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8:3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

第一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

说实话,《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这本书在我书柜里摆了许久,但一直没有去翻过,后来同事因考试需要问我借阅,我才记起这本书,抽空翻了翻,确实有不少收获。“理想与信念”似乎是久违了的字眼,人类不能没有理想与信念。对于要走出困境的中国教育来说,恢复和重新点燃“理想与信念”之灯塔,尤其具有关键意义。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肖川博士的一本随笔集,如他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可我却要说,肖川博士的随笔有别于一般人的随笔,他的随笔更具有思想性,思想在于他对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中,思想在于他对新旧课程的透彻分析和诠释中,思想在于他对完美教育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中。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他的随笔也会带给你无限的灵感,让你头脑中那些深藏已久的言语一下子迸了出来;“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劳凯声在序里也给了美好的评价。的确读肖川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肖川博士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来提升品质,“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十分有价值的命题,它意味着:如果没有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就会一事无成、虚度此生,当然就更谈不上个性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了。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是培养出大写的人,教育的态度理应是认为人性本善的。中国的社会缺乏民主的风气,中国人民缺乏民主的性格和习惯,这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的教育都是专制的教育,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道德教育总是为了统治阶级便于管理民众,要求人们道德;文化教育总是教师高高在上的灌输,学生只要掌握知识点然后忘掉,一切只要“科学”,凡“不科学”就抵制。这是非常危险的,对社会的发展不利,对个体的成长更加有害。我们的道德教育如果只是在向学生灌输政府认为的什么是对的,而不是怎样面对我们的良知,那么这就不是教育,而是宣传,结果只会是培养顺民、培养奴性的人格,学生会就此毁掉,失去自我思想的能力;而满堂灌会毁灭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应有的创造力,唯科学论只会把人的视野变得狭窄,心胸变得狭隘。我们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可能的,但要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大写的还是不够的。面对我们如今的学校教育,为了形象工程,为了便于管理,尽管有的老师内心是认同学生张扬个性,主张学生有自我,可在实际操作工程中还是要搞一刀切,用自己的权威去压制学生,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无论是《教育给了我们什么》还是《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或者是《完美的教学》等,都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说得真是精彩极了,“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我们不得不也思考,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我曾看到自己小学时威风凛凛、才华出众的班长,经过无数次教育的“洗礼”,1

毕业后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简直判若两人,人不但变得傻呆呆,连基本的人际交往也不会,面对昔日的老同学居然连一句话也不会说。难道这就是教育给我们的吗?这不得不让我们去《审视教育目标》,肖川博士又很好的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他希望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并且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在肖川博士看来,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深刻与真诚。所谓深刻,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像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所谓真诚,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真实之感,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只有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与亲和力。

深刻与真诚,首先必定体现在教师对于一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之中。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但这种独特性正是存在于朝向一个高远的目标——我们要培养的理想的人,并成为实现这个崇高目标的一个步骤而存在。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确切的设定和十分清晰的认识。

深刻与真诚更体现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之中。教师只有对他所教授的内容了如指掌、融会贯通,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顺手拈来、皆成妙趣,才会有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沉着与自信;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才会有理智的挑战以及触及心灵的震撼。深刻与真诚还体现于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之中。完美的教学,在性质上应是富有想像力的,能唤起人们意外与惊讶的感觉,给身临其境者一种认识能力上的解放感。完美的教学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它具有起、承、转、合的韵味,具有曲径通幽、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魅力;它是一种精神漫游,教师收放自如,学生心领神会,既有纵横捭阖的豪放,又有细密精致的婉约。正如孟子所言:“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完美的教学一定会使学生学有所获,甚至是有喜出望外的收获。当然,我们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收获不仅包括认知的概念、定义、原理(公理、定理)、公式、基本事实等等的掌握以及认知策略的完善,也应包括态度的改变,价值观的丰富与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一言以蔽之,完美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释放禁锢的情愫。

完美的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

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完美的教学能够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乐观,对光明和美满的期待与渴求。

在知识文化的教育方面,肖老师认为今天这样一个由效率和技术主宰的时代,古典的心情,心性的修养,精神的价值,人文的关怀,渐渐地变得陌生与遥远。学习也就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主导下成为了外在的包装、利益的计算、轻巧的复制。这些充其量是小技巧,不能获得大智慧。更多的学习其价值是十分简洁的、潜在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学习需要刻苦,但更是一种快乐,是主动的,用努力酿造的快乐。仅仅从功利出发的学习是违背人天性的劳役。好的教师应该学会等待,而不仅仅因为学生目前没有出色的表现就否定学生。与其早熟造成肤浅和膨胀,不如大器晚成的深厚与博大。是的,静能生慧。静下心来审视自我,不要那么急功近利,这不仅仅是我们教育领导,更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做的事。看看我们学校内,教师急于出成绩向学生施压,拔苗助长,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校长急于出成绩向老师施压,弄虚作假,搞数据游戏,以确保自己节节上升,我们的教育总是在人前人后有着截然不同的两张脸。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习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然而当我们自己人认为可以享受的时候,已经无福消受了,因为自己已经不再年轻。我们总为了明天而牺牲今天的幸福,我们目前的教育就是这样,于是人人都拥有了苍白的童年,回忆里只有题海的青春。这是多么残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我们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但我们的教育,至今仍在蔑视想象力,甚至施加重重压力来扼杀少年儿童的想象力。

在教师的素质方面,肖老师提出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教师的成熟依赖于教师的自省。在师生关系上,他认为教室时一个文化生态圈,自由表达与自主探索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让每个学生能根据个人的意愿和节奏,选择适合个人兴趣和能力的活动,自由自在地学习和探索。通过建立合作气氛,提高互教互学、鼓励进步等途径把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使学校成为一个既有民主生活,又有自我表达,既有相互协作,又有个人探索的独立空间。

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书中有一句话深深地镌刻在脑海里,“如何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这是全部教育智慧魂。”教育要充满智慧,要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我们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老师不能用相同尺度去度量他们,去要求他们。学生的先天素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潜力等方面千差万别,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形形色色,我们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评价特点不同的学生。只有适合于每个学生特点的评价,才能取得最好的评价效果,才是高质量的评价。当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进步时,我们都应该及时的告诉他“你进步了,你成功了。”只有这样,学生才

会有成就感,才会不断获得进步。“教育既可以发展人的才能,也可能抑制人的才能”,因此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理想信念需要不断强化。理想只有不断强化,才不会被淡忘,被消磨掉。作为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活动,如:“汲取智慧的力量”——读一本好书活动,每年都开展读名著活动,体裁多样,内容切题,贴近生活;“书写心灵的感受”——评选优秀读后感活动;“聆听智者的声音”——学者论坛等等。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在平时教育中,让学生认识到实现理想需要不懈的奋斗,理想的实现必须通过艰苦奋斗。把理想分解成近期、中期、长期目标。要求学生,我奋斗了多少,我与理想靠近了多少,不断以此激励学生前进。

相信信念的力量,是人文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心灵力量和教育力量的重要的源泉。据哲学家贺麟的话说:“唯有抽象的观念,乃作为理性动物的人所独具,而为禽兽所无有,故抽象观念是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最宝贵的精神力量。”在贺麟看来,承认观念的力量是提倡学术文化的基本信念。否认观念的力量,只承认物质的力量、金钱的力量和武力的力量,是文化的堕落,也是社会趋于无理性的野化、俗化的显著现象。

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创生和灵魂的感召。如果教育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性行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代替教师。正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培养,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所以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没有教育信念的教师绝不可能成为好的教育者。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这意味着只有基于信念的行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才能推动人和鼓舞人,才能唤起别人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才能在别人的心中催生信念。因为只有基于信念,我们的言行才会有一种自然与真诚,才会有一种执著和投入,而不会是做作与矫饰、应付与敷衍。

一个人如果缺少了理想,会造成灵魂的空虚;一种教育如果缺少了理想,会形成社会的后退。社会的理想需要教育去落实,知识的理想需要师生去施行,让我们全社会的人形成共同的教育理想;素质的理想需要知识去落实,知识的理想需要学科去分担,让我们的学科形成整合的实质理想。我也有一个理想,让我们的教育关注生命的价值,在交往中形成生命意识的觉醒;我也有一个理想,让我们的知识形成开放的体系,伴随我们的终身成长;我也有一个理想,让我们的学习真正走向协商,找到自我的学习方式和策略……

肖川博士直达理性和内在的教育表达,让我佩服不已,有时我在想是什么让肖川博士有那么多教育和写作的灵感呢?我想,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不懂得吸收,一个漠视生命,一个不懂得生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的。正是他,一个以《经典为友》的人,拥有一份“古典的心情和从容的气度”,在“锤炼语言”的同时,使得他的思想不断得到提升。也正是他,对教育作出了人性的期待,“良好的教育必定有一个价值预设:人性向善。基于这一价值预设,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就这样,当他徜徉在大学校园里诉说着

《大学真好》,当他有自己的一份《闲适》,并且《有所执着》的时候,那些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灵感便随之而来了。

很想能像肖川博士那样,在思想中飞扬,在灵感中迸发,点燃“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但在此时,我只想更好地、更多地去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让这一把激情之火同时也能点燃我!

第二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相信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吧,《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那到底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呢?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困扰着我。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终于找到了答案。

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并做了深刻和大胆的阐述。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多彩的教育世界;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记得有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写过一部名为《教育诗篇》的名著,曾经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影响过我国几代教育工作者,肖川博士的这本随笔集可称得上是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家谱写的新的“教育诗篇”。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在肖川老师的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一种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

肖川说:“要与经典为友。”“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只有丰厚的学识和彻底的理性才能赋予人一种大气。这种大气,作为教师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只有大气,才能真诚地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拓展已经变得十分逼仄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会益人心智、沁人性情、优化滋养人生的价值。我们要与经典为友,让学习成为我们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学习,是一剂灵丹妙药。它不仅会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获得一种“定力”,而且也能填补我们日益贫乏的心灵。我们应该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要成为一个永不满足的学习者。当我们的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思维火花就会闪现,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丰腴,就能用思想来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用思想去陶冶学生的心灵,用思想去塑造学生的人格。读书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坚定我们的教育理想,就会紧跟时代的脚步,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肖川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然而。剖析我们当今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约束,不准干这,不准干那,课堂上只有举手才能站起来发言;为了避免作业出现错误,任何人不许做题,老师讲了后才做;不喜欢音乐,却硬是被家长拉去学乐器;不喜欢美术,却硬是让家长按者在宣纸上泼洒笔墨;明明孩子喜欢摆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却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熟不知,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员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学生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由此看来,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伦理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人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还学生真正的自由,让他们每个人都个性张扬。

肖川说:“完美的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性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醒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性的物理。”

肖川先生在这本书中既提到了良好的教育,又提到了完美的教学。可见,在他看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美好的。他的这个观点可谓是教育的“乌托邦”。然而,“完美”本身就是理想化的。有了理想,我们才会向更高的目标追求。

教育,就是要营造一汪沐浴灵府的深谭,让人沉醉于其中,让人神清气爽,让人有可能去经营生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成为一个性情通达、才智清明的人,读后感《《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为此,我们任重而到远!

那么,我们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呢?

“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种颜色都是装扮世界的美好元素。暖色系的红、黄、橙色能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冷色系的青、灰、绿色等使人感到清静,甚至有点忧郁。五彩的世界里它们缺一不可。艺术家说过,懂得搭配之道,哪一种色彩不是美?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者。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往往会使这位学生终身受益。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何为重要,这就对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做到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虽只有少少的二十四个字作为概括,但却包含了对教师耐心、宽容、责任、为人、处事等素质的众多要求,这也成为了我们衡量自己的专业成长是否成熟的标尺。

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心情愉快时,学生的缺点与错误很容易去包容;可一旦学生屡次耐心教育收效甚微后,我们往往变得很是烦躁,耐心也随之消失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个时候的我们才更需要一份懂得等待的心境!

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同学的回答,学会倾听朋友的心声,可是作为老师的我却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不会倾听,所以有些小朋友不愿意吐露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他们感觉老师永远高高再上,拥有无限的权威,于是老师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亲近自己的老师。仔细想想,有时俯下身来,的确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会分享是和学会欣赏别人高度相关的:欣赏别人其实就是真诚地去分享对方的闪光之处,它会带给我们非常单纯的满足、愉悦和欢乐。有人说,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心都是一样的。在学习方面,因为人的智力高低不同,总会造成成绩的好坏差别,我们往往习惯以一个学生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优差,喜欢优生,嫌弃差生。为此,那些后进生越来越自卑,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但是仔细观察发现,他们也是有值得老师同学关注,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不好的学生却很慷慨,很有礼貌,每天放学离校前都是特意跑到老师的办公室门口和各位老师说声“老师再见”;智力不高的学生学习态度却很端正,知道自己不聪明那就勤奋一点,老师布置的每项作业都会认真地完成;上课纪律不好的学生做事情却很负责任,只要是老师或者同学嘱咐的事情他都能做得一丝不苟。教育不仅仅要看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值得去和别人分享的闪光点,在老师的眼中应该是一样的。对别人表示出真诚的赞扬和欣赏会使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阳光、温馨和美丽。

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它对于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培植宽容、真诚、信任与正直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未成年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尊重差异,宽容地对待学生的过错,耐心地期待学生的进步。真诚地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一颗童心去走近他们。当然,在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的同时,也应该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因为宽容绝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它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

学会选择,是一个更加文明、人道、合理的时代人们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意味着人类将通过选择来寻求适合自己的空间和途径。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会合作意味着对于不同、对于差异、对于另类,甚至是对于异端,学会合作就意味着尊重与接纳;意味着学会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这是因为:一方面,个性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与可能;另一方面,个性也只有在人与人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新课程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更是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切实转变角色,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教师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教师能探索出整个人类都未知的认识或规律,而是希望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并将这种信念和教养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之中。现实种总有一些教师拿着昨日的旧教案重复讲给一批批新学生听,这样的人是走不到教育的彼岸的。只有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不断创造、创新的教师,才能托起新教育明天的太阳!

我十分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教师这个集体,更喜欢活泼可爱的学生,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我们的老师常常让学生生活在今天的痛苦之中,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今天就享受到幸福呢?教育应当是一种享受,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学习应当是一件乐事,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让我们首先从关注孩子们今天的幸福做起吧!

第三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浅谈一所好学校的三大支柱

肖川先生将自己历时10年的教育随笔,编撰成《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如教育的价值、课程与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对现实世界中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给出了精要的解释,并从中撮取其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给人以小见大、以孔窥豹的感觉。有广告词是这样说的:“高度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当人的主观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具体用何种技术、技巧、方法、策略来解决问题都不重要了。毕竟“条条道路通罗马”,目标只有一个,到达目标的途径可以不同。这一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能够不断丰盈我们内心世界的一本好书,很适合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阅读。

当你读完肖川先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最后一段诗一样的语言合上书的时候,仍然会思绪万千。在这本书中,肖川先生谈到了办好一所学校需要三大支柱: 一所好学校,要有一名优秀的校长和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有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提供丰富的读物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所好学校的支柱之一----有一名优秀的校长。

陶行之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其重要性体现在他是教师团队中精神领袖,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还记得2008年到成都参观了多所小学,每所学校带给我感官的冲击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有感于成师附小“弃官从教”的刘校长的经历,短短三年时间,成师附小已发展为一校四区颇具特色的学校,特别是那一幅由刘校长带领全校教师前行的巨幅照片,令人振奋。有感于金沙小学校长为执著追求敢于承担风险,把自己的全部家产作抵押贷款来改造学校,创办出了独具特色的金沙小学。有感于川大附小余校长为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把“官帽”放在左手、把“头颅”放在右手,把学生放在正中间的气魄。这样的校长,用自己其超凡的个人影响力,在教师群体中自发形成了心中的领袖。

校长对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和管理,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和管理(苏霍姆林斯基)。“心在哪里,你的财富就在哪里”----尽管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软硬条件等,但校长的追求可以是执着不变的。只要有坚定的教育思想,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怎样的逆境、怎样的迷茫、怎样的压力,都会像磁铁一样,吸引有用的、美好的资源。一所好学校的支柱之二----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参加的某次培训中,有一位专家给我们讲到了“箍水桶”理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之间的缝隙过大,则同样无法装水),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学校管理也是这样,应努力营造一种氛围:让教师们多为集体考虑问题,对于问题的讨论,留足时间供大家讨论、交流,对教师们的讨论给予充分的信心,其间表现出了协调、信任和欣赏。在教师任务分配方面:坚持唯才是举、用人所长、团结协作。让教师们能根据工作的需要自发地作出反应,积极地采取适当的行动来完成既定的任务。在工作目标方面:要为教师们设定一个群体的工作目标,并要让教师们认识到只有所有人都全力以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学校正在筹划开展“五好年级组”评比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一所好学校的支柱之三----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教育活动。

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为之提供丰富的读物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人的精神成长靠什么?靠读书。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如果一个人热爱读书,那么他(她)会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寻找生活的榜样,净化自己的心灵。学校准备丰富的阅读资源,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让校长和每一位教师都做一名真正的“读者”,都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学校校长大力倡导体校师生都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并积极创建读书分享平台、形成读书交流制度等。成都之行印象较深的成师附小开设的“书香长廊”,金沙小学开放式的图书馆,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川大附小开展的丰富的生活体验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锻炼与发展的平台„„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我们学校正在或即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活动,如烹饪课程、竖笛、真美作文、数学思维课程、手工剪纸、阳光体育活动„„所有的这些,必将丰富我们的教育内涵,得到学生的喜欢。

第四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1

最近拜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文中无论是“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教育即解放“,还是“真诚的言说”,均在一个个看似轻松的话题中高扬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书中说道:“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自己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

“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身边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一本收集了60多篇的教育随笔,它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的同时汲取着丰富的专业营养。畅游于此,让人心境开阔,灵感涌动。读此书,必要用心才有所感,有此所感才有所得。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2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书中肖博士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肖博士在教育的意蕴——教育的力量这一章节中这样写到 “而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和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肖博士的这段话让我感受深刻,是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与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或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好时,有的教师或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更应该进行赏识教育,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他,给他以信心,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班有位张清瑜同学尽管他学习比较薄弱,但是他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非常勤劳,他们家是从外地过来的,父母在杭州开一家小饭馆,他还有一个妹妹。因此张清瑜同学每天除了要完成家庭作业以外还要照顾自己的妹妹和包揽所有的家务。我就把他的爱劳动的情况在班里跟所有的同学讲了,同学们听了以后都很佩服他,我就以这个为教育契机,鼓励

他好好学习。以后每次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我都以他成功的那次鼓励他,一个学期下来,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逐渐加强。还有我们班的郑修远同学,尽管在学习上也是一般,但是这个同学有个优点就是非常的热心,每当同学遇到困难,他会非常乐意地去帮助,每当班级搞大扫除或者举行什么活动的时候都非常热心的参与其中,因此每次在评班级小主人的时候,同学们总是会推选他。因此我在教学的时候也时常以他的热心为教育契机不断鼓励他,近一段时间来,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表扬和肯定,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我觉得我们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多给学生表扬,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3

近来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被他的深刻的思想、细腻的笔触和感性的铺陈所深深吸引。该书犹如“理论的面包上涂抹上诗性的奶酪”。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书中这样写到:“牢固确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应处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他们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

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服务和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有着很多不同,从目标上看,教育服务追求学生成长与发展;从方法来看,教育服务是复杂和多元的;从成果看,教育服务是看学生发展的满意程度。我们要用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1、规范教育行为,使我们的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和科学得当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直接能够影响学生身心的活动,其方法的选择首先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做到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同步发展。并通过教师的职业行为影响学生,真正让学生言传身教。

2、尊重学生家长,使学校的服务成为一种满意工程。检验学校工作的好坏是社会、家长。社会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新时代家长是有文化、有思考的家长,对教师的行为监督能力很强,鉴别能力也很强,家长不再屈服于学校的上级行政式的角色定位。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教师观,变被动接受家长的咨询为主动与家长的联系,变高高在上的教师观为全心全意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

3、注重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不同的发展。齐步走是一贯的教育方法,以前我们都用同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我们要注重学习目标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学习方法的个性化。只有教师有了愿意改变单一模式的教学愿望,问题学生的处理才会有科学的方法。

4、上下齐抓共管,注重学生每个阶段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的习惯培养,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4

最近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我们每个月也会写几篇教育随笔,读了这本书后,才觉得自己原来对教育随笔理解有误,以为以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实践的点滴故事写成的略带有一些观点的文章就是教育随笔了,现在看来,那是很肤浅的认识。在那样一种思想的引领下所写作的教育随笔显然不太得要领,也不够有底蕴。在解读肖川对教育随笔的理解时,我也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肖川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现实生活中,机构的职能错位却有时发生。正如监狱可能成为一所学校一样,学校也完全可能成为一所监狱。”

“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读后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然而,剖析我们当今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约束,不准干这,不准干那,课堂上只有举手才能站起来发言;不喜欢音乐,却硬是被家长拉去学乐器;不喜欢美术,却硬是让家长按者在宣纸上泼洒笔墨;明明孩子喜欢摆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却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熟不知,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

”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学生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

由此看来,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伦理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人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还学生真正的自由,让他们每个人都个性张扬。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的同时汲取着丰富的专业营养。

第五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楚门二中 张春英

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细细品味了他的文章,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

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小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的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早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我们要与经典为友

肖川先生说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

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多一点历史的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就会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四、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五、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也许是平时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扳起脸来说教的文章。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下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作为第一期市级骨干学员,有幸参加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工程暑期集中学习活动。培训的时间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天,但是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是面对不......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新泾中学彭月梅 去年,有幸参加了长宁区第三届骨干班主任培训班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们聆听了不少专家的报告,同时班主任张邦浩老师也为我们推荐了不......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理想与信念并存 ——读《教育360°》心得 读了杨益民的《教育360°》,书中杨益民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范文茗岙小学 胡学雷近来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被他的深刻的思想、细腻的笔触和感性的铺陈所深深吸引。该书犹如“理论的面包......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范艳萍《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再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源于自己对工作的倦怠,感觉自己每天在做着重复的事情,似乎进入了工作的倦怠期,热情淡去,烦恼倍增。感觉像是撑船,沿着同一条水道,从这个渡口到那个......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一阅读完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刚开始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时,只是存着随手翻翻的意思,但是他深刻的阐述,真诚的话语,富有诗意的描述,都那么的妥贴与自然,立即深深地吸引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