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对新课标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知道了初中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生,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习”。我将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具体实践,从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新旧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对比、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和数学基本思想的运用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新课程的理解
一、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1)《标准》的基本结构以及所设定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2)《标准》所提出的数学课程核心概念和数学课程目标;
(3)《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结构;
(4)《标准》对当前比较流行的数学教材模式作了初步分析,并介绍一些国外教材案例。
(5)《标准》所讨论的数学课堂里的教学活动;
(6)《标准》对数学学习评价给出了建议。
二、新旧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对比:
新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与原课程目标相比,200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将教学流程分为: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练习提高,课时小结,教后反思。2011年版新的课程标准在原课程目标上作出了 1 余集一中陈贻权
更进一步的要求:①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②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新课程目标包含了知识、技能、能力、基本观念、兴趣、信心、意志、习惯、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要素。
新课程目标增添了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过去叫“双基”,现在叫“四基”,同时目标对各个方面的要求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尤其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材中涉及的更多,更广泛,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对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
三、案例分析:
结合我们所使用的初中数学教材,我将以平面几何教学,函数教学为案例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和数学基本思想的运用谈一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案例
(一)平面几何教学
初中数学中平面几何的内容包括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及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相似等。
首先我们要阅读新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内容的变化以及要求的层次不同,然后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作为平面几何教学,必须要抓住几何直观,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其好处是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特别是抽象的数学内容,同时还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例如:在教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我们借助图形,很容易地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学生通过学习很快就能从几何图形中总结出同位角像倒立的字母“F”内错角像字母“Z”,同旁角像侧立的字母“U”;在教学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时,我们都可以通过折叠一张纸片,得到需要的几何图形,然后研究图形的性质,让学生经历对几何对象的实际操作、分析和应用,很容易就总结出问题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大家通常都会采用转化的方法,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同时还会采用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然后研究它们的性质。在上述三个案例中,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不仅包括教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学时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展示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个过程应包括“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显然,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它们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基本活动经验一定是在自主活动进程中才能够获得的,上述三个案例的活动过程包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归纳概括,验证总结等。对一次数学活动结束之后,要进行总结提升,这对于经验的形成非常必要。
案例
(二)函数教学
初中数学中函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概念、图象、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等,函数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学习对象,同时它又富含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这些数学思想是依附于数学课程内容而存在的。在教学上述内容时,它包含了运动与变化,模型,数形结合,待定系数,关系与结构等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是教学的关键。首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是由具体到抽象,因此,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教学内容,解题活动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采取创设情境来导入,举一些身边的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然后再去探究新知,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想,交流,验证,归纳的过程,教师再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将数与形二者紧密的联系起来。教师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抓住实质,寻求不同问题解决中的共同内涵,让学生主动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主动运用思想方法解决共性问题。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在教学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时,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类比推理,然后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有助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在教学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等问题时既要让学生明白二者的联系和区别,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图象,认识图象与数之间的联系,充分感受数学问题研究中数与形两种方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函数问题的实际应用,教材一般都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为知识的切入点,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学习对象产生亲切感,进而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教学中,一般先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例如写出函数关系式、画出图象等,然后进行讨论、类比、验证、归纳、总结,得出数学问题答案,最后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上述过程可以总结为模型思想应用的三大步骤:建立数学模型;处理数学模型;检验结果的适切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提出此类问题,不能期望通过一次性学习就完成对该知识的认识,对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等方法的学习,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早渗透思想逐步增加内涵,提高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该数学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活动是与课程内容的教学,与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是互相交溶在一起的。
总之,面向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
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学数学。
第二篇: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
今天我再次参加了钟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培训,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第三篇: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王丽华
一、新课标下中学教师的专业标准及角色转变
(一)其基本理念:
1、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师德为先。教师要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要做学生的指导者、引路人。
3、能力为重。要在教学工作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4、终身学习。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哈佛校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你想学习,永远都不晚。
(二)教师专业能力要求:
1、基础性能力。(1)语言表达能力。(2)与人沟通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
2、拓展性能力。(4)自我规划能力。(5)知识储备能力。(6)终身学习能力。
3、发展性能力。(7)信息技术能力。(8)科学研究能力。由此,(三)二十一世纪新的教师角色要求新的教师素质: 即:
1、从传授知识的权威者→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者。
2、从照本宣科的讲课者→教与学互动的‚字句教练‛。
3、从原来的教书匠→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
4、只会‚黑板+粉笔‛手写者→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科学家、艺术家。
5、我行我素的独行者→教学团队的成员。
6、满足于繁琐业务的劳动者→积极参与实践的反思者。
7、从教育改革的旁观者→从事改革实验的积极参与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老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二、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到底怎么改,语文课到底怎么教,这个问题我们从未停止过探索。但无论怎么改都必须
(一)语文课要重视‚双基‛
1、不能虚化知识与能力目标。即目标的设定不能过多、过高、过虚,要体现一课一得,对于三维目标的整合、落实要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2、不要回避训练。要在语文基础训练中让学生逐渐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这个最终目标。
3、不要‚讳‛讲,但也不能‚滥‛讲。即要围绕‚反三‛这个标去讲。
名家说过,语文教学离不开‚讲‛。语文教师通过‚读、讲‛带动学生,把这种美传给学生,从而给他们以美的熏陶。一堂课缺少教师精彩讲授,课堂就缺少深度没有内涵,欠缺情感体验的高峰。叶圣陶说过:讲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去讲,目的
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教师如何讲,何时讲?
(1)讲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在学生答案模糊不清,语言苍白无力时,教师要讲。
(2)讲在学生探究不出时。一堂课的时间极其有限,老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不能无限的,当学生对问题感到棘手,毫无头绪时,教师要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答案。
(3)讲在学生有误时。对于知识上的错误,必须及时予以纠正。(4)讲在学生品析重点词语时。学生对于重点词可能会赏析,套路的话也会说,但是不是自己的阅读所得呢?教师通过进一步的讲解,让学生真正读懂,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老师问:换成‚长、露、探、冒‛会怎样?经过反复理解,学生才能真正体会重点词的妙用。
(5)讲在学生体验不到时。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较大偏离时,学生没有这种生活体验,就很难把握其主旨、精髓,此时教师要把自己的体验、体会、感受讲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习。总之,无论怎样改革,也改变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课堂教学转型(高效课堂)有两个亮点:导学案和学习小组。两个目标:素质全面发展和学生能力培养。
导学案要体现出下列特点:
1、主体性,2、探索性,3、引导性,很多学校都做过,不再赘述。
关于小组合作是我们当前课堂转型中必须的一个环节。但一定要有规划,有组织,有目标,有任务,而不能盲目随意的活动,那将是无效劳动。即课堂上
1、不作零碎敲打的提问:不要提问一些表层问题、无需动脑的问题、平淡无味的问题。如有的语文课,师问:这件事发生在哪年?生答:2005年。师又问:哪月?答:九月。又问:几点?答:八点。再问:上午还是下午?
2、不要这样繁琐无聊的对话。
3、不要浅层庸俗的探究、探索、辨析,一定要见解独到,不要人云亦云。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4、不要形式主义合作。不是几个人做在一起就叫小组合作,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集集体智慧,群策群力解决问题,才是合作探究。因此,合作是为了增加教学容量,提高参与广度,发挥个性特点,达到面向全体,增强教学效果。
5、有口无心的傻读。有的语文课堂,教师布置学生:下面同学开始读课文。于是学生便哇哇读起来,在读书时学生要完成哪些任务,教师没有布置,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而读,这样的读书成为盲读,傻读,收效甚微。
6、嘻嘻哈哈的表演。语文课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但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只有每一节课中扎实的训练才能逐渐培养起来。
有的课上,教师为了活跃气氛,体现对学生的全面训练,安排唱歌表演等多种活动,有的长达十五六分钟。这样就冲淡了语文课的特色。
7、眼花缭乱的课件。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很多老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也是驾轻就熟,但有些课件满是图片动画,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求上课的课件清晰准确,重点突出。
8、哗众取宠的板书。教师课堂的板书是洞察教材的窗口,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是排忧解难的桥梁,使敲开智慧的大门,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图,所以板书一定有体现其应有的作用,价值。例如,本节课讲结构分析,板书硬是分结构的几种方法;若是训练概括中心,就应板概括中心的方法。
9、随心所欲的导入。
10、絮絮叨叨的结语。
小组合作的误区:合作之前不思,交流之时不听,放手合作不导。正确的做法应是:让学生在合作前独立自学;教师在学生交流是倾听、巡视随即点拨,适时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
四、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明确目标的功能定位及原则,要完整、具体、明确。即:
1、教学对象(针对谁)
2、学生的行为(获得哪些知识)
3、确定行为的条件(策略、方法)
4、达到程度(规定时间内保证质量)
(二)几个问题的辨析
1、课程目标还是课的目标。要求每节课的目标必须具体,能达成,可检测。不可大而空,无法操作。
比如,《背影》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9/04),其目标为:‚1.学习文章基本内容及写作思路。2.通过言语篇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文中深含的情感。3.在情感分析中,尽可能地体味文章包含的父爱、中年情结和人生感悟等多重主题。‛
这里的三个目标似乎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色。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自有其内容和思路的,本文作者这样写其教学的目标,明显是游离于本课教学之外。其第二条,‚在情感分析中‛,似乎作者要抓住的是本文的‚情感‛,这样抓未必不对,但显然又将全文的其他信息遗漏了。至于‚中年情结‛是一种什么‚情结‛?是不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心,可能没有人能说清楚。‚人生感悟‛是谁的‚人生感悟‛‚感悟‛什么样的‚人生‛?定位模糊,缺乏逻辑,这样的目标,可以说,在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完成。
2、三维目标还是三组目标。三维目标不能孤立运作,要交融渗透,但可各有侧重。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既不能机械地、割裂地理解这‚三维‛目标,搞穿靴戴帽、牵强附会;也不能把所有的目标都简单地量
化、打分;更不能只看到知识、技能目标,忽略其他目标,因此,在具体目标落实中,寻找‚三维‛的整合点非常重要。《语文标准》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到语文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在习作方面,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情趣;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学生参与意识、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的培养。这样一些具体的培养方式,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落在了实处。只有将‚三维‛目标整合地实施,教学才能深人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唤起学生的需要,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
3、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要区别开来。
4、教师学生谁是主体。显然,学生是主体。
(三)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
1、目标的精细性:指向明确,一语道破,确立学习内容;表述准确;层次清楚,为实现目标留有余地。如有的目标之一是当堂背诵课文,为了留有余地,可设计为:让学生当堂试着背诵或选背。
2、目标全面性:体现出知识、技能、方法。
3、目标可行性:每节课目标是唯一的;内容可量化,要有具体措施。
4、语言规范、准确:从学生角度设计,指示明确,可检测。
5、融合化原则:三维目标的互相渗透。
一个好老师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应明确自己本课要教什么,怎么教。即体现出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学术性→技术性→艺术性
以上是我学习新课标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第四篇:学习新课程标准
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感
吴胜琼
寒假期间我细细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语文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在第三学段中新课标强调除了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习作的要求是要有一定速度。词语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一般是作者为了表达需要而使用,要求学生体会表达效果实则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这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有帮助的。品词本身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累计过程,学会了一个词的写法,领悟了词的内涵,情感,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词”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高年级的写作有一定速度是向初中写作过渡的一个要求。写作有一定速度这是因人而异的。这样的写作要求让每个孩子能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全面学习新课程,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好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我们坚持对学生有爱心、细心、耐心和一颗平常心。多想一想学生学习的处境、基础、压力,学生出现兴趣下滑和厌学情绪,需要我们有耐心和平常心,不要产生急躁和厌烦的情绪。其次,我们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教出语文的特点、语文的味道和语文的美,把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得多点趣味,把课变成师生心灵沟通的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过程,不要把语文教得面目可憎。事实证明,学生喜欢你和你的课,学生就会主动学习,那么你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学”,教师发挥充分的导学作用。语文课堂要提倡积累应用,注重体验,回归生活,可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常抓不懈,同时各种知识要学得准,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不应该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举一反三,增强迁移能力。转变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语文课堂要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从喜欢阅读到能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其次,引导学生多读作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会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适当进行阅读强化训练,尢其应针对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提高性的练习,使学生学用结合,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提倡“读--感--品—探”的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读”即熟读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要读3-5遍,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不仅是理解欣赏的基础,也是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感”即是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构思(结构)、表达方式和主旨意蕴;“品”是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进行品味、理解、鉴赏。“探”是对课文所叙写的内容(人、事、景、物、理),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及其构思与表达,要进行评价、借鉴与探究。并根据实际开展一些语言实践的探究活动。
语文教师要自觉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语文教师走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书目和课外阅读量。所以,那些单纯地认为只要讲完课文、改完作业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可以看作是一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上驾驭语文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做到有读物、有时间、有场所、有指导,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新课标构建的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第五篇: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物理课程标准》心得在没有看新版物理课程标准以前,我是凭借着自己这几年教学过程中的积累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那只是片面的。这次看了新版的课程标准后,刚开始,没看懂,当我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后,脑子里感觉豁然开朗。有种在大雾弥漫的海上航行忽然找到了方向的感觉。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感受。
首先是,我知道了初中物理的课程性质是什么。在初中阶段,物理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而且,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物理的课程性质,我以前只是略知一二,我只是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也缺乏对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总结。鉴于这一点,我明确了以后备课和上课的努力方向和上课重点。尤其是对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培养。我觉得,不管干什么,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学好物理的兴趣,还用发愁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问题嘛。
其次是对课程基本理念的了解。以前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意识到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却忽略了对科技发展的关注。教学样式也很单一,不够注重科学探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按照课程基本理念,不断改进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努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
最后在如何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和作业布置上又有了新的认识。要使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首先要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要善于利用物理教学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概念要分清楚,对象要弄明白,思维要有逻辑,步骤要有条理,说话要有证据。还有,解答习题是学生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这对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好处。但不要把解答习题视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同时,在设计和安排学生的习题时,应注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总之,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觉得我的视野开阔了,以后工作的目标更明确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孙凯2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