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教育本质研究综述
我国教育本质研究综述
一、教育本质问题的提出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教育的根本性质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就是从根本上彻底了解教育是什么。作为教育哲学就是要客观真实地揭示教育的本质,正确地表述教育本质的内在构成、存在形态等内涵。
在哲学上认为:本质是构事物的本质因素的联系。所以可以对教育的本质概念定义作出表述:教育本质是教育本质因素的联系。
教育本质因素的全部性质都能在教育本质中体现,并促成教育本质的本质性。教育本质的本质性是相对于现象性质而言的,其本质性包括:内在性、抽象性、概括性、客观性、必然性、根本性、稳定性。
综而言之,教育本质是一种由多个因素及其联系组成的、综合的、内在的、抽象的、稳定的形态。
二、教育本质之争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教育本质的探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 世纪50 年代初至1976年):1950 年5 月《人民日报》创刊号上发表《教育是什么?》开始了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上层建筑说”这一种声音在此时兴起。第二阶段(1977 年至1988 年):1978年开展了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出现了“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社会实践活动说”、“培养人说”、“相对说”等教育本质说的纷争。第三阶段(1989年至今):对教育本质大讨论的反思与新说的阐发。
(一)第一阶段:上层建筑说
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具有上层建筑的特点,即教育是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上层建筑说强调教育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变革,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本质特点。
教育本质“上层建筑说”具有明显的片面性或局限性, 因为它所关注和强调的教育的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的特性,原本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的属性和功能。然而, 研究者们却有意或无意地将这种教育的一个方面的属性和功能放大成教育的本质, 这是这种教育本质论最根本的诟病之所在。
(二)第二阶段:教育本质大讨论
1、生产力说
生产力说是基于对教育本质“上层建筑说”进行批判与反思基础上的理论构建。该学说认为,教育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不仅进行精神生产,而且进行着劳动力再生产。教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就是生产力。教育已间接或直接地参与了物质生产过程。
总之,生产力说强调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事业是生产事业,而不是消费事业。生产性是教育的本质属[1]
性。
“生产力说”在20 世纪80 年代的兴起, 从根本上体现了进入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 人们对于教育的经济功能的认识和期待。当然, 教育本质“生产力说”与教育本质“上层建筑说”犯有共同的思想认识方法的错误, 它将教育所具有的生产力特性概括为教育的本质同样有失偏颇。
2、多重属性说
“多重属性说”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阶级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各种属性的统一。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增殖和更新他的质态。形成教育的多质的、多层次的、多水平的本质属性。
3、特殊范畴说
认为教育是一种不同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尽管这种教育本质“特殊范畴说”还“需要鉴别, 需要‘蒸发’”(瞿葆奎语);但是,教育本质“特殊范畴说”将教育视为与人们的政治、经济活动相区别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 的确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与当今时代“大教育”的基本特性和功能的契合。
4、社会实践活动说
“实践说”的各种观点,一般是以“教育是„ „ 实践活动”的命题形式出现的,所探讨的实际上是教育的职能。“实践说”阵营里的观点主要有:①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② 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③ 人们通过教育实践,把柔弱无知的婴儿培养成为能够担负一定社会职责的成人,所以,教育就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
5、育人活动说
教育本质“育人活动说”是继“上层建筑说”和“生产力说”之后, 活跃在我国现阶段教育理论界的一种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本质学说。孙喜亭教授指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给教育做了质的规定。具有这一本质属性, 不管其现象多么复杂, 都堪称教育, 不具有这一属性, 就不是教育。”[2]正如专家们所说, 教育本质“育人活动说”揭示了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基本的特性, 因而使得人们据此即可以将教育与其他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相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 “育人活动说”作为一种教育本质的学说, 克服了过去关于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和“生产力说”所体现出的明显的局限性, 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并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
“育人活动说”仍然是对于教育本质的一种比较狭隘的理解和认识, 它所注重的是对于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具体的活动与过程的把握, 而对于教育的宏观特性亦即其社会属性和功能的把握则存在着明显的局限。
(三)第三阶段:对教育本质大讨论的反思与新说的阐发。
教育本质的认识需要发展。尽管人们对教育本质看法不同, 但却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思维定势: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关于“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该是什么”的认识。这条探讨思路是毫无唯物辩证法哲学根据的,各种教育本质观却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悖论。
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对教育本质讨论的方法论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阐发自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其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信奉教育本质存在的前提下,认为教育本质讨论之困境在于其探究路径之误。二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对“本质”、“教育本质”的存在产生了怀疑,进而分别从不同层面或多或少地对本质主义予以批驳。[1]
三、教育本质的探讨思路
教育的本质问题,一直在讨论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至今日,又有许多新的问题提了出来,如教育现代化问题、教育产业化问题、人力资本理论问题、教育的公平与民主问题、教育对象的主体陛问题、终身教育问题、后现代教育思潮问题,等等,都一一提上日程。这些问题为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出现百家争鸣之势。
倘若教育本质问题本身具有不可消解性,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探寻、理解教育本质。
谈本质必须有哲学依据, 探讨教育本质必须按唯物辩证法的思路进行, 唯物辩证法“装”不下二类本质。唯物辩证法探讨本质有三个“一”:本质一类、方向一致、思路一条。
对教育本质定义还要再加二点说明: 其
一、抽象出来的教育者不仅指人, 而且指物。教育本质定义应该包括一切教育现象,因此, 它也要包括事物对人的教育。其
二、教育本质定义是中性的, 能容纳坏的教育。把坏的教育排除在教育本质之外, 无法使人们认识和杜绝教育的负向功能, 也无法使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教育。[2]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本质研究的反思与重构,教育研究,2010,5:11~16.2、孙迎光,教育本质探讨思路的探讨,南京师范大学报,1999,9.3、田娟,我国30年教育本质研究回顾与反思,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3:120~125.4、张正江,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时代的教育本质观,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3~75、李润洲,李伟,教育本质:一种现象学的拓展,教育学术月刊,2009.11:6~8.6、任向阳,李斯,教育本质辨析,教育评论,2009.4:3~5.7、雷江华,金保华,教育本质论争的历史回顾及价值,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7:18~22.8、白明亮,“教育存在”的本真追问——兼与刘铁芳同志商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44~47.9、蒙良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视角综述,广西大学学报,2007.5.10、李润洲,“教育是什么”的哲学追问,现代大学教育,2012.1:1~5.刘智运,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0:102~107.
第二篇:我国城乡教育差异性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我国城乡教育差异研究
目录
目录...............................................................................................................................1 我国城乡教育差异研究...............................................................................................1一、二、引言.................................................................................................................2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3
(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公................................................................................3
(二)受教育机会的差异。................................................................................3
(三)师资的差异。............................................................................................4
(四)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的不平等。............................................................4
三、影响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4
(一)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不同,是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4
(二)示范学校政策。........................................................................................5
(三)人才流动的不合理性使城乡教育在师资力量上产生了“二元”化。5
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对策.............................................................................6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6
(二)完善立法,彻底取消重点、示范学校制度。........................................6
(三)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6
(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实现城乡教育统一发展。............................7
(五)政府要采取相应措施,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7
五、总结.................................................................................................................7
人力133 谢玉璇
学号201310974334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一、引言
从近几年高校招生情况特别是像北大清华那样子的名校,大多是来自城市的学生,农村学生少之又少。难道是农村孩子智力不如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孩子没有城市孩子勤奋呢?在当今中国,高考是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考试平台,许多贫苦地区的学生都想通过高考这一座独木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似乎这一座独木桥却很难给我们这些学生铺上一条叫平坦的道路。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城乡教育也快速发展,人力资本得以大幅增长。然而,城乡居民之间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教学机会享有、人口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我们可以在电视网络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偏远山区教育条件的落后程度,一间破破的茅屋,几张旧旧的书桌,还有年迈的老教师还有几个带着求知欲的小学生。即使在一些沿海城市的农村,教育条件也很一般。而在城市,不管是那个层次的学校,教学条件都很优越,运动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这些对城市学生早已经司空见惯。
那么当今城乡教育的差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又该怎么样解决呢?城乡教育投入的机制又有怎么样的差异呢?
人力133 谢玉璇
学号201310974334
乡村与城市教育差别对比明显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二、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
(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公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一般是以城市为主,重点学校为主,这些城市的重点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最高,其次是一般市县的学校。一般农村的学校最低。城市的平均生均教育事业性经费都在一般农村的3倍以上。
(二)受教育机会的差异。
由于城乡经济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大。再者由于观念的差异,农村家庭子女较多,父母承担的教育负担比较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农村地区,许多女孩子读完初中后就出来工作,受教育机会明显较低。从近几年高校招生的情况来看,虽然农村的考生明显增多,高考考核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综合素质要求高,一些知识点农村考生连接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的人数是越来越多,但是考上名牌大学的比例却逐年降低。
人力133 谢玉璇
学号201310974334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三)师资的差异。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学校的教师很多是由原来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转过来的,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高。
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优秀教师流向城市,除了城市优越的环境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不高,即便是少得可怜的工资也经常不能按时发放。据调查,以同届毕业生、同职称的教师为例,农村教师的工资与本地城镇的工资相差300多元。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农村教师,尤其是县城以下地区的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班主任津贴等政策性福利待遇普遍不能得到完全保障。近几年教师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主要惠及城市教师,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生活依然清贫
城乡师资差异大,教师水平的高低是城乡教育差异大主要原因之一。
(四)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的不平等。
近几年来,“异地高考”改革之风已经越吹越猛烈,但是少数地区政策得以落实。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大量中西部的农民工往东部迁移,所以他们的子女也随着父母来到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读书,可以由于户籍差异等原因,不仅他们的教育环境,师资力量相对于城市孩子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在某些地区,农民工子女承受的教育费用对于父母来说也是承受不起,所以导致有些农民工子女选择与父母分离回老家读书,甚至选择辍学。
三、影响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
(一)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不同,是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这样使得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其投入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定。学校差距的拉大正是由财政制度造成的,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对教育的投入与地方财力挂钩,各地悬殊很大。城市学校在教育投入占
人力133 谢玉璇
学号201310974334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优势的条件下,拥有良好的教学设施、良好的师资力量,而农村学校则由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施简陋,待遇较低使优秀教师流失,师资力量落后。另外,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与城市子女在教育上的同等待遇,使得农民工子女辍学率很高。这也增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二)示范学校政策。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逐步建立一批重点中学,目的是在我国教育资源总体短缺的情况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1995年,示范高中政策取代了重点中学政策。此后,“示范学校热”在教育领域升温,造成新一轮教育差距的扩大。据了解,北京建设高中示范学校,多则给两亿元,少则给8000万元。教育部属院校的6所附属中学更新设备,每所都获得拨款5000万元。一些省市还制定政策。示范高中从学费到择校费都高于普通高中,越是级别高的示范高中收费越高。邸使在一些教育经费短缺的地方。政府仍然不惜斥臣资建示范高中。这种倾斜政策客观上加剧了教育的两极分化。
(三)人才流动的不合理性使城乡教育在师资力量上产生了“二元”化。
现在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整体上是严重缺编的,面对教育经费的缺乏,工资的长期拖欠,社会福利的不公,枯燥乏味的文化环境,大多数农村教师优而则走,于是,农村学校成了优秀教师的培训基地。相反,城里的教师几乎没有往农村去的。致使农村的师资力量江河日下,甚至出现了小学毕业生教小学的怪现象。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农村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越是贫困农村的人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学,“考出去”,一旦出去了就不想再回来,结果大批的贫困农村优秀人才被输送到了城市,而原来那些贫困农村由于缺少人才而变得更加贫困,农村教育没有享受到自己辛勤耕耘的果实,反而承担起所有耕作的成本,城市成了农村教育的“收获者”
人力133 谢玉璇
学号201310974334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严格保障农村地区的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办学标准。加快改革农村中学教育的课程内容。鼓励编写贴近当地生产生活实际的乡土教材,增添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积极研究适应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学制安排方法,使绝大多数不能进入高等学校的农村地区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完成基本文化素质和基础职业技能的培养。二是高等教育阶段,建议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措施,解决高等教育高收费、低就业率问题,为贫困地区出来的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加大助学贷款力度,通过银行免息和低息的助学贷款及社会上的支持和帮助,使优秀的贫困学生能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二)完善立法,彻底取消重点、示范学校制度。
要建立健全教育法规,坚决取缔和禁止重点、示范学校在财政拨款、师资配备、招生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各种建设费用优先向薄弱学校、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要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1)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实现规模化办学。(2)加快基础教育布局调整步伐,抓好薄弱中小学的改造工作,缩短并力争消灭重点与非重点之间、城乡教育之间不平等的硬件差距。
(三)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努力增加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保证新增教师的质量,努力为农村所有中小学校配齐合格教师。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同级行政区域内同级专业职务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基
人力133 谢玉璇
学号201310974334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本相同。同时努力提高长期在边远、困难农村地区工作的教师待遇。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业务培训。统筹县级行政区域内城镇乡村教师力量,建立健全城镇教师支援乡村教育的制度。组织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教计划和青年志愿者计划。制定工资福利、职务评定晋升、学习进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安心农村教育。
(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实现城乡教育统一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化,应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分割体制。一要转变观念,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大教育的氛围。农村教育不仅靠农村独立完成,还需城市关注,切实把农村教育工作当作一项事关国家兴衰的大事来抓,使农村教育真正走向强势。二要在制度上,取消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和城市优惠政策,使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各层次城、镇、乡、社区的教育网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统一发展。
(五)政府要采取相应措施,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农民工子女大多处于学龄阶段,其数量高达千万人之多。其入学问题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亟待解决。要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中的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作为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教育经费,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接收学生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经费中要专门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时期,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教育在硬件软件的差距拉大,从而导致城乡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在不断地改进当中,增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师资力量。但不只是政府,还需要当代社会主义人才往乡村发展,比如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可以去山区支教。
人力133 谢玉璇
学号201310974334
第三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随笔)
高井槽完小
字应文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不是获取绩效工资的筹码,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教育不仅只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育人,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项特长,因为教育不是100米跑,而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马拉松。特别是当前的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关心”农村教育的人,为农村寻找出路的人,给农村教育制定政策的人,其实都是城里人,他们脱离农村实际,并不是真正了解现在农村的人。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回到教育的本源。
第四篇:我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研究
我国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研究
第一章 绪论(2500字以内)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选题意义
1.2国内外研究情况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1.4研究内容和结构
1.5研究的不足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3000字以内)
1.1出版产业发展简况
1.1.1分类
1.1.2 简况
1.1.2挑战(体制转型、互联网冲击、市场竞争)
1.2相关理论概述
1.2.1SWOT分析法
1.2.2教育出版社
1.2.3数字化转型(部分与数字化出版相关理论)
第三章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及商业模式分析(5000字以内)
2.1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
2.1.1发展特点
1专业电子书阅读器走向边缘化
2海外巨头加快拓展中国市场
3智能手机领跑移动数字阅读
4电子书包上升为国家战略
5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
6立体复合出版日渐风行
2.1.2现状分析
1.传统出版社纷纷加大数字出版转型力度
3.数字出版新业态、新终端层出不穷
4.媒体融合发展态势明朗
5.娱乐化、碎片化内容消费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2.1.3问题分析
1.移动阅读:终端不是问题,内容建设才是关键
2.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尚未真正确立
3.人才仍是制约新闻出版业实现发展、转型的关键因素
4.数字出版行业的统一标准尚未形成2.2数字出版社的商业模式
2.2.1专业期刊和图书的商业模式
2.2.2教育服务模式
2.2.3电子书销售模式
2.2.4移动增值服务模式
2.2.4“用户创造内容”模式
第四章 教育出版社数字化出版的发展现况及趋势(5000字以内)
4.1我国教育出版社数字化出版发展现况
4.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3教育出版数字化发展趋势
4.3.1技术创新将愈加明显
4.3.2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再到“运营至上”
4.3.3数字化的平台建设将会受到重视
4.3.4消费群体的分众化需求将明显加大
第五章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SWOT分析(4000字以内)
5.1内部优势分析
5.1.1传统出版物的竞争不具优势
5.1.2读者的阅读需求提供了市场
5.1.3电子阅读器和手机阅读的出现。
5.1.4新兴媒体业务模式的诞生。
5.2内部劣势分析
5.2.1管理机制僵化
5.2.2创新意识不足
5.2.3效益不高
5.3外部威胁分析
5.3.1赢利模式尚不成熟
5.3.2版权保护比较薄弱
5.3.3资金投入不足
5.3.4专业人才缺乏
5.4外部机遇分析
5.4.1政策支持
5.4.2集团组建
5.4.3数字产业形成规模
第六章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实例研究(7000字以左右)6.1教育数字化出版的成功模式
1.牛津大学模式
2.“高筑墙、广积粮”
3.丰富信息的接受模式
4.寻求网络公司的合作
6.2实例研究
(暂定外研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6.3思考或借鉴意义
第七章 推动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举措(7000字以左右)
7.1资源战略:整合内部资源,推动数字化转型
7.1.1整合出版社内部资源
7.1.2搭建数字化平台
7.1.3有效利用资源
7.2市场战略:洞悉市场行情,开启新的营销渠道
7.2.1加强专业数字出版的市场调研
7.2.2注意广告传播的专业化
7.2.3开辟直接销售渠道
7.3品牌战略:打造行业品牌,探索新模式
7.3.1.树立品牌战略
7.3.2.打造品牌特色
7.3.3.进行品牌创新
7.4人才战略:培养专业人才,提升软实力
7.4.1加大社内培训
7.4.2高校委托培养
7.4.3内部进行挖掘
结论
第五篇:教育的本质演讲稿
教育的本质演讲稿
各位***** 大家好!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可谓是千罗万象,各说其词。然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从理论上看,教育的本质已经非常明确。从广义上说,教育的本质是整个社会所有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也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单丛学校教育来说,本人认为并不是单纯的传递文化知识、经验,更多的是要让爱教育者在社会、品德、思想、身心等方面得到发展。以下是我对教育本质的一些看法。
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有一个孩子,从小聪明又自尊。有一次,他和伙伴们看到别人骑自行车非常羡慕。孩子们分别回去向家长索要。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简直就是奢侈品。几个小伙伴又哭又闹地乞求,没有一个人达到目的,唯有他成功了。他回到家中,趁母亲经过房间时,对着去世父亲的灵位说,爸爸,如果您在就好了,那我就一定会拥有一辆自行车的。母亲听到后,一句话也没有说。第二天,男孩如愿地得到一辆自行车。哥哥姐姐看到母亲居然花钱为他买一辆自行车,都来责怪他。几天之后,母亲让他去代母亲领工资。那是他第一次替母亲领工资,接过母亲四十元的工资时,他惊呆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费,还有他们姐弟的学费全指着这四十元钱啊!可是自己却让母亲给他买了一辆价值不菲的自行车,他顿时为自己的虚荣和不懂事羞愧难当。事后,他了解到母亲是故意让他去领工资的,是想让他知道为满足虚荣心而买自行车所花的钱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将自行车卖掉,把钱如数交给了母亲。日后,在谈到这段经历时,他说,那四十元钱对他的刺激远远比母亲的打骂更强烈。这件事不仅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让他懂得要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去打拼的责任。几年后,他接拍了一部电影并一举成名。他就是著名武打影星李连杰。
二、教育的本质是追求幸福
记得有一天,与学校领导一起面试要调入我校的新老师,校长说:“每个人的即兴谈话都是——谈谈你的教育理想。”这个谈话题目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思绪。是啊,从教这么多年,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来这世界一遭,我要留下些什么?当听完面试老师的谈话,又和领导们交谈后,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突然间豁然开朗: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充满爱的教育!
作为老师,让班上的学生深深感到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最充实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段时光,并产生道德上的折服,情感上的依恋,人格上的崇拜。“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充满爱的教育”,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我也是一样。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我的教育理想就是教育出幸福的学生。只有我体会到什么是幸福才能把这种幸福传递给学生。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追求幸福。
三、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心情
教育要培育孩子的心情。什么心情?当然快活健康的心情很重要,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叫真正的心情。比如说,我给家长开家长会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的家长都很忙,但是我们总有安闲的时候,请问你们闲的时候干什么呢?带着孩子去吃麦当劳、肯德基当然很好,带着孩子去欢乐谷坐坐过山车也很好,但是这个都不是培养孩子的方法。我想请问家长中间有多少人曾经在月圆的晚上,带着孩子坐在湖边上、河边上,或者宽阔的农村旷野,看看月亮?有多少家长曾经带着孩子,躺在一个没有城市灯光污染的草地上看满天的繁星,并且告诉孩子们天河在什么地方,牛郎织女星是哪一颗,北斗星是哪一颗?请问有多少家长在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除了到农家园去吃土鸡以外,还带着孩子去辨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以及学习它们的生长周期?请问你们的孩子有多少人意识路边上的野花叫什么名字?家长说我自己都不知道。你当然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是一个被社会和城市把人的美善意情就义掉的状态。如果不这么做,孩子对生命的热爱、自然的热爱,心坎的美感怎么发生?一个对生命和自然没有美感的人,请问他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人?不是赚钱机器,就是害人机器。原因很简单,他不热爱自然不热爱社会,就培养不出这样的心情,他也不可能对生命珍惜,他不爱护自己的生命就必定不珍爱别人的生命。
四、教育本质是培养精神 我们的中学不仅是为高考,而是为了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知识全面、心情高兴的人。我听到的最悲惨的故事是在湖北产生的,湖北枝江市14岁神童覃瑶因为读课外书籍被老师批驳而自杀,留下的遗书中有这么几句话:“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受着伟大的压力,老师特别一直都对我看得很紧。他说不能看课外书籍,但你们都知道,我不看书是不可能的。于是,在第三次被他看到之后,我做出了这个决定。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你们。”她死在校内一个约3米深的池塘里,留下一封遗书,留下她的老师、同学,留下以泪洗面的双亲。
我们搞教育的应该都知道,孩子读课外书籍应该是一件好事,就看我们怎么引导了。当你发现孩子在你上课时读课外书籍的时候,应该首先检核检束一下自己,你的课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呢?学生为什么要读课外书籍呢?分析出了原因,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老师当然自己也受伤了,自己这么辛劳教书,学生还读课外书籍,肯定气不打一处来。但是一个老师的几句话,活活的把一个孩子给整死了,这就是中国老师的本事。如果我看到一个孩子在读课外书籍,我上课时不会去说这个孩子,但我下课后肯定会把孩子找到办公室。我能做的事情是什么?我先买多少本世界名着放在桌子上,孩子来了以后我就先送她一本世界名着,并说老师也喜欢读世界名着,但是咱们能不能磋商一下,如果你在上课的时候读课外书籍,我不管你的话,那别的学生也可以读课外书籍,如果全班同学都读课外书籍的话,那么老师就没法教课,老师一点点自己的尊严都没有了,所以能不能请你上课的时候还是听我讲课,下课以后你怎么读课外书籍都行。如果你还想读世界名着,你可以到老师这来借,或者让老师来给你推荐也可以。如果这样,你想这个学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一辈子会尊敬你。她上课的时候肯定不会再读课外书籍,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听,说不好最后还培养了一个文学家或者作家。
五、教育的本质是给孩子有尊严的学生生活
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尊严地活着。这个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我方才说过中国是上层人决定下层人运气的社会,想要一个有尊严的社会,是必须让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在中国社会中,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我们至少在学校里可以做到这一点。在学校里,让每一个学生、老师有尊严地活着,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学校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同等的地方。校长自然要管理老师和学生,但是校长更多的是用爱心来管理,一起独特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取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老师的人格,用人道的方法来进行交流。我最怕的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时候申斥、怒骂、责备、侮辱。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做法(如课外书的例子),不同的方法处理,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家长不会说话,老师不会说话,学生随着一起不会说话,一说话就伤人,一说话就不尊重人格,请问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怎么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所以,这也是我们讨论的教育质量的问题。我觉得教育质量的问题不是成绩的问题。
咱们做老师的,要培育孩子的心境,培养孩子充斥诗意、酷爱性命的精力,培养孩子不论碰到什么艰巨挫折都对将来有信念的勇气,造就孩子热爱读书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觉得成长在这个社会里是有尊严地活着的,更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要格,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这就是教育最终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本质。
谢谢各位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