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路交通总结
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总结
根据成都市安监局《关于集中开展道路客运隐患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成安监[2011]80号)要求,为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整治,杜绝特大交通事故和遏制重大交通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我局对区内道路隐患进行了排查整治,现将整治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为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工作的落实,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局安全科、综合科、执法大队负责人为成员的道路安全整治领导小组,由安全科牵头负责具体落实,从组织上保证了整治目标的完成。
二、制定方案,注重实效
根据我局实际,结合整治内容制定整治实施方案:《成都市温江区安监局2011年道路安全隐患整治实施方案》,由牵头单位负责具体协调整治工作的开展,使整治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全面整顿,营造良好交通环境
(一)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情况
道路交通隐患整改方面,进一步深化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推动全区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我区成立安全隐患整治专项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全年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二)开展校车专项整治
由区安监局牵头开展了校车安全、道路桥梁、红绿灯专项整治和道路交通集中整治,对辖区进行6次全方位、拉网式的排查摸底。整治行动联系电视台对非法违法行为进行曝光,有效促进隐患整改。特别是甘肃校车事故后,我区在客运(校车)驾驶员管理方面,严格落实安全监督管理员制度,加强客运车辆动、静态管理,督促车辆执行“五不出站”和“三品检查”规定,严格源头管理。
(三)开展农村道路交通治理
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方面,一是完善农村交警中队机构设置,由区安监局牵头,在寿安镇召开农村道路交通专项整治现场会,严格按照省、市公安机关要求,在公安分局除柳城、云溪而外的9个派出所全部增设农村交警中队,由派出所副所长兼任交警中队长,各派出所结合实际设立不少于
1名兼职交警和3-5名交通协警。二是明确交警、派出所联动管理的职责。交警负责业务指导,派出所交警中队负责各自辖区内除国、省道以外的县、乡、村道及所辖场镇的交通管理工作。同时下放交通管理权限到派出所,并由法制、纪检督察部门对执法情况进行把关。
第二篇:考研总结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一.车辆基本知识
车辆自重———汽车完全装备好的重量,又称空车重量。车辆载重———汽车最大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滚动阻力———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滚动阻力系数—单位车重所产生的滚动阻力。
空气阻力———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坡度阻力———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惯性阻力———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豫东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道路阻力系数(路面摩擦系数)——滚动阻力系数与道路坡度的代数和。
动力因数———汽车单位重量的有效牵引力,也是能够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能力。汽车爬坡能力(升坡能力)——以汽车满载时I档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能力imax来表示。
二.道路基本知识
交汇交通流——行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运动的状态。合流——两条分离的车道交通合并为一条车道的一种流向; 分流——有一条车道的交通流分成两个分离车道上的车流流向。
交织——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行。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交通量(流量)、速度、密度。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道路服务水平——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来综合反映。道路通行能力——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随道路等级、线形、路况、交通管理与交通状况的不同而变化。基本通行能力——道路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均处于理想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的均匀段或某一断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也称理论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已知道路的一组成部分在实际或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或某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设计通行能力——设计中的道路的组成部分在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或某一横断面上,在所选用的设计 1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服务水平下,单位时间内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
车流量——单位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车辆数,且常指来往两个方向的车辆数。当量交通量——为计算交通量,将各种车种在一定道路条件下的时间和空间占有率进行换算,从而得出各种车辆间的换算系数,将各种车辆换算为单一车种,称为当量交通量。设计交通量——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依据的交通量。一般取一年的第30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平均日交通量
小时交通量——一小时内通过观测点的车辆数
高峰小时交通量——是指一天内的车流高峰期间连续60min的最大交通量。
设计交通量——一般取一年的第30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即将一年中8760小时的交通量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序号的第30位的那个小时交通量 时段交通量(流率)——对不足一小时的时间间隔内观测到的交通量换算成为一小时的车辆数称为当量小时流率。地点车速-----它是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断面时的瞬时车速,用作道路交通管理和规划设计时参考用。行驶车速------驶过某一区间距离与所需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求得的车速,用于评价该路段的线形顺适性和通行能力分析,也可以进行道路使用者的成本效益分析 行程车速------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
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依据的车速,称为计算行车速度,也称设计车速。它是指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车流密度———某一瞬时内一条车道的单位长度上分布的车辆数。车头间距——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头之间的距离。
车头时距——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驶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道路饱和度——表示道路上车辆的充盈程度,指道路上的车流量与其可能通行能力之比。
绿波交通——在城市主干路上,若纵横两个方向行驶的车辆都较快又多,这是就要用信号灯管理交通,借着红绿灯的不同相位,将纵横两个方向的车流在时空上错开通过。这时道路网上各个流向的车流就被七成一段段,间断式的向前行驶。最理想的是使他们在到达交叉口时,横向的车流最好驶过交叉口。这是道路上的车流大都能在绿灯中通过,使道路发挥最大的效能。公交行驶速度 公交运送速度 公交运营速度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三.平曲线
道路线形——道路路幅中心线的立体形状。道路平面线形——道路中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形状。横向力系数——单位车重的横向力。
超高横坡度——为了减少车辆在弯道外侧行驶产生过大的横向力,需要把弯道外侧横坡做成与内侧同向的单向横坡,称为超高横坡度。超高缓和段——为了使道路从直线段的双坡面顺利转换到具有超高的单坡面,需要一个渐变的过渡段,称为超高缓和段。缓和曲线的作用——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循道行驶;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超高横坡度逐渐变化;增加线形美观。复曲线——不同半径的两同向曲线直接相连、组合而成的曲线。
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停车视距——同一车道上,车辆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而必须及时采取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安全距离,包括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会车视距——对向行驶的车辆在同一道路上相遇,又来不及错让时,必须采取制动刹车所需要的最短安全距离。横径距——道路曲线最内侧的车道中心线行车轨迹与安全视距两端点连线所构成的曲线内侧空间界限的距离。通常小汽车驾驶员的视线高度为1.1~1.2m。
四.竖曲线
竖曲线——在纵断面设计线的变坡点处,为保证行车安全、缓和纵坡折线而设的曲线称为竖曲线。道路纵坡——道路中心线(纵向)坡度。
最大纵坡——考虑车辆升坡能力。为了保证一定的设计行车速度,道路纵坡不能过大。根据动力因数分析,上较大的纵坡,必然要降低车速,增加车流密度。最小纵坡——能适应路面上雨水排除,和防止并不致造成雨水排泄管道淤塞所必需的最小纵向坡度值。凸曲线的目的——缓和纵坡转折线,保证汽车的行驶视距。凹曲线的目的——缓和行车时的颠簸与振动。
合成纵坡(合成坡度)——在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线纵向坡度与超高横向坡度所组成的矢量和。合成纵坡在规定范围内可以保证汽车在小半径弯道路段上安全而不降速行驶。锯齿形边沟——当道路纵坡小于0.3%时,为利于路面雨水的排除,将位于街沟附近的路面横坡在一定宽度内变化,提高街沟的纵坡,使其大于0.3%~0.5%,从而形成锯齿形边沟。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五.道路横断面
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和道路附属设施用地等组成。道路红线——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线。
基本通行能力——在道路,交通,气候,环境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道或者道路断面的最大车辆数。(也称理论通行时间)可能通行能力——在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一条车道或者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路肩———在城市郊区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为路肩。边沟——在郊区道路或者山区的居住区内的道路常用边沟排水。路缘石——路面边缘与横断面内其他组成部分的相接处的边缘石。
分车带——在多幅路横断面内,沿道路纵向设置带状分割车流的设施称为分车带。路拱——对于双向行驶的车行道,路面常做成中间高两侧地的拱形。
六.线形综合
道路定线——在红线设计或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细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现状城市建设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合理安排,确定道路的平面、竖向线形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绘制平、纵断面设计图。道路网规划——在总体规划阶段,根据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用地功能分区和布局,初步确定干路的大致走向,平面主要转折点,干路交叉口的位置或方位坐标,并明确道路的功能性质,路幅宽度。红线设计——主要是根据道路网规划已大致确定的路线走向与道路性质,路幅,进一步确定道路走向,位置,主要控制标高,横断面组合布置以及主要交叉口和广场的平面安排等问题。展线——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
回头曲线——当公路需要展线以争取高程,而又受地形限制不能继续前进而须折返展线时,在转角定点的外侧设置转角一般大于180°的平曲线,称为回头曲线。主导纵坡——道路中心线结合实际自然地面起伏所得土方填挖工作量最少的平均自然纵坡度。七.交叉口
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冲突点——来自不同形式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称为冲突点。视距三角形——由交叉口最不利的冲突点,即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视距三角形范围内,有阻碍视线的障碍物应予以清除,以保证通视。
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合理的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别规定在有明确的轨迹线的车道内行驶,使司机和行人很容易互相看清自己和对方的行动去向,避免车辆行驶时相互侵占车道,干扰行车线路,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及通行能力。这种交通方式称为渠化交通。周期长——绿灯信号显示两次之间(一周期)所需要的时间。绿信比——在一个周期内显示的绿灯时间与周期长之比。
相位差——一般用于线控制或面控制,表示相邻两个交叉路口同一方向或同一相的绿灯起始时间之差。点控制——由手工控制改为单点定周期自动控制信号,根据流量大小和交通特点,事先确定合理的信号周期和各向绿灯时间,逐步做到各相位变化规律符合路口流量。线控制——在一条主干线上根据流量大小、交叉口的间距、车辆行驶速度,定出信号周期、相位及时段转换。面控制——设在交通繁忙的中心区,把该区交叉口的控制系统连接起来,组成自动适应网络交通系统控制。绿波交通——在一系列交叉口上,安装一套具有一定周期的自动控制的联动信号,使主干道上的车流依次到达前方各交叉口时,均会遇上绿灯。交通导向岛——为指示和规定右、左转交通方向设置的岛。交通分隔岛——为把同向或对向交分开而设置的岛。交通安全岛——为行人提供躲避车辆的场所而设置的岛。交叉口通行能力——各进口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辆数之和。
交织角——检验车辆在环道上交织行驶时的安全情况,它以右转车道外缘1.5m和中心岛缘石外1.5m的两条切线的交角来表示。交织长度——在环形交叉口,进出环的两辆车在环道上互换一条车道,完成一次交织。在这个交织时间内,车辆行驶的长度称为交织长度。分离式立交——相交道路空间分隔,彼此间无匝道连接的立体交叉形式。匝道——保证高架道路与城市路网联系并按一定间隔设置的坡道。
八.路面
路面构成——面层、基层、垫层。影响土路基刚度的主要因素——水。
改善措施——加强路基路面排水;压实土基;换土;石灰稳定。沥青路面常见病害——泛油;推移;松散和坑槽;凹陷和车辙;裂缝。维修——罩面;翻新与再生。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水泥路面常见病害——断裂;拱起和碎裂;错台和唧泥。维修——加强;翻新;罩面加厚。
九.城市桥梁
低水位——在枯水季节的最低水位 高水位——洪峰季节河流中的最高水位
设计洪水位——在桥梁设计中按规定的设计洪水频率计算所得的高水位。
净跨径——对于梁式桥是设计洪水位上相邻两个桥墩(或桥台)之间的净距。对于拱式桥是每孔拱跨两个拱脚截面最低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总跨径——是多孔桥梁中各孔净径跨的总和。反映泄洪能力。
计算跨径——对于具有支座的桥梁,是指桥跨结构相邻两个支座中心之间的距离。桥梁全长——桥梁两端两个桥台的侧墙或八字墙后端点之间的距离。桥梁高度——桥面与低水位之间的高差
桥下净空高度——设计洪水位或计算通航水位(或桥下行车路面)至桥跨结构最下缘之间的距离。建筑高度——桥上行车路面(或轨顶)标高至桥跨结构最下缘之间的距离。净失高——从拱顶截面下缘至相邻两拱脚截面下缘最低点之间连线的垂直距离。计算矢高——从拱顶截面形心至相邻两拱脚截面形心之连线的垂直距离。矢跨比——拱桥中拱圈的计算矢高与计算跨径之比。反映拱桥受力特性。涵洞——用来宣泄堤下水流的构造物。
通航净空——桥孔中垂直于流水方向所规定的空间界限,任何结构构件或航运设施不的伸入其中。
十.对外交通
1、铁路
道岔——用于线路的连接,使机车能够从一条线路顺利驶往另一条线路,大都位于车站区。渡线——为了使机车车辆能够从一股道进入另一股道,在他们之间所设的连接线路。
梯线——当连接三条以上的平行股道时,一般是把各道岔一次排在一条公共连接线上,这条公共连接线称为梯线。中间站——主要任务是办理列车的通过、会让和越行。同时,它还办理少量的客、货运作业。
区段站——在机车牵引区段的分界点设置的车站。主要任务是为邻接的铁路区段供应及整备机车或更换机车乘务组,办理通过车流的技术作业。编组站——办理大量货物列车的解体、编组作业的专业技术站。除办理通过列车外,主要办理大量改编车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流,解体和编组各种直达、直通、区段、沿零摘挂以及小运转列车。
客运站——专门办理旅客运输业务的车站,由站前广场、站房以及战场客运设备等三部分组成。根据机车正线走路分为通过式、尽端式和混合式。货运站——专门办理接发货物列车、货物装卸作业以及货物联运或换装作业的车站。按其与枢纽内铁路线衔接的不同,一般有通过式、尽头式和混合式。铁路枢纽——位于几条铁路干线汇合的地点,由各种专业车站和有关线路联系组成的,在同一指挥下协同作业的铁路运输技术设备的有机整体。
2、公路
货物流通中心——集储存保管、集散转运、流通加工、商品配送、信息传递、代购代销、连带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要求根据划分的物资配送区,合理布局。
3、港口
河港——建设在具有河流水文特征的水体沿岸的港口。海港——在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气象方面具有海洋性质的港口。
港口主要有水域、陆域组成。码头岸线是水域和陆域交接的地域,是港口生产活动的中心。港口陆域——货物装卸、储存和疏运三部分。
港口作业区——港区货物装卸和运输的场所。布置各种港口设备。港口装卸工艺——对在港的货物进行装卸和搬运的操作方式。
4、机场
净空障碍物限制面——根据飞机的使用特性和助航设备的性能,对机场及其附近一定范围,规定几种称为净空障碍物限制的平面、斜面,用以限制机场周围及其附近的山、高地、铁塔、架空线、建筑物等的高度。飞行区——供飞机在地面上运行的部分,一般布置有飞机的起落跑道、滑行道、停机坪(包括等待起飞机坪)、迫降带、飞机维修机库和机坪等。航站区——供旅客和货物办理手续和上下飞机的部分,一般布置有航站楼、机场地面交通设施、指挥飞机飞行和技术保养的设施。城市航站楼——在市中心建设的航站设施,它把机场航站楼的部分功能转移至市中心,在市中心办理除边防、安检之外的一切登机手续并接受旅客托运行李。飞机活动区——包括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航站区空域、供飞机在地面上运行的飞行区。地面工作区——包括航站楼、机场地面交通设施、出入机场交通设施。
十一.交通调查
运行速度——经过某两点之间的时间速度。地点速度——汽车在某点的通过速度。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停车泊位周转率——一个泊位在单位时间内停放的车辆数,它是一个泊位上每辆车停放时间的倒数,可以反映泊位的利用率。
十二.出行特征
出行——通常是指人、货物或车辆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所完成的一次有目的的行程。
居民出行特征——主要包括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时辰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以及出行距离分布等。居民流动强度——居民平均出行次数。
居民乘车流动强度——居民平均使用公交的出行次数。出行空间分布——各交通区之间出行发生、吸引量分布状况。期望线——连接交通出发小区与交通到达小区的直线。出行距离——从出发起点到终点实际走过的距离。
等距线——等距线上任意一点到所指定的中心,所走的距离相等。交通时间——公交出行时耗。
交通结构——城市居民出行中所采用的各种出行方式的比例构成。
步行范围——居民出门到某一地点,如果步行与乘车所花的时间相等,则在这段时间内所到达的距离范围,称为步行范围。自行车活动范围——居民出门到某一地点,如果骑车与乘车所花的时间相等,则在这段时间内所到达的距离范围,称为自行车活动范围。客运量——每日(年)运送乘客的数量(人次)客运周转量——客运量与平均运距的乘积。
城市交通需求预测——包括交通生成、交通分布、方式划分、交通分配四阶段。
交通分布(出行分布)——又称OD交通量,调查区域内各交通小区之间的人、车出行次数。方式划分——把总的交通量分配给各种交通方式。
交通分配——将所预测的各交通小区间的不同交通方式的交通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上。
十三.公共交通
BRT——Bus Rapid Transit,巴士快速公交系统。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上,在道路时空分配上给予适当的优先权,兼具轨道交通容量大、速度快和常规交通方便灵活特性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平均行驶速度——路线长度/车辆在路线上各站之间行驶时间之和。
运送速度——路线长度/车辆在路线上各站之间行驶时间与各站上停靠时间之和。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运营速度——2倍路线长度/车辆在来回路线上各站之间行驶时间、各站上停靠时间与两端始末站停留时间之和。一辆车的生产率——一辆车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客运周转量。运载能力——在单位时间内,沿路线一定方向所能运载的乘客数。
公交线路网密度——在有公共交通服务的单位面积城市用地上,有公共交通线路的道路中心线长度。非直线系数——线路实际长度与线路空间距离之比。重复系数——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网总长度之比。
换乘系数——居民出行一次,到达目的地所需换乘次数的平均值。站点通行能力——站点单位时间(通常以小时计)能够停靠的车次数。
港湾式停靠站——在城市机动车道不宜拓宽,车流密度较大,并沿路侧用地许可的情况下,可将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的后退,做成港湾式停靠站。接运(接驳)系统——将乘客从出发地接至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车站以及从车站送达目的地的交通服务系统。停车转乘(P+R)——乘客开车到车站停放车辆后,再转乘轨道交通。
公交等时线——对于某一指定的中心,该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该中心点所花的出行时间相等。路抛制——出租汽车在道路上流动招揽乘客,采取挥手即停的服务方式,方便乘客。
十四.个体交通
邻里单位——以一个校区的服务区域为单位,在其外围设置干线道路,减少汽车交通对内部的影响。雷德朋布局——把满足机动交通发展需要和解决机动交通潜在干扰的来年各种战略结合起来。特点是道路分级设置,人车分离;住宅围绕尽端路组织,排除了过境交通对居住区的干扰。行人优先区——在城市的特定区域中,排除大量的汽车交通,改建成适合行人活动的区域,以恢复其原有的吸引力。庭园式道路——通过限制机动交通的速度来保证步行交通的安全和优先通行权,从而在同一个道路空间内实现人车共存。居住环境区——由汽车交通分割而成,是具有维持日常生活需要、设施完备、大小适当、防止环境恶化的区域。道路系统具有顺序相接的分级结构。居住环境区内只布置为本区服务的道路。商业步行街——将商业街作为步行专用道路,为行人集中的商业街提供良好的环境。
城市步行系统——城市中所有对公众开放的步行空间,包括居住区、商业区等各种步行子系统。
十五、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等级结构——我国大城市道路网规划和建设采取快、主、次、支四级系统,中等城市采用主、次、9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支三级系统。
快速路——承担长距离快速交通为主,设中央隔离带,两侧不设非机动车道,但可根据情况设置辅路。不应设公共建筑出入口,人流集中地区应设人行天桥或地道。严格控制相交道路数量。200万人以上城市和长度超过30公里的带形城市应设快速路,呈“井”、“廿”形切入城市。主干路——联系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以及对外出入口,车流速度高,流量大。要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行驶,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次干路——以承担城市功能分区内部的集散交通为主,其上可布置沿街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出租车服务站等。支路——其上有较多的公共交通线路行驶,应满足公交线路和站点的布设要求,并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连。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比例。
十六、交通发展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策略。指有预见性的把城市发展方向和交通干线建设结合起来,依托大容量、快速交通系统,发展组团式城区。理念体现在:
1、步行优先;
2、集聚开发;
3、综合交通。ITS——智能交通系统。
交通模式——城市在特定的用地布局、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社会环境等条件下形成的交通方式结构,以及各种交通方式承担出行量的比重。交通一体化——交通体系内部关联的紧密,即设施平衡、运行协调和管理统一。
TDM——Travel Demand Management,为促进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在城市交通系统扩容的同时,对城市交通需求发展实行最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对城市的客、货运出行采取最具体的措施,以构成最佳的交通方式结构,避免有限的城市交通空间资源的滥用,实现城市交通供需平衡,从而保证城市交通系统快速、安全、可靠、舒适、低污染的运行。TIA——Traffic Impact Analysis,在开发项目的立项或审批阶段,分析该项目建成后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一步确定保持一定服务水平的对策或修改方案,实施补偿对策。交通影响分析阈值——规定了在何种情况下开发项目需要进行交通影响分析。
第三篇:道路交通总结
井字镇2010年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
工 作 总 结
2010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坚持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以推行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为切入点,深化“五整顿”“三加强”工作,积极开展创建“平安畅通镇”活动。在镇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落实措施,整体推进,进一步强化了我镇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平安畅通镇”活动取得较好成效。通过全面整治,目前,我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交通安全设施进一步完善;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交通秩序得到明显改善。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制度。我镇切实把交通安全宣传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制订工作计划,定期深入辖区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在交通安全“五进”宣传工作,我镇还通过建立辖区学校、行政村、社区、专业运输企业等基础台帐,按照属地负责制,对每个重点单位分别确定一名宣传联系民警,明确阶段工作重点,每月通报工作进度,加大
量化考核力度,形成了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的良好局面。
(二)抓好载体建设,丰富宣教形式。一是利用沿街电子信息屏和村务公开栏、单位、企业、学校内部的橱窗,张贴宣传挂图,发布动态交管信息及通知、通告。二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动宣传。年内,五中队组织民警多次直接与司机及群众沟通交流,宣传交通安全法规;三是努力创作宣传精品。五中队宣传民警通过加强自身学习、钻研,注重收集和分析各地道路交通事故案例及交管动态,年内分别制作了适应中小学生和机动车驾驶人的多媒体交通安全宣传文稿。
(三)大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在全镇“讲文明、树新风——2010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中,中队根据上级统一部署,通过在辖区主要路口、人员密集区设立宣传点(宣传台),拉出宣传横幅,展出宣传图板,向群众散发宣传材料,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我镇中队还在辖区主要路口及加油站、学校等重点部位悬挂13条宣传横幅,展出20块图板,集中开展了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启动日宣传活动。活动中,民警还针对辖区无证驾驶、违法停车、二三轮摩托车非法营运等交通突出问题,深入各村镇和外来人员集居区、农贸市场,向机动车驾驶人、骑车人、行人发放1500余份宣传材料,现场解答群众交通法规咨询40多人次,取得了集中宣传活动的良好效果。
(四)抓好未成年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年内,五中队认真履行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义务,二名民警作为全区未成年人法律讲师团成员,按照区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安排,以学生交通安全为课题,采取多媒体讲课、图片展示及现场演讲等形式,巡回到各中小学校开展宣传教育。各中队按照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受教育率100%的目标要求,通过普遍建立校外法制员(法制副校长)制度,开展交通安全德育基地和“交通安全学校”创建工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加强了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普法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宣传警力少。目前,大中队无专职宣传民警,现有警力疲于应付日常交通管理工作,宣传覆盖面难以向广大农村地区以及辖区众多且分散的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延伸。宣传工作处于蜻蜓点水状态。
2、民警的宣传专业技能不高。不少民警尽管具有较强的交通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但由于未经过宣传工作专业技能的培训,缺乏必要的宣传教育工作原理、技能和方法,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不了解,在实际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中针对性较差,难以引起中小学生的共鸣。
3、宣传工作缺乏连贯性和持续性。因对民警的宣传工作考评多以量化为主,不少民警热衷于追求进多少学校、发多少材料、受教育人数多少,使宣传工作难以保持连贯性。
在各类主题宣传活动中,也存在头重脚轻和浮于层面现象。
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校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情况总结
青杠塘镇新生中心学校道路交通安全
教育情况总结
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发生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为了引以为鉴,把我镇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抓实,抓牢,控制安全“零事故”。特对各幼儿园的安全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同时要求各校在抓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大教育的力度,要充分提高学校师生的安全意识。
一、要求各校组织专题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道路交通安全,是关系到每一个出行人员的安全问题的事。学生在上下学的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学生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那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增大,组织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同时又在“血的教训”面前,学生对此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各校根据目前道路交通安全的情况,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最好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结伴外出时,不要相互追逐、打闹、嬉戏;行走时要专心,注意周围情况,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他事情。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在雾、雨、雪天,最好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以便于机动车司机尽早发现目标,提前采取安全措施。
5、不要突然横穿马路,特别是马路对面有熟人、朋友呼唤,或者自己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进站,千万不能贸然行事,以免发生意外。
6、不要在马路上学骑自行车;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要骑自行车上街,上学。
7、乘坐汽车,要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上下车均应等车停稳以后,先下后上,不要争抢。
8、不要把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带入车内。
9、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手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
10、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
11、乘坐小轿车、微型客车时,在前排乘坐时应系好安全带。
12、尽量避免乘坐卡车、拖拉机;必须乘坐时,千万不要站立在后车厢里或坐在车厢板上。
13、不要在机动车道上招呼出租汽车。
14、学生不能在道路上堆放石头、棍棒等有碍交通畅行的事。
15、在道路上行走,看到过往车辆,驻足行礼。
16、在上下学回家的路上,如果遇到乘坐船只,必须是正规部门允许的,不能乘坐简易的水上交通设备。
通过以上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强调和要求,更进一步的在学生意识中形成安全第一,不能做有违纪律的事,否则会影响自身的安全。在教育过程中,同时也要肯定路队的作用,要发挥路队长在路途中的作用。
二、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管理效能
管理中出成效,管理中出效益。对于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工作,要引起全校师生的高度重视,要把安全置于首位,对学生的交通方面不了解的知识,各学校要利用集队集会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等加强宣传力度,保证学校师生对道路交通安全有更深的认识,在日常安全管理中,各班要做好班级报告制和课堂点制的落实,发现未到校的学生,及时处理相应的情况。2011年11月22日,付俊杰校长带领中心小学领导班子对全镇所辖的两间幼儿园进行了检查,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要求幼儿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
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对学生的安全管理,是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的事,对学生上放学的情况,我们已经做到了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处理突发情况,学校各班随时关注学生的到课情况,建立了家
长联系制度,若发现学生未到校,及时与家长电话联系,问清情况,以此杜绝了学生因贪玩在途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同时还对家长进行了要求,若学生因为生病或其他的特殊情况不能到校上课的,要提前向班主任请假,让学校和学生家庭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让学生的安全得到保障。
青杠塘镇新生中心学校2011年11月24日
第五篇:道路交通陈述材料
于
****年**月**日收到 交通警察:
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陈述材料
姓名,性别 民族,出生日期 身份证号: 籍贯 文化程度 驾驶证准驾车型: 领证日期 车辆号码 驾驶证号: 保险凭证号 户籍所在地(国籍、护照号): 现住地: 单位及联系方式: 经我自行请求(应交通警察要求),现将交通事故经过陈述如下:
当事人(签名捏指印):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