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昕仪教育集团与台湾多次合作交流
金昕仪教育集团与台湾多次合作交流
2010年9 月 18 日下午,台湾芽芽音乐文化教育发展集团与福州金昕仪教育集团在台北圆山大饭店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此次代理的“芽丫学音乐”课程为金昕仪教育集团延伸了幼儿音乐教育产品,为2—6岁的孩子提供了更加专业、系统、快乐的音乐启蒙教育。
“芽丫学音乐”课程打破传统音乐教学中一对一的教育模式,采用团体教学形式,运用四大教学法核心精神,启发式的教学,由感觉导引进入音乐符号的学习,让每一个音乐符号都化成一种生活经验。运用创意从最简单的拍子到复杂的交响乐都能透过游戏来学习,让孩子学会用耳欣赏、用脑思考、用心感受、用口唱出、用手写下、用眼识谱,并营造快乐的学习气氛及环境,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来探索这奇妙的音乐世界。
2011年12月10日,台湾中华儿童教保联合总会会长彭玉容一行二十二位园长参观了金昕仪教育集团总部及金昕仪幼儿园。台湾初步商讨与金昕仪教育集团携手共同开拓大陆幼教领域的合作。
台湾中华儿童教保联合总会会长彭玉容对金昕仪艺术培训学校合作办学诚意印象尤其深刻,在参观我校环境、设施后深入了解到金昕仪教育的教学理念,彭玉容亲眼见到了“金昕仪教育的发展速度”感受到了艺术的大力投入,双方一拍即合,立即启动相关运作。合作办学是两岸艺术交流最重要的突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同时接触及吸收来自海峡两岸的教育环境和理念。培养出高素质优秀型儿童。
“金昕仪艺术学校是两岸交流合作先行示范区”两岸教师共同探讨了该如何推进教育交流合作,且进一步拓展两岸教育合作。专业培训、资格认证、专业教学资格评审、积极推动两岸院校学生互招、学历互认、师资互聘。在此我们看到了两岸艺术的新起点、新希望、新梦想。
第二篇:金昕仪艺术教育
金昕仪艺术教育
金昕仪艺术学校提倡以品格教育为基础,艺术教育为特色,促进学员艺术专长及品格修养平衡发展,是艺术教学领域的创新。我们注重国内外的艺术交流,让金昕仪与时俱进,国际的文化底蕴和氛围,贯通了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理念。培养出高素质优秀型儿童。在金昕仪这艺术氛围中,我们用热情、精神、理念、尽情让您享受到多元化艺术交融的体验。
各专业学科均以省内知名教授为班底,力求提升教学质量、强化教师团队。学校引进有50年历史的台湾芽芽音乐教育团队,将一种全新的音乐教学体系融入到课堂中,让金昕仪的孩子们快乐轻松地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我们用严谨的教学思路,系统的教学流程和环节,完善的教学服务,贯穿始终的情商教育,最终达到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传授方法,点播技巧,提升自信,激活右脑,使学生具有独立批判思维品质,拥有无限创造欲望和不竭创造能力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以国内各大艺术专业院校毕业优秀教师构建金昕仪艺术学校优质的教学保障,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健全的家长回访制度及丰富多彩的品格教育主题演出,让就读于金昕仪艺术学校的学员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以致用,为孩子们的未来成长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理念:本机构结合国内外艺术教育理念,统筹音乐、舞蹈、美术、全脑等各学科优势。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青少年,成就中国人的艺术梦想。
教育环境:安全的教学设施,先进的教学设备,情切的团队服务,轻松地学习环境。
管理特色:工作程序化;制度规范化;过程简单化
第三篇:金昕仪把台湾的音乐教师及芽丫音乐启蒙课程引进福建幼儿音乐教学
金昕仪把台湾的音乐教师及芽丫音乐启蒙课程引进福建幼儿音乐教学
N本报记者之光林丹文/图
本报讯昨天下午,从福州金昕仪艺术学校的教室里传出了悠扬悦耳的钢琴曲,这是来自台湾的吕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钢琴课。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一群台湾爱乐人,她们正以自己的才华与热情,给大陆的孩子带来不一般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就是要让孩子们快乐学音乐。
台湾老师教音乐教礼仪
把台湾的音乐教师及芽丫音乐启蒙课程引进福建幼儿音乐教学的是金昕仪教育集团的董事长卓小强先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高雄筝乐团的音乐家和一群台湾爱乐人,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演奏水平,使他萌生了引进台湾先进的音乐启蒙课程及资深专业的台湾教师到福州来教音乐的想法。经过一番面试和挑选,目前学校已经聘请了6名教钢琴、古筝、圆号、大提琴的台湾老师,她们分别来自高雄、台中和屏东。
卓先生告诉记者,他们聘请的这几位台湾老师,专业水平过硬,基本都是从小开始学习音乐,而且在台湾也是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她们带来了台湾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这几位老师平时的言谈举止礼貌周到,中国传统的文明礼仪在她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校重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希望孩子们在学音乐的同时,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感恩、礼仪与坚持。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通过音乐乐理的规律和秩序逻辑,引导小朋友的独立思考能力,开阔小朋友的想象力,让他们勇于表达思想,敢于自我创作!在音乐课的合奏曲学习过程中,激发小朋友感受音乐的美好与轮到自己表演时与大家分享的快乐。
金昕仪“芽丫学音乐”课程运用四大教学法核心精神,启发式的教学,由感觉导引进入音乐符号的学习,让每一个音乐符号都化成一种生活经验。
第四篇:厦门与台湾旅游交流合作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厦门与台湾旅游交流合作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厦门市委党校 作者:周明伟
[摘 要]进一步推动厦门与台湾旅游交流合作是落实海西战略部署、继续对台先行先试的重要内容。二十多年来厦台旅游交流与合作,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局部双向和扩大双向四个阶段。总的来看,台湾游客来厦多,而大陆居民通过厦门赴金、赴台旅游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呈现出赴金门、澎湖和台湾本岛旅游人次稳步上升,利用地缘、人缘优势推进台湾来厦旅游客源市场的拓展,努力以开辟赴金门、澎湖旅游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厦金、厦台旅游合作以及厦门-(金门)-台湾通道在推进两岸旅游交流合作中作用日趋凸显等特点。
[关键词]厦门;台湾;旅游;现状;特点
[作者简介]周明伟(1966-),男,湖南长沙人,中共厦门市委党校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台湾和亚太问题。
寻求两岸旅游的双向对接,对于厦门来说最具独特优势,厦门应该发挥这方面的独特作用。厦门旅游业应该凭借闽台深厚的地域文化、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抓住两岸旅游发展的良好机遇,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在发挥对台优势方面当尖兵、打头阵,全力将厦门打造成为设施完备、机制良好、运行高效的对台旅游重点口岸城市,成为促进两岸旅游互动的桥头堡,成为海峡旅游合作区的中心城市,进一步发挥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一、二十多年来厦台旅游交流与合作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7~1993年)。1979年,厦门中国旅行社投资设立厦门台湾旅行社,试图在开展对台旅游方面迈出第一步。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到祖国大陆探亲、观光、旅游以来,厦金、厦台人员恢复交流,旅游合作开始发展。1987年11月4日,厦门市政府设在香港的厦铃企业有限公司旅游部接待了第一个来厦台湾旅游团,乘“鼓浪屿”号于8日抵达厦门。1988年,厦门市旅游局在该旅游部工作的基础上,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康祥旅游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台湾游客的组接业务。1987年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0.36万人次,占来厦海外过夜旅游者的3.38%;1993年接待台湾游客10.66万人次,占来厦海外过夜旅游者的38.57%;从1987年到1993年,累计接待台湾游客58.65万人次。此阶段来厦台湾游客的特点是以探亲、寻根、朝圣旅游为主,投资考察、商务旅游为辅。
2.发展阶段(1994~2000年)。1994年8月1日,厦门市获授权在口岸直接为抵厦的台湾居民审批签发一次有效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落地办证),这标志着厦台(金)通道正式形成。1995年4月,台湾“观光局”及台湾“交通部观光科”人员第一次到大陆考察,首站考察的城市即为厦门。1996年8月,国家交通部宣布,厦门、福州为海峡两岸直航试点城市,次年开通台湾—澳门—厦门、福州“一票一机”航线。这条航线已向南京、北京、武汉等城市延伸。从1997年8月1日起,厦门口岸签注机关获准根据情况在五年有效的《台胞证》上直接为台胞办理加注手续(落地签注),是全国可为入境台胞落地办证和落地签注的4个城市之一。由于采取了上述政策措施,促进了台湾同胞前来厦门旅游观光。1994年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7.42万人次,占来厦海外过夜旅游者的32.20%;2000年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14.59万人次,占来厦海外过夜旅游者的34.00%;从1994年到2000年,累计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77.05万人次。此阶段台湾来厦游客的特点是商务游客发展较快。台湾旅游业者也着手投资厦门旅游业,如台湾东南旅行社与大陆企业合作经营厦门福联大饭店,台湾业者以新加坡国籍名义投资开发日月谷温泉度假村,获得巨大成功,日月谷温泉度假村及酒店被评为4A级景区、五星级酒店,经营状况良好。台商投资的厦门中信酒店也经营良好。
3.局部双向阶段(2001~2008年6月)。2001年1月2日,厦门、金门实现海上客运试点直航。同时,厦门推出“海上看金门”特色游船旅游项目,从事“海上看金门”经营活动的游船达17艘,“海上看金门”已成为厦门拳头旅游产品之一。金门方面对这些游船在距大担岛数百米地方游览的行为采取了默许的态度。2004年2月11日,厦门获授权办理五年期台胞证。台湾游客通过厦金航道往返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方式。2001年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16.55万人次,占来厦海外过夜旅游者的37.40%;2003年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12.21万人次,占来厦海外过夜旅游者的30.54%;从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累计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53.34万人次;2007年共接待了台湾过夜游客28.26万人次,占入境游客接待总量的34%。此阶段的特点是厦金直航成为台湾居民进出台湾的重要通道。2004年12月起,正式开通了福建居民(包括经个案审批的外省参加会展代表)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
4.扩大双向阶段(2008年6月至今)。从2008年6月开始,实现了所有台湾居民可经金门—厦门航线进出大陆,经金—厦航线来厦旅游的台湾游客大幅增加。2008年7月份,包括福建省在内的大陆13省市赴台湾旅游业务已经正式开通,厦门也有了包机直航台湾,厦门航空、复兴航空共同投入运营厦门—台北的航线。2008年9月7日,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出席第三届“海西论坛”时,受权宣布大陆方面为便利两岸同胞交往采取的五项新政策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首批开放赴台旅游的大陆13个省市居民,今后可以赴金门、马祖、澎湖旅游,并经金门、马祖、澎湖赴台湾本岛旅游。9月30日,大陆居民从厦门口岸经金门赴台湾本岛旅游首发团正式开通。这一新措施将使厦门在两岸旅游双向互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使厦门更有望成为两岸旅游交流与互动的桥头堡。
二、厦门赴金门、澎湖旅游现状
厦门与台湾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努力以开辟赴金门、澎湖旅游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厦金厦台旅游合作。为此,下面对厦门赴金门、澎湖旅游现状做一简要分析。
(一)厦门赴金门旅游现状
金门,旧名浯洲,又名仙洲。金门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九龙江口外厦门湾内,由金门本岛(为134.25平方公里)、烈屿、大担、二担、乌丘、东引、东碇、北碇等12座岛屿所组成,总面积约为150.145平方公里。距厦门角屿1.31海里,距台湾岛约150海里(东距台湾约277公里,西邻厦门外港约10公里)。户籍人口7.1万人(实际常住居民约5~6万人)。金门旅游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以文物、生态、战地为主要旅游特色;二是旅游业发展较迟;三是与大陆、台湾本岛交通便捷;四是主要客源市场为台湾本岛。
总体而言,厦金旅游交流合作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准备阶段(1987~2000年)。1987年11月开放台胞到祖国大陆探亲、观光、旅游以来,金门与台湾游客通过香港、澳门等地中转来厦门旅游。厦门通过简化台胞通关手续、加强码头建设等措施,为厦金航线的开通作了准备。1994年8月1日,厦门市获授权在口岸直接为抵厦的台湾居民审批签发一次有效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落地办证)。从1997年8月1日起,厦门口岸签注机关获准根据情况在五年有效的《台胞证》上直接为台胞办理加注手续(落地签注),是全国可为入境台胞落地办证和落地签注的4个城市之一。2000年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14.59万人次,占来厦海外过夜旅游者的34.0%。
2.直航单向阶段(2001~2004年11月)。此阶段的特点是厦金航线成为台湾居民进出大陆的重要通道。2001年1月2日,厦门、金门实现海上客运试点直航。2004年2月11日,厦门获准受理五年有效《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2006年春节厦门成为两岸春节客运直航包机航点。2001年通过厦金航线往返的台胞2.1万人次,2005年为52.8万人次。2001~2005年,通过厦金航线往来两岸的台胞累计116万人次,来厦台湾过夜旅游者87.16万人次。
3.直航双向阶段(2004年12月至今)。2004年12月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是加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合作、做台湾人民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完善厦金航线作为两岸旅游通道功能的重要举措。在两岸有关方面和旅游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赴金门旅游有计划、有管理、循序渐进地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赴金门旅游人数增长最快,全年福建居民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达987个团、2.22万人次,人数比2006年增长30%;赴金门旅游手续也更加简化,办理时间从40天缩短到15天;赴金门、澎湖旅游在厦就地办证权也已经落实。从开通厦金旅游至2008年10月,经厦金航线赴金门观光旅游的大陆游客总量已近5万人次。2007年10月,正式开通大陆游客经厦金航线赴澎湖观光旅游业务,至2008年10月,经厦金航线赴澎湖观光旅游的大陆游客总量达2000多人次。2008年7月,开通大陆游客经厦金航线赴台湾观光旅游业务,至2008年10月,经厦金航线赴台湾观光旅游的大陆游客为200多人次。
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也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为:
1.赴金门旅游人数逐步增长。从2004年12月7日至2006年7月,全省旅行社共组织通过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542团10 132人次(厦门444团8371人)。其中,2004年12月7团119人次;2005年1~12月182团3376人次;2006年年1~7月,353团6637人次,约为上年同期的4倍。2006年厦门市共组织820个旅游团、15 329人次赴金门旅游,人数比2005年增长5倍多,占全省总数的90%。2007年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达990个团、22 000多人次,比2006年增长30%。
2.形成以厦门组团社组团为主的基本格局。目前,福建省可经营赴金门旅游的组团社21家(均为出境组团社),组团业务量较大的为厦门旅游集团国际旅行社、厦门建发国际旅行社、厦门春辉国际旅行社。2006年厦门市各旅行社共组织820个旅游团、15,329人次赴金门旅游,占全省总数的90%;2007年厦门市各旅行社共组织990个团、22,000多人次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
3.赴金旅游方式实现了多样化,价格已基本实现市场定价。赴金旅游产品已从开始推出的三天两晚游,增加了两天一晚游,2006年元旦对赴金门一日游作了一次尝试,已形成两晚三日游、一晚二日游、一日游三种方式,各种方式组团价格基本平稳。
4.扩大客源工作获得一定进展。2005年起,外省大陆居民来厦参加会展的参展商和参会代表经个案审批可赴金门旅游。厦门是一个全国性的会展城市,每年在厦举办的大型商务会展活动多。在“9.8”投洽会期间召开的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之前,以个案批准方式组织了来自全国各地参加首届旅博会的44名省外旅行商赴金门旅游。扩大客源工作获得一定进展。在2005年“9.8”投洽会期间召开的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之前,以个案批准方式组织了来自全国各地参加首届旅博会的44名省外旅行商赴金门旅游。2006年7月又批准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厦门金龙客车公司高级销售代表会议、第二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代表或选手赴金门旅游。目前,会展代表赴金旅游个案批准方式继续办理,争取会展代表赴金旅游通案政策工作也取得明显进展。
5.健全对金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厦金旅游和对台旅游工作,2005年内成立了市对台旅游工作小组及办公室。2005年“9·8”投洽会期间,市旅游局、市旅游协会组织了推进厦金旅游座谈会,金门县杨忠全副县长率金门各旅游协会、旅游企业应邀参会,就共同关心的赴金旅游工作交换意见,进一步达成共识。此外,厦门7家赴金门旅游组团社与金门地接社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在降低成本、确保服务质量以及组合产品等方面都作出很多努力。厦金逐步完善旅游各项协商对接机制。各口岸部门、旅游公司对推进金门旅游都予以很多的支持和方便。2006年6月,经市编办同意,市旅游局增设了对台联络处(挂靠在市旅游局办公室)。同时,经多次商洽,与金门相关部门、金门县旅行商业同业公会建立了每季度一次厦金旅游协调会制度。
6.推出厦金游产品,受到全国业界和市场的高度关注。2005年11月下旬,厦门市旅游局与金门县旅行商业同业公会在昆明2005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首次联合举办厦门金门旅游推介会,把厦门游、金门游结合的旅游产品推出,取得很大反响。2006年,在对各地尤其是广东等周边省市的宣传促销中,进一步宣传厦金游产品。2008年5月,厦门市旅游局联合金门、澎湖旅游部门到北京、江苏、河南等地6个城市举行厦门金门澎湖旅游推介会;11月,又联合金门、澎湖、南投赴上海、浙江、江苏等地6个城市召开厦门、金门、澎湖、南投旅游推介会。这对扩大赴金门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打响厦金旅游品牌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福建省尤其是厦门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赴金门旅游在大陆地区具有潜在市场,已受到大陆游客和两岸业者的认可。金门民众对赴金旅游寄予厚望,希望扩大规模,金门也具有相应的旅游接待能力。
(二)厦门赴澎湖旅游现状
澎湖群岛位于台湾海峡偏西南处,古称“平湖”,因港外海涛澎湃,港内水静如湖而得名,葡萄牙人称它为Pescadores,意即“渔人之岛”。澎湖是台湾的五大离岛之一(另四个为金门、马祖、绿岛、兰屿),由64个小岛组成,其中44个是无人岛,每座岛屿都各具特色。众多的岛屿、300多公里海岸线,加上玄武岩方山,构成了澎湖独特的地理景观,也因冷流与黑潮交会,形成渔产丰富的海洋牧场,澎湖列岛自然景观质量十分优良。澎湖的居民约9万多人,群岛岛屿中面积最大的是澎湖本岛,由马公市、湖西乡、白沙乡、西屿乡四个行政区组成,海域系统划分为北海、东海及南海区域。
厦门赴澎湖游起步较晚。2007年10月,福建居民赴澎湖旅游实现零的突破。福建居民赴澎湖旅游有三条线路,包括:福州-马祖-澎湖、泉州-金门-澎湖以及厦门-金门-澎湖。厦门路线无疑是澎湖旅游的主导线路。在厦门,2007年10月2日厦门口岸首发团290人赴澎湖旅游,至12月底赴澎湖旅游人数共达770人次,占全省赴澎湖旅游的73%,逐步形成厦-金-澎黄金旅游线路。
厦门游客是赴澎湖观光旅游的主要客源。从首发团的构成来看,福州、泉州、厦门三个赴澎湖旅游首发团,总人数393人,其中厦门高达289人,占73.5%,福州37人、占9.4%,泉州67人、占17.1%。从游客消费情况来看,这次厦门首发团有3/4为自费,其余的1/4为企业奖励旅游,大多数游客在上岛(澎湖)后,均能购买大量旅游纪念品,其中以澎湖花生、黑糖糕、丁香鱼干等商品最多。
三、厦门与台湾旅游交流合作发展的特点
总的来看,台湾游客来厦多,而大陆居民通过厦门赴金、赴台旅游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二十多年来厦台旅游交流与合作呈现以下特点:
1.赴金门、澎湖和台湾本岛旅游人次稳步上升,2009年更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4年12月~2008年12月,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澎湖旅游游客共计53,985人次;2008年7~12月经厦门口岸赴台湾本岛旅游人次达5250人次。2009年前4个月,经厦门口岸赴台湾本岛旅游人次782团、23,927人次,其中省外游客412团、13,310人次。需要指出的是,游客走厦金航线赴台旅游占厦门口岸赴台湾本岛游客总数的94.28%,而从空中直航台湾本岛的游客仅1369人次。此外,2009年前4个月经厦门口岸仅赴金门、澎湖旅游的游客共155团、3473人次。
2.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密切厦金、厦台旅游界的民间交往,推进台湾来厦旅游客源市场的拓展
台湾旅行品质保障协会、台湾中华两岸旅行协会、台湾省旅行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高雄旅行商业同业公会、高雄市观光协会、金门观光协会、澎湖观光协会、金门旅行社同业公会、中华美食交流协会等多次来厦门访问、交流。1993年,首届海峡两岸旅游业联谊会及“心手相连”活动在厦门举行,此后海峡两岸旅游业联谊会每年均在大陆举办并延续下来。1999年,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厦门设立了大嶝对台小额贸易区。厦门市旅游协会于1998年、2002年、2004年分别组团访问台湾本岛和金门,并于2001年聘请四位台湾旅游界知名人士为协会顾问。此外,厦门市两岸交流协会、金马地区两岸交流协会于2001年签订了包括旅游合作方面内容的《关于加强厦门与金门民间交流合作协议》;厦门于1997年、2001年举办了两次台胞回乡旅游购物节;于2003年11月举办的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接待来自台湾、金门的旅行商180多人。2005年2月26日,由中国旅游协会和台湾中华两岸旅行协会等台湾六家旅游协会主办、福建省人民政府、厦门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在厦门召开,参会代表共约1000人,其中台湾旅行商约300人,国家旅游局、国台办及大陆各地旅游局负责人和旅行商约700人。9月6日至11日,为落实吴仪副总理关于旅游要加盟“九·八”投洽会的重要指示,做大做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厦门举办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共接待客商及参展观众12万人次,签订组团合同4500份,组团人数153万人次,合同涉及金额28亿元;签订组团意向协议13 000份,意向组团人数360万,涉及金额53亿元;共签订21个旅游项目,投资总额达80.5亿元人民币,其中合同项目16个,投资金额36.2亿元。由于厦门持续不断的努力,台湾来厦旅游者在来厦境外旅游者总量中持续占三分之一。2008年10月,厦门市旅游协会与台北市旅行商业同业公会、台湾导游协会、金门县旅行商业同业公会、澎湖县旅游发展协会联合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导游之星大赛,成为两岸导游首次联合大赛。2008年11月,在厦门举办第六届海峡两岸旅游信息化论坛,两岸旅游业界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推进两岸旅游信息互动平台的建设步伐。
3.努力以开辟赴金门、澎湖旅游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厦金厦台旅游合作
随着2001年实现厦金直航,厦门口岸在大陆与台湾人员往来及海峡两岸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开通前,经厦门口岸进入大陆的居民每年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开通后,比例逐年上升。与此同时,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开通并取得新的进展。从2004年12月7日开通的第一团至2005年12月31日,全省组团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共有187个团队、3446人,其中,厦门旅行社共组115团、2158人。赴金门旅游产品呈现多样化,在推行三天两夜、两天一夜赴金门旅游产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赴金一日游的可行性,并于2006年1月1日以包船形式组织300人赴金一日游。在探索省外来厦门参会代表赴金旅游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在2005年“九·八”投洽会期间召开的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之前,组织了来自全国各地参加首届旅博会的44名省外旅行商赴金门旅游。2005年厦门接待台湾游客人天数达到94.90万,比上年增长23.65%。此外,首次创新并联合推出厦金游产品,受到全国业界和市场的高度关注。2005年11月下旬,厦门市旅游局与金门县旅行商业同业公会在昆明2005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首次联合举办厦门金门旅游推介会;2008年5月,厦门市旅游局联合金门、澎湖到北京、江苏、河南6城市召开厦门金门澎湖旅游推介会;11月,联合金门、澎湖、南投旅游部门赴上海、浙江、江苏等地6城市召开厦门、金门、澎湖、南投旅游推介会;组团参加海峡两岸台北旅展;多次邀请台湾旅行商和记者来厦门和周边地区采风踩线,取得很大反响,这对扩大金门游客源市场、打造厦金圈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厦门—(金门)—台湾通道在推进两岸旅游交流合作中作用将日趋凸显
厦门—台湾通道逐步形成厦门与台湾的三种交通渠道,即厦门—金门—台湾本岛海空联运线路;从厦门直飞台湾本岛和从厦门到台湾本岛或经金门、澎湖到台湾本岛的海上客运航线。而大陆居民赴台湾本岛旅游循厦门—金门航线往返具有交通便捷性和成本较低的特点。以厦门—金门—台湾本岛海空联运线路为例。2008年9月厦门至金门海上直航为每日往返24个航班,金门至台湾本岛空中航线每周往返528个航班。游客通过厦门—金门—台湾本岛海空联运行程时间约2个小时(其中厦门至金门海上直航行程时间约40分钟,金门至台湾本岛空中航线行程时间约为50分钟)。厦门—金门—台湾本岛海空联运往返交通费约1250人民币/人。与厦门至台湾本岛周末包机航线比较:厦门至台湾本岛周末包机为每周往返8航班,行程时间约90分钟,往返价格为1800元~2400/人。厦门—金门—台湾本岛海空联与厦门(甚至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口岸城市)至台湾本岛周末包机比,在便捷性和价格上均具有优势。
当前发挥作为大陆地区两岸重要直航口岸城市之一的优势,组织好大陆居民经厦门口岸赴台湾本岛旅游工作,主要是利用厦门—金门海上航线连接两岸空中航线和厦门—台湾周末包机空中直航,将厦门—(金门)—台湾通道打造成海峡两岸旅游互动、交通便捷、价格最低、行程最短、往返游客最多的黄金旅游通道。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1月2日厦金航线正式开通以来,至2008年9月中旬,厦金航线累计运送出入境旅客人数突破300万人次大关。厦门边检总站东渡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厦金航线出入境旅客人数达到100万人次用时4年零8个月时间,从100万人次到200万人次用了1年零6个多月时间,从200万人次到300万人次仅用了1年零4个多月时间,而从300万人次到400万人次仅用了不到10个月时间。这说明,厦门—(金门)—台湾通道在两岸人员往来尤其是台湾居民往返大陆方面发挥的桥梁通道作用越来越明显。
第五篇:辽宁本科教育国际化探析―基于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定稿)
辽宁本科教育国际化探析―基于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摘 要】近年来,中国本科教育国际化进程随着中外以及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的加强而飞速发展,辽宁省作为中国大陆北方的经济和教育大省应顺应这个国际化潮流,加强与台湾高校的教育交流合作。本文介绍了辽宁与台湾本科教育交流合作的背景和现状,阐述了辽宁与台湾本科教育合作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而更好的推进辽宁与台湾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推进双方本科教育国际化的深入。
【关键词】辽宁与台湾;本科教育;高等院校;交流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2010年6月海峡两岸正式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①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两岸经贸往来、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进入了制度化的轨道,不仅推动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同时也缓和了两岸政治对立关系,有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共同繁荣和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宁与台湾的本科院校交流合作日益升温。
一、辽宁与台湾本科教育交流合作的背景
(一)辽宁与台湾经贸交往的深入推动两岸本科教育的交流合作
经历了台湾岛内2008年的政党轮替,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尤其是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实现,以及台湾启动陆客观光,使两岸各项交往交流发展迅速,且不断取得新突破。表1 显示,2008年两岸人员往来的总量近500万人次,而2012年两岸人员往来的总量接近800万人次;2012年台湾居民来大陆534.02万人次,同比增长1.47%;大陆居民赴台263.02万人次,同比增长42.56%。两岸的交流也有显著的增长,2012年与2008年相比,赴台交流项目增加近3倍,赴台交流人数增加近4倍。
在两岸经贸交流方面,根据商务部台港澳司最新数据,2012年,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1689.6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4%。目前,台湾已经成为大陆的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2012年,大陆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8.5亿美元,占大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3.0%。截至2012年底,大陆累计实际利用台资570.5亿美元,台资在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4.5%的比重。
辽宁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大省,是中国大陆对外开放较早、开放水平较高的省份。辽宁与台湾的经贸与文化交往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5年国务院批准在沈阳建立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大力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近年来,辽宁与台湾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发展很快,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已经使辽宁成为台湾企业投资的热点地区,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来辽宁投资发展。2013年,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辽宁台湾周在锦州隆重开幕,在此届辽宁台湾周期间签约21个项目,投资总额约52.6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国台办和辽宁省政府已连续主办了十二届“辽宁台湾周”,先后有3000余位台商和台湾知名人士到辽宁参观考察和洽谈项目,成为我省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大型对台经贸活动和平台。12年来,辽宁与台湾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人员交流方面,台湾来辽宁的游客每年都在10万人次以上,辽宁赴台游客2012年超过20万人次;在交通方面,沈阳、大连实现了两岸的飞机直航,大连、丹东、锦州、营口实现了两岸的船舶直航;在经济方面,截至2013年6月,辽宁省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3600多个,特别是近一两年台湾精细化工企业纷纷登陆辽宁,已经形成了产业集聚态势。
(二)台湾高等教育资源过剩
近些年台湾岛内经济不景气,民众除了面对生活压力、经济负担之外,还要担心失业问题。在这种强大的生存压力下,相当多的已婚家庭“生不起”小孩,由此导致的少子女化,台湾的低出生率使大学生源不断减少。2013年,台湾的大学生源约为30万,全台160多所高校已有不少出现招生不满额的情况,预计18年之后,台湾本地大学生源将锐减一半,许多高校生存堪忧。另外,近十多年来,由于一窝蜂办学的热潮,致使台湾大学数量成倍增长,目前已超过150所,录取人数也不断攀升,生源的减少和学校的增多,造成教育供过于求,台湾很多高校都遭受着生源紧缩的困扰,迫使其急于与大陆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打开大陆教育市场。
二、辽宁与台湾本科教育交流合作的发展现状
(一)大陆与台湾本科教育交流合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的1987年大陆招收到第一名台湾学生。1980年,国台办和教育部联合公布《关于华侨青年回国和港澳台青年回内地报考大学问题的通知》鼓励台湾学生赴大陆学习。2006年,大陆正式认可台湾高等学校学历,并对在大陆求学和就业的台湾学生给予了优惠政策。随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教育界人士互相参访、互聘教师、学生交流、合作办学,互动平台越来越多。据统计,大陆已有四百多所高校与台湾近百所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2012年,大陆举办了72个对台重点交流项目,邀请了4835名台湾师生前来参加活动,而去台湾的大陆师生有16000多人。
为了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促进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及其机制的建立,增进双方高校之间的了解,并为双方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推动两岸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进海峡两岸各自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自2005年起,两岸开始举办“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论坛的主题逐步由学术交流转入教师培训、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领域等更广泛的教育合作领域。具体见表2。
(二)辽宁与台湾本科教育交流合作的形式
在海峡两岸高校合作日益紧密的背景下,辽宁近年来紧紧把握时机,积极开展与台湾高校教育交流工作,主要形式包括:
1.辽台高校高层互访
2011年2月,以辽宁省省长为团长的辽宁经贸文化代表团赴台湾开展交流活动。与此团成行的还有辽宁省内部分高校领导,他们在台湾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和访问活动,与台湾多所高校初步接触,为进一步推进与台湾高校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2011年5月,辽宁与台湾高校合作交流研讨会在大连海洋大学举行,来自两岸近20所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代表就两岸高校的教育合作交流、支持两岸青年就业创业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等议题进行研讨,大连海洋大学被确定为台湾高校在大陆的海峡两岸高校终身教育/推广教育交流合作院校,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终身教育/推广教育交流项目基地,为东北地区高校与台湾院校的教育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2011年9月,台湾高校代表团来大连参加“第十届辽宁台湾周?大连行”活动,活动中特别举办“2011连台大学校际合作恳谈会”。此次恳谈会重点是连台大学间的教学、科研、培训、交换学生等项目之间的合作。
2.辽台高校学生交流学习
2009年7月,参加“第四届两岸青年联欢节?辽宁行活动”台湾学生到东北大学参观交流。2009年8月,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组织的“希望牵两岸,青春耀中华-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活动台湾大学生参访团辽宁分团一行42人访问东北大学。2011年6月,大连理工大学举办台湾青年学子科技交流团欢迎仪式,组织两岸学生进行学习交流。2012年7月,第四届大连理工大学“浪漫之旅”海峡两岸文化研习营开营,来自台湾地区的13所高校的70名青年学子和辽宁学子一起,参加为期10天的研习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建立友谊,共同感受祖国发展、增进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2011年和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的学生参加了“2011海峡两岸大学会计辩论邀请赛”和“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竞赛活动的举办对加强海峡两岸专业领域学生间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营造校际间学生的学术研究风气与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
3.辽台高校举办论坛、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
2010年9月,东北大学召开辽宁―台湾金融合作研讨会。2010年12月,台湾东华大学与东北大学两校签署了双联双学位学制合作项目协议书。2011年4月,东北财经大学与台湾世新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两岸财经发展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13年5月,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参加了在台湾东海大学举行的“2013海峡两岸经营创新、变革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并就会计教学与科研合作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海峡两岸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拓宽了两岸高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4.交换生项目
随着两岸经贸发展越来越繁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2007年开始两岸高校之间纷纷派遣交换学生到对方学校交流学习。2010年,辽宁大学的16名学生成为辽宁高校首次赴台学习交流的台湾交换生,到台湾世新大学为期4个月的学习。2014年,大连理工大学与台湾高校校际交换生项目中包括了台湾中兴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台湾元智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台湾义守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等14所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与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台湾大同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的相关专业也签有交换生项目。
三、辽台本科教育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合作与发展的前提是经济的紧密联系,经贸的密切往来对人才的需求推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入。近年来,辽宁与台湾的经贸合作发展很快,但相对于福建、广东等省份,还是略显逊色。闽台两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关系很密切,大部分台湾同胞是闽南人的后裔,所以在经济文化上具有一致性和认同性,交流合作比较活跃。与福建省、广东省相比,辽宁与台湾的地理距离较远、语言文化差距较大,在区位优势上明显不具优势,吸引的台资规模有限。截至2011年3月,辽宁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3540个,投资总额达184.35亿美元,吸收利用台资数额排在江苏、福建、广东、上海、山东等省份之后,位居第七位。所以辽宁经贸发展的规模和依存度决定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程度。
2.尽管辽台本科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有了初步发展,但是在深度上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海峡两岸本科教育交流合作,主要形式还是以学校双方互访、师生进行学术交流、举办比赛以及夏令营等活动为主,还没有涉及实质性合作办学。另外,交流合作的层次和领域不够深入,形式单一,应从互访交流的层次上升到互办学校、联办专业的层次上。在这一点上,福建省的作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2007年,以“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厦门理工学院与台湾高校和企业联办全国首个汽车理赔公估”专业;2009年厦门理工学院与台湾铭传大学合作办学,共同筹建一所国际教育学院―金厦学院,该学院将为海峡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对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2009年福建省闽江学院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实践大学合作组建了两岸第一所公立本科大学―海峡学院。2010年,厦门理工学院成立全国首个闽台合作教育实体―数字创意学院,以“3+1”分段对接的模式,与台湾高校联合培养人才。
3.参与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高校数量和范围还有待拓宽。近几年,台湾与辽宁的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都有互访与交流活动,但是这些活动仅限于少数学校和辽宁省内的重点大学,没有遍及大部分学校,特别是职业类的本科院校。交流学生的专业和人数有限,交流的专业多以财经金融、企业管理、法律和咨询工程为主,医药、中医以及复建等专业目前不对大陆开放。吸收大陆学生来台湾念书的人数不能超过台湾本校学生总人数的2%。
4.辽台双方没有专门负责本科教育交流合作的协调机构,缺乏常态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不利于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深入,另外,海峡两岸多方面的政策相关手续繁琐,耗费时间长,影响了交流合作的进度和效率。比如,目前大陆学生赴台湾参加交换项目的入台的手续非常繁杂,几乎要花去半年的时间去办理各种通行证。
5.台湾方面的政策限制。与大陆对两岸教育交流的开放态度和政策相比,台湾方面显得相对保守和封闭。直到2011年,台湾开始承认大陆“985工程”为主的41所大学学历,以吸引陆生赴台就读研究所。2013年,为了招徕更多人才,台湾宣布扩大采认“211工程”学历,使得总校数增至111所,主要涵盖“211工程”重点学校,其中辽宁省的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四所高等院校的学历被认可。由于目前台湾只承认大陆“211工程”高校的学历,这就使大陆很多非“211工程”高校毕业生失去到台湾学习交流的机会。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大陆学生的各种限制和歧视性政策,如不能参加健康保险、不能打工、奖学金限制等等。
四、辽宁进一步推动两岸本科教育合作与发展的建议
1.相似的文化背景、产业和教育模式,在本科教育合作方面,两岸有较强互补性。要进一步扩大辽宁和台湾本科院校的交流,扩大交流合作台湾高校的数量,并逐步打造教育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继续巩固和加强学生互派互访、参加竞赛、夏令营、教师互派和学者互访等传统途径,拓展师生国际化视野。继续坚持积极推进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往更深一步合作发展,建立海峡两岸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和模式,借鉴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和经验,推动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2.加强辽宁和台湾高校的科研合作。双方大学可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合作,主要方式可以包括:双方大学之间互相开放、双向开展校际学术交流;邀请双方同行参与集体或个人重大科技的合作研究;按照学科或专业领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资讯网络,实施辽台教育资源的互补和援助,如建立远程课堂、网络教学;双方大学对等合作,共建文化或科技研究中心等,均有助于双方大幅提升学术研究水准。
3.加快推进两岸学历、学位的互认进程,和建立两岸高校姐妹学校。所谓的“互认学历”是指学分互换与学分等值,希望未来两岸的大学教师可在校际之间互相聘用,学生也可以在有关院校中流动,双方互相承认所修课程学分,并可获得学校的学位证书,为两岸大学生的流动和就业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建立两岸高校姐妹学校,可以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加强两岸学生的交流,互相了解,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4.辽宁省应积极与台湾开展两岸之间开展教育项目合作。有计划、有组织地行动,构建师资培训基地,联合办学,开发新专业,共筑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可以引进台湾教育资源到辽宁办学,亦可联合办学。在实行“校校”联合的基础上,推行“校企”高职人才的联合培养项目。积极鼓励两岸大学间签订策略联盟,有助于加强两岸高等教育合作,有效共享教学与研究资源,以提升两岸大学教育的竞争力,重点在彼此紧缺、空白和急需的学科和专业上开展高校合作办学。
5.尽快组建一个辽台本科教育交流基金会,由政府、教育机构、高校共同出资与管理。建立一个辽台本科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便捷通道,双方都放宽相关的政策规定,简化行政程序,完善配套相关政策与保障体系,为辽台交流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真柱,邓启明.海峡两岸高等商科教育交流合作的条件与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2]杨洋.关于建立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几点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3]李红,林华东.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龙岩学院学报,2011(2).[4]林中燕,陈永正.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10(5).[5]张英玉.加强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0(12).[6]姜平.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探讨[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9(1).注释:
①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全称《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属于台湾海峡两岸特殊性质的经济合作协议,双方本着世界贸易组织(WTO)基本原则,考虑双方的经济条件,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通过协议,进一步增进海峡两岸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
作者简介:
李辉(1975-),女,满族,辽宁抚顺人,大连财经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投资一体化。
孙一凡(1991-),男,汉族,辽宁抚顺人,大连财经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