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技术论文选题参考
教育技术论文选题参考
(一)内容编辑:张汇芬 /网上发布;2008-3-24 /已经查看:319506次
杨丽霞在《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一文中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 CNKI 数字图书馆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http://cnki.net/index.htm)(截止2007年1月15日)收录的 2000~2006 年共 16 所高校的 1101 篇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CDDB)收录的北京师范大学 2000 年的 7 篇教育技术学博、硕士学位论文信息;北京师范大学网上图书馆收录的 2001~2006 年的 159篇教育技术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截止 2007 年 1 月 12 日);现代教育技术》杂志(2002 年第 4 期、2003 年第 5期和 2004 年第 4 期)刊登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共 25 篇硕士学位论文资料通过对我国 25 所高等院校 2000~2006 年的1292 篇教育技术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得出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如下:
(一)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以应用研究为主,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网络教育”、“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及“计算机教育应用”上,并且还将继续增长,充分说明了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另外,“远程教育”在我国已逐步发展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早期的电化教育为主的研究内容还占有一席之地,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一小部分人员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参与了教育信息管理工作;关于“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很少,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学界的学者们对基础性与理论性的研究并不积极”[5],另一方面,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硕士生的研究论文,他们的研究重心和兴趣以应用性研究为主;有关“计算机技术”的研究最少,说明教育技术学专业中专门从事计算机专业研究的人员非常少。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热点覆盖了“教学”、“网络”、“信息”、“学习”、“教育”这五个领域,其中最关注的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网络学习”、“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建构主义”、“网络教育”、“设计(设计与开发)“等十一个主题。这说明:(1)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生学术研究深受美国 AECT94 定义的影响,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教学设计,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包括学习教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的目标是追求教育、教学及学习绩效的最优化;(2)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教与学的方式及网络课程显示出极大的研究热情;(3)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与网络和信息更加密不可分,网络教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并同远程教育一起对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作者根据调查预测,今后“网络教育应用”和“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将成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主流,这两个研究方向将继续得到更大的关注和重视,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管理”及“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养”已成为教育技术从业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计算机教育应用”和“影视通讯技术”虽然逐步减少,但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远程教育”的发展之路较为曲折;另外可以预见的是对于“学”的技术的研究将日益超过对“教”的技术的研究。
教育技术论文选题参考
(二)内容编辑:张汇芬 /网上发布;2008-3-24 /已经查看:248553次
李世改等人在《近五年教育技术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一文中通过对我国 2002—2006 年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得出如下结论:
1.从服务对象上看, 研究从面向各级各类的学校、教师、学生到面向大众传播、军队、企业, 服务对象十分广泛。但这些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 并且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 面向教育领域的研究仍呈上升趋势。科学研究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人类提供服务, 在这些论文中, 中小学生、大学生是研究者关注的主要群体, 教师群体也比较受关注, 而面向学前教育, 针对幼儿的研究比较少, 特殊教育也不太受人的注意, 就有关特殊教育的几篇论文来看主要是限于对聋哑少年儿童展开的研究。面向社会其他行业、其他人群的研究较少, 研究面较为狭窄。
2.从研究方向上看, 选题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应用、数字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远程教育四大方向上。从人们的选题角度上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生长点: 一是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新技术新媒体向来是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的原动力, 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看, 新媒体的出现总会引起教育技术研究新热点的产生, 同时一些旧的研究领域也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的趋势。二是新理论的产生及应用。一些新理论, 如新的学习理论、心理学理论的兴起, 总会引起人们的特殊兴趣和关注, 同时许多研究选题具有跨学科性, 能够得到相关理论的支持。
3.从研究类型上看, 开发性研究占大多数, 其次是实地研究和解释性研究。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些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对自身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的发展关注较少。同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 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的数量呈现增多趋势;解释性研究增多, 表明研究者正在逐渐摆脱以往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 在关注技术应用的同时, 开始对技术应用及发展的各类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人们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化, 混合型研究增多, 人们倾向于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进行融合。
第二篇: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一、电视作品的创作与实践。
[内容说明] 完成电视教学片、校园DV剧等的策划、拍摄与后期编辑。
[能力要求] 对电视片的制作感兴趣,熟练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使用,对
动画,视音频编辑有一定的基础。
[参考题目]
① 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
② 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
③ 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
④ 由凤凰卫视的经验看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
⑤ 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
⑥ 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
⑦ 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
⑧ 频道节目编排浅论
⑨ 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
⑩ 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⑪ 再现真实——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
⑫ 从谈话节目看编导意识(可用案例分析法)
⑬ 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的策划
⑭ 中国电视(广播)频道专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⑮ 论电视(广播)频道的设置与构建
⑯ 电视(广播)新闻受众需求分析与满足
⑰ 电视新闻(纪录片、专题片等)解说词的写作特点(及如何与画面组合)
⑱ DV现象研究:(平民化、传播的自由、批判、手段的革新等角度)
⑲ 电视谈话节目研究(策划、编辑手段、文化、受众等角度)
⑳ 镜头编辑的艺术电视(广播)节目对现场(音响、背景声)的运用
二、普适计算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
[内容说明]探索普适计算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
[能力要求]对教育技术学理论比较感兴趣。
三、普适教育环境中协作学习过程研究
[内容说明]探索普适教育环境下协作学习过程模式。
[能力要求]对普适计算技术及泛在学习比较感兴趣。
四、泛在学习环境中信息呈现方式研究
[内容说明] 泛在学习活动系统中,信息呈现是泛在学习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它直接决定了泛在学习者能否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影响到学习者后期对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存储和提取,并最终影响学习效果。该课题旨在探索泛在学习环境中信息呈现的方式。
[能力要求]对3G传输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其教育应用比较感兴趣。
五、基于活动感知的泛在学习活动系统优化模型的设计与建构
[内容说明]近年来,数字化学习领域的研究者们可以普遍感受到,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实现了向移动学习(m-learning)的转变,而今又由移动学习朝着泛在学习(u-learning)的方向发展。人类的学习活动将在普适计算传感系统的持续感知和上下文分析预测的环境中展开。这种基于活动感知的上下文分析技术将在准确的时间和地点为人们呈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本课题旨在探索基于活动感知的泛在学习活动系统的设计与建模。
[能力要求]对普适计算技术及泛在学习比较感兴趣。
六、中小学生基于微博的知识分享行为调查研究(限3人)
[内容说明]近期一项针对中学生的网络调查则显示,七成填写调查问卷的学生表示拥有自己的微博。对于“你使用微博主要做什么”,百分之百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随时与朋友分享”,还有四成选了“了解他人看法”。可见,信息和知识的分享已经成为学习者使用微博工具的主要目的。微博作为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新的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广泛关注,而且已经成为国内开展泛在学习知识分享活动的有效支撑平台。
[能力要求]熟悉微博工具,掌握调查研究方法,对泛在学习感兴趣。
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教育信息化的研究
(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2)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模式研究
(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影响因素的分析
2、信息技术整合于学校教育研究
(1)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2)社会性软件(wiki、blog、微博等)的教学应用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基于webquest的教学活动设计
(5)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活动设计
3、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
(1)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4)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5)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
(6)论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角色转换和素质更新
4、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研究
(1)基于MOODLE的有效教学模式设计
(2)基于MOODLE的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对比研究
(3)基于cscl(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
(4)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评价研究
5、地区中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
(1)现状调查
(2)网络生活方式与学习情况的相关研究
(3)上网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4)对策研究
6、摄影技术探讨(如果一定要6个题目,就分为摄影构图探讨、摄影用光探讨、新闻摄影的拍摄技巧探讨等)
(1)摄影构图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
(2)读图时代与新闻摄影
(3)项目教学法在《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其它
1.移动学习网站设计研究
2.信息技术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3.参与式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4.播客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5.数字化故事叙述研究
6.技术支持的思维工具在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
7.引领式在线学习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
1.各地的课程标准及比较
2.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比较
3.教师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4.校长、教师和学生对技术课程的认同程度
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研究
5.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发展历程
6.教师对信息技术教材的评价
7.学生对信息技术教材的评价
8.教材与课程目标的对比
9.国内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
10.国内外教材比较
11.校本教材的发展现状
12.开发与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资源和环境情况
信息技术课程的网站(资源)调查分析
①有哪些网站
②网站的制作单位是谁
③网站的目标对象
④网站有什么内容(主要板块)
⑤网站的优缺点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调查
2.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研究
3.中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设计与典型案例研究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录分析
5.数字故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评价
1.各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研究
2.不同省份信息技术课程高考模式的分析
3.国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
1.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
3.基于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
4.基于技术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5.基于微型视频课的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训练研究
1.试题相似度评估
2.作业相似度评估
3.信息系统开发
4.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5.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1.PS中立体展示效果制作
2.PS中图像材质(质感)制作方法与应用
3.PS中矢量图制作与技巧
4.PS中调整层的应用与技巧
5.PS图像制作中光艺术的应用
6.普及型圆桌会议系统的设计与选型
7.VOD网站的设计与制作
8.自助式微格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在**课程中学生活动设计
网络课程的个性化设计研究
多媒体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混合学习案例设计与分析
高师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
网络学习中的动机策略研究
课堂实录中的布光技术
课堂实录中的画面摄影技巧
高校新闻电视节目的制作
“摄像用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电视画面”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一、体验学习虚拟教学环境的构建
1.虚拟情景教学动画
2.虚拟实验设备
3.交互式教学课件
4.交互式教学游戏
二、移动学习动画教学资源开发
1.手机教学动画
2.手机教学游戏
1、音响(有线、无线)工程的设计
2、建声环境的技术改造
3、多媒体场所的设计与安装
4、有线电视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5、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
第三篇: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一、电视媒体教育应用
1、电视教材数字化处理与应用
2、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的再创作
3、广义蒙太奇的研究与应用
4、电视图像的类型及特点
5、电视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的硬件配置与系统的性能
6、电视非线性编辑常用编辑软件的特点与性能简介
7、不同条件下的数字视频压缩技术
8、远距离节目制作要解决的问题
9、摄像机白平衡调整时应注意的问题
10、摄像机性能指标的测试与评估
11、教学电视的语言特征
12、基于认知理论的教育电视节目的设计与制作
13、电视教材剪辑的错觉与还原
14、电视教材构图中的错觉与还原
15、我国中小学当前应用电视教材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
16、试探网络环境下电视教材的发展
17、对电视教材的艺术性与教育性的思考
18、电视教材与学生学习心理的探析
19、提高电视教材可视化的途径探析 20、电视教材的结构处理
21、电视教材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探寻
22、电视教材中的音乐设计
23、电视教材的画面与声音配合
24、电视教材导演素质和技巧
25、电视教材的字幕设计
26、电视教材素材选取中的抽象性与形象化处理
27、电视教材的节奏的艺术处理
28、中外优秀电视教学节目(个案)的比较分析
29、关于中国教育电视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30、当前中国教育电视台如何做好面向中学生的教育节目
31、有关电视教材素材库的开发或设想
32、非线性编辑系统及其对电视节目制作带来的变革
33、视频会议及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34、交互电视的发展及其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35、电视媒体如何应对互联网媒体的挑战
36、广播电视的发展研究
37、电视教材制作的要素研究
38、电视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的硬件和常用编辑软件
39、现代教育电视节目画面的美学特征
40、电视媒体的教学功能研究
二、网络技术教育应用
1、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研究
2、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动机研究
3、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研究
4、网络环境下教学策略研究
5、国内外网络教育现状分析
6、网络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7、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变革研究
8、网络教育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9、网络环境下教师行为动机研究
10、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行为动机研究
11、网页制作中的构图技巧探讨
12、网页制作中的色彩与艺术审美探讨
13、网络环境对学习者学习能力的要求
14、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利与弊
15、谈谈网络教学中的学习技巧
16、谈谈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17、我对目前网络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18、我心目中的网络教学
19、网络课程的交互功能设计
20、构建师生互动网络学习模式的探究
21、网络教育技术
22、网络课程开发模式
23、网络教育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4、基于网络的协作型教学系统模型
25、校园网络的教学功能分析
26、网络教育媒体的特点分析
27、网络多媒体通信协议与网络结构解析
28、网络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探索
29、网络MCAI课件的制作与应用研究 30、网络机房管理和维护模式的探索研究
31、网络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32、中外网络资源库建设的比较与分析
33、网络课程质量认证的研究
38、基于专题学习的网络资源开发建设
39、网络教学的情感交流研究
40、OLED技术及面临的技术问题探讨
41、网络课程中交互式图像交互技术
42、网络安全策略研究
43、网络课程中的智能学习导航系统探讨
44、网络教学中适应性学习策略研究
45、美国网络教育研究及启示
46、论信息化进程中的中小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47、欧洲教育信息化及对我们的启示
48、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分析
4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 50、对我国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思考
5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之我见
52、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的研究
53、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思考
54、成人网上学习行为分析研究
55、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6、网络教学的优势与局限分析
57、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动力激发与维持策略研究
58、网络环境下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59、网络课程设计中的选择性注意策略设计探索 60、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61、网络课程中网页设计的视觉心理研究 62、网络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63、网络教育模式下教师职能和角色特征分析 64、网络教学作业问题 65、网络课程交互性评价
66、现有网络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正和策略 67、网络教学发展趋势研究
68、网络新技术研究
三、远程教育
1、我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状况研究及对策
2、现代远程教育中资源建设对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
3、远程教育中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评估
4、远程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5、网络远程教育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6、网络远程教育有效学习模式的探索研究
7、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特点分析研究
8、现代远程教育中辅导教师的角色分析
9、如何有效的保证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质量
10、远程教育中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评估
11、中外远程教育支助服务比较与启示
12、关于远程学习的特征分析
13、中美远程教育学习支助服务体系比较
14、影响远程学习者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5、远程教育信息传递模式分析与比较
16、远程教育现状分析
17、远程教育前景分析
18、远程教育中的理论应用研究
19、远程教育评价
20、E-Learning研究
21、远程学习标准研究
22、远程教学在农村再教育中的作用
23、试论远程教学系统中的安全问题
24、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习群体分析
25、现代远程教育的起源及发展模式的探讨
四、多媒体技术教育应用
1、影响CAI教学软件使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2、国内外多媒体课件制作平台发展比较研究
3、论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4、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5、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6、基于FLASH的模拟演示电路的设计
7、Flash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8、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
9、多媒体课件交互性设计
10、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1、多媒体课件开发的技术研究
12、多媒体课件素材处理方法与应用
13、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与案例
14、多媒体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探讨
15、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
16、多媒体专用芯片技术发展动态研究
17、多媒体工具软件中插件开发原理与发展
18、论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
19、色彩心理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20、论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
21、多媒体技术在电视教材中的应用
22、从多媒体教学的角度谈校园网的建设规划
23、计算机多媒体交互式网络在教学应用中的思考
24、多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上的应用
25、多媒体技术及其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26、多媒体与网络通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负面作用研究
27、动画与教育传播
28、图像与教育传播
29、教学幻灯的语言特点 30、影像与教育传播
31、电声媒体的教学功能研究
32、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研究
33、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研究
34、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
35、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36、媒体的技术优化研究
37、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
38、开发工具应用研究
39、数据库应用研究
40、人工智能应用研究
41、程序语言应用研究
42、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究
43、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界面设计
44、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
45、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中的理论应用研究
46、多媒体课件开发研究47、3D图像技术动态研究
五、教学设计与评价
1、网络环境下微格教学系统设计
2、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研究
3、浅谈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中的地位
4、摄影实验教学的设计方案
5、摄影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案
6、《教育传播学》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案
7、多媒体视听教育课件的设计方案
8、电视教材中的教学设计
9、加涅教学设计思想研究
10、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研究
11、浅谈“学习者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
12、浅谈教学评价的功能
13、教育传播媒体
14、教育传播的符号系统分析
15、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
16、教学设计的模式研究
17、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与研究
18、教学设计的应用实践
19、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教学设计评价
21、泛能教学设计研究
22、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
23、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
24、基于加涅的“九段教学程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25、浅谈教育技术如何促进相关学科教育目标的实现
26、网络教学评价研究
27、网络教学设计研究
28、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29、网络教学策略研究 30、教学设计研究
3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研究
3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模式研究
3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研究
3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支持系统研究
35、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绩效管理和评价研究
36、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六、音频技术教育应用
1、音频压缩技术与应用
2、多功能厅音响系统的设计
3、音频处理标准与应用问题研究
4、MP3的数字音频压的缩依据
5、MP3数字音频与CD的性能比较
6、多媒体通信中音频处理标准与应用问题研究
7、数字录象机中的音频处理问题
8、音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9、MPEG语音压缩技术与应用
10、MO技术与应用
11、教学系统音频设备的选配与使用 12、3D音频技术历史介绍
13、数字音频信号处理与应用
14、基于定点算法的低功耗音频编、解码方案
15、高保真低码率音频编码算法研究
16、音频质量客观评价方法的综合与实现
17、音频编码中非均匀滤波器组的构造
18、音频编码中瞬态信号的时域检测方法
19、音频环绕声系统的研究与效果实现 20、参数音频编码音源模型研究
七、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
1、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
2、教育技术之名家研究
3、我对“研究性学习”的见解
4、我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5、我对“基于问题式学习”的理解
6、学习者学习风格的研究
7、学习者学习个性的研究
8、信息化教学的特点研究
9、我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
10、浅谈信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11、教育技术视野下的“素质教育”观
12、浅谈学生的“信息素养”
13、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见解
14、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15、教育技术的定义研究与比较
16、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17、教育技术研究领域
18、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19、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20、传播学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21、教育资源管理与评价研究
22、教育技术评价研究
23、教育传播活动中的要素分析
24、教育技术标准研究
25、我对教育技术的认识
26、教育技术不是仅仅是“技术”
27、教育技术的核心研究方法——系统思想方法
28、“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
29、浅谈教育技术的学习论基础 30、“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31、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32、谈信息社会对教育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
33、谈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4、浅谈“信息社会”与“教育技术”
35、我对“学习者中心”的理解
36、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37、教学中媒体应用的原则与策略
38、提高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技术能力的方法和有效途径
39、中美教育技术发展动因比较研究
40、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41、中美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比较
42、论教育技术观念的变迁和发展
43、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研究
44、应用的探索分析
45、论信息技术与人的社会化
八、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
1、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
2、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与对策
3、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4、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信息化
5、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究
6、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九、综合类
1、技术产品设计研究
2、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
3、视觉文化研究
4、地区调研性研究
5、区域差异比较研究
6、对我国高校创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热”的思考
7、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技术
8、数字化对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影响
9、从实践的角度分析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
10、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
(选题总数:300)
第四篇: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技术学论文
[摘要]: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我国面临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我们伟大祖国以富强、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强国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伟大任务。这就对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广泛应用的今天,现在教育技术发展也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世界教育技术的前沿动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实际应用,为培养适应新实际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早日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做出应用的贡献。
一,有关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组成完整的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全面的阐释,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由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和教育技术理论层而后定义所组成,并由此而导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体系 视听教学、个别化教学和系统方法的发展与结合,形成了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标志就是1970年美
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AECT94定义的引进,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的确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定义理解的不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第一,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存在的。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是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教育技术“是什么”。正如《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的书名所示,94定义是属于“领域”的定义,而不是学科定义。第二,尽管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在交替使用“教育技术”和“教学技术”,认为两者是同义语。但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名词显然不属于同一层面。教学技术相对于教育技术来讲是微观层面的,它理所当然地关注“学习”:而教育技术则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绩效的提高。第三,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是两个相关的不同概念,如果把它们混为一谈,则会引起理论和实践的混乱。而在我国,恰恰把94定义既当作教育技术的定义,又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因而引起了很多困惑。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正确运用
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必要对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作深入研究。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共同组成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完整的阐释。
一、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是解决“教育技术是什么”问题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我们首先需要对教育和技术的概念分别进行讨论。1.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讨论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以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大多定位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认为人受教育的时间是从幼儿园开始,到高等学校(包括成人院校)毕业为止,实际上这是一种狭义的教育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被提到日程之上,受教育的时间延长至人的一生,而受教育的空间则延伸至工作单位、家庭和社区,包括你所在的任何地方。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后我们应该以广义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工作。2.关于“什么是技术”讨论英文“技术”一词出
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工艺和技能进行论述。最初,它仅指各种应用技艺,与直接的操作联系在一起。“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技术一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导致了对它的理解和表述的多样(性)。”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技术”的论述不下几十种,要想给技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显然是困难的。刘大椿先生在《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把技术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分别引用了戴沙沃、R?麦基、G?罗波尔、C?米切姆、M?邦格、埃吕尔、H?马尔库塞等学者的观点来进行说明。同时,他还论述了技术的要素和结构,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本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把它节录如下:(1)技术要素的分类。①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②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③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2)技术的结构。①经验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②实体型技术结构。就是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机械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③知识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综上所述,笔者
认为: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大要素,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技术结构。实体形态的技术与具体的物质(工具、设备、材料)有关,我们把它称为物化技术(即一般狭义理解的技术);经验形态和知识形态的技术与人的智力技术(简称方法)。因此可以认为: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部分所组成。据此,可以对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技术包括在解决某一问题时涉及到所有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有机整合;狭义的技术是强调其一部分技术而并非全部。并且,“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则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六剑客职教园(最大的免费职教教学资源网站)3.关于教育技术本质的讨论近年来,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发表了不少,但是能够真正说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的却不多。在这里,我们引用尹俊华先生的论述:“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
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我们把上述论述加以简化,可得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1)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回答了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的问题。(2)运用教育技术时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当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相关的理论(包括教育观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不能盲目实践;二是要采用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相关的技术和方法,而不是只考虑技术的新颖和高低,更不是先确定所使用的技术的新颖和高低,更不是先确定所使用的技术而后再到教学中去找可用之处。这一条回答了教育技术“如何做”的问题。对于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和普通学科教师,他们不容易理解AECT94定义的含义,或者即使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实践相联系。掌握上述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容易,而且能够把定义和他们的工作联系起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
三、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经得到认可,这反映在“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分别列入了国家学位委员会研究生专业目录(1986年)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酶专业目录(1993年)。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特别记住顾明远先生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二,有关学科定义的论述关于什么是教育技术学,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论述过,现摘录有代表性的几种:(1)教育技术学是应
用技术学的概念、观点、方法以及方法论,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它以教学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列有效的教学。它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过程的客观性、可测量性、可再现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学研究方法,在确定的教育目的下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与方法。(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一门新学科,它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3)教育技术学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以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以求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的知识体系……(4)教育技术学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来诊断教育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及评价解决方案的技术学层次的教育学科。(5)教育技术学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知识体系。(6)教育工艺学是对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兢后进行实验的实际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门工艺科学。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材教具、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授方法、教育
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师生编组经及上述因素的相互关系。最终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以上的论述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技术学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展开分析了。能不能用一句简单、明确的话阐明教育技术学是什么呢?笔者试着给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个规定性定义,也就是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2.教育技术学规定性定义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对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促进教育绩效的提高。
三,通过对上述定义及其描述条文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1)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还要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也就是构成“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过程(智能)技术和资源(媒体)技术。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层次如图3所示。(图略)教育资源是指人在接受终身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包括了学习资源在内;而学习资源又包括了教学资源在内。同样,教育过程包括了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又包括了教学过程。结合
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应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给以更多的关注。在充分发挥原有教学资源的作用和继续普及基于“教”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法效益的同时,加快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进行基于“学”的教学设计的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加速教育改革的进程。(3)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并由此提出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4)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领域。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B.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的建立。C.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发展研究。D.媒体理论与开发研究。E.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F.远程教育理论的研究。G.教育技术的管理与评价。H.绩效技术及其支持系统。②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也就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应用领域,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A.学校教育系统: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B.远程教育系统:三网统筹;开展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开发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积极、稳妥地进行网络教学试点。C.社会其他系统: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科教兴国、企事业业务培
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绩效技术的应用。(5)教育技术学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设计范畴主要指针对教学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绩效设计。开发范畴主要指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加以整合,用于教学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的开发研究。利用范畴主要指将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及相关系统中,以提高它们的绩效。管理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统、资源、信息以及研究项目的管理。评价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编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进行测量,给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以使各相关系统达到优化。(6)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科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基础,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积极开展实验研究。
四、现在远程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21世纪,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远程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1)准永久性分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其他学生在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里上的分离是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在(2)媒体与技术的作用。媒体与技术是远程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远程教育的本质是实现跨越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里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与技术是关键因
素,是远程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3)双向通信。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育在教师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递,远程教育业是如此。因此,通信是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传统 课堂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和多向通信机制是面对面的,而远程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主要是非面对面的。是基于一定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
五、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于西部教育事业的应用前景。(1)现今我国西部地区教育技术相对东部地区,还有待发展。特别是西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文化差异、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教育技术十分落后。同时,现今的人力教育技术又不能及传送过去。所以发展远程教育技术十分的必要。但是由于现今我国网络技术还不能覆盖那些地区,所以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西部远程教育。(2)对于较发达的西部部分地区,可以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是建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双向电子通信等技术基础上的新一代远程教育,具有交互性、网络化、实时性、综合性和适应性的特征。基于以上特征,我们可以更好的把东部先进的教育技术,及时地传送的西部需要的地区。(3)网络教育资源。已经被计算机网络覆盖全球的今天,网络技术也已经运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当中。
第五篇: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所以又称为“科研论文”,也称为教育科研成果。教育技术论文需要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成果,所以又称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一般的读书笔记、心得感想、文章摘录、资料汇编,甚至一般的书评简价和综述都不能称之为学术论文。
总结出一份优秀的教育学术论文,主要的因素有:①作者的知
识水平、理论素养,研究的科学化问题;②作者的写作问题。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需要研究者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提高研究素质。
而后者,即写作方法与技巧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连成果总结的基本格工和基本要求都搞不清楚,绝不可能撰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撰写教育技术论文必须以认真深入分析研究为基础,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性、雄辨的说服力。和其它的学术论文一样,教育技术论文必须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这三大基本要素。
论点:就是一篇教育技术论文所要阐明的观点,也就是论述的中心,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是明确讲什么的问题。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必须用一定量的有说服力的材料为依据,才能使文章具有客观性,论据一般用理论和事例两方面的材料。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有了论点,有了论据,如何安排材料,如何进行说明,如何进行分析,使自己的论点为人所信服,使中心的推导符合严密的逻辑性,这就是论证过程中所应考虑的。
二、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
有形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一直到计算机、卫星通讯等各种教育、教学媒体。
无形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技巧、方法和理论等。
美国是教育技术开发应用最早,研究也最为深入的国家。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并使用“教育技术“这个术语。70年代,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给教育技术所下的定义才逐渐增加了软件的制作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同时,也开始了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来定义这一领域。
用系统方法来定义教育技术,标志着人们对教育技术内涵的理解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也标志着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成熟性。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给出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对教育技术这一概念的内涵做出的最科学的解释。
但是我们认为:94定义并不是不会再有变化的凝固了的东西。作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新兴学科,人们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内涵的探讨还要继续下去,认识上也还将进一步深化。
2、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的定义:
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与前面教育技术的定义相比,我们不难看出:从概念的涵盖范围、研究的层次以及深度与广度等方面都是有所区别的。
因此,我们既不能把电化教育看成是游离教育技术以外的一个学科,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电化教育就是教育技术。
准确地说,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只是教育技术之中的一部分内容。
今天,从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范围的实际上看,应该称为教育技术,以较符合实际,亦有利与国际交流。
3、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以及新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为了强调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在现时新阶段中要融洽、运用更多的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学写教的基本理论、现代方法论去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就冠以“现代教育技术”之称。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教育史上四次革命来分析:
第一次革命:专业教师的出现
第二次革命:文字体系的出现,使书写传授与口头传授并驾齐驱;
第三次革命: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了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学习,还可以向书本学习;
第四次革命: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发明,使教育走上了多元化、现代化的道路,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信息的获取方式。
于是,人们也就把第四次教育革命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
主要目的:将其与传统的教育技术区别开来,使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更加明确。
我们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其立意和出发点就在于让我们的学习与探讨更多地着眼于那些
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学习资源和现代学与教的最新科学理论和方法上。
三、教育技术论文的特性
1、科学性(学术性)
教育技术论文的生命是它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客观全面,要求作者不带有个人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教育技术论文的观点要正确,材料要真实可靠,不允许
主观臆造,不允许用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更不允许根据假想去妄下断语。所以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推理要符合逻辑,要经得起他人的检验和论证。
2、理论性
教育技术论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甚至组成一个比较严密而完整的理论系统。
一篇教育技术论文总是要运用大量的材料或具体的事例,但这些材料或事例在论文中不是一种简单的组合,而是富有逻辑关系的排列,对所征引的事实,都是经过分析和综合后,再给予理论表述,形成正确结论,使论文具有一定的论证性和说服力。
3、创造性
教育技术论文不论是解答现存的某个问题,还是综合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和自己的见解,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只有这样才会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推动作用,才会在教育界引起反响。
创造性是衡量教育技术论文水平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论文的观点要深刻有新意,而不是简单重复模仿他人的东西。
4、可读性
可读性是指教育技术论文的文字要通顺,概念准确,通俗易懂,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具有生动活泼的文风。
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不仅要有创见,也要讲究辞法,达到科学和文学,科学和美学的完美结合。
我们写出的教育技术论文不仅要让同行、专家能看懂,还应让广大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甚至广大的社会人士能看得懂。
四、教育技术论文的选题
一篇好的论文,先决条件是有好的选题。选题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明确论文的主攻方向。这在论文撰写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选题的原则:
1、有一定价值
即看论题有无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所谓理论价值是指:是否对己有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充实或提高,是否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是否建立了新的学说和理论。
所谓应用价值是指: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指导意义;是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2、有新意
“新”是对于“旧”而言,有新意就是选定的论题有创造性,匠心独具。如果重复、汇集或模仿已知的论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电化教育发展到今天,以电教媒体对教学是否有用,仅为证明电化教学的效益,电化教学优于常规教学等内容作为论题已不足取了。
所以,“新意”是指:确立的论题有探索性意义——论后的问题、观点过去从未有过;
有发展意义——论证的问题过去虽有过,但未深入;
有争鸣性意义——论证的问题,观点与别人研究不一致,或所持的观点与别人有歧义。
3、扬长避短
论题的选择还应注意选择那些自己有浓厚兴趣,或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有强烈的研究欲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恰当发挥的论题。
五、教育技术论文的结构和写法
“文无实法”,不同种类的文章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写法。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了一般的共同的结构形式。教育技术科研论文的结构也是如此,有相对稳定的形式。
论文一般是由序论(导言,结论),本论(正文),结论这三个主要部分及题目,摘要,参考资料、文献等次要部分组成。
1、题目(标题)
有人讲,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文章的眼睛就是它的题目,一篇论文,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就是它的题目。
题目是点明题意,托出主题的,它是论文的高度概括。所以必须确切中肯,鲜明简练、醒目。
确切中肯:是指论文的题目应能准确地表达论文的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
鲜明简练:是指要用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组合,以概括全篇内容。
醒目:是指能引人注目,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鲜感。
总之,要使人一看题目就能了解文章论述的中心问题并产生阅读全文的兴趣。
正文中各部分的小标题也应同样认真推敲确定。要注意使之与总题目相呼应,与各部分内容相呼应,有内在的逻辑性。
2、摘要
便于读者迅速了解全文概貌。(较长论文需要摘要。较短的论文不需要摘要)
要求文字简练,概括性强,重点突出。
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论点、主要结构,一目了然。
3、序论(导言、引言、前言)
序论是论文的行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问题的提出。阐述这一论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提出需要论证的问题(序论的核心部分)有时需要讲明论题的背景、成果、存在的问题,趋势和自己的认识。
(3)说明作者论证这一问题使用的方法。
序论是文章的基调,反映文章的主旋律,应紧扣主题。
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绕圈子;也不要长谈自己的感受,更不要自吹自擂,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序论实际是全文的总纲。就一般情况而言,好的题目再加上好的序论,几乎就可以使人对论文的整体有一概括的了解。
4、正文(本论)
论文的主体部分,在论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部分是要展开论题,阐述作者的研究成果或观点。要求论据要充足可靠,论证要严谨逻辑性强。
根据论文的性质,或正面立论;或批驳不同看法而肯定自己的观点;或针对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解难释难;或阐述课题研究成果。也就是对你自己的思想、观点见解在这一部分进行详尽的阐述和严密的论证。
正文部分如果内容较多,为求眉目清楚,往往要使用不同的序码分章节并冠以大小标题,加以显示。
5、结论
结论可以说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是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的逻辑发展,全篇论文的精髓归宿,也是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结论就是对正文分析.论证基础上的综合,概括而提出的基本点。
也有的论文的结论不是规律性的概括,也不是科学的解释,而是某种预见或展望,某种建议或措施。通过分析揭示规律,然后根据规律预言发展趋向,提出展望或今后探讨的问题;或对研究结果的应用提出建设性意见,甚至提出促进或抑制的措施等。这类论文很具有指导性。
教育技术还是属于新生事物,文章的结论还是注意留有余地为好,因我们的研究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往往还不是终点。所以,我们的论文措辞要注意分寸,逻辑要严密,表达要中肯,确切。结论部分要注意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6、参考文献
由于论证的需要,常常需要参考一些文献、专著、资料或引用他人著作(论文)中的观点、材料、数据和研究成果等。这是正常的,但应在自己论文中标志出来,以示作者对别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防抄袭之嫌,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论文的信度,反映研究的水平,并给别人一些启发。
六、撰写教育技术论文的注意事项
(一)选准题目确定中心
有人说,教育技术论文的选题选得恰当,等于完成论文的一半工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对所要论述的对象,有了比较充分的考虑、理解,才能确定如何来论述它。
怎样才能选择准确的论文题目呢?
1、作者对研究的题目要有浓厚的兴趣,产生了研究的欲望。不感兴趣,强迫研究某一问题,是难以写出有质量的文章的。
2、选择的题目应该与发展教育技术理论,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密切关系。
3、选题还要考虑是否具有学术价值。
总之,要把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离开二者的统一,不可能选出好的题目,也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
(二)广泛收集资料
初步选定题目后,还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还得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广泛收集、阅读资料。不管是历史的,现实的有关内容的论文,了解自己准备的问题现在已有了哪些文章,研究的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在此基础上找到自己定论的角度、水准、主线。
(三)论据充分、翔实
写教育技术论文没有材料就构不成文章,也不会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来。尤其是占有了大量的资料之后,必须有自己的观点。用这个观点来统帅材料,既要钻进去研究,又要跳出来想一想。作者应以中心为主线,主动地利用材料来形成观点,说明观点。
(四)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作者用论点、论据、论证要符合一般逻辑思维程序。用举证据、说理由、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从自己的证据推演出结论来。
论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有的先提出主要问题,然后从材料中找依据,进行正面或反面的论述,然后得出结论。
2、有的把论述的问题分几部分,先把它化成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加以综合,最后总结,突出主要问题。
3、有的论题有论辨性质,只要论述某一现象,某一规律,就可以得出结论。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进行论证,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文章就采用了几种方法论证。
总之,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这些方式都是为了让读者明确论述的主旨,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