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
2013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试题及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粉碎目的的叙述哪一个不正确
A.制剂的需要
B.利于浸出有效成分
C.有利于发挥药效
D.有利于炮制
E.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
正确答案:D
第2题
有关粉碎机械的使用叙述错误的是
A.首先应根据物料选择适宜的机械
B.应先加人物料再开机
C.应注意剔除物料中的铁渣,石块
D.电机应加防护罩
E.粉碎后要彻底清洗机械
正确答案:B
第3题
下列宜串油粉碎的药物是
A.苏子
B.白术
C.大枣
D.冰片
E.朱砂
正确答案:A
第4题
下列应单独粉碎的药物是
A.大黄
B.牛黄
C.山萸肉
D.桔梗
E.厚朴
正确答案:B
第5题
非脆性晶形药材(冰片)受力变形不易碎裂,粉碎时如何处理
A.加入少量液体
B.降低温度
c.加入粉性药材
D.加入脆性药材
E.干燥
正确答案:A
◆B型题
第6-9题
A.过五号筛
B.过六号筛
第1页
C.过七号筛
D.过八号筛
E.过九号筛
1.一般内服散剂要求
2.儿科用散剂要求
3.外用散剂要求
4.用于消化道溃疡面的散剂要求
正确答案:BCCC
第10-13题
A.等量递增法
B.套色
C.重量法
D.容量法
E.目测法
1.含毒性药物及贵重药物散剂制备
2.药物量比例差别大的散剂制备
3.含贵重药物散剂分装
4.工业生产自动分量机的计量方法
正确答案:AACD
第14-17题
A.倍散
B.含液体成分的散剂
C.单方散剂
D.形成低共熔物
E.含毒性药的散剂
1.川贝散
2.蛇胆川贝散
3.含冰片和薄荷脑的散剂
4.硫酸阿托晶散
正确答案:CBDA
◆X型题
第18题制散剂应注意
A.当药物量比例相差悬殊时应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B.制备毒性药物的散剂应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C.制单味剧毒散剂要用一定量稀释剂制成倍散
D.当药物色泽相差较大时采用“套色”法研匀
E.含可形成低共熔物散剂,制备时将低共熔物去除后再混合正确答案:ABCD
第19题下列哪些情况不宜制成散剂
A.剂量大
B.含毒性药
C.含液体成分
D.含挥发性成分较多
E.刺激性、腐蚀性药物
正确答案:ADE
第2页
第二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中药学19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概 述
概念:凡以平降肝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谓之平肝息风药。
药性 性味不一,皆入肝经,药性沉降。
作用及适应证分类:
1.平降肝阳——潜降上亢之肝阳(贝壳类的药物称为介类潜阳药)——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目胀。
2.息风止痉——平息肝风、制止抽搐(其中虫类药称为虫类息风药)——适用于肝风内动之抽搐、痉厥。如肝阳化风之中风、癫痫,温热病热极动风之抽搐,以及温热病后期阴液受伤,不能养筋而致手足瘈疭等。
配伍:应用时当根据病因及兼证进行不同配伍
①肝阳兼肝热者,配清肝火药;
②热极动风者,配清热泻火药;
③肝阳化风挟痰者,配伍化痰药;
④温热病后期阴虚血少风动者,配养阴补血药;
⑤兼神志不安或昏迷者,配伍安神及开窍药。
注意事项:脾虚慢惊、血虚生风以及气血不足之头晕目眩等证应慎用或忌用;其中虫类息风药大多有毒,用量宜轻,矿物类及贝壳类平肝药,用量宜重,且入汤剂宜先煎。
考点:平肝潜阳及息风止痉药的适应证,配伍原则。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一、石决明★★★★、珍珠、珍珠母、牡 蛎★★★★★
药性 皆属贝壳类,性味咸寒,归肝经
功用相同点:均能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所引起的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
各药特点:
石决明、珍珠、珍珠母都有清肝明目作用,用于肝热或风热上扰之目赤肿痛,配补肝肾之阴药,也可治疗肝肾阴虚之视物模糊。
石决明 亦可治风热上攻所致的羞明流泪、目生翳障;珍珠清肝火作用强,能除翳障胬肉。珍珠 又能镇心定惊,用于惊悸、癫痫。解毒敛疮,用于咽喉肿痛,口疮,溃疡不敛。用量 0.3~1g,多入丸散。
珍珠母 煅后收湿敛疮,用于湿疮、湿疹。
牡蛎:
①平肝潜阳中,有益肾阴作用,除治肝阳上亢外,还可用于治疗阴虚风动;
②镇惊安神,用于阴虚阳亢,心神被扰的烦躁不宁,心悸失眠;
③软坚散结,用于痰凝气滞所致的瘰疬、瘿瘤、痰核等;
④煅后收敛固涩,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漏、带下等滑脱证;
⑤煅品还可制酸止痛,用于胃痛泛酸。
本品收敛固涩宜煅用;平肝益阴,软坚散结宜生用。
[龙骨与牡蛎的功用比较]
相同点:
第1页
1.均质重沉降、入肝,能平肝潜阳,常相须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之证;
2.均具涩味,煅用有收敛固涩之效,常以煅龙骨与煅牡蛎相须,治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自汗盗汗;
3.均能镇心安神,用于各种心神不安。
不同点:
龙骨 主入心经,以镇惊安神为主,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等神志失常之患,煅龙骨外用又吸湿敛疮、生肌,用于湿疹瘙痒、疮疡久溃不敛等证。
牡蛎 主入肝经,以平肝潜阳为主,尚具咸味,又软坚散结,治疗痰核,瘰疬,癥瘕积聚等证;煅牡蛎又收敛制酸,用于胃痛泛酸。
考点:四药的共同功效及兼有功效,特别是牡蛎的功用及与龙骨的功效比较。
二、代赭石(主含三氧化二铁)★★★★★
药性 味苦性寒质重
功用 本品有清火降逆之功,功用主要体现在降“四降”上,即降肝阳,降胃气,降肺气,降气火:
1.平肝潜阳(降肝阳),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2.重镇镇逆:
①降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常与旋覆花同用;
②镇纳肺气,治肺气上逆之咳嗽气喘和肺肾两虚之久咳虚喘。
3.凉血止血,用于
①气火上逆,血热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
②血热崩漏。
用法 一般宜生用,止血宜煅用,入汤剂宜打碎先煎。
用量 本品质量沉降,孕妇慎用;脾虚腹胀,纳呆便溏,中气下陷者宜慎。
考点:重点关注代赭石的苦寒重镇降逆药性特点及相对应的四方面功效上。及与旋覆花的配伍。
三、刺蒺藜、罗布麻
功用相同点:平降肝阳,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各药特点:
刺蒺藜 又能①疏肝,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疼痛,乳房胀痛及妇女痛经。②祛风明目,治风热目赤翳障。③散风止痒,用于风疹,白癜风。
罗布麻 尚可清热利水,降血压。
考点:重点关注刺蒺藜平降肝阳外,又有疏肝、祛风明目,散风止痒的功效。罗布麻兼有的清热利水,降血压功效。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一、羚羊角★★★★ 药性 味咸,性寒,归肝、心经 功效应用 1.平肝息风,用于肝阳化风或热极动风之肝风内动证,以及肝阳上亢兼肝火者。2.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3.清热解毒: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谵语狂躁,麻疹紫黑或抽搐。用法用量 本品多磨服,或锉末服,用量0.3~0.5g。
考点:功用。
二、天麻★★★★、钩藤★★★★
药性 味甘,天麻性平,钩藤性微寒。均归肝经。
功用相同点:既能息风止痉,又能平抑肝阳。药性平和,可治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和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常相须为用。
各药特点:
天麻 性平和,无论寒热虚实,既为治肝阳上亢,或夹风痰的眩晕要药,又为治各种惊痫抽搐所常用。既息内风,又祛外风,可以祛风湿,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钩藤 性寒又能清热,常用于热极生风,清热平肝,用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头痛头胀,头晕目眩。
钩藤入煎剂宜后下,以防有效成分钩藤碱被破坏,降低药效。
三、地龙★★★★
药性 咸,寒。
功用:
1.清热息风,用于温热病热极动风之高热烦躁,神昏抽搐,也可用于小儿急慢惊风、癫痫。
2.(清肺)平喘,用于热性咳喘,痰多色黄者。
3.通络,用于
①风湿痹痛,尤宜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者,与祛风湿散寒药等配伍,亦可治风寒湿痹。②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4.利尿,用于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或不通。
考点:重点关注本病的功用。
四、白僵蚕、蜈蚣、全蝎
药性 白僵蚕味咸、辛,性平;全蝎味辛,性平,有毒;蜈蚣味辛,性温,有毒。
功用相同点:皆为虫类息风药
①息风止痉,用于惊风、抽搐,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可相互配伍同用。
②攻(解)毒散结,用于热毒引起的疮痈肿痛或痰气互结之瘰疬以及蛇虫咬伤等。各药特点:
白僵蚕 无毒,药性较平和。兼能化痰,故对惊风、癫痫夹痰者尤宜;又能祛风止痛,止痒,可用于外感风热或肝热目赤头痛、咽痛及皮肤痒疹等。
全蝎、蜈蚣 长于息风止痉,除用于急慢惊风,癫痫抽搐外,又治破伤风。还能通络止痛,用于风寒顽痹及顽固性偏正头痛。全蝎用量2~5g,研末吞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蜈蚣用量1~3g, 研末吞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
考点:关注三者的功用共同点,特别关注蜈蚣、全蝎的相同功效,关注白僵蚕兼有的化痰功效及对应的病证。
本章小结
1.功效小结: 既能息肝风,又能平肝阳的药物:羚羊角、天麻、钩藤; 兼能清肝明目的药物:石决明、珍珠母、珍珠、羚羊角; 兼镇惊安神的药物的:牡蛎、珍珠;
兼收敛固涩的药物:牡蛎;
兼清热解毒的药物:羚羊角、牛黄;
兼疏散风热的药物:刺蒺藜、僵蚕;
兼清热降压的药物:罗布麻、钩藤;
兼平喘的药物:代赭石、地龙;
兼化痰的药物:僵蚕;
兼利尿(水)消肿的药物:罗布麻、地龙;
兼通络止痛的药物:天麻、全蝎、蜈蚣、地龙、僵蚕;
兼凉血止血的药物:代赭石;
兼治偏正头痛的药物:天麻、全蝎、蜈蚣;
兼散结的药物:牡蛎、全蝎、蜈蚣、僵蚕;
其它章节具有平降肝阳或息(袪)风止痉的药物有:防风、蝉蜕、桑叶、菊花、牛黄、熊胆、蕲蛇、乌梢蛇、天南星、白附子、磁石、龙骨、龟甲、鳖甲。
2.重要药物药理:
羚羊角:
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
钩藤:
镇静,降血压,解除支气管、肠及子宫平滑肌的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
天麻:
①镇静,抗惊厥;
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③抑制血小板聚集;
④镇痛,抗炎,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
⑤增强大脑学习记忆。
地龙:
镇静,抗惊厥,解热,平喘,降血压,延长血小板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形成时间。
历年考题示范
[A型题] 1.旋覆花配伍代赭石同用,可增强 A.消痰行水之功 B.凉血止血之功 C.平肝潜阳之功 D.重镇安神之功 E.降逆下气之功 答案:E 2.全蝎与蜈蚣均能 A.平肝潜阳 B.清热解毒 C.通络止痛 D.收敛生肌 E.袪风明目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答案:C[B型题] A.另煎 B.烊化后冲服 C.不宜久煎 D.与其他药同煎 E.先煎 1.羚羊角入煎剂时应答案:A 2.石决明入煎剂时应 答案:E 3.天麻入煎剂时应答案:D 4.牡蛎入煎剂时应答案:E 5.钩藤入煎剂时应答案:C [X型题] 珍珠的功效是 A.息风止痉 B.镇心定惊 C.软坚散结 D.清肝除翳 E.收敛生肌答案:B、D、E中药学
第三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中药学23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
第十九章 涌吐药
概 述
概念
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涌吐药,又称催吐药。
药性 味苦,性寒。升浮上涌。
功效及适应证:
功效:涌吐毒物、宿食、痰涎。
适应证:误食毒物,尚停胃中,未及吸收,或宿食不化,脘腹胀痛,痰涎壅盛于胸膈或咽喉,呼吸喘促及癫痫发狂。
使用注意:1.作用强烈,大都有毒,只适用于体实气壮邪盛之人。
2.只可暂用,中病即止,不可连服、久服。
3.老人、体弱、产后、小儿,头晕,心悸,劳嗽失血者忌用。
4.吐后当体息,不能马上进食,以保护胃气。
常 山
药性 味苦、辛,性寒。有毒。
功用 1.涌吐痰饮,用于胸中痰饮积聚。
2.截疟,用于疟疾(治间日疟或三日疟尤宜)。
用法及使用注意 煎服,或入丸散。涌吐可生用,截疟则应酒炒,以减少致吐作用。体虚者及孕妇忌用。
瓜蒂
药性 味苦,性寒。有毒,功用 1.涌吐痰食:用于痰涎、宿食、毒物。
2.祛湿退黄:研末吹鼻,令鼻中黄水出,引去湿热。
用法及使用注意 体虚、出血、胃弱者及孕妇忌用。
考点:两药的功效,特殊是常山的截疟、瓜蒂的祛湿退黄。常山截疟的用法,酒炒,瓜蒂祛湿退黄的用法。
第1页
第四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中药学11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
第七章 温里药
概 述
概念 凡以温里祛寒,解除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温里药。
药性 味辛而性温热。主入脾、胃、肾、心经。
作用及适应证
1.温里散寒:适用于寒邪侵袭脏腑,阳气受抑之寒证,如寒邪侵袭脾胃而致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等证;肺寒痰饮证,咳喘痰鸣,痰白清稀,形寒背冷。
2.温经止痛:适用于寒湿痹痛,及肝寒少腹疼痛,寒疝及寒性痛经等。
3.温助阳气:部分药物能温补心、脾、肾之阳气,适用于心、脾、肾之脏阳气衰弱而出现的虚寒证。
4.回阳救逆:适用于大汗,大吐或大泻后阳气衰亡证(亡阳),症见四肢逆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配伍:
①兼有表证者配辛温解表药;
②寒凝气滞者,配行气药;
③寒湿内蕴者,配化湿健脾药;
④亡阳气脱者,配补气固脱药。
注意事项:辛温,燥烈,易伤津动血,故阴虚内热,阴虚阳亢,假寒真热,温热实火,血热妄行等证忌用,孕妇慎用或忌用。
考点:关注药性特点,注意事项。
一、附子★★★★★
药性 辛、热,有毒。归心、脾、肾经。
功用:
1.回阳救逆,用于大汗、大吐,大下而致的亡阳证,常配干姜。亡阳气脱者配人参。
2.补火助阳,本品药性峻烈,药力强悍,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用于全身阳虚诸证
①肾阳不足见身冷畏寒、阳萎滑精,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者;
②脾胃阳虚脘腹冷痛,大便溏泄者;
③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口唇,指甲青紫者;
④阳虚外感,阳虚自汗;
⑤阳虚水肿。
3.散寒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寒凝气滞之脘腹疼痛者。
用法用量:后用,先煎。
使用注意:实热及阴虚内热,血虚及孕妇均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考点:附子为必考药,须重点关注。内容包括药性、功用、用法及使用注意、配伍、药理作用。
二、干姜★★★★
药性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用:
1.温中,用于脾胃寒证,无论虚实证皆可应用。多用于寒袭脾胃或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第1页
2.回阳,用于亡阳证,常配附子,本品既可加强回阳之功,又能减轻附子的毒性,尤常用于阳虚欲脱,阴盛阳衰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
3.温肺化饮,用于寒饮伏肺之咳喘,痰多咳喘。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考点:干姜为常考药。关注药性、功用及使用注意。特别关注其温中、回阳功用特点,与附子配伍的意义,温肺化饮的功用。关注与生姜的功效比较。
三、肉桂★★★★★
药性 味辛、甘,性热。归肾、脾、心经。
功用:
1.补火助阳,引火归原,用于肾阳虚之阳萎、滑精、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小便失禁者。肾阳虚衰,虚阳上浮而见上热下寒之象,如阳虚眩晕,面赤而色浮红,咽喉疼痛而色泛淡紫,两足寒冷者可用本品以“引火归原”。
2.散寒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胃痛,腹痛,寒痹,以及妇女痛经。
3.温通经脉,用于阴疽、骨疽、漫肿不溃或久溃不敛者。
气血衰少者,常在补益气血之药中加入少量肉桂,以温通阳气,鼓舞气血生长。
用法用量:常研末服;官桂(生长3~5年之肉桂树之皮或肉桂树侧枝之皮)作用较弱,用量可大些,并以入煎为主。一般6~10g,后下。
使用注意:有实热者,阴虚火旺,血证及孕妇忌用。
[肉桂、桂枝功效比较]
肉桂与桂枝为肉桂树的不同药用部分,肉桂用树皮,桂枝用其嫩枝,二者都有温经散寒助阳的作用,但桂枝主上行而偏于散寒解表,肉桂温里入下焦,而偏于温肾阳。
[肉桂、附子、干姜功效比较]
三者均属辛热温阳之品,为温里要药,但肉桂偏于温肾,又能温经散血分之寒;附子兼温脾肾,尤擅回阳救逆,为亡阳者所必用;干姜重在温脾,兼能化饮,止血。各有所长,应予区别。
考点:肉桂为常考药,关注补火助阳功效的适应证,特别关注“引火归原”的意义,关注加入补益气血方中的意义,关注用法。特别关注与桂枝,及附子、肉桂的功效比较。
四、吴茱萸★★★★
药性 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用:
1.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用于:
①肝胃虚寒,肝气挟寒饮上逆而致的厥阴头痛,呕吐涎沫;
②寒邪犯胃或脾胃虚寒之脘部冷痛,喜热恶寒;
③肝胃不和的呕吐吞酸;
④寒疝腹痛,经寒痛经。
2.燥湿止泻,用于寒湿脚气肿痛。或冲腹困闷。脾肾两虚之久泻、五更泻等,可用本品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亦可治寒湿泄泻。
用量:1~5g。
使用注意:辛热燥烈,易损气动火,不宜多服久服,阴虚内热者忌服。
考点:亦是常考药,关注药性,及功用、使用注意,特别关注其散寒疏肝的适应证,以及治五更泻的配伍药物。
五、花椒、小茴香、丁香、高良姜
功用 诸药皆可温中散寒止痛,用于寒性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者,其区别点为:
花椒 兼有杀虫之功,用于蛔虫腹痛,蛔厥等以本品温中安蛔止痛。
小茴香 止痛作用较强,兼能理气和胃,主要用于胃寒呕吐,寒凝气滞型脘腹痛。又用于下焦肝肾之寒所致的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
丁香 温中散寒而擅于降逆,用于胃寒呕吐、呃逆等证,常配柿蒂同用;虚寒呃逆者还可配党参、生姜等。另有温肾助阳作用,用于肾阳虚衰而致的腰膝疼痛、阴冷、阳萎等证。
使用注意:花椒辛热,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忌服。丁香畏郁金。
六、高良姜
药性 辛热。
功效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主治 中寒腹痛、呕吐、泄泻。
用量 3~10g。
使用注意 辛热温散,故热证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高良姜与干姜功效比较]
二者均有温中止痛之功,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但温中作用高良姜不及干姜,而止痛作用则过之。高良姜偏于温胃,善治胃寒疼痛呕吐;干姜偏于暖脾,善治脾阳虚寒、腹痛泄泻。考点:四药的功效异同点,特别关注丁香的降胃止呃,温肾助阳,花椒的杀虫,小茴香的理气和胃之功。关注干姜与高良姜的功效比较。
本章小结
1.功效小结
偏于温心阳的药物:附子、肉桂;
偏于温肾阳的药物:附子、肉桂、乌药、丁香;
偏于温脾阳的药物:附子、干姜;
能回阳救逆的药物:附子、干姜;
偏于温胃散寒的药物:高良姜、干姜、吴茱萸;
偏于止痛止呕的药物:肉桂、丁香;
偏于温脾散寒止泻的药物:干姜、附子、吴茱萸;
温肺化饮的药物:干姜、细辛;
偏治少腹痛(疝痛)的药物:吴茱萸、小茴香;
偏治痹痛的药物:附子、肉桂;
偏治痛经的药物:肉桂、吴茱萸;
兼理气作用的药物:丁香、小茴香;
可引火归原的药物:肉桂、附子;
其它章节兼有温里作用的药物:桂枝、细辛、生姜、乌药、艾叶、仙茅、葫芦巴、硫黄。
2.重要配伍
附子配干姜:附子辛热,功能回阳救逆;干姜辛热,功能回阳通脉,温中散寒。两药相合,不但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作用增强,干姜又可减低附子毒副作用。用于亡阳证及中虚实寒重。
附子配肉桂:附子、肉桂均能补火助阳,散寒通络止痛。两药相须配伍,补肾阳,散寒止痛力增强,用于肾阳虚衰,脾肾阳衰及里寒重证。
吴茱萸配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温阳散寒燥湿;补骨脂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五味子滋肾涩肠止泻;肉豆蔻性温,功能温中行气,涩肠止泻。四药相合,既温补肾阳,又涩肠止泻,还散寒燥湿和中,治脾肾阳虚之久泻有功。
丁香配柿蒂:丁香温中散寒降逆;柿蒂降胃气止呃。两药相合,既温中散寒,又降气止呃,用于虚寒呃逆。
附子配细辛、麻黄:附子辛热,善补阳散寒;麻黄辛温,善开腠里而发汗散寒;细辛辛温气烈,善祛少阴经风寒。三药相合,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3.重要药物药理
附子:
①强心,抗心率失常,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提高耐缺氧能力,抗心肌缺损,抗休克,抗寒冷,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轴功能,增强免疫功能;
②抗炎,镇静,镇痛及局麻。
干姜:
①扩张血管,强心,升血压,抗缺氧;
②增强肠道运动,促进消化,抗溃疡,保护黏膜,利胆 止吐;
③镇痛,解热,抗炎,提高免疫功能;
④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⑤抗过敏,抗菌及镇咳祛痰等作用。
肉桂:
①强心,扩张血管,抗血栓行成,抗缺氧,抗氧化;
②改善性功能,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
③抗溃疡,利胆。④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抑菌。
[名词解释]
1.回阳救逆: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简称“回阳”。回阳药性味辛热,适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证,药如附子,干姜。
2.引火归原:是指药物具有使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阳(虚火)下归于肾的作用,为治疗虚阳上浮证的一种方法。药如肉桂、附子。
历年考题示范
[A型题] 1.久煎附子的目的是 A.减毒B.增效C.增毒D.减效E.以上皆非 答案:A2.吴茱萸的功效是 A.散寒止痛、疏肝下气B.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C.回阳救逆、温肾助阳D.温中止痛、祛风杀虫 E.温中降逆、理气和胃 答案:A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B型题] A.蛔虫腹痛、吐蛔B.气血虚衰证C.肾阳不足阳痿D.肝肾不足眩晕E.寒饮伏肺咳喘 1.细辛主治的病证是 答案:E2.附子主治的病证是 答案:C3.干姜主治的病证是 答案:EA.亡阳证B.寒湿脚气C.肾虚阳萎 D.食滞腹痛E.风湿痹痛 4.吴茱萸主治的病证是 答案:B5.干姜主治的病证是 答案:A6.细辛主治的病证是 答案:E[X型题] 干姜的功效是 A.温中B.回阳C.温肺化饮D.通脉E.散寒 答案:A、B、C、E中药学
第五篇: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讲义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中药学》
第四单元 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所必需的。
第一节 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2.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3.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三、内容
(一)七情配伍
1.含义:所谓“七情配伍”就是指七种配伍关系。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2.内容
(1)单行
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
(2)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3)相使
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
(6)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辨证看待相恶:两药是否相恶,与所治证候有关。
如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气虚之证,配以消积导滞的莱菔子,则人参补气效果降低。
但对脾虚食积气滞之证,如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消除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行气消积,又会加重气虚。两者合用相制相成,故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
相恶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第1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中药学》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十八反”(见“用药禁忌”)
七情配伍总结:
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
练习题:
多项选择题
配伍用药时应加以注意或禁止的是()
A.相畏 B.相恶
C.相使 D.相反
E.相杀
[答疑编号0019040101]
【正确答案】BD
应用毒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的配伍关系有()
A.相恶
B.相畏
C.相须
D.相杀
E.相反
[答疑编号0019040102]
【正确答案】BD
表示增效的配伍关系有()
A.相反
第2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B.相使
C.相杀
D.相须
E.相恶
《中药学》
[答疑编号0019040103]
【正确答案】BD
表示减毒的配伍关系有()
A.相畏
B.相反
C.相使
D.相恶
E.相杀
(二)君臣佐使
1.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内容
(1)君药: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驱邪。
第二节 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食忌、证候禁忌(各论讲解)四个方面。
一、配伍禁忌
(一)配伍禁忌的含义
即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包括十八反、十九畏。
(二)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诀: [答疑编号0019040104]
【正确答案】AE
第3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中药学》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三)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二、妊娠禁忌
(一)妊娠禁忌的含义
即指有些中药能损害胎元或导致堕胎,在妊娠期应予以避忌或慎用。
(二)妊娠禁忌药确定原则(分类)
在妊娠禁忌药中,不同的药对妊娠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在临床上也应区别对待。
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
①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三棱、莪术等。
②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破气行滞、攻下药、辛热及滑利之品。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等。
三、服药食忌
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黏滑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胃肠刺激;或助热、助升散,以及敛邪等不良作用。
具体应用时,须根据不同病情和治疗需要区别对待:
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烈性酒;肝阳上亢者,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黏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外感表证忌食油腻类食品,等等。
第三节 剂量
一、含义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二、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两=160钱。
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
三、确定剂量的依据
(一)药物的性质性能
1.药材质量:质优力强者,用量宜小些;质次力不足者,用量可大些。
2.药材质地:花叶类质轻之品用量宜轻,金石、贝壳类质重之品用量宜重;干品用量宜轻,鲜品用量宜重。
3.药物的气味:气味平淡作用缓和的药,用量宜重;气味浓厚作用峻猛的药,用量宜轻。
第4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中药学》
4.有毒无毒:有毒药.应严格控制剂量。不得超出安全范围;无毒药,剂量变化幅度较大,可适当增加用量。
(二)用药方法
1.方药配伍:单味应用时剂量宜大。复方应用时剂量宜小;在方中作主药时用量宜稍大,而作辅药时则用量宜小些。
2.剂型:入汤剂用量宜大;入丸散剂时用量宜小。
3.使用目的:如以槟榔行气消积用6~15g 即可,而驱绦虫则需用60~120g。
(三)患者情况
1.体质:在以祛邪为主时,体强者用量宜重,体弱者用量宜轻。以补虚为主时,脾胃强健者,用量宜稍大;脾胃虚弱者,用量宜轻小。
2.年龄:小儿发育未全,老人气血渐衰,对药物耐受力均较弱,故用量宜减小;而青壮年气血旺盛,对药物耐受力较强,故用量宜大些。小儿5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5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
3.性别:一般说男女用量差别不大,但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投用活血化瘀药则宜减量。
4.病程:新病正气损伤较轻,用量可稍重;久病正气损伤较重,用量宜轻些。
5.病势: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
6.生活习惯与职业:如以辛热药疗疾,平时不喜食辛辣热物或常处高温下作业的人用量宜轻,反之则用量宜重。
(四)因时、因地制宜
依据气候的冷暖和地域的干燥或潮湿增减用量等。
第四节 煎服法
一、特殊煎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
①先煎
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10~15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生川
乌、附子等毒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
治疗特殊需要,如大黄久煎泻下力缓,欲减其泻下力则应先下。
②后下
如薄荷、白豆蔻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③包煎
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
车前子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
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
以上均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④另煎
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⑤烊化
第5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中药学》
液中融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⑥冲服
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时,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有些不但价格昂贵,而且成分难溶于水或易被破坏的药,宜研粉冲服,如牛黄、羚羊角、琥珀等。
⑦煎汤代水
如灶心土。
二、服药方法
(一)服药时间
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1.空腹服
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
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频
频起床影响睡眠。
2.饭前服
因饭前胃腑空虚,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小肠消化吸收,故多数药特别是补虚药宜饭前服用。
3.饭后服
胃中存在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
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
4.睡前服
如安神药用于安眠时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以便安眠;涩精止遗药宜在临睡时服,以便治疗梦
遗滑精;缓下剂宜在睡前服,以便翌日清晨排便。
5.定时服
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
6.不拘时服
病情急险,则当不拘时服,以便力挽狂澜。
(二)服药次数
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
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顿挫病势;
病情缓轻者,亦可间日服或煎汤代茶饮,以图缓治。
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如药力较强,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病人宜小量频服,以免因量大再致吐。
(三)服药冷热
一般汤药多宜温服。如治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特别是以辛温发表药治风寒表实证,不仅宜热服,服
后还需温覆取汗。
至于热病用寒药,如热在胃肠,患者欲饮冷者可凉服;如热在其他脏腑,患者不欲饮冷者仍以温服为
宜。
此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宜用
温开水送服。
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