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3 08:3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永嘉县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建设教育强县,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健全我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构建和谐永嘉,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根据《浙江省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温州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永嘉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以指导我县教育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

一、“十五”期间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治教,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效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为实现建设教育强县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2007年底,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41所,在校生14万多人,教职工7458人。其中,幼儿园252所,在园幼儿21231人;小学176所,在校学生69846人;初中52所,在校学生31008人;普通高中13所,学生数15978人;职高6所,学生数7971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242人;此外,我县还有永嘉电大、县教师进修学校等2所大中专学校、38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652个村级教学点,教育事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入达4.79亿元,比上五年翻一番。其中用于校舍建设3.54亿元,新建扩建校舍总计21.1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校舍5.6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消除了原有危旧校舍,撤并初中13所,小学140所,完成了“十五”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任务。永嘉中学、永嘉电大、实验小学新校舍相继建成。“十五”期间投入信息化资金6324.45万元,添置电脑7267台,多媒体教室578个,语音室18个,课件制作室18个以及大量的教育教学软件,建成了教育城域网络,教育现代化建设逐步推进。办学条件得到了切实改善,达到了政府、学校、学生、社会“四满意”。

(三)学前教育基本普及

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9.01%,其中县城92.58%,其他88.50%,学前三年教育已达到基本普及水平。

(四)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得到提高

全县小学、初中、三残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97%、99.27%、98.78%,小学、初中毕业生毕业率分别为100%、99.52%,九年义务教育已实现较高水平普及。

(五)高中阶段教育有了突破性进展

2007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9.69%,高中阶段教育已逐渐向基本普及接近。普通高中与中等职校招生数比例为1:0.92。中等职校面向产业和市场办学,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毕业生就业率近三年平均在96%以上。

(六)成人教育持续升温

全县非文盲率达99.3%,脱盲巩固率达98.5%。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高教自考为主渠道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迅速发展。职业培训实施政府办学和社会化办学相结合,劳动人口继续教育率达40%。

(七)优质教育区域性推进

“十五”期间,我们以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和学生素质优良化为目标,加快优质资源建设。全县已创建12个教育强镇(乡),建成省市级示范中小学(幼儿园)8所,省市级重点中学4所,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优秀民办学校(幼儿园)2所,国家和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所,全县高考上线和录取人数这几年来每年均创新高。

(八)民办教育多样化发展

全县民办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在校生占同级同类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91.85%、1.03%、0.71 %、28.9%、35.5%,已形成市场需求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和学校管理规范的民间办学特色。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教育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全民义务教育法律意识尚需加强。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尽管我们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但山区一些农民对《义务教育法》的内容仍了解不多,义务教育的观念淡薄,流生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

二是教育经费不足严重制约教育现代化进程。我县教育的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与《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我县教育发展实际的要求相距较大。政府财政的紧缺,义务教育的低收费,导致教育经费的极度困难。此外,部分欠发达乡镇对教育投入捉襟见肘,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三是义务教育发展存在一定不均衡性。虽然我们采取了倾斜政策,但是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来自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推动我市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某某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目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出发,认真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两基”重中之重不动摇,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内在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稳步、健康发展,实现××市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基本思路:

(一)突出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推进科教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框架。

(二)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素质教育,坚持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保持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运行机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释放教育发展的活力。

(三)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保障,坚持依法治教,落实政策,强化责任。坚持教育公平、公正原则,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初步构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秉承传统又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并取得新成果;终身教育的框架基本建立,满足市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计算机教育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教育扎实推进;加大危房改造力度,三年内消除学校危房;通过布局调整实现资源重组,使学校布点合理,教育资源效益得到应有发挥;教育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并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使教育的各项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建立教育评估和监测机制,加强教育质量监督。

(二)具体目标:

——学前教育

2010年,全市3-6周岁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8,城乡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市区构建较完备的0-6岁“托幼一体化”教育网络,同时大力提高城乡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并向农村城镇延伸。全市城乡形成网络合理、教学配套、条件优越的幼儿教育体系。

——九年义务教育

2010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普及,“普九”工作全面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城乡小学都能按时入学,三类残儿入学率达95以上;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辍学率城市控制在2以下,农村控制在3以下,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85。市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地区水平。

大力发展特教事业,完善三类残儿随班就读指导网,并建立健全特教科研网络,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初中职业教育,使之能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

——普通高中教育

到2010年,在巩固现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12年制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普及率达85以上,其中市区初中升学率稳定在85以上,农村力争达到75。

——中等职业教育

2010年初步形成与普教、成教有机沟通,长期与短期结合,国家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职前职后相结合,城乡相结合,初级高级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行“多时空入学、多平台毕业、多资格就业”,实行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沟通普职成,连接职前职后,加强中等职教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成人教育

2010年全市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力争使50以上的乡镇文技校达市级一类文技校标准,年实用技术培训保持在2万人次以上。绿色证书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科教兴村计划,覆盖所有乡镇,建设一批农科教结合的示范乡和示范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中专、函授等远程教育手段,使终身教育延伸到每个乡镇(街道办)。

——师资队伍建设

疏通教师进出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全市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由32.4、37提高到40和45,其中市区分别由46、53提高到60以上,高中教师中应有一定比例的硕士研究生。全力实施名师工程,全市形成一支由1000名校级骨干教师,2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优质师资队伍。

——办学条件

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到

2010年,全市乡镇(街道办)撤并45所完小和教学点,49所完小降为教学点。扩大保留校校园面积、新建教学和生活用房;黎口小学、汀浒小学、华侨小学完小建成示范性寄宿制学校,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不断完善保留校的配套设施,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准,逐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一个乡镇办一所寄宿制中心小学,一至三所完小和若干个初小教学点的农村小学办学模式。

扩大××中心小学校园面积,新建综合大楼;××小学创办市级第二实验小学,利用度假区优势,打造品牌,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市一中争创一级达标校,初中部易地搬迁,校本部创办独立高中,新建标准运动场和400米跑道,添置教学仪器,新建实验大楼和校园网,力争创建省级示范学校;旅游职业中专进行整体搬迁新建,创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占地300亩、在校生2500人以上;××中学扩大校园面积,新建标准化运动场;××中学2005年全部撤并到兴田中学,2007年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

(三)政策措施:

1、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利用和扩大教育资源,加速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加大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扶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对符合办学方向、具备办学条件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在土地征用、配套费征收、校舍租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发展民办教育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健全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体制,落实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正确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使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2、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立事权、财权、人权相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发扬各自优势,办出各自特色。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三保”机制,即保教师工资、保学校正常运转、保学校危房改造和必要的建设与发展。完善重点工作通报和责任落实制度。

3、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开展以“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为内容的“四制”改革,不断优化干部教师队伍,按“转换机制、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着力做好精简内设机构,压缩非教学编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工作,妥善处理好内部人员的转岗、待岗培训和分流。改革分配和奖励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整体推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教育人才政策,运用职务评聘、工资倾斜等政策导向,促进教师有序流动。鼓励和引导优秀毕业生、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定期到各类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轮流执教。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编制管理,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设立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新教师试用期制度。

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通过抓好宣传、建章立制、奖优罚劣,提高教师师德水平,落实师德建设领导责任制。加强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列为学校的基本工作任务,健全培训工作机构,建立培训基地,落实培训经费。制定各种培训计划,抓好学历教育、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校级管理干部,加强校长的选拔、考核和任用工作,建立健全校长公开选拔和任前公示制度,巩固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制度。

4、积极推进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拓宽筹资渠道,为教育事业振兴提供物质保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办学模式上,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和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运用产业运作方式加快非义务教育发展,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扩大教育消费。建立并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和资助特困生制度;鼓励各校扩大招生规模,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私人办学和捐资助学;运用多种融资办法,为发展教育提供经费支持。

5、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力度。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坚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通过新建、改建、扩建、撤并、搬迁置换等办法,解决教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对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规划、建设、财政等部门将教育布局规划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协助教育部门制定布局调整方案和组织实施。城乡建设中,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生活小区必须依法配套建设或出资统建学校等公共设施,对教育布局调整中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入也必须全部用于教育。

6、优化教育结构、构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完成“两基”工作后,进一步强化“普九”政府行为,坚持依法“普九”。继续采取“流生报告制”、“普九督导评估制”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实现“普九”工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目标,加快“普九”工作向两头延伸。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需求,适当调整普高与职教的比例,在保持职教发展的前提下,提高普高所占比例,保证普教、职教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较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努力在普教、职教、高校之间建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机制,拓宽人才成长渠道。不断加强教育网站建设,积极推行远程教学,为社会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服务。努力扩大自学考试覆盖面,利用高等教育和各级培训机构建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

7、加大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及招生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切实执行《××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重点抓好省级和市级重点教育课题的研究,加速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以科研为先导,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结构,认真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积极搞好学习宣传、师资培训、硬件设备等各项配套工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倡导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努力实现传授知识、培育创新思维与提高实践能力的统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组合,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加快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平台,积极发展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内容和教育空间,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和师生的评价办法。全面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办法,变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为全面的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全市城乡全面实行《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注重对教师工作实绩的形成性和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评价。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办学评价标准,建立一套多元化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家长及学校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完善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体系。

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制度,消除制约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现象。义务教育阶段,要进一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观念,以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原则。初中招生实行科学合理的就近入学招生办法。继续坚持全市高中招生加试体育的制度,探索新的体育考试办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检测。职业高中招生要继续完善“宽进严出”的招生制度。

8、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坚持依法治教。切实转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通过运用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督导评估、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标准和办学行为,落实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全市教育系统逐步推行普法教育制度。加强教育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逐步实现教育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检查。

9、实施振兴××教育的四项工程

(1)素质教育工程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新的动力,加快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切实加强课改的组织领导,要在观念转变、政策保障、师资培训、教材选用、经费投入、条件配备、组织实施等方面落实各项措施。认真总结和交流课改经验,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重点抓好中小学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加大课改对外学习与交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选拔培养优秀教师和学科骨干。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个育人观念和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和艺术教育及劳动技术教育、国防教育。努力办好城村德育基地,将基地升格为股级单位,把基地建成具有多功能的××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

(2)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

进一步修订完善《××市办学水平评估意见及实施细则》,坚持开展办学水平评估,争创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健全完善培养名师、名校长工程,逐步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于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名教师队伍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的专家型、学者型的名校长队伍。

(3)教育综合改革工程

加强统筹协调,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要进一步调整各类教育的规模、结构、布局,使教育进一步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职业和成人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为转岗、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教育和培训。坚持农村发展依靠科技和教育,教育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方向;坚持教育部门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密切合作的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各类教育的沟通和协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工程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完善××教育网站功能,加强局机关与学校的网络交流;发挥电大的作用,形成市级远程教育网络,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市情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多规格、多层次、多功能、突破传统教育时空限制的、覆盖全市的开放教育系统。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积极筹建网上学校。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第三篇: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新机制。根据我市教育发展的实际,特制定全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1、基础教育。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46所,在校学生71895人,其中小学77所,在校生45034人;初级中学47所,在校生17532人;高中20所,在校学生8885人。分别较2000年增加7648人、4339人和4247人。幼儿园32所,在园幼儿8244人,比2000年增加2617人。全市有6所幼儿园达到省一级一类幼儿园标准。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99.2%,初等教育完成率96.9%,较2000年分别提高0.71个和1.78个百分点;适龄少年入学率93%,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91.9%,较2000年分别提高4.49个和2.9个百分点。全市有122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71.3%。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的目标初步实现,全市8个地区中已有7个地区通过国家组织的“两基”验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在校生达8885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71%;“十五”期间,向省内外大中专院校输送人才达7607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成人职业教育。“十五”期间全市共扫除文盲7480人,全市现有青壮年文盲1870人,非文盲率为99.3%。实现了基本扫除文盲的目标。全市开办成人文化技术学校47所,比2000年增加21所。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15期,培训农民达25万人(次)。职业技术教育结构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呈现出逢勃发展的势头。

3、民族教育。目前,全市有专设民族小学24所(其中寄宿制学校23所),在校学生4404人;民族中学8所,在校学生2141人。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25712人,占全市在校学生总数的35.8%。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7%,其中纯村94.6%。

4、办学条件。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基本形成,教育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04年全市财政对教育的拔款为9837万元,公用经费占教育事业费的21%,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4497万元和提高了1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各级政府争取到项目资金达15717.03万元,改造中小学152所,改扩建面积175600平方米。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123个,计算机教室58个,光盘播放点3个,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4856台,平均每15名中小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十五”期间建成标准化中小学14所,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器材等办学条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5、教师队伍建设。“十五”期间,通过各种形式,改进和加强教师培训,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9.8%、95.6%和67.4%,比2000年分别提高9.3个、8.1个和8.9个百分点。目前,全市教职工共5313人,其中小学教师中达到大专学历以上的共1897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1.7%,初中教师中达到本科学历以上的共451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40.6%。教师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日渐浓厚。

6、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已经确立,中小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教师管理体制正在建立。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力量办学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入,新课程改革在全市推广,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和考试制度初步建立,教育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21世纪头20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新兴工业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广大群众的教育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愈加强烈。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当前,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困难,如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和提高的任务很重;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施素质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现行的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有待尽快提高;办学条件急需改善,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等。对于这些困难和矛盾,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进一步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中小学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为富民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2)坚持科学发展观,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的原则,更加关注处境不利人群的受教育问题,努力为公民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

(4)贯彻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把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摆在突出位置。

(5)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推进教育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三)2010年主要目标

1、巩固、扩大“两基”成果。2006年,全市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小学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6%,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全部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10年,全市实现高质量、高标准的“两基”。

2、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努力使城乡儿童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2010年,3-6岁幼儿入园率达70%(其中城镇达90%),农村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85%。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学校教育作为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给残疾儿童提供就学机会,到2010年力争使全市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5%。

3、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加大 高中教育普及程度,到2007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6%;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大力加强普通高中建设,在全市建成2所省级、3所市级示范性高中。

4、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努力完成 “两基”攻坚任务,力争2006年全市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坚持抓三率(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抓质量,促使民族教育再上新台阶。2010年,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进一步加大在异地举办高中班的力度;大力加强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组织实施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5、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到2010年,力争全市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1000人,“十一五”期间,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城镇居民职前、在职和转岗再就业培训,每年培训农民5万人次。

6、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在抓学校管理,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功夫,认真打造教育品牌,力争使教育教学质量走在全省前列。2010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线率达55%以上,重点本科上线率达25%以上。

7、培养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每年选派20%的教师参加国家、省、市三级培训,“十一五”期间使所有教师都能得到轮训。广泛开展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到2010年,全市小学 专任教师学历全部合格,其中专科以上学历达95%;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75%;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5%;职业学校“双师型 ”教师达到一定比例。

8、改善办学条件。2007年前新建扩建校舍4.46万平方米,消除现有危房3.95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达到6平方米和8平方米,其中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达到3平方米。到2010年,教学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城镇小学和乡中心小学按规定建成标准的科学实验室、手工制作室和科技活动室;中学按规定标准建成完整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实验开出率达85%。按每生每年新增一册图书的标准,增配图书45万册,生均图书小学达20册,中学达30册。全市20%的学校建成省级标准化学校。

9、加快教育信息技术建设。到2010年,全市乡镇以上中心学校建成计算机教室、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县(市)所在地中小学建成校园网;全市所有中小学建立安装远程教育平台,享受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所有教师都能参加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设备进行教学。

四、“十一五”期间教育重点建设工程

“十一五”教育规划目标的实现要通过一批重点教育项目的实施来推动。

(一)实施“ ‘两基’攻坚工程”。“两基”攻坚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按照“改革、调整、完善、提高”的方针,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落实保障措施,实施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教育项目,统筹使用好中央下达的各项资金,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加快农村学校的改扩建步伐,改善办学条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根据国家扶贫政策,采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对寄宿制学生给予生活补助等措施,切实解决失学、辍学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主要建设任务是新建、改扩建校舍5.75万平方米,项目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课桌凳和学生用床配齐率达到100%。“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主要建设任务是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通过实施这些工程,实现“两基”规划任务和教育改革发展目标。

(二)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十一五”期间,以实施好“三室”建设为突破,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进一步解决中小学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使中小学实验教学正常开展,落实新课程改革及课程计划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教材要求开齐、开足、开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开出率达85%以上。

加强中小学课程实验教学建设和学生技能操作训练的教育,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做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各类实验和实际操作训练工作,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按照“面上推广、点上深化”的方针,构建和完善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逐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加强中小学试验教学改革和技术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建立省和市两级新课程的跟踪、检测、评估、反馈机制,加强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检测。

大力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小学升初中就近入学制度;积极探索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为基础、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改革。

(三)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构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推进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主要建设任务是建设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及县、市信息中心。工程目标是利用远程教育、网上资源及学校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和设施,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幻灯投影、多媒体计算机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取知识,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运行保障机制。使师生通过网络进行有关教案、教程、练习、教学咨询、交流、网上论坛等,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宽视野和知识层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四)实施“优质高中扩招工程”。工程目标是彻底解决全市高中校合不足的问题,扩大优质高中资源,逐步实现全市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主要建设任务是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扩大招生规模,改扩建高中5所。

五、“十一五”期间海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为确保全市教育“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采取以下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协调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每年为教育办几件实事。完善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落实行政责任追究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依法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制定系列教育评价制度,实施对不同类型地区教育的分类督导评估,全面推动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政绩和表彰奖励的主要依据。加强督导与队伍建设,完善督导和检测手段。

2、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高对农村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加大“两基”工作力度,投入力度和执法力度,打好“两基”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两基”目标。已实现“普九”的地区着力做好巩固提高工作,积极扩大高中阶段招生,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建立“市义务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基金,市上每年拿出一定专项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认真贯彻落实“两免一补”工作,到2007年,争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规范教育收费,认真执行基础教育收费政策,特别是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收费办法,加大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治理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持以寄宿制为主的多种办学形式,提高规模效益和教学质量。继续落实中央、省、市确定的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市政府批转的市教育局等10个部门制定的《关于做好我市“两基”攻坚县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学校管理,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农村教育快速发展。

3、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十一五”期间,职业技术教育紧紧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破除单纯办学办校的观念,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技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积极培养本地区经济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利用现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广泛开展扫盲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强“三教”统筹,形成较为完备的农牧民文化和实用技术教育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的要求。

4、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增加教育投入。认真落实“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督促县级人民政府认真履行义务教育责任,抓好教育发展规划、经费投入、教师管理和教职工工资发放等工作。督促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改善办学条件,维护学校的治安和安全,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市已出台的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保证《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在积极组织实施国家教育建设项目的同时,市级财政在现在每年安排200万元的教育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争“十一五”期间,使海西教育基础设施有一个根本的改观。做好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切实加强对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工作,做到定额征收,专户储存,并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坚决纠正一些地方截留、挪用或用教育费附加、转移支付等教育专项资金抵顶教育事业费拨款的做法。继续积极争取和组织实施好国家教育项目,抓紧进行中小学危房改造,力争到2007年基本消除现存危房。完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探索企业合理分担职业教育经费的办法。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

5、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贯彻《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学校编制管理,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依照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推进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制度;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等相关制度。改变教师教育模式,以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机构为依托,向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协调发展,职前职后教育相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构建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在“十一五”期间市每年从市财政安排的教育专项资金中拿出2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大力加强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学与管理水平。

6、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努力实现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十一五”期间,城镇中小学基本实现“校园网”,农村初级中学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数字电视收视系统全部覆盖,初步建立起远程教育运行管理保障机制,形成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技术服务。2007年前,建设并完善市、县、学校三级电教中心,配齐、培训专职专电教人员;在全市140所学校建成电子阅览室、电子语音室、资料库;在全市130所学校建成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到“十一五”末,在全市130所学校建成网络化教学体系,即:每所学校根据其规模配备5-40台计算机的电子备课室、电子主控中心、班班通、10-50台的计算机教室;对全市中小学校长、专任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全员信息技术达标培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第四篇:韶关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韶关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韶关教育信息网http://211.154.189.138/cms/app/info/doc/index.php/25368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争当全省山区发展排头兵、与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教育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先导。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规划和《韶关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市切实落实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为工作重点,坚持依法治教,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

1.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幼儿教育稳步健康发展。2001年至2005年,全市幼儿入园率从44.37%提高到57.81%。

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至2005年,全市小学五年保留率一直保持100%;初中三年保留率从92.2%提高到95.5%。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2001年至2005年,全市高中阶段在校生从60569人增加到123186人,年均增长19.42%,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从29981人增加到55342人,年均增长11.66%。

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1年至2005年,全市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从9991人增加到20846人,年均增长20.2%。

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和现代远程教育等各类继续教育蓬勃发展。

2.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办学主体日趋多元化,初步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

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突破。确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撤消了乡镇教办;14所市直学校(幼儿园)移交到区管理,强化了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宏观管理职能,进一步明确了区级政府办教育的职责;高等教育“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小学稳妥试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初步建立了优教优酬、实干高效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聘任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初步建成了覆盖普通高考、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统一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了招生考试现代化管理水平。

3.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迅速增加。经过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老区山区农村学校改造,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目前全市已有省一级学校29所,市一级学校91所,县一级学校222所。学校优质学位达17万多个,占全市中小学学位的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体育与艺术特色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市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12所,优质学位3.48万个,占中职学位的55.3%。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建设了一批市场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专业,确立了3个省级骨干专业,建成了5个职业教育实训中心,职业教育办学能力进一步增强。

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成效显著。韶钢职工大学改制为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韶关大学与韶关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韶关学院;2001年至2002年先后把原韶州师范学校、原韶关卫生学校升格为韶关学院的二级学院。目前,韶关学院有12个专业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全市普通高等院校有本科层次专业33个,专科层次专业48个,初步建立了专业结构较为合理、培养目标与市场经济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格局。

4.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大力实施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高校“特聘教授岗位计划”和“千百十工程”,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逐年递增。

2001年至2005年,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由27.3%增加到57%;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15.5%增加到29%;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65.2%提高到83.7%;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29.6%提高到66.8%。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从590人增加到1195人,增幅达103%;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从167人增加到472人,增幅达183%。

5.教育投入明显增加

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01年以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呈快速增长趋势,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01年的9.7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7.97亿元,增幅达84%,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从2001年的6.2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0.68亿元,增幅为7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从规模、质量、水平和效益来看,仍然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区域、城乡、校际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发展依然面临困境,严重制约着“普九”整体水平的提高。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强

教师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英语、体育、艺术、计算机等专业教师和卫生保健人员紧缺;农村小学教师普遍年龄偏大、知识陈旧老化;高中教师相对不足,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少数教师事业心、责任心不强,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3.教育投入缺口严重

“十五”期间,我市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增长迅速,但仍然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旧债未清又欠新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渠道单一;普通高中发展资金缺口很大;职业教育投入较少,机制不活;高等教育长期负债办学。

4.终身教育体系有待健全

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与物质投放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尚未建立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农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有待健全。

二、“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教育强市和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坚持依法治教,坚持体制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加快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强做优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初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综合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走在全省山区市的前列。

2.2010年目标

到2010年,全市基本普及从小学到高中12年基础教育,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市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幼儿教育入园率有较大提高。2007年,全市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75%以上,其中农村达60%以上;到2010年,全市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0%,其中农村达65%。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市实现小学六周岁入学。2007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6%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201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8%左右。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以上。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7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5%以上,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5%以上,市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规模大体相当。

——加快韶关学院和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步伐。2007年,全市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万人左右;2010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3万人左右。

——初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韶关电大建设步伐,到2010年远程开放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达到3500人左右。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到2010年,基本满足社会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完善韶关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积极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2010年,全市中小学按规定全面开设英语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3.2020年远景目标

到2020年,全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左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左右。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全市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发挥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每个县(市、区)要建设好一所公办示范幼儿园。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规范管理。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龙头,力争到2010年,每个乡镇办好1所中心幼儿园,积极发展村级幼儿园。

(二)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按照省的部署,逐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

——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撤销规模较小、布点分散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五0班额”工程,到2007年,消除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生活设施改造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校生活用房和生活设施,达到“四有”要求(有符合标准的学生宿舍、饭堂、厕所和冲凉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装备”工程,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充实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校常规教学装备,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实验室和图书馆(室)建设;到2007年,市(县、区)城区的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标率达到80%左右,农村60%以上的小学和70%以上的初中建成规范化学校。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标率达到80%左右。建设一批城市学生综合劳动生产实践教育基地和农村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场所。

——认真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把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所需经费纳入当地政府的正常财政预算,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子女能接受义务教育。

第五篇:河东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发展回顾

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河东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十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得到落实,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教育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学前三年入园率逐年提高。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继续保持100%。小学毕业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6%以上,初中义务教育完成率、初中毕业率、高中阶段升学率保持市区最高水平,高考本科上线率、高考录取率连年上升,保持了全市的先进水平。

——成人教育得到协调健康发展。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河东区工作站改建为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河东分校,标志着我区成人现代高等教育开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2005年上半年,河东社区学院和天津市城市高等职业学院河东分院的申办成功,使区内初步形成了中职、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文化生活教育与青少年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相互融合,学校常规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有机结合的成人教育框架,为创建学习型城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基础。

——民办教育进一步规范。区内民办教育机构已发展到73所,其中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16所,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57所。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为社会提供了优质公共教育资源,满足了适龄青少年要求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非学历教育民办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教育,年均培训人数7万人次,满足了社会各类教育需求,提高了社会各类人员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出了贡献。

——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网络成为我区突出特色,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区教育局第三次被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被命名为天津市唯一的“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双合格”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区。

——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以田径为基础,以足球为重点,始终保持“足球、田径”两乡美誉,形成了多种运动项目竞相发展的格局。“十五”期间,我区中小学足球、田径、游泳、击剑、篮球、乒乓球、棋类、躲避球等体育项目在全国和天津市比赛中,共获348项冠军,1444项次2-6名的好成绩。

——教育科研工作的先导作用不断增强。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先导策略,区内已基本形成了国家、市、区、校四级科研课题研究体系。国家级、市级课题结题率达100%,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国家、市级重点课题、规划课题受到学者、专家们的好评。

——学校布局调整日趋合理。全面整合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区内中小学由2000年的103所调整为46所(不含13个布局调整后暂时保留编制单位)。规范化学校和示范性高中、模范小学、示范园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所示范性高中,一所模范小学,全区七所幼儿园达到市一级园。区内小学、初中硬件建设全部达到“双高普九”规范校标准。中小学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到了国家教育部一类标准,音乐、体育、体测、美术、卫生等装备均达到了天津市“规范校”配备标准。全区50%以上的中小学拥有了天然、人工草皮运动场。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面实施“师表”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和“三名”工程,师德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脱颖而出,初步形成了“引进、留住、提高、流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动态管理机制。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依法落实民办教育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办学体制更趋多元化。健全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探索了现代学校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初步形成了天津市河东区

中小学现代化学校督导评估方案。

——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普及。全区中小学实现了以光纤接入为主的“校校通”,推进了教育资源应用体系和教育电子政务与电子校务体系建设。全区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教室普及率达98%,多媒体电教室普及率达97%,计算机生机比8.4:1。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与区外、市外及国外教育机构进行了多层次和多形式的合作,促进了对外合作与交流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我区已设立市级、国家级及国外等多个教师培训基地。

(以上数字为2005年6月底统计)

存在问题:

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办学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新格局有待完善。广大干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还没有做到最大化。教育均衡化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教育投入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需求。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的环境、机遇和挑战

外部环境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发展最快、变革最大、竞争最激烈的关键时期。通过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教改的主流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我国的教育除了面临着世界教育发展共同的趋势外,还面临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正在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新格局。在这一形势下,就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公平,为建设和谐天津、和谐河东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天津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目标的确立,将对教育的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河东区正处在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的关键时期,河东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为河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五年内中小学生生源的变化、居民住宅条件的变化对改善办学条件带来重大机遇。

新的形势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河东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这既是区委、区政府对河东教育的殷切期望,也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更是对河东教育发展的严峻考验。目前,各兄弟城区都在依据各自的优势跨越发展,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这使河东教育的发展面临巨大的考验。“十一五”期间,是河东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变化、获得全面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河东教育的发展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新阶段、新形势,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三个面向”,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升河东教育“软实力”,促进区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围绕我区“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

代化为目标,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区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总目标: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可归纳为“一个保持”、“两个提升”和“两个体系”。——教育的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市区前列。

——教育的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升。

——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形成开放灵活、富有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重点任务

——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满足所有学前儿童的入园需求,基本形成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向家庭辐射的多样化启蒙教育和指导服务格局。幼儿监护人、看护人接受教育指导率达到100%。2006年,每个社区要建立社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2010年,全区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95%以上;10所幼儿园达到市一级幼儿园标准,其中三分之一的园所将达到《天津市示范幼儿园标准》。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区义务教育入学率、毕业率及义务教育完成率继续保持100%。国办小学、初中教育优质资源供给能力达到100%。2006年,初中毕业合格率达到96%,2008年达到97%,2010年达到98%以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具备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达到85%。加强示范性高中建设,办好1-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做好恢复和建设历史传统名校工作。2005—2008年,逐步完成区内四所历史传统名校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办学特色、办学优势,扩大历史名校的影响力。

——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得到切实加强。实现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职前培训率达到90%以上,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参与率力争达到70%以上。

——结合区内布局规划和人口变化,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在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一批优质学校和幼儿园。到2010年,中、小学分别调整至20所左右(不含配套学校)。

——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显著提高。提升新任教师的学历层次,新任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到专科以上,新任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到2010年,幼儿园专任教师85%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小学专任教师98%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占50%以上;初中专任教师95%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水平达30%以上;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水平达6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100%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教育信息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全区所有学校都实现校校通,建成校园网。所有中小学都接入互联网,提高中小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搭建中小学信息资源平台,建成内容丰富、共享共用覆盖全区的教育资源库。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全区中小学专任教师都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广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普遍提高。在不断更新的基础上,使生机比达到7:1。

——基本建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发挥河东社区学院和天津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河东分院作用,努力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互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协调发展。促进教育资源更加开放,完善国民教育学习资源和设施,学校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开放。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行动计划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实效性。要立足当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建立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幼儿道德启蒙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纪校风建设工作,切实贯彻新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德育研究,整合德育资源,创新德育模式,进一步发挥我区家长学校工作的优势。全区中小学要达到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并保持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为0。建立科学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行考评制度,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公益活动。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将美育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至2010年,全区30%以上的中小学要办成艺术教育特色校,让每名学生掌握一项艺术基本特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内涵建设摆到突出位置,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坚持健康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提高全体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兴趣,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要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优化学生主体活动,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好课率,力求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让每一位学生至少掌握两种体育锻炼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体质和思想基础。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作用,坚持向本社区学生开放,要继续巩固我区足球、田径等体育优势,力争在各项体育赛事中,保持先进水平,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体育人才。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计划

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07年,区内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要尊重学生个性,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推进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积极稳妥、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六升七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多元化考核评价制度,力争到2010年取消六升七考试。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不得随意增加考试次数和考试难度,要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除初中毕业年级可以对少数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组织补课外,其他年级严禁举办各种名目的文化课补习班、提高班,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推进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实验,提高中小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至2010年,全区小学全部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成果要达到市区先进水平,具有显著办学特色的学校要达到80%以上。进一步加强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三)教研兴校、科研兴教计划

紧密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大力加强教学研究,进一步推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落实,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活动之中。切实加强教学指导、教学服务和教学管理工作,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大力开展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研究,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带有一定规律性的、可评价的活动项目。“十一五”期间,将完成“3158”课题立项任务,即3个国家部委级课题,10个市级课题,50个区课题,80个校级课题,推出一批在天津市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建成10个教育科研示范基地。为满足不同学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多样化发展,在“十一五”期间,编写区域课程教学资料。2010年,按照河东区课改优质课标准,各中小学每学期优质课比率不断提高。

(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行动计划

按照区域空间布局规划、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以及中小学办学条件新标准,根据小学就近入学、相对集中、合理设置、减少数量、扩大规模、优化装备的原则,合理制定中小学布局规划。建成3—5个素质教育实验区,将中小学调至40所左右;2006年,五十四中晋升为国家示范高中;2008年,三十二中晋升为国家级示范高中;要将海河沿岸的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重点,统筹安排,全力抓好。要加快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步伐,通过调整、整合、联合、合并等形式,提高学校规模效益,形成优势品牌,建成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促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五)实施终身教育体系计划

发挥河东社区学院龙头作用,以区内青年学生和全体公民为教育对象,构建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老年教育、非学历培训教育、社区教育等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公共教育资源为社区教育服务的效率。到2007年,申请天津市社区教育实验区。在此基础上,力争2009年,申请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并逐步使社区居民年培训率达到80%以上,社区学院的教育资源向区内居民全面开放,并基本形成具有河东特色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服务网络。区政府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为提升河东人文素质和环境,创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教育支持。

五、“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新格局。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高中教育、学前教育,鼓励投资者开办起点高、条件好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建立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共同发展的服务网络。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和优化民办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鼓励民间资金创办高质量的民办普通高级中学,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区内民办高中数量适度增加。

(二)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

深化学校用人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教师空缺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进一步规范和改进教师评价与考核办法。稳步推行聘用合同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

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各类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完善依法督政和依法督学的运行机制。建立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工作激励机制和公共管理监督机制,提高依法督政的实效。从2007年起,利用两年时间对全区中小学“三年目标”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2010年,完成第二轮“三年目标”综合督导评估及总结工作。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办法。

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完善学校安全监管体系、工作机制和安全稳定工作责任追究制。建立并完善校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三)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构筑人才高地。

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要求,创新师德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塑造高尚人格结合起来,形成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上线树立典型,以典型引路,发挥示范作用,下线明确底线要求,精心打造一批师德高尚、师能高超、师风优良、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新型人民教师。

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创新教师培训机制,逐步提高教师培训专项资金额度。认真实施继续教育,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根据实际情况为干部、教师提供出国进修、高校深造、访问考察、见习锻炼等长短结合、远近相宜多种方式的教育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强化校本培训,积极鼓励学校创造各具特点的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建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档案,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培养责任,制定相关政策,形成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的目标体系。鼓励特级教师、名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加大对名师、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的宣传力度,扩大他们的知名度。至2010年,我区要形成教育专家、名优教师、骨干教师的梯队,要有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名师。

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优化队伍结构。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调整和优化教育投入结构,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即财政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人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科学合理使用好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指导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收费办法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以稳定的投入,保障教育的稳步发展。

下载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