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正雨、周闻道的散文集评

时间:2019-05-13 08:5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鸿、正雨、周闻道的散文集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鸿、正雨、周闻道的散文集评》。

第一篇:张鸿、正雨、周闻道的散文集评

在路上--读张鸿《在路上》

“在路上”是一个平和、多角度,且行进着的词语,身体和心灵被脚步引领,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所有的方向都是自己的方向,虚无且真实,真实经历着且又形似梦境,张鸿、正雨、周闻道的散文集评。劳伦斯在《在路上》一诗中说:“那些孤单的叶子是风景的一部分,也是内心的一部分,是心灵遭受抚摸,也是生命被风吹拂的过程。”读张鸿的《香巴拉的背影》一书,我的心情是安静的,也是激动的,随着她文字的指向,看到了一个在路上的人的真实内心生活和身体活动,心灵是被悬置起来的,在流线型的风中游弋。

这是一种最为真实的心灵状态。读这本书,我忽然很感动,热烈的泪水不期然落下。也忍不住对从无一面的张鸿的旅行充满了猜测。从文字当中,我似乎张鸿是个绝为可爱的人,以至于冲动着想把自己的读后感命名为《“亲爱”的张鸿》。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力量所在,它给我们的是一种莫名的感动,是一种精神的契合和心灵的体贴;是一个人在远处看着另一个人在风景环绕的路上穿行,是一种远距离的张望和想象。

所有这些,是《香巴拉的背影》带给我的。读她的这些文字,我总是会想起沈从文的《边城》、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和阿尔多.李奥帕德的《沙郡年纪》等著作。需要说起的是:我和张鸿最初是陌生的,一直自觉地以为她是一位男士,后来还知道她和我一样,曾寄身军旅,后来转业地方。直到后来,我才得知张鸿原来是一位(生性好侠,不拘小节)女士。读她的《香巴拉的背影》,我能够觉察出,这是一位贴着大地旅行,在山川风景中不倦的游走者、发现者和体悟者。我读到她在中甸因为胃疼四处买药的细节的时候,忽然觉得文字中的张鸿是犹豫的,意志被身体控制,情绪在慌乱中呈现出一种本真的生命状态。

或许,我阅读的感动大抵由此肇始。在很多时候,一个人在路上本质是孤单的,再多的繁华和应酬也只能是身外之物。尽管张鸿在云南一路上都有很多朋友,但个人身体的疼痛和发现却无人替代。从张鸿的《香巴拉的背影》一书当中,我更看重的是她一个人在路上的那种发现的心灵和行走的个体生命的状态。风景和地理是不可更改的,唯有浏览、发现和体悟它们的人,才能够从相同的物事之中看到大同中的不同之处。正如我在书中看到的,每到一处,张鸿的发现除了宏大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背景之外,更多的是一个人贴近自然和人文事物的思维颤动和内心情绪。

比如她的《松赞林寺的转经筒》、《碧色寨:时空遗忘的角落》、《众神汇聚卡瓦卡布》、《“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个土司”》、《静雨版纳》、《四月走云南》等文章,都是极具个性,在大同的风景中呈现个体的色彩的。记述旅行文字,不自觉被大风景笼罩和统辖,忘我趋同的多,局部和细节呈现往往是凸显作家个性的必由之路,张鸿是深谙其道的,她在个体的穿梭和瞻望中,以个人的独特性情和趣味关照大地风景与人文遗迹,以灵性和智慧的文字说出了自己(一个人)在恒久之物面前的生命和心灵痕迹。

这些痕迹是明亮的,光芒内敛而又令人温暖和感动的。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生命温度和品行素质。在这本书中,张鸿的个人形象是朴素的,是不动声色的大气和极致的收敛。她的一些在旅途中写人记事的文字,如《夜有一张脸》、《文面的喃奶奶》、《洛克:卓越的行者》等文章,显然是对他人的一种精微发现和立体刻画,是陌生的混合,也是熟悉的参阅。读这些文字,我甚至想到了张鸿一个人在云南境内独自行走的步伐和表情,她的看到和想到,说出和未说出的那些,或许比现在的这些文字更为丰富和博大。

我不是说张鸿没有用文字很好地说出自己在云南的物事,而是一些事物本身是不可被说出的,文学写作应当有着对本真的隐藏和疏离的品质和要求。而隐约于文字之后的那些,是留给阅读者的。我在读她的《“自由岁月”》一文的时候,被张鸿引用的波德莱尔:“让我们好好爱自己”和她一个人在束河游走的心灵姿态所感动,柔软的河流,犹如柔软的情感和内心,一个人在自然之中,被更多的水和草木,蓝天和光线所包容,被自由的个体生命释放成为一种简朴的生活与生命愿望。正如张鸿所说:“耳在风中,目在景里,心能达到的地方也许就是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所及。让我们好好爱自己。”

我相信,张鸿的《香巴拉的背影》一书中的文字,就是我所理解和向往的“在路上”的最好的文字表现。作为一种旅行记录,这些文字是沉潜的,准确有度,不事做作,表现的是一种从容的行走状态,是内心与万千风景和遗迹的灵魂混合和生命体验。而作为文学的散文写作,张鸿的这些作品是令人肃然动容的。它们完全区别于那些纯粹的旅行写作,她不但记录了大地风景的自然形态和瞬间流光,也记录了一个人置身其中的灵性痕迹。这是一种融合自然,出脱灵魂的散文写作,在这些文字当中,还有她个人的生命和灵魂的确切形体和美丽光亮。

2007年2月5日

《香巴拉的背影》散文集张鸿著花城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温情怯流年,心作苍茫游

--正雨散文印象

■杨献平

抒情的式微使得当下散文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散文写作构成了明显的区别。抒情是一种传统,同时也是一种限制。叙述(叙事)当是散文必不可少,且能够深入人心、蕴意横生的有效手段。抒情在很多时候是矫情的,令人胆寒或者心虚的,尽管抒情在某个特定时期导致了以上的结果,与作家的文本的自觉性和精神操守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重新重视叙述和叙事,则是写作者对抒情泛滥且虚假行为的一种背叛和反动。纵观近20年来的散文写作变革,弃置抒情,重视叙述,应当是其中的一个持续有效,革故鼎新的上上策略。

以此来审视当下的散文创作,我觉得,叙述的智慧性、技术性、丰富性和思想性应当是衡量文章的重要标志之一。读甘肃散文作家正雨的散文作品,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这是一种与传统有着密切衔接的作品,抒情在其中占有相当的份量。从其赢得相当声誉的作品《陕北的月亮》《逝去的裕河》可以看出,正雨是一位严肃的且有艺术要求的散文作家,其中的抒情方法和时机相当圆熟,且是恰到好处的,给人一种自然的妥帖感和风姿摇曳的艺术之美。

正雨的散文创作题材,无外乎历数往事,检点内心,状写山水,缅怀亲情等几大类。往事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个人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当然也隐约出个人的一种精神品质和内心要求。如他的《父亲》,抒情的少,叙述的多,抒情只是一种适当的渲染,而叙述,尤其是细节上的描摹,则使得“父亲”的形象更为立体、有硬度,也使得整个文章更为感人。再如他的《曾经的范坝》,也是对往事旧物的一种关照和抚摸,时光流年,人非物是,面对岁岁枯荣的草木和不断翻松新开的泥土,当年情景如梦如幻,恍若隔世,读后感《张鸿、正雨、周闻道的散文集评》。

但就是在这些变和不变之中,正雨发现了一些曾经的美好景象,无论是“迎面走过来的穿裙子的姑娘”还是“公社门前洼地里成熟的金黄稻穗”,都是充盈着自然安详诗意的。正雨这篇作品动情之处在于:多年之后,旧物盎然,新情蔓生,犹如“房舍西头那几棵浓趣成荫的大桂花树”,岁岁年年,总有一种清香弥漫开来。另外,《逝去的裕河》应当是正雨先生诸多散文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行文大气,蕴含悠远,情切意深,一折三叹,在对自然物事的咏叹之中,透露出一种宏阔的悲悯惋惜情绪。

《逝去的裕河》一文犹如一曲音调低昂的曲子,如同一个心怀忧伤的人在黎明的高岗吹奏骊歌。意境和情绪都是低沉的,优美的,有叹息,也隐藏了期待的生机。在检点内心方面,正雨也多托于旧事和山水,在生命的流变和自然的沉默之中,发现自己内心的光亮。比如他的《社戏与虎》《昨日可恋》《思念董志原》《怀念那棵树》等文字,既有对儿时美好情愫的重记,又有对斯时斯事的内心关照,从而引发出一些令人崩然心动的本真欲念。

寄情山水,状写山河,怀古鉴今是散文写作永恒的主题。正雨先生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加美手记》一书,图文并茂,以简短精确之笔,配以风情图片,给人一种阅读的快感和视觉的享受。这一作品,用笔不多,但有着恳切的观察和发现态度,也包含了作家本人对于异域历史文化、现实状况和思想意识的深刻体察和领悟。

正雨的这一类作品,还有《河西散笔》《那一片南天》《夏日北戴河》《我的白水江》等,总体而言,这些作品笔法简练,饱含诗情,既有泼墨山水的大写意,也有见微知著的自然灵动之笔。从这些文字当中,脱颖而出,悄然峭立的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正雨。登山临海,随意挥洒之间,显露的是一个胸有万千,心鹜万里的志士仁者形象。

由此,我觉得,现实生活中的正雨该是一个内在的人,言语不多,且思想活跃的人。阅读他的作品,我也觉得,正雨的散文创作是一二贯之的,坚持了许多年的,是一位孜孜不倦于散文园地跋涉并收获甚丰、成效卓著的作家。在甘肃乃至全国散文界,都有了一定的声誉。他的散文作品,有一种清秀的沉郁之感,也有心怀忧患的悲悯之情。

正雨的散文特色,我觉得主要有三个:一是深具传统之美,优雅自在。在当下纷纷以新形式新方法实验和开拓的散文领域,正雨坚持了中国散文悠久的历史传承,不妄言,也不盲从,始终有着自己对于散文的理解和操守,文章自在高雅,表情达意,妙和天然。二是理性健康,热情洋溢但恰到好处。理性是一种克制,散文不可情绪泛滥,洋洒不休,正雨的散文避免了那种大肆铺张、狂轰乱炸似的情感宣泄,始终以健康、平和的心态与形而上的思想意识,视人看物,说事达理,使得文章内敛优雅,充沛自然。

三是朴素安静,具有一种自然朴素的美感。散文越是沉静越好,越是沉静,就越是具有感染力、穿透力和艺术性。正雨的散文写作,不急不燥,始终以温情的目光,平等和认真的心态,有感而发,书写触及自己生命和灵魂的人间物事,情感朴素,行文自然,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作为写作者,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经验个体,都是时光的咏叹者和自然万象、人间情愫的复述者。正雨生活在陇南,在甘肃与四川陕西交界之地,那里既有一望无际的黄土塬,也有植被翠绿的高山大岗,河水穿过村庄,翠柳环绕民居,当是一个风情独具、令人向往的美好地域。这些自然物象反映到正雨的散文创作当中,就是一种摇曳多姿的风情和内敛优雅的艺术构建。

而且,我也相信,或者已经看出,随着时光,每个人都会发出这样那样的叹息,正雨的散文,相当一部分是对个己时光心态的一种记录和展示,也是一种对于人生苦难、美好情缘的珍藏。我将这篇小评命名为“温情怯流年,心作苍茫游”的原因,大致是对正雨先生散文的笼统印象,也正因为如此,我也觉得,正雨的散文,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人在时光中的痕迹,也是一个文学写作者所给他人的一种明确但又隐讳的艺术形象。

散文的品质

--读周闻道散文集《对岸》

我看散文,或者说分辨散文,优劣高下的标准有三个。一是是否有着健康的品质。所谓健康的品质,就是眼下这些散文是不是自由的,科学的、理性的和诗性的,是不是体现了汉语的优雅性、丰富性和纯净性;二是是否将个体经验上升为一种具有普世主义色彩的共有情绪和精神要求;三是文章的“气度”和“方向”。所谓的气度,就是文章的包容性和扩张性,所谓的方向,就是它们(文章)是不是凝结了一种自觉的健康的品质和沉静坚韧的精神要求。

以此来观察当下的散文写作,铺天盖地的散文,上述的特点是极少的,也是衡量是否真正的好散文,作者是否为优秀写作者的必要因素。在我看来,散文首先要散发着个人的一种气息,它们是与作者自身的灵魂和生活,思想和精神紧密相关,互为辉映,气息弥漫的。骨肉分离,貌合神离,装腔作势,怨天尤人等等,都是散文的和大忌。我们当下散文写作状况,病态的多,健康的少;投机取巧的多,大智若愚的少;虚张声势的多,沉静优雅的少。

在此环境下,我们来观察周闻道先生的散文作品,必定会有一个较为强烈的印象。一是周闻道的散文品质是健康的,这种健康源自作者本人心理、精神乃至生活和灵魂的典雅、温和和健康。这方面,我觉得,周闻道的现实生活是优裕的,知足而乐,不骄狂,也不低郁,不奢欲,不强求;再者,他的心理没有被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抑或官场文化所熏染,所套牢,一切顺其自然,安详平和;第三,周闻道在精神要求和思想意识上是健康的,他知道,但又懂得自觉的规避和疏远,他在场,而却能够由此及彼,从文学的、哲学的和艺术的角度,发现和书写他自己于尘世抑或梦想之间观察和发现,情绪和思想。

这种品质和素质,应当是历代中国文人所要求的,也符合孟子“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精神品格。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周闻道散文品质健康的主要因素。相比以往的《点击心灵》,此次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对岸》一书,仅从题目上看,就是一种趋向成熟的标志。对岸的歧义性和丰富性,更好地拢括和体现了周闻道先生近几年来的散文创作成绩及其自觉的艺术追求。其中的不少篇章,可以说是周闻道散文创作不断走向成熟、形成自己风格的典型之作。这本书的出版,对周闻道而言,应当是一个总结,也是标高,是一个展示,也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如本书第一辑当中的《就这样与大地窃窃私语》《该怎么去慰藉这秋天的忧郁》《流动》等文章,朴素自然,以个人与大地物事的形神相交,以轻灵且包含哲思的语言,娓娓道来,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淡薄境界。从这些篇章,我觉得,周闻道先生非常善于从本真的现实存在当中,发现动人的灵性的诗意,从平凡的物事之中,以优雅细致、纵横开合的文笔,揭示事物最为深刻和动人的一面。

在这些文章之间,我最喜欢他《就这样与大地窃窃私语》一文,觉得这篇文章更好地体现了周闻道散文一贯的书写风格,即:从一点到达更多的点,从我到物,物我相溶,有一种妙和天然的和谐感。从这个文章当中,我觉得,周闻道是宠辱不惊的,有着看惯长风流云,我自岿然不动的极强忍耐力,也有着淡薄处事、深谙世事的智慧性。这些在他的《天堂里不需要智慧》《浅水区,深水区》《总有一些风景要被错过》等文章当中,表现了淋漓尽致。使我不由得想起了《红楼梦》里的那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另外,周闻道的散文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大概与其练达的人生智慧有关系,当然,思辨也是散文写作当中必要的因素之一。在《轻轻拨动叔本华的钟摆》《持一份护照去柏拉图的理想国》《尼采发现的死亡》等文章当中,我觉得周闻道散文的思辨是极其强烈的,每一句追问都有来由,并有所指,使得文章题旨更加深厚和广阔。但是,人类的每一句询问似乎都不会有明确的答案和结果。在这里,周闻道的固执显得可爱且有沉重的忧郁感和悲伤之气,但其能很快地峰回路转,将文章境界引发到开朗之地。

我格外看重周闻道的《空城》一文,字数不多,但是形式和题材在周闻道散文当中算是异类,他用恍惚而真切的笔触和情感,记叙了梦中的一座与人间城市并无多大区别的城市,看到一些人间物事,遇到一些人,这种迷离的色彩在他的书写当中,彰显出一种优雅而又怯弱、清晰却又混沌的精神状态。这篇文章的整体氛围犹如梦境,但又不完全是梦境、毕竟,梦境也是人的梦境,必定会包含了作家本人的一些情感。或者说,这篇文章于周闻道先生本人而言是大有意义及其趣味的。

可以说,周闻道的这本书是品质健康的一本散文著作,是一个写作者个人精神乃至思想、灵魂的一次真切袒露,他涉及到的,都是亲切的,可靠的和令人心感温暖的。我觉得,周闻道先生的散文写作是坚持并弘扬了文学根本之道的。这本书中的作品,无一处以隐私或者猎奇的方式取胜,也无一处炫耀和夸饰。周闻道的散文是本分的,也是向内的,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这种力量正是健康的品质所给我们的印象和影响,读完这本书籍,感觉是在云中行走一般,有一种轻盈的亲切的智慧和融洽感。但仍旧要说的是:散文乃至其他文学体裁的写作,最不宜形成套路,不宜以一种书写方式统领全部的写作。我的建议是,可以尝试以另一些方式和角度,思维和语言,更进一步地开拓和丰富自己的散文创作,以周闻道先生目前的实力,我想,这一点是不难的。为此,我们有理由对周闻道先生今后的散文写作抱以热切的期待。

《对岸》散文集周闻道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载《文学报》《桂林晚报》等

第二篇:评《草原》正稿

用开放的教、自主的学打造简约、有效的课堂

——评钱建峰老师执教的《草原》一课

《草原》一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名作,文章语言优美、格调清新、情感强烈、意境深远。可几乎没有学生去过美丽的大草原,所以要引导学生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应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今天,钱建峰老师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充分朗读,自主体会,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开放有效而又简约的课堂,充分展现了他骨干教师的风采。

只有简约,才有高效。课堂教学不是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而是要看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不是看教师自身教学技艺多么高超,而是看是否培养出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纵观全课,钱老师所采用的是读、思、说的教学方法,不华丽,不做作,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智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

一、巧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课前,钱老师播放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休息时边欣赏音乐边领略优美的草原风光,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目的是带领学生渐渐入情入境,事实证明,一上课,学生就已进入学习佳境,因此,背诵课文特别深情。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省去了老师很多空洞的说教。

二、简约的教学方法打造了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课堂中,钱老师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钱老师都是用读一读课 1

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然后请同学来说一说这三个步骤来完成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简单朴实,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了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钱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读课文时,钱老师鼓励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们老师经常会抱怨学生不肯举手发言,或者抱怨学生发言只有寥寥几个字,根本不会说,甚至不愿说。但事实是,应试教育下的课堂越来越急功近利,教就是为了考,很少去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而钱老师在课堂上很注重鼓励学生表达,并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准确,教学环节也因此会显得不够完美,但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却得到了锻炼,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我相信,如果能经常在课堂上创造出这样的环境,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的表述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三、巧妙提问,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的难点

追求简约有效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师,更会巧妙的提问,恰当地点拨,让每一个40分钟成为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成为师生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成为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本堂课上,钱老师总是在理解的重点处提问,难点处点拨,富有启发性和鼓动性,使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豁然开朗,起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钱老师先从喻体“彩虹”入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彩虹”给你怎样的感觉?现在把什么比作彩虹?为什么?一层一层、由浅入深,以问促读,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挖掘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深层的意蕴,走进文本,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四、课堂练笔,让有效教学进行到底

俗话说:“光学不用等于零”。语文学习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运用的过程。正所谓:“厚积”而后“博发”。积累的知识适时的运用会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习作能力。

本堂课中,在让学生充分读悟,真正体会到蒙汉之间的深情厚谊后,再让学生写一写依依惜别的场景,不仅能锻炼学生想象能力,也能让文章的主题进一步升华,更减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老师的高效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记得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也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际,“简约有效”的课堂才能成为现实。今天,钱老师游刃有余地教学活动,充分展示了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这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方法,去收最大的效果。”最后,感谢钱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简约而高效的精彩课堂。

无锡市后祁街小学薛芳

2010-11-16

第三篇:《桂花雨》评课稿

《桂花雨》评课稿

李传秀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她的这篇文章非常优美,使人读后真的象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浓浓思乡之情。

虽然文章蕴含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不读就无法理解其中丰富的意蕴,不读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浓浓的情感。因此,杨老师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

一、抓文本用心读

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提高“读”的质量很重要。读得再多,没有质量的保证,也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

刘老师注重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默读、自由读、引读、范读、师生、互读等方式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在理解中美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

在课堂上,要想吸收和积累生动的语言,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味来。

1、课文三节第一句: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刘老师通过表演的形式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读文后,师问“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然后;老师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接着指名学生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比较到位,把作者当时的心情已经淋漓尽致地读出来了。2.刘老师通过让孩子们表演,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体会到了作者摇花时的欢乐。

3..纷纷扬扬飘落的桂花雨,具有诗情画意。接着老师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呢?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有又蹦又跳地喊、拍着手喊,充分体了当时作者当时高兴、快乐的心情。

教师再让学生回到文本,自读自悟享受桂花的芬芳,感受作者摇桂花的欢乐和兴奋,觉得很是开心,和作者同摇同乐。教师更深一步问作者在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感叹号呢?是用错了吗?从而告诉学生作者是用什么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再回到课文时,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

第四篇:秋天的雨说课稿及评说课稿[模版]

秋天的雨说课稿及评说课稿 青龙特教学校

李柳 《秋天的雨》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

1.教材分析

有这样一句话“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秋天总能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课文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这篇课文具有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的特点,正好给学生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机会。

3.教学目标

因此,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我将本课分成了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完成的生字教学及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制定了第二课时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和方法:通过仿写句子积累好词佳句;通过比较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4.教学重难点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三年级的孩子真正要通过学文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因此,我将重点设定为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发现秋天的美好,欣赏课文的语言美。难点设置为学生在发现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美。

二、教法与学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所以,教学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雨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词语。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读中感悟秋雨的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大体上包括四个环节:一是情境导入,揭示课题;二是组织初读,整体感知;三是品读课文,品味意境;四是升华情感,拓展积累。务必使学生完成发现美、欣赏美到创造美的过程。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由孩子们喜爱的雨说起,首先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看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了。看哪儿的雨呢?看什么季节的雨呢?

(课件出示):我分别选取并加工制作了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几幅画面,配以动听的音乐,让孩子们伴随着老师娓娓道来的描述去感受绵绵的春雨、电闪雷鸣的夏雨和轻柔的秋雨。接着,老师的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揭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秋天的雨,孩子们就很自然地通过情境、走进课文。

2.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提出了四点读书要求——圈一圈;标一标;画一画;想一想。为了延续我在上一环节创设的雨的情境,我特意制作了一个课件:将生字词用雨点的形状落下来,让孩子们快速的地读出小雨点的名字,其实就是在阅读生字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了兴趣,读书识字的效率就会提高。训练他们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反馈“课文中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时,我引导同学们找出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一会儿一首描写秋雨的小诗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首诗从秋天的形、色、味、声四个方面进行描写,非常具有童趣,以“秋天的雨是()”开头,让学生在唯美的语境中学会排比句,进而感受文章的结构美。通过让学生诵读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这些句子储存到学生的知识库中,同时也为理解课文结构及作文教学的展开埋下伏笔。

3.品读课文,品味意境;

第三环节的深入品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天人格化,或把秋天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采用了“声情并茂,以情助读”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点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我用教师的范读打开秋天的大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一抽象的比喻句,我让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聆听老师朗读,一边体会。通过播放课件,秋雨变得无比生动起来,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将出示一幅秋天的图画,但没有上色,我把画秋天留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给这幅画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让他们体验学中玩,玩中学,这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一会儿,黄黄的银杏树叶、火红的枫叶、红红的苹果、橙红的石榴、金黄的田野、各色的菊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接着我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颜色去读句子,我试图通过学生的个性品读和个性朗读来带动全班同学的深入品读。在交流朗读的过程中随机出示这句话,并用课件将课文中的文字和图像表现出来,比如当学生读到“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一句时,我分别把银杏树叶和扇子的图片放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原来,银杏树叶真的很像一把扇子,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不仅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更深深地感受到了课文的语言美。紧接着,我引导孩子们也学着课文的样子进行比喻句的仿说练习——“秋天的雨把__色给了____,____像____”,这一设计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接轨了,也让学生把吸收到的美都释放了出来。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秋天的气味,本段我将采用实物教学法。老师出示实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用鼻子闻一闻,说一说都闻到了秋雨里的哪些气味,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积累、运用"香香的""甜甜的"一类叠词.

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这段文字妙趣横生,恰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但是这番情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如何能让它出现在小学语文课堂呢?为此,我将创设一个情景,给学生准备各种各样动物的头套,并配合老师生动活泼的文字,将动物准备过冬的画面演出来,使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中。之后,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将学生再次带入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演绎这幅生动的画面。

4.升华情感,拓展积累;

总结全文时,我问孩子们:“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的秋天。”孩子们已经在学习中领略到了秋天独特的美,于是,“美丽”“丰收”“欢乐”这样的词语立刻从他们的口中说了出来,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油然而生。

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中,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画一幅秋天的画或写一首秋天的小诗,使学生对美的创造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

四、板书设计

本篇我通过重点词语的板书,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感受秋天的韵味。

附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颜色:五彩缤纷

气味:香香甜甜

丰收 欢乐

声音:冬的讯息

《秋天的雨》评课稿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是教学本文的重点。我在教学中始终保持着用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

1、读中有悟学中指导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点起头,露出笑容来,不用老师多讲,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这节课中,我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景色美。而随机地进行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如这一句:“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我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读,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同时也理解了它的意思:秋天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的。

2、民主平等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没有批评,有的只是老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你读得真好,小朋友们都想来试一试,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如一学生把“扇哪扇哪”的“扇”音节读错了,老师范读了一遍,马上说:“我相信你会读的,再读一遍”一句鼓励的话语,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了。

3、重视语言积累运用

丰富语言积累和运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如“红红的枫叶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等句子,学生细细地品读着,仿佛感觉真的很凉爽。罗老师在注意语言积累的同时,也注意了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好词佳句,比如: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颜色多种多样的菊花,学生说了很多: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色彩斑斓„„。讲到秋天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学生说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4、图文结合注重语言训练

在阅读教学法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是很必要的。我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例如:在导入课文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秋天景色的图片,在每段课文出示前,老师首先出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读课文上的句子,体会意思,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五篇:《秋天的雨》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稿

词句段理解环节,古老师采用了结合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文中有些词句非常生动,比如第一段的“钥匙”一词,出来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钥匙”的本义外,还可以通过想象,联系语境理解含义。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的“频频点头”老师让学生做动作来读,读起来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读出了菊花在秋风中摇曳的美丽姿态。第三自然段的“勾住”一词,古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香味怎么勾住小朋友的脚呢?让学生通过“香香的”、“甜甜的”“好多好多”等词语想象画面,感受秋雨带来的气味是如此甜美,从中理解“勾住”小朋友的脚就是指小朋友被水果好闻的气味给吸引住了。

第四自然段的“吹起来金色的小喇叭”,古老师引导学生联想课文和生活实际想象,“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它会告诉大家什么。小动物们做了哪些准备”,从而更好地感受这种形象化表达的效果。第五自然段“欢乐的歌”,古老师让学生回想全文所描写的秋天的事物,体会正是这些事物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是一首“欢乐的歌”。

在教学“阅读链接”《迁徙的季节》片断时,古老师让学生读一读,引导学生围绕:短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景物”展开讨论交流,鼓励他们运用从《秋天的雨》中学到方法找一找相关句子,了解短文主要从田野、植物种子、幼小的动物和候鸟几个方面写了秋天。还引导他们进行对比阅读,围绕短文和《秋天的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展开自主学习,然后进行汇报交流。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是:都是描写秋天,都写了秋天的动物和植物。不同之处是:《秋天的雨》主要围绕“雨”写了秋天的美景,《迁徙的季节》主要写了动植物在过冬前迁徙的情景。

下载张鸿、正雨、周闻道的散文集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鸿、正雨、周闻道的散文集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天雨》评课稿(5篇)

    《秋天雨》评课稿(6篇)《秋天雨》评课稿1《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是教学本文的重点。听了何老师的课,总感觉很轻松,她那亲切的笑容......

    秋天的雨 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稿 在第一轮的示范课中蔡云云老师讲的《秋天的雨》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如去找找......

    秋天的雨评课

    一、把握整体,局部突破。 吕老师在教学时总体把握全文,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代表秋天的雨的句子,继而以此为线索展开教学。在指导朗读时,对句子的朗读指导并没有过多理论上的要求,只......

    秋天的雨评课稿

    乌江镇教研联谊活动评课稿: 美美地品出秋天的美 ——听三小教师钱天荣《秋天的雨》 核桃小学教师:唐遂兵 2011年10月14日,我有幸聆听了遵义县第三小学钱天荣老师在乌江小学执教......

    《秋天的雨》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稿 马洪亮 黄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感到课堂上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黄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

    《秋天的雨》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稿 耿集中心小学梅华兵 听了钟兴玉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感到课堂上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钟老师备课的精心,课堂......

    秋天的雨评课

    《秋天的雨》评课稿 今天聆听了 杨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 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简单的点评, 与大家共同学习。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

    昆明的雨评课稿

    《昆明的雨》评课稿 凯芸老师执教的《昆明的雨》一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清晰、流畅,以“温暖、好玩、凡人小事”三个关键词贯穿整节课,为后文各个环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