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生物校本教研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农村中学生物校本教研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2010-12-30 13:24:21|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农村中学生物校本教研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作为现阶段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辅助途径的校本教研被摆到显著的位置。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要求,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中指出要“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校本教研以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心,针对学校实际、教学实际和教师个人实际,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逐步提高。校本教研已被实践证明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校本教研在向纵深推进过程中,遇到的许多现实问题,制约了其质效的提高。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困难重重。
因笔者多年从事中小学教研工作,与基层学校的教研工作接触较多,对基层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开展情况了解较多。但通过各种媒体看到其它市如火如荼的教研,再与我市校本教研活动相比较,难免有点心痛,这心痛有来自于对其他地区教研工作成绩的羡慕;也有对本地部分学校的校本教研还处在“风平浪静”、“涛声依旧”的不正常状态的心痛;更有对自己所负责工作的不满意。
【现状】
1.校本教研实效性不高
如今较多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学校都规定有固定的校本教研时间,开学初都制定了详细的教研计划,不能否认其安排全面、科学。但是,一些学校执行的情况却很不理想,取得的校本教研成果也不太明显。校本教研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是一个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活动:在这段时间内,没有人说教研的事,都是坐在那里等领导的检查,一等到领导检查过了,立马就如“鸟兽散”,有时甚至等不到领导来就性急地走了,只留下一个教研组长在那里等待;许多教师在那里利用这段时间干着一些与教研无关的事,如批改作业、织毛衣、做练习、说些其他的趣闻逸事等;虽然教师们谁也没有做什么,但是到了领导总结汇报工作或者进行期末总结时却有着说不完的成绩。所以教师们很是反感,反感教研其实也没有什么事,但还是要到时间就去那个地方;没有话说,但还是要违心地在那里坐够了时间。校本教研活动成了教师集体等待点名的活动。
2.校本教研流于形式
部分教师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校本教研任务,零打碎敲读一些从杂志上摘抄下来的理论;一个组内只有少数教师如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地评课;从网上摘抄一些现成的教材分析材料进行所谓的教材研讨,经常出现“意见雷同”;一人写好教案,在小组内念一遍就是所谓的集体备课,课上结束教学任务也就随之完成;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大家集体公开对外作秀。如此的校本教研,能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吗?
3.校本教研形式陈旧单一
现在的教研活动方式陈旧单一,罗列出来无非是:理论学习、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教材研讨、教学沙龙。尽管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上述每一件事情做好都是不容易的,但笔者认为,教研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更需要新鲜的形式来刺激。
4.集体教研活动根本没开展
部分城区学校因片面追求升学率,挤出一切时间用于课堂教学。教研成了学校负责教研工作的人的一个人的事。而部分乡镇学校由于教师的流动,造成的师资短缺教师教学任务重而终止了正常的校本教研活动。另一方面,因现行的收费制度和相关下拨经费不到位使校本教研不能启动。但到了年终时,校本教研成果就由学校指定几个教师“闭门造车”、炮制而成,甚至还能得到“教研先进学校”荣誉。这难道不是教育界中的一些悲哀吗?
【根源剖析】
1.缺少校本教研氛围
条件好的城区学校以升学率为衡量学校品质的唯一准绳,学生分数是学校考核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绝对标准。因此,校本教研只是成了可有可无的活动,甚至成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绊脚石”,即使开展也成了装点学校的“花瓶”。
相对贫困偏僻的学校,校长不重“教”,校本教研难推进。随着教育收费政策的不断规范,特别是“一费制”的推出,对遏制教育“乱收费”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可是由于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不到位或者力度不大,导致农村教育经费陷入了困境。很多校长依然为教育经费犯愁,仍旧充当着学校的“管门人”和“维持会长”的角色,依然维持着往日的“宁静”,学校没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气息”,校本教研自然就难进贫困地区学校的“门”。
2.缺少校本教研的“领头雁”
贫困地区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和文化生活单调等原因,愿意扎根农村的教师不多。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通过调动工作、参加考研等方法走出原校。农村教师队伍整体上符合需求,而偏僻学校教师却严重缺编,教师包班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剩下的人数极少的教师中年龄偏大者居多,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用于参加校本教研。各地都在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教师聘任制,近几年,贫困地区学校的许多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城乡教育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马太效应”。由于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农村学校缺少了开展校本教研的“领头雁”。所以,不要说开展校本教研动,就是要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出现了危机,导致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步履更为艰难。
校本教研需要引领,而现在很多学校缺乏专业引领,单纯依靠自身资源难以对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水平差距小,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期在同一水平徘徊,不能获得长足发展。久而久之,教师便将教研活动作为一项任务来对待,使教研失去了“研讨”与“发展”的本意。
3.教师缺少内需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而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缺少“研究”意识,校本教研成为“不在状态下的研究”。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影响下,教师的思维定势在原来的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敢“越雷池半步”,依然是典型的“工人式的教师”,习惯于“批量生产”,依赖于“我讲你听,我灌你取,我考你做”的单调乏味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从校长到教师,基本上都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传声筒”,教师们基本上都是贩卖教科书、各类教辅资料的“小商小贩”,“日出而教,日落而息”地手执教科书,“太平无事”地念叨着“老黄经”,教师们缺少“研究意识”,都处于“不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境地,在“一团和气”中各自唱着“自己的歌”,重单干,重封闭,重学生单一的学科成绩的提高,少合作,少各种教育教学信息的获取,少竞争,依然扮演着“井底之蛙”的角色,在“坐井观天”中“无声无息”地“重复着昨天的教育教学故事”。
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没有专业成长的需要,特别是现在学校教研组内部还存在着一大批中老年教师(农村中有民转公教师),这批教师认为自己反正已经没什么奔头了,认为教师发展是青年教师的事,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一部分教师一旦评了高级职称后就认为已经到点了,同时这种情绪也会感染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能力强,自认为自己知识占有量大,适应能力强而看不起老教师的沉稳;况且青年教师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也并非个个才华出众,追求上进。林林总总的原因,造成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意识淡薄。
由于偏僻学校的教师,有的是通过民师转正取得教师资格的,少数是中师毕业分配来的,学历层次低,他们把工作之余的精力全用在学历提高上。取得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或即将退休的教师,要么摆“老资格”,或者多数安于现状,不愿参加校本教研活动。
4.缺乏有力指导
贫困地区学校的教研管理和指导不到位。考虑到贫困地区教师年龄偏大、工作负担重、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等情况,这些学校的校本教研的管理一般停留在下发文件、例行检查层面上。实际上,贫困地区学校的校本教研处于放任自流,无人管的状态。贫困地区学校一般只设一名专职教研员,教研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宏观指导、面上检查和完成县教研部门布置的任务上,无暇顾及对校本教教研的规划、指导和引领。
5.没有形成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制约制度和激励制度的运行机制
一方面,从上而下的校本教研的文件规定的有关制约制度,但执行力够。多数教师认为:只要把所教学科的成绩搞上去了就行了、就有资本了。现有在规定和制度发挥不了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贫困地区教师的生存状况、学校环境、社会地位和职业前景等,使得激励制度形同虚设。
6.缺少必备的物质条件
校本教研对于中小学校有较高的要求:学校要设有专门的机构,制定周密的计划,建立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并且要有一批骨干教师指导和一定的设备、经费支持等,而这些恰恰是贫困地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困难所在。
现阶段,全国多数乡镇财政收入捉襟见肘,无财力对教育进行投入;即使有财力,一般也都投入给当地知名度相对高的学校,大数学校几乎处在被遗忘的角落。贫困地区学校收入少,校舍缺,办学条件差,校本教研必需的书籍资料、学习场所、活动设施等无法得以保证。
教研组织无法形成。农村地区因交通不便,自然村力保学校等原因,“撤点并校”规模办学难以实施,教学点和规模小的学校多,学校分散。这些点、学校一般只有几名教师,单个点、一个学校形成不了校本教研组织。由于学校分散,交通不便,联片校本教研活动组织也难以形成。
【对策及建议】
1. 坚持教育方针,争取各级行政部门的支持
中学教育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学大纲规定生物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应有同等的地位,不存在有“主科”与“副科”之分;尽管高中主科、中考不考生物,但生物学知识是学生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也是今后一个合格公民的必备知识之一。作为生物教研部门和广大生物教师,一方面应理直气壮地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生物教学和教研活动,积极与学校行政部门沟通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主动为生物教学的课时安排、教研计划的制定、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学生成绩的考核、课外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组织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和可行性的建议,以获得学校行政部门的信赖和大力支持。
2.县级以上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依据《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真正做到“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转变教育投入思路,通过将教育投入倾斜向贫困地区学校的办法,改善落后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在设备、经费上支持贫困地区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
3.学校领导更新办学理念
学校领导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能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幌子”,仍坚持应试教育。把学生分数、升学人数看成学校唯一的生命线。不能始终围绕高考、中考转,应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只是停留在高考、中考的那几个科目上。发动、引导各个学科的教师积极投身到校本教研中。
4.培养教研骨干,巩固教研队伍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规划和组织,需要有一批学科骨干教师来支撑。教研部门要引导和鼓励生物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开展生物教改实验,并积极地为生物教师创造条件,使一部分生物教师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发挥才能,获得荣誉,在生物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在生物教研和教改方面起到带头作用。这对巩固和健全各级教研组织也会起到保障作用,并能促进各类教研活动的开展。
政府、教育主管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贫困地区学校任教,使贫困地区学校教师队伍人数符合编制,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确保校本教研的时间。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亟待提高,是制约乡镇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贫困地区学校教师队伍的“更新换代”。①要加快贫困地区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适当增加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的编制,②同时采取提前有条件退养等办法,合理分流部分不称职教师,以使新毕业的师范生能及时补充,为贫困地区学校补充新鲜“血液”。③还可以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服务期制度,使村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发挥城镇教师对贫困地区教师的帮助、示范、指导、引领作用,逐步建设校本教研的基础。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送教师到举办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进修培训,提升专职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把校本教研的理念、内容、过程和方法等作为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的内容,使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师树立校本教研的理念,理解校本教研的内容和特征,掌握校本教研的过程和方法等。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应通过培训贫困地区学校教研人员,建设县级校本教研指导者队伍,从而形成校本教研指导网络。
5.加强教师校本教研意识
经常上高三生物的教师认为自己老带毕业班,经验丰富,没必要参加校本教研;初中生物教师因中考不考,认为搞校本教研没搞头。其实这都是极端的态度,如我市某县一生物教师,近两年来坚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其研究论文被多种书刊选用并获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他本人连续两年在学校考评中被评为全校教师最高分,还被定为县骨干教师。
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教研职能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让教师认清现代的教育趋势,深刻认识到自觉加入到校本教研活动是自己专业成长的需要,也是自己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需要。也可采用引“狼”入“鹿”区,“逼迫”教师参加到校本教研活动中来。有一则材料上说,在美国阿拉斯加的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消灭了狼,鹿没有了天敌数量激增,但体态蠢笨,最后由于缺少食物以及安逸少动带来的体质较弱而大量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狼来了,当然给鹿带来了生存的危机,可更是给鹿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哲理:有了生存的压力和危机感,反而能刺激人的生存本能,激发人的发展潜能,促使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使贫困地区学校校本教研“活”起来,必须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城镇的优质教育资源务必要向贫困地区学校倾斜,把“一江春水向东流”变为“一江春水向西流”,实行城区骨干教师向贫困地区学校“走校任教”制度,向贫困地区学校“掺沙子”,放“狼”到“鹿”区,“逼迫”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师向校本教研的方向“逃跑”。
学校可以采取分层培养、诱发教师内需,对中老年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应分别制订考核条例,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奔头”。而考核条例的侧重点可以分别如下:中老年教师以教学质量和为青年教师做好常规方面的示范为主,可以在学期初自定目标,期末时由全体青年教师打分;骨干教师则以辐射引领、自身继续发展为侧重点;青年教师则以常规养成与能否脱颖而出为侧重点。
学校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倡导教师多参加校本教研的氛围。如有学校对教师的教研成果的奖励,高于其它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这大大刺激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教研成果作为评职考核的一个部分。
6.不拘一格,开拓校本教研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推动生物校本教研的改革。除了高三高考外,其他年级生物均不与参与升学考试,生物学科升学压力的减小,可使生物教研活动的形式丰富和多样化。除常规教学研究外,应大力开展生物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研究;生物学教法与学法改革的研究;生物学与当地生物资源、生态和生产运用的研究;参加生物科技
活动的研究等等。教研活动的多样性,将开阔生物教师的视野,激发和调动教学积极性,使生物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生物教研活动的水平和层次,并将高层次的生物教研活动引导成为生物教改实验,反过来又会推动生物教学工作。
6.1文武结合,引领成长
文,即教育教学理念;武,即教育教学临场经验。现在的教研活动一般以研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居多,即以“实战”为主,科研味不浓。其实教研活动不能简单看成是对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科研引领还是相当必要。如果单纯聚集于教学方式方法,始终摆脱不了“教书匠”的味道。但如果以科研的眼光洞察教育教学,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往往容易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因此,教研活动应该系列化,应该全力发掘本校的办学科研优势,即依据学校主课题或子课题来确定教研主题,并为每一次教研活动系统的收集好理论材料。这样既为教研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又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试行、验证和领悟,使教学与科研能够真正融为一体。
6.2多种途径、形式的校本教研
A、办公室内。不是说只有团团围坐在会议桌旁的才叫校本教研活动,应该在办公室内营造一种经常研讨的氛围。不管研讨的主题是来自学生的学习还是来自教师的教学,不管参与研讨的人员任教哪个年级什么科目,只要与教学有关的研讨便是“开口有益”。
B、校际之间。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校际间可以成立民间组织,并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及需要,自发地与其他学校建立项目式学术交流组织,与其他学校教师在自身学习、科学研究、教学业务等诸多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讨。通过这些非常贴近教师实际、来自自身教学实践的“草根性”教育学术交流与沟通,使自己的教育个性得到彰显,又使自身的理论底蕴、科研意识、教学业务等都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教研活动,这一形式本身就会给教师带来成长的动力,使其自觉地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对待,促使教研更为有效。
C、网络时空。伴随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网站的诞生如雨后春笋,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强大特点,为教师的教学研讨提供了新的平台。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育论坛上发帖、研讨,与大师对话,真正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跨越时空的优势,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互动中激荡、生成,同时在网络中寻找展示自己的机会,抓住自身专业发展的新机遇。
7.教研部门做“红娘”,建立校本教研联合体
虽然贫困地区学校整体的教研力量是“势单力薄”的,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就某一所学校来说,个别学科当中也有一定数量“显山露水”的教师,如何将这些教师组织进来,实行“强强联合”?对贫困地区学校师资结构、分布现状一清二楚的各级教研部门就要发挥“红娘”作用,帮助贫困地区学校组建校本教研联合体,根据各学校师资强弱以及各学科组教师的不同特长,首先成立以学区为单位的教学辅导研究站,确定各学科的中心教研组,推选出中心教研组长,以中心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各学科的正常性的教研活动。随着各学校校园网的开通,教研部门可以发挥自己中心网站“得天独厚”的作用,将本地区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以后上传到网上,让本地区的教师们共享、共用,使各所学校结成更为紧密的教研联合体,充分发挥网络在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作用。
8.构建校本教研新建制,培优扶贫提升校本教研新内涵
我们要加强贫困学校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把教师个人自主读书学习、撰写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教育教学案例、自觉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积极承担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等纳入教师的工作实绩考核。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机构要组织专家和城区学校的骨干教师成立“讲师团”,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贫困地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的“现场直播”,有重点地对农村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同时,对暂时落伍的教师要多方面关心,为他们找师傅结对子,以强带弱开展强化培训,帮助贫困地区学校中能力较差的教师逐步“脱贫”致富奔“小康”,不断地缩小各学校中的“弱师”面,促进全体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
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
成因分析
一、物质利益受到侵害。
一是土地承包权没有保障。2003年3月,我镇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刚刚结束,就有一个村民来反映,新当选的村委会要收回他承包的土地。当时我们看了该村民拿来的土地承包证书,我们知道,98年我国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承包期30年不变,所以该村委会收回他的土地
是不对的。我们研究了一下有关政策,有三种有关政策,有三种情况村委会不能收回土地。一是村民外出将土地交给村委会,这种情况是村民将土地交给村委会代保管,村委会不能将土地收回,村民回来后,要求继续承包土地,村委会必须将土地交给该农民。二是依据法律,村民有权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包,村委会不能以你已将土地转包他人而将土地收回。三是如果该村民外出打工,承包的土地由基亲属代为耕种,村委会不能以此为由将其土地收回。此类信访问题在98—99年较多,占信访量的1/3。现在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
二是局部过重的农民负担。1998年至1999年,这两年有部分村民来访,反映其所在村闲置干部过多,(其中有个村有57个干部),农民负担过重,还有一个村的来访者反映该村土地税定得过高,超出村民承受能力。
三是农村资源发包缺乏透明度。农村机动地、“五荒”和集体资产的发包、转让、出售,暗箱操作且价格低廉,有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使集体利益受损,农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物不平则鸣”,故而上访。2001年4月2日,中内泡135名村民到区政府上访,4月3日到市政府上访。9日、16日又到区政府集体上访。4月10日又到市里上访,并在市政府滞留两天一夜。他们这次大规模上访的原因就是因为该村委会在没有征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将村集体的水面低价承包给了他人。
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一是政务财务公开不到位。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有权利参与集体事物管理和建设,有权对集体重大事项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但个别村屯无视农民的种种权利,公开流于形式,“说芝麻避西瓜”,搞“模糊战术”,农民“雾里看花”,疑窦顿生,有被愚弄的感觉。98、99两年我办共接待因村务财务不公开而上访案4件次。
二是基层民主工作有薄弱环节。实行村民自治后,个别村民主建设没有到位,尤其是农民对村级事务的民主监督无法行使,主人公地位没有保障。例如有的村民来反映该村的理财小组等于虚设,根本派不上用处。
三、村级事务管理混乱。
有的村帐目不公开,个别村干部有贪污嫌疑,有的凭借权利乱用“两工”,有的资源发包上多吃多占、偏亲向友,“肥水不流外人田”,看着“糊涂帐”农民心犯嘀咕,事不顺,心不平,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几年来,我办共接待因此来访5件次。
四、工作方法简单生硬。
在税费征缴、“一事一议”、村委会换届选举和分摊任务时,有的镇、村干部缺乏必要的思想教育,重“统”轻“疏”,话没说透,理没说清,干群沟通少,工作线条粗,农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故心存芥蒂,对干部不信任。我经常接待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进政府就要找区长,找区委书记,待问明原因是,他因事找到镇、村干部时,他们的回答是“愿上哪告上哪告”,或者说“我就不管”。
五、干部作风问题。
农村干部工作较为辛苦,但由于方式方法问题,一些农民不理解,因而管理工作难做,逐渐失去了责任感。有的缺乏民主,涉及农民利益的事情,往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拉大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加了干群的对立情绪,有的办事不公平,偏亲向友,以势压人,谋取私利,甚至奢侈浪费,违法乱纪,加大了集体亏空,加重了群众的愤懑情绪。在干群矛盾面前,有的缺乏自省,认识不到干部作风是干群紧张的导火索和崔化剂,片面归结为农民素质低而加以推卸。2001年初,有一个村的村民到市、区集体访,反映了14个问题,经区里调查核实后给予答复。但他们不服,最后演变为要求罢免该村的村委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群关系紧张。
六、政策法规落实走样。
有的村干部政策水平低或者出于少数人利益需要,在贯彻落实农村各项政策时,或截留政策,或曲解政策,或擅定土政策。殊不知,农民已从宣传媒介上知晓了政策精神,这样做只能引发矛盾,效果适得其。1997年,不知出于何原因,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期未满之时,有一个村擅自将土地进行了调整,结果导致97-98年产能建设用地补偿款无法发放,部分村民越级访不断,至今不能解决。
主要对策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意识。
一是建立农村信访领导责任制。把农村信访工作摆上镇村党政主要领导的工作日程,切实做到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负全责。二是建立信访目标考核制。将农村信访纳入各级干部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在考核、评估和使用干部时,把其分管或主管的信访工作
列为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各级农村干部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强化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为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工作中应该严格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这样,目标清晰,责任清楚,便于跟踪问效。四是实行领导包案制。我区每年都将较为重大的信访案进行“三包一保”,并以文件形式下发,那里就包括我们的镇领导和村领导。“三包”是
包接待、包处理、包落实,一保是保稳定。五是实行信访首问责任制。凡第一个接访者必须突破时空限制,“一竿子插到底”,直到将上访问题处理完毕,力避“踢皮球”和“接力赛”。六是强化“一案三查”制度。为避免出现重访、缠访和越级访现象发生,可实行“三查”,即一查上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查接待处理中有无违法现象,三查上访者有无违法行为,这样三管齐下,多头并举,标本兼治,有助于消除有访不查,查而不结,结而无果的弊端。七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对那些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实行责任追究。
二、加强政策法律宣传,重视思想引导。
农民之所以上访或者说在上访过程中有违法行为,都是因为他们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经常的向农民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如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合同管理、税费改革和村民自治等,同时要宣传《信访条例》、《黑龙江省逐级访规定》《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例如《信访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多人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话等形式提出,需要采用走访形式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的第七条规定:上访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可予以收容遣送。(1)所提出的信访事项已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解决。仍坚持无理要求,经批评教育无效,继续纠缠不休者;(2)将老人、病残人、儿童舍弃在信访接待单位,进行要挟,经批评教育仍不改者;(3)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造成不良影响串联怂恿上访人员纠缠取闹经批评教育无效者;……(8)其他严重影响信访秩序、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经批评教育不改者。上述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宣传,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责任感,增强自觉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三、变上访为下访,化被动为主动。
农村信访干部要屏弃传统的“你上访,我接待”“你提问题,我协调”的工作方法,变静为动,变上访为下访。这不是简单的概念转换,也不单单是工作机制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工作作风的转变。对待下访问题,我们应注意勤、快、实。“勤”,即要多下基层,勤深入到群众当中。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有善于倾听民声,捕捉民意,才能化解矛盾稳人心,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才能落到实处。“快”,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念,清除群众问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倾向。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及早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给群众一个及时、满意的答复。”实’,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常怀爱民之心,常行为民之举,始终把发展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放在首位,尽快让群众富裕起来。实事办多了,矛盾就减少了,上访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四、狠抓政策落实,坚持依法信访。
在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时,要严格按政策办事,严格工作程序。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有偏差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对侵犯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及时查处,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2001年春中内泡村水面外包一案的及时解决,就是依法信访的典范。有一个村因占地补偿问题引起群众上访,此问题经过市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合适后,给相关领导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同时,对那些无理取闹的上访者也要依法打击,依法维护我们的信访秩序。“7.30”事件中的违法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从这几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依法信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执法机关要依法行政,二是对违法上访者进行打击。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村委会是没有执法权的。
五、讲究工作方法,顺应民心民意。
农村在开展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力求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调查研究,不轻易表态,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取得谅解,限期解决。对涉及面广、事关重大的问题要周密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多发挥村民理财小组、民调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还要注意信息沟通,把一时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耐心细致的做好上访群众的疏导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激化矛盾。
成因分析
一、物质利益受到侵害。
一是土地承包权没有保障。2003年3月,我镇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刚刚结束,就有一个村民来反映,新当选的村委会要收回他承包的土地。当时我们看了该村民拿来的土地承包证书,我们知道,98年我国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承包期30年不变,所以该村委会收回他的土地是不对的。我们研究了一下有关政策,有三种有关政策,有三种情况村委会不能收回土地。一是村民外出将土地交给村委会,这种情况是村民将土地交给村委会代保管,村委会不能将土地收回,村民回来后,要求继续承包土地,村委会必须将土地交给该农民。二是依据法律,村民有权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包,村委会不能以你已将土地转包他人而将土地收回。三是如果该村民外出打工,承包的土地由基亲属代为耕种,村委会不能以此为由将其土地收回。此类信访问题在98—99年较多,占信访量的1/3。现在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
二是局部过重的农民负担。1998年至1999年,这两年有部分村民来访,反映其所在村闲置干部过多,(其中有个村有57个干部),农民负担过重,还有一个村的来访者反映该村土地税定得过高,超出村民承受能力。
三是农村资源发包缺乏透明度。农村机动地、“五荒”和集体资产的发包、转让、出售,暗箱操作且价格低廉,有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使集体利益受损,农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物不平则鸣”,故而上访。2001年4月2日,中内泡135名村民到区政府上访,4月3日到市政府上访。9日、16日又到区政府集体上访。4月10日又到市里上访,并在市政府滞留两天一夜。他们这次大规模上访的原因就是因为该村委会在没有征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将村集体的水面低价承包给了他人。
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一是政务财务公开不到位。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有权利参与集体事物管理和建设,有权对集体重大事项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但个别村屯无视农民的种种权利,公开流于形式,“说芝麻避西瓜”,搞“模糊战术”,农民“雾里看花”,疑窦顿生,有被愚弄的感觉。98、99两年我办共接待因村务财务不公开而上访案4件次。
二是基层民主工作有薄弱环节。实行村民自治后,个别村民主建设没有到位,尤其是农民对村级事务的民主监督无法行使,主人公地位没有保障。例如有的村民来反映该村的理财小组等于虚设,根本派不上用处。
三、村级事务管理混乱。
有的村帐目不公开,个别村干部有贪污嫌疑,有的凭借权利乱用“两工”,有的资源发包上多吃多占、偏亲向友,“肥水不流外人田”,看着“糊涂帐”农民心犯嘀咕,事不顺,心不平,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几年来,我办共接待因此来访5件次。
四、工作方法简单生硬。
在税费征缴、“一事一议”、村委会换届选举和分摊任务时,有的镇、村干部缺乏必要的思想教育,重“统”轻“疏”,话没说透,理没说清,干群沟通少,工作线条粗,农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故心存芥蒂,对干部不信任。我经常接待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进政府就要找区长,找区委书记,待问明原因是,他因事找到镇、村干部时,他们的回答是“愿上哪告上哪告”,或者说“我就不管”。
五、干部作风问题。
农村干部工作较为辛苦,但由于方式方法问题,一些农民不理解,因而管理工作难做,逐渐失去了责任感。有的缺乏民主,涉及农民利益的事情,往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拉大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加了干群的对立情绪,有的办事不公平,偏亲向友,以势压人,谋取私利,甚至奢侈浪费,违法乱纪,加大了集体亏空,加重了群众的愤懑情绪。在干群矛盾面前,有的缺乏自省,认识不到干部作风是干群紧张的导火索和崔化剂,片面归结为农民素质低而加以推卸。2001年初,有一个村的村民到市、区集体访,反映了14个问题,经区里调查核实后给予答复。但他们不服,最后演变为要求罢免该村的村委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群关系紧张。
六、政策法规落实走样。
有的村干部政策水平低或者出于少数人利益需要,在贯彻落实农村各项政策时,或截留政策,或曲解政策,或擅定土政策。殊不知,农民已从宣传媒介上知晓了政策精神,这样做只能引发矛盾,效果适得其。1997年,不知出于何原因,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期未满之时,有一个村擅自将土地进行了调整,结果导致97-98年产能建设用地补偿款无法发放,部分村民越级访不断,至今不能解决。
主要对策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意识。
一是建立农村信访领导责任制。把农村信访工作摆上镇村党政主要领导的工作日程,切实做到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负全责。二是建立信访目标考核制。将农村信访纳入各级干部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在考核、评估和使用干部时,把其分管或主管的信访工作列为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各级农村干部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强化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为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工作中应该严格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这样,目标清晰,责任清楚,便于跟踪问效。四是实行领导包案制。我区每年都将较为重大的信访案进行“三包一保”,并以文件形式下发,那里就包括我们的镇领导和村领导。“三包”是包接待、包处理、包落实,一保是保稳定。五是实行信访首问责任制。凡第一个接访者必须突破时空限制,“一竿子插到底”,直到将上访问题处理完毕,力避“踢皮球”和“接力赛”。六是强化“一案三查”制度。为避免出现重访、缠访和越级访现象发生,可实行“三查”,即一查上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查接待处理中有无违法现象,三查上访者有无违法行为,这样三管齐下,多头并举,标本兼治,有助于消除有访不查,查而不结,结而无果的弊端。七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对那些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实行责任追究。
二、加强政策法律宣传,重视思想引导。
农民之所以上访或者说在上访过程中有违法行为,都是因为他们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经常的向农民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如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合同管理、税费改革和村民自治等,同时要宣传《信访条例》、《黑龙江省逐级访规定》《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例如《信访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多人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话等形式提出,需要采用走访形式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的第七条规定:上访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可予以收容遣送。(1)所提出的信访事项已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解决。仍坚持无理要求,经批评教育无效,继续纠缠不休者;(2)将老人、病残人、儿童舍弃在信访接待单位,进行要挟,经批评教育仍不改者;(3)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造成不良影响串联怂恿上访人员纠缠取闹经批评教育无效者;……(8)其他严重影响信访秩序、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经批评教育不改者。上述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宣传,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责任感,增强自觉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三、变上访为下访,化被动为主动。
农村信访干部要屏弃传统的“你上访,我接待”“你提问题,我协调”的工作方法,变静为动,变上访为下访。这不是简单的概念转换,也不单单是工作机制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工作作风的转变。对待下访问题,我们应注意勤、快、实。“勤”,即要多下基层,勤深入到群众当中。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有善于倾听民声,捕捉民意,才能化解矛盾稳人心,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才能落到实处。“快”,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念,清除群众问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倾向。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及早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给群众一个及时、满意的答复。”实’,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常怀爱民之心,常行为民之举,始终把发展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放在首位,尽快让群众富裕起来。实事办多了,矛盾就减少了,上访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四、狠抓政策落实,坚持依法信访。
在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时,要严格按政策办事,严格工作程序。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有偏差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对侵犯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及时查处,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2001年春中内泡村水面外包一案的及时解决,就是依法信访的典范。有一个村因占地补偿问题引起群众上访,此问题经过市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合适后,给相关领导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同时,对那些无理取闹的上访者也要依法打击,依法维护我们的信访秩序。“7.30”事件中的违法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从这几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依法信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执法机关要依法行政,二是对违法上访者进行打击。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村委会是没有执法权的。
五、讲究工作方法,顺应民心民意。
农村在开展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力求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调查研究,不轻易表态,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取得谅解,限期解决。对涉及面广、事关重大的问题要周密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多发挥村民理财小组、民调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还要注意信息沟通,把一时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耐心细致的做好上访群众的疏导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激化矛盾。
第三篇: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及对策
沾益县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及对策
一、沾益县农村消防工作现状
1、农村居住建筑使用大量可燃建筑材料,建筑耐火等级低,大多数属于土木结构的四级耐火等级建筑;
2、现在农村大多使用木柴等做燃料,居家周围堆放大量的柴草等易燃可燃燃料,加大了火灾荷载;
3、消防水源严重缺乏,无消防水源,发生火灾后造成无水扑救的局面;
4、大多数农民居住在山区,居住相对比较分散,交通闭塞,发生火灾后消防战斗车辆无法到达现场进行灭火救援;
5、农村消防工作起步较晚,消防管理不到位,消防安全宣传工作开展困难;
6、村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消防基础知识和逃生自救常识,存在火灾危险,不懂怎样预防或处臵初起火灾,自我保护能力低,一旦发生火灾,往往惊慌失措,致使小火酿成大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7、因一些沉规陋习,在生活中对火源、火种缺乏有效管理,容易引发火灾;
8、电气线路的敷设管理不规范,电气线路老化、乱拉乱接照明线路,容易引发火灾;
9、农村消防组织不健全,没有开展正常的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对一些基本的消防器材、设施不能正确的使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消防安全工作缺乏主动性,消极预防。
10、辖区面积大、交通不便利,消防队难以按照到达现场扑救。目前,我县的农村距离消防队距离短的也要10多分钟,远的乡镇需要一个多小时甚至更长,再加上受到农村范围较大,乡村道路较小且交错纵横的地理
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
二、做好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六点措施
1、加强农村责任区行政领导对消防工作的领导。乡镇领导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上,来认识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把加强和改善农村消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
2、加大农村消防工作的资金投入。沾益县农村经济发展还不是十分发达的时期,也不应该吝惜在消防安全保障方面的资金投入。乡镇领导要形成共识,形成制度,按乡镇经济总收入的一定比例来投资消防安全环境建设,形成发展农村消防工作的良好态势。
3、抓好农村消防规划的落实。规划制定出来,如果不抓好落实,就一切都是空的。沾益县已完成乡镇(村寨)消防规划,但重点是在抓好落实,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规划不断的完善和补充。
4、大力实施“村村有消防队”工程,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消防组织力量。今年我县4个乡镇配臵了消防车,队伍建立起来了,就要正规化、制度化、管理日常化、训练经常化,做到的固定的人员、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办公设施和条件,不只是形成的口头上、纸或文件上。
5、改善农村消防器材装备建设。在设立适合农村发展的多种消防队伍后,就得配臵足以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消防装备和灭火器材,严格按照“1234”标准(1个水源,两抬手抬机动泵,3支水枪,4盘水带),配足配齐各类消防器材。
6、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在进行农村发展规划时,要把消防道路、消防水源、消防通信、消防给水等消防基础设施同一纳入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内。
第四篇:农村养老现状及对策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而“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的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是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前提,而农村稳定又是整个国家稳定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解决农村养老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探讨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
我国农村流传一首打油诗“隔窗望见儿喂儿,遥想当年我喂儿。儿喂儿来不喂我,不知将来谁喂儿。”这一首打油诗反映了我国农村现实生活中残酷的、真实的生活写照。残酷的现实生活直接冲击我国农村现在传统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也就是靠儿子和土地养老,农村老人生活主要靠土地获得基本生活需要的粮食,其次才是从儿子那里获取经济援助。即使我国农村发展到今天,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虽然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当前农村一部分年轻人自主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孝”文化观念趋于淡薄,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尤其是山区农村的青壮年大批涌向发达地区打工,家里往往只留下妇女、小孩、老人,甚至一些家庭青年夫妇全部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与小孩,让老人照看小孩,往往让老年人不堪重负。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迁移,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身边子女数减少,从而冲击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一句心酸的歌词道出对养老问题的担忧。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对农民的个体价值给予了多方面的承认,并从道义上肯定了追求个人幸福的合理性。个体价值的确动摇了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老人在家庭中的传统权威地位全面动摇。加之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在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导致老年人在家中处于较低的地位,难以在家庭中获得其想要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籍。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了当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出现了一系列的赡养问题。因此,在农村家庭养老中,有的老人能生活幸福,安度晚年;有的只能维持温饱,有的却受到虐待,这反映出农村家庭养老在表面维持的背后,潜伏着一种危机。陈红一首“常回家看看”歌曲,“。。。。。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领着爱人常回家看看”。这一首歌曲是现实生活中老人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真实写照。
二 我国养老困境
思想导致社会前进步伐缓慢。我国农村农民虽然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个漫长的道路,但是思想还是很陈旧,就像是山上的花岗石一样一点都没有改变,生儿子养老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农民的思想里。农民的思想是如果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出嫁以后,家里面就剩下两个老人生活,平时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的确很孤独,他们都希望自己身边儿孙满堂,哪怕平时闹一点、忙一点他们心理很充实。哪怕是违反《计划生育条例》也要生一个儿子,等老了以后,不管儿子孝顺如何老了总是有人养老送终。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情况也的确如此,女儿大了总是要出嫁,出嫁以后呆在别人的家里,就是有孝心也是偶尔回家一趟,不可能仍然天天住在娘家照顾两位老人。当两位老人去世一位的时候另一位是很孤独的,特别是单身老人有病的时候,常常连吃饭这样的基本生活都不能够自理,哪一种处境谁敢想象和切身去体会。当然现实生活中儿子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儿,子女之间经常会相互依靠和依赖,导致父母的赡养费不能够落实,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经济条件差,当有一个儿子拿不出赡养费的时候(不管什么情况),只要有
一、两个月没有给的时候,这一种情况经常就会出现。所以现在农村流行一句顺口溜“一个老人可以养活十个孩子,但是十个孩子养活不了一个老人”。虽然父母拿不到赡养费,但是父母亲总是以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把种种情况掩盖着,一般都不会运用法律的手段将自己的子女们诉讼于公堂之上。有的子女把父母亲逼急了将他们诉讼于公堂,当官司打赢以后,赡养费法院也很难落实,自古以来就有“清官难断家务事”一说,法院有时候对老百姓也没有很好的办法给以落实,这个时候只会激发、增加父子、母子之间的矛盾。农村的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残酷的现实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人们只能够从道德方面给予指责,对现实状况还是没有什么根本改变。子女孝顺一要有孝心;二要子女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二者缺一不可。子女有孝心但是他连自己家庭的生活都照顾不过来的时候,他也是心有入而力不足,现实生活就是这么残酷。
三 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70%以上,人口增长总量通过计划生育等种种行政手段加以控制,总体上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但是我国现在已经步入了一个老龄社会时代,老龄人占人口总量的30%左右,走在路上一看人群中十个有2、3个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山区尤为突出,山区农村现在在家里除了16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余的全部是老年人,年轻人全部出门打工留下老人孩子。庞大的老年人群、过快的老龄化速度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老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再过两代人老龄人将达到50%左右,那时人群中除了老人孩子其余部分所占的比重大约在30%左右。我国虽然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现实的问题。我国农村居民一至两代人以后一个家庭最多有五口人(这是父母建在的),可以想想那个时候一个年轻人的负担有多重,那时他一个人将肩负三至五个人的经济负担;更不要说结婚以后女方父母加过来的负担,也就是说一对年轻人需要肩负至少五至七人的负担(含他们自己),那不是一般年轻人所能负担的起的担子,那个重担会把几乎所有年轻人压垮,这个时候就需要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只有国家做坚强的后盾,老年人才会有一个依靠,社会才会安定团结。
四 我国农村贫困山区基层组织征收应参加养老保险群体缴费时面临的困难。
一是弱势群体(重度残疾、五保低保、特困),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必须由国家给以缴纳其应该缴纳的费用。
二是外出打工人员无法按时征收其应该缴纳的养老金。
三是年轻人外出打工后,在家里的留守老人无钱缴纳全家应该缴纳的养老金。
五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方法
一 继续发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政府应该充分挥发新闻媒体的宣传、传媒作用。利用新闻媒体进一步对现实生活中美德、公德、道德方面好的典型事件进行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改变思想作风,积极主动的担负起养老重任,让老人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心态,生活没有顾虑。
二 继续加强子女缴费强制执行制。由于我国农村享受养老保险金的人口庞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又刚刚起步,农村养老金的缺口很大,起步阶段完全依靠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必须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方式,将享受养老金待遇与其子女缴费结合起来,一方面缓解国家在农村养老保险起步时候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农村社会养老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和苗头,可以通过这一个缴费行为,引导和树立社会养老新行为、新风尚。当前我国农民(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思想意识还很落后,一部分农民在现实中思想境界还没有达到自觉缴费的时候,养老保险强制收取一个能缓解国家资金压力,二能强迫少数农民快速转变思想,接纳并使养老保险试点顺利进行。而且可以使中国孝文化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与农村养老保险结合起来。
三 继续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宣传工作,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地参入到养老保险行动中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迫在眉睫,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力度,多做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加入养老保险队伍中来,要转变农民的思想意识,使农民的思想意识由“要我保”转变为“我要保”。从而完成农民自己的原始积累,解决自己的老年保障问题。
四 继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发放力度,做到农村人员应保尽保,应该救济、救助的对象要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主要是五保、中等以上残疾、生活困难的家庭、缺少劳力收入低的及无生活来源的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政府必须保证这一部分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
五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补助机制。农村群众养老成为农民晚年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彻底解决9—10亿农民的养老国家和农村集体是包不下来的。必须三方面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主要以农民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补贴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先以个人缴费为主完成预先性的原始积累,缴费标准高,缴费年限长,领取标准就高;缴费标准低,缴费年限短,领取标准就低;在个人缴纳为主的基础上,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经济状况给予适当的补助,集体经济强的可以多补助一些资金;集体经济较弱的村可以少补助一些资金;无集体经济的村可以不补助。现实很多农村集体经济根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集体补助就成了纸上谈兵一句空话;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养老金补贴标准,以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通过三方面相结合,不断强化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逐步建立以个人资金缴费为主的社会保险机制,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六 继续落实惠农政策,加大惠农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农民增收。国家应继续加大惠农补贴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益福利事业(像修路、水利工程、天然林保护等),改善农村农民居住环境和生存条件。进一步加大惠农资金补贴力度,提高各种粮食补贴标准,扶持农民增收。
七 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各项规章制度。政府和农村养老保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管好用好,用出效益,对国家和农民负责。收取保费后应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总账、分人建立农民个人养老保险档案,基金实行县、乡(镇)、村三级管理,投保人到领取年龄后按照有关程序领取养老金。
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得人心、顺民意的公益事业,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新农保解除了农民的养老之忧,切实保障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缓解了养老高峰期的压力,促进了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对加快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2007-02-10 16:48:1
3×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对照中考成绩统计表,纵向比较,农村学校英语成绩远远落后于城关学校。横向比较,又落后于其他学科。笔者就农村英语教学现状与同行们探讨,望大家共同关注。
一、师资短缺,小学英语有名无实,初中英语教学成空中楼阁。
基础教育改革明确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必须上英语课。然而,大多数学校由于师资短缺,就把小学英语课当成“豆芽课”搭给初中英语教师。而初中教师大多一人上三、四个班的课,班上又人数众多,根本无暇顾及小学英语
教学。造成小学、初中英语断层,难以接轨。使初中英语成为空中楼阁,严重影响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对策:小学英语配备专职教师,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其责任。只有抓好小学英语教学,才能为初中英语奠定好基础。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英语教学效果。
农村学校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英语教师结构极不合理,相当一部分学校英语教师是学校出资请的代课老师。笔者曾听说有一个学校十几年没有一个正式的英语教师,学校全是请代课老师。每年都有教师流动,来来去去,造成英语教学极不稳定,交接频繁,严重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
对策:政府关注,加大财力投入,学校积极支持在岗教师培训。建立一支稳定的、基本功扎实的、责任心强的英语教师队伍,改善目前英语教师结构现状。
三、教师的基本功影响教学效果。
笔者曾作过调查,全县有左右的英语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未经过专业培训。其中许多教师发音不规范,平时又缺乏学习机会。因此,许多教师不能用英语组织教学,而怎敢要求学生开口讲英语呢?于是英语教学就变成“纯知识”传授“哑巴英语”,教材的处理更无从谈起。长此以往,学生学英语的激情荡然无存,于是英语教学又走入另一种误区。
对策: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加大英语教师培训的投入,给教师提供充电的机会。让老师学到扎实的基本功,用英语组织教学,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落后,影响英语教学效果。
农村英语教师“安于现状”,加之教学条件差,信息闭塞,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不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上英语课不是以“听、说、读、写”为主,而是“讲语法、背考点”,走入“纯应试教
育”的误区。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策:学校提供老师学习的机会,教师研究教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教学设备落后,影响英语教学效果。
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师通常只有“三个一”——“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许多学校既没有录音机,又没有磁带,更不用说多媒体、投影仪,这样落后的设施,也严重影响英语教学效果。
对策:政府、学校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购买必要的教学设备。
六、“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后期英语教学。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农村英语教学“两极分化”严重。差生越来越多,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初中后期的英语教学。
对策:教师采用“分层教学”、“一
帮一”等方法转化差生。多些鼓励,少些批评,逐步消除“两极分化”现象。
七、其它因素影响英语教学效果。
①目前学校的沉重债务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同时也影响英语教学;
②评价机制的影响;
③教师的责任心,对英语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农村英语教学困难重重,任重道远。但我们要敢于面对,勇敢进取,求实创新,走出误区,共绘英语教学的“美丽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