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究竟是什么》读后感(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8:3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第一篇:《教育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教育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从教十多年来,我在教与学不成正比的问题上困惑不已。该如何把握住教与学的分寸,该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该如何转换教师角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让学生惧怕的严师„„也曾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可远水解不了近渴,现读的书并不能针对性的解决我积存已久的问题,有也只是皮毛而已。读了《教育究竟是什么》一书后,我有些茅塞顿开的感悟,“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抓住了“人”这个教育的根本属性,一切教育活动的目标、规律都得到了明确。

如果教师不是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如果学习不是凭借学生自身的内在的动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希望他的学生成为自动的、积极的学习者。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伟大的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教师必须激发学生通过别人告诉他的东西去发挥自己内在的力量。他必须把听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师的语言的作用不过如此而已。”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教育的关键在于,应当使儿童有学习的需要。而单纯等待这种需要是不可能的,要催生这种需

要。”他认为教师的技巧就在于寻找时机催生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自然而然的学到了无需记忆的技能。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用好生活出现的教育的场景和契机,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教育不仅需要娓娓道来的言传,更需要潜移默化的身教。

“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践踏的东西。”孩子是在成人的尊重中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卢勤谈如何爱孩子》一书中提到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自尊。在某种情况下,教师不尊重学生会比父母不尊重孩子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更大,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教育究竟是什么》一书中不同时代的不同的思想家也对此有同样的见地。基督宗教的创始人耶稣主要的教学手段是寓言,圣经故事把耶稣理解为教人的一种新的方式,以生活在尊重每个人的人性世界上,这是作为一位平等主义的“名师”的耶稣的一份永久的遗产。伊斯兰教的权威教义学家、哲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正统苏菲主义的集大成者“阿尔·加扎利”认为“教育是一个道德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对他的学生有同情心,和善的对待他们,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儿子,指引他们,给他们以忠告。教学不应当成立一个惩罚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劝告的过程。”

教育的含义为:教,上行下效也;育,使自己的后代为善。

当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项工作都在积极践行之,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离不开人,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以人为本是教育课题中应有之义。关爱和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本性是教育以人为本的起点和基石,培养学生丰富的社会属性与鲜活的个性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观照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是教育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

第二篇:《教育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阜阳市颍上县慎城镇第二小学王 燕***

读《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有感

从教以来,我时刻铭记“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工作中不敢有丝毫懈怠,但在教与学不成正比的问题上我一直困惑不已:该如何把握教与学的分寸,该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该如何转换教师角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让学生惧怕的严师……最近读了《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文章——《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我有些茅塞顿开了。“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天性、潜能和梦想,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焕发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光辉”,“唤醒,不是大声的喊叫,不是无理的斥责,不是冰冷的命令。唤醒,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是对话,平等基础上的交流沟通;是引导……”

面对那些“顽劣”的学生,我曾经伤透了脑筋。不遵守学校纪律,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对学习没有兴趣,怎么办?读了《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我明白了,如果不是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如果学习不是凭借学生自身的内在的动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希望他的学生成为自动的、积极的学习者。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伟大的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教师必须激发学生通过别人告诉他的东西去发挥自己内在的力量。他必须把听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师的语言的作用不过如此而已。”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教育的关键在于,应当使儿童有学习的需要。而单纯等待这种需要是不可能的,要催生这种需要。”这里说的“催生”其实就是“唤醒”,它需要教师用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用慧眼发现,抓住教育的最佳契机,然后静静地,耐心等待花儿绽放。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要让花儿完美绽放,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但首先要做的是用关爱去唤醒学生。

关爱学生要从尊重开始。只有尊重才有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信任,有了信任,我们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最终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尊重学生是一种态度,态度决定着学生的行为。孩子是在成人的尊重中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卢勤谈如何爱孩子》一书中提到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自尊。在某种情况下,教师不尊重学生会比父母不尊重孩子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更大,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教师应当对他的学生有同情心,和善的对待他们,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儿子,指引他们,给他们以忠告。教学不应当成立一个惩罚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劝告的过程,即唤醒的过程。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关爱,犹如花草树木需要阳光雨露。我们不能说关爱对教育会起到灵丹妙药的作用,但如教师能爱生如子,满腔热情地关爱他们,学生就会向你敞开心扉,愿意和你一起步入神圣的知识殿堂,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而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感谢《中国教师报》让我不再迷茫,感谢《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为我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直践行“唤醒的教育”,让满园花儿尽情展现惊艳的美。

第三篇: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科学究竟是什么

----读后感

初读《科学究竟是什么》,仔细想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自己也思考过其中同样的道理,比如“科学是从实验事实推导出来的知识”内容中提到的:广泛持有的尝试科学观、眼见为实、观察陈述的可错性,还有“观察是实践干预”中提到的可观察事实是客观的但可错的。可是我们并没有像作者那样把这些曾经在脑中闪现的想法整理出来,所以很多值得继续思考与挖掘的东西就不了了之了。

本书我着重读了前三章,以下是前三个章节的简要叙述:作者首先从常识的科学观、视觉经验、观察陈述的可错性这三个角度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特征与特点;其次从观察的角度进一步介绍研究科学的方法;最后基于“可观察事实是客观的但可错的”这个结论,批判了实验结果是直接给予的和完全可靠的观念,论证了实验结果在某些方面是依赖理论的,他们是可错的和可修正的,总之作者给我们传达了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想:

“事实是通过感觉直接给予仔细的没有偏见的观察者的”这句话令我感触颇深,事实上,即使是对于一个“仔细的没有偏见的观察者”,感觉仍然不是事实,有时恰恰相反。比如空间的方向感,空间的方向是不变的,可是有几个人能正确感受方向的呢?生活中,我总会把东与西、南与北这些相对的方向完全颠倒,尽管我们说不清方向感是什么,可是有的人能感受正确,而我却总会被方向搞得晕头转向,不得其解。就像我们的宿舍楼,本人已经居住一年,楼房附近的建筑物自以为都了如指掌,可是每当从阳台望出去,我还会有种在完全相反方向的感觉,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感觉、视线、经验都是有限的,或者说是有偏见的,都不足以去验证科学,即便是认识科学,也要结合理论和一些事实去说服自己,也许这就是人们认识科学的一个难点。

“视觉经验不仅决定于看到的物体”这句话我也有深刻体会。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大多数人都见到过这样的测试:看一副有意思的画面,有的人只能看到一个场景,有的人能看到不同数目的人脸,通过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可以判断你最近的心境。这是一个简单的测试,但是从侧面,我们不正可以理解为视觉感受不仅决定于所呈现的画面吗?还有个例子,鲁迅先生曾评价《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此处“读者的眼光”就是决定视觉经验的一种因素,说明视觉经验不仅仅决定于《红楼梦》本身。由此看来,真正的科学还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得到。

以上是对认识科学的一些感受,我认为,能认识到人本身的局限性也是一种科学态度,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不前,研究探索科学还需要很多努力,本书也有许多关于科学的方法令我耳目一新。“正确看待实验依赖理论的一点:不管理论如何指导实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世界,而不是理论。”从文中举得物理学家的例子看,正是两位物理学家实验安排方面的实质差异,而不是他们持有的理论上的区别,导致不同的结局。在这个意义上实验的结局决定于世界的运转,而不是有关世

界的理论观点,是世界提供了对照世界检验理论的可能。这不是说重要的结果是容易达到并且不可错的,也不是他们的意义总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它确实帮助建立了这样的论点:对照实验结果检验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是有意义的探索。

诚然,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不能用某一个永恒的理论来解释,且不说世界是在变化着发展着的,如上文所述,即使是同一空间与时间,也有许多不同的因素影响着实验,尽管世界是客观的,但是人们仍然不能完全做到对科学理论的检验,可对照实验结果检验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是有意义的探索。比如物理学科有“误差”这个名词:一个量的观测值或计算值与其真实值之差,特指统计误差,即一个量在测量、计算或观察过程中由于某些错误或通常由于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变化偏离标准值或规定值的数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说明科学的实验具有局限性,也就是说“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世界,而不是理论”。

综上所述,我们扩展了对科学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也有了科学的态度。科学需要实践来证明,但实践并不能完全检验科学。

第四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个困惑了了几乎所有大一新生甚至老生的问题。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取文凭,有的人是为了帮父母圆梦,也有的人是为了毕业找份好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且从未思考过„„而大学又应该怎样去读,是随随便便混一混?还是把专业课学好就好?我们的学长覃彪喜作为一个标杆用了一年时间写了这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用他自身和身边的事迹来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记得刚上大一时,我很困惑,作为一名土木工程的工科生,我们上的课只是省情思修毛概之类的课程,与土木几乎毫不相干,甚至连物理都没有。临近毕业,看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由得经常问自己,以前上的那些课有用吗?我为什么要学它们?辅导员告诉过我们,学的这些课程对我们将受益匪浅,但我们是感受不到的,也许仅仅只是为了不挂科,或是得奖学金,去学习它们。然而,如果大学也是在一开始就学习专业技术的话,那又和专科技校有什么区别了呢?大学教育究竟比技校的教育高在哪了呢?看过了这本书,我慢慢体会出了中间的差别。书中有一例子,一经济系的毕业生去一家英国公司应聘,公司将所有面试的人集中在一个大房间里,考官给每个人发了一张试卷,上面只给了一道看起来简单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单看这个题目,只是一个数字问题。但毕业生仔细一想,发现这道题不是要我答出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所谓的“英国买”其实就是英国进口。进口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为了使数据精确,还在答题纸上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一个月后,毕业生收到了公司的录用通知。如果面试时那个问题的答案只是一个确定的数字,那么在答题的时候一个读过大学的人和没读大学的人比较起来丝毫也不占优势,因为大学生没有理由一定会比别人的记忆力更好。很多孩子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但他们并不是大学生。既然考察的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大学生的优势便凸现出来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

大学生应该学会思考。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积累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大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不断去实施。这也就是大学生与技校生的最大差别了。在大学,学习不止是专业那么简单,很多事情,多动动脑筋,将让我们受益匪浅。很多道理其实就在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得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结论。就像学长在文章中提到的例子,他在平时买洗发水时就注意到很多洗发水名字不同,可却都是一家公司生产的,他对这件事情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这件看似没什么用的事情最后经帮他一个非广告专业的人拿到了一个广告制作的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自己观察力,洞察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了,我们仅仅学习别人的知识,那样只会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永远没有自己的事业。换句话说,创新很关键,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当然这应该是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的,平时就要多想问题,一些细微的小事里面也许蕴藏着大的道理与智慧,学会见微知著。基础课程,也许看起来没什么用,但他却能锻炼我们的思维,也许在未来不经意中,将是我们一笔很大的财富。所以,一个坚持自己错误思想的人比一个思想随波逐流的人更有价值,更值得去学习。所以,要认识到,大学不是技校,我们也不是考证的机器,很多证书到社会上没有任何用处的,而且会浪费了我们大量的美好时光。

大学生应该学会学习。学历不能代表能力,文凭不能代表水平,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大学时,首先把专业知识学好,还要学习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延边大学得天独厚的韩国语学习氛围,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交流等等资源;还要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大学,学习如何和同学、朋友、老师相处。知识不一定都要记在脑子里,没有人的脑袋能装下所有的知识,但当你学会了学习,所有知识都将为你所用。通俗点说,学会学习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学能力,大学里,不再有人管着我们,也不再有人督促我们,是好是坏都要看我们自己了,这时自学能力就显得格外有用。

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大学期间,一些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缺乏社会实践,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当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去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问题的能力又源自于思考、学习及实践的综合。

综上所述,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虽然临近毕业,但只要理解了真谛,也不能说晚。我想当一名工程师,一名好工程师,也许我不需要太多的创业能力,不需要太多的应聘技巧,但我知道,我的性格,我的每一项能力都将会影响着我的未来。多思考,努力融入社会,这是我需要做的。希望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我能成功的走向社会。

第五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2012级英师六班 唐依依

覃彪喜说,“历史就是由这些偏激的人物和十五推动者前进的”,读他的书,就觉得他是一个“偏激”的人,我感觉他有时候有点断章取义,因为他总是喜欢举旧例子来阐述他的新观点,但我喜欢他的视角,只是觉得他不怎么会表达罢了,当然,不能用一个作家的标准来衡量他,看书也只是要看懂精髓即可。

覃彪喜本身是一个非常成功又非常有思想有追求的有为青年,他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的观点也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读他,也正是像他在书中所说的“读同学”了。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当老师,也从来没有想过来到这个学校,只是觉得这四年里只要把书好好念好将来就能找一份好的工作了。但是,大学从来就不会这么简单,不会只是学习课本知识的地方,而是把我们培养成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进步青年的地方。军训结束后,我们的教官在一次班会上跟我们说,读大学最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成绩有多好,得了多少奖学金,而是你有没有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观点与作者是一样的,大学最大的价值正在于此。这几日,我总是为了兼职,家教一类的事情烦心,觉得自己应该去多赚一点钱,我也有见过同学一人接几份家教,天天晚上往外跑,但是作者的书让我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们不应该成为兼职学生,不应该让赚钱这个肤浅的想法占据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学习时间都无法保证,连自己的精神境界都无法提高,只是盲目地人云亦云,别人去兼职自己也在屁股后面跟着,那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的兼职又有什么意义呢?相反,我们更应该花多一点时间去学习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不是为了考试而去花很多时间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深受启发,当然对自己将来有用的专业课知识也是要花时间巩固的,而不是为了期末考试而临时抱佛脚。我有一个孩童时期的玩伴,高考后去了日本留学,他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所以家里人送他去留学。他并不是像其他有钱家庭的孩子在国外只是混吃混喝,他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将来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一直在为他的目标努力,过着有理想有规划的生活。但进了大学的我,对自己的将来还甚是渺茫,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他劝我认真思考自己的规划,要不然以后会很痛苦。现在想来,朋友的忠告是非常有道理的,覃彪喜建议我们从大一开始就要做职业规划,而且要带着思考一路上慢慢寻找。不管我以前有没有想过要当老师,不管我以前有没有想过要到这所大学,这个专业,既然来了,就踏踏实实地学,踏踏实实地为自己以后的职业找好出路,现在我已经有了我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做一名收入稳定的英语教师,所以在社团、兼职、奖学金等一切诱惑面前我都能从容自如,因为什么东西对我将来的职业有好处我就去争取,其他可有可无的我就不会那么难以选择了。

刚来到华师的时候,却是被这里的住宿条件惊吓到了,同样吓到我的还有半夜的老鼠,所以我总是在家人面前抱怨学校的种种不好。然而我到别的学校去比较,也通过别人口中了解到,其他的大学,其实很多都是吃喝玩乐的场所,根本不适合学习,学生也非常浮躁,男生就是打游戏,女生就是逛街。相反,华师无论从学习氛围还是从师资力量等各方面都应该是我心目中大学应有的模样。覃彪喜说,“一个学校只要能让学生学到东西,谁在乎它的跑道是400米还是250米?”是的,一个学校的硬件条件不会影响到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艰苦奋斗也许更能激发学生向上的决心。

回顾我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在淘宝上确是是花了不少精力也花了不少钱,电视剧电影之类的也看了不少,书呢,没有看几本,学习呢,也没有放在心上。自己想想也非常不好意思,自己的大学竟然是这样度过的。周围虽然也有比我更加悠闲的人,但大多数都比我用心,我觉得,自己要改变的话就要先从学习周围同学的优点入手,去发现她们,去“读”她们,然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人云亦云,读我该读的书,多在社会走走,多去图书馆坐坐,慢慢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合格大学生。

下载《教育究竟是什么》读后感(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究竟是什么》读后感(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最终五篇)

    《科学究竟是什么》的作者是英国作家A.F.查尔默斯,主要讲述了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科学究竟是什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个困惑了了几乎所有大一新生甚至老生的问题,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取文凭,有的人是为了帮父母......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确实问题值得所有大学生思索。当我们在初中高中时听别人所说大学仿佛很简单,好像是传说中的天堂,宛如生活在这里已是终点,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在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除了喜悦,还有一些茫然。大学,一个未知的领域,一个崭新的开始。我要怎样尽快了解并融入大学生活,怎样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最终5篇)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2002年的课改,让科学课程进入了老师们的视野。科学课到底要的是什么?一直是我的思考。从科学课程标准上看,新的培养目标——科学素养。那么,科学究竟和其他......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观后感 自信、独立地做一名理性的大学生,是我读完覃彪喜所编著《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感想。作者在书中主要以一名过来人的身份给大学生做出18条忠告,并......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刚刚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的我,来到了大学这个相对而言很轻松的环境中,在最初的好奇、欣喜之后,是无措与茫然。没有了家长的唠叨,老师的强迫,开始变得有点儿不知道咋样......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教你读好大学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是我在读大学前通过同学的介绍买的,更是我为数不多的藏书中的一本。老实说,我并不喜欢读书,一看到那密密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