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方面:
1.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百位和千位,理解三位数的意义,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应用数概念和口算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3.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会对加、减计算进行验算。
4.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算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
5.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感受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
6.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已经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继续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线路图。
7.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辨认锐角与钝角。
8.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测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9.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学会对比较熟悉的事情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收集整理表格,获得有意义的信息。
10.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表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预测。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运用千以内的数、已经掌握的运算或简单的图表描述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认识一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在这些活动中继续发展数感、符号感和抽象思维。
2.通过观察物体和观察生活环境丰富对图形和现实空间的认识,继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
3.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参与收集有意义的信息并适当归类整理等活动,体验活动的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继续发展统计观念。
4.为解决问题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清楚地讲述自己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方面:
1.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社会货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初步具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极地通过各种思维活动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解决问题往往有不同的方法。
3.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反思和评价。
4.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增强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内容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初步具有愿意接近数学的态度,学习数学的愿望,学好数学的信息。
2.经历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体验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第二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会在分类的基础上,用写“正”字的法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2.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学生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学生初步体会调查所得的数据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
1.初步经历的统计过程,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调查法。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2.学习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单元教学难点: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并进行简单的预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能正确填写统计表,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分组收集和整理数据。
2.会填写简单的单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问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会分类的思想的方法,增强数据分析的意识。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
2.能正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明确统计的必要性,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进一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够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会运用“正”字记录方法进行统计。学会用简 单的统计表表示数据,并能够读懂统计表
3.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体会统计在决策、预测中的作用,感受统计的价值,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运用“正”字统计法,并能正确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4—6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简单的整理和分析数据。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3.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合作意识。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的实际问题。
4.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除法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不平均分”到“平均分”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在对比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3.注重平均分结果的表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初步感知为什么要平均分以及“平均分”的含义。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含义。2.关注平均分的过程,在操作中体会“平均分”的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含义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的例题3 教学目标:
1.重视“平均分”过程与方法,突出“平均分”的结果。2.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情况的“平均分”活动,体会“平均分”这两种情况的不同,孕育了“平均除”“包含除”的意义感知。
3.在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的活动中,学生能对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用语言描述,重视动作或图形表征到语言表征转化。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先确定每一份要分得多少再分。第 四课 时 教学内容:教材11-12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的练习,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2.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3.通过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平均分的练习,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教学难点: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第 五课 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4 除法 教学目标:
l.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渗透模型化思想。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第 六课 时
教学内容: 教材15-16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 七 课 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5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结合情境和操作,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第 八 课 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1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求出除法算式的商的方法。
2.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 法。
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3种思维模式的呈现对比中,优化出简便方法—想乘算除。
第 九 课 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例2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建立整体认知,从情境中捕捉乘、除法相关问题,在算式中铺垫“想乘算除”。
2.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运算能力。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口诀求商,了解用口诀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3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知道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能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2.在对比中形成对除法计算的整体认知,渗透对比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数量关系的分析联系平均分的办法,明确用除法解答的理由。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24-25页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巩固表内除法的计算。
2.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3.在情境中深化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26-27页 整理和复习及练习六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能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2.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旋转。4.能够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之美。
单元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5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9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经历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感受对称美并懂得欣赏对称美。自己设计图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找出、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中“完全重合”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第二课时:平移
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从现实生活的实例中找出平移现象,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3.初步感知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感知平移现象。教学难点:能找出平移现象。第三课时: 旋转 教学内容:第31页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从生活中例子中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学生的操作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旋转现象。教学难点:能找出旋转现象 第四课时:剪一剪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亲自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2.结合剪出的图形加深对图形对称的认识。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 力。
教学重点:动手剪出连续的有规律的对称图案 教学难点:能剪出旋转的对称图案。第五课时: 综合练习
教材内容:教材第33—36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2.通过练习,学生能区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3.体会对称、平移和旋转在图案中的应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教学重点: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教学难点:能区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并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4.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感受除法的现实模型,深入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单元教学重点:
1.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的例题1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目标:
1.能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预先感受方程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愿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及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用7、8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的例题2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形成用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的结构。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同时注意规律的渗透,更好的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熟练的计算能力和迁移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熟练的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利用迁移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0-41页练习八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能较熟练地进行除法的求商。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的例3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数量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把除法扩展到连续量之中去,深化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3.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从多余信息中选择有效信息,继续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与二年级上册所学的类似知识相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用除法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 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5—46页 整理和复习及练习十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能找出规律,把除法算式整理成表格。对乘法口诀 更加熟悉,并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算式。
2.熟练地使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进一步熟练掌握除法计算的技能。
3.通过练习,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联系的体会。教学重点:找出规律,把乘除法算式整理成表格。教学难点:进一步熟练掌握除法计算的技能。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 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单元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 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的 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加减、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明确乘加、乘减以及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混合运算的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例3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借助多媒体课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0页-52页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没有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2.掌握没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3.掌握带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4.学生能养成先分辨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能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结合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4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实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重视解题思路的独立思考与深入有效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交流习惯、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 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深刻理解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进一步加强对两步计算的顺序和方法的掌握。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梳理清晰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含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问题理解混合运算计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整理和复习及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回顾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系统的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系统的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学生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1.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2.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单元教学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2.理解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能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发现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初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对比等方式,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体会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不再借助具体操作,能利用除法竖式,直接想乘法口诀 寻找商。
2.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学会通过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的商是否正确。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例1—例4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检验计算是否正确。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掌握试商的方法。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67页例5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最多”“至少”的含义。
2.用不同表征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进一”的道理。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能够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语境中“最多”“至少”的含义及“进一”的道理。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67页例6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 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周期性问题的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周期性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
综合与实践:小小设计师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72-73页小小设计师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出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并将所设计的图案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能将同样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的过程中,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美,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能够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图案。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给定的图案找出基本图形,并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述物体的运动。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正确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会用万以内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同时会在算盘上表示出万以内的数。
4.结合现实素材认识近似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使用近似数的意义,进一步形成数感。
5.能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会在实际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的作用,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6.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十进位值制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同时,体验自主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
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 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单元教学难点:
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4--76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数圆点、小棒、木块等数学活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千”。
2.认识1000以内的数,并会数1000以内的数。掌握千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及千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数据信息,学生感受到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掌握十进制的关系。教学难点:体会读、写数的方法或本质。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数彩点,在活动中充分感悟1000有多大。以彩点 图使数轴直观化,进一步认识数轴,体会数序。通过填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千”及其与 百、十的关系的认识。
2.加深学生对1000这个数及这个计数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能感受到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法。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计数和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计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了解算盘的历史,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算盘的热爱。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会用算盘表示数。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82-84页例
5、例6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掌握万以内数各个数位的十进制关系,数位顺序以及简单的数的读写。
教学重点:认识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数各个数位的十进制关系及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建立“万”的概念。第5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85页例7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并且能总结出万以内数的读法。
2.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零的万以内数的读法。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86页例8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掌握万以内数的写法,能正确写万以内的数。
2.通过学习中间或末尾有0的四位数的写法,加深对数位的认识和理解。
3.结合写数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万以内数的写法。教学重点:熟练地把数和数位顺序表对应起采写数。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含O占位和补位作用)。第7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例9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素材,学生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在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类比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第8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91页例10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比较能力和估数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结合实际进行估计。第9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八10000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知道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比较、估计等有关知识,认识条理化、系统化。
2.经历复习的过程,培养数感、估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对万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比较等知识进行回忆与综合练习。
教学难点:在复习的过程中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能熟练运用数位顺序表进行写数(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数)。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95页例
11、例1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第1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96页例1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初步学会用加、减法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2.通过万以内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能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算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估算的价值,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学会用加、减法估算解决问题,体会算法多样化。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估算意识。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秤物
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单元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00—102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学生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04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学生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估量能力。3.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测策略。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推理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借助生活中简单的事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能按一定方式整理信息,进行推理;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通过游戏,能用推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推理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猜测、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单元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09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学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10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感受简单推理的35 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教学难点:培养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思考的有序性和全面性能力。
第十单元 总复习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经历梳理本学期各部分知识的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总复习,帮助学生差缺补漏,对所学的各部分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更好掌握各部分知识的重点和关键。
3.通过总复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4.通过总复习,为学生提供反思、归纳、整理、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学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
1.系统整理本册知识、并达到巩固提高。2.能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页总复习和练习二十二的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对本册教材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各部分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学生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3.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交流、合作与分享中,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系统整理本册知识、并达到巩固提高。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14页总复习和练习二十二的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表内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练习,学生能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明白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15页总复习和练习二十二的部分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玩一玩的一系列操作活动,在体会“数学上的图形运动是对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与变化的抽象”的基础上回顾轴对称图形,图形平移旋转的特点。在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经历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学生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合适单位的填写,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3.复习时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运动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数学上图形的运动是对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与变化的抽象”。
第4课时
教学内容:全册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练习二十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对全册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梳理,系统掌握本册教材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
进而达到本册教材的目标。
2.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体验知识的运用,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能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综合检测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综合检测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
36十42=760-40=640+ 60=93
一26=
600+170=2000+6000=580--570=180
-90=
350-200=7000-5000=50+130=90十
280=
800+400=66+19=720—700=1700—800=
400—80=610-30=200+50=70+160=
54+9+6=4×8+6 =4× 4×0=15--6 ×2=
二、填空。
1.写数。三百四十八:六千零八四千零
五十:
2.4075是由4个(),7个(),5个()组成的。读作()。
3.小明7:50到校,11:50放学,他上午在校()小
时。
4.按要求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64056
()<()<()<()<
()
5.在○里填上>、<或 =。
2千克○1895克200分○2小时3000克
○3千克
1分○60秒6克○6千克15角○1元
6.甲数是125,比乙数多18,乙数是()。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5个2分币大约重()。
5克5千克5米
2.一支筷子长()。20米20厘米20
克
3.一个零也不读出来的数是()。305131053150
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
()。
依次计算先算除法先算加减法
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1千克棉花和1000克铁一样重。()
2.笔算加法是从个位加起,珠算加法也是从个位加起。()
3.最大的四位数是9000。()
4.右图中有4个长方形。()
五、计算。
1.笔算。(14分)
261937951528验算:
410314268000
一 279+ 5778— 506
32.混合运算。(12分)
47-12+560-6×3(60—18)÷6
14+21÷74×9÷64×(14-8)
3.用坚式计算。(6分)
88+97+105 =247+968+8293 =
六、列式计算。
1.比5463多2507的数是多少?
2.甲数是723,比乙数少48,乙数是多少?
3.一个数减去89,得56,这个数是多少?
4.295比387少多少?
七、应用题。
1.一张桌子150元,比一根凳子多60元,一根凳子多少元?
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3,学校开运动会,二年级男生得25分,女生得18分,二年级得分比一年级多10分。一年级得了多少分?
4学校图书室有图书398本,活动课借给一班70本,借给二班89本,还剩多少本?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第四篇:二年级英语下册教学目标要求
二年级英语下册教学目标要求
一、总体描述
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形成一些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能听辨、读写26个字母,能抄写单词。能根据简单的指令做动作、玩游戏和做简单的事情。能用简单的英语交换简单的信息。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几首英文歌曲,念几首英语歌谣。能在图片或多媒体的帮助下听懂、表演和尝试阅读简单的英语小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连贯说话和进行简单的交际。在学习中善于模仿,积极参与,乐于开口、学会合作。
二、分类目标
(一)语言知识
1.字母
* 知道字母在单词中的不同发音。
2、词汇
学习本册有关交通工具、职业、场所、星期、天气、季节等话题的60个单词和词组。1.语法
初步感知一般现在时的表意功能。4.功能
能理解和表达交通方式、谈论职业愿望、提出简单要求、表达日期和文娱活动、简单谈论天气和季节
(二)语言技能
1、听做
1)能听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并做出反应(具体课堂用语见Appendix)。2)能根据简单的指令做事情如: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做手工等。
3)能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
4)能在图片和多媒体的提示下听懂简单的小故事并做动作。
2、说唱
1)会唱本册书出现的4首或以上的英文歌,能念4首或以上的歌谣。2)能模仿说英语,语音清楚、语调自然。3)能看图说单词或句子
4)能听懂和表达交通方式、谈论职业愿望、提出简单要求、表达日期和文娱活动、简单谈论天气和季节
3、玩演
1)能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
2)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能表演英文歌曲、歌谣及两、三个课本故事的情节。
3)能在情景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
4、读写
1)能按规范抄写教材中的单词。2)能认读没有图片提示的单词。
5、视听
视听简单的英语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教学节目,全学期时间不少于5小时(平均每周10~15分钟)
(三)情感态度
1.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念歌谣、唱歌曲、听故事、做游戏等;
2.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
(四)学习策略
1.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能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说英语。课外能多听、多说、多演英语。
2.注意生活中使用的简单英语,在英语与生活之间建立联想。3.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文化意识
知道不同地区天气不同。注:有*的是弹性目标。
第五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刘玲香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在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也有过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注重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余数以及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时间,我认为教师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分物的实际操作活动,并将操作和思考相结合。具体来说:
第一,通过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引入对余数的认识
在“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教材创设了“分橘子”活动,引入有余数除法。通过操作活动,学生发现:14个橘子,每盘放4个,可以放3盘,还剩2个。教师应重点提问学生:2个为什么不继续分了,使学生体会到继续分下去,每盘就不一样多了。平均分到最后不能再分了,就出现了余数。
通过实际分一分的操作活动,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除法的意义,体验到平均分的结果有两种:正好分完,不够分还有多余,从而体会学习余数的必要性,以及余数的意义。
第二,有余数除法竖式需要与操作活动有机结合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需要和分橘子、分小棒等操作过程联系起来。我引导学生:“请你们把操作过程用竖式写下来,好吗?”在学生前一节中已经学习除法竖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并引导学生结合操作的过程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第三,学生通过多次分物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结合操作活动,学生将体会到剩下的不够再分了,从而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以前我总是认为操作活动是比较“低级”的,因此总是让学生尽可能脱离操作。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实践,我才深深体会到,借助实际操作不仅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如果能将操作和思考有机结合的化,操作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操作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落实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大数的估计能力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一些数目较小的事物进行了估计,如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等。本册教材中设计的实践活动是,要求学生先估计有多少片树叶,再具体地数一数。二年级学生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估计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结合现实生活安排一些生活中需要估计的素材,按从易到难的坡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估计的方法,也使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先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会遇到需要估计的问题。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平时很少能想到用估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鼓励学生自己寻找一些素材,例如,大米,黄豆,花生,小石子。和学生一起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乐趣,掌握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估计书上的树叶有多少片。学生想到的方法有:①数数每行15片,2行就有30片,上面有7个2行,再加下面一行大约是220多片。②用同样大的正方形将这些树叶分别圈起来,看一个正方形内有多少片树叶。比如可以将它的一大部分平均分成四份,数其中的一份是50片,4份是200片,再加剩下的大约是220多片。因树叶排列太整齐,所以多数学生会说到精确值,因此,最后让学生在报纸上找一篇文章估计有多少字,使学生加深体会估计的作用。
三、提高“万以内加减法”运算技能 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册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提高万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技能呢?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向同级教师讨教。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首先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百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运算的道理。结合教材创设的“买电器”、“回收废电池”、“小小图书馆”等情境,鼓励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进行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时,所使用的方法不同。所以除了用计数器“拨一拨”和用竖式“算一算”外,还利用直观模型,通过数形结合来帮助学生理解“数位要对齐,满十进一和退一作十”的计算方法的道理。
第二,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三位数加减法笔算每分钟1—2题,在平时教学中我一直根据这个标准鼓励学生逐步达到。
第三,三位数加减法数目比较大,计算时容易发生错误,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也非常重要。在学生计算时,总是鼓励和要求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验算。
第四,设计 “森林医生”、趣味游戏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于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
第五,合理地安排练习阶段。对于新学习的内容及时练,及时反馈,因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注意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在后面单元的学习中,也适当地穿插了有关的练习。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