,有的表现不耐烦,也有的在失败、尝试中反复继续着„„但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也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经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是我们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一路前行、感悟和探索„„

第三篇: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 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行是知之始”的理念。阳明先生认为:知是行之始,知是行之成。就像我们学游泳,教练习惯让我们现在岸边熟悉动作(即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才把我们赶下水。知道游泳理论知识是游泳的前提,学会游泳是知道游泳理论知识的成果。但是陶行知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应该改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弗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见蒸汽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汽也能推动机器。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将轻重不同的球落下,便知道不同轻重之物是同时落地的。从这些科学发明上,可以验证陶行知先生的“行知”理念。

“行知”与“知行”只是两个字位置的变换,但是整个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理念与现今的课标理念是相契合的。怪不得序一上这样说到“陶行知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课标强调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活动过程而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即“先行后知”。数学课程标准上有这样一句话“数学活动经验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它要求在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过程。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书关于“可能性”一课的设计,教材也是先安排学生经历摸球游戏,然后产生猜想,最后利用活动验证猜想。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学习经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为深刻。“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

“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而是闻知,三是说知。陶行知先生强调了“行”的重要性,但是并不否认闻知和说知的作用。他强调的是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比如:让学生体会某些事情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不如让孩子先抛抛硬币,发现硬币有时会正面朝上有时会正面朝下,从而让孩子发现有些事情发生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生抛完硬币,有了体验,教师进行总结,那么学生对整个结论的体会更加深刻。这就是为什么说“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当然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但是陶行知先生认为“最经济的事无过这种亲知之取得”。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孩子身上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我们要相信他们,等等他们,不要急于给出结果,等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研究!任何在课堂上为思考而做的等待都是值得的!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 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

第四篇: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5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

艾城小学夏慧瑶

国家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经验和方法,也提出了许多引人思考的课题。其中一个很值得重视的内容,就是大家都谈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就此,我想谈一点学习体会。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学生只能服从。所谓“师尊然后道严”。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学习,缺乏自信心和自觉性。造成课堂教学效益低下,学生对教师反感,对立情绪增加。结果,教师往往费心耗力,学生进步甚微,甚至还造成学习品行方面的滑坡,使许多教师不得不在私下里叹息,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不知好歹,把教师的一番苦心当成驴肝肺。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有家庭,社会的原因,但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是有的,如对学习的功利行为,导致了繁重的作业负担。目前普遍实行的教师考核评分制,被戏称为教师的应试教学。造成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必须监督和强化对学生的课业练习。试想一下,一位任课教师,为自已所教的学科,花费大量的精力而感到劳累。那么,一位学生要面对许多学科,他长期下来,怎能不对学习产生厌烦或对立的情绪呢?因此,新课程把教师定位在“导”师的理念下,真正的职责在于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对学生的学习,教师不作过多的干预,只负“导”之责。即:引导学生确定适当的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辅导学生掌握有关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但教师新角色的转换却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最近,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文章,使我感触很深。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教学生不是教他做人上人,也不是做人下人,而是要教他们怎样做人中人。

陶先生的话言简意赅,为我们的教育明确了目标。我们的素质教育既不是专门培养科学家的精英教育,也不是培养奴才的愚民教育,而是培养对人民,社会和家庭有用的平凡人。因此,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理念中对教师角色的转换,摆正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首先要培养起教师对学生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尖子生是学校和教师的宝贝,是学校创牌,教师出名的筹码,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就成了陪读生。如果是学习和行为习惯均差的学生,那就是令人头痛的讨厌生了。在这样的思想感情下,难免教师对他们监督、训斥多而爱心教育就少。这样的结

果,使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对立就十分严重了。而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融汇于人类社会的大家庭,使他们真正能做人中人,各有所能。各处其所。那么,我们也就能平和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是尖子生还是其他生了。只要能通过学校教育,在他有所进步养成一些好的习惯行为,就是我们的教育成就,也就是素质教育中倡导的新理念。

其次,对待学生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还包括如何辩正看待每一位学生。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也有针对激发学生长处的“成功式教育。要求教师认真并真诚地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达到激发学生不断上进的目标。但班里总有几位学生,使你不论怎么看也无处可寻的“不可雕”者。一提起他们,教师只有摇头苦笑的份,成为学校班级中的“麻烦”制造者。最近,我看到李叔同大师的一段话:一个人如果能一辈子做好事,那是不容易的,是很好的,一个人如果能做一件好事,那也是不容易 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好事,但是他在家里思过,没有出去做妨碍他人的事,那也是好的呀。

这段话震撼了我。我们教师如果用这样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的每个学生,那么我们就会善待每一位学生,和他们诚心相处,休戚与共了。也就能真正地为培养每个学生的素质作了贡献,落实了新课程理念的初衷。

可见,只要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落实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我们的教育思想肯定会有一个新的改变。

第五篇: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嘉荫县一小学

刘艳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也提升了我作为教师的幸福感。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方法。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喜欢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

陶行知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让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他的第一流的教育家,教学合我们的信条生活及教育等这些诸多观点让我叹服,不断地从他的教育名篇汲取丰厚的营养,来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这本书,我除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

下载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张会青 根据学校的读书计划,这学期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学习体会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学习体会 殷玉荣 最近,我学习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通过学习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受益匪浅. 一、教师把课设计得紧凑合理。 学困生一直是任课老......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爱满天下”是 陶行知 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 陶 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

    陶行知教育名著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笔记 这学期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教育名著》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陶行知教育名著(范文模版)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读后感近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

    陶行知教育名著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犹如一丝曙光,引领着我走出教育的误区,走向光明。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让我深感教育原来是如此的美丽。以下是我学习......

    陶行知教育名著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