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策原因是教育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
“政策原因是教育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在日前结题时得出这样的结论。sO10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总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课题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说,教育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有些方面超过经济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有很多的事情我百思不得其解”,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参加课题结题鉴定会的专家柳斌指出,某发达城市一年所收的教育附加费就多达10亿多到20亿元,可是一些领导宁愿拿这些钱去办“窗口学校”,却不愿推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造成校与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课题组认为,很多教育差距的缩小需要在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步解决。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很多教育差距是由政策本身造成的。这些政策有些制定的时候就存在偏差,有些制定这些政策时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些政策已经不能反映社会进步的要求,有些政策经过努力创造条件可以得到明显的改进。这些,理应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在这些政策中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形成的城乡区别对待的教育政策,或者可以称为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长期目标。再比如教育财政政策、重点学校政策、学校评估政策等等,都有调整的必要。又如,民办教育政策的不健全、不到位,显然是民办教育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突出原因。
造成教育差距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对于怎样看待教育差距也有不同的看法。简单地消除差距,既不现实,也不尽合理;用简单拉平的方法或降低领先地区、领先人群、领先领域教育发展的速度更是不可取的。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均衡总是相对的,不均衡是绝对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不仅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目标,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方法论。
首先,和谐发展的教育既是一种状态,一个目标;也是一种努力,一个过程。从状态、从目标的角度说,它既是保证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又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保持教育相互促进的动力;在教育系统内既能保持不同层次、不同教育之间的衔接和分工,又保持不同教育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的空间。从努力、从过程的角度说,它既能立足现实、兼顾公平与效益,保证教育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所有人的利益,体现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
第二,承认差距,但要将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目前缩小差距之所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政府着力工作的重点,就是因为目前社会差距包括经济差距、教育差距以及其他领域的差距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情况,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我国目前表现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差距已经临近甚至超过了差距的临界线。继续发展下去,既不公平,也没有效益。所以缩小差距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教育差距的合理范围,将教育的城乡、地区、阶层和类别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当范围内,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
其中,要把消除教育贫困作为公共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
课题组指出,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使每个适龄儿童接受9年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85%)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2003年xx宣布要在5年内完成西部“普九”任务。基于此,我们可以把不能接受9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的绝对贫困。按照国家“普九”的有关规定,对经费、师资、完成率、合格率、毕业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且采取了督导检查的措施。我们就把这些要求作为教育的贫困线。在消除教育贫困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特别防止“普九”反弹、有名无实、虚假数字和师资缺位的情况。
不能“普九”可以看作是教育的绝对贫困,但消除教育贫困光有教育绝对贫困的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教育相对贫困的概念。因为地区间存在严重的教育差距,地区内同样存在严重的差距,有时这种差距甚至大于地区间的差距。至于教育类别的差距更不是用百分比或倍数所能概括得了。不同发展地区、不同教育类别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起“教育贫困基本标准”。而且教育贫困线还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跟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修订,并且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实际上也就是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规定具体化。这样,缩小教育差距才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有责可追。
第二篇: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的困惑与思考
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的困惑与思考
——对耒阳市城乡教育情况的调查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它不仅联系着千家万户,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命运,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近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城乡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城乡贫富等差距的日趋扩大,城乡教育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最近,耒阳市城调队对我市城乡教育的现状开展了一次重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城乡教育的现状不均,存在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困难重重。
一、耒阳城乡教育的概况
耒阳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12所,在校学生156197人,其中农村438所,占85.5%;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04所,在校学生136411人;其中:初中76所,在校学生57692人,小学427所,在校学生78719人。把农村义务教育单列出来,则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36所,占86.5%;在校学生93753人,占68.7%;其中:初中58所,占76.3%;在校学生40266人,占69.8%;小学378所,占88.5%;在校学生53487人,占67.9%。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目前我市现有高中10所,其中农村只有2所,仅占20%。全市现有教职员工10160人,在职教职员工9086人,其中初中教师4918人,小学教师3456人。
据调查了解,耒阳市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于1998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与此同时,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中教育取得重大突破,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教研教改及其他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教育总体上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去年,城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7—15周岁残疾儿童入学559人,入学率达90%;小学生年辍学率为0.5%,巩固率达99.5%,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2.8%以内。但是,由于我市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加之由于受有关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义务教育举步维艰,现有高中办学条件很难适应扩招需要等诸多问题,给我市农村教育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城乡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耒我市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城乡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多,其形势不容乐观。
据调查,当前我市城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教育经费运转难以为继。一是农村教育经费因政策性减免无法弥补。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教育“口子费”,每年减收6000余万元,这笔原由农民承担的教育经费无任何补充渠道。二是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尽管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长,但从支出结构看,投入的绝大部分是用在“保工资”上,教育投入涨幅逐年递减,教育投入的增长赶不上教育支出的增加。如2003年教育经费总投入较2002年增长8.87%,其中市本级财政拨款增长仅0.6%;2005年,我市财政对教育的预算总额为10248.5万元,其中工资9532.9万元,占93%;专项经费480.3万元(其中包括“危改”资金245万元),只占5%。三是教育负债严重。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规模普遍较小,学校“一无两有”现象越来越严重;教师待遇偏低。2003年全市负债学校达31.2%;2004年全市教育负债总额达4600余万元,其中两所省示范性高中即一、二中负债均在千万元以上。四是拖欠教职工工资现象严重。2003年全市拖欠教职工工资1818万元,到2004年4月止,市财政累计拖欠教职工工资9262.57万元。五是公用经费入不敷出。税费改革后,市财政在安排教育经费时,未安排学校及教育局机关的办公经费,教育局只有集中中小学的专项经费用于学校的重点工程建设和教职工福利,致使公用经费年年亏空。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堪忧。一是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2005年,全市农村小学教师45周岁以上共计2628人,占整个小学教师总数的52.5%,这批人将陆续退休。40周岁以下的共计1613人,占总数的33.2%。这足以说明,农村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二是农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我市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组成是“三分天下”:即民办教师,招工、补员、军转、双招教师,大专院校毕业生三种途径进入教师队伍。三是农村教师结构极不合理。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任教师严重短缺,外语、物理、化学教师多是“半路出家”。这种现象造成了农村中、小学音、体、美、信息等课程难以正常开齐,理、化、外等课程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四是高中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市现有高中教师794人,按省普通高中教师和学生的配置比例为1:13计算,以2005年下期为例,全市初三毕业学生,按比例升入普高6982人,加上原有的高中学生8531人,共计15513人,需高中教师1193人,当年缺编420人,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甚。农村中学拔高用人现象普遍,一大批中专生正在挑起初中教学的大梁,有的甚至一拔再拔进入高中课堂教学。五是骨干教师外流严重。外流有四种,即外调、外借、考研和离职。2004年,我市教
师外调到党政机关及外县市共82人,外借到科局39人,此外,每年全市考研外流教师20余人,全市已累计擅自离职到外地谋高薪职业120余人。六是教师分布极不平衡。我市教师队伍分布存在四大怪圈现象,即“城区堡垒圈”,“城郊挤压圈”,“中心地带富余圈”,“边远山区奇缺圈”。七是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我市大多数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以2004年为例,每学期请病假人员达120余人,在职死亡人数13人;教师职业病发病率呈上升势头,“有病拖医”的现象大量存在。
——农村教育质量提高遭遇壁垒。一是德育工作滞后,学生道德水准下降。在应试教育惯性心理的影响下,我市95%以上的农村初中学校都未按要求开展德育活动,把德育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的学校更是微乎其微,再加之我市家庭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水平不高,致使部分学生的道德品质下降,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误入歧途者不少。小学受办学条件的制约,德育活动的开展率更低。二是素质教育未能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目前,我市教育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夹击下,渐成畸形:高中教育完全以应付高考为最终目标,初中教育以升重高为主,最严重的是小学教育缺乏导向。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大多数学校已不再高度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好坏;另一方面受师资等因素的制约,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小学教育管理松散、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个性得不到良好发展的局面。以2004年小学毕业素质测评为例,我市总及格率只有37.3%,总优秀率只有1.84%。而小学教学质量的低下几乎断了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后路。
——农村学生中途辍学现象存在。近几年来,“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家庭有所抬头。几乎所有的农村学生家长把读书当作跳出“农门”的一种捷径。然而,受教育乱收费、特别是高校高额收费、“不包分配”的教育分配体制等原因的影响,许多农村学生家长只求子女混个初中文凭即可,而对读重高甚至升大学只能望“校”兴叹,不敢奢求。因此,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中途辍学,过早流入社会或者进入外出务工经商的行列。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每年均达2.8%,无法达到衡阳市提出的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农村教育形势整体下滑。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人数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校规模呈逐年下滑趋势。据了解,目前一些村小学、乡中学因学生家长进城务工经商导致学生人数锐减而不得不裁班并校,少数村原有的村小学已名存实亡。
三、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的困惑
据调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质量因势下滑,城乡教育差距呈逐渐拉大的趋势。当前,响应党中央亲民政策的号召,我省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纳入省政府“十一五”规划,并
将从2007年起开始组织实施,但就耒阳市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基础而言,尤其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实行完全免费义务教育不可避免地将引发一定的“阵痛”,实施过程中也将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
1、现有经费运行机制将面临崩溃。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投入的渠道有:中央及省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教育捐款集资、学校勤工俭学收入、学杂费收入、其它专项补助资金、地方教育基金等,其中主要是中央及省市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教育捐款集资四条主要渠道。目前,农村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杂费收入、寄宿生生活费、勤工俭学收入(主要是商店)。作为农村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经费主要来源的城乡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已被取消,在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框架内,县级财政成了“吃饭”财政,乡镇教育投入几乎为零,在生源大量减少,勤工俭学收入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学杂费收入成了教育部门和各学校保持运转的主要渠道。还没有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农村绝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已经是负债运行,为了弥补公用经费不足,教育部门不得不挪用一定专项经费进行开支。如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政府的财政压力是相当大的。
2、农村教育资源矛盾将更加突出。首先,办学条件的改善将举步维艰。学校在保运转、保基本福利都力不从心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拿出钱来进行学校基本建设。当前,农村学校大都建于20世纪70、80年代,以土木结构为主,历经风雨,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危房。尽管年年搞“危改”,但还是力不从心。中央、省市转移支付资金对于点多、线长、面广的学校基本建设和危房改造只能是杯水车薪。
其次,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将任重道远。实行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是教育界当前的紧迫任务。农村义务教育本来就落后于城区义务教育,要帮助农村义务教育赶上城市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便捷途径。这需要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技术和装备现代化,在办学条件本来就落后的广大农村这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强大的教育资金作后盾。如果是实行完全免费义务教育,这笔装备资金得不到可靠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此外,学校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也等米下锅。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有效实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过去那种一村一所小学、几个村一所初中的格局必须打破。尽管我市通过几年的努力,撤并了一大批学校,整合了分散的教育资源,但是问题也层出不穷,一方面撤销的学校人去楼空,形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保留的学校规模扩大,重复建设,加之偏远山区孩子就近入学不方便,护送孩子上学需要
添置设施设备,还要建设寄宿制小学等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市新一轮布局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如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新一轮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所需经费投入理当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
3、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将因势下滑。耒阳市现有的教师队伍已存在多种不良境况。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后,师资将更难以保证。首当其冲的是边远山区教师将奇缺。在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农村教师流向了城区,我市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教师编制已严重不足,许多偏远山区学校不得不自行聘请少量代课教师以满足需要。至2007年,随着初中生源高峰的回落,新一轮小学生源高峰的到来,部分山区学校学生人数将会增加。加之实行免费教育,农村学校的生源还会有大的回流,而教师数量没有增加,相反因为经费来源切断,不但不能聘请新的代课老师,现有代课教师也不得不清除。我市农村小学教师将大量缺编,师资与学生人数及教育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本没有保障。
边远山区学校本就自然环境差,生源不足,如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会更加紧张,工作会更辛苦,生活会更清苦,教师福利待遇会更低,积极性更难以调动,又会形成新一轮教师流失。即使没有门路能够留下来的教师也会因为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和专项经费参加学习培训,而变得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技术缺乏。面对风起云涌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和信息化世界,他们会感到束手无策和无所适从,从而导致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小学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将更难以提高。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耒阳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及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须未雨绸缪,通盘考虑,并在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农村学校平稳过渡到免费义务教育阶段,并促进全市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市委、市政府要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舆论环境,督促各级政府切实担负起发展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各级政府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作用,要明确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强化主要领导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意识,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建立任期义务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要将一个地方教育发展的水平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作为考核一届政府和班子政绩、奖惩和任免官员的重要依据。对那些任期教育发展目标未完成或完成不好的政府官员要实行责任追究。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比较完备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责任体系,才能真正落实“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除此之外,还要对全市教育工作者进行理念洗脑,形成正确的导向,督促他们将教育发展重心向义务教育阶段倾斜。各教育单位要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家长为本,切实降低义务教育成本。比如对接受农村义务教育的学生年龄、地域、就读学校做出明确界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回流到农村学校就读,原则上应该回到其户籍所在乡镇、村级学校就读,对辍学后返读的,应界定其入学年龄。城市户口到农村学校就读应严加控制。要规范各学校招生秩序,严禁跨片、跨地域招收学生。要建立规范完整的在校学生及流动学生档案。
2、建立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关键还是在于建立合理完善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义务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要建立这种保障体系,必须建立与现行财税体制相适应的各级政府分级合理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新机制。一是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主要是要调整县级以上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争取上级资金对市本级危房改造及其他重大教育项目建设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以确保全额用于农村教育。二是要建立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投入分担机制。主要是制定市、县、乡(镇)三级地方政府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和最低标准,促使他们依法担负起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责任。三是要坚持依法筹资办学。我们在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办学责任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捐款兴教,充分吸纳民间资本,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和危房改造。四是要增强教育的自身“造血”功能。根据我市教育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教育部门和各学校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展勤工俭学事业,做大做强校办产业,借助市场力量,弥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五是要作好教育经费预算,加大投入保运转。要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逐年提高的基础上,把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所形成的公用经费缺口及未按规定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六是要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监督机制,提高资金投入效益。要加强审计,通过审计加强对学校经费的监管。七是要澄清学校债务底子,千方百计地为学校消赤减债。实行全免费后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保持正常运转,就得建立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有效机制,务必要在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前采取奖、罚、补等各种软硬措施帮助各学校清老欠、断新欠;在清理债务上,要克服阵痛,不留后患。
3、优化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发展环境。如何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保驾护航,明确责任是前提,加大投入是关键,优化环境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相对较差,首先是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义务教育发展氛围受到影响,导致部门支教、群众兴教助教的热情受影响;其次是教育部门受制约因素多,在义务教育经费本身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向教育部门摊派、罚款
等伸手要“钱”的多,学校是任何“诸侯”也得罪不起,只好花钱消灾,义务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再次是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周边环境干扰的因素多,地痞地霸、黑恶势力强揽建设项目,插手学校食堂商店经营、违规开设网吧、电游室,甚至侮辱殴打教师学生,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损害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义务教育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大教育执法力度,营造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舆论氛围,形成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正确导向。二是要规范职能部门的执法行为。任何部门和单位都要把兴教作为己任。三是要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危房改造和危房改造用地、基建项目审批等有关优惠政策。四是要重拳整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周边环境。市公安、文化、监察、环保等部门要采取联合行动,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及污染源进行清理整治,市劳动部门要严格查处本市区城内各企业招收童工的事件,并严厉处分。乡镇办事处派出所要对冲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员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学校稳定。
4、深化农村教育人事及管理制度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队伍数量及其素质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深化农村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顺利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为此,一是要深化人事干部制度改革,精简农村教育干部队伍,降低农村义务教育成本。二是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全面清岗,将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人员全面盘清底子,对闲占编制的人员要坚决销编,清除教师队伍。对由于清编减少的编制数,市委、市政府应不定期按需补充教师编制可招收适当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将其补充并安排到边远山区服务,限定服务期限,这样既不增加市财政人员经费,又可缓解农村教师不足的现状。三是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支教制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有计划、按批次、定年限,轮流从城区学校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到边远山区任教,既可缓解城区教师富余的压力,又为山区补充新鲜血液。四是要加强教师岗位培训。一方面派出教师参加薄弱学科的培训,以弥补学科专任教师的不足,另主一面利用寒暑假抓好教师的轮训,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对于边远山区,根据省市有关政策,可以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选送部分优秀学生参加薄弱学科的培训,培训回来可以先安排工作,待有机会再解决编制等问题。五是关注教师利益。适当提高教师的医保费用,改善门诊就医条件,定期组织教师检查身体,尽可能解决教师的住院费用。同时建议边远山区教师每年多发一个月工资。六是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教师敬岗爱业、强化责任、严守纪律、服从安排、立足岗位、赤诚奉献。(耒阳市城调队 王集康)
第三篇:2015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差距原因及对策
2015中国农村和城市教育差距
原因及对策
摘要: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发展滞后。本文在考察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和各方面存在很多不平等现象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含量,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和谐统一让农村的学生和城里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关键词: 城乡教育差距 原因 对策
我国是农村大国,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的实施,巩固,提高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农村教育的现状让人担忧,和城市相比无论师资还是设备还是生源都是一道大的鸿沟,农村学校的落后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人数剧减,无人热衷也求学,这也是社会的大形势所造成的,西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达云 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精辟论断:“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和饱受诟病的户籍制度以及劳动就业制度,在城乡之间构筑起一道偏袒城市居民的森严壁垒。这道壁垒在中国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具有单渗透性:农村的各种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渗透到城市,而城市内的社会资源则被严格的圈护着,久而久之,城市圈积了绝大部分的优质社会要素资源,致使城乡从物质基础到精神文化环境方面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单渗透性”必然导致农村各方面资源的流失,农村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缺失在所难免,再加上统筹力度又不够,城乡教育不公平加剧。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但是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控辍保学工作是难上加难,就我家乡的农村学校为例试分析一下原因:
城乡差别及原因
1.教育设备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物力资源极度匮乏的境况。我县农村仅有一半左右的中学和乡镇中心校建立了实验室,而绝大多数的实验室的仪器配备尚不完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财政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年人均公用经费仅为28元,年人均公用经费低于20元的县大约有30%,公用教育经费一分钱也没有的县大约有10%。近年来,投入虽有所增加,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但地方政府不透明的“漏斗式”的划拨管道,使农村一部分县市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与预期值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经费需求与供给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甚至有的中小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都难以运转。再加上国家实行费改税、取消教育附加费、推行“一费制”等政策,于是真正落实到位的农村教育经费进一步减少,相应的更加加剧了农村教育投入与农村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农村基础教育陷入困境。
农村学校普及信息化电脑,但是那人家落后的,淘汰的第二次转移,配置了多媒体,但仅仅是摆设,无有专业的老师指导, 许多实验无法去做,同学们只能是照书上写的来死记硬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没有施展,锻炼的地方邯郸市里的学校的设备比农村的要高级几倍
2.师资力量
我们全乡共280名教师,其中民办转公办的占60%,在县教委培训上岗的20%(俗称35000学生,掏钱买就吃县财政人员)代课教师10%(有势力不上班干第二职业的老师)师范毕业的仅仅是5%,再有是刚参加工作的非师范毕业的大学生,年龄结构不均,50岁以上的教师有100来人,文化层次低,不易接受新的理念,年轻的教师又在望着城里的工作,不安心现状,学历基本上是中等师范水平,而邯郸市的一般的小学学历为本科,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匮乏,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这种“包班”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老师也是不堪重负
3.工资待遇
城市教师工资、福利及其他收入与农村教师比,平均额要高出2~3倍、甚至更多。工作环境明显优越,经济收入也高得多。同时,对城市一边倒支持的政策,又使得农村学校无法限制教师流失,使得农村优秀教师近些年大量流入到城市。我县每年都有100来名教师进城就我乡教师的工资而言,和邯郸市教师工资年差距在两万元左右,这是老师没有动力的原因
4.家长原因
首先要承认的是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农村有时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昂的费用让许多寒门学子望而却步,农村子女基本上无法共享相应的受教育权利,上学无用论的滥言得到家长的共识,在农村基本上家家有2-3名孩子,给男孩子娶亲大约5万元,假如大学毕业后没有工作,回家后肩不能抗手不能提,重活做不了,反倒又给家里增加了负担,如果初中辍学外出打工,一两年挣个一万元没有问题,或者说家长更看重于眼前的利益,而市里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又加上好的教育,所以上学是主流
5.生源问题
每年都有大量的孩子失学。出现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第四所说的教育观念的落后,很多家长关心的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他们做了多少农活,其次就是经济的落后,使人们难以看到长远发展。许多到外地打工的家长把孩子带到外地大城市就读,还有的千方百计大孩子带到集镇,县城教学质量好的地方入学。就我们乡的农村小学来说,一年级的学生平均只有20人。就我乡中学而言偌大的学校仅有四个班仅仅120来人,初三后半学期学生大量流失,而市里的学生班班都超员
6.学生自身原因
现在农村教育的评价仍然是以分数为主,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只能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老师勾画重点,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全面发展。扼杀了他们本身的天性和自我追求的意识,在成长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很小就学吸烟,学打架。因为从小就在封闭中的学生们对城市的不了解,使他们对城市充满了好奇与向往,盲目追求非主流,然后宁愿去打工,也不愿意读书。这不得不归罪于无法建立的健全的教育评价机制.教育制度 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依然是以计划为主、政府包办为主的模式。因此,作为中国公共教育体制下的农村基础教育还执行着传统的运行机制,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农村中小学还没有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农村教师那田园式的生活更容易使他们安于现状,他们大多把教育改革看成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理想。加之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待遇偏低,优秀教师留不住,外面的教师不愿来。在这样教师编制奇缺的农村中小学,对教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困难重重,极不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建议及对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手里操掌着孩子们一生的未来,操掌着民族和人类的整个命运!在所有教育中,基础教育,是真正决定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先决基础!教育兴则民族强,民族兴则国家强!当今世界象美国、日本等科技经济超级大国,首先无不都是教育超级强国。因此,必须从教育的综合效能、奠基作用、战略地位,思考筹划下步教育的整个发展。而其中,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通盘规划更必不可少!要戒空谈,尚实干,切切实实地抓优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发展工作!
(-)均衡发展教育 实现教育公平、1.合理规划办学校点,为流失学生创造上学条件。学校应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办。撤销人口稀少地点的完小,改为单小或者直接不办。把力量集中在人口密集地点开办住宿制完小。这样解决了一部分因父母外出务工流失的学生跟父母走的问题。也节省了师资等办学条件,集中力量创办能与县乡学校媲美的高质量学校。
2、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有资金就有条件来投资建设。就目前农村小学的困窘状况看来,想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挖掘自身的教学特色,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企业甚至个人要校进行教育投资。有关部门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少给重点学校一些奖励,多给农村的贫困学校一些鼓励。“锦上添花”固然是好事,“雪中送炭”更是可贵。用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完善奖励救助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和完善奖学金,助学金,扶贫救助等助学机制。通过“奖,助,补,免”等措施确保贫困学生有学上,有书读。增加艰苦地点教师待遇,让教师安心在艰苦条件工作。
3、改善人事与管理制度。城乡人才分布不均匀,关键在于待遇问题,所以应该特别注意。采取区域内教师同工同酬,优教优酬的方式和农村教师晋级等各个方面优厚条件吸引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以待遇留人,实行全员聘用制,采取优教优酬,末位淘汰的措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安排其他教育资源。改革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对落聘教师该进修的进修,该待岗的待岗,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忧患意识,使更多的教师更加爱岗敬业。教育是国之大计,不管在是农村还是城市,教育都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所以应该努力建设数量足,结构合理,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农村教育要发展,就要处理好农村教育系统内各个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保证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可持续性。通过公共财政的保障,解决教师工资经费拖欠问题,同时实现教师不仅能拿到基本工资,还应有适当的福利,具体落实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将农村教育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这样由中央和地方分担任务,必然将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又一高潮。
4、建立适应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我们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要让学生只以分数作为评价手段,不要以分数评价教师的工作水平,让他们都放开手脚以自己的方式来教学和学习,给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环境,充分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他们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不再单纯以升学率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而注重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以此为标准制定的教育评价制度与方法,使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如在评价内容上,实行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综合评定;在评价方法上,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分数与等级加评语相结合
(二)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统筹城乡教育就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城乡教育的整合发展就要使城乡两者教育之间有同等的办学条件和思想文化素质,至少是能够相互认同的。面对当前城乡教育情况,就要积极制定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办学标准,改变农村教育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厄运!要增强区域内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城乡中小学教育教材、课程的编制和选择标准要统一合理。“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进行了新课程。但是这次改在农村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也使得城乡教育差距越拉越大教育不公平更突出。要说明的是,这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统一不应该是完全相同的、整齐划一的,而是具有相对差距的统筹协调,但是在城乡思想文化意识上就要求统一。其次,在公共教育资源上要统一协调分配,增强城乡教育者之间的流动性,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在硬件上要实现图书资源、教学设备等的协调分配;在软件上就要求师资上的流动,让城市教师有义务在农村教学,或者说把是否在农村有义务教学经历作为高级教师资格证评选的一项标准;甚至也可以借鉴日韩的教师定期流动制(韩国教育政策规定:每个教师每四年必须流动一次),能够保证各校之间师资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
(三)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温家宝总理在很多场合强调了城市教育资源要为农村服务的问题。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象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对于农村的扶贫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由农民出劳力,资金由几方共同投资解决,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同时高校要通过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员,通过农村职业学校逐渐形成规模和效益,把农村职业教育办起来,使得当地农民可以就在当地打工,促使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要建立为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服务的科研体制,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政策、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理论研究。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应依法取消升学考试,让小学生上中学完全实现“直通车” 我国现阶段针对农村教育的法律法规缺失,现有的就是《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为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村教育法》,让农村教育做到有法可依,责任明确。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每学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统计工作要真实、客观。一经发现在校生辍学,立即发出复学通知书,责令其复学。对16周岁内辍学而拒不复学的学生,可依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其监护人采取行政措施,或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改变教师的生存状况,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改良教学以及教法,这些虽然是老调,但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还需要认认真真勤勤勉勉地重弹或者新弹。所要达到的目的——全社会共同发展当然要实现农村教育公平的对策也不仅仅是以上几项,但是不管对策如何的好,政策落到实处是关键的。教育改革发展在农村意味着一场革命,会有挫折困难,但前途是光明的,必须要循序渐进。在国家和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农村教育的氛围已形成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可望在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第四篇:小议花都城乡教育差距原因
我为花都教育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征文
小议花都区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及策略
花山中学 刘永健 李建标
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我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没有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教育的公平原则,更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一、我区目前城乡教育差距现状
花都区原是一个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农业经济县,2000年改市为区,成为广州市直属的十个区之一,近年来,由于汽车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皮革皮具经、珠宝以及联邦快递等产业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区经济迅猛发展,一跃成为广州市十个区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区之一。但由于历史、民俗、文化底蕴、经济水平等原因,区内各阶层对教育重视不够,历史对教育的 “欠账”太多,造成我区的教育相对滞后,落后于广州市的很多区,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特别是我区的农村教育发展状况更令人担心,其突出表现为城乡教育差距日益拉大。
2006年,我区通过了教育强区的督导验收工作,我区顺利成为广东省一个教育强区。在这次“创强”工作中,各级政府、各个社会阶层、各间学校,为了实现强区目标,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各间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得到了前所末有的改善,办学条件明显好转。但就在这一时期,原来已存在的城乡教育差距,政府部门并没有借此机会,缩小差距,相反,由于在创强工作中,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当地政府,城区镇(如新华镇等)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真正的把学校做大做强了,而农村学校呢?由于在创强工作存在很大“水分”,加上在这一时期,区政府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创强经费的分配上没有对农村学校进行倾斜,由此造成了我区城乡教育差距越拉越大之局面,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我区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因此,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的思考与筹划,实在是我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区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还达不到了现有自身等级学校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最低标准,甚至有些乡村小学还有危房;城区有的学校拥有超标准的多媒体阶梯电教室、配备有空调的课室、办公室等教育教学设施,而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师却正在争用全校唯一的一台电教平台。当然,这些现实只是现阶段城乡差距的其中一个反映,教育体制和政策虽然在缓这种差距,但是我区城乡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却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
二、城乡教育差距原因的深层透析
(一)现行的教育体制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试教育在农村根深蒂固,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更是把农村的中小学生引上了应试的道路,使原本就脱离农村实际的教育走得更远了。主要表现为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和体育,重视考试科目,轻视非考试科目,重视优等生,忽视其他学生,重视题海战术,轻视优化教学。农村教育部门的领导在素质与能力之间很轻松地划上等号,认为能力就是素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只喊口号,而无具体的实施方案,把体、音、美作为素质教育的检验方案,如果某个学生能跳、能跑、能画、能唱,那么这个学生就是高素质!由于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高考制度与城市一样,使农村教育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脱离,学生辍学或落榜后,很难适应农村生活,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近年来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加大,有很多高考进入录取分数段的考生,为了考上一个分配竞争力强的大学,选择“复读”之路,这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又给考生身体和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应试教育造成学生思想扭曲、心理障碍、身体素质下降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由于统考制度这一指挥捧,使得统考成绩成为检验一所学校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上级主管部门向学校要质量,学校向教师要质量,教师向学生要质量的怪圈。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不变革,应试教育就不能被素质教育所取代,教师和学生就不能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二)农村教师的待遇不高,激励机制不合理,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2007年以前,由于我区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局直属学校和镇属学校,工资福利不同,同工不同酬。而且存在个别乡镇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导致农村教师心理失衡,难以集中精力在教学上。很多年轻教师外流,不是往城市调动就是下海,使大量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严重。而留在农村继续任职的教师队伍在素质、水平、学历、师德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日益严重。另外,目前很多地方的农村教育激励机制不合理,鼓励和奖励农村教师最好的办法是将农村任教的教师一级一级地往上调。在乡村任教取得一定成绩的,为了鼓励其取得的成绩,可能将其调往乡镇学校,在乡镇任教取得一定成绩的,可能将其调往城区学校。因此大部分农村有能力的骨干教师被调走,也影响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而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然而农村教育却忽视了社会教育这一有机组成部分,只看到的是学校教育。学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的培养,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根本不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把学校视为“托儿所”,认为现在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家长把子女送进学校后,学生的所有教育责任都在学校,以为把子女送进学校就是给自己减轻所谓的“负担”。总之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不能很好地结合,家庭、社会不能给学校以大力支持,彼此间不能很好地沟通等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政府投入经费不足。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连年增加,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并且没有有效的经费投入监督机制,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也不能保证充足的教育投入。目前,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求教育要同步发展,而制约我区教育大发展的瓶颈就是农村教育的发展。
(五)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教育行政部门在分配资源时,能分配给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区人口的教育又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学生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因此,城乡教育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学生素质的差距,也有可能由此影响农村学生的一生命运,这也是教育的公平性的一个表现。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措施与成效
近年来,花都区政府在努力建设和巩固教育强区的同时,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强化政府教育职责,完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和《花都区教育系统2007学年工作意见》【2007】48号,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体制改期,加大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巩固、发展教育强区成果,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我区教育综合”我们认为要落实这一措施,需从以下几处方面的着手工作:
(1)政府承担义务教育债务,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形成的办学债务,应由政府全额承担。
(2)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政府要加大了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了规范的教育费用支付制度,增强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能力,确保了教师工资和津补贴足额发放。(3)设立专项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按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次资助,使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入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
(二)、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
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比较薄弱,2007 年,广东省专门召开了中小学危房改造电话会议,计划在2007年底,广东省全面消除中小学危房,其中 C、D 级危房必须全部拆除,B 级危房必须全部维修。至 2007 年底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学校校舍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根据《花都区教育系统2007学年工作意见》,要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总体要求,巩固和扩大前几年创强期间改善的办学条件的成果,以全面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为主线,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卫生和后勤设施改善、图书和仪器等内部设施完备为重点,以构建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为基础,坚持分类指导,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公正,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可以使每一所学校(包括村小)享受到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阳光,所有学校、所有教师都可以在相同的平台上接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我区从 2001 年开始启动课程改革,到 2004 年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全部进入新课程,课程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生、教师、学校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使基础教育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了中小学生主动、活泼、积极的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四)、实现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和优化
为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长期稳定和不断优化,我区教育局建立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对在农村任教一年以上的城区中小学教师,优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的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逐步建立起促进校长、教师流动和轮岗任教的制度,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加大教师对口支援力度,通过制度安排,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艰苦地区支教,同时为农村教师到城市名校学习提供机会,充分发挥名校及名师资源的辐射作用。
花都区花山中学
刘永健
李建标
2008年3月
我为花都教育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征文
小议花都区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及策略
花山中学 刘永健 李建标
2008年3月
第五篇: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原因及对策
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原因及对策
摘要: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发展滞后。本文在考察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和各方面存在很多不平等现象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含量,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和谐统一让农村的学生和城里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关键词: 城乡教育差距 原因 对策
我国是农村大国,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的实施,巩固,提高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农村教育的现状让人担忧,和城市相比无论师资还是设备还是生源都是一道大的鸿沟,农村学校的落后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人数剧减,无人热衷也求学,这也是社会的大形势所造成的,西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达云 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精辟论断:“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和饱受诟病的户籍制度以及劳动就业制度,在城乡之间构筑起一道偏袒城市居民的森严壁垒。这道壁垒在中国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具有单渗透性:农村的各种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渗透到城市,而城市内的社会资源则被严格的圈护着,久而久之,城市圈积了绝大部分的优质社会要素资源,致使城乡从物质基础到精神文化环境方面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单渗透性”必然导致农村各方面资源的流失,农村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缺失在所难免,再加上统筹力度又不够,城乡教育不公平加剧。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但是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控辍保学工作是难上加难,就我家乡的农村学校为例试分析一下原因:
城乡差别及原因
1.教育设备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物力资源极度匮乏的境况。我县农村仅有一半左右的中学和乡镇中心校建立了实验室,而绝大多数的实验室的仪器配备尚不完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财政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年人均公用经费仅为28元,年人均公用经费低于20元的县大约有30%,公用教育经费一分钱也没有的县大约有10%。近年来,投入虽有所增加,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但地方政府不透明的“漏斗式”的划拨管道,使农村一部分县市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与预期值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经费需求与供给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甚至有的中小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都难以运转。再加上国家实行费改税、取消教育附加费、推行“一费制”等政策,于是真正落实到位的农村教育经费进一步减少,相应的更加加剧了农村教育投入与农村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农村基础教育陷入困境。
农村学校普及信息化电脑,但是那人家落后的,淘汰的第二次转移,配置了多媒体,但仅仅是摆设,无有专业的老师指导, 许多实验无法去做,同学们只能是照书上写的来死记硬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没有施展,锻炼的地方邯郸市里的学校的设备比农村的要高级几倍
2.师资力量
我们全乡共280名教师,其中民办转公办的占60%,在县教委培训上岗的20%(俗称35000学生,掏钱买就吃县财政人员)代课教师10%(有势力不上班干第二职业的老师)师范毕业的仅仅是5%,再有是刚参加工作的非师范毕业的大学生,年龄结构不均,50岁以上的教师有100来人,文化层次低,不易接受新的理念,年轻的教师又在望着城里的工作,不安心现状,学历基本上是中等师范水平,而邯郸市的一般的小学学历为本科,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匮乏,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这种“包班”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老师也是不堪重负
3.工资待遇
城市教师工资、福利及其他收入与农村教师比,平均额要高出2~3倍、甚至更多。工作环境明显优越,经济收入也高得多。同时,对城市一边倒支持的政策,又使得农村学校无法限制教师流失,使得农村优秀教师近些年大量流入到城市。我县每年都有100来名教师进城就我乡教师的工资而言,和邯郸市教师工资年差距在两万元左右,这是老师没有动力的原因
4.家长原因
首先要承认的是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农村有时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昂的费用让许多寒门学子望而却步,农村子女基本上无法共享相应的受教育权利,上学无用论的滥言得到家长的共识,在农村基本上家家有2-3名孩子,给男孩子娶亲大约5万元,假如大学毕业后没有工作,回家后肩不能抗手不能提,重活做不了,反倒又给家里增加了负担,如果初中辍学外出打工,一两年挣个一万元没有问题,或者说家长更看重于眼前的利益,而市里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又加上好的教育,所以上学是主流
5.生源问题
每年都有大量的孩子失学。出现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第四所说的教育观念的落后,很多家长关心的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他们做了多少农活,其次就是经济的落后,使人们难以看到长远发展。许多到外地打工的家长把孩子带到外地大城市就读,还有的千方百计大孩子带到集镇,县城教学质量好的地方入学。就我们乡的农村小学来说,一年级的学生平均只有20人。就我乡中学而言偌大的学校仅有四个班仅仅120来人,初三后半学期学生大量流失,而市里的学生班班都超员
6.学生自身原因
现在农村教育的评价仍然是以分数为主,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只能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老师勾画重点,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全面发展。扼杀了他们本身的天性和自我追求的意识,在成长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很小就学吸烟,学打架。因为从小就在封闭中的学生们对城市的不了解,使他们对城市充满了好奇与向往,盲目追求非主流,然后宁愿去打工,也不愿意读书。这不得不归罪于无法建立的健全的教育评价机制.教育制度 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依然是以计划为主、政府包办为主的模式。因此,作为中国公共教育体制下的农村基础教育还执行着传统的运行机制,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农村中小学还没有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农村教师那田园式的生活更容易使他们安于现状,他们大多把教育改革看成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理想。加之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待遇偏低,优秀教师留不住,外面的教师不愿来。在这样教师编制奇缺的农村中小学,对教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困难重重,极不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建议及对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手里操掌着孩子们一生的未来,操掌着民族和人类的整个命运!在所有教育中,基础教育,是真正决定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先决基础!教育兴则民族强,民族兴则国家强!当今世界象美国、日本等科技经济超级大国,首先无不都是教育超级强国。因此,必须从教育的综合效能、奠基作用、战略地位,思考筹划下步教育的整个发展。而其中,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通盘规划更必不可少!要戒空谈,尚实干,切切实实地抓优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发展工作!
(-)均衡发展教育 实现教育公平、1.合理规划办学校点,为流失学生创造上学条件。学校应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办。撤销人口稀少地点的完小,改为单小或者直接不办。把力量集中在人口密集地点开办住宿制完小。这样解决了一部分因父母外出务工流失的学生跟父母走的问题。也节省了师资等办学条件,集中力量创办能与县乡学校媲美的高质量学校。
2、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有资金就有条件来投资建设。就目前农村小学的困窘状况看来,想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挖掘自身的教学特色,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企业甚至个人要校进行教育投资。有关部门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少给重点学校一些奖励,多给农村的贫困学校一些鼓励。“锦上添花”固然是好事,“雪中送炭”更是可贵。用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完善奖励救助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和完善奖学金,助学金,扶贫救助等助学机制。通过“奖,助,补,免”等措施确保贫困学生有学上,有书读。增加艰苦地点教师待遇,让教师安心在艰苦条件工作。
3、改善人事与管理制度。城乡人才分布不均匀,关键在于待遇问题,所以应该特别注意。采取区域内教师同工同酬,优教优酬的方式和农村教师晋级等各个方面优厚条件吸引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以待遇留人,实行全员聘用制,采取优教优酬,末位淘汰的措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安排其他教育资源。改革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对落聘教师该进修的进修,该待岗的待岗,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忧患意识,使更多的教师更加爱岗敬业。教育是国之大计,不管在是农村还是城市,教育都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所以应该努力建设数量足,结构合理,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农村教育要发展,就要处理好农村教育系统内各个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保证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可持续性。通过公共财政的保障,解决教师工资经费拖欠问题,同时实现教师不仅能拿到基本工资,还应有适当的福利,具体落实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将农村教育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这样由中央和地方分担任务,必然将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又一高潮。
4、建立适应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我们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要让学生只以分数作为评价手段,不要以分数评价教师的工作水平,让他们都放开手脚以自己的方式来教学和学习,给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环境,充分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他们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不再单纯以升学率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而注重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以此为标准制定的教育评价制度与方法,使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如在评价内容上,实行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综合评定;在评价方法上,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分数与等级加评语相结合
(二)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统筹城乡教育就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城乡教育的整合发展就要使城乡两者教育之间有同等的办学条件和思想文化素质,至少是能够相互认同的。面对当前城乡教育情况,就要积极制定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办学标准,改变农村教育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厄运!要增强区域内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城乡中小学教育教材、课程的编制和选择标准要统一合理。“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进行了新课程。但是这次改在农村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也使得城乡教育差距越拉越大教育不公平更突出。要说明的是,这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统一不应该是完全相同的、整齐划一的,而是具有相对差距的统筹协调,但是在城乡思想文化意识上就要求统一。其次,在公共教育资源上要统一协调分配,增强城乡教育者之间的流动性,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在硬件上要实现图书资源、教学设备等的协调分配;在软件上就要求师资上的流动,让城市教师有义务在农村教学,或者说把是否在农村有义务教学经历作为高级教师资格证评选的一项标准;甚至也可以借鉴日韩的教师定期流动制(韩国教育政策规定:每个教师每四年必须流动一次),能够保证各校之间师资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
(三)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温家宝总理在很多场合强调了城市教育资源要为农村服务的问题。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象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对于农村的扶贫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由农民出劳力,资金由几方共同投资解决,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同时高校要通过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员,通过农村职业学校逐渐形成规模和效益,把农村职业教育办起来,使得当地农民可以就在当地打工,促使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要建立为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服务的科研体制,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政策、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理论研究。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应依法取消升学考试,让小学生上中学完全实现“直通车” 我国现阶段针对农村教育的法律法规缺失,现有的就是《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为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村教育法》,让农村教育做到有法可依,责任明确。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每学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统计工作要真实、客观。一经发现在校生辍学,立即发出复学通知书,责令其复学。对16周岁内辍学而拒不复学的学生,可依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其监护人采取行政措施,或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改变教师的生存状况,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改良教学以及教法,这些虽然是老调,但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还需要认认真真勤勤勉勉地重弹或者新弹。所要达到的目的——全社会共同发展当然要实现农村教育公平的对策也不仅仅是以上几项,但是不管对策如何的好,政策落到实处是关键的。教育改革发展在农村意味着一场革命,会有挫折困难,但前途是光明的,必须要循序渐进。在国家和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农村教育的氛围已形成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可望在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陈达云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农村教育思考——农村教育三问 科学2008年第八期 【2】阎立钦 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教育研究,2001、(4)【3】李少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村教育对策探索 教育研究,2003、5 【4】孟旭 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中国教育学刊,2003、8 【5】《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教育部出台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石油教育 2005、3 【6】温总理
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