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内银行支持文化产业从创新破题
河北省内银行支持文化产业从创新破题
文化企业产品多为无形产品,以智力型的虚拟资产作为担保抵押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较大规模的集团企业在融资、结算和理财等方面存在多层次需求。长期以来如何为文化企业解决融资一直是个难题。为破解文化企业融资瓶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分别与金融机构签署了《关于支持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和《关于扶持培育河北省重点文化企业、文化项目的合作框架协议》。近日,从河北银监局获悉,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在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扶持力度,一些银行通过创新信贷理念和产品,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完善、提高信贷服务水平等举措,使一些从事文化演出、影视制作、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相关企业得到了银行的大力支持。
目前,“文化产业融资困境趋缓”,据河北银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点文化企业渐受银行青睐
近年来,省内多家银行通过调整信贷投向,逐渐加大了对重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
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稀缺,交通银行河北分行确定了整体支持文化传媒行业的投向政策,把有限的资源择优支持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持河北出版业改制重组,该行向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授信
3.6亿元,为推进集团改革、产业链整合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支持河北有线电视网络和“三网融合”数字化建设,该行为河北广电信息网络集团提供3000万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为支持河北电视台购买节目、电视剧版权和高清电视建设,该行为其提供9000万元的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支持。
截至2011年10月底,该行共有文化传媒行业客户7户,总授信额度5.7亿元。其中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3.99亿元,占比70%;授信余额1.8亿元,占该行总授信余额的0.28%。
工行河北省分行则重点投向国家级及省级广电骨干网络整合、经济发达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及双向改造项目,支持立项手续合法完备的手机电视项目。适度投向经国家相关部门认定且有可靠还贷来源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支持部分文化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管理规范的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适
度投向有传播渠道优势的、市场相对成熟的、有真正文化内涵且市场化运作相对成熟的领域。
2009年6月,省文化厅与省农信联社建立了全面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文化部门积极推荐需要扶持培育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农村信用社积极完善金融产品,为文化企业和项目提供全方位的信贷、结算、投资、保险以及咨询培训服务。尤其是对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文化企业等有贷款意向的优质文化企业要给予优先支持。截至2011年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已向文化产业企业发放贷款3.7亿元。
创新金融服务 满足不同需求
文化产业区别于传统制造业的运作模式、盈利模式、金融需求等,需要银行对原有的金融产品进行创新。
工行河北省分行根据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资产结构、业务收费模式等实际情况,创新综合金融服务方式。在融资产品方面,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该行信贷政策的客户及项目,提供多种融资产品组合服务。在担保及保障措施方面,对广电运营客户,采用有限电视网络收费权质押;对依托票房收入的电影院、文艺演出等文化企业,落实收费账户质押;对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在具备无形资产评估处置等配套机制的地区,探索权利质押等贷款方式。该行还单独制定了文化产业信贷政策,确定文化产业为适度进入类行业。对文化产业信贷投放的基本原则是:积极研究,逐步进入,依托渠道,合理投放。同时积极研究文化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及风险特征,合理确定融资模式及风险缓释措施,稳步进入市场成熟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信贷市场。
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则从支持民生的角度,推出了“民本通达-文化悦民”金融综合服务方案。“文化悦民”方案包括“振兴演艺”、“繁荣影视”、“支持出版”、“千年旅游”、“特色会展”、“多彩动漫”等六个子方案,分别针对文化演出、影视制作、新闻出版、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动漫动画等六个重点领域提供支持。这六个子方案所覆盖的领域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也是《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所提出的发展重点。该行通过对文化领域各个门类进行细化和分类,对客户的特点、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推出各类客户适用的产品组合、一揽子服务方案,最大限度地为文化产业客户提供优质全面的金融服务。
国家开发银行着力推动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有效对接。截至2011年10月31日,国开行河北省分行共支持了省内11个文化产业类项目,累计承诺贷款9.89
亿元,累计发放贷款9.89亿元,贷款余额8.29亿元,支持领域涵盖红色旅游、文物遗址改造、重点体育项目建设等,贷款覆盖了我省7个设区市,缓解了省内文化产业类项目融资困难的局面。目前,该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已突破千亿元,在金融同业中名列前茅。
第二篇:XX年北京市银行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XX年北京市银行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调研报告
XX年北京市银行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XX年9月26日,国务院公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XX年3月26日,九部委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九部委指导意见)。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点产业,已正式迈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台。近期,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就辖内金融机构落实九部委指导意见的现状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情况
近年来,北京市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推进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和广播、电视、电影等四大行业为主体,其他产业快速增长的多元化文化产业发展格局。XX-XX年,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从亿元增加到亿元,年均增长%,占GDP的比重从%提高到%;XX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北京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实现增加值亿元,现价增速%,占GDP的比重达到%,创历史新高。XX年前三季度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现价增速%,高于全市GDP现价增速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达到%。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仅次于金融业,位居第二,在北京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确定。目前北京有各类文化企业5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800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全市文化企业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占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持续深入,近年来辖内金融机构紧密结合文化产业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信贷专项统计数据,截至XX年10月末,全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余额215亿元,同比增长%,当年累计发放贷款170亿元,同期翻了一番。
北京市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北京市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文化企业融资需求特点,不断推进产品、组织和机制创新,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基本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寻求银政企合作,构建产融合作信贷平台
辖内金融机构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不仅可以准确切入文化市场,寻找到合适的服务对象,而且还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信息及政策支持来为企业提供贷款贴息降低融资成本,有效发挥金融资本与财政资金的各自优势,实现双赢。
XX年11月,北京银行与北京市文化产业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市文促中心)达成合作协议,承诺每年为文化企业提供授信额度50亿元,实现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并荣获“光华龙腾XX中国创意产业推动奖”;XX年6月起,北京银行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及入驻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实行“绿色通道审批”等;XX年1月,“北京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心”落户北京银行宣武门支行,成为全国首家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特色支行。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作为工行系统内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试点行,较早涉足北京地区文化金融服务领域,在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被中国文化产业高峰会组委会评为“XX中国创意产业金融创新服务奖”;该行于XX年初与市文促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打造辖内18家特色支行,每年为文化企业提供100亿元的授信额度。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与市文促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推出中小文化企业版权担保贷款,为北京市中小文化企业以其自身版权实现融资创立范例。
创新担保方式,推出“软”资产质押贷款
抵质押担保是商业银行传统信贷经营的前提条件,也是商业银行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所采取的必要手段。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能够接受的抵押品多为房地产、大宗原材料、存货等实物。而文化企业有形资产数量较少,在推动创意的过程中存在数字化、传播网络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四大特点。在形成可交易对价的服务“产品”之前,资金需求的实物保障低,往往具有“看得见、摸不着、押不住”的特点,获得贷款比较困难。
为突破传统贷款经营对文化产业的约束,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银行相继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商标专用权、版权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为文化企业融资项目的创作、制作、生产、销售、推广、衍生品开发等整个经营过程提供贷款支持,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向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的多个电视剧项目打包贷款,这是国内金融业第一家对电视剧制作行业提供无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的版权质押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分行提出了“版权信托+收益权质押担保”的文化企业贷款融资模式,成立了由银行、文化资产经营公司和信托公司三方参与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实现投融资、运营和管理三大功能。
推进业务流程再造,为文化企业打造综合化服务产品
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一些银行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完善业务流程,设立专门的客户经理,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授信审批程序,开设绿色通道,实现快速审批。北京银行培育了一批文化创意特色支行和文化资深专家服务团队,制作了专业的文化创意信贷产品宣传视频及系统化产品手册。民生银行大力培养艺术品银行业务主管,组建了顾问团队,为高端客户提供“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等系列理财产品。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将“版权质押+个人连带保证”引入信贷管理流程,实现了对企业现金流和核心资产的有效控制,在降低信贷风险的同时实现了对企业的信贷投放。
在贷款管理方面,根据企业经营和融资特点,银行允许企业采用零贷零偿和零贷整偿等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较好满足了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除了融资支持外,银行还向文化企业提供了诸如结算、理财、外汇、网银、供应链融资、现金管理、年金管理、信用卡等综合化金融服务。
深入挖掘营销切入点,研发个性化信贷服务模式
为保证激励到位、调动员工积极性、稳定专业队伍,部分银行还设立了单独的考核机制,采用重点业务专项考核,将业务指标落实到人,建立对专职信贷人员的有效激励机制;有的银行制定了正向激励措施,通过提高贷款产品奖励系数来突出专项贷款的奖励力度。
一些文化金融业务尚处于试探及摸索阶段的商业银行,多方面研究文化产业九大行业特点,通过电话约见、亲自拜访、产品推介会、银企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文化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多方面挖掘信贷支持切入点。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将中央确定的3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作为重点营销对象,为北京青年报提供了亿元流动资金信用贷款授信额度,有力推动了报社业务的进一步壮大。
借助国际品牌和全球网络优势,做好文化企业“走出去”一揽子金融服务
拥有海外分支机构的大型商业银行,协同国外众多网点机构的优势,为国内文化企业提供进口信用证、托收与代收、汇款等多种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凭借商业银行的海外影响力和广泛的客户资源,在支持文化企业实现“走出去”的过程中,内外联动,为企业提供各类信息咨询、结算、融资等一揽子国际化贴身金融服务。北京银行用不到三周的时间为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提供了1年期、700万元的文艺演出贷款,以支持其《功夫传奇》等演艺剧目赴海外演出。
北京市金融机构贯彻九部委指导意见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辖内银行积极贯彻落实九部委指导意见,大力支持首都文化产业发展。但与九部委指导意见的要求和首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金融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辖内金融机构贯彻九部委指导意见遇到的主要问题有:
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专项财政政策仍然缺乏
北京自XX年起,通过财政拨款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亿元支持文化企业发展,3年安排5亿元支持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另外,全市有9个区县也已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和后期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截至XX年底,市级专项资金已累计安排20亿元,支持重点产业项目374个,带动社会资金近200亿元;区县级专项资金已累计投入亿元,支持项目近200个,带动社会投资43亿元。财政资金在撬动社会资源,支持文化企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据企业反映,北京市扶持资金主要支持文化集聚区建设和重点获奖项目发展,中小文化企业,特别是小型文化企业很难获得该项资金支持。同时,银行反映,财政资金的补贴对象主要是企业,在充分调动商业银行加大文化金融业务创新、提高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方面还缺乏财政政策的支持。
中小文化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力度尚有不足
XX年3月北京市出台了《文化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对合作担保机构的文化担保业务给予再担保费补贴和担保业务补助,担保资金来源于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月,市文促中心与两家政策性担保机构北京首创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创担保公司)和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关村担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办法》规定,补助资金纳入担保公司风险准备金,用于弥补文化创意项目的代偿损失,补助标准为担保规模的%-%。担保公司为文化产业担保项目设定再担保的,担保资金按照一定比例对其再担保费用给予补贴。再担保费补贴和担保业务补助的总额原则上不超过担保公司文化产业项目担保总额的1%。截至XX年3月,首创担保公司为文化企业贷款项目提供担保累计55笔,担保额达亿;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担保28笔,担保额亿元。
从目前情况看,文化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作担保公司文化企业担保项目是否可以获得补助存在不确定性,担保业务开展动力不足。根据办法规定,合作担保公司在对文化企业贷款项目进行担保后,于每年3月份向市文促中心提交补贴申请报告。市文促中心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合规性审查后报北京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未经审定的项目不纳入担保资金支持范围。由于担保公司在承做担保业务之初不能确知评审标准,是否可以获得补助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拓展业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担保费率也难以优惠。据文化企业反映,首创担保公司、中关村担保公司等政策性担保公司可担保的贷款额度大,但费用相对高且效率低;资和信担保公司等民营担保公司虽然费用低,但可享受的政府优惠政策和可担保的贷款额度有限。在与哪家担保公司合作的问题上,文化企业没有更多的选择范围。二是北京市文化产业担保资金来源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尚未设立文化产业专项担保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的总规模,需承担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和后期奖励等多项用途,在发挥为中小文化企业担保方面支持力量有限。三是北京市尚未成立专业的中小文化企业担保公司。文化产业行业属性独特,专业性强,如果担保公司对文化产业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就很难发挥担保作用,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更显不足。
文化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操作障碍
《担保法》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可以质押。相关法律的规定,以知识产权出质的,由出质人和质权人向国务院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从目前执行情况看,文化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仍面临不少障碍。
一是评估标准不统一使著作权价值难以确定。《著作权质押合同登记办法》第二条明确规定,“著作权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依法将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出质,将该财产权作为债权的担保。”既然是以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进行质押融资,就需要对其价值进行评估。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缺乏专业的文化类评估机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价值评定成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面临的障碍。据某银行反映,为确保知识产权评估的可靠性,他们曾聘请两家不同的评估机构对同一项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最终评估值差异超过一千万元。由于评估价值相差悬殊,最后只得放弃以知识产权质押的担保方式。
二是著作权评估作价现状挑战银行落实《担保法》。根据《担保法》规定,设定质押的动产价值不应低于所担保的主债权数额,设定质押的权利价值也应如此。但由于著作权价值评估难以确定,使商业银行在推进金融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时,难以落实《担保法》的规定。
三是文化产权处置变现的不可预测性制约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响应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指引,XX年以来,北京朝阳区等3个区分别成立版权交易中心,相关部门还在积极酝酿成立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常态化的版权交易平台的搭建为大力开展版权贸易,促进版权市场化提供了载体。但由于我国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北京一个城市里建立的多家版权交易中心在运作中能否找到合适的定位,并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形成良性竞争,推动版权交易的市场化发展还存在不确定性。据银行反映,版权属于无形资产,市场有小众性,即便进行了质押登记,但一旦文化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无力偿还贷款时,在银行采取拍卖、租赁、交易等方式处理质押权利时,很难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文化产权的处置变现在周期和价值实现上有着很强的不可预测性。另外,法律权属认定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操作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多数律师事务所有关知识产权的相关专业水平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实际操作存在较大差距,难以为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提供有效的专业协助。正是基于以上考虑,目前商业银行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上十分谨慎,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还未出现不良贷款。
知识产权出质登记制度政出多门程序复杂
我国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涉及不同的登记机关,如商标专用权、商号权出质的登记机关为国家工商管理部门,专利权、版权出质的登记机关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各登记机关所发布的登记程序内容不相一致,登记期限和费用也各不相同。办理一笔版权质押登记一般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难以满足文化企业金融需求的时效性要求;如果出质人以两项以上的知识产权共同出质,其登记程序更为复杂。这种登记制度提高了质权设立的成本,降低了质权设立的效率,阻碍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发展。
金融服务创新与文化企业资金需求仍不匹配
一是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文化产业信贷管理模式。长期以来银行信贷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方面,并形成了适应这类企业经营模式的业务流程。目前尽管一些商业银行开始积极探索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途径,但总体而言,受制于熟悉文化企业的专业人才不足、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贷后风险监测控制手段不够等因素,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文化企业信贷管理模式。对于文化企业的贷款,商业银行或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或采用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简单地以有无担保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富有个性化的信贷需求。二是缺乏针对文化企业信贷的专项激励机制和风险容忍政策。尽管商业银行采取贷款利率上浮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补文化企业贷款风险和运营成本,但很多银行仍然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和相应的风险容忍政策,制约了相关业务的开展。三是针对文化企业特色的信贷创新还远远不足。文化企业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特的行业特点,有知识和资本密集的特性。影视制作、广告会展等行业的前期投资数量大,时间紧,需要大量专用设备和周转性资金;软件开发、设计创意、文化艺术等行业则需要大量的创意研发资金,其中人力成本高达70%。银行信贷资金难以介入这些产业的前期环节,供求缺口较大。目前,虽然银行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品种,根据文化企业经营特点设计的专门产品仍然较少,不少个性化文化企业仍难以得到贷款。四是信用保险在支持文化企业融资方面还没有发挥出作用。为控制信贷风险,商业银行除设定产权质押外,还附加公司法人代表或相关人员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做法。国外比较成熟的操作是,借款人通过保险公司向银行提供信用保险,如果到期无力还款,则由保险公司向银行赔款。同时,这家保险公司会找一家再担保或再保险公司,把自己的风险再度分散。目前金融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中,信用保险还未发挥出作用。
相关政策建议
为深入落实九部委指导意见,大力支持“文化北京”建设和首都文化产业发展,增强首都文化金融服务功能,强化金融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建立专门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专项财政政策
目前,北京市文化企业中八成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就业人数多,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这些企业规模小、风险高、经营不稳定、资金需要量大,迫切需要政府的扶持。建立中小文化企业专项财政政策,主要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是使中小文化企业,特别是小型文化企业能得到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项目补贴、政府采购和后期奖励等专项的财政支持。不断增强发展实力,缩短创意变成产业的过程,使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有后劲。二是通过对商业银行中小文化企业贷款业务给予风险补贴、税收优惠、专项奖励等财政支持,鼓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对中小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可以考虑建立财政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配套发放的贷款机制,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加大中小文化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力度
一是建立中小文化企业担保公司。可以安排部分财政资金,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建设专业的中小文化企业担保公司。通过专业担保公司深入把握文化产业的行业特性、经营特点、资金运转模式等,真正发挥出担保在支持金融服务小文化企业发展中的桥梁作用。二是设立中小文化企业专项担保资金。借鉴北京市在发展农业担保、高科技企业担保和再担保等方面的做法,尽早设立文化产业专项担保资金,专项服务于文化企业,特别是实力较弱的中小文化企业。三是尽早明确对合作担保公司担保业务补贴及补助认定标准,增强合作担保公司开拓文化企业担保业务的积极性。
加强知识产权评估作价的标准化建设
一是对知识产权评估作价设定统一标准。在知识产权交易充分市场化的前提下,制定评估管理细则,出台评估作价的统一标准,为银行拓展文化企业信贷业务,落实《担保法》相关规定扫清障碍。二是成立专业权威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由于专业评估机构熟悉文化产业的行业特点,对知识产权做出的评估作价能得到有关各方的认同,可以有效提高金融服务文化企业的效率,更好地满足相关企业的资金需求。三是加快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化建设。着力引导和推动各家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尽快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形成良性竞争,逐步做大做强,推动交易的市场化发展,为质押知识产权的处置变现提供高效的平台,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适应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开展金融创新
一是商业银行应尽快形成满足文化产业需要的专门的信贷管理模式。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特点,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实现金融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对接。二是建立针对文化企业信贷的专项激励考评机制和风险容忍政策,真正做到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鼓励信贷人员深入挖掘文化企业信贷需求,积极拓展文化企业信贷业务。三是加快服务于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步伐。深入了解文化产业不同子行业特点,设计出更多更好的真正适用于文化企业的信贷产品,满足文化企业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四是探索发挥信用保险在支持文化企业融资方面的作用。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和文化企业的合作,在金融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中,发挥信用保险增信分险的作用。
健全中介机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金融发展环境
一是根据《物权法》、《著作权法》(XX年修订版)等法律修订和完善相关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的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统一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平台,简化登记程序,降低质权设立成本,提高质权设立的效率。二是整合各担保机构和社会信用评级机构、创业服务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的信息资源,建立专业服务团队,统一业务标准,为文化企业提供相关行业和市场信息咨询、信用评级、业务指导和培训等各项服务,形成文化企业综合服务体系。三是相关部门将所掌握的文化企业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管理系统,为银行信贷提供良好的征信环境。四是将文化产权交易所逐步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开展面向文化企业的产权交易业务和股权托管业务,为文化企业产权交易、并购及风险投资退出拓宽渠道。五是整合社会中介服务资源,加强对信用评级、价值评估、法律咨询、融资担保、信息咨询等行业的管理,公开服务程序,明确主体责任,搭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
第三篇:创新风险管理,支持银行转型
创新风险管理,支持银行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和走向新常态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过剩产能化解调整、经济“去杠杆”,商业银行的风险压力持续增大,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面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艰巨任务,最具创新活力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还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急需金融“输血”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如何在把住风险底线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已经成为业界所关注的焦点。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平安银行副行长赵继臣。
赵继臣表示,平安银行始终坚持“经营风险”的核心管理理念,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维度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全面建设更科学、精细、高效的风险决策机制和管理体系,开创了一条具有平安特色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转型经营之路。
适应新常态,风险理念转变在先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以及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不断推进,银行业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新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商业银行应该怎么办?
赵继臣:我们认为,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让先进的风险理念和守法合规的风险文化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职业基因。先进的风险理念,对外可以支持银行开拓市场,创新业务模式,适应时代变化;对内可以统一风险人员与业务人员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认同,形成合力,提升业务效率。为此,我们注重打造银行业发展新形势下的先进风险理念。
首先,要从“控制风险”转化为“主动管理与经营风险”。为达成主动管理的效果,平安银行一直致力于改变过去风险条线和市场条线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构建风险与市场目标一致、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将风险文化从后台贯彻到前端,力图建立一个以价值创造最大化为目的价值管理体系,平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实现风险资本收益最大化。
其次,我们注重从“单一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的转化。这是因为,随着业务的创新拓展,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非信用风险日益凸显,以信贷风险管理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架构,无法清晰把握全行整体风险状况,难以应对不同业务市场领域的交叉风险,以及系统性和突发性风险事件。因此,平安银行着力构建适应当前银行风险多样化、复杂化特征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按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重构风险体系,构建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架构,明确第一道防线的风险管理目标与责任,提升第二道防线的管理权威,强化第三道防线的监控力度,全行信用、市场、操作、合规、声誉等各类风险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筹管理及问责。
再次,就是加强资本约束理念。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资本成为影响银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们在业务计划开发和绩效管理过程中,认真贯彻资本约束的理念,走出了一条资本节约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最后,建设先进的风险文化。风险文化建设要同时抓“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有形之手”包括完善基于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严格的问责机制;“无形之手”是加强内外部培训,持续倡导和培育先进的风险文化,最终培育形成公正决策、敢于负责、积极主动、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的风险文化。
建立科学风险政策体系与管理架构
《》:包括平安银行在内的现代商业银行业务门类、条线都越来越复杂。同时,随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网点布局也越来越广。诚如您所说,要转变风险管理理念,但面对越来越庞杂的业务门类、越来越专业的产品体系以及不断膨胀的组织体系,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如何真正落到实处,行之有效呢?
赵继臣:我们认为,必须建立全行统一的全面风险政策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分行差异化政策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一方面,风险政策的全面统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贯彻的重要举措。我们将各类业务发展纳入到风险政策的统一框架下,建立了行业、区域、产品、客户等多维度的风险政策体系,从而将全行的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通过政策落地到业务计划中,实现了风险的全面统筹管理。例如,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理财业务日益兴起,我们及时制定相关风险政策,将其蕴含的信用、市场、合规、声誉等各类风险特征和相应的风险策略清晰阐释,明确业务“有所为”“有所不为”,用政策的无形之“手”引领业务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越来越需要专业化和差异化。这不仅体现在总行,也体现在分支经营机构。为了与各地同业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平安银行分行以客户为中心,立足本地、深挖区域特点,在总行统一政策指导下,制定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政策,更好地对接当地市场,服务当地客户,尤其是针对金融需求还不能得到充分有效满足的中小企业群体,通过精细化研究和专业化服务,在客户“下沉”的同时,做到“风险可控”。
与此同时,分行和专业化事业部合作互动,事业部“专业化”拓展业务,分行“本地化”做好客户服务,运营结算、贷后管理等工作,事业部业务得以在当地分行有效落地和管理,分行和事业部优势互补、共同服务客户。
《》:这样的风险政策体系是否会要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进行相应调整?
赵继臣:平安银行是较早建立起垂直、独立的风险治理架构的银行之一,总行对分行的“派驻制”风险治理架构已相对成熟。2013年,平安银行实施了一系列的事业部制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让平安银行在经营方式、组织架构、绩效考核、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全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归口的“集中”管理,同时,仍然运用“派驻制风险管理、矩阵式双线汇报”的风险管理模式,将风险管理职能“内嵌”到独立核算的事业部内部。
也就是说,总行向分行和事业部派驻的风险总监,实线向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虚线向分行行长或事业部总裁汇报,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在人事任免、绩效考核上相比分行和事业部占有更大权重。这种模式很好地保障了全行风险管理的集中性和独立性,同时也使得风控端更接近市场,风险和业务的协作更默契,保持有竞争力的业务的运行效率,更好地突显事业部制的“专业化”优势。事业部制本身对于增强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大有裨益,业务的“集中化”和架构的扁平化缩短了风险决策的传导链条,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
建立全流程可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银行的大型企业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在经营特征、业务流程、风险特征等方面差异巨大。实际上,这两类客户都是商业银行当前所重点关注的对象。那么,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如何建立对应不同客户的风险管理体系呢?
赵继臣:各地的主流企业是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引领者。为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平安银行鼓励开发行业中有竞争力的优质龙头企业和在地方上有影响力的主流客户,建立并完善与主流客户和战略客户之间“总对总”的合作关系。为支持主流客户开发,我们就必须建立专业、精简、高效的业务流程。
首先,我们坚持行业事业部专业开发的经营模式,在重要产业进行战略性布局,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其次,加强了对战略客户在授信业务和投行业务的联动评估,银行的授信业务评估满足客户传统授信产品审批,而跨市场的投行业务产品则因具备相对复杂的交易结构和风险要素,需要针对性的流程和标准设计,因此,面对主流大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平安银行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优势,通过授信业务与投行业务的联动评估,为战略客户提供针对性的“一揽子”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有效提升平安银行对大客户的金融服务能力;第三,建立和完善高效的审批通道,针对战略客户专业化和差异化的需求,构建专门审批团队,强化专业审批能力,优化审批流程,突破层层审批的常规限制,提高审批效率。
针对小企业客户开发的经营模式和这一客群的风险特征,平安银行积极建立了全流程、可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来说,我们依托城市、行业、商圈建立了专家评价模型及批量开发流程;全面应用风险计量工具,有效识别风险并进行额度控制;积极对客户进行征信筛查,跟踪客户信用状况;通过流水验证、黑名单筛查、欺诈联防检测、反查贷款卡等措施防止业务欺诈;及时进行资金用途检查,跟踪还款源,侦测代还款以及集中供款现象,并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保证贷后有效的风险管理;同时建立不良贷款快速核销制度,保证收益覆盖风险。
面对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平安银行主动调整了资产结构,提高风险抵抗能力。在经济形势下行情况下,适时调整授信政策和导向,坚决退出高风险领域,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以“贷贷平安”商务卡为主的微贷产品,有效避免了更大风险,提高了收益和风险抵御能力。同时,平安银行不断完善和提升审批服务和贷后管理能力,信贷工厂建设已见成效,为“贷贷平安”卡带来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平安银行作为一家以创新为竞争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产品和优化服务,提升对实体经济的综合服务能力,并坚持“风险引领市场”的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创新”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平安特色的产品创新风险管理之路。
从2014年开始,平安银行在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立了产品风险管理专门职能,专司创新风险管理,并向风管委汇报;同时,建立了新产品投产前风险审查、观察期运行风险评估、重点产品风险检查等一系列风险管理流程,在建立全面、高效的创新风险管理体系上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尝试,并形成了平安银行新产品风险管理自己的特色,突显了风险管理一站式、全生命周期和全面覆盖的特点。
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模式创新须同步
《》:综合金融是平安银行有别于国内其他同类商业银行的独有优势,而在传统业务上,平安银行的产业链金融也被业界尤为称道,在新型业务领域,互联网金融发展得有声有色。请问,平安银行在推进这些“拳头”特色业务之时,又是如何做好风险管理的?
赵继臣:平安银行致力于实现综合金融发展战略,积极促进综合金融在“合规为本、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的健康发展,不断丰富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我们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综合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首先,完善综合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制。平安银行积极建立产品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收益分析和资本配置。加快综合金融产品开发专业团队建设,成立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设计小组,研究和设计综合金融产品及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指导经营单位开发市场。同时,加强对分行的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培训;成立综合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会,组织综合金融产品、方案、流程的研究与创新,持续优化全行综合金融风险政策、管理流程、技术工具、考核机制和团队建设。
其次,优化综合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效果。平安银行秉持细化政策、科学授权、风险前置、嵌入服务、量化管理、提高效率的原则对综合金融业务进行全面管理。加强对风险计量工具的研发及应用,建立经济资本的计量分配机制,动态监测各机构和各类业务的经济资本占用情况;建立风险定价机制,加强风险定价的指导及管理,在新增业务及创新产品中加强对中间收入的要求;推行价值管理工具,提高资本收益,全面提升综合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效果。
第三,提升综合金融风险管理的支持力度。平安银行通过科技支持,开发风险评估和计量的模型和工具,建立统一客户视角下的风险数据集市,完善风险相关的各种业务系统,提高流程效率;通过渠道支持,搭建与外部合作的专业平台和同业交流的常规化渠道;通过产品支持,全面协助综合金融产品开发和推广;通过人力支持,为综合金融业务配备风险人员,提高对前线人员的培训水平,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平安银行启动积极稳健的风险管理策略,以快速适应网络金融业务的专业和创新特性,建立了专门的风险政策、评级体系和审批通道。平安银行及时建立网络金融综合风险管控体系,由多方参与协同的风险管理通过掌控信息流,有效识别、控制、缓释风险。执行基于交易的风险生命周期管理,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及时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与缓释、风险计量与监控及报告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依托供应链金融平台,结合“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数据整合能力,量身定制信息更全面、更完整的信用风险模型,对风险信息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而在产业链金融方面,平安银行勇于创新,积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创新风控手段,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积极推动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为加强货押业务管理,防范传统人工监管模式下的道德风险和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平安银行联合国内物联网行业的领先者――感知集团,就物联网技术在货押业务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首先完成了车辆智能监管终端的研发,并已在客户中投入使用。
同时,平安银行还积极以结构化的手段创新贸易融资风控模式,降低企业获取银行授信的门槛,为实体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更大支持。比如对于大宗商品行业,平安银行推出了商品套期保值授信产品,充分运用期货市场的风险对冲工具,有效降低了客户主体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实现了交易所场内交割、期转现、场外变卖等多种快速变现方式,并有效提升了客户的融资比例。
第四篇:从财税政策支持角度谈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
从财税政策支持角度谈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陈九云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最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积极的财税政策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有力手段。文章从财税政策角度,论述了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如何利用财税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词:财税政策;自主创新;创新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发展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面临严峻挑战,陷入生存危机,但是一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显示出了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因此,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是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从国家财税政策支持角度,探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问题。
一、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从国际上来看,中小企业往往是创新的火车头。美国企业创新产品中,82%来自中小企业。美国学者曾对某阶段进入市场的635项创新项目进行研究,发现就企业规模而言,中小企业的创新数量多于大企业的2.5倍,创新产品市场化速度快27%。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也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在技术创新和推广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可以说,没有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2.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调整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粗放增长、低效运行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迫切要求。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指出: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将难以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只能继续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所以,要把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来抓,通过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3.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走出危机的重要途径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从虚拟经济逐步转向实体经济,我国中小企业也面临严峻挑战。据初步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在此背景下,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摆脱困境,恢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在《首届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所言:国际金融危机给了自主创新机遇,创新是走出危机重要的措施。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出我国企业创新不足,企业应调整战略,转变发展模式,化“危”为“机”,渡过难关。中小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依靠低成本竞争和大量的能源消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一个“创
新竞争时代”正在来临。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积极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财税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
1.财税政策可以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导致市场失灵。创新成果,尤其是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性技术和共性技术,是一种既有公共产品性质又有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私人效益。若完全由私人提供则不会考虑外部效益,一般提供规模会小于帕累托最优规模。同时,难以避免其他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导致创新风险和收益不对称,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政府可以运用财政、税收手段,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给予资金支持,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创新的能力。
2.财税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自主创新风险
创新活动都具有风险投资的性质,其投入都要冒较大风险,其产出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研发周期、研发成本和研发结果等都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可以说,自主创新活动是一种冒险的尝试,如果没有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诱导,一般企业很难有创新的勇气和动力。政府通过财税支持,可以降低企业占用资金和赢利的风险,减少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研发投入方面的风险,增强企业抵御自主创新风险的能力。3.财税政策可以对自主创新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市场化分工越来越细,仅靠个别单位和个人,难以完成重大或尖端项目的科技创新。因此,政府一方面可以按照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有针对的选择一些单位和项目,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等,引导企业的科技投入方向,建设企业创新系统,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对联合创新活动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措施,促使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三、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
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技术创新投入大,风险高”,企业不愿意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加上当前低价竞争、低技术生产方式有一定市场生存空间,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因此,在投资取向上,许多中小企业更愿意向投资回报率高、回收周期短的行业投资,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另外,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瓶颈也制约了企业创新的动力,加上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不大,难以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因此,多数企业的创新需求不明显,管理者难以把科研投入和创新活动作为长远战略考虑。
2.对政策理解不透,错失受益机会
也有不少中小企业信息不畅通,不关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只注重自身的产品和市场,从而失去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机会。以财政部为例,2008年以来,共安排了40多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包括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资金。2008年下半年中央财政新增安排10亿元,专项用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一些企业关注政策精神,不积极争取。还有一些企业对政策有所耳闻,但对于申报条件、提交的材料、操作过程等要求理解不透,导致上报材料不齐全或者程序不规范,而错失了申请政策资金的机会。3.创新环境不佳,服务体系不健全
创新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咨询、技术开发、法律援助等中介服务机构尚不完善,中小企业获得信息渠道不畅。而且产学研合作不够密切,使我国中小企业在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开发指导、技术成果的转让与推广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四、利用财税政策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几点建议
1.树立创新意识,注重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中小企业的立身之本。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财税政策只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手段,企业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本身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直接影响到创新活动的实施。因此,企业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注重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积极采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等技术,开发适应市场变化的新产品,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在财政支持方面,应当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将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财政投入,扩大现有专项发展基金规模,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基金。(2)完善各项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向全社会公布专项发展基金申请条件、审批要求等事项,使发展基金真正惠及中小企业。(3)完善专项发展基金的审批制度,坚持统一、公开、公正、合理的审批原则,加强对相关资金使用的监督与评估。(4)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的扶持功能,增加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采购份额,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完善税收优惠制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在税收方面,通过扩大税收优惠范围、优化税制结构等改革,逐步建立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具体措施有:(1)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的基础上,完善和合理使用税收抵扣、减免等政策,充分运用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科研仪器设备加速折旧、进口环节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2)允许企业在税前计提一定比例的技术研发准备金,增强企业研发合力;(3)提高创新产品出口退税率,特别是加大对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退税力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4.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为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条件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需要政府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政府应当根据“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的原则,整合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建立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中小企业的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例如:以现有中小企业协会为基础,建立小企业信息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技术和管理创新、风险控制、产品推介等各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另外,组织建立由大学、研究机构组成中小企业研发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服务。④①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求是,2007,(5)
[2] 薛汉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难点与对策.中小企业科技,2007,(8)
[3] 王彦荣.构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体系.经济研究参考.2008,(67
第五篇:从财务支持看创新工场投后管理
从财务支持看创新工场投后管理:低调中完成领跑 by 林充 2014-07-30 3C头条
“忽如一夜春风来”,投后管理近来成了国内VC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其中,财务又是整个投后管理最重要一环。
“从来不去模仿别人,永远快半步”,小编近日走访了投后领域的先行者创新工场,独家对话创新工场首席财务官李璞玉和财务副总裁刘秀苹之后,我要说:有时候低调也是一种NB,创新工场在过去5年里以低调姿态完成领跑的状态。
团队:从无到五的平行化管理
2010年3月加入创新工场的刘秀苹是工场第一个正式的财务人员,彼时创新工场已经运行了半年多。
秀苹在加盟创新工场前已资历显赫: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曾就职联想集团、奥美中国等知名企业,担任财务经理和财务总监,对于不同公司财务制度、流程、管控有丰富经验。
拥有如此丰富财务经验的秀苹,上班第一天遭遇的却是一件奇葩事:“上班第一天,肇辉(创新工场创始人之一)交给我一个巨大口袋和一个保险柜,说所有的单据和东西都在这儿,我一看帐面上只有人民币2万多块钱,我说新闻上说你们获得1亿美金投资,账面上怎么这么少?那你们钱是怎么用的?他说因为很多投资都是美元,要遵守外币入境审批管理,很多美元还没有进得来,几个创始人陆续把自己的积蓄先垫付进来了。”
刘秀苹笑称,这是她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为了应对员工报销,她当时让肇辉作证,从自己卡上转了5万元进去:“老实说,入职后第一个月的感觉是落差的。”
而王肇辉则回忆说:“当时我们面试秀苹时,觉得一位曾经在外企工作十多年的财务负责人能够加盟工场,真得有种解渴的感觉。唯一担心是习惯了外企光环的她是否能乐于踏实为创业者服务?后来秀苹用自己的专业、踏实换来大伙儿佩服和尊重。”
随着创新工场发展壮大,基金规模扩大,创新工场财务团队也开始逐步壮大。2013年初,在国际风投基金工作9年的李璞玉加入创新工场,让创新工场有了第一个CFO。
李璞玉在加入创新工场之前,在国际风投基金 Partech International欧洲公司工作9年,负责管理公司和管理基金财务和税务,并积极参与Partech最近两期风投基金在欧洲的融资,有丰富的基金构架、投后管理以及投资者关系经验。
在加入Partech前,她在法国普华永道事务所金融服务部工作3年,服务于银行和基金客户。回忆当初加入创新工场,李璞玉觉得还蛮有戏剧性:“我之前在欧洲工作很多年,是开复微博的一位海外粉丝。机缘巧合,创新工场请的一个猎头给我打了很长时间电话,我们沟通特别彻底,她知道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觉得创新工场是一个很有意思、很有趣的团队,经过视频面试和回国面试,觉得确实这个团队挺好相处的,是一个做事情的团队。”
“我原来在那个基金做了9年,觉得没有任何挑战了,一眼就能看见我退休时候是什么样子,挺无趣的。现在每天挺愉快充实,因为你知道你给工场和投资的项目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李璞玉介绍,创新工场目前财务团队有5个人,管理比较平行,每人都负责一片,自己搞定自己的事情:“我觉得这样很有效,大家的责任心很强。”
投后:从大包大揽到有的放矢
刘秀苹坦言,她刚来时,并没有想到要做投后工作,来了后发现李开复非常看重投后管理。2010年夏,首席运营官陶宁加盟创新工场后,开始正式组建包括财务、人事、法务的投后管理。
“我们财务这块其实是随着创新工场变化而变化。”刘秀苹记得,最开始采取的是大包大揽“家长式”管理办法。所有创新工场投资项目的报销、记帐、交税等,都是由创新工场全权负责。
这些创业团队早期并没有财务部,出纳、会计全都是由创新工场包揽。这样做也是为了更好节省创业者时间成本。
这种方式对创业者非常惬意,因为基本不用操心任何跟财务相关事情,创新工场提供的财务服务也非常正规化,像财务软件的设立初始时只需一个拷贝就OK了。
“这种模式运行大概2年后,问题出来了——人手不够。”刘秀苹说,随着创新工场投资的数量,财务人手已经跟不上。
这种“包养式”方式也遭到内部意见,创新工场合伙人汪华就认为,这是在培养温室里的花朵,对于创业者的指导不是手把手帮他做,而是应该教会他遇到问题怎么去应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概在2012年底开始,创新工场开始逐步开始缩小自己的财务工作范围。
“以前我们属于全部包干,现在只帮助创业者最痛点、最需要的地方。”李璞玉说,工场不再帮创业者做最基本的财务管理,但如果创业团队财务人员需要培训,需要咨询,可以第一时间给工场打电话。
在初创企业、科技企业的财务问题上,包括申请双软、申请高新企业资质,怎样得到税收优惠等,工场财务体系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另外,工场还能为创业者提供各种资源对接,因为工场跟很多重点银行有不同业务合作,银行们也对创新工场投资企业开设绿色通道。
一般来说,银行都不愿贷款给那些没有收入、或者有收入但亏钱的企业,但有创新工场背书,工场是这些初创企业股东,银行就愿意给这些没有盈利的公司贷款。
另外还有像“四大”这些资源,这些国际化会计师事务所通常都是按小时收费,现在由于创新工场是重要客户,有时候工场就顺便帮所投项目咨询。“他们给我们做一些免费咨询和免费培训。”现有财务功能由原来简单操作型转为针对型,虽然服务范围缩小,但却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帮助创业者提高自身价值。
创新:建财务俱乐部分层管理
截至目前,创新工场投资项目已达到120多个项目,各项目所处阶段完全不一样,有一些已经到B轮、估值上亿美金,这些项目遇到的财务问题跟初创企业财务问题不尽相同。
从今年开始,创新工场又开始在财务投后管理上,帮助各项目财务人员做分层管理。创新工场有一个“财务人员俱乐部”,作用是对被投项目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相互帮助。
对于分层管理,刘秀苹介绍,我们把财务俱乐部分三个层次。前不久他们开了一个茶话会,请了最近才被收购资目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给大家分享准备企业兼并的财务经验,反响特别好。同时创新工场还有一个方式:会针对个别项目急需问题,主动进行一对一辅导。“原来这种一对一也有,但都是你来问我,我就告诉你,因为人手有限。
现在,我们会根据被投项目报表情况,根据他近阶段是准备融资还是退出,主动进行辅导。”
目标:不模仿别人,永远快半步
创新工场成立到今年已近5年,已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展望投后管理未来,刘秀苹觉得变化永远会超过预期:“每一年都会有计划目标,但回头看这一年工作,很多都不一样。整个互联网行业变化太快。要求我们每个人应变能力要跟上这个脚步。
“我们不去模仿别人,但我们一定要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事儿,我们总是要先走到,哪怕只走半步,我就先比他强半步。而且我们投资这么多企业,案例形态也比较多,自然经验会更加丰富。”刘秀苹说,要永远保持在中国VC行业投后管理、财务支持上的领跑,对创新工场自身来说蛮有挑战的,需要提前思考很多问题。
比如,近期其他VC在紧随创新工场成立人事、财务顾问、法务时,工场已经在进行更新、更深层次探索。
创新工场投后管理团队有一个微信群叫“请叫我们交际花”。通过这个微信群,创新工场投后团队所有部门负责人经常约好时间集中去创业公司了解具体需求、以便提供更加针对的服务和帮助。类似这样灵活性强的服务,在创新工场已经全面展开,随时发现更好合适方式就马上就用,而不需要任何繁文缛节。
“做最友好的投资者和被投资者关系。”这是创新工场管理合伙人汪华提出的观点,也足以证明工场对于投后管理的重视程度。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平等的合作关系,在工场5年来投资的120多个创业公司中,夭折的项目只有10多个。这样的比例,不禁让我们感叹:原来创新工场一直在低调中完成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