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韩国浦项制铁(POSCO)学习考察的分析思考

时间:2019-05-13 09:4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赴韩国浦项制铁(POSCO)学习考察的分析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赴韩国浦项制铁(POSCO)学习考察的分析思考》。

第一篇:赴韩国浦项制铁(POSCO)学习考察的分析思考

软实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强项和优势

——赴韩国浦项制铁(POSCO)学习考察的分析思考

〔中国钢铁企业网讯〕韩国浦项制铁在国际钢铁行业,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被美国Morgan Stanley投资银行评定为“全球最具的钢铁制造商”。12月1日至7日,我们一行13人参加了武钢赴韩国学习考察。这次学习考察,深处“行业危机”之时,我们倍感珍惜,精心听课咨询、细心参观考察、认真对比交流。

走进浦项制铁,大门口两副标牌格外吸引眼球:一处是用汉语写的:“资源有限,创意无限”;一处是用英文写的:“Global POSCO Way(全球化的POSCO之路)”。“标语”原本是我们中国人的“强项”,韩国人却用得——简单明了、像模像样!简单中透出文化气息,模样中彰显时代观念!

浦项制铁集团公司成立于1968年,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厂商之一。其每年为全球超过六十个国家的用户提供几千万吨钢铁产品。浦项制铁分别在韩国浦项市和光阳市设有工厂,生产各种先进的钢铁产品。英文POSCO的五个字母各自独立的同时,又以“S”为中心对称平衡,这象征着POSCO以内部、外部的协调及和睦为导向的精神,特别是呈同心圆状的字母组合体现了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并通过不断的革新持续发展的POSCO的未来。

经过40年来的不懈努力,“浦项人”在当年荒凉的海滩上,崛起了一个号称钢铁竞争力世界第二、粗钢产量全球第四的超一流国际商贸集团。2008年 POSCO产钢3100万吨(占韩国总产钢量的近80%),职工人数16500人,实现销售收入1634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347亿元人民币。

“浦项”的强项是什么?“浦项”的成功靠什么?我们通过现场感受、类比分析、交流咨询,他们的装备、工艺等“硬件”并不比我们强太多,但浦项深藏着一股强大的“软实力”——永不言败的意志力、永结同心的凝聚力、永不止步的创新力!这就是“浦项”的“强项”!这就是“浦项软实力”的“源头”!这就是推动“浦项”快速发展的“基因”!

永不言败的意志力——创业发展的“根”。集中体现在“浦项人”对创业发展拥有一种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危机感。早在1968年,韩国利用日本的战争赔款来建造制铁所。由于这笔建设浦项制铁的资金被韩国人视为祖先的“血泪钱”,浦项制铁从一开始就担负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危机感,并树立起制铁报国的决心!这种精神也使创始者们兢兢业业,希望尽早实现借助钢铁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经济腾飞的梦想。建立钢铁厂初期,浦项制铁曾发生一个“右向转”的故事,时任浦项制铁首任总裁朴泰俊先生说POSCO一定要成功!

浦项制铁地理环境右边是茫茫大海,如果失败就向右转也就是跳海自杀的意思。这种饱含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危机感的创业精神,正是浦项制铁创造奇迹的原因,从而也使原本没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POSCO能够迅速地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钢铁公司。

永结同心的凝聚力——共同发展的“本”。始终贯穿在“浦项人”将儒家伦理思想与家族主义情感的结合,构成了关于人性的独特观念。POSCO的经营方式是:开放经营、创造经营、环境经营;核心价值是:顾客至上、敢于挑战、重视实践、以人为本、遵循伦理。浦项非常重视组织人员的团结互助,积极致力于培养共同的奋斗目标。不仅全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硬件工作设施,创造舒适整洁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而且注重建设良好的工作软环境——和睦透明的企业生活氛围。整个公司被视为具有同一精神和同一命运的整体。

浦项将人看成是比厂房设备和技术更重要的财富。在人力资源开发上,也不惜大量投资。浦项不仅拥有国内一流的浦项科技大学,还在首尔为企业员工新建了人才研究院。在POSCO,不管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一线操作工人,不论你在国内还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只要是POSCO员工都会定期接受相应的各种培训学习。浦项正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为依托,从而培养、凝练成一种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才使员工有了一种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从而形成了强大的企业凝聚力。

永不止步的创新力——持续发展的“源”。有效体现在“浦项人”善于学习、借鉴、吸收、转化、创新的全过程。正是凭借这种创新精神,浦项由一个钢铁业的后来者,演变为一个钢铁业的创造者,不仅成为韩国工业发展的奠基者,也成为韩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成功的范例。雄厚的技术力量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使浦项由一个原来依赖技术进口的企业成为技术输出企业。注重技术创新的浦项制铁,一直实施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战略。浦项号称世界上最“干净”的钢铁公司。

他们的口号是“清洁与绿色”。POSCO依靠沿海建厂的优势,以及优良的深水港码头,充分整合国际资源,以合理的物流布局,弥补资源的弱项,发挥自身强项。POSCO全球资源战略既是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当今钢铁业竞争的必然选择。

叹观POSCO,近看WISCO,一个1968年创建,一个1958年投产。两者相比,我们有差距!然而,“差距”就是“潜力”!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我们没有理由不奋起直追!要有效地把“落后遭淘汰、创业促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有力地转化为共同行动!联系武钢和矿业的发展实际,我认为必须在企业发展“软实力”上,充分体现我们的强项,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充分释放我们的潜能,继续艰苦创业、继续埋头苦干、继续加快发展。

一是要用“政治优势”激活“向心力”。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工作“生命线”,是长期积淀和保持的优势。我们战胜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一切困难,靠的是这个优势的正确运用和有效发挥。武钢和矿山的发展实践无不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在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又一次生动、有力地得到验证。危机考验的是精神状态、是管理方式、是坚强意志。经过危机的“洗礼”,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共克时艰”的需要、更深地领会到“管理升级”的重要、更远地认识到“资源优先”的必要。这一切靠的是激活思想、统一思想,形成向心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三个层面发挥政治优势:一要积极实施“愿景管理”,用发展的愿景激活矿业人的向心力,坚定不移地构建“1234”战略发展格局,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化资源公司。二要紧紧围绕经营生产的重点难点,强化现场宣传、正确引导、明理鼓劲,激发干部职工的创业激情。三要面对面、实打实、心贴心地解决矿山职工和家属关心的历史性、现实性问题,创建和谐稳定的环境,增强爱武钢、爱矿山、大创业、大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全力推进落实《武钢矿业公司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意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同时规划、同时部署、同时推进、同时考核。进一步探索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企业管理日常考核。重点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动态预警分析机制、人文关怀机制、释疑解惑机制、畅通民情民意机制,用制度和机制保障“组织优势”的有效发挥,增强干部职工的向心力,促进矿山的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二是要用“组织优势”激发“带动力”。党群组织、领导班子,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人才队伍都是矿山发展的“优势资源”和“保障力量”。翻阅50多年的矿山创业历程,我们各级组织是健全的、有力的,经受了创业时期、改革时

期、发展时期的多重考验,从成长走向成熟,有着优良的传统、精干的作风、科学的态度、严格的管理,带领矿山人打了一次又一次漂亮的“攻坚战”!这就是“带动力”,这就是“组织优势”!发挥组织优势,党组织是关键。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重视研究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深化“三融入”的路径和方法,提高党建工作的价值量和科学化水平。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十六字”方针,细化内容、量化标准、精化管理。要强化对基层党支部活动的指导和督导,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先达标、党员示范岗、党员承诺制、党员责任区活动,持续推进党建创品牌活动,强核心、固堡垒、提素质、当先锋。要注重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转化为推动矿山改革发展的“先发优势”,形成“中坚力量”,增强团队的“带动力”。要适应武钢第三次创业和矿山资源优先发展的要求,推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一批懂专业、熟外语、会管理、善经营的“实战性”、国际化人才,增强矿业持续发展的“后发优势”。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是矿山创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要富有自主特色地开展有效工作,围绕重点抓竞赛、针对难点搞攻关,转化自身组织优势,更直接地推动矿山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要用“文化优势”激励“创造力”。文化是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总和。“文化优势”的形成和转化,在于扩大覆盖面,提高影响力。在浦项,人们经常提醒:“希望你们到POSCO学到的是文化,而不仅是技术。”在浦项人眼中,“任何技术都是道的体现并由道支持实现,如果只学技术和方法,技术和方法也不可能学好!”我理解这个“道”就是指“文化”!因为只有前者才是决定性的,而后者不一定适合自己企业。这个观点的确有道理!武钢矿山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大冶铁矿在创业历史中提炼的“矿冶文化”、程潮铁矿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塑形文化”、金山店铁矿在实践中摸索的安全文化等,都体现了历史发展创造性和典型人物的创造力。这种文化经过宣传、推介,其“影响力”必然会催生“创造力”!文化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体现出其“特质”。矿山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特别是谋求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需要提升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需要汲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武钢和矿山,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了大量工作,有一定成效。但总感到是,“少数人做文化、做少数人的文化”,神形未统一。与POSCO文化的根本差距在于执行力,特别是价值观在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的清晰度、影响度不强。正基于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跟武钢的发展节奏和布局及管控模式,将矿业特色文化建设贯穿于生产经营、资本运营和国际化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倡导矿业人“双实双创”的风格,凝神聚智,促进发展。要结合矿业特点,制定企业文化建设五年推进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一以贯之,抓深抓透。要形成“领导抓、抓领导;全员抓、抓全员;反复抓、抓反复”的动态管理机制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网络体系,实施干部职

工“文化导入”教育计划,创造性开展工作。要加大公司企业文化的策划、宣传、推介力度,从具体事做起,点面结合,多方配合,整体联动。要注重引导职工树立共同价值观,实现精神文化统一、行为文化融合、制度文化创新、物质文化发展,用“文化力”干部职工的“创造力”,用坚强的“软实力”推进矿业公司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资源公司。(牛龙 作者系武钢矿业公司党委书记)(责编:梅子)

第二篇:赴浙江学习考察的思考

赴浙江学习考察的思考

2002年12月18~20日,我参加了省局组织的吴浈局长带队的赴浙江省学习考察的活动。在浙江先后学习考察了浙江省药监局、浙江新昌药监局、浙江英特、浙江华东医药股份公司、浙江正大青春宝、新昌、新和成、康莱特药业公司等单位。在考察期间得到了浙江省药监局、浙江省所属工商企业领导的热情接待,介绍了他们在实

践工作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启发了我对江西医药如何在“江西中部崛起”的思路,现就医药商业经济这一侧重点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浙江医药商业的现状和我省的差距

1、浙江医药商业的改革步伐始终走在全国、江西的前列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为加快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机制和营销模式,浙江省体改委、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税务局、省医药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转换医药商业经营机制的通知》,提出了十项措施和十个方面的扶持政策。浙江省医药商业乘势而上,浙江省医药公司等5家企业在全国率先实行股份制改造,1993年以来,组建国有股、法人股、职工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震元股份有限公司在改制的基础上,成为全国医药商业企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义乌市医药公司在全国率先组建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不少中小企业在改制中出现了经营者持大股、管理层控股的趋势。到2002年上半年为止,在全省177家批发企业中,已改制的企业达85%以上。

96年以来浙江医药商业为了发展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经营,医药商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收购、联合等方式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公司、大集团。大大地提高了浙江医药商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浙江医药商业实施兼并联合的企业已占批发企业总数的40%以上。

相比之下,江西从1992年以来,在全国医药商业的改革大潮中,原国有医药商业,停滞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条件下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六统一”管理体制,继续端着所谓的“铁饭碗”,吃日益衰竭的“大锅饭”,致使目前大部分医药商业丧失了竞争的能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生死存亡线上挣扎。

2、浙江的医药商业经济效益、销售在全国同行业遥遥领先

浙江省4500万人口,2001年销售总额达193亿元,在全国排行第二位,仅次于中国医药集团公司。纯销售102亿在全国同行排第一位。实现税利5.2亿元,在全国排行第一位。全国利润百强企业浙江就有23家,销售利润率1.74%,在全国排名第4位,费用率7.8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4%,居全国第一位。

相比之下,江西4200万人口,比浙江仅少300万,但2001年江西的销售总额仅42亿元,占浙江的21%。传统国药医药商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24%,是浙江销售利润率的13.8%。

江西医药商业改革滞后,企业失去了动力和活力是经济指标落后的根本原因。

3、浙江的医药商业发展势头强劲

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浙江的医药商业,通过近十三年的改革,竞争实力明显增长。2001年全省医药商业固定资产达12.56亿元,从1989年开始,年平均增长20%;所有者权益23.95亿元,年平均增长9.5%;资产负债率67%,比全国平均水平下降11%。企业gsp认证工作,到目前已通过国家认证49家,占全国已认证企业的4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

江西的医药商业,由于经济效益低下,大多数企业仅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无力进行大的投入,有的企业已资不抵债,跌到了破产的边缘。对gsp认证工作强调客观,不积极筹积资金,创造条件上,到目前仅有7家通过国家gsp现场认证,目前要求上报的仅2家。

二、江西医药商业的发展意见和建议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的实质是对实际工作效率的有机提升,是对不符合形势需要的体制、机制、经营方式的转换。搞好江西的医药商业,同样要在创新上做文章。

1、坚持体制创新

江西医药商业从80年就实行的“人、财、物、产、供”六统一的管理体制,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时代,确实发挥过它的优越性,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种体制,丧失了原来高度集中的优越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以全球配置资源的供求关系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我们的组织结构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的需要,要以产权为纽带构筑新的组织形式,才能赢得竞争的优势。抱着过去的“六统一”的体制不改革,结果是死在同一条船上。

江西医药商业体制创新,必须大胆

地进行改革。首先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企业的组织结构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收购、兼并、相互参股、破产等形式,重新组织以资产为纽带的大型企业集团。对丧失竞争能力的中小批发企业,有的可作为大型企业的配送中心,有的可依法破产。

2、机制要创新

要加快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适时转换经营机制。作为江西的医药商业,要认真地不失时机地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省直企业改革的通知,大胆地毫不迟疑进行身份置换的改革,通过身份置换的改革,使企业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有条件的商业公司也可以让经营者持大股、管理层控股的改革措施出台。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员工、经营者的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3、经营方式要坚持创新

如果在体制创新上有了突破,企业要想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永远立于败之地,还必须在经营方式上有所创新。走出一条“高销售、高效益、低毛利、低费用”的路子。我国加入wto以后,根据我国政府承诺,从2003年1月1日将放开药品分销市场。目前国外的药品分销业以美国为例,毛利一般控制在4.0%左右,经营成本在2.5%左右,平均利润率1.5%左右。据统计,我国医药商业的平均利润率为0.73%,经营成本12.5%,江西医药商业的平均利润率(国有批发企业)为0.24%,经营成本在15%以上,如果我们不在经营方式上有所创新,是很难在全球医药市场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经营方式的创新要在规模经营、总代总销、零售连锁现代物流配送上做好文章。好的经营方式,还要有好作风的人去抓好落实,才能有好的成效。如现在我省的连锁经营,以江西黄庆仁华氏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连锁门店852家,数量上是全国之最,但销售额和效益却令人不尽如意。究其深层次原因。管理不到位、品种不全、内部管理体制至今还未到位,所以就出现好的经营方式没有好的效益结论。

4、企业管理要坚持创新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管理更显为重要,管理工作包括人事、财务、教育、经营方方面面的管理,但江西医药商业主要在人事上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上做好工作,未来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我们的企业连人才都留不住,那就丧失了存在的基本条件。现在有的设区市药品批发企业,执业药师全部走光了,这样的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是无立足之地。其次管理要在现代化上做文章,要大力推广微机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让客观数据说话、做决策,办事情要紧持以数据为准,不能拍脑袋做决策、下指示,也就是说要法治,而不要人治,这样企业才能树立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创新、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机制新气象,企业也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前进。

以上仅是个人通过学习考察之后的一点见解,难免有不妥之处,请领导指教。

第三篇:赴苏州学习考察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赴苏州学习考察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按照管委会组织部统一安排,我参加了高新区处科级干部赴苏州培训班。培训期间,苏州市有关领导和专家教授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进行了介绍,并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昆山开发区、张家港市和蒋巷村等地,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苏州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视点、新思路,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亲身感受到苏州经济发展的滚滚浪潮,真切感受到苏州人大胆试、大胆闯、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这次学习培训,虽然时间较短,但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启发。现将我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一些体会汇报如下:

一、苏州印象

苏州是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下辖7个区和5个县级市,全市人口630万人。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苏州园林名扬天下,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上海的后花园”。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总量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飚升,发 展速度飞快。现有外企超过万家,世界五百强中有118家到苏州投资,苏州下属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前十名。

5个县级市都是国家级卫生城市,全部为国家级园林城市。苏州发展如此之快,固然有着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等等,但也与苏州人解放思想、大胆作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分不开。

二、苏州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引领发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苏州破除障碍、引领发展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年,苏州借助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悠久文化的人文优势,看准时机,抢抓机遇,培育“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不闯官场闯市场、不比官职比贡献,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新思想,形成“亲商、安商、富商;干部办企业、老板当领导,全部放开、全民创业”的新观念,强化“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苏南模式,诞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的实践证明,思想活跃,发展才有活力;思想僵化,发展必然受阻。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抢抓机遇,才能高人一筹;只有在思想解放上率先胜出,才能在加快发展上走在前列。

二是文化带动助推发展。文化已成为苏州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州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经济状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坚定做优做强文化产业的信念,积极利用苏州“文化高地”的优势,发挥文

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苏州的文化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苏州注重古城文化的保护,已经走出了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困局,以文化古城为基础、为主体,打造新区、园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实现了新区园区对古城的反哺。目前,从苏州老城区内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城内最高建筑北寺塔,仅从这点就体现了苏州在古城保护上的力度和效果。苏州也非常注重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张扬,近年来苏州兴起太湖文化论坛,为苏州太湖确立了“文化新地标”,进一步推动太湖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太湖生态文明与区域内经济、文化、旅游等的互动互融,全面提升太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也建设性地推动苏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苏州视环境为形象与财富,视环境为经济资源与生产力。一方面,加强硬环境建设,“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相继高标准成立了昆山开发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吴江开发区等一批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园区。同时,加大园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让苏州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彻底改善了城区和园 区的环境面貌,打造了秀美的园林式东方古城。另一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发挥“以一带

十、以十带百”的乘数效应。通过职能归并、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

费标准、“一站式”、服务体系、“电子政务”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办事效能;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倡导“办事高效,信守承诺,不讲不好办,只讲怎么办”的服务理念,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投资软环境,以人性化服务、契约型服务等举措吸引外商投资。四是扬长避短善于发展。苏州与上海各方面条件相比,明显优势不足,但是苏州人能找准定位,没有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上海力争发展项目,而是充分依托上海及周边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自己的人文、旅游资源等优势互补,真正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被誉为了“上海的后花园”。今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而苏州则打出了“世博在上海,旅游在苏州”的牌子,“苏州厨房”走进世博会、世博会游客中心落户太仓、世博会“水世界”签约周庄等等,在世界人面前充分的宣传了自身,可以说,善于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也造就了苏州的辉煌。

三、苏州启示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苏州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也有很多东西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引资、服务环境和抓落实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纵观苏州经济发展历程,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是苏州经济和社会

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快发展,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本取决于领导干部。要积极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海,争做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二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力度,把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系机制,定期发布关于审批、办税等方面的政务信息,定期公布招商引资政策,真正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软环境;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使关卡少下来,使门槛降下来,使程序简下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要创新招商方式,放宽进入领域,配套招商引资政策,同时政府继续增加引导性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创业,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三要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进步。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要用先进、适应的技术提升我市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带动产品、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苏州人的认识是:所有竞争实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一个一流的国家,必定要有一流的教育。一个一流的城市,必定要有一流的大学,一个一流的地区和产业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作为支撑。

四是要找准市场定位,推动产业升级。在晋城,以煤炭、电力、冶铸、化肥为主的传统产业,占到全市工业经济的80%以上,这是优势所在,不能丢了优势找优势,必须把传统优势发扬光大。在展方式上,我们必须要准确定位,大胆创新产业形态,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替代和产业拓展,指导各类产业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从依托资源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由黑变绿、由 重变轻、由粗变精、由大变强的根本性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要坚持把产业转型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协调推动增长方式、发展动力、经济环境、体制机制和社会建设全面转型。

第四篇:赴苏州学习考察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赴苏州学习考察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按照党校统一安排,6月12日到20日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参加了为期 8天的培训。培训期间,苏州市有关领导和专家教授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介绍,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市新区、昆山开发区、张家港市和海澜集团等,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苏州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视点、新思路,使我受到了强烈震撼,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启发。现将我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一些体会汇报于下。

一、苏州印象

苏州是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下辖7个区和5个县级市,全市人口630万人。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苏州园林名扬天下,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上海的后花园”。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总量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飚升,发 展速度飞快。现有外企超过万家,世界五百强中有118家到苏州投资,苏州下属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前十名。5个县级市都是国家级卫生城市,全部为国家级园林城市。苏州发展如此之快,固然有着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旅游资

源优势等等,但也与苏州人解放思想、大胆作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分不开。

二、苏州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引领发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苏州破除障碍、引领发展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年,苏州借助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悠久文化的人文优势,看准时机,抢抓机遇,培育“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不闯官场闯市场、不比官职比贡献,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新思想,形成“亲商、安商、富商;干部办企业、老板当领导,全部放开、全民创业”的新观念,强化“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苏南模式,诞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的实践证明,思想活跃,发展才有活力;思想僵化,发展必然受阻。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抢抓机遇,才能高人一筹;只有在思想解放上率先胜出,才能在加快发展上走在前列。

二是文化带动助推发展。文化已成为苏州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州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经济状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坚定做优做强文化产业的信念,积极利用苏州“文化高地”的优势,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苏州的文化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苏州注重古城文化的保护,已经走出了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困局,以文化古城为基础、为主体,打造新区、园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实现了新区园区对古城的反哺。目前,从苏州老城区内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城内最高建筑北寺塔,仅从这点就体现了苏州在古城保护上的力度和效果。苏州也非常注重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张扬,近年来苏州兴起太湖文化论坛,为苏州太湖确立了“文化新地标”,进一步推动太湖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太湖生态文明与区域内经济、文化、旅游等的互动互融,全面提升太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也建设性地推动苏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苏州视环境为形象与财富,视环境为经济资源与生产力。一方面,加强硬环境建设,“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相继高标准成立了昆山开发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吴江开发区等一批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园区。同时,加大园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让苏州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彻底改善了城区和园 区的环境面貌,打造了秀美的园林式东方古城。另一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发挥“以一带

十、以十带百”的乘数效应。通过职能归并、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一站式”、服务体系、“电子政务”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办事效能;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倡导“办事高效,信守承诺,不讲不好办,只讲怎么办”的服务理念,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投资软环境,以人性化服务、契约型服务等举措吸引外商投资。四是扬长避短善于发展。苏州与上海各方面条件相比,明显优势不足,但是苏州人能找准定位,没有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上海力争发展项目,而是充分依托上海及周边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自己的人文、旅游资源等优势互补,真正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被誉为了“上海的后花园”。今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苏州厨房”走进世博会、世博动漫宣传片由苏州打造、世博论坛登陆苏州、世博会游客中心落户太仓、世博会“水世界”签约周庄等等,都可以看出苏州发展的勃勃生机,可以说,善于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也造就了苏州的辉煌。

三、苏州启示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苏州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也有很多东西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引资、服务环境和抓落实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纵观苏州经济发展历程,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是苏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快发展,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实现经

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本取决于领导干部。要积极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海,争做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二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力度,把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系机制,定期发布关于审批、办税等方面的政务信息,定期公布招商引资政策,真正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软环境;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使关卡少下来,使门槛降下来,使程序简下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要创新招商方式,放宽进入领域,配套招商引资政策,同时政府继续增加引导性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创业,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三要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进步。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要用先进、适应的技术提升我市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带动产品、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苏州人的认识是:所有竞争实质上

都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一个一流的国家,必定要有一流的教育。一个一流的城市,必定要有一流的大学,一个一流的地区和产业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作为支撑。

四是要找准市场定位,推动产业升级。在晋城,以煤炭、电力、冶铸、化肥为主的传统产业,占到全市工业经济的80%以上,这是优势所在,不能丢了优势找优势,必须把传统优势发扬光大。在展方式上,我们必须要准确定位,大胆创新产业形态,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替代和产业拓展,指导各类产业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从依托资源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由黑变绿、由 重变轻、由粗变精、由大变强的根本性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要坚持把产业转型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协调推动增长方式、发展动力、经济环境、体制机制和社会建设全面转型。

第五篇:赴山东江苏学习考察的启示与思考

赴山东、江苏学习考察的启示与思考 信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姚铁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把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八项重点工作之一。我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和全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不仅是农业自身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在6月中下旬带领市人大常委会考察组到山东省寿光市、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盐城市射阳县,重点学习考察了蔬菜产业发展、水产规模化养殖和农业标准化情况。三地发展现代农业所彰显出的巨大效益,当地群众生活的富足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收获甚丰,思考颇多。

一、学习考察的主要启示

(一)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真抓实干是决定性因素。首先,组织领导到位。县、乡镇、村三级层层成立由行政一把手负责的蔬菜产销工作领导班子,形成强有力的行政指挥体系。赣榆县县委书记亲自抓农业,并明确一名副县长专门抓水产规模化养殖,还有一位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专门负责泥鳅、苗木、蔬菜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正是靠着这支“想干活、会干活、干好活”的干部队伍,才引领着当地经济迅猛发展。其次,政策扶持力度到位。如寿光市为调动乡镇干部抓蔬菜产销工作的积极性,每年拿出30万元作为奖金,按市里下达的指标任务,年年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表彰,一直坚持到现在。为了推广冬暖式大棚,寿光市各乡镇制定三条优惠政策,各村委会也制定三条优惠政策。乡镇的“三条”是:一包技术指导,二包物料供应,三包蔬菜销售,这“三条”让农民吃了“定心丸”。各村委会的“三条”是:一是土地由村里统一规划安排,3年不收费;二是村委会负责水、电、路“三通”;三是每建一个大棚,村委会都提供2000元至4000元的无息贷款。“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正是各级领导真正愿意干事、带头干事,才让群众看到了希望,激发了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激活了群众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领导抓,政府带,广大群众干,2008年,寿光市银行各类存款余额260多亿元,户均存款10万多元,盐城市射阳县洋马镇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9800元。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是发展的强劲动力。寿光、赣榆和盐城快速发展经验之一就是看准的事情一抓到底,绝不半途而废,绝不搞政绩工程。寿光发展蔬菜产业,一抓就是30年,期间通过扩大规模,增加品种,疏通销售渠道,建立蔬菜网上交易市场,电子拍卖中心,使寿光成为全国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此外,还成功举办了十届国际蔬菜博览会,叫响寿光品牌,使之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赣榆县之所以能够把看似不大的水产养殖业做出大规模、做出高效益,也是因为他们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赣榆县墩尚镇小小的泥鳅产业2009年创产值3亿元,今年可达5亿元。每亩泥鳅田收益达20万元,当地老百姓形容为“一亩泥鳅田,抵三个公务员”。射阳大米搞产业化、标准化历时十年,大米品牌叫响全国,每斤大米比普通大米贵2角多,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增收1亿多元。我们信阳种植蔬菜有比山东更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水产养殖总面积比赣榆县大得多,大米产量不比盐城低,为什么没形成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为什么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呢?这里面固然有很多原因,但重要一条就是对产业发展缺少持之以恒的韧劲和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没有认真地去帮助农民研究和解决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问题,产业处于分散发展状态,形不成规模,上不了档次。

(三)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寿光市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之所以能结出今天的累累硕果,就是从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开始的。也正是由于规模化、标准化,才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来到寿光,参与到寿光设施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赣榆县和射阳县制定了农产品种植标准和水产品养殖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大户的监督、服务、管理功能,行业协会通过制定严格的章程,不断督促、检查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这才保证了寿光蔬菜、墩尚泥鳅、射阳大米、洋马镇菊花等品牌在全国市场叫得响。射阳县洋马镇菊花产业从抓标准化开始,把小小菊花做成几十个产品,形成大产业。我市农业与外地的差距差就差在一是规模小;二是生产标准化滞后,多半是传统的产量经济,而不是标准化的品牌经济和超市经济。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今年启动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契机,狠抓各项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使各个农业生产基地上规模、创品牌,推动农业升级。

(四)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是保证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根本途径。寿光蔬菜基地发展整体水平领先,主要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领先。寿光在产业发展中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转,堵缺补淡,以优取胜”的理念,市农业局带头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种试验和推广工作,通过科技推广站将科技服务和培训链条延伸到每个生产基地。把风险留给政府,把利益让给群众,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新、优品种,品种选择始终走在全国蔬菜种植的前列,不但销路不愁,而且成为全国蔬菜种植的风向标。盐城市通过构建全市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及时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提供技术、市场、价格等信息服务。因此,信阳发展现代农业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加大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才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五)流通环节建设事关现代农业发展成败。寿光农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告诉我们,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赣榆县墩尚镇泥鳅产业发展就是一手抓基地建设,一手抓市场营销。他们的泥鳅出口量占韩国市场份额的90%,而且销售网络遍布全国。要明确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搞活流通的道理,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市场体系建设,产销并重,以销带产。着力加强市、乡、村三级市场建设,大力招引农业龙头企业,努力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市场联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合作社)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搞活各类农产品流通渠道,使信阳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的思考

我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发展明显落后于我们考察的三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升级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同志指出“要立足于学,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学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展具有信阳特色的现代农业,就要针对我市现阶段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为抓手,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大发展。

(一)明确定位,在国家宏观调整中找准发展方向。我市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产品资源丰富。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要牢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立现代农业亦能富民的思想。一方面积极向中央和省争取政策和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要以当前我市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为抓手,不但要把“菜篮子”工程作为民生工程来抓,更要把“菜篮子”所包含的各个方面内容作为富民的支柱产业去抓。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力争把各县区的农产品优秀品牌做出规模,做出高效益。

(二)明确重点,在推进区域优势上下功夫。我市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当前要在粮食生产的品种、品质、品牌、效益上全面提升。要学习射阳经验,在抓好粮食产量的同时,把信阳大米作为大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同时,要积极培育特色农业。如茶叶、板栗、中药材、油茶、花卉苗圃等,需重点呵护和培育,并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不断延伸,使之成为高效产业。畜牧业重点培育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发展肉猪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建设肉鸡、蛋鸡、肉鸭、蛋鸭、白鹅、肉鸽等禽类生产基地。渔业重点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方式,培育高效生态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发展鳖、虾、鳝、泥鳅等特种水产养殖,继续叫响南湾、石山口水库鱼品牌,发展加工创汇渔业和休闲渔业经济区。一个一个产业做规划,一任接着一任抓,一个一个环节抓落实,通过不断完善提高,使之各具特色。

(三)注重科技引领,在科技提升上做文章。要开展技术培训。农业结构调整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单一的高产型农业向多元化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型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低素质的体力型农业向高素质的智力型农业转变的过程。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对农业结构调整主体--农民,必须进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训可采取农技服务体系、中介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进行。要推广关键技术。重点是农业生产技术集成推广、无公害栽培生产技术、重大农作物病虫预测和控制技术、农机农艺结合关键技术等,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品质和效益。要引进高新技术。如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加工、贮运和保鲜技术等,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要抓示范引导。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步伐。

(四)研发品牌,在延伸产业链上求发展。外地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有效地解决资源问题(资源是有限的、不可逆的,只有农产品资源属于再生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民增收等诸多问题,是一种以“一业”兴“百业”的“多赢”之路,可以实现工业与农业良性互动。在今后县区的招商引资中,要优先引进农产品加工业项目,珍惜美好资源、珍惜美好生态环境、珍惜我们的宜居环境,维护和谐秀美的田园风光,相信若干年后,“金山银山”都换不来“绿水青山”。同时要充分利用好三大资本,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境外资本;对内制定激励政策,吸纳整合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通过“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订单方式,解决好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加工工厂化、销售品牌化。用工作化理念管理农业;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用信息化引领农业。

(五)增加投入,在基础性服务上求实效。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采取多元化投入的办法,有计划地开展田、林、路、渠、涵、水、电综合改造,形成一个旱能灌、涝能排,大中型机械操作方便,农副产品运输顺畅的现代农业设施。二是加强新型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实并建设一支农技推广服务队伍,政府可将各乡镇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充实到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便于他们直接为合作社提供科技服务,并增加服务设施投入,改善服务手段和功能,充分发挥农技服务主渠道作用。三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政府应在市场信息、市场服务上帮助引导农民认识市场、进入市场、运用市场,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和新闻媒体,及时收集、分析、发布国内外市场行情、国家有关农业政策措施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四是加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从源头上抓起,严把关键技术环节,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解决好市场“准入”问题。五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专业大户、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让他们外连市场,内连基地,自觉的研究生产与市场,促进产业升级和链条延伸。六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积极吸引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向农村的同时,坚持民借、民用、民还、民受益以及滚动发展的原则,引导鼓励小额信贷组织、资金互助组织健康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农村产权贷款抵押方式,破解农村融资瓶颈,解决好农民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难题,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推动我市农业现代化升级,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全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乎富民强市伟大目标的顺利实现。只要我们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实事求是,做到说实话、办实事,因地制宜,扎扎实实打好产业发展基础,认认真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信阳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下载赴韩国浦项制铁(POSCO)学习考察的分析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赴韩国浦项制铁(POSCO)学习考察的分析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