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汪起发讲座反思(何永飞)
起发老师带来的启发
----听汪起发教授讲座的反思
2012年9月26日晚,我们在阶梯教室聆听了一次关于“建设高效课堂,深化课程改革”的讲座。主讲的是安徽省中学特级教师、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历史学科委员、安徽省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讲师团成员、安徽省中考命题历史组组长、黄山市屯溪四中书记(原校长)汪起发老师。听后有许多地方深有感触。以下我就其中感触颇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汪起发老师提出再读“教育”,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一)何为教育?汪老师说:教育就是教育。当你把教育理解成“教书”时,你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教书匠,当你以为教育就是“教学”时,你会为了那些功利的目的而日复一日消耗体力,当你把教育想象为“教育”本来的样子时,你会发现书香飘溢、诗意流淌,智慧碰撞、心灵相遇才是真正的教育。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教学生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就是教育?也许是吧。
(二)优秀教师需有求真的品质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教与学的真谛明确地概括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做真人。”要言不繁,一语中的。人民教师担当着“经师”和“人师”两种角色,肩负着教书与育人双重责任,即既是学生寻求真理的导师,又是学生学做真人的表率。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上特别需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在铸魂育人上特别需要具有真诚坦荡的情怀,在为人处事上特别需要具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德。
(三)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汪老师也提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1)与学生谈话要先求同,再求异;(2)处理学生问题要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
(3)对学生的期望要先期盼学生成长,再期盼学生成功。(4)课堂教学要先仿照,再创造;(5)自身成长要先升值,再升职。这些观点都非常精辟独到,意义深刻,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感谢汪老师的讲座,感谢学校主持的这一次活动,让我这个初进英华的新人有了一次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同时我也将以这次讲座来指导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争取更上一层楼。
------何永飞
第二篇:王永飞新课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弟八联办小学王永飞
新课堂的实施使我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在教学中也在不断研究探索。课堂上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但是,在实施新课堂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理论上的欠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引起我的反思。
一、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为使用。但在授课中我却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后来我就不断探索,要求小组讨论,尽量提出明确目标,比如自学课文,先要求组内每个同学读一段,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不会读的同学。再互相检查生字的勾画情况,段落序号标出来没有。让学生充分自学,留出充足的时间。在后来的新课学习中,教起来就不会觉得吃力,反而更轻松,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原来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我们要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决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我们课堂教学的“调味料”或“商标”。合作学习也不应期望获得统一的答案,应允许学生在合作讨论后仍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二、重视课堂评价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是“导向”。在课堂上把握好评价的时机,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欣赏他,激励他,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更自觉的学习。教师的评价语言还应该富于变化,富有价值。另外,我还注意课堂评价的多元化。课堂评价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比如在学生朗读或回答问题
后,我都邀请学生来评价。开始学生大都只会挑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我就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一个人,既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到别人的不足,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高。再如在生字书写的教学中,我有时有意写一些不规范的字,让学生评价。一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弄清楚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只有这样,他才可以指出老师的错误所在。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学生对老师的盲目崇拜,知道老师也是凡人一个,也会出现错误。三可以诱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
三、不但要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的体现
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教师把过程当作目标,把“学过了”当作“学好了”,把“分析完了”当作“分析好了”。很明显,“学过”与“学好”,“分析完”与“分析好”之间是有很大区别和距离的。学生学过了,但并不能说明就完全掌握、理解和吸收了。教材分析完了,同样也不能说明就是分析好了。并且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分析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和目标。这样的过程和分析,忽视了目标的存在,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更谈不上对教学任务的落实了。另一种倾向就是只重视结果的得到而忽视了过程的体现。本人认为过程的体现应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老师教的过程,即老师是如何启发引导的。二是看学生学的过程,即学生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就拿语文朗读指导
来说,朗读一般也讲求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二是质量。朗读的次数多了也可以算作是有了朗读的过程,但更应体现出质的训练过程。怎样体现呢?同样要通过数量来体现。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后一次要比前一次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要能体现出诵读训练的层次性来。要能让学生在多次反复的不断训练中,逐步的去体味语言,体会情感,提高朗读的能力,最终达到自能感悟的程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看学生会不会认,会不会写。还要看他在学习中是怎样获取知识的,存在什么问题,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才能及时的调控教学进程,将问题解决在课堂之中。既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关注过程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