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09:4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着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夯实文化强区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城区委、区政府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为新起点,着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以基层文化发展繁荣,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又好又快发展。在接到《关于开展省委委员、修补委员2010年度重大课题调研活动的通知》后,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对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细致的走访和摸底调查,对城区近年来基层文化建设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存在的问题、存在的原因和今后努力方向也做了一些全方位的思考。

一、文化根基牢,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蓄好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文化活动阵地覆盖广。高度重视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全区13个镇(办)文化站中,特级站有3个,二级站5个,三级站3个,市认定达标站2个,达标率达到100%。全区有文化广场58个,包括社区和行政村的小广场,建成农家书屋49家。

二是公共文化活动次数多。以今年为例,共开展各种各样的群体活动53场次,参与群众近万人/次;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504场,观众约13万人次;举办文化艺术培训班15场,展出书画作品200余幅,3000余人参观了展览;组织历 1

史民俗歌舞剧《东坡与朝云》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展演,组织小金口麒麟队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受国了国内外友人的好评。

三是文艺作品创作质量高。对基层的文艺爱好者、“民间歌手”、“流浪艺术家”及“土专家”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文艺人才库。各镇(办)共有艺术团体31个,各种艺术门类创作演出人员12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1人,省级会员51人,市、区级会员357人。今年全区会员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共发表文艺作品300多篇(幅),参加各类比赛20余专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40余项,排名为全市第一。

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我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有11类上百项,不可移动文物198处,消失文物2处,文物保护单位50 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其中最为著名的中山公园、中华全国总工会办事处、东湖旅店旧址、邓演达故居等已被开发成为红色旅游区。

二、查找问题抓关键,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把好脉

在已经积累了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势能上,如何趁势前行,把基层文化建设由大变强,为调结构、促转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添绵延后劲?关键是要找准基层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只有找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才能在文化建设上闯出一条新路来。根据调研,目前城区基层文化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区现有行政村142个,年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的经济薄弱村有55个,这些村大部没有规范的文化场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其他行政村文化设施面积不足,文化配套设施过于简单陈旧单一。文化室里一般只是“一块牌子、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图书少,娱乐、健身设施少,根本无法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少,一般都集中在节日期间,村里才会邀请一些演出团体进行表演。大部分农民从外界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都是通过电视、广播等。据调查,一个行政村平均每年大型文体活动没有超过三次,这与农民的文化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由于农民自身对文化学习的觉悟性不高,对于购买书籍、订阅报刊杂志、投资自身教育等行为意愿不强,从而使自身获取文化信息渠道十分狭窄,以致于他们的精神世界比较匮乏。

三是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很丰富,比如一些古城墙、古战场、名人故居、风景名胜、传奇轶闻、古村落、自然风光等,如同散落在民间的珍珠,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没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这既不利于保护,也是文化资源的一种浪费。

四是文化消费在农村越来越萎缩。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目前留守农村的人员,大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妇女,中青壮年农民的占的比例很少。在这样一个农村人群年龄结构层次出现三极

化的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和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就显得比较特殊。

五是农村文艺人才缺失。由于受待遇差、发展前景受限、工作内容单调等影响,一些文化专长、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不愿意到农村来。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人才流失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农村都面临着缺乏一支专业的文艺人才宣传队伍,没有专职的人员组织农民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农村基层文化宣传站没有得到发挥。

三、剖析根源找原因,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开好方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加以改进,以收到切实的效果,这就需要从根源上进行剖析,找到真正的症结。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阻力。经济建设是社会关系与社会活动的基础,离开了经济这个物质基础,一切社会活动将如空中楼阁。城乡之间以及农村与农村之间基层文化建设之所以会出现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则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根本之处在于优先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才能进一步缩短城乡之间与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只有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物质生活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后,农村和农民才有条件和精力来发展文化,整个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才能得到改观。

第二,经费投入不足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硬伤。当前,各级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缺少对农村文化工作投入比例的明确要求,农村文化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镇(办)的决策意图,往往是在一个时期为完成上级交办的某项特定任务,而重视农村文化投入,一阵风过去了,文化投入就滑坡回落,甚至出现原有的文化宣传阵地荒臵成为摆设,经费断源等情况。

第三,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困惑。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服务的对象和最大受益者是农民,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主体。然而在开展文化民中,出现了很多农民不愿意参与的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思想保守,对文化建设抱有观望心态;再者,文化民所开展的活动与群众所想、所盼有差距。比如村里建设的农家书屋,没能切合农民的实际,找不到对生产生活有帮助的书,引不起农民的兴趣,以致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文化 民脱离了农民的实践,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就不能对群众产生感召力。

第四,相关部门引导不力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缺失。从 城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来看,仅靠农村农民自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文化建设需要的活动用地、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文化服务的内容、文化技术指导等等,这些条件是许多农村农民所不具备的。一旦脱离的正确的规范和指

导,农村文化建设很容易出现偏差。所以,政府应主动承担起责任,当好带头人和领头雁,认真履行科学规范引导的职责,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抵制“三俗”文化,倡导发扬先进、积极、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科学谋划找对策,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鼓足劲

找出了问题,分析了原因,就需要进行科学谋划,以推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在以下几个面下功夫:

一是以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着力实施文化 民工程。着重是以镇(办)为依托,以村为重点,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文化建设和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全区基本实现行政村文化网络阵地全面覆盖,村村都有一个可供开展文体演出的文化广场、一个图书阅览室(藏书1000册以上)、一个宣传橱窗、一个广播站、一个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场地。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作,深入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积极打造农村文化活动品牌,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二是以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为重点,着力推行文化旅游项目。着重是深入挖掘 城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大力扶持麒麟舞、龙形拳、李家拳、舞草龙等优秀农村传统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打造 城区农村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以邓演达纪念园、横沥将军楼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为载体,积极发展农村历史文化寻根游、美食(节庆)文化游、农家乐

游等活动,形成产品类型丰富多样、结构较为完备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推进植物园等“生态文化工程”建设,在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帮扶带动周边的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产业。

三是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重点,着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着重是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动员和组织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鼓励和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引导民间力量服务于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文化产业倾斜,支持面向农村文化市场的企业做大做强。规范集体资产有偿使用标准,建立村级财富积累机制,确保村集体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在实现的高效运营的同时不断增加村集体收入。

四是以培育优秀人才队伍为重点,着力筑建农村文化人才高地。着重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农村基层人员的文化素质;以招聘大学生村官、干部下乡挂职锻炼等方式,鼓励和吸引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工作,不断壮大村级文化队伍的实力。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设立 城区农村文化发展奖励基金,每年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成果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第二篇: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完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的重点,是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当前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它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建设成就位居全市领头羊地位,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进步,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虽然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我区基层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之处,主要体现在:

1、基层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多元文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群众对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知识结构的改变,目前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 “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原先被动的适应变为现在主动的选择,逐渐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然而,目前我区基层文化总体上与这种需求相距较远、难以适应,部分地区基层文化工作形式还比较单

一、手段落后;文化活动内容和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新意,群众文化生活匮乏;文化活动层次也不高,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的文化活动开展普遍较少,群众参与面窄、关心支持率低;大部分群众的闲暇时间被打牌、搓麻将、看电视占据,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

2、基层文化建设无法适应多层次的文化服务对象。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民收入来源从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二、三产业,而城镇化的发展,又使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流动,向城镇积聚,这些新情况,促使农村人口出现了多层次的特性。面对多层次的文化服务对象,目前基层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非常欠缺。尤其在农村,特别需要重视和关怀三方面群体的文化需求:一是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目前,我们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活动场所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二是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妇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群的比例逐渐升高。相对而言,农村老年人越来越成为文化生活的边缘群体。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生活比较孤独,既有信仰寄托的需求,也有交流倾诉的需求,而目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活动场所十分缺乏。三是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民工。目前,外来务工人员仍处在 社会的边缘状态,也处在文化建设的半盲区。

3、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够统一。

目前,对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文化的发展。首先,领导层中不同程度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对农村发展双重属性的巨大作用,缺乏做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其次,在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追求现代文化发展,忽视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导致目前部分乡镇、村落一些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4、基层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不够平衡。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的投入,使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比,与农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目前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且发展不平衡。高起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多;部分地区宣传窗、阅报栏、活动室等传统基层文化阵地仍不健全;还有部分乡镇尚未建设文化中心和电影院;部分地区的文化设施已陈旧老化,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有些地区即使建立了名义上的阵地,很多也有名无实,未能充分利用,有的用之不当,甚至被挪作它用。除去一些经济基础较好、领导一贯重视的镇村以外,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导致了阵地设施明显跟不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

5、农村文化管理后继人才较为缺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外出就业人口比例逐年增多,农村基层文化骨干相对较少,乡土文化人才培养缺乏后劲;部分村民尤其是下一代青少年对位于本镇村的历史人文、名胜典故、风土人情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易造成新文化建设出现断层。

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加强文化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方向,确保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为促进基层文化事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坚持依法管理,大力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要以乡镇和中心村为重点,通过统筹、整合、建设,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基本建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遍布城乡的基层文化体系,使我区基层文化建设走在前列,为推进“##领跑”、实现富民强区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为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乡镇、村落历史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涵盖面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 源,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当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应当消除一味强调现代文化建设的认识偏差,发掘好、保护好乡镇及村落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农村,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景观、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各地应当在发展现代文化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好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农民保护、挖掘农村已有的、在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在保护、挖掘乡镇、村落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使村民得到乡土历史、乡土知识的教育,引导乡土情节、弘扬地域文化,提升特色文化品位。

二要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必须跟上群众的需求和时代的节拍。针对我区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设备落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必须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的原则,切实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吸引民间资本共建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同时,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引导基层树立起“大文化”的观念,使设施建设包容娱乐、休闲功能,宣传教育功能,普及知识功能。在继续搞好普及村级文化室“八个有”的基础上,对标志性宣传设施、简单的体育设施、传统文化设施也要列入建设内容。对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心镇,可以提出文化阵地建设硬件设施必须达到“十二个有”的要求,就是必须建有一处经常性休闲活动场所;有阵地管理机构(有专人管理);有一块黑板报(6m2以上,每2 周出一期);有三种以上报刊杂志;有一台电视;有300册以上藏书(示范点要求1000册以上);有宣传阅报栏(要求经常更换);有一处演出舞台(戏台);有“菩萨事迹上墙”;有一支文艺队伍;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上墙;有“四榜”上墙。

三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基层文化队伍至关重要。在当前,除建设利用好理论宣讲员、业余文艺骨干等传统宣传文化队伍外,还应建设组织好三支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民间文化队伍。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在经费、技术、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扶持。二是建设一支专业文艺工作者队伍。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区级文化馆、文联、下属艺术协会、剧团的创作者、演员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基层多创作贴近群众,生活气息浓郁的节目。三是建设一支文化组织管理人员队伍。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年纪又比较轻的人员到乡镇文化机构工作。逐步实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工作岗位规范,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制定基层文化协管员的长期培训计划,建立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网络,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努力为基层文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环境。

四要加强文化示范镇村建设。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农村文 化活动具有点面结合的特点,文化活动开展好的一个村或几个村,往往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带动一个乡镇文化活动的活跃。为此,在普及村文化室“八个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活动内涵,因地制宜建好首批20个规模适当、设施良好的村级文化阵地示范点,按照“十二个有”目标完善示范点建设标准,以点带面,带动全区农村文化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用典型引路,传播知识,教育农民,提高农民自身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同时,要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加大宣传倡导力度,引领、推动和深化农村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反对封建迷信和倡导婚喜丧事新办简办等农村重点工作。不断培育形成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农村新风尚。

五要加强基层文化机制建设。一是强化政府责任。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真正融入新农村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强化制度约束,量化目标考核,将文化建设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中,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健全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把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相统一,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二是强化财政扶持。要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把文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形成经济搭台、农民唱戏、投资人从中受益的良性机制,鼓励社会上热心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捐资捐物,完善文化设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证。三是强化市场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发展农村文 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坚持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格局。四是强化目标考核机制。把文化设施建设和开展各类比赛、展览、文艺汇演以及日常文化活动的情况作为评先创优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先进文化示范镇村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激励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第三篇:农村基层党建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为此,我镇党委立足镇情,以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为目标,本着“常规工作抓规范、重点工作抓突破、探索性工作抓创新”的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夯实党建基础,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形成“以创新助党建,以党建促发展”的良好局面。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基层党建工作现状

党建工作只有围绕、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并推进整个大局前进,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此,镇党委主动将党建工作与促进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注重在基层、在一线、在全镇中心工作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历练党员队伍,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基础工作

我镇共有35个行政村,下设4个党总支,49个支部,共有党员948名,其中农村党员8名。近年来,镇党委始终坚持把抓班子、带队伍摆在基层党建工作首位,并将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带动全镇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中之重,按照“抓阵地强制度、抓两头带中间、抓创新促发展”的思路,重点在阵地与制度建设、典型村创建、中间村提升、后进村转化以及镇域经济协调发展、村级干部队伍管理上下功夫。全镇基层组织各项基础工作扎实开展。

(一)抓阵地强制度

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工作,对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镇党委始终坚持以“抓基层、强基础,以阵地建设带动基层组织建设”为目标,以“两室”建设的标准化为重点,按照整齐划一、功能合理的要求多方筹措,进行统一配置,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场所建设。在硬件建设上,确保了每个村级组织活动阵地达到“三室两栏四有”标准,即党员活动室、党组织办公室、党员电教室、村务公开栏和室外宣传栏,党员电教设备、桌椅、档案柜等。在软件建设上,室内统一悬挂党旗,统一将“三会一课”、党员学习、生活会、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规章制度和党组织结构示意图、“五好”党支部标准等内容上墙,统一印制各种表、卡、册、簿,提升了全镇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的整体面貌。此外,还做到了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好村两室阵地,广泛开展理论、法律法规和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和服务功能。搭建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

同时,为强化党委的统领功能,实现对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抓不懈,镇党委着力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一是强化学习意识,建立人才支持制度。积极组织全镇农村党员集中进行学习,并选派先进党员代表、致富能手外出参观学习发展经验,提高带富能力。同时,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在农村广大党员群众中间,树立“立足岗位比作为,创先争优我争先”的争创意识。根据广大党员群众的各自特长,在党员中建立志愿服务小组,针对农业技术、法律法规、文化宣传等方面提供无偿服务,并注重在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压实担子,引导优秀青年在本村或者本镇范围内干事创业、献计献策,为全镇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同时也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步伐。二是强化建设,完善村级事务公开制度。在党务公开方面,将党务公开的内容分为“党组织自身建设”、“党组织履行职责”和“经常性党务工作”三个方面,使公开内容与本村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招商引资、改善经济发展相结合,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切实解决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在村务公开方面,规范理财,严格落实农村“三资”管理的相关规定。并积极推进“村民点题公开村务”制度,做到凡村民关注的、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都要公开。让村民及时了解、全面监督村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等情况。三是强化作风建设,建立村干部考核制度。通过集中开展主题教育,使广大农村干部牢固树立带头廉洁奉公、带头为民服务理念,从根本上保持农村干部的先进性。并通过落实村干部年初计划、年终述职制度,细化对村干部的管理,并将评定结果作为对村干部进行考核和测评的重要依据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村干部的监督和约束。

(二)抓两头带中间

近年来,我镇精心打造基层党建先进村。主要特点包括:村庄经济可持续发展、村两委成员凝心聚力、村内惠民公共基础设施及“两室”阵地建设到位、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等等。并先后培育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建村、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示范村沟渠寨村、市级传播传统文化示范村圣水庄村等一批不同类型的典型村庄,选树了5个红旗党支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次。

后进村的突出症结主要表现在“散乱缺穷”四个字上:“散”主要是指班子散。个别村的领导班子不够团结,遇事不能互相补台,内耗较为严重。在工作中有时存在步调不统一的现象,形不成一个合力,群众威信有明显下降趋势,导致村里的各项工作开展比较困难。“乱”指村务管理不够规范。个别村在落实村务管理流程要求时,自律意识较差,缺乏大局观念,有“自我做主”、“违规办事”的现象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规范化建设。“缺”指人才缺。一些后进村因长期不注重培养后备干部。干部出现断档,有的村在发展党员的问题上认识不够,对村里的优秀积极分子没有很好的重视和培养,导致人才外流情况比较严重。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为妇女、和老人,俗称“三八、六一部队”。村里的“能人”则往往忙于个人务工经商,跑出去闯天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里的发展。“穷”指经济落后,集体经济簿弱。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从而导致了“两室”建设、阵地

建设简陋、滞后,党的组织活动开展不利的现象存在。村容村貌差,公共事务及公益事业也就无从谈起。

上述四点虽是个别现象,但我镇也将其转化工作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来抓。今年,先后确定了疙瘩岭、高建庄、丁武寨、冯任庄四个后进村,着力对四村的饮水、道路、农田灌溉、两室建设方面进行改造,迈出后进村改进提升的第一步。目前,四村已经分别形成了发展、规划、转型的工作思路。其中,疙瘩岭已经投入10万元对饮水和农田灌溉设施进行改造;高建庄村也投入60万元对村民中心两室进行新建、装修并新添置了休闲健身器材等。通过推行“先进带后进、合力推中间、先进创经验、后进变先进”的党建工作模式,为后进村树立了标杆,明确了方向,有力的促进了全镇基层组织建设均衡发展。

(三)抓创新促发展

(四)抓班子强队伍

在探索创新村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我镇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创新精神选好“领头雁”、配强“指挥部”,紧扣新农村建设主题,着力在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发挥作用上狠下功夫。一是在选人用人上,抓住关键。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观念新、开拓创新能力强的新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实践中,我镇提倡村党支部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提倡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按照规定的选举程序交叉任职,把那些年纪轻、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能组织和带领群众致富,愿意扎根基层的优秀人员选进村“两委”班子,建立一支年富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同时着眼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长远需要,及早发现苗子,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使村干部队伍构成更趋于合理化、年轻化。并注重在实践中发现、推荐那些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书记、村主任,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二是在管理考核上,讲究方法。确立了以“五个好标准”和“农村干部考核奖惩办法”为依据,以“两考”(考察群众威信、考察工作实际)为重点,以“三评”(群众测评、党员讲评、党委考评)为手段的工作机制。对农村党支部及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考察,并建立健全村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村干部优胜劣汰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四项制度。同时进一步深化“一定三有”工作机制。结合农村干部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推行村书记、村主任“基础职务工资+绩效”的结构制度。保证村干部基本收入的同时,防止村干部“有待遇没压力、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出现。在具体工作中,根据村干部日常表现和工作实绩,为优秀的村干部提供外出培训学习、增长才干的机会,使农村干部不断充实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认真落实农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定期为退休的村干部安排体检。形成压力与动力并重、保障与激励并进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的目标。

同时,注重引导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投入全镇各项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上做到“五个强化”。一是强化帮带措施,促进角色尽快转变。采取镇党政领导一对一传帮带的方式,及时对大学生村官入村后的工作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大学生村官明确下步努力方向。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尽快进入角色、找准定位。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建立村官培养实施规划,实行定期工作汇报、集中培训等制度。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机关干部及一些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干部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传授农村工作方法、突发事件的解决办法、涉农法规以及实用农业技术等。使他们通过不断积累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三是强化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能力。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亲身实践,展现风采、提高能力。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本村各类材料撰写、文化宣传、远程教育管理等工作,明确要求,落实责任,进行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为使他们尽可能多的积累工作经验和方法,更好地为基层服务,镇党委结合每个阶段性的工作,让大学生村官全程参与全镇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做到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历练大学生村官成长。四是强化督查指导,促其履职尽职。通过不定期的走访,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跟踪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等情况,认真搞好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督促指导。五是强化考核激励,树立创先争优意识。推行大学生村官考核测评机制,大学生“村官”根据履职情况进行自评和总结,由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从德、能、勤、绩、廉等五方面进行评议,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争先、落实奖惩的重要依据,激励大学生村官争优进取意识。

二、中心工作及重点任务

镇党委始终将基层党建的经常性工作与重点工作相结合。近期工作重点是围绕“创先争优”活动、新民居建设工作、大学生村官管理以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等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通过抓重点、中心工作推进基层党建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一,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紧贴活动主题,突出抓好“三个重点”。首先,是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重点,通过集中学习、专业培训及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调研等形式,着力在党员之间、党组织之间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其次,是以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为重点,全力开展“五有五争做”活动(即:有明晰的发展思路、有规范的活动场所、有规模的集体经济、有可行的党员承诺、有健全的工作机制”;争做产业致富能人、争做科学理财好手、争护标兵、争做弘扬正气、争做团结和谐模范),着力培育一批“五好”、“五带头”的领头雁。第三,是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深化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深入查摆问题,强化措施,全面落实“村帮村”、“一帮一”、“党员联系困难户”等帮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三个重点的集中推进,筑牢基层组织建设基石。二是围绕活动要求,全力创建“示范点”。紧紧围绕“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党建责任落实到位、基层组织作用突出、科学发展成效显著”的创建目标,深化“基层党建示范工程”建设,确立了以南片唐子寨村、中片圣水庄村、北片新建村为重点的3个村级示范点培育,为全镇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同时按照均衡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典型的多点打造、全面铺开,力求到20xx年“七一”前,全镇70%以上的村级党组织达到“五个好”先进党组织标准,60%以上的党员达到“五带头”优秀***员标准。第二,在新民居建设中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员模范作用。实行党员包片制度,调动党员力量组建工作组,入户调查、宣讲、答疑释惑。各基层党组织积极创新载体,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力求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担重任、解难题,保证整个建设过程有序推进。如:在新民居建设中,成立决策机构,将“五审一议两公开”工作法融入新民居建设中,做到重要事项由党员、村民代表举手表决,提交镇党委研究讨论,并向村民全面公示后方可通过。在北五村新民居建设中,建立了“新民居工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站”,加强监督力度,杜绝现象。截止到目前,全镇已经完成了石河镇北部村民安置中心、唐子寨一期、沟渠寨一期新民居项目建设,北七村片区、田庄片区和孟家店片区一期工程正在施工建设中,下一步我镇准备积极谋划红瓦店片区、孟家店二期、沟渠寨二期、七星寨片区新民居工程和圣水庄旧村改造项目。

存在问题及不足

多年来,我镇基层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省、市、区的有关要求和新农村建设、富民强镇的总体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3、村“两室”出现年久破旧、电教设备不全的现象。近年来,由于个别村集体经济薄弱造成“两室”年久失修,党员活动场所破旧,并且大多数村“两(2016信访工作调研报告)室”没有防盗设施,目前有2个村(高建庄村、七东村)的远程教育设备丢失。

4、在换届选举中存在外出选民参选热情难调动的问题。部分外出农民对换届选举不大关心,大多数外出村民认为:“我一人不能决定选举结果”,导致参与办理“委托”人数不多。如何确保选举人数过半,如何保证外出选民依法进行委托投票成为村级选举出现的新问题。

5、创新意识和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少数干部存在畏难情绪,顾虑较多,怕出事,怕得罪人,缺乏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锐气,的勇气和信心还不够足;少数干部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的新思维、新方法、新举措不多,实效性不强。

6、村务规范运转受到体制机制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的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就当前现状来看,农村基层组织中党支部成员全部为党员,在镇党委的统一管理下,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其党员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镇党委统一部署工作、认真抓好落实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村主任以及村两委成员中非党员的农村干部,由于身份相对“特殊”,加之现如今并没有针对非党员干部设立的约束体制,导致个别行政村出现“村书记易管、村主任难管”“党员干部易管、非党员干部难管”的现象。难以形成工作合力,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例如在农村“三资”管理中,有时会出现,在镇政府不知情的情况下,农村资产私自被租赁、转让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镇政府缺乏相关制约体制,对农村村务规范管理造成影响。

下步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村情镇况,我们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党组织设置以及科学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切实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按照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特别是在优秀的、有政治和经济头脑的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要坚持对党员进行党。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多组织党员参加学习,积极引导***员始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的贴心人。

二是认真抓好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要在正确认识乡情、村情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创办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服务实体。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实际的一村一品的产业化路子,通过资产、资源、土地参股的形式,不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好有钱办事、集中办大事的问题,从而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强化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

三是加强村级组织换届工作的组织、监督和引导。在尊重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将全镇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分两批进行。首先,在选举良好、村情比较稳定的常规村换届选举中,坚持“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的原则,采取“两推一选”的方式,实行村民代表推举、党员推荐、党员选举,使一批致富能人进入组织视野。其中,对于联村共建、组建党总支的情况,采取通过选举产生一名总支书记,联村各支部书记担任党总支委员的换届办法,保证选举顺利完成。其次,对于个别选举情况复杂、干扰因素相对较多的难点村,进行逐户走访,采用“因村制宜、逐个攻克”的原则,加强宣传及警示教育力度,通过发放宣传单、警戒卡等形式扩大宣传范围、保证宣传广度及质量,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顾全本村发展大局,充分认识换届选举的重要性,保证选举如期顺利进行。同时,严格选举程序,加大选举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对外出务工不能亲自参加选举的村民,将对其村内亲属或联络人进行委托讲解,务必做到依法完成委托程序,依法行使选民权利。并按程序进行候选人的预选及正式选举工作,切实做好投票、监票、唱票和计票工作,当场公布选举结果,消除群众的戒心;及时掌握农民的思想动态,发现苗头,及时引导,消除隔阂。

四是着力提升科学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理清思路,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五是理顺村级组织领导管理体制。明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做到对村主任和非党员村干部的管理约束“有的放矢”,我们将引导村主任及非党员村干部在党支部的领导核心、监督下开展各项工作。并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系统、全面、规范的村干部问责制度,对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村干部进行责任追究。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在农村、发展、稳定工作中的整体合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村“三资”管理的相关制度。进一步提高认识、理顺办事程序,做到分类指导、抓好落实。

第四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 报告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一)根据《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专题调研提纲及责任分工》要求,市委组织部、市老干局、市城投公司、市电教中心工作组在对郧县青曲镇洪门铺村、周家洼村、巷子口村、乐园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实际,撰写此报告。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村级组织设臵

十堰市现有农村基层党组织1840个,农民党员80726人,占全市党员的52.44%。其中村村、村企、村居联合的“区域型”党组织493个;依托茶叶、蔬菜、柑橘、水产等优势产业,建立“产业型”党组织226个,村级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从洪门铺村、周家洼村、巷子口村、乐园村情况看,村级党组织健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流动党员组织设臵难。2011年,四个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近2000人,占总人数的42%,外出务工党员86人,全市外出务工经商党员1.04万人,且分布广、行业跨度大,流动党员党组织设臵和党员管理难度大。二是村级组织设臵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当前村级经济正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副、工、贸多产业发展,特别是跨村连片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基地,需要党组织提供引导和服务。如洪门铺村和巷子口村,近几年发展蔬菜产业,联系日益紧密,给党组织设臵提出了新要求。三是村级组织设臵与工作任务不相符。乐园村由尖疙瘩村和芦家沟村合并而成,人口多、村域面积大,国土面积2349.84公顷,合并前有村干部6人,现仅有3人,仅仅靠村级党组织人员力量十分有限,党小组和无职党员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关于村干部队伍建设

全市现有行政村1845个,村干部5780人。其中35岁以下755人,占13.06%;35—54岁4489人,占77.66 %;55岁以上536人,占9.27 %。大专以上学历257人,占4.45 %;高中、中专学历3200人,占55.36%;初中及以下学历2323人,占40.19%。村党组织书记1843人,其中35岁以下142人;35—55岁1443人;55岁以上204人。大专以上学历109人;高中、中专学历1129人;初中及以下学历605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的434人。有大学生村官219人。从调查情况看,当前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结构不优。突出表现为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无专业特长。洪门铺村现有村干部5人,平均年龄50多岁,60岁以上有3人,初中文化程度4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人,且都没有专业特长,与新形势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观念不新。部分村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跟不上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调整步伐,只能机械地抓落实;谋划发展缺少科学性,思想狭隘,存在短期行为;开展工作缺乏创造性,“上面让干啥就干啥,上面让咋干就咋干”,能动性、创造性不够。有些村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农意识。三是能力不强。适应市场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好事抢着干、难事推着干、缠手事躲着干、得罪人的事顶着不干”,“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既没有发展集体经济本领,又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办法。四是动力不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职责繁重,但村级组织又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权责分离且不对等,有的村干部面对任务重、工作难、报酬低的现实,动力不足,一有门路,就丢下“乌沙帽”走人,影响了村级工作。五是后继乏人。大批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转向城市、城镇务工或居住,选拔年轻干部的余地越来越小。如洪门铺村35岁以下在家务农的不足10人,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不愿回村,造成许多地方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存在队伍建设后继乏人的问题。

(三)关于村级组织阵地建设

全市1845个行政村中,有村级活动场所的有1539个,占86.22%,尚无活动场所的24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3.78%。村级阵地中,有党员活动室的有1539个。从四个村的情况看,都有远程教育站点和农家书屋,有3个村配有电脑和电视,有2个村通因特网。目前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阵地建设不规范、不统一,质量不高。一些经济薄弱村存在活动场地狭窄、设施简陋等问题;条件好的村与条件差的村差距大,影响部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阵地功能发挥充分。绝大部分村阵地主要用来日常办公、党员活动等方面,远程教育设备、电脑等设备利用率不是很高。有的村虽然配了电脑,但利用电脑提高办事效率,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做得不够。如工作组帮建的四个村,都建有农家书屋,但书都是新的,几乎没发挥作用。个别村将活动阵地部分出租,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三是经费不足,阵地维护不够,设施老化严重。我市绝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有438个村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活动阵地有钱建、无钱管,更无力添臵活动设施,老化严重,成为空壳和摆设。四是软件建设不够。村干部考勤制度、党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学习制度、民主评议党员等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够;党务、村务公开栏和科普宣传栏设臵不规范;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档案不健全,对村集体财产、配套设施情况不清,监管、维护、管理不到位。

(四)关于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保障

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费无保障。全市无村办企业、无农业生产基地、无农业资源、无自有经济收入的“空壳”村达438个。四个村都没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洪门铺村现有集体经济主要靠村集体林退耕还林补贴,一旦政策执行完毕,集体经济就断了来源。二是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补助,基本只够日常办公支出,根本无法保障村干部待遇。三是村级债务沉重,困扰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全市资不抵债的村130个,占9%。全市负债过百万元的村有329个,50-100万元的205个,10-50万的497个。四是村干部待遇偏低。全市村主职干部的工资基本上都在每月360元左右,其他“几大员”的工资每月仅200多元,村主职干部工资最低的每月仅300元,严重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五是村级财务管理有待加强。部分村文书业务素质不高,不能胜任工作;村级收入部分存在坐收坐支的现象;村级经费支出“白条”多、不合规单据多、不合理的开支多;财务公开不够,监督不到位,执行审计制不严。

(五)关于村集体经济

2010年底全市有1332个村当年无收益,占总村数74.62%;当年有收益的村453个,占总村数的25.38%。其中5万元以下的村1284个,占71.93%;5万元以上的村501个,占28.07%。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不愿发展。有市场经济头脑的村干部宁愿自己干,也不愿发展集体经济,同时存在怕苦畏难、怕承担风险等现象,还有的认为工作头绪多,没法搞。二是能力不强,不敢发展。部分村干部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对本村的优势把握不够全面,无法根据本村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发展集体经济对策;“等、靠、要、熬”思想严重,没有立足本村实际从内部挖潜;少数村干部考虑自身利益的多,考虑集体利益的少,有的为了享一时之乐,将集体资产一包几年,形成了“前人花钱、后人还帐”的恶性循环。三是投资乏力、后劲不足。村级经费主要用于工作运转,根本无力投资发展集体经济。四是责权利不清,集体经济“长不了”。部分村争取集体经济项目,花大量资金建成后却没能有效管理,权责利不清,集体收入昙花一现。五是村集体经济管理存在漏洞。有些村干部对集体机动地的实有数字瞒报,以此来降低村集体收入,获得上级党委和部门在资金上、物质上的更大支持,还有些村干部将集体地“公地私种”,自己从中获利,或者“公地私有合法化”,使村集体地越来越少。六是鼓励和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较少,机制还不健全。

(六)关于村干部报酬及积极性调动

我市村干部工资报酬主要从财政转移支付中列支,由乡镇统筹发放,按照相对统一的工资标准,各地对村干部工资报酬发放和管理,一般采取结构补贴、定额补贴、基本补贴与实绩考核结合的方式。少数地方实行了业绩考核的办法,完成乡镇确定的考核目标,村干部可拿到标准工资,完不成的相应扣减一定比例的工资。部分村主职干部离职后领取了低额生活补助。丹江口市、竹山等地为部分村主职干部办理了商业养老保险,全市有3277名村主职干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占在职村两委班子成员总数的24.77%。目前村干部报酬及积极性调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待遇偏低。洪门铺村村干部年平均工资为4000元,大大低于全市普通干部工资,甚至不及外出打工者收入的一半,经济条件差或债务负担重的村,工资则经常难以兑现,有的村干部开展村务工作还得垫付相关费用;村干部养老、就医问题日益凸显,存在后顾之忧。二是负担偏重。实行村组合并和交叉任职后,村干部工作量大幅增加,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捉襟见肘,难以兼顾。三是热情不高。工资待遇低,经济上没甜头;提拔晋级难,政治上没奔头;工作上得罪人,社会上没盼头;社会保障差,离职后没靠头,导致村干部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不平衡感,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四是后继乏人。工资太低,对农村青年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从四个村情况看,村干部平均年龄为50多岁,35岁以下的仅1人。五是滋生不正之风。待遇偏低,对部分村干部失去吸引,工作中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有的把当村干部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为政不廉、办事不公,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七)关于村民民主权力保障及村民自治

目前我市村民民主权力保障及村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民主决策中不够民主。虽然都建立了“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但许多地方流于形式、流于制度。有的村以村民会议召开难为由,长期不召开村民会议。有些村民代表开会前没有同村民沟通和充分听取意见。还有些村在决策重大村务时,没有按照“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程序开展,既没有开党员会,也没有开村民代表会,村民群众很有意见。二是民主管理存在形式主义。有的村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不是由干部群众一起讨论制定,而是由少数村干部制定,约束村民的多,而约束村干部的少。有些村务管理混乱,财务既不让村民参与管理,也不向村民公布情况。三是民主监督存在薄弱环节。有的村委会既不向村民会议报告工作,也不接受村民评议,使得村委会得不到有效监督。有的村村务公开内容不真实、随意性很大,流于形式。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党责任落实不够,存在抓经济硬抓党建软的倾向,对村级组织建设抓得不力。有的地方领导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党建工作上级虽然有文件、有要求,但到基层却不能落到实处。一些领导干部到村检查指导工作,谈经济工作多,过问党建工作少,一些领导对村级党组织现状,情况不熟,研究不够,对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主动探索、创新精神,只等上级给政策,拿办法。目前,对基层党的建设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布臵任务多,检查落实少;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讲究形式多,注重实效少。”乡镇党委对村干部缺少必要的管理、监督、制约措施,有的即使有,也流于形式,无人管,无人问,无人抓,基层组织建设落不到实处。

(二)抓基层组织建设任务不明、思路不清,存在被动应付现象。基层组织建设点多面广,内容十分丰富,近年来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市委提出实施“活力工程”,省委也提出要加强“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了具体的考评办法和细则,但是从四个村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村组干部要抓发展、保稳定、促民生,真正把精力用来抓党建的不多,更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存在上级要检查的时候突击抓几天、领导过问的时候思想紧几天的不良现象。就是抓也仅抓硬件,建建房子、摆摆桌子、搭搭架子,没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制度是务虚的,用于迎检,没有实际意义。

(三)部分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有的表现为班子不强,班子成员素质差,能力低,观念陈旧、保守,不思进取,在群众中没有号召力,尤其是缺乏一个踏实肯干、公道正派,具有致富本领的党支部书记。有的班子不团结,搞内耗,“保垒里战斗不止”,无法形成核心,干部之间思想上互不交流,感情上恩恩怨怨,工作上“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有的村委会干部认为自己是村民选上来的,不愿接受党支部领导,致使两委之间关系紧张。有的村党组织不热心党的建设,不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工作无创新、无进步。相当部分党支部平时很少组织党员学习,有了事才临时召开党员会,有的支部虽然组织学习,但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

(四)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会抓基层组织建设。受农村传统、地域环境影响,一些村干部思想保守,开拓创新精神不强,工作方法陈旧,发展能力较低,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思路不清、路子不明、办法不多、步子不快,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适应,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开展。另外,村干部和农村党员队伍中还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农村工作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一般较少,工作方法缺乏创新,与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相适应。对农村工作“素质高的不愿干,素质低的干不了”,大部分有文化、有头脑的青壮年劳动力宁可外出打工,也不当干部,“两委”换届时只是“矮子里面拔高个”,严重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部分村干部工作中存在私心,缺乏集体观念、义务观念和法制观念,凭感情办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甚至在工作中背离了党的政策,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群众不满。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原则,创新方式,灵活有效设臵农村基层党组织

1、明确基本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必须有利于促进和谐发展,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利于方便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具体要坚持四条原则: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找准党组织设臵与党的中心工作结合点。二是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尊重党员民主权利和现实需求,创造条件,促使他们更加便捷有效地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变革要求,根据本地产业特点、经济规模和党员分布等情况,灵活设臵党组织。四是积极稳妥,适时推进。注意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的稳定性,允许多种设臵模式的党组织并存和发展。

2、创新设臵方式。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一些成功的实践探索,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臵方式。基本思路可概括为“横向联建,纵向整合,动静结合,特色推进”。横向联建就是实行村与村、村与企(乡镇企业)、村与居(居民委员会)之间联合建立党组织,以实现优势互补。纵向整合就是按产业、行业划分建立比较专业化的党组织,或按产业跨区域、跨行业建立经济联合体党组织,促进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双加强。动静结合就是在加强对本地务工的农民党员进行组织化教育管理的同时,以乡、村或联村为单位在外出务工的党员群体中建立流动党组织(分长期和临时两种),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特色推进就是在农村一些需要改进组织设臵方式但尚不具备改建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按行业、企业、新经济联合体及党员特长或年龄等情况灵活设立特色党小组,促进党支部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组合。具体可采取以下途径创新党组织设臵方式:一是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组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党组织;二是以专业组织为依托,组建行业协会党组织;三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龙头企业党组织;四是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建立示范服务基地党组织;五是以农业园区或工业集聚区为依托建立园区党组织;六是以农业专业市场为依托建立市场党组织;七是以驻外机构为依托,建立驻外党组织;八是以流动党员管理站为依托建立党组织;九是以强带弱建立中心村党组织;十是按年龄层次,单独组建老年党支部。

3、处好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党”与“政”的关系。党在农村中的组织体制和行政体制紧密相连,要力求做到互相衔接。调整党组织设臵方式,特别是跨区域建立联合党组织时,必须同步考虑行政体制的统一问题。二是正确处理“遵守党章”与“主动创新”的关系。既要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条件成熟时及时推进,又要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办事,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三是正确处理“动”与“静”的关系。要从动态上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调整的时机,既不落后于农村形势发展要求,又不超越于形势发展要求;既不能盲目进行或朝令夕改,又不能一成不变或一劳永逸。四是正确处理“组织引导”与“个人意愿”的关系。实践中既要加强组织引导,又要充分尊重民意,把党组织设臵方式的创新实践化为利民办事、助民致富的现实行动。

(二)教育培训,强化管理,着力提高村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1、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对事物发展的判断力。二是加强宗旨观念教育,帮助基层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三是加强政策法规、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指导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要完善乡村干部培训制度,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通过学历教育、业务培训等方式,采取定期轮训、集中调训等措施,使乡村干部培训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提升乡村干部综合素质,提高其发展农村经济和驾驭农村复杂工作局面的能力。

2、健全干部选用工作机制,选准配强基层干部队伍。按照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选配好村领导班子,特别是选配好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建立健全“重民意选干部,凭实绩定取舍”的基层干部选用机制,把民主推荐作为基层干部选拔的必经程序和关键环节,坚持凡是提拔和使用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进一步扩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知晓度,从而建强基层干部队伍,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3、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解决好基层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从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现状看,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的问题。要保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后继有人,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势在必行。一是把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中的知识型“苗子”作为村级后备干部预选对象,从基层公务员队伍中预选乡镇后备领导干部;二是从致富能手中优选管理型人才,把那些农村致富大户和致富能人列入后备干部队伍;三是从农村科技骨干和技术“秀才”中筛选科技型后备干部。

4、加强村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村干部的内部自我监督。建立健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班子成员参加的联席会议,集中研究、民主决策村务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实行村务公开,强化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加大村务公开监督工作力度,规范公开办事的程序,扩大村务公开的范围,增加工作透明度。实行村干部向村民述职制度,保证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村民大会,讨论和决定村级事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谈心谈话和诫勉制度,及时了解村干部的思想、学习、工作等全面情况,完善村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村级“一把手”重大事项报告档案。四是探索审计监督新途径,加强对村级“一把手”的任职审计。对村级“一把手”不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离任的村干部要进行离任审计,并将结果向群众公布。

(三)建管用并举,切实发挥村级组织阵地的作用和功能

1、立足实际,因村制宜建阵地。山区农村因基础条件不同,差异极大,在阵地建设上宜立足各村村情,在面积大小、建设风格、规模标准上,不能一哄而上,不搞一刀切,搞“千村一面”,要因地制宜、因村而宜。要全面谋划,统筹考虑,区别不同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列出建设计划和要求,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经济条件较好但目前还没有活动场所的,要加大建设力度;对已经有场所的要抓好达标升级;对于建好活动场所的,要加强管理和维护。各级党委在对村级活动场所的帮扶力度上,要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考核工作中,要分类确定指标,既要看建设成效,也要看基础条件和建设难度。

2、建用并举,提高综合利用率。规范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五大作用。一是决策议事中心作用。利用办公活动场所组织发动群众、处理村级事务、讨论表决重大事项。二是教育培训中心作用。采取举办培训班、组织专题讨论、现场咨询、播放远程电教片等形式,有计划地开展村民群众的学习培训活动。三是群众活动中心作用。依托办公活动场所和文化体育健身设施,紧扣培育新型农民的主题,每年至少集中组织开展3至5次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村级阵地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休闲文化中心。四是信息服务中心作用。设立“说事”室、卫生室、文化室等场所,有效利用村务公开栏,公布村务党务、有关涉农政策、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农业致富信息,为群众生产生活等全方面提供服务,解决群众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五是社会维稳中心作用。使阵地成为基层矛盾调解中心、服务群众的窗口。

3、配套设施,着力提升阵地功能。强化村级卫生室、文化室、图书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三室一家”,搞好日常修缮维护,配臵必需的设施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村级办公阵地的综合功能,确保能够建得好、用得上。加强村级阵地的资产管理。健全完善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档案,对村集体财产、配套设施情况,变更情况及时登记造册,明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使用权归村集体,村级组织要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保证活动场所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坚决防止随意出售、出租、抵押等情况的发生,做到监管、维护、管理“三到位”。加大村级办公阵地的美化、净化、亮化力度,结合实际,重点搞好村级办公活动场所的环境绿化和院墙、厕所等附属设施建设以及室外场地的硬化,夯实村级办公阵地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四)多措并举,开源节流,建立健全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长效机制。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不应该由村级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逐步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积极化解历史债务,减轻村级债务负担。

2、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帮助村级组织千方百计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收入,弥补村级运转经费不足。引导走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建立一村一品发展战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形成稳定可靠的财源体系。同时,村级组织可根据实际,加强发展行业、产业协会,一个协会发展一项产业,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3、探索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减少村级支出。在财政扶持和村级自我投入的基础上,引导和激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家、先富起来的个人以及所有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投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以捐款、捐物等捐赠方式兴办村级公益事业,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村级(农民)主体、社会辅助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建立村级公益事业投资者利益补偿机制,企业捐款和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可以冲抵营业税、所得税。

4、控制非生产性开支,严格财务管理。一是结合实际,精减村组干部职数。二是减少报刊征订费用,除规定的党报党刊外,不得强行征订其它报刊。三是实行“零招待费”制度,所有为村级组织服务、达标检查活动等,必须安排招待的,建议由政府统筹解决。四是规范农村优抚、特困救助、补助支出,加快五保户集中供养,对五保户中的危房户优先进入乡镇养老院集中供养。

5、建章立制,加强监管。要从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入手,加大对村级财务的监管力度,重点是在保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债权债务不变的前提下,完善“村账乡管”制度。加强会计监督,严格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加强对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收入、支出和债务的管理。健全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民民主议事、民主理财。建立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做到年初有计划,季度有分析,年终有总结,切实提高村级组织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水平。

(五)创新思路,夯实基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1、提高认识,营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和具体的政策措施,研究发展办法,制订出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强“造血”功能。组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干部职工分别进行挂村结对帮扶和挂户结对帮扶,指导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搞好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2、拓宽思路,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应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拓宽思路,广辟集体经济增收的来源渠道,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树立多业并举、多产并进观念,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打优势仗,走特色路,探索出各具实力的村级经济发展路子。城郊和交通要道的村居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要道经济,积极搞好房地产开发、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项目;地处小集镇附近的村居应积极发展社区配套服务业,通过经营和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要强化招商引资,整合村级资源,形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3、强化管理,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要加强村公益事业资金的收取和管理,如对粮田、鱼塘、房屋承包等合同,要按时足额收缴承包金;村集体经济收入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发展生产,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的比例和总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财务公开制度和做法,特别是一些集体经济收支行为较多的行政村,要在增加村财务公开次数的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增强村干部分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加强现有资产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使村集体资产管理走向规范化轨道,杜绝乱借、乱用、贪污、浪费集体资金等现象的发生。聚集村级集体财力,坚持民主理财,接受群众监督,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防止和减少村级不良债务的形成。

4、强基固本,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水平。着力选配一个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基础较好、懂经营、会管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导班子,选好一个政治素质过硬、驾驭市场经济本领强的好带头人。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经常性农村市场经济以及实用技术等培训,增强农村干部的市场观念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村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能力。制订完善村干部监督激励办法,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考核的硬指标,激励村干部把精力聚集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广大群众致富上来。加大在农村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工作力度,改变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状况,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村干部培养、选拔、管理、监督系统,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

(六)以提高村干部经济政治待遇为着力点,不断调动村组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建立村组干部工资稳步增长机制,提高经济待遇。中央、省及地方财政应逐年追加对村级转移支付额度,确保村干部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增长,改变村级转移支付一定数年不动的状况。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解决村干部待遇报酬问题,使村组干部年工资不低于外出务工者平均收入水平。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县、乡、村集体及村干部个人各出一点的办法,按一定比例分别承担保险费,实行统帐结合式管理。设立特困村干部救济基金,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拿一点”的办法,对严重疾病或生活难以自理的村干部予以补助,切实为离职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

2、为村干部成长进步提供发展平台,提高政治待遇。坚持以人为本,从多方面关心、爱护村干部的成长进步,政治上给他们荣誉,工作上为他们撑腰,学习上加大培训,生活上予以关照,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将从村干部中招聘国家公职人员的做法常态化,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聘人员到乡镇任职,或录用为公职人员,以此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调动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村干部职业化进程,实行村干部“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制”,制定出台有关具体政策,加快完善村干部待遇保障体系,使村干部干有所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干有所值。

3、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带头致富,增强村级自我支付能力。鼓励各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通过招商引资、盘活闲臵资产、开发可利用资源等途径,兴办二三产业,发展综合服务中介组织,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对村级集体经济增长部分,可以确定15-25%比例,用于发放村干部的误工、交通费用等补助,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贡献较大的村干部给予一定资金奖励。鼓励村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制定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为村干部带头致富提供项目、信贷、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支持村干部带头领办和创办基地,使他们先行一步富裕起来,逐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更好地安心服务于农村基层工作。

4、强化村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一是明确责任机制。实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把手”负责制,并按照职位分工确定每位村干部的岗位职责,做到权责一致、责任明确、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二是完善目标机制。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任期目标和工作目标,推行目标管理。三是强化考核机制。根据各村实际,对各项工作进行量化,在确定考核指标时,既突出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又对其它方面做好充分考虑,赋予相应的分值,方便具体操作。坚持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和乡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力求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四是严格奖惩机制。根据考核结果,积极运用奖惩手段,对一些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富有进取心和奉献精神的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保障民主权力,推进村民自治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制,完善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促进村民自治健康发展。大力开展村民自治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村民依法参与、政府依法推进的舆论氛围。支持村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在农村基层的影响力,确保村民自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村民合法权益。充实和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指导部门的工作力量,不断提高民政部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村民委员会及其他村级组织有效运转。

2、落实自治制度。一是民主选举。对选举制度进行规范与完善,比如要规范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产生方式、人数;对选举前、选举时、选举后的各项有关选举工作进行组织和监督,保障整个选举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二是民主决策。大力推行“一会两票”民主决策机制,使村民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将议事范围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保障村民会议所作出的决策得到落实。三是民主管理。进一步修改完善村民自治的规章制度,依靠制定并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的村规民约等规章来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实行依法治村、依规管村。四是民主监督。推行一户一张明白卡,一组一名监督员,一村一个公开栏,做到“给群众一个说法,还干部一个清白”。

3、完善政策法规。根据村民自治的发展情况,以村委会组织法为依据,围绕“四个民主”,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和各项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建立规范、完整的行政指导规章、办法。尽快制定有关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详细规则,规范四个民主的具体运作程序。理顺村民自治管理体制,合理划分村民自治指导、管理体制,科学界定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指导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将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全面、综合地抓好落实。

4、加强宣传引导。定期举办各类村干部培训班,宣传党的强农惠民政策、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通过各农村社区市民学校,举办各类教育讲座,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各级干部特别是民政干部的理论和法律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建立规范的行政指导办法。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面宣传和典型教育相结合,报道村民自治的典型实例,营造全社会尊重和支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

调 研 报 告

课题名称:

乡村选举及乡村治理情况的分析---以xx市xx区xx镇xx村为例

姓名:000 学号:00000 院系:xxxxxxx 班级:xxxxx

乡村选举情况的分析

以xx市xx区xx镇xx村为例

xxx 学号:xxxxxxx

【摘要】基层民主选举是一种先进的制度,这种制度在安徽农村是否可行?是否有利于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必须应当予以回答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很多村落都实现着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本文以xx市xx区xx镇xx村为例,从李集村的现状和选举情况作为切入点,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在此类村庄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讨论。社会调查报告:转型期农村的基层民主选举现状思考

关键词:报告、农村、调查、思考、民主政治、基层民主选举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的发展及稳定、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当前基层民主选举的大政策背景下,是否能够选出带领广大农民走上小康之路的带头人,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以往理论界对农村基层选举褒贬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基层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开端,让农民意识到了自身的政治权利,通过选举也培养了农民参与政治的能力;村委会民主选举能改善和影响村干部的工作和行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基层民主选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行为,也无法改善农村的政治和治理环境;选举过程中诟病良多,核心集中在贿选、家族势力复活等方面。这些研究并没有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分析,因而也无法确认民主选举制度究竟是否有利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基层民主选举是一种先进的制度,但是中国农村发展参差不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文明程度也多有差异,所以对于基层民主选举的承载能力也各有不同。民主选举在有些农村可能会起到好的推动作用,在有些农村反面的作用会多一些。其作用的发挥,不仅受到选举过程的影响,而且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治民主化程度、传统习俗等因素有关。因此,现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不是回答民主选举制度一定好或一定不好,而是应当结合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状况的农村,深入调查不同类型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过程各自有什么特点?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民主选举对这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现有研究还没有充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对基层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问题。这次调查主要从西河村展开,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很多村庄会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而由农村向城市转变。而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二、调查地简介:

村民的经济状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转型前,村民靠种地收入,第二个阶段,村民通过到城市做生意,或开出租车等服务城市获得收入。第三个阶段,是通过租房获得经济收益,或在本区依靠外来人口做小生意。当然,在这整个过程中,还有很多村民办民营企业,个体户经营获得收入。职业方面来说,建筑业一直在本村中占很大比重,从当时的开大卡车到现在的包工头,挖土机。

西河村最靠近市区,不仅受城市带动作用最明显,有很多优惠政策。也为它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现在,济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西河村以及附近几个村都要拆迁开发,居民为获得更高的拆迁补助,百分之六十的有地基的居民都加盖楼房到五六层。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来济发展。但是市区的房价和房租相对高昂,所以交通便利、离市中心较近的边缘区变成了外来务工人员最好的选择。西河村就处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这就为西河村加盖的楼房提供了房客。从调查来看,租房得来的收入也确实相当可观,这样仅靠租房为生的居民在全村也有百分之三十。另外一些没有房可租和想增加收入的居民则选择做些小生意。人口的涌动带动了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周围村庄的人也都涌入做起了买卖。主干道上人头攒动,各种蔬菜水果,小饰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市场需求增大使得本村人和外村来做生意的商贩都获得了一份客观的收益。居民年收入在50000元左右。

但是,人口的增长也给交通和治安带来了压力。整个村子的治安十分不理想,冲突主要集中在外来流动人口这一群体。对于他们没有很好的身份认证和管理,人口突然增长也让公安系统感到很无力,晚上喝酒闹事,聚众打架也成了家常便饭。西河村的民风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也变的浮躁,追求经济利益至上。但是另一方面来讲,村民能够遵纪守法,不会犯大错误。城市居民大部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耕地就全变为了建设用地。20年来,卖地成了西河村集体收益的主要来源。刚才提到,现阶段村子的拆迁开发和城市发展不仅使村民收益增加,卖地给开发商对于村庄本身来讲,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利润。

所以写到这里,笔者想谈的一个问题是,村委会竞选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据调查,从竞选中获取个人利益是村委竞选人竞选的主要原因。本次选举的调查内容: 人口 :2036人

有选举权的人数为

1028人

投票的选民有986人,其他因为外出或其他原因未参加投票 候选人的条件: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应由本村年满十八周岁以上的、依法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1、参选的村民有十余人

2、据调查,落选的人中,其中二人是上次的委员,三人曾参加过竞选,其余都

是第一次参选。

3、决定当选的关键因素,是选民对于候选人的印象,以及他预计的一些政策。选举的结果:

村民对选举的结果满意度相对比较高,不过一部分人也提出,选谁都是一样的,满意也只是说跟自己预想的差不多。

村民对选举结果的评价相对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对整个选举流程的认可。并没有作弊的出现。

三、选举中我认为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

1、候选人代表利益集团的利益。美国大选中,各个利益集团支持自己的候选人,候选人上台,在政策上,会倾向于这部分“投资人”。在这样的村委选举中,同样存在这样一种关系。

仅仅依靠候选人自己的财力物理人力,根本不能够在村中起到广泛的影响。所以,其背后有一个支持他的利益集团。如果候选人当选,因为在这个转型时期,村庄的发展会有很多的机会,如房屋的开发,道路的修建,拆迁建设等等。前面也提到本村中一部分人从事着建筑运输行业,而且他们拥有相对雄厚的财力基础。他们为了能够在以后得到工程,所以会支持自己的候选人。这包括财力支持,拉动身边的人,请客吃饭,贿选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2、家族在选举中仍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给自己家族的人投票。更关键的是,家族的作用在于他以家族中每个人为起始点,不断向外辐射。通过每个人的力量得到更多的选票。而且现在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家族的影响又不单单是血缘关系,在其中也掺杂着利益关系。由于本村大部分人并没有固定的职业,所以转换职业的可能性非常大,也就是说,职业对于个人没有锁定性,什么能够赚到钱,就选择干什么。这样一来,例如我家族的人在村委担任要职,那我就会选择能够利用村委关系得到利益的职业。

3、很多村民在金钱的诱惑下对个人民主权利,对于法律的无视。村民思想认识不足,民主意识淡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应由本村年满十八周岁以上的、依法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村民委员会的成员。在这样一个靠近城市,信息相对发达的地区,笔者认为村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并不是由于文化素质造成的。而是村民在金钱的诱惑下对个人民主权利,对于法律的无视。农民很想有一个公平公正的选举,选出自己的心目中的候选人,但是选谁都一样,无论是谁,都是上台现有车后有房。所以在这样一种选谁都无所谓的状态下,加重了村民对自己的选举权的不重视。也许曾经他们也很重视自己手中的一票,但是随着几次选举和几代表现,逐渐让他们失去了信心。对法律赋予的政治权利变的很淡薄,可有可无。很多村民认为,既然如此,那不如谁给的钱多,谁给的实惠多,我就选谁。据调查了解,有些村民委员会在进行选举时,部分村民积极性不高,漠不关心,有的甚至一家七八口人都不去参加投票。所以由于村民对自身权利的不重视导致了下一个问题的出现。贿选问题。

4、村民的不重视,和利益集团的支持导致贿选问题。很多人在谈农村选举中很大的一个弊病就是贿选,那贿选的原因是什么?正如刚才所谈,村民对自己的选举权利不够重视,利益和民主权利的杠杆失去平衡,导致大家都追逐个人利益,而忽视了民主权利。而利益集团正是利用这点,通过大量的砸钱,使得自己支持的候选人能够得到更多的选票。

5、候选人在选出之后并不能够为民请命,真正考虑本村的发展。很多村民还是希望能够公正选举,村官能够为村庄做事。据调查,村民很关心的问题是希望自己选出来的村官能够作风正派,清正廉洁。这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村民深受其害。而大部分候选人在当选后,都没能好好表现,把村庄的利益放在首位。

四、选举中的可取之处:

1、镇领导没有越俎代庖,指定村委会候选人。村民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候选人,应由群众或村党、团、妇女和村民小组集体提名推荐,然后,经过反复讨论,酝酿协商确定正式候选人,由群众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产生,以选举结果为准,最后报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在很多乡镇领导认为,村民委员会本来就是乡镇政府的下属机构,乡(镇)人民政府对其选举的候选人进行指定,也是理所应当不容置疑的。所以往往在实际操作中,有的乡镇领导直接指选,派选或者由上边少数几个人事先定出名单,然后通过上串下连、明里暗里做工作,操纵村委会选举,只是让群众象征性地划圈圈走形式。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得村民的选举热情不高,有怨言。而在本次西河村的选举中,并没有出现此类现象。这也得益于乡镇政府对选举的重视和程序的规范性。

2、选举程序规范规范,选举过程中未出现暗箱操作、违法违纪现象

由于村委会选举的所有程序原则上参照选举法的有关规定来进行,而乡镇政府又普遍非常重视,因此在实际的具体操作中,未出现不少不按程序、违法乱纪的情况发生。村委会选举参照选举法、组织法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据了解很多经济落后,偏远的山区村庄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如,乡域较宽,村民居住比较分散,这给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有的村根本不开村民大会,直接由少数几个人就把选票填写完,随后就给村民宣布选举结束了。在选举当日,有的村民甚至还不知道村委会的候选人都是些谁。什么提名推荐和讨论协商候选人,什么唱票、监票、计票,什么无记名投票等都未予严格执行。这种程序上、制度上都存在很大的漏洞

而在西河村的选举中都没有出现,一切选举在程序上和制度上都严格进行。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这些离城市市区比较近,信息比较通畅,不断发展的村庄来说,存在很多问题,如上面提到利益至上,贿选,不重视选举权等等,但是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和程序上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从这一点来看,这一转型期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制度上和程序上给予了法律保障,但是对于个人来讲,还出现了很多观念上的不足。但是,这也是整个中国政治经济大环境所决定的。我也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村会面临转型期的特点,而更多的转型村会不断完善,在村民思想观念上更上一层楼,达到基层民主制度最初的预期目标。

下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乡农村基层党......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最终定稿)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乡农村基层党......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祁县计生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营造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是摆......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调 研 报 告为了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保证,根据省、市纪委的安排,我县实行了县纪委常......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沙子坡镇纪委张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营造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是摆在各级......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营造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带着这一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