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时间:2019-05-13 08:4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第一篇: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2012级市场营销(4)班

走进大学之后,我接触到了一门新鲜的课程――通识教育,这是一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素质,培养全面型人才的课程。

在信息万变,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如果仅靠掌握一门专业知识,那是永远不够的,我们现在的社会分工已经没有科学管理时代那么精细,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集体的社会,只有各个领域的火花相互碰撞,才会产生新的社会前进的动力。正是基于这些方面,世界上有名的大学都开设了多样化,丰富多彩的公开课,目的就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素质,培养全面型人才,避免出现学生走出社会后接触不同的领域工作时心有准备。

关于我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我只谈一下我国通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总所周知,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是一个填鸭式教育和应试制度的国家,学生在12年大学前的教育期间,目的是为了考试成绩优异,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所以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教科书和练习册上,其他户外活动,课外书阅读,兴趣爱好等等方面,很难得到发展,这就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必然造成学生缺乏创造力和产生新的思维。

然而,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十分需要创新性才人,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世界性的突破成就,这些是应试教育无法

办到的。

通识教育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一个补救,在应试的基础上,增设一些轻松的要求不高的科目,既可以减轻学生压力,又可以达到增长见识的目的,这是通识教育十分有意义的地方。通识教育在选课,上课,作业,考核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它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空余时间,选择符合自己的实际需要的科目,老师授课都是内容比较简单,不像专业课那么深奥,通识课涉及的只是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有印象,基本解决,有这方面的观点,这就达到了增长见识的目的了。最后,考核方式也是灵活多变得,一般以心得论文,视频,报告会,讨论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考核,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作参与精神。这是通识教育不同专业课的地方,完全没有专业课那多的限制,那么多考核,那么多的课程。

在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读书已经有了一年半的时间,期间接受了几门通识教育课程,给枯燥的学习增添的几分乐趣。但是,在自己的实际体会当中,我感觉学院的通识教育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学院的通识教育中心开设的通识课程比较少,涉及面比较窄,没有达到全面化,高水平的通识教育要求。第二,上课纪律比较松散,出勤率不高。学生选课,最大的目的是赚够学分,不是为了增长见识,完全违背了通识教育的目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第三,通识教育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期末写一

篇心得报告,期间都是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地听老师讲课,达不到引导学生产生新思想的效果。第四,学生选课情况比较糟糕,很多学生选课成功不去上课,但是想去上课的同学却没有选课成功,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应该立足于学校的资源,也要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资源,既然师资有限,不能开设太多通识教育课,那么,我们可以多点开办各种各样的讲座,让老师在讲座中和学生听众一起探究各个领域的看法,交流意见,一样可以达到增长见识,提高素质,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的。还有,要想办法破除学生选了课又不去上课的情况,以便腾出有限的资源给真正需要的学生。不让学分在通识教育中占据主导作用,加强宣传,让同学了解通识教育,加大兴趣,那么,通识教育就会在一个学校蓬勃发展起来。

以上缺点和建议,是我在实际上课当中,感觉学院通识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学院领导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进行有效的改革,以促进通识教育的更大进步,培养出更加出色的中大南方学子。

第二篇:对服装设计的看法 通识课作业

对服装设计的看法 服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搭配焦点,涉及到美学、文化学、心理学、材料学、工程学、市场学,色彩学等要素。“设计”指的是计划、构思,设想、建立方案,也含意象、作图、制型的意思。”服装设计过程“即根据设计对象的要求进行构思,并绘制出效果图、平面图,再根据图纸进行制作,达到完成设计的全过程”。——《服装设计》

以上算是官方对服装设计的概念的定义。然而在普通人看来,服装设计无非就是一张纸一直笔,然后涂涂画画,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对这方面不了解,自然就看起来很简单的样子。其实我们知道,服装设计远没有那么简单。服装设计的确如上文所说,涉及各方面的知识,使之融合贯通,再开花结出个甜美的果实。

衣食住行,“衣”排第一,这也暗喻着服装的重要性。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第一品牌。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穿什么式样的衣服与衣服的质地、品牌及色彩搭配,都是他或她职业、收入与品位的潜在表述。所以现在的人们也都越来越重视衣着打扮。不说城市里年轻男女的花枝招展,即使在广大农村地区,服装也早已从遮体御寒的生活必需品升级,也开始对穿戴讲究起来。农村人自制衣服的已不多见,基本上都是购买成衣,这不仅是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体现了对服装样式和做工用料的讲究。

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自身衣着打扮,而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不可能人人都穿着相同的衣服,这也直接导致了对服装设计和服装设计师的要求的提高。服装设计师首先要热爱艺术、把握流行,再次要有深厚的艺术造诣,扎实地绘画功底。又要有一种理想——创造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希望美梦成真,敢为人先的时尚理念,是时尚的探险者、弄潮儿,对服装情有独钟,对普通的面、辅料有一种独特的欣赏。

服装设计需要模仿,但是要在模仿中学习提高,在模仿中有创新,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让自己变得敏感起来,时尚起来。

上了这门服装设计与欣赏的课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色彩搭配的重要性。一切色彩都由红、黄、蓝这这这种基本色混合调配而成,各种相对色,互补色,各种色彩加之光线明亮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就是世界上存在的色彩没有人能够数的清到底有多少种。好的色彩搭配可以给人以很美很舒服的感觉,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到的。

第三篇: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通识教育心得

通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字面意思的解说,即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等。我认为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是为了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实施是结合我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进行。在大学提出通识教育,就是要纠正大学里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是也很古老的。而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通识教育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确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其二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最后是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大学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弊端逐渐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不完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明显的知识化,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且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我国大学通识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这些都是我国大学里普遍的通病。

我们认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可以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合理化。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注意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充分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等方面开始;并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在大学所实施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大类型:其一,国家的历史与问题的知识。其二,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其三,介绍科学发展、方法、精神的课程。而这三种类型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实施上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一是少而精原则。二是独立原则。三是渗透原则。

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首先要建构适合本校实际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第二,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分制,使双学位制、主辅修制、跨系选修制等各显其能。第三,营造实施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第四,改革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建立起科学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

不过,在实行通识教育的同时,应该注意处理好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红皮书》中写道:“通识教育不仅应该为专业选择提供足够的基础,而且应该成为使专业潜力充分发展的沃土。……专业教育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通识教育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去做”。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指明了意义和目的。哈佛学院的每门课,无论多么专业化,都要对通识教育目标有可识别的联系和贡献。在这个联系上的失败程度就是在专业教育上的损失程度”。当然,通识与专业之间的平衡是难以说清的问题,是要根据本身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

第四篇: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一:我的通识教育之体会

这两天一直看到被转载的批驳通识教育的文章,作者是我很喜欢的老师朱绩崧。朱老师在文章中提到,通识教育之矫枉过正,在有限的时间内,什么都学,后果自是平庸。其实我部分程度上也认同他的观点,但是我想说,这是他根据自己的生命经验所拼接出来的通识教育的一个画面。而我来到复旦两年,通识教育的课程我基本也已经修完了,根据我的生命体验,通识教育完全还有其他的图景。

老师提到,有英文系的学生因为学3分的社会学导论而不背他的十四行诗了,但是给我这个机会让我遇到朱老师,有幸在他课上读了莎士比亚的原著,看了各种对于莎翁作品的文学批评论述的,也是通识教育。那是一门叫莎士比亚悲剧的通识选修课。如果没有通史教育,我一个学国政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在大学的校园里去上一门跟英文文学有关的课程,而这样的课程对我来说就是给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文学可以有多大的魅力。一个学国政的学生会读pre-modernEnglish,读着莎翁的原著,会在万老师的英语作品鉴赏课上读各种类型的英文诗,学习诗歌的韵脚,会在世界文学导读的课上听一口纯正英音的汪老师分享着自己的阅读体验,给我们念爱经、别离辞甚至是说说萨德的奇怪的癖好。这些体验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

一个在自己专业领域及其精通的学者,当然是非常好的,而且是有必要的。但是在我看来,本科教育本来就不是为了培养在某个领域极其精通的学者。更多时候,是给学生们一个机会,可以去了解不同的学科,只有在真正了解了不同学科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在今后的日子里可以有方向地去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者是培养自己的阅读趣味。之前打过大学教育的辩题,看了很多学者的论述,其中有一句话对我感触很深。大意是大学教育是为了发展人,使人可以使自己的性格、知识更完善,可以真正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其实我在走出去跟别的同学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其他学校的同学是没有通识教育的课程的,因此他们学的也大多是专业相关课程。但我也并没有发现他们因只学专业课而比我的复旦同学在专业知识或者技能上面有非常明显的超越。更多时候,我反倒觉得身边拥有更多不同学科知识的同学在思考问题时角度更加多元,思路更加开阔也更加灵活。

说别人的例子可能不那么直观,那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大学里上过的令我印象最深、学到东西最多、收获也最大的课程真的不是我的专业课,而是一些别的学科的通识课程。比如说张双利老师的《共产党宣言》,她让我对哲学特别是马哲有了崭新的认识,从而对哲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这门课算是我在大学中收获最大的课程,甚至没有之一。

还有通识选修课中的商务案例分析,两年才开设一次,由哈佛商学院毕业的老师James来授课,整个课程非常有意思,课前做大量关于案例的阅读,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上课的时候就是大家各自发言、讨论然后老师会在中间不停地问你,把你一步步往前推,直到你将自己的所有所学都展现出来为止。老师风趣幽默,典型的乐天派美国人,虽然受过高等的专业教育,但是授课非常简单易懂,而且重点强调分析方法。从来不让大家死记硬背些什么知识,而是在上课讨论和平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慢慢地掌握。

还有博弈论与中国智慧,虽然讲的是博弈论的知识,但是我在之后也发现跟国际关系领域很多知识也可以进行交叉应用来分析问题,尤其是这个理论本身会教给你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分析问题的模型。其他的课程,像法语、基督教哲学、国际金融、证券理论、化学与人类等等课程,我都觉得其实都是让我学到了蛮多东西,对我帮助非常大的。

当然,国内的通识教育是有其问题的存在的。前两天跟港大的熊浩学长交流的时候,他就告诉我,国外一般只有顶尖的大学才会有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课程一般也要是这个领域内顶尖的教授才能够开设的,比如像哈佛的约瑟夫奈这样子级别的教授。反观复旦,通识教育的课程种类非常的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在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这虽然是无奈之举,但是若是让学生上了没有收获,还不如减少通识课程的数量,只开精品课程,减少每个人必须修满的学分,保证学生可以在每一门精品的课程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二:通识教育心得体会>>(1602字)

通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字面意思的解说,即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等。我认为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是为了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实施是结合我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进行。在大学提出通识教育,就是要纠正大学里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是也很古老的。而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通识教育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确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其二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

最后是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大学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弊端逐渐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不完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明显的知识化,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且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我国大学通识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这些都是我国大学里普遍的通病。我们认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可以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合理化。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注意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充分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等方面开始;并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在大学所实施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大类型:其一,国家的历史与问题的知识。其二,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其三,介绍科学发展、方法、精神的课程。而这三种类型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实施上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一是少而精原则。二是独立原则。三是渗透原则。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首先要建构适合本校实际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第二,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分制,使双学位制、主辅修制、跨系选修制等各显其能。第三,营造实施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第四,改革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建立起科学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

不过,在实行通识教育的同时,应该注意处理好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红皮书》中写道:“通识教育不仅应该为专业选择提供足够的基础,而且应该成为使专业潜力充分发展的沃土。„„专业教育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通识教育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去做”。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指明了意义和目的。哈佛学院的每门课,无论多么专业化,都要对通识教育目标有可识别的联系和贡献。在这个联系上的失败程度就是在专业教育上的损失程度”。当然,通识与专业之间的平衡是难以说清的问题,是要根据本身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三:通识教育心得体会>>(1255字)

在香港大学交流期间,我发现了与复旦教学中相同的名词:通识教育。好奇之下,我参与体验了这所名校所推行的通识教育,感受到与大陆有些不同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港大的通识教育也是通过开设各类专业课范围以外的课程进行,但课程不算在学生的学分之内,完全是由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报名。大部分课程是免费的,有的课也会为了保证一定的出席率而收取一些押金,只要基本上去听课便可以返还。通过在寝室楼中分发课程内容的册子进行报名宣传,这本册子做得很精美,按大类列出了该学期所开课程以及该门课最吸引人的地方。通识教育的课程涉及的范围很广,形式多样。有门课旨在从香港的小吃中传达香港的历史和变迁,于是教师就带领学生乘电车沿途讲解,每到一处较有历史的摊前就会下车品尝。关于社会民情的课程则会邀请香港各行各业的人讲述,包括港姐冠军、体育明星或娱乐人员。除了几门固定的课程之外,学校还会在每学期邀请世界各地的同行进行授课。

在港大,通识教育的课程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不少课程会根据实际情况限定报名人数,先到先得,于是在课程报名那天,我提早了一个小时到却也已经排起了长队。在拥挤当中,我最终报上了两门课。

第一门课是因菲律宾一家慈善剧团在港大访问之时所开设。课程分为4次:第一次的讲座介绍菲律宾的真实情况,慈善剧团成立以及在救助孩子中所起到的拯救心灵的重要作用;第二次是表演的基本知识以及观赏这些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剧。起初我和大部分的学生一样,只是抱着好奇的态度尝试从未接触过的新东西。讲座中展示的图片和文字能够将一个菲律宾穷困孩子的生活以及戏剧带给他们的救助尽情地展示出来。之后每一节课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让所有人参与其中,通过亲身体验感悟戏剧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洗礼,同学间也在轻松的学习方式中彼此熟悉;相对轻松的学习方式也为本来繁忙的学业之余增添了乐趣。

另一门课叫做“石头记”,是一门从地质角度出发让我们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并树立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这门课没有在教室上课的形式,而是选择通过组织两次地质考察之旅,带领学生们走进深山老林探访当地原住民的生活,走进没有人为痕迹的偏僻小岛感受自然原生态的壮观和震撼。每一次的考察当天老师都会根据当地情况布置小课题,以小组形式完成。尽管老师没有在教室里讲授过任何知识,所有选这门的学生都会自觉地提前对当地的情况或需要的背景知识作一了解。这样的学习完全是自发的,高效率的,并通过老师在实地的讲解得到灵活运用。香港在环保和地质原貌的保存上做得很好,我想这与他们选择利用现有的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不计学分,当选修的学生按规定参加完各门课后,港大会颁发正式的证书证明参加过该门课的学习。另外,课程的资料总结和经验也会通过邮件形式给选修的学生进行反馈,接受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复旦的通识教育一直在摸索中前进,作为经历过通识教育的学生,我觉得港大的一些方式和经验值得借鉴。可以相信,在通识教育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每一位复旦学子都会有所收获和感触;通识教育最终会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五篇: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想法

作者:童世骏 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上海纽约大学校长
—、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应该博采各国高教传统之众长
在现代世界,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构成通常包括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实用型大学三种类型。如果我们把研究型大学当作典型的现代大学,其通常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研究生院、本科学院和专业学院。高等教育的三类学府以及其中的研究型大学的三个部分,大致分别对应于德式、英式和美式的三种大学理念。
相对来说,强调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德国式大学理念会强调通识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是培养敬畏学术、献身学术的精神。这种精神恰恰是要通过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实现的。即使一般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也是关于世界、文化和人生的一般知识的传授。大学教育之所以区别于公民教育,也在于它是具有相当程度的研究性的一这不仅仅是指这些课程应该由对课程内容有研究的教授来上,而且是指选这些课程的学生应该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到课程中去。
通识教育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智慧,因而它不仅仅诉诸理智,也诉诸情感和信念,它的载体不仅仅是文字,甚至也不仅仅是图像和声音。大学通识教育离不开融洽的师生关系、美丽的校园环境、活泼的文化生活,都是因为这个缘故。这种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与以约翰•纽曼为代表的英式”大学理念比较接近。
美国赠地学院传统以及很大程度上由这种传统所构成的教育革命使为大学理念的重要成分,使得大学承担起 满足社会的工业化、民主化对于实用知识和公民能力的需要的责任。根据这种大学理念,实用知识和公民能力(以及公民德性)应该成为通识教 育的重要内容,“务实”和“平等”应该成为通识教育所要培植的重要价值。面向大众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因而得以区别于面向精英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我觉得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应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我校首任校长孟宪承在1934年概括现代大学理想的时候,自觉地把“品性的陶熔”和 “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理念与《礼记•学记》里表达中国教育传统和现代 中国大学师生参与社会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蔡元培先生虽然在阐述北 京大学的研究型大学理念时强调这个理念的西方来源(尤其是上面所说 的德国大学理念),但当他在1922年高度评价毛泽东起草的《湖南自修大 学组织大纲》时,说它“以学者自力研究为本旨,学术以外无他鹄的合吾国书院与西洋研究所之长而活用之”,则实际上把中国古代的书院传统与孟宪承所说的“智慧的创获”这个大学理念也密切关联起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中国推进通识教育可以很自然地把中西教育的最佳传统结合起来。
在中国做通识教育还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高校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高校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包括通识教育的整个大学教育都 是以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而通识教育尤其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此外,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因此通识教育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而且本身就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组成部分。
二、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应该超越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之间 的简单二分
前面提到面向大众的“通识教育”与面向精英的博雅教育”之间的区别。我想套用哲学界熟知的一个说法,从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理念差别来谈论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否定精英价值的通识教育是空洞的,而否定平民价值的通识教育是盲目的。不同学校的通识教育当然会有不同特点,也有不同重点,但真正适合现代社会的大学通识教育,尤其是真正满足当代中国社会进步需要的大学通识教育应该是超越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之间的简单二分的。
在这点上,我想华东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是有一点特殊优势的。华东师范大学虽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范大学,但我还是喜欢我们“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因为高等教育,特别是像华东师范大学这样的高校教育,确实是要培养能在社会公众面前发挥广义的“为人师表”作用的人。但正像毛泽东在给他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的题词所说的那样,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自以为精英、鄙视普通人民、不 愿意向人民群众学习,就不配做人民的先生一不仅是道德上不配,而且也可能是能力上不配。我的老师冯契先生提出过一个很著名的概念——平民化的理想人格”,这是他对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圣凡之辩”或“尊卑之辩”的精辟回答。要实现平民化理想人格”的育人理想,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缺一不可,而跨越不同专业、超越特定功利目的的通识教育尤其重要。
从师范大学的育人使命出发有助于我们对这种超越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之简单二分的通识教育有一种简洁明了的理解。我觉得,无论是大学教育本身,还是我们作为特色和优势的教师教育研究,都要求我们特别重视在学校里形成一种好的师生关系,并且争取把这种好的师生关系向社会公众辐射开去。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师范大学进行通识教育,尤 其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的意义。
好的师生关系,在我看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讲道理”。师生关系的形成不是靠亲情、利益和权势,而是靠知识和道理。第二是”求进步”。很少有一种人际关系,像师生关系那样把求进步”作为其内在原 则。毛泽东给小学生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实也是适用于大学的。第三是”有尊卑”。中华民族讲究师道尊严”、主张尊师重教”是以承认师生之间这种尊卑关系为前提的。当然,在现代社会,承认这种意义上的尊卑,实际上也意味着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有的那种基于理性和德性的尊严和高贵,承认我们在理性和德性面前根本上是人人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只有作为学习过程的结果才是现实的,在学习过程的起点上或过程中,这种平等还只是潜在的。也就是说,要把尊严和高贵从潜在的变成实际的,是要通过修养、学习、努力才能得到的。第四是“重学习”。中华民族历来特别重视学习,这是师生关系在中国之所以那么重要的最重要的理由。而且,正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也就是说,人身上很多优点,如果离开了“好学”的话,是会变成缺点的。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应培养“好人 ,而是要培养成人”,而这一点必须靠学习来实现。套用一个很著名的说法,只有讲学习”,才能懂得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处理好可能会发生矛盾的“讲正气”与”讲政治”之间的关系。
我希望,通识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除了要实现在其他高校同样的有关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尤其是价值培育的功能之外,还应该着力在校园形成以讲道理、求上进、有尊卑、重学习为特点的人际关系,并且努力让这样的人际关系向校园之外辐射,从而使得从华东师范大学校门走出的人们,在习近平总书记于十九大报告中所要求的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工作当中也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三、通识教育当中的经典阅读应该体现高校育人目标之下特有的问题意识
通识教育不局限于经典阅读,但经典阅读确实是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阅读经典就是阅读者对自己所属共同体的最优秀成员的倾听;经受以阅读经典为核心内容的通识教育,就是让年轻的心灵经过倾听 而不仅仅是言说、分享而不仅仅是创造,通过充实和反省、思考和行动,得以健康成长和成熟。
经典阅读是重要的,经典内容的多样性、互补性、启发性和开放性,也是重要的。抽象地说,古与今的经典是缺一不可的,中与外的经典也是缺一不可的。衡量缺”不缺”的标准是当代中国高校培养目标下凸显出来的问题意识。
整个中国教育体系的育人目标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等学校的育人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上述品质和能力的充满年轻活力的成熟人格。为帮助大学生实现从比较不成熟到 比较成熟的转化,通识教育中的经典阅读要针对年轻学子们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实际的精神需要,针对他们实际的思想问题。青年学生日新月异地成长着,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个自我之认同”的问题;青年学生走出家庭、来到校园并准备走向社会,势必会有一个社会之“规范”的问题;青年学生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乡村和城市,对自己从书本上了解的故土和异乡都充满着好奇和疑惑,因此会有一个世界之“意义”的问题。经典阅读要履行世俗意义上的精神教育的职能,就必须帮助青年学生顺利地形成认同、内化规范、理解意义,使他们今后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在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中生活和工作,在大千世界中体会到意义和美妙。满足这种意义上的精神需求,既是满足青年学生在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特定年龄阶段的现实需求,也是满足他们作为成长中的人类个体所拥有的共同的永恒的需求。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历数千年检验、得到几十代肯定的文学作品、史学典籍和哲学论著,是青年学生最好的精神养料。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要使历代经典在当代校园发挥这样的作用,千万不能忘记把这些典 籍扎扎实实地放在读者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当代语境当中。毕竟,对我们和我们的学生来说,“我是谁”的问题、“我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这世界对我意味着什么”的问题都是发生在我们这个经济全球化、交往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和各国人民未来命运一体化的当代世界之中的。
再具体一点说,我尤其想强调经典著作的多样性对于满足不同处境的人们和不同阶段的人生的不同需要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满足同一个人 或同一个群体的不同方面的需要的重要性。李大钊曾经于1923年4月在复旦大学做讲演,其中的一些论述对我们今天的通识教育也很有启发。李大钊说:人们要过优美的、高尚的生活,必须要有内心的修养。史学、哲学和文学都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并且都有他们的好处,从不同的研究,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与我们以不同的修养。”李大钊认为,文学教我们“发扬蹈厉”,史学教我们“踏实审慎”,哲学教我们“扼要达观”,而这三者交相为用,可以使我们精神上得一种平均的调和的训练与修养”。我曾在给学生的讲课中引用了我自己的老师冯契先生在63岁、76岁和 80岁时给友人的信中的三段话,对其中“价值”“理想”和“责任”三个概念做了一点发挥。这三个概念的丰富含义对于年轻学子来说,如果不通过大量经典阅读而只通过听讲座、谈体会是无法真正理解的。
我还想借助于冯契对古今中西的一些比较,来对通识教育中阅读选自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思想传统的伟大经典的重要性做一点说明。冯契视中国哲学为辩证思维遗产,但认为它只有与西方已经相当发达的实证科学和形式逻辑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并且避免蜕变成空话和诡辩;冯契重视西方哲学所强调的“自愿原则”,但不仅强调自愿的意志选择要获得自觉的理性指导,而且认为意志的专一性或坚定性品格与意志的自愿性品格缺一不可;冯契认同中国文化的理性传统,但提出不但要防止“以理杀人”的独断主义,而且要防止因为克服独断主义而走向虚无主义,尤其要防止独断主义的唯我独尊与虚无主义的没有操守的独特结合:拿独断主义吓唬别人,拿虚无主义纵容自己。冯契先生的这些观点,是他自己研读古今中外大量典籍、思考其中包含的大量问题的结果。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自己所处的特定语境中跟随前辈和老师进行阅读和思考,从所读所思当中逐渐获得他们自己的经得起批判推敲的意见、观点和立场。
本文由澎湃新闻记者丁雄飞根据2017年“文学阅读与通识教育”研讨会会前对童世骏教授的采访整理而成,修订后收录于《通识教育评论》第六期。

下载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圣约翰学院及通识教育

    关于圣约翰学院及通识教育 作者:纪语 前几天友人提醒说网上有篇回应我讲通识教育的文章。看了以后引发了我的一些新的感触。综合人们最近跟我的讨论,在这里再写一点感想。 这......

    通识教育讲座学习心得

    通识教育讲座学习心得 南审润泽讲堂被称作“一扇通识教育的窗”。正如王家新校长在开堂致辞中所说: “要让同学们不出校门就能分享多学科背景的名师与业界成功人士的风采,使南......

    通识教育的尊严

    通识教育的尊严:英雄心灵 任然 《文汇报》2012年6月2日 7 版1698年,维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通过竞选方式赢得了那不勒斯大学的修辞学教授职位,这一职位的正式职责就是......

    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的一些思考

    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的一些思考 摘要:近年来,“通识教育”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令人不得不关注的是,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

    通识答案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孙中山一生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事业是()。 0.0 分  A、 建立同盟会   B、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  C、 发动革命起义   D、 促成国共合作  正确答案: B 我......

    通识答案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 ) 选择一项: a. 守护者 b. 督促者c. 引领者 d. 约束者 题目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未成年人保护法》没有禁止小学生......

    对瑜伽的认识和看法

    对瑜伽的认识和看法 一开始我对于什么是瑜伽?瑜伽是什么?这些全然不知,只知道它叫瑜伽,认为它也不过是一种比较缓慢的健身操而已。随着近几年来瑜伽知识以及瑜伽文化的不断传播,......

    对工作计划的认识及看法

    对工作计划的认识及看法计划并不是对个人的一种束缚与管制,必须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并不是由计划决定的。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对于计划一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