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生活》九、十课所有原理
②必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者和接班人。
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强基固本之路,是以人为本之路,是改革创新之路。发展科学事业的要求:
2.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①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1)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论”,都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 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
路。马克思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化的前进方向。③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发展文化事业的要求:
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强基固本之路,是以人为本之路,是改革创新之路。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继承和创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 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④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要求是什么? 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1)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2)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社会风尚。
(3)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社会(4)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投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5)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1)文化自觉内涵: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1.为什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文化自信原因: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义文化,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
(3)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有利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发展中
(4)要求: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1)国家
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①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2)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②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6.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1)培育“四有”公民。培养一代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又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2)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2)个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 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教育地位: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②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3-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③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危害社会。
④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的科学的(1)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弘扬以爱国主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6.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综合探究)
(2)为什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②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 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
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 会主义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础。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这一阶段性特征,必须建设(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①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
生产、传播的各个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 品质量,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道德基础。(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7.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1)文化的作用(对个人、对社会);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现实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
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4.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8.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科学文化修养(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①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内容: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科学文化修养(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投身于社会主义精 的重要内容。神文明创建活动。
③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4)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思想道德修养(5)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含义: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6)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
(3)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自觉的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7)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 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科学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产品质量,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罪的邪路。(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
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篇:文化生活 原理及方法论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和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现象的实质:精神现象)
3、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
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科学技术、教育事业、高素质人才、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行强权政治。
5、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面对严峻的文化竞争,我们应如何应对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表现在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启示
1)潜移默化: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
陶。
2)深远持久:文化习俗、三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优秀文化如何塑造人生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1)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2)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分的重要标志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的产生、作用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产生)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作用)
2)文化遗产的地位、意义、如何保护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意义)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予以保护。(怎么做)
3、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4、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
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
可缺少的色彩。
5、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6、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
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养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遵循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繁荣。
7、文化传播的途径
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 直接途径:教育 现代手段:大众传媒
其他: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8、传媒的发展阶段及大众传媒的含义、作用
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含义: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怎样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做贡献?为什么进行中外交流?
做法: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意义: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继承的表现、地位、包括
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传统思想的继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
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与时俱进,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4、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谁也不能不面对它的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才能
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6、如何把握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4)教育方式的变革。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3)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4)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1)投身社会实践
2)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文化创新的途径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
4、如何面对不同文化的交流
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怎样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
1)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2)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3)克服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3、区域文化的成因、不同区域文化间的关系(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成的特点。
4、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民族 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2)求同存异,即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即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它民族文化的理解。
6、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7、文学艺术
1)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3)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8、科学技术
1)地位: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文化,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
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3、为什么要永远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4)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
国主义的主题。
4、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2)改革开放新时期: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5、为什么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6、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最重要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4)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当代人文化生活的变化及原因
1)大众传媒的影响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临着多种选
择。
2、文化生活的现状
1)喜: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在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灵活的表现方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消费观念的变化 2)忧: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借消遣娱乐的名义、媒体追求轰动效应
3、面对文化市场的现状该如何做 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个人:提高辨别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4、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特点
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5、什么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6、落后文化的含义、表现、态度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
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7、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态度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这
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8、仍存在落后、腐朽文化的原因
1)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反映到人
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点、作用、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10、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先进文化的含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
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 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
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
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吸引力和凝聚力。
5、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什么?最根本的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
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
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7、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
重。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8、和谐文化的重要性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9、如何建设和谐文化
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
文化的传播者。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有哪些
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
2、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
根本目标。
3、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4、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实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
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
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知荣明耻的意义
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6、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7、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有哪些
1)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2)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8、如何正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
德目标。
9、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1)含义不同: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是科学文化修
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
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是思想道德修养。
2)总体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
进知识文化修养。
10、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必要性
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11、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2)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12、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导思想——灵魂;共同理想——主题;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精髓;荣辱观——基础)
3)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
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4)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第三篇:文化生活原理精简
《文化生活》教材目录(单元、节、框、目)
教材目录是很多主观题设问的直接切入点,请同学们自主翻阅教材记忆目录及目录下对应的主干知识。
《文化生活》主干知识
文化的特点与作用
一、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受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二、文化的作用(功能)
1、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技、教育、人才、劳动者素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从而提高综合国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4)结果: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文化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表现
(1)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民族的,是因为各民族间由于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是世界的,是因为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5、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6、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各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
1、主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2、主要手段及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意义
推动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4、措施
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文化继承
1、传统文化的表现
(1)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二、文化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的进步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化创新
一、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4、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途径
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
(1)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2)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方向
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4、主体: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5、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
1、特征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表现在: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具有独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具有区域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具有民族性。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民族精神
1、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时代特征: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4、原因: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措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2)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3)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
(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5)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当代文化生活和先进文化
一、当代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化,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2、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政府:
(1)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3)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文化企业: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个人: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先进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地位: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措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注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措施: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4)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5、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4、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1)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2)紧紧抓住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
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求和特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
地位: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主要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三、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第四篇: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练习九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练习九
班学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1、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等单位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开放有利于
①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②提高人们文化素养,提升精神境界 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④挖掘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
A.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D.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3.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B.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发展邓小平理论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伟大的“志愿精神”成为我国道德文明程度大大提升的重要标志。2008年10月9日,我国发布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下列关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意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促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B.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
C.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D.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人是文明的创造者,要创造文明,首先要创造文明的人。”为此,国家必须
①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优先发展教育事业④努力培育“四有”公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6、“企业文化是企业腾飞的翅膀”,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是借助于企业文化这一翅膀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有利于实现企业民主管理
C、和谐的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必然推动企业的发展繁荣
7.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这是因为
A.在意识形态领域,文化逐渐趋于单一化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
D.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价段
8.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④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9.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
①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的公民 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
10.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因是
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②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③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④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③④
11.在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把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A.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B.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C.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D.扶持新闻媒体和社科研究机构
1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指出,要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使城乡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社会服务水平有显著改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有明显提高。材料表明
A.国家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B.国家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C.国家要积极发展文艺体育事业D.国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3.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这种形式的是
①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的活动 ②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
③打击非法走私、刑事犯罪、行贿受贿
④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14.(2007年宁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是
①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指针②判明各种文化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③推动各种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④引领社会思潮的旗帜、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武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5(2008年广东高考)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①.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②.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
③.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
④.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 ②④
16.(2008年海南高考)近年来,流行歌曲、小品等大受欢迎,交响乐、歌剧、民族戏曲则有些受冷落,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因为
①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大众的需求
②在文化艺术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
③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适当限制通俗文化艺术是当务之急
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二、简析题
17.目前,在一些边远的山村,农民依然过着“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日子。一些地方电视进了农家,电视内容却不姓“农”;文娱节目年年新,农村文娱活动却一年更比一年少;农民群众精神空虚,邪教、迷信泛滥农村;传统文化生活日渐失落,民间文艺后继无人,这是当前一些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析当前应如何促进我国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练习九参考答案
1-5BADBD6-10CCCAB11-15CDCCA16 D
【答案】(1)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改变农村目前的邪教、赌博等不良之风。
(2)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尊重科学,反对迷信。同时大力保护优秀民间艺术,支持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3)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要大力发展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若学生答“经济决定文化,国家应加大投入,为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如实施家电下乡工程等”,可酌情加分。
第五篇:哲学所有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辩证唯物法(唯物论+认识论)
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4个)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总结: 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意识能动性原理: 原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 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该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原理: 原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实事求是。一旦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二:认识论原理(3个)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相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反作用与实践的原理: 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能够正确对待谬误。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时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着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着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创新与社会意识进步)
联系观原理(5个)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是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因此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③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功能,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发展观原理(3个)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勇于创新。
2、发展的趋势(途径)——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3、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方法论:(1)重视量的积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坚持适度原则。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即坚持适度原则。
(4)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优化事物的结构。(量变包括事物的排序和结构的变化。事物的排序和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8个)
1、矛盾的观点: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原理: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方法论:坚持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的观点和一点论。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是客观的。
方法论:坚持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的观点和一点论。要求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方法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它我们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实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科学的工作方法。)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其他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坚持重点论)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坚持重点论)。但
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原理: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表现: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实质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创新与社会意识进步(2个)
1、辩证否定观原理: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就是“扬弃”。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立足实践,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原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
历史唯物主义(6个)历史观(3个)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放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3个)
1、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原理:
原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看他的贡献。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
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
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价值观。
3、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原理: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和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
2.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社会提供的各种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