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优秀文章-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时间:2019-05-13 09:3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求是优秀文章-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求是优秀文章-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第一篇:求是优秀文章-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部署,最重要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一、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正确答案

中华文化向何处去,是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近代以来,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实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近代的先进知识分子曾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提出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复兴儒家文化”等发展模式,但都没能真正回答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发展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伟大历史任务。道路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关乎民族复兴的成败,决定民族的前途命运。90多年来,我们党继承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未竟的事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成功地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筚路蓝缕的民族复兴实践证明: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集中体现了党对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文化自觉。

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事业向前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了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深刻总结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等重大问题,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发展道路是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集中体现。历史证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才能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才能体现当今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正确解答,是对中华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内在地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它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政治发展道路、社会建设道路、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已经形成,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涵盖了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1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才能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用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就是要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宗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要前提、基本原则、重要保证。只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才能激发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把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根本依据;就是要坚持实践的观点,把时代的进步、生活的创造、探索的成果作为文化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目标,把群众的文化创造作为文化发展的财富。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才能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坚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就是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处理好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文化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建设这样的文化,就必须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文化更好地反映民族精神,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借鉴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使我们的文化更好地反映时代精神,更好地体现世界视野、现代品格、先进性质;就必须牢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把人民大众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文化强国之梦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和自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

会思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提高主流思想文化的引导力和整合力,最大限度扩大社会思想认同。

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根本基础。文化强国重在以文化人。公民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时代新风;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引导广大群众做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诚信风尚的追随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切入点,不断加大文化惠民的力度,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以提升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根本目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着力打造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造就一批世界级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文化优秀资源,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以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关键环节。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于形成能够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探索,倡导创新,宽容失败,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文化产品竞相涌现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使每一个人都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又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享有者和传承者。

第二篇:《求是》文章

《求是》文章——大部制改革: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求是》杂志2013年第1期刊登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署名文章:《大部制改革: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作为这一改革的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探索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力创新行政管理理念,转变职能,有力保障了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

在改革实践中,我们从基础抓起,坚持在“六个注重”上狠下功夫。

注重科学优化机构设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整合优化内设机构。将过去由十几个部门分管的行业,综合设置为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4个管理大司局,推进管理职能的有机整合。根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设置主要负责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军民结合、信息化推进等机构。兼顾信息通信网络发展、管理和安全保障的现实需要,设置主要负责通信发展、电信管理、通信保障、信息安全协调等机构。

注重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认真履行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以及指导行业发展的职责。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提出了工业转型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通信业转型发展等战略举措,狠抓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攻克“三网融合”、淘汰落后产能等难点。

注重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坚持把转变职能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微观干预,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注重增强行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全局性。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行业管理的新途径,强化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管理,努力为行业发展创造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支持受惠面广和公益性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发布等公共服务,健全行业服务体系。

注重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坚持权责一致原则,建立健全部门间协同配合机制,加强重大问题会商和沟通。充分利用跨部门合作机制,有效推动一批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的工作,促进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的衔接配套。加强部省战略合作,与23个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规划衔接、项目推进和信息沟通,确保相关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

注重完善行业管理体系。坚持发挥和利用好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统一高效融合的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按照相互沟通、协同配合的思路,完善司局职责分工,理顺工作流程。发挥地方贴近基层贴近行业的优势,依托和支持地方主管部门开展行业管理。始终把行业协会作为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支

撑,建立健全购买服务、政策征询、信息交流等机制。发挥部属事业单位和高校在决策咨询、人才培训、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注重加强机关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双向挂职交流、竞争上岗、关键业绩指标考核等形式,改善干部队伍素质和结构,适应履职需要。加强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培育机关文化,提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大部门制改革不仅精简了机构,更重要的在于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工业通信业与信息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快步前行。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内在要求,及时提出工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思路;针对一段时期内工业行业管理分散的情况,着力建立工业和信息化规划体系,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协调,不断夯实行业管理基础;着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局,及时提出重点产业振兴改造、工业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重大政策建议并组织实施。2008—201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201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5%,“十一五”期间工业领域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增长了50.1%。有力夯实了工业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地位,信息化作为现代化战略举措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加快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和集聚发展等关键环节,坚决打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业节能减排等攻坚战。“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6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从2005年的32.7%下降到2010年的30.3%,钢铁、汽车等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中西部工业占比分别提高了2.1和3.7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层次稳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26%和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切实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推动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启动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生物、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加强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工作,4年多来共复审2.4万项标龄超过5年的行业标准,制定完成近万项标准,基本扭转了长期存在的标准滞后局面,积极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TD-LTE-A(时分双工模式增强型长期演进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和军民融合。我们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军民融合的路径。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集成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切入点,推动信息技术在商务、物流、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活力。不断完善两化融合工作与服务体系,健全两化融合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初步建成,国防科技工业民品产值占比超过75%。

全力推动通信业健康发展。我们坚持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提升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覆盖能力和技术水平,努力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行业监管模式,不断推动行业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果。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农村地区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35亿户,其中移动用户达到10.52亿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64亿户,互联网网民达到5.38亿人。电信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市场格局持续改善,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有力维护了基础网络、工业控制系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保障了用户信息安全,净化了网络环境,提升了网上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支撑。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重点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狠抓工业产品质量工作,组织开展质量品牌年活动,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建立区域性、行业性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坚决查处电信行业恶性竞争、阻碍互联互通、资费违规等行为,2008—2011年电信服务综合资费水平累计下降30%左右,老百姓得到了真正实惠。

总的看来,大部门体制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力推进,才能突破制约,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

促进科学发展是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在以往政府机构改革基础上的深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目标的关键步骤,是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的战略举措。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大部门体制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着力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为促进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体制保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关键。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加大,必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扩大共识为动力,寻求改革的新进展新突破。一方面,要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积极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式;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改革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改革中碰到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核心。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把握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着力推进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加强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更加注重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和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人才队伍等基础建设,提高行业管理能力。

加强协调配合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保障。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和国外做法借鉴,搞好顶层设计,促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衔接配套。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学设计、分步实施、由简入难、逐步深化,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巩固与拓展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成果。文章来源:移动通信

http://

第三篇:发展不竭动力 强国必由之路

发展不竭动力 强国必由之路

——谈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由之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

发轫于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这场伟大变革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如果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那么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层次矛盾浮出水面,棘手问题日益凸显,推进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的:“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起来的时候少。”这些问题,绝不是因为改革开放造成的,恰恰说明有些改革还不到位,有些措施落实不够。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矛盾只能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去化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科学发展去解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破除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思想,坚决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科学化水平,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强军之路。全军官兵要坚决拥护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正确看待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关系进一步调整,自觉服从服务于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用实际行动展示革命军人服从大局、甘于奉献的崇高思想境界。同时,坚定不移地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总体部署,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适应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新形势,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新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四篇:求是优秀文章-实干兴邦

实干兴邦

总书记近来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既是历史的总结,也是现实的警示,更是对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

古往今来,凡事成于真、兴于实,败于虚、毁于假。盛唐时期的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他临死前,有人问他有什么为政经验,他只讲了四个字“崇实充实”,意思是说,为政只有崇实,国库才能充实。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正反的例子不胜枚举,发人深省。

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毛泽东同志大力倡导“实事求是,力戒空谈”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科学求实态度的统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回顾和领会这些精辟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仍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们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有效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冲击,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了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还是我们党发扬了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实干精神、务实作风,带领广大人民一步步实干出来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求真务实的风气逐步形成,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沈浩、罗阳那样务实实干的好党员、好干部。但我们也要看到沉迷空谈、不务实事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根治。有些党员干部眼睛盯着上面,身子沉在机关,脱离实践、脱离群众,听不见、看不到新情况新问题,缺少实干的本领;有的精神懒惰、思想平庸,用“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缺少创新的能力;有的不敢担当,认为照抄照搬不会犯错误,讲空话套话不得罪领导,只做太平官。如果放任这样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之风盛行,势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助长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心理和好大喜功的浮夸作风,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

“实干者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当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拒绝空谈,实干兴邦,显得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重要。党和人民的事业说到底是干出来的。科学发展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转化成实践,人民生活状况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改善,发展中的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民族复兴大业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党的十八大绘制的宏伟蓝图已经为我们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巨大的空间,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抓住这个大好机遇,“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求实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靠实干立身,凭实绩进步。以想干凝聚实干的力量、以敢干展示实干的气魄、以会干增强实干的本领,使大力气干、下真功夫干,脚踏实地干、雷厉风行干,科学施策干、尊重规律干,围绕大局干、依靠大家干,大力弘扬实干精神,让实干的氛围热起来,把实干的形象树起来。只有这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第五篇: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从精神上实现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审议了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件。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尤其是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本次会议的召开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方向,正是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从改革开发的几十年进程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正在大跨步的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过于追求物质,群体冷漠,精神的匮乏,信念的缺失……等等都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物质是生活的保障,但是精神才是生活的升华。经济兴国,文化强国,一个真正的强国不仅仅拥有高楼大厦,不仅仅是高收入、高消费,更加重要的是民族的凝聚力,民众的爱国、互爱之心和一个正确的,积极的社会价值观。经济的发展是物质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是精神的社会主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种提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90年来,不断地以思想文化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的方向,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力量,推动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马克思也曾经讲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它的文化可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这就要求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使人民群众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当然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有领先性,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民来学习,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中华文化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整个中华民族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所谓的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

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内涵。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类。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交往的广泛和大众传播技术的迅猛拓展,使得社会心理和民众素质,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力量。目前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这就预示着各种文化产品,作为社会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它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加倍地呈现。文化及其产品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因素。人们看得很清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并将继续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撑。在这中间,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形成的影响力,也会日益凸显。文化产品有认识、审美、教育等功能。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力,属于教育功能的范围。

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的行业,教育系统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

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范功能。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学校文化的创新力、软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要深刻学习和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和指导思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为“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添砖加瓦。

下载求是优秀文章-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求是优秀文章-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强国

    胡锦涛《求是》撰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下为原文: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会通过的决......

    2012年第七期《求是》文章精选

    2012年第七期《求是》文章精选 深入开展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 努力当好雷锋精神传人 雷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毛......

    党建论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共5则)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从理论到实践进行艰辛探索,......

    求是文章:直面问题攻坚克难

    直面问题 攻坚克难 —— 写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第二批部署之际 日前,中央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

    文化强国建议

    文化强国建议文化强国就是国家强大的精神状态,同时文化属于软实力不能脱离力硬实力而存在,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所以脱离硬实力的软实力不能存在,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读经典

    “文化强国”读经典 河南省西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牛正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文化强国‛的任务,这一伟大号召,将把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读书学习的积极性......

    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系列......

    专题:科教兴国 文化强国

    专题:科教兴国 文化强国 苏溪镇中九年级备课组 【背景材料】 (一) 我国科技成就斐然 1、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成功 2014年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