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信息大学: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主题班会讲稿(作者:霍诗麒)--学报第12期
中国信息大学: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主题班会讲稿(作者:霍诗麒)--学报第12期
一、什么是通识课
指我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共同课程。包括人文类课程、信息类课程、外语类课程、写作知识、硬笔书法、文体课程等。
很多反映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调查报告都说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第一位要求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些单位甚至以大学生是否具有某些具体技能来判断他的专业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校设置通识课程是否与社会的要求不合呢?
其实,这是一个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千差万别,他们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因他们单位的岗位设置,因时而异。如果办成某一个或一类的岗前培训机构,它的人才出路就非常窄,人才所能承担的责任就非常局部,就不是大学,甚至连职业学院也不是了。大学承担的是教育兴国的责任。大学只有为社会培养人才,才能生存。
二、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格,这种观念从大学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占有统治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我校的办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根据是:
1、高等教育可按毛入学率分为15%以下为精英阶段,15%--50%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阶段。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0%,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初期,每年毕业生人数较之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增长了几十倍,总量增长了上百倍。毕业生的去向再也不是国家机关和少数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国有机构对大学生的需求占了绝大多数,满足他们的需求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大学生存和发展之道。
2、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定位,体现了教育对社会负责,推动了学校面向社会实际开展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推动了知识创新,是推动各种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巨大动力。
3、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体现了教育对学生的负责,体现了满足学生提高作为社会成员价值及自身生活质量愿望的用心。
三、企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我们先从企业招聘选择人才说起。
1、现代企业选用人才的基本标准
(1)简历的基本标准
人力资源经理看到一封简历最想获取的是什么信息?有的简历只有一页A4纸的内容,却能让人力资源经理花一分钟去做详细了解,有的简历慷慨激昂却让人力资源经理看一秒钟就决定删除。人力资源经理做决定的依据只有一个,即是否符合企业和岗位的要求。通常简洁明了的简历最受欢迎,一份简历应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介绍,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电话、专业、学历、婚姻状况、住址;第二部分为学习经历,通常从大学填写,包括起始时间、学校名称、专业、学历;第三部分是工作经验,一定要注明从事的工作岗位、职责、业绩、公司名称和工作期限。应届毕业生应聘应更加丰富一些实践经验和学术成绩方面的内容,社会应聘一定要突出工作职责和业绩的描述,只写与应聘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比较明智。一张A4纸的内容就足够了,绝对不能有错别字和语句不通的情况出现。另外,多数人会带打印的简历应聘.但是企业会提供统一简历表格要求应聘人填写。其中也有看一下求职者写字是否漂亮的可能。
(2)表达的基本标准
有的求职者应该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接到人力资源经理打来的电话通知面试,但是在电话里了解了一些情况后.人力资源经理最后说如果适合的话会再打电话通知具体面试事宜。虽然没有见面,但是仅仅是电话沟通人力资源经理完全可以判断对方是不是企
业要找的人。接到这样的电话有两种可能,一种简历不够详细,另一种是电话面试。如果人力资源经理重复了一遍问题,说明你所答的内容并不是他想要的答案或者你的回答不够满意,一定要听清问题,用数据、有比较、有参照地来说明问题,而且一定要符合逻辑,用坚定自信的口吻清晰地表达出来,尤其在说明工作经历时,用突出的事迹和业绩来说明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有的求职者会因为紧张而说话吞吞吐吐。这样会给对方留下不诚实的印象,所以准备求职的时候应该先练习一下如何更好地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基本情况、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这样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谈都不会措手不及。
(3)面试的基本标准
面试不仅是与人力资源经理近距离的面谈过程,更是基础素质的考察,从衣着、言行、举止、表情等等各方面会给人力资源经理一个具体的印象。一些求职者说被人力资源经理拦住了应聘的路,复试是进行深入的专业考核.而在初试过程中.从专业角度人力资源经理并不深人了解技术,仅从品质、素质和凭个人喜好就决定了求职者是否适合是不对的,应该首先与专业的人士进行面谈,然后再进行基础素质考核。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还没有发挥个人专业特长就惨遭淘汰。的确初次面试多是考察个人素质和品质方面.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要由专业人士来面试,但是初试、复试的顺序决不能换。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企业文化决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优秀企业都会提倡诚实、诚信、积极、向上、创新等基础品质,而人才首先应该具备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积极健康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素质才能在专业方面有更大的发展.可见基础素质在初试考察中是非常重要的.但一些在专业方面有一点儿成绩的人却忽视了个人基础素质的培养而错失了很多机会。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每天必须做的功课,一个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人.才能对上级、下级、同级负责,做好适应内外环境的各项管理。一个人的基础素质不是一天能够形成的、与生俱来的.但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加以改善和提高。
2、人才基础素质缺失原因分析
有些企业通常不会招聘应届毕业生,因为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出现传真不会发.公文不会写,沟通无效,错误率、重复率较高,文化底蕴差,协作能力弱等等问题。
根本原因不只是应届生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能力,很重要的还有与企业的基础素质要求差距较大,尤其中小型企业不愿意承担半年甚至更长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来等待应届生成长。有些专业性较强的毕业生会认为专业知识才是铁饭碗,专业能力强其他方面可以差一些。往往是这类人把机会都丢在了基础素质考核上,专业的能力根本没有机会来展示。
基础素质和能力是所有工作岗位都必须具备的,包括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诚实守信的品质、对企业的忠诚度、文化底蕴、服从能力、执行能力、领悟能力等等,这些也是企业选择人才的基础要求,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素质和能力做支撑是无法承载高水平的专业技术的。比如艺术设计类的专业人才。如果没有高度的审美能力、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没有精炼的文字表述能力,就无法表现艺术的境界和设计的理念。
四、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路越走越宽
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的概念相关而理念不同,通识教育的涵义比博雅教育更为广泛。通识教育的英语名称可译为“General Education”,早期多译为“通才教育”。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通识教育指的是现代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既包括现代通识教育,又包含传统自由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着重于课程的结构,使学生具有较为广泛的人文知识,以统整知识,培养“统整的人格”,也就是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宽广的视野。就课程开设而言,通识教育就是在大学开设通识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理解模式”来认识现象、获得知识,使学生的视野开拓,了解与人生相关的知识与原则、方法,由人文科学的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中,建立共识,发展出高层次的学识,掌握与沟通信息,了解他人及社会化的能力。学生经过通识教育,其心灵将会更开放,思维更为广阔,适应能力更强,在变迁剧烈的社会,更具包容才能,从而使个人的整个人生更为清新活泼并得以健全发展。
通识教育在国外大学发展很好。以美国为例。美国著名大学阿默斯特学院院长米克尔约翰认为一所大学“如果只教会一技之长而不能培养出掌握完整知识、具备较深见识的人,那么大学就降为造就手工匠的作坊了”。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认为通识教育应致力于全人的发展,他认为“就青年而言,无需教会他们一切,但要帮助他们获得继续教育自己的习惯、观念及方法。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人力(manpower)的形成,而是全人(manhood)的发展”。
早在1978年,美国哈佛大学就在《核心课程报告》中明确通识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哈佛学生必须修习五个方面的课程:文学与艺术(熟悉人类重要的文学与艺术成就,进而发展艺术创造与表达);历史研究(以历史的眼光,了解现代社会的主要趋向,以及在过去历史中和特殊情况下人类事务的复杂性);社会分析及推理(了解一些社会及道德方面的基本概念,以发展系统思考现代社会及个人问题的能力);科学(熟悉物理学、生物学及行为科学之基本原则,并以科学之眼光正视人类及世界);外国文化(扩大文化经验,并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达到新的理解)。毕业生应该具有下列条件:清晰、有效的思考及写作能力;在某些领域中具有广博的知识与基础;对于所获得及应用之知识具有正确批判及理解能力,并了解宇宙、社会及人类自身;勤于思考道德与伦理问题,具有明智的判断力,能做出恰当道德抉择;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对于世界各种文化及时代深感兴趣,努力探讨。
我们从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报告》中,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对毕业生的要求,毕业生所具有的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相关的。因此,通识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起很大作用的。创新型人才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一所学校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甚至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在当今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质量上。像我们这样生源独特的民办院校,要想吸引更好的生源,培养更具竞争优势的学生,只有走教育创新之路,夯实通识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通识教育之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第二篇:中国信息大学:董雪: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
中国信息大学:董雪: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
同学们,我们学校给大家设立有通识课,通识课包括哪些课程呢?包括人文类课程、信息类课程、外语类课程、写作知识、硬笔书法、文体课程等。是我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
那么学校为什么要设立通识课呢?很多反映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调查报告都说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第一位要求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些单位甚至以大学生是否具有某些具体技能来判断他的专业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校设置通识课程是否与社会的要求不合呢?其实,这是一个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千差万别,他们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因他们单位的岗位设置,因时而异。大学如果办成某一个或一类的岗前培训机构,它的人才出路就非常窄,人才所能承担的责任就非常局部,就不是大学,甚至连职业学院也不是了。大学承担的是教育兴国的责任。只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大学才能生存。
谈到这里,我就要大家思考一下: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格,这种观念从大学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占有统治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大学生存和发展之道。我校的办学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定位,体现了教育对社会负责,推动了学校面向社会实际开展学术研究,推动了知识创新,是推动各种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巨大动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体现了教育对学生的负责,体现了满足学生提高生活质量愿望的用心。
安德鲁·卡内基曾经说过:“如果把我的厂房设备、材料全部烧毁,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马,几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虽说卡内基的话不无夸张之处,但它充分说明这位企业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那么今天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需要大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呢?
实例: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选拔学生的标准有四点:一是学习成绩优秀;二是社会实践丰富;三是最好是学生党员或是学生干部;四是有良好的外语功底,不少学生必须精通二门外语;
上海建工集团:首先要有吃苦精神;其次是专业对口、素质好;再次是组织能力强、实践丰富;
联想集团:坚持两大标准“选才”,一是对公司核心价值的认同;二是“人岗匹配”,即能否适应岗位的需求;
诺华制药:七大核心能力——创新、团队协作、领导艺术、顾客为本、变革发展、沟通技巧、注重实效;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英语、计算机、活动能力突出;
IBM:第一个是pride(自豪感),第二个是innovation(创新),第三个是 flexibility(灵活性),第四个是高绩效文化(贡献及工作热情);
英特尔集团:除了专业和语言的基本要求外,“学习能力”与“团队精神”是非常看重的因素;
西门子:“诚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人标准;
日本名企SMC:制造业白领蓝领差别不大,肯于吃苦最重要;
多维集团公司总经理王靖飞说:我们更看重大学生的有两点,一个是他们的自信;第二是学习能力。自信的表现是什么呢,是他敢于承受这种责任和压力,因为到每一个企业,都会给他们一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很多大学生不愿意承受,不愿意去接受这种责任的挑战,那就是没有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首先看中的是自信。第二是他们在短时间内能够适应企业,需要学习力,就是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马上能够适应企业和工作。
著名企业家吴先红先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六方面的基本素质。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树立“从我做起”的当代大学生使命感,恪守诚信原则。第二,要具备健全、健康的心智。即“大度和宽容”,“有积极的心态”,“学会换位思考”,“具备双赢的思维”,“善于反省”和“不固执,不保守”。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第四,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培养自主的学习习惯,以学为乐。第五,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最后,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正确的职业态度。
„„
从以上一些企业和企业家对大学生的要求来看,虽然由于各自企业的背景会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但我们还是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概括来看应该有以下方面:
1、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希望大学生要讲诚信,对企业对同事对上级都要讲诚信。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做事缺少责任心的大学生企业不会欢迎。要有职业道德,工作中要有敬业精神,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对同事要尊重和关心,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有起码的社会公德。
2、要有肯吃苦的精神。有些大学生到企业后被安排在车间一线工作,就非常不满意,原因是太累,人家40、50岁的人都在干的活他们天天喊干不动,这样的学生企业绝对不欢迎,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多高的文凭。
3、要善于沟通善于合作。企业的工作几乎没有单凭一个人就可以干成的,需要多部门多工种的合作,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沟通和合作,轻则影响你个人工作的完成,严重者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如有一家企业派出一个三人小组赴国外一家企业谈判引进项目,其中有一位是某名牌大学高材生,知识和技术都不错,但是在谈判中就是无法与另外两位意见统一,并且
固执己见,甚至一意孤行,结果外方认为这家企业不可靠,导致谈判失败。
4、要有必须的一技之长。一定的技能是不可缺少的,有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其基本技能都没有,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基本不能做,这样的学生企业肯定不欢迎。企业希望一个人有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且有不断扩展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潜力。
5、要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企业的发展要靠员工,尤其是那些具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精神的员工,就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会不惜代价争取这样的员工,留住他们重用他们。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专家詹姆斯.希尔曼多年潜心研究世界500强企业的用人之道,惊讶地发现有13种人是世界500强企业最讨厌也是坚决不用之人。
1.没有创意的鹦鹉;
2.无法与人合作的荒野之狼;
3.缺乏适应力的恐龙;
4.浪费金钱的流水;
5.不愿沟通的贝类;
6.不注重资讯汇集的白纸;
7.没有礼貌的海盗;
8.只会妒忌的孤猿;
9.没有知识的小孩;
10.不重视健康的幽灵;
11.过于慎重消极的岩石;
12.摇摆不定的墙头草;
13.自我设限的家畜。
当前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全球化、信息化。我们学校为大家设置人文类课程的目的是让我校学生有更深远的发展前景。中国要带领世界前进,必须培养大批有开阔眼界的人才,学习六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精神文明成果殊途同归,各民族各地区再发展中逐步融合的趋势,为承担我国的历史责任,为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创造更大空间。
我校的计算机课程包括办公自动化、网络基础、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丰富的内容,学好了这些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怎么能不欢迎?我校开设的基础英语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适应我国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需求,适应在我国境内的外资、合资企业对人才语言能力的要求,适应我国日益扩大的对外投资的需求。我校开设的写作基础、硬笔书法等课程,不但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还能生动的展示学生的优秀素质。
事实表明,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路越走越宽。一个人在社会上所从事的工作,与其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完全对口的少之又少。希望仅仅凭借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取一份好工作的想法,在多数情况下行不通。当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你面前的机会之多是你无法想象的。自身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把握机会的最重要条件。同学们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认真学习通史课,可以展示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比专业知识和技术更受企业欢迎。
讨论题:、大学开设通史课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专业课与通史课相辅相成的关系?、通史课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作用?
编辑:TN
第三篇: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 讲稿最终版
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 吕兰珍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全校师生又一次聚在一起,进行共同探讨和交流。在第二个专题的德育班会中,我们提到了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今天我们把这个话题再谈的深入一些,我们怎么做才能保证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一个好工作,从而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和打拼天下呢?
国家统分?已经成为历史。有个好爸妈?这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不解决多数人的问题。想来想去,靠天靠地不行,只能靠自己!可是,我们又应该如何被用人单位选中呢?我曾就此问题问过一些同学,绝大部分被问到的人都不假思考的说:当然是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取得一技之长了!在我们几乎所有人的潜意识里,专业(一技之长)=就业竞争力(生存能力)。
无可否认,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于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但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就能在社会上很好的立足吗?这种想法到底是否科学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可以告诉大家,我2003年本科毕业,读的是一所提前录取的学校,专业是法律,我本科毕业的同班40余名同学,除了12名读研外,其他同学有去国土资源的,有去国家和北京市纪委的,有去财政局的,还有去街道办事处的,甚至是去当“村官”的,真正进入法院、检察院的还不到10个人。以我的亲身经历,法律专业的对口率2003年也就30%左右。
再来看看我们身边的例子。丹海校长学习的是物理专业,现在从事的却是学术管理;子刈校长专业是无线电工程,现在做得却是教学管理;再来看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四位院长,夏萌院长是经济学专业 ;覃秀强院长是机电控制工程专业;谢谢院长是英语专业;苗福院长则是生物化学专业,他们的专业同样都与管理不搭边,但学院管理都做得非常棒。我校中层以上干部13名(正副校长六名,部门领导三名,院长四名),学教育管理的,只有一名,还不到8%。(四个院长)
事实证明,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和他所学专业的关联度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呈下降趋势,超过半数的人,他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并无直接关联,就拿我们党办来说,三位老师,一位是学电子商务的,一位是学计算机,还有一个是法律,都和党建专业没有直接关系。在今天的交流开始之时,我们提到过:专业知识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很重要,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又不难得出结论:一个人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科技飞速进步和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要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就必须全面发展,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由此,我们引出今天交流的主题,即“正确认识通识教育,努力学好通识课”。
一、什么是通识课
我们先对“通识课”的概念进行一个清晰的界定。我们今天所讲的“通识课”,指我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共同课程。包括德育教育、人文类课程、信息类课程、外语类课程、写作知识、硬笔书法、文体课程等。
二、为什么要学好通识课
1、首先分析一下大学教育的目的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格,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提高个人修养,这是大学教育为少数人“专享”时代的产物。我国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5%,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数量有了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而且毕业生的去向绝大多数是流向了非国有机构。经济的搞活催生了庞大的市场经济实体,而且它们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如何满足众多经济实体日益多样化的用人需求是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为社会培养适用性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我校的办学目的是满足社会的多样化用人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根据是:
1)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定位,体现了教育对社会负责。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但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增长得更加迅猛,能否充分满足这种需求,关乎到民族的振兴,于是,社会喊出了教育兴国的口号。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巨大需求不但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而评价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标准只能是大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程度。打个比方,学校好比是工厂,毕业生就是学校的产品。一个工厂只有生产出更多适销 2 对路的好产品,才能更好的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一所大学只有培养出了合格的适用性人才才能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欢迎,也才能真正地做到对社会负责。
2)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定位,体现了教育对学生的负责。我们在交流开始的时候,已经提到,绝大多数同学上大学的目的都是毕业以后找一份好工作。这种想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直接提到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肩负的责任,是不是失之狭隘。我倒不这么认为。
所谓好工作的积极含义或者说普遍含义,无非是两条,一是待遇优厚,二是能让就业者有所作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就待遇而言,谁不想提高生活质量呢?况且中国的传统观念向来重视对家庭、亲人的责任。实际上这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你连自己的生活都顾不住,怎么有能力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照顾亲朋呢?再说有所作为、有所发展,当然必须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因此,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证他们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就是对学生一生负责。
3)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定位,体现了对教育的负责。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尖锐批评,究其原因,公办学校一家独大,垄断教育领域是根本原因。众所周知,垄断的结果只能是保护落后,损害公众。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做出了鼓励兴办民办学校的战略决策,制定了《民办教育促进法》。虽然高等教育的管理部门和公办高校的举办人都是教育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有力的竞争机制,但是,毕竟民办教育已经诞生,并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办教育的兴亡,关乎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关乎到国家的兴衰。民办学校的资金来自社会,只有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民办学校才能被公众所接受,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才能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基于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和对教育本身负责的教育理念,我校确立了“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定位,这一定位完全是根据“为社会培养适用性人才”的大学教育目的得出的。市场经济下,经济主体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他们的用人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加上新旧行业的交错、更替,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很难满足市场和社会多变的需求,所以,加强通识课的学习,增加人文、社科等 知识的积累,增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将直接为我们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打下基础。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打工皇后吴士宏的故事吧。她是护理专科毕业,因为工作不能解决温饱,自学英语和打字技术应聘到外企做了一名普通行政,后来凭借自己非凡的业绩先后出任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和TCL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吴士宏的成功绝非专业知识的深厚,也绝非命运的垂青,应该说她的成功,除了毅力和付出,过硬的英语交流和打字技术、深厚的人文积累和沟通技巧也无不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激增,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全面提升。1)社会用人需求剧增,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空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繁荣。也正是由于竞争的需要,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家都认识到,得人才者得天下。不但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力网罗各类人才,就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对吸引人才的重视程度也空前提高。我举一个例子,能典型的说明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在美国,与“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大财阀的名字列在一起的,还有一个“钢铁大王”,我想大家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吧。他就是安德鲁·卡内基。安德鲁·卡内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把我的厂房设备、材料全部烧毁,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马,几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他的这句话,除了豪情和超凡的自信,无不充分说明了这位企业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2)重视全面素质的提升,代表了现代企业的用人方向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些著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上海汽车工业集团,选拔学生的标准有四点:一是学习成绩优秀;二是社会实践丰富;三是最好是学生党员或是学生干部;四是有良好的外语功底,不少岗位要求学生必须精通二门外语;
上海建工集团:首先要有吃苦精神;其次是专业对口、素质好;再次是组织能力强、实践丰富;
联想集团:坚持两大标准“选才”,一是对公司核心价值的认同;二是“人岗匹配”,即能否适应岗位的需求; 诺华制药:七大核心能力——创新、团队协作、领导艺术、顾客为本、变革发展、沟通技巧、注重实效。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英语、计算机、活动能力突出;
IBM:第一个是pride(自豪感),第二个是innovation(创新),第三个是 flexibility(灵活性),第四个是高绩效文化(贡献及工作热情);
西门子:“诚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人标准。
多维集团公司总经理王靖飞说:我们更看重大学生的有两点,一个是他们的自信,敢于承受责任和压力;第二是学习能力。短时间内能够适应企业,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马上能够适应企业和工作。
从以上一些企业和企业家对大学生的要求来看,虽然由于各自企业的背景会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但我们还是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概括来看应该有以下方面:
①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希望大学生要讲诚信,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能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对同事要尊重和关心,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要有起码的社会公德。
②要有肯吃苦的精神
有些大学生到企业后被安排在车间一线工作,就非常不满意,原因是太累,人家40、50岁的人都在干的活他们天天喊干不动,这样的学生企业绝对不欢迎,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多高的文凭。
③要善于沟通与合作
企业的工作几乎没有单凭一个人就可以干成的,需要多部门多工种的合作,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沟通和合作,轻则影响你个人工作的完成,严重者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④要有必须的一技之长
一定的技能是不可缺少的,有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其基本技能都没有,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基本不能做,这样的学生企业肯定不欢迎。企业希望一个人有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且有不断扩展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潜力。
⑤要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企业的发展要靠员工,尤其是那些具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精神的员工,就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会不惜代价争取这样的员工,留住他们重用他们。
从上面介绍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出,企业人才需求的空间与日增长,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全面提升的,绝不是仅有专业知识就可以被满足的。而且有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走出校门之时,就有的专业知识已经过时,企业中各种优秀..............60%....................专才的~95%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则是在参加工作以后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的。...90%..................................从这个角度上讲,企业普遍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专业基础扎实,能有一技之长”,而是能快速适应和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发展要求,能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学习和提高,从而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可塑性”人才。
对于大学教育来讲,“可塑性”人才的培养绝非单一的专业知识教育可以完成,它必须通过通识课教育形成人文、社科等多种文化知识的合理结构,进而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有理想、有文化、有技能,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有用人才。
3、从当前的时代特点来看,信息化、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当前时代特点。1)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成为历史不可逆转的脚步。未来世界是一个逐步走向“大同”的过程。我们必须看到,矛盾和冲突只是局部和暂时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联合国、世贸组织、欧盟等全球性和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大学生作为历史责任的承接者,必须清楚的看到世界融合的大趋势,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成为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明星。
2)信息化趋势深刻地改变着世界
信息技术的大规模采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节省了成本。计算机的使用,使我们处理数据的能力有了迅猛提高,并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办公自动化,不但为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更催生了第三方物流等新兴产业。数控车床的采用,比人工操控车床的效率高出数十倍,由此导致了重型工业制造业的重新整合。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但创造了百度、网络邮箱、网络游戏、网上商城等 新的经济形式,使信息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而且极大的增强了公众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话语权,为社会政治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可以说,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决定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作为,可以说,学好网络和计算机知识,你的就业竞争力就会倍增。
3)美国的日渐衰落和中国的逐渐崛起
当前的美国,仍然是颇具实力的头号超级大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它表上不可一世的现象,不能掩盖其加速衰落的趋势。美国长期奉行以消费拉动经济的政策,却因消费过头导致次贷危机,本身受到重创,还拖累了世界经济;美国耗资上万亿美元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不但没有建立起他们期望的政治经济秩序,反而加剧了国际国内矛盾;美国过分依赖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掠夺别国财富的结果,使自身负债累累,负债总额已突破13万亿美元,美元大幅贬值。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奉行的优先发展经济建设及与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国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之一,承担着引领全球发展的重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大规模推动我国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甚至可以说,中国在未来能否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更上一层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大学能否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在信息化、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现代的大学生承接着祖国发展的未来,是“教育兴国”的最终实现者,我们必须在大学期间充分掌握外国语言沟通的技巧,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并积累丰富的人文、社科等知识积累,才能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准备。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我校通识课的设置正式基于这些考虑而进行设置的。
三、学好我校通识课的意义
1)加强我校通识课的学习,能极大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首先,人文类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成果殊途同归、各民族各地区在发展中逐步融合的趋势,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能与各国人民和谐相处,为更好地承担我国的历史责任和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但极大的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而且极大的推动了对外投资,如能源业、原材料业、金融业、贸易业、7 文化业、旅游业、建筑业、餐饮业等等众多产业纷纷在国外发展,急需大批能快速融入当地社会的优秀人才,我校的人文类课程,就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国际合作人才。
有个别同学抱怨,四史的学习毫无价值,甚至是浪费时间。但在这里我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四史,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和视野,同时也有很大的实用性。我知道一个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大学毕业生,他的英语非常地道,在跟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没有任何障碍,但他在教外国人学汉语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的历史知识极度贫乏,以至于经常无法回答外国人这个方面的提问。所以,她最终在决心恶补中外历史知识,并准备考取历史专业的研究生。这个事情说明什么呢?请大家记住:没有无用的知识,只有不懂得运用知识的人!
接下来,我们来看英语学习。很多人都认为学好英语用处不大,目前的很多工作对英语能力都没有特殊要求,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今后还会如此。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2010年中国最后一批受政策保护的产业转型完毕,我国完成了自己的承诺,外国资本、人才开始大量进入我国各个行业,国内企业从业人员英语素质亟待提高,社会对英语需求骤然提升。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的快速提高,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活动会呈现出爆炸性增长,没有一定程度的外语能力,会极大的限制你的发展,甚至会对你的心里产生重压。
我们在这里预言,将来社会,如果你不懂得外语交流,就像今天的社会,你不懂得使用计算机打字,不懂得QQ聊天一样,将成为未来的新型文盲。这里所说的“未来”大家不要觉得很遥远,要知道,计算机在中国开始普及到现在60%以上的中国人口在使用QQ工具的同时练会了打字技术也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将来社会,我们必须学会外语交流,这一点我们所有的大学生必须要正视,但大家不用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因为,我们并不必要求每一个同学在学校期间就精通外语,能够考过专
六、专八,可以独立具备翻译水平。事实上,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只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在进入社会后,就能在使用中不断提高。有些同学在以往的外语学习中下了很大功夫,背过不少单词,但外语沟通能力提高的不快,学过的单词也用不上,以至于慢慢的丢掉了,由此产生了对外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方法对头,外语学习没那么难,关键是把背单词变成背 句子,你不妨下点儿功夫试一试。我校为此在2008年正式将英语列入全校通识课程体系,通过四个学期的英语听说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适应我国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需求,适应在我国境内的外资、合资企业对人才语言能力的要求,适应我国日益扩大的对外投资的需求。
我校的信息知识课程包括办公自动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等等。计算机系列基础课程的开设,一方面迎合了“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它也切实使我们掌握了几乎进入任何行业都必需的一种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使我们熟练应用各种办公软件,提高工作效率;《数据库》的学习,为我们处理大批量的数据,保存和检索各种有效信息提供了高效能工具;网络基础为我们有效的使用局域网络和internet拓展了空间;多媒体则是我们从事多种工作都离不开的一个好助手„„而所有这些课程,都属于操作型和应用型的,只要你用心多练,完全就可以熟练掌握,一方面多一种技能的掌握,无形中为我们拓宽了就业渠道。
说到这,我想起了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她顺利考入了东北大学当时比较热门的材料专业,但毕业时却发现很不好找工作,最后恰恰是她在大学期间学的比较扎实的一门编程课使她最终进入了著名的东软集团。现在当然她已不负责编程,而是进入了管理岗位。但这个事例无不说明: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只要你有厚重的积累,总有一个最好的机会适合你。
我校开设的写作基础、硬笔书法等通识课程,不但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还能生动的展示学生的优秀素质。我们不否认一手漂亮的好字能第一时间博得他人的好感吧。都说“字如其人”,如果写得一手好字,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肯定可以相应提升;而潇洒流畅的文笔,是你在很多岗位上都能如鱼得水,甚至脱颖而出的一个制胜法宝。,任何岗位都需要与多方面沟通,如汇报工作、提出建议、与客户沟通、研究市场、策划新业务、总结经验等等,如果您能在某一个场合恰当的崭露头角,你的才华必定为领导所赏识,从而赢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2)通识知识构成人才素质的主体
大量的统计结果表明,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进入社会后的工作专业对口的概率很低,这是因为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很难透彻的认识自己,很难充分的认识社会。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对艺术设计感兴趣,也了解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很大,于是选择了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进入工作岗位后才发现,自己的艺术设计能力远逊于其他人,倒是自己的经营才能很有潜力,该行从事艺术品经营活动,很快就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我国的大文豪鲁迅年轻时立志学医,治病救人,造福社会。可随着对社会认识的加深,他发现人民痛苦的主因不是疾病,而是社会制度的落后,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成为中国新文化的旗手。
还有无数事例说明,学习和就业之间的专业不对口大量存在,这种现象并不妨碍一个人成才,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不考虑一个人的先天潜力,这是因为他们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具有大量的通识知识。这种通识知识是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能用的上的,是能陪伴你终生的知识。
四年前,我完成了7年法律专业的学习顺利毕业,我曾对自己从事法律专业的职位充满了自信。然而各种机缘巧合,我来到了信息大学,当了一名老师,现在在党务办公室,跟法律一点不搭边,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工作的热爱。而且我还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7年法律专业的学习,使我养成了严谨的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想这一点,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我都将终生受益。
3)掌握必备的通识知识会为专业上的充分发展提供保障
让我们分析一下人们获取知识的规律。小学阶段获取的知识是人类知识的最基础部分,中学阶段则是小学学到的基础知识的提高和扩展。这些知识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因此,绝大多数教育学家都反对在中学阶段实行文理分科,认为偏重一部分知识形成的知识构成缺陷将严重制约一个人的充分发展,甚至会造成心理问题。
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开始学习应用知识,这些应用知识也分为通用部分和专用部分。就高等教育的世界潮流而言,本科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加上适当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在研究生阶段,教育的专业程度越来越高。这样的安排,依据的是对高等教育的长期研究结果。
举个例子,比如在教育非常发达的美国,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法律、医学等专业的学习在本科阶段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为这些专业的学习前提就是要 求你必须达到本科毕业,换言之,美国的大学本科更多的是在学习通识教育课程,而非专业教育。其原因就在于很多专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大量的通识知识作为铺垫。比如你选择学医,就必须广泛的涉猎生物学、运动学、营养学甚至是化学等等知识。
现在,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下,一方面,人在进入工作岗位时有大量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存在,另一方面,大学本科学习的内容是以通识教育为主,那是不是说多数人都没有对口的或充分的专业知识呢?当然不是,不但不是没有专业知识,很多人的专业知识还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们的专业知识是怎么得到的呢?答案很简单,在工作岗位上学习获得的。研究证明,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只有5%-10%是可以为直接企业所用的,所以我们在步入社会以后,还要不停的学习和充电,积累丰富的实践知识。实践中,越是通识知识学得扎实的人,进入工作岗位后,其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的能力也就越强,速度也越快。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一点的是:当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面前的机会之多是你无法想象的。然而能不能把握机会,更好的发展自己,则要靠自身的“厚积累”,即广泛的适应性。这种积累,来源于三个方面:
1、通过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强化我们自身的可塑性,即到新的环境,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本领,从而迅速适用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
2、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从某种角度来说,本科阶段的专业教育也是另一种类型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不在于我们学习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和面对现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企业专业素质的要求的实质。
3、实践告诉我们,在职场上的长期竞争,除了一定专业知识外,更多的还是要靠通识课积累的文化底蕴,这一点,我们切不可短视。通过学校通识课的学习,使我们掌握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从而“外塑形象,内修素质”,学会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计算机操作本领,学会外国语言沟通的基本技巧,打好写作基础,积淀人文素养等等,从而把自己打造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适用人才。
同学们,我校通识课的设置,既是对时代潮流和社会用人需求的牢牢把握,也体现了学校希望大家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的良苦用心,希望大家充分的重视通识课程,不断激励自己,为成为新世纪可塑性的社会适用人才而努力!
第四篇:中国信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调整
中国信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调整
本网讯(记者 宛豪)基础教育系教师田洁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近一年研究,并多次在会议上交流。日前,优化调整后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方案已初步形成。2014年7月22日,田洁就该方案进一步征求领导和教师们的建议。方案在最后修改确定后,将于2014-2015学年开始实施。会上,董事长张亚林特别提出,要充分发挥选课制的优势,不能让“专业”成为学习的阻碍。
我校学生毕业要求修满的基本学分数为200学分,通识教有70学分,分为三大门类——技能类型,知识类型和文体类型。
门类
课程分类
课程名称
技能类型
48学分
信息化技术
18学分
Wndows操作系统及互联网应用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
智能终端应用
信息检索
数据存储技术
网络信息安全
英语
18学分
英语听说
表达
12学分
写作基础
演讲与口才
硬笔书法
社交礼仪
知识类型
16学分
伦理与道德
4学分
法律基础
社会科学
6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发展史
经济
4学分
经济学基础
哲学与思维
2学分
逻辑学基础
文体类型
6学分
文艺体育
6学分
选开三门课程(足球、篮球、高尔夫、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健美操)
通识教育课程分类表
田洁对课程作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教学要求。通识教育关注企业对求职人员的非专业技能类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如良好的身体素质、沟通表达能力、英语听说水平、对办公软件的运用等。该方案中还增加了关于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必备知识,如Wifi的配置,云存储等内容。具备这些知识能力对学生的学业和就业都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通识教育课程集中在大一基础教育系教授,大二开设小部分课程。学分平衡表如下:
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平衡表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总计
大一
54大二
总计
270
学分平衡表
计算机基础教师康妍认为这一方案非常细致,加入了关于移动网络、通信工具等教学内容,符合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具有创新性。她在授课中体会到多媒体类课程,如制作Flash、图片设计等实用性强,非常受到学生的喜爱,建议保留。副校长张子刈解答到,多媒体基础并没有取消,由于该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如Photoshop等)贴近于设计专业,因此由文化创意系开设更为恰当,可供全校学生选修。
数据中心教师张皓提出移动终端的应用如微信、手机淘宝、手机银行等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建议适当加入硬件知识,软硬结合,让学生可以自行处理遇到的问题。网络工程专业教师宁
国辉认为大一开设网络信息安全过于深奥、偏理论化,建议开设重实践少理论的课程,先让学生产生兴趣,为日后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学术交流会 田洁
田洁介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英语听说教师董甫对于英语教学统一使用教学软件《英语口语8000句》这一举措提出异议,认为应适当保留纸质版教材。
校董事李可认为选修本身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提出留给学生自主选课的机会。针对此问题,张亚林谈到:通识课的必修学分要限制在最低,加大选修的份量。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选择通识选修课,也可以根据喜好和未来职业要求选择不同专业的选修课。不应该让专业成为学生学习的阻碍,要让选修充分地发挥作用。
教学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优化,从而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与社会需求接轨。因此我校教师一直致力于教学研究,不曾松懈。基础教育系针对2014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整,在授课中加入了新的时代因素,考虑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学校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宗旨和理念。
编辑:王洋
第五篇:中国信息大学: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
中国信息大学: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起源于欧洲,成形在美国。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广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的底蕴,又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本科阶段前两年课程几乎都是所谓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后两年和研究生阶段学的才是专业知识。在我国内地,通识教育近年来也因其独到的优势开始为人们所重视。2005年,复旦大学组建了包括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等六大模块在内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力求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通识教育的积极作用感受颇深,并认为,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普遍存在的单一学科倾向已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而引入通识教育,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他们培养成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受传统的“培养专业化人才”思维的影响,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一直以来都比较单一。多数院校在研究生阶段以前依然沿用传统的美术绘画教育方式,即图式中心论的单一知识结构、技法逐次升级的重复教学,以及侧重于表象资料收集的写生式实践环节。同时,由于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前就确立了“专业设计人才”的发展目标,从社会、学校到其自身都对此形成了一种定式,美术以外的文化课程从高考前的应试训练阶段便有意无意被轻视。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偏窄。显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与艺术设计自身的发展规律相背离,更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文理互渗融通。这对于拓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突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无疑有着极强的针对性。今天的艺术设计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本体范畴,而是已经成为构建公共社会生活过程和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综合手段,艺术设计专业与各学科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关系也日益融会贯通、相互迁移,逐步体现出复杂的跨学科特质。如果学生们能通过通识教育,在充分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系统了解一些社会与人文、历史与哲学、工程与技术、环境与生态等学科的知识,将有助于他们解决多种知识需求之间潜在的矛盾,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设计艺术,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对象。
艺术设计的创造力往往在瞬间发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对于世界真谛的一种顿悟。这需要平时的深厚积淀,而独特的创意更来自于跨领域的广博知识。西方美术史上,我们耳熟能详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既是伟大的艺术巨匠,同时也具有多个领域的深厚修养和造诣。从这个角度上讲,拥有优秀创造力的人往往是“通才”,仅掌握单一技能的人则多半创意贫乏。因此,要培养一名创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决不能仅仅立足于本专业的土壤,艺术设计专业有必要与各学科充分结合起来,从更为广阔的领域中汲取养分。而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们在自己的专业之外接触到更多新鲜有益的知识,令他们的视野和思路变得开阔,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并获得更多的创作题材和创意思想,这对于增强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艺术设计是一个尤其需要人文精神的学科。优秀的创作者们往往会对一些事关安身立命的终极性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层的思索,而优秀的设计作品则无不体现着人类思想的深度与力度。但在目前这种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和自我定位之中,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了解和思考越出专业知识层面的某些超越性的问题,加上浮躁而功利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可能连进行这种思索的愿望都没有。
艺术设计教育要为自己寻找出路,必须找回缺失的人文精神,而通识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从广阔的知识之海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习惯。通过深入研读先贤的经典,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作者思想的深邃,从而获得心智的训练和提升;通过了解历史的变迁,通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充分的反思;而通过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对客观对象进行更高境界的把握。可以想见,接受过这种通识教育训练的学生,已经因其所拥有的人文精神,在通往优秀艺术家的道路上比别人先行了一大步。
另外,通识教育也是帮助学生们确立科学的内在价值尺度,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创作人生同样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大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矛盾最普遍、最突出、最激烈、最难把握的时期,如果不能在此时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内在价值尺度,形成健全的人格,他们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便丧失了最重要的前提。而通识教育能有效地赋予学生们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将他们培养成健康、快乐、有完善人格的人,这将为他们在今后创作出积极健康的优秀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