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绽放生命的课堂》.实习简报
绽放生命的课堂
实习前的练兵活动在本星期,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应实习地点九完小的要求,我们在练兵实习期间,也积极地在学习和贯彻“生本教育”,并于本周周五每人书写了一篇“生本教育”学习心得。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郭思乐教授强调:教育是美好的,给学生一点激情,可能收获的是他们一辈子的感激!
在生本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我最为感动的一点是: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感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例如,在我实习前的练兵期间上的一堂语文课《舍不得这棵树》,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同学们课后再去读课文,想想老师下节课会提出什么问题,而同学们又该如何找到答案。在第二课时上课一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并把这个问题抛给其他同学,让大家一起寻找并比较各自的答案。在讲到结尾处段落,从文中内容引申到作者之所以最舍不得这样一颗普通的树,是因为在有梧桐树陪伴的日子里,它一直以来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我在课堂引导学生更多的感悟生活中的爱、感动、和付出。比如我会说:“同学们,每天你清早起床吃的早餐,是谁,在你还没起床的时候就轻手轻脚的在厨房忙活,才让你可以吃得饱饱得来上学,当然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还有孩子每天吃不饱饭”。我希望现在的很多孩子能够明白,美好的生活真的来之不易,要珍惜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要更多的关心身边的人。通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们会想到生活中很多实实在在的事物和人,他们都为我们的生活默默地奉献着,而不仅仅是说向雷锋同志学习。
作为一个学生和一个未来的老师,我依然认为,老师能带给学生的是对于生活的更多感悟,感悟生活感悟生命从而也学会感恩生活,学会生活的方法。当然这是一条很长远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郭思乐教授强调:教育是美好的,给学生一点激情,可能收获的是他们一辈子的感激!
第二篇:生命的绽放
生命的绽放
——读《清塘荷韵》有感
我喜爱梅花的傲雪绽放:喜爱牡丹的富贵耀眼:喜爱月季的温文尔雅:喜爱栀子的清新淡雅,更有奇妙于淅淅沥沥的雨花„„而季羡林爷爷笔尖的荷花却让我一见钟情。
我一向觉得荷花是高雅、纯洁的象征。可今天读了季老的《清塘荷韵》我彻底改变了对荷花的印象,因为他的精神所给予了我无限的力量,敢于面对困难和险境……它令我感触颇多,它让我深受启迪。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领悟生命的仁者。
那雄雄燃烧的希望之光,那泯灭不了的渴望之情,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撒入池塘的五六颗莲子在淤泥中沉睡了两年,是的,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是怎样展现生命的绽放的。盼着盼着,它在第三个年头冲出硬壳,长处“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干涸枯萎的心得到慰藉。多少个春夏秋冬,风沙雨雪,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在漫长的寂静后,——第四年,它竟遮掩的半个荷池,粉红天使般的花儿绽开了,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我想:“这正是生命的绽放吧。”
随着季老清丽文笔的描写,我仿佛亲临荷塘,体验到荷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繁荣昌盛的景象,从中感受到荷花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季羡林爷爷的喜爱与关怀之情,使我们由美丽的大自然想到人间的美好生活。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的确,生命所迸发出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是伟大的。一首歌唱得好:“希望就在前方。”不要放弃,只要我们心中还装有希望,生命就会绽放光彩,明天相会为你喝彩。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季老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也许,季爷爷对荷花的热爱也来源于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吧!在生活中,只有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才会迸发出渴望和动力。珍惜生命,向往美好,这才是我们思想的最高境界,最远体验,最深感悟。
第三篇:绽放的生命
蜡烛燃烧了自己,却为世界带来一丝光亮,驱散那无尽的黑暗;张丽莉奉献了自己,却挽救了年轻的生命,为数个家庭带去希望之光。她以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对自己学生的满腔热爱点燃了一个个稚嫩的生命,同时也点燃了自己的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让生命之光绽放。
我们不能忘记这个时间“2012年5月8日20时38分”,我们不能忘记那一幕,年仅29岁的张丽莉学姐在一辆失控的客车冲向自己学生之时,她毅然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或许我们很是诧异,心中总会有个‘为什么’。为何在危险来临之际,她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挽救她的学生。逃避危险是人的本能,为何她会临危不惧,将学生推向那安全的角落。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生命绽放美丽。
一个她,感动一座城;一个她,感动一个国家。她是一位班主任老师。她喜欢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在活动中团结学生,在活动中教育学生。她把她所有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都奉献在班级活动中。因为她的爱,一些灰暗的生命闪现了光彩;因为她的爱,一些歪斜的生命挺直了脊梁;因为她的爱,一些困顿的生命重现了生机。
起初,我们对她没有深入的了解。那时的我们并不知道张丽莉学姐,并不知道张丽莉学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她的学生们的付出。直至她的事迹被曝光,我们才真正的了解她的人生,她对教育的热爱,她对学生的喜爱。大爱无疆,或许这是我唯一可以用来形容的词汇。正是因为她的大爱,危难来临之际,临危不惧的她将一片美好的前途、一个美好的明天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不是自己。正是由于她的这种大爱,战胜那一时的怯懦,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勇敢的面对,奋力一推,她为自己的学生开辟出一条久远的路。
她燃烧了自己,绽放生命的美丽。她挽救了不仅仅是几个年轻生命,而是维持几个家庭的希望之火得以继续,她用自己的双腿化作数个家庭安稳的支柱,让他们在风雨中稳定安逸。这一切得以实现,完全都是因为她,我们的张丽莉学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尊重这样的人、敬佩这样的人,更应珍惜这样的人、学习这样的人。生命的绽放,最美的张丽莉学姐。
第四篇:让生命绽放
让生命绽放
走在学校的林荫道上,偶尔驻足,望那云卷云舒,也会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也会想我从何处来,要干什么,又往何处去。或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干什么吧!人生如此短暂而珍贵,容不得我们半点浪费,只是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高中生,我们又要做什么,又能做什么?
有位哲人曾说:“机会,凭自己争取;命运,靠自己把握;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因此,如果说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球上的生命是能得以延续的)。我们每个人刚开始都只是生命花园中一粒细微的种子,只有在生长的过程中,努力汲取阳光雨露,才能绽放,散发芳香。赢得赞美。
张海迪是个半截人,像一座半身塑像。她经常身穿银灰色牛仔上衣,胸前绣着温暖的迎春花,下着黑色浅条纹西裤,肉色丝袜,小巧的黑皮鞋,鞋袜和鞋裤,纤尘不染,人因她永远不能站起来。在她那美丽而典雅的衣服之下,包裹的却是一具高位截瘫的躯体,只有第二胸椎平面以上才有感觉。可想而知,她的生活是多么困难!如果对于我们,这简直就是一种煎熬。然而,张海迪并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埋怨命运的不公。
她曾说:“假如我能活下去,我还要写一本这么厚的书。”她写的这本书——《轮椅上的梦》,整整32万字。
她曾说:“假如我能活下去,我还要学西班牙语。”而她已经通晓英、日等六种语言。她曾说:“假如我能活下去,我还要办油画展。”她已画过50多幅作品,有大海、蓝天和太阳。
她曾说:“假如我能活下去,我还要弹钢琴”,她的手为孩子们理过发,替姑娘们裁过衣,给病人们扎过针,写过八本书。她的手很美……
这就是张海迪,即使天生有缺陷,或许不是缺陷,而是命运对她的磨炼,但她从不向命运屈服。相反,她憧憬生活,热爱生活,制定一个又一个计划,努力完成一个又一个愿望,而这些都是张海迪心中最明亮最耀眼的星星。
相比之下,我呢?一次考试考得不理想,就怨天尤人,惩罚自己。总是回忆过去的种种美好,以为只有那一片蔚蓝的天空是我的专属,希望拥有一双天使的隐形翅膀,然后将其寻回。但这毕竟是童话,我知道永远不可能,只有擦干眼泪,暂时忘记人生错过的站点,从中汲取教训,然后风雨兼程,出发,向前!这是生命之花绽放的必须一步。
人生匆匆,每个人都是过客,同时也是自己的主角,并不天马行空,主宰这个梦想的舞台,你就是真正的成者。即使黑暗遮住了苍穹,白云又太吝啬,只要坚持自己的使命——绽放。看,阳光就在不远处,雨露也正滋润……
第五篇: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生命绽放光彩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生命绽放光彩
-------“自主先学养习惯,合作交流练能力,反馈矫正保质量”三段式语文教学初探
松滋市城关第一小学 邱燕
课堂是个硕大无比的空间,让孩子们占有后,他们就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个性就能得到张扬,潜能就能得到发挥,创造力就能愈加旺盛,生命力就会呈现出雨后彩虹般色彩。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堂交还给孩子呢?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让学生真正在阳光下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让课堂教学更加充实、生动、节时、高效。为了教学生会学,以期达到“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之目的,我把预习引进课堂,学生自学,完成预习作业,学生的自主先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在授课时,同学们合作讨论、质疑问难,教师点拨引导,课堂的矫正反馈,这就形成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自主先学养习惯,合作交流练能力,反馈矫正保质量”三段式语文教学。
一、自主先学养习惯
自主先学是“三段式”阅读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叶老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既有利于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开发学生的智力,又是从开发智力入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而且,学生通过预习,熟悉了课文内容,扫除了阅读障碍,进行过探索研究,在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合作交流时,学生的“辩解式”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师的“启发式”就不会局限在枝节的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文章的要旨,尽可随时点拨。在进行教法的改革,如“中间切入”、如“抓两头带中间”、如“逆推”、如“跳跃”等形式变序讲读时,就能实施得更为顺利。再者,学生通过课堂预习,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经历过自我探索,打好了注意力定向的基础;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自学能力普遍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还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盲目性,从而教得更活,也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自主先学包含四个内容,即通读、感知、练、问。我在课堂教学中一般分四个层次安排预习:
第一层:单元通读,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通读全单元的课文(从单元“导读”读到“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从单元整体入手,初步了解“学什么”即:本单元共有4篇课文,其中《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是精读课文,《山雨》《索溪谷的“野“》是略读课文,四篇课文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风姿。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一篇《读写例话》;一个《积累•运用》。“怎么学”即: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的表达方法。并体会这样的叙述顺序对表达思想内容有什么好处。教学序列为:单元通读,感知内容;小组合作、填写学习卡;汇报交流,质疑问难。通过单元通读,使学生感知学习内容,明确学习重点,对整个单元有了整体感知,学有目的,学为用服务。
第二层: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学习生字新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三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第四层:细读探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勾点、加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精读评析。以《索溪峪的“野”》为例,自主先学养习惯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自学齐分享(初步探究)
1、画出自己的新字生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易错的写在“互助角”上。
2、画出文中的多音字,并找出2对近义词、反义词。
3、文章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4、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文章的结构和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的结构相似?
6、作者为什么写篇这文章?(找中心句)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欣赏索溪峪的野性美,感受大自然美的熏陶。
2、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方法。
(三)助你一臂之力(学法指导)
1、边读边画出描写事物“野”的特点的词语 和句子。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举例体会作者怎样把这特点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体会表达方法)在自学的各个层次启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为培养自学习惯,预习时,我提倡三问,即问自己、问字典、问别人(或“议”);提倡边读边想,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批注;提倡写预习笔记;提倡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预习本就是作业,要求学生用心思考,书写工整;教师认真辅导,经常检查。实践证明,通过严要求、重辅导、勤检查,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逐渐养成,预习的质量不断提高。
二、合作交流练能力
这个阶段是在自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合作讨论式”,是一种活跃思维比较有效的形式,有助于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或呆滞。它代替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在讲解分析课文时,正如叶老所说:“让学生是在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是在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由于讨论的主要议题是在自学中产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又是个个学生在自学中做好准备的,因而合作讨论时,学生思维活跃、争先发言、各抒己见、据理力争,甚至对教师的结论也敢加以补充、否定。对文本内容、语言标题、文章顺序,有时也表示了不同看法。学生思维的发展,积极探索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发挥,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理解课文的深透,课堂气氛之活跃„„都是“教师烦琐问,学生匆匆答”“木偶戏式”的传统教法所少见的,教学效果更是传统教法所望尘莫及的。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呢?、讨论各层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加深理解具体内容。、讨论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着重领会中心思想。这是一个从内容到思想,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深化过程。、讨论文章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摸清文章思路。在学生掌握了中心思想后,必须引导学生再深入进一步探索作者精心构思,谋篇布局的规律,研究文章内在的逻辑联系,摸清文章思路。
讨论释疑的过程也是合作交流的过程,“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我把力气花在下面几种能力的培养上:⑴理解题目的能力;⑵理解词语的能力;⑶理解句子的能力;⑷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⑸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⑹划出文章重点词、句、段的能力;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⑻鉴赏文章词语和写作的能力;⑼写自学笔记的能力。例如《索溪峪的野》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合作齐分享(小组选择内容,读书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1、索溪峪的水怎样“野”?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2、索溪峪的动物“野”表现在什么地方?
3、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认真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出典型的议题,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议论纠正错误,补充缺漏,讲解学生议而难决的内容,归纳讨论结果和学习经验,表扬有创见的学生。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迅速地进行判断、调控、做出反应;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内部潜在力,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优扶差。
三、反馈矫正保质量
“反馈矫正保质量”,即实践吸收。它是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检验。它包含修改预习本,完成硬性和弹性作业两大环节(硬性作业指课后作业题和基础训练题。补充练习和《练习册》为弹性作业)。学生通过自己的改,既加深了认识,又提高了修改能力;通过完成硬性和弹性作业,反复运用新知,巩固新知,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将知识逐渐转化为技能。这样,“改”与“练”既是“预习自读”和“议论释疑”这两个阶段的消化和深化,又起到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如上完《索溪峪的“野”》,我在堂上进行了快乐练笔。
1、为索溪峪写一句宣传语,注意体现环保意识,使用语言的魅力打动人心。
2、用抓住事物的特点,先概述后具体的方法,写一个你喜欢的景点。除了教师布置少量的必作题、选作题或深化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兴趣作业外,课后作业大部分已作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做过预习本就是作业。由于预习作业是个个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听的,因而学生在进行独立修改时,大多数同学都能改好。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把教师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加强备课,改变以往教师忙于批改,松于备课的现象,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除了提出修改作业和完成硬性、弹性作业时应注意的事项外,更要注意巡视辅导差生,摄取反馈信息,借于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偏离和失误,实现教学最优化。
“自主先学养习惯,合作交流练能力,反馈矫正保质量”的三段式阅读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它有助于知识、智力、能力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有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优扶差,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新时期的语文课堂应该属于学生,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熔指导自学方法,检查自学成果,训练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于一炉。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为了不教!”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的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