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江苏公共基础知识分析题文化
12月16日,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全国公映。今年以来,《秋之白华》、《建党伟业》、《你是我的幸福》等影视剧叫好又叫座,在观众心中留下浓重的江苏印象。
今年6月,顾芗捧得中国曲艺史上第6个“梅花大奖”;8月,毕飞宇凭长篇小说《推拿》获我省史上首个茅盾文学奖;江苏动漫不到10年蹿成“大个子”,原创动画产量全国第一,优秀动画片全国第一;交响锡剧《天涯歌女》融合锡剧、魔术、杂技、舞蹈、交响乐,堪称传统与先锋的一次对话„„
这只是江苏省精品生产的一个缩影,今年,江苏省文化精品生产集群发力,一批“江苏制造”的优秀作品享誉全国,江苏艺术创作走出了多年来“有高原,无高峰”的集体困境,由“瓶颈期”跃入“井喷期”,成为让业界瞩目的“江苏现象”。
在文艺创作进入井喷期的同时,江苏省的文化惠民,也在营造直抵百姓内心的幸福感,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服务百姓成果斐然。截至今年底,江苏已建成农家书屋1.7万余家,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家书屋在行政村的全覆盖。与此同时,我省还积极推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目前已覆盖全省1000多个社区和1.7万多个行政村。据统计,我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已经超过了300家,一张免票门票,换来了“零门槛”的文化公益效应。如今的江苏,在城市,15分钟文化圈遍布社区;在苏北农村,一个乡镇至少拥有一个面积达5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高水平、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包容了百姓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育文化”,江苏省文化惠民演绎出新的精彩,群众的文化创造激情和活力获得充分释放:泰州搭建了“百姓大舞台”,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剧场”;在常州,5台广场文艺演出每晚7点同时开演,市民自发成立了1000多个演出团队,老百姓成了舞台上的草根明星;徐州马庄农民乐队忙时种地,闲时演出,不仅成为田野上的明星,还经常送戏进城„„群众不仅是文化的受惠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惠民由此真正汇入文化民生的时代交响。
1.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2.在文化繁荣的背景下,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的应对之策是什么?
1.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以政府为主导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市场为主导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才能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补血”和“造血”机制,改善和发展文化民生,推动文化惠民。
2.一是加大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二是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三是增强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四是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五是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保障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第二篇:公共基础知识分析题
公共基础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总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律、行政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等五大内容。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综合分析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公共基础知识综合分析题(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要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拟新增1、18万亿元,实行结构性减税,扩大国内需求;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以实施一揽子计划为重点,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三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五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六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七是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摘自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1、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包括(ABCD)
A、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 B、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C、公平的收人分配 D、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2、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是(C)
A、基础设施 B、社会保障 C、改善民生 D、增加就业
3、要扩大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以下措施正确的有(ABCD)
A、扩大居民消费 B、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C、优化投资结构 D、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4、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提出的目标是到年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B)
A、2015 B、2020 C、2025 D、20305、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我国社会保障的基础形式有(ABC)
A、社会福利 B、社会保险C、社会救助 D、社会优抚
公共基础知识综合分析题(二)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一)在实施地方机构改革后,某省财政厅税政处人员编制从原来的7人减少到4人,实有人员4人。人 员精简了,扯皮的事少了,但该处张处长却感到事务繁忙、没有头绪,事情还是那么多,原来两个人干的活现在压到了一个人身上。因此,该处又从下面的一个县的财政局借调了一名办事员,该县财政局领导也很支持和配合。张处长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将来这位办事员离开了,还可以从其他县借调人员,既不占编制,还不用发工资。
1、该机关出现借调基层人员的现象,你认为主要原因有(BC)。
A、基层单位人员较多 B、职能转变不到位
C、管理手段落后 D、行政经费太少
2、这种借调人员的做法将会造成(C)。
A、行政管理费用的降低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职位权责不明确 D、上下级工作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3、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D)。
A、被借调来的办事员的考核由其所在的县财政局负责
B、被借调来的办事员属于聘任制公务员,不享受正式公务员的待遇
C、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减少机构和人员编制
D、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
(二)某县领导在一次全县局(科)级领导干部大会上说:“今年县财政比较紧张,有的乡镇教师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还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所以,为了节约经费开支,今后各委、办、局行政机关的工作,尽量通过会议解决问题。而且会议也是各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嘛!”
请问:该县领导的说法和工作方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会议作为各级领导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的一种方法,在现代社会已成为进行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任何行政机关都离不开会议。但会议只是行政机关工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不能滥用会议形式,以免造成会海,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滋生主义,损害国家形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1998年3月初,某县县委向该县人大会党组织和县人民政府党组织,提交了10个乡、镇长任职和免职的建议名单。该县人民政府随即将这10个乡、镇长进行任免,并以县人民政府“红头文件”的形式,发至县直属各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国家机关。该县人大会收到此任免文件后,认为该文件违背了宪法、地方各级人大和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遂建议县政府予以纠正,县政府并未引起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县人大会专门召开会议,就县政府的这一任免文件进行专题审议。会上人大会委员们一致认为该任免文件不符合法律规定,故通过了将其撤销的决定。
请问:
1、根据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本案中,10个乡、镇长应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县政府是否有权任免?
答:根据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本案中的10个乡、镇长应通过选任制方式产生,即应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因此,县人民政府无权任免。
2、该县人大会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县人大会撤销县政府的任免文件是正确的、合法的。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会有权撤销本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如前所述,县政府未经乡、镇人大选举通过的10个乡、镇长的任免决定是错误的,县人大会对县政府的“任免文件”进行审查并撤销了这一不符合地方组织法的决定,故是正确、合法的。
第三篇:公共基础知识案例分析题(十)
公共基础知识案例分析题
(十)丁某原系A市B区国家税务局副局长。B区国家税务局在征税过程中,发现管区内个人独资私营企业“腾飞”鞋厂长期偷税漏税,其法定代表人刘某对税务执法人员态度蛮横,既不配合调查,也不承认错误。经查,该企业累计偷税达50余万元人民币。税务执法人员认为刘某已构成刑事犯罪,准备将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刘某得到消息,通过熟人找到丁某,请求丁某帮忙,承诺如能不将其移送司法机关,不仅承担丁某女儿出国的费用,而且送丁某人民币8万元。丁某遂利用副局长身份,决定只对刘某作补交税款的处理,而未将刘某移送司法机关。
事后,刘某送给丁某现金人民币8万元,美元1万元。此外,丁某在任税务局副局长期间还利用职务之便将局里税收执法中收缴的罚没款6万元据为己有。
1.我国《刑法》规定的贪污罪、受贿罪的罪过形式是()。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直接故意 D.间接故意
2.丁某接受刘某人民币和美元的行为构成了()。A.玩忽职守罪 B.滥用职权罪 C.贪污罪 D.受贿罪
3.丁某使税务执法人员未将刘某移送司法机关的行为构成了()。
A.枉法裁判罪 B.徇私枉法罪 C.玩忽职守罪 D.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4.丁某将税务局罚没款据为己有的行为构成了()。
A.职务侵占罪 B.贪污罪 C.侵占罪 D.滥用职权罪
5.根据刑法规定,对丁某收受刘某现金人民币8万元、美元1万元的行为适用的刑罚是()。
A.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B.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C.无期徒刑 D.死刑
参考答案解析
1.C【解析】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产;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务,为他人谋取利益。由定义可以看出,其罪过形式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2.D【解析】由上题定义可知,丁某的行为已构成受贿罪。故选D。
3.D【解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徇私情,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刑事案件不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情节严重的行为。故选D。
4.B【解析】略
5.A【解析】美元l万元相当于人民币七、八万元,丁某收受刘某人民币共计十多万元,依《刑法》第383条规定,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故选A。
第四篇:江苏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江苏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练习
2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突出选项不定;江苏公务员C类公基还考到水利,农业,化工厂爆炸谣言,行政、民事诉讼,批复性公文写作等。六十题主观占七十分,单项选择占四十道,多项选择占十道,不定选项为十道题目。
综观历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真题可以发现,法律、公文、经济等实务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注重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这与公务员的实际工作相衔接,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国家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接触和运用的。下文江苏公务员考试网将根据历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考情,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供考生参考。
1.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质就是要树立和落实()。
A.科学发展观
B.正确的政绩观
C.正确的执政方式
D.正确的世界观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乡是()。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C.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D.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产生物质/
4江苏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练习
2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
D.相对主义的思想
5.“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正确的政绩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工作实绩上的体现。故选B。
2.C 【解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故选C。
3.B 【解析】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意识),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2 /
4物质转化为精神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所渭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是说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把认识过程第一个飞跃得到的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的东西,这也就是列宁所说的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两。精神转化为物质,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故选B。
4.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永恒发展。辩证法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思想,关于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过程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过程论的思想。过程这一范畴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生成和灭亡的不断的变化中。恩格斯曾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每个事物存在的暂时性和稳定的相对性,整个世界就是无数事物生成和灭亡过程的相互衔接以及由此结合构成的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把世界看做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做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这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故选A。/
45.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是考查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题干是一位心理学家的话,需要考生将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揭示出来。“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是说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显然,题干的意思不是讲认识的来源问题,也不是讲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是说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样将干扰项A、C、D项排除,正确答案就是B项。4 / 4
第五篇:公共基础知识案例分析题(二十八)
公共基础知识案例分析题(二十八)
甲对乙享有60万元债权,丙、丁分别与甲签订保证合同,但未约定保证责任的范围和方式。戊以价值30万元的房屋为乙向甲设定抵押并办理了登记。
1.下列关于乙、丙、丁关系的表述何者正确?()
A.丙、丁的保证都为连带责任保证
B.丙、丁对乙的全部债务承担保证责任,但彼此之间不负连带责任
C.若丙与丁事后约定各自担保乙的30万元债务,该约定未经甲的同意不能生效
D.若丁代乙清偿了全部债务,应首先向乙追偿,若乙不能偿还再要求丙分担责任
2.下列关于丙、丁、戊关系的表述何者正确?()
A.若甲放弃对戊的抵押权,则丙、丁只对甲的30万元债权承担保证责任
B.若甲要求丙、丁承担保证责任,丙、丁可主张先诉抗辩,要求甲先行使对戊的抵押权
C.甲可以在丙、丁、戊中任意选择一人,要求承担担保责任
D.若甲、戊之间的抵押被宣告无效,丙、丁应对全部债务承担保证责任
3.若甲对乙的债权已过诉讼时效一年,下列说法何者正确?()
A.乙若对甲进行清偿,则事后无权要求甲返还
B.丙若对甲进行清偿,则无权对乙进行追偿 C.甲不能对戊的房屋行使抵押权
D.倘甲催告乙还款,乙在催款通知上签字,诉讼时效将因中断而重新起算
4.若乙的朋友己与乙达成协议,由其代替乙向甲还款,下列说法何者正确?()
A.该协议在通知甲后发生效力 B.如甲同意该协议,则丙、丁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C.甲同意该协议,戊无论同意与否均应继续承担抵押担保责任
D.若甲、戊都同意该协议,甲对戊的抵押权不因债务转移而受影响
5.若戊的房屋因意外灭失,则对于该房屋抵押的30万元部分,则()。
A.丙、丁只对30万元承担保证责任B.戊须变更为保证人对这30万元承担保证责任C.丙、丁应对全部债务承担保证责任 D.丙、丁、戊应对全部债务承担保证责任
参考答案解析
1.【答案】AD。解析:未约定保证责任的范围和方式的,推定为共同连带保证,故A正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9条规定: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人以其相互之间约定各自承担的份额对抗债权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据此,B项表述错误。第20条规定: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向债务人不能追偿的部分,由各连带保证人按其内部约定的比例分担。没有约定的,平均分担。可以推出,共同保证人应先向债务人追偿,不足部分再向其他保证人追偿。
2.【答案】ACD。解析=《担保法》第28条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据此,A项表述正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8条第一款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保证人或者物的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或者物的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承担了担保责任的担保人,可以向债务人追偿,也可以要求其他担保人清偿其应当分担的份额。”据此,B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正确。该条第2款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物的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或者担保物因不可抗力的原因灭失而没有代位物的,保证人仍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承担保证责任。”据此,D正确。3.【答案】ABC。解析=《物权法》第202条规定:“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可见,诉讼时效中断是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要求同意履行义务而发生的法律事实。本题中,甲对乙的债权已经超过诉讼时效一年,乙在催款通知上签字,并不导致诉讼时效中断,故D项说法错误。
4.【答案】BD。解析:《合同法》第84条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据此,A项说法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9条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部分债务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部分的债务,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但是,保证人仍应当对未转让部分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据此,B项说法正确。该解释第72条规定:“主债权被分割或者部分转让的,各债权人之间可以就其享有的债权份额行使抵押权。主债务被分割或者部分转让的,抵押人仍以其抵押物担保数个债务人履行债务。但是,第三人提供抵押的,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未经抵押人书面同意的,抵押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不再承担担保责任。”据此,本题中,抵押人戊对未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不再承担担保责任,故C项说法错误:若甲、戊都同意该协议,戊对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仍承担担保责任,甲对戊的抵押权不因债务转移而受影响,故D项说法正确。
5.【答案】C。解析: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物的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或者担保物因不可抗力的原因灭失而没有代位物的,保证人仍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承担保证责任。因此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