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势与政策论文】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再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院校,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项系统工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集群,它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和社会主导文化一样,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对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起到良好的辐射作用,成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素质教育的强劲动力。显而易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十七届六中全会 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战略举措和主要任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分析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次中央全会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党中央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理论上的一次创新,必将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全会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也是我们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学习十七届六中
全会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饯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思想,突出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即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
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
可靠接班人。
一、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握正确指导思想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因此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充分体现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
向”的基本要求,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
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武器,是全党的智慧结晶,是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因此,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个复杂系统中的核
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志,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只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
化,既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的优秀文化,又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同时,“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尺度。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
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三个代表”的本质
要求和价值取向。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最活跃的地方,是思想、学术、文化
交汇的重要场所,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交锋最激烈的阵地。所以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各种学术观点讨论的同时,必须坚持
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认真做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决不允许指导思
想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为高校的改革发
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归根到底是建设民族精
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最
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遗产,从根本上规定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最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
想,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育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使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当前要着重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
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强化青年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
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所以,我们在构造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时,要注意民
族精神的传承,并积极探索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选择各种重要节目,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我校有着悠久光
荣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嘉庚爱国主义精神、校训诚毅精神、革命传统精神等,都值的进一步深入发掘整理,不断扩充内涵,提高宣传教育成效。学村的各种纪念场馆、校史陈列室是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陶冶
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操是不可多得的教材。学村原有许多建筑楼群的命名,也沉淀
着十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三、校园文化建设应积极体现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切先进文化的基本特质。任何一个时代都产生、孕育自己时代的文
化,任何一种先进文化都反映着社会进步的目标和方向,既是前人思想认识的升
华,又是时代精神的凝聚,既是一个批判继承前人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超
越、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
力”。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新不断加速,一个国家如果自主创新
能力上不去,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技术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大学校园是人才荟萃地方,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体现强烈的开放
性、先导性、前瞻性和独特性,以创新思想为先导,以创新制度为保证,以创新内容为核心,以创新实践为动力。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各种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途径,努力构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创新系统。在更高和更新的层次上发展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和催化剂。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校园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只要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揽全局,相信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浅谈怎样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2] 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3]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报道
[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出版,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联合发行
第二篇: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势与政策论文】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再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院校,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项系统工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集群,它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和社会主导文化一样,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对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起到良好的辐射作用,成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素质教育的强劲动力。显而易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十七届六中全会
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战略举措和主要任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分析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次中央全会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党中央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理论上的一次创新,必将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全会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也是我们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饯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突出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即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握正确指导思想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因此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充分体现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本要求,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武器,是全党的智慧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因此,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个复杂系统中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志,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只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尺度。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最活跃的地方,是思想、学术、文化交汇的重要场所,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交锋最激烈的阵地。所以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各种学术观点讨论的同时,必须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认真做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决不允许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归根到底是建设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遗产,从根本上规定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最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育和弘扬 我们的民族精神,使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当前要着重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强化青年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所以,我们在构造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时,要注意民族精神的传承,并积极探索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选择各种重要节目,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我校有着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嘉庚爱国主义精神、校训诚毅精神、革命传统精神等,都值的进一步深入发掘整理,不断扩充内涵,提高宣传教育成效。学村的各种纪念场馆、校史陈列室是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陶冶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操是不可多得的教材。学村原有许多建筑楼群的命名,也沉淀着十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三、校园文化建设应积极体现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切先进文化的基本特质。任何一个时代都产生、孕育自己时代的文化,任何一种先进文化都反映着社会进步的目标和方向,既是前人思想认识的升华,又是时代精神的凝聚,既是一个批判继承前人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超越、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新不断加速,一个国家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技术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大学校园是人才荟萃地方,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体现强烈的开放性、先导性、前瞻性和独特性,以创新思想为先导,以创新制度为保证,以创新内容为核心,以创新实践为动力。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各种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途径,努力构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创新系统。在更高和更新的层次上发展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和催化剂。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校园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只要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揽全局,相信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浅谈怎样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2] 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3]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报道
[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出版,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联合发行
第三篇: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
院系: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系
班级:
电话: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上物欲横流,利己主义泛滥,严重影响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爱国爱民的民族献身精神,艰苦奋斗的勤俭建国精神,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等,已被争名逐利者践踏弃之如泥了。要治理这个社会,法律是起抑制警戒作用的,但教育的作用更不可轻估。在教育工作中,学校的教育(包括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容忽视的。我们切忌急功近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全会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也是我们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饯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突出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即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文化建设;六中全会精神
一.贯彻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
1园精神。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好的企业文化不一定能使企业成功,但成功的、能成为百年老店的企业,一定有它独特、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除了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中那些无形的精神层面,包括优良传统、办学思想、校训、校风学风、人文素质等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连接在一起的,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尤其重要的是,全会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全面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紧紧围绕这“四个以”,以改革创新精神有计划分
2步骤加以落实。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必须学习贯彻《决定》,并结合自身实际,把校园文化建设搞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保持健康、稳定、可待续发展的可靠保证,是新形势下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三观”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要手段。
一方面,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走特色发展道路,关键在人。文化引领价值取向,文化建设显得相当重要。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在国外有180多个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大学在促进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结合到我校实际,就是要努力完成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凝聚全校力量,大力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强国不仅是在经济上的强国,还应该在文化上强国。基于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抓好文化建设是不行的。当前西方文化渗透和文化入侵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只有我们自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因此,深入学习领会六中全会的精神实质,结合学校文化建设的实际,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全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主力军,是刻不容缓的。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例如,要大力加强校风建设,要1
2引自百度百科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十个要点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特色和品牌意识;要加强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要整理校训、校徽、校歌、校史,提升学校的文化传播综合能力;学校党委、总支和直属党支部等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治学、文化治系,要把这一认识变成决策。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凝聚及导向作用。以崇高理想塑造大学生,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而奋斗理想,将学生爱国之情转化为立志成才效国之行;以高尚精神鼓舞大学生,建设好高校的校园精神家园,在师生中深入有效地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精品活动引导大学生,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不是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因此,我们因适当的走出课堂,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建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领域宽、品位高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和文化素质提高提供空间与舞台。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规范约束作用。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个体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与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产生一种自我完善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使之自觉形成一种学校“规范”和“软约束”的效果。加强大学校园文化“扬善弃粗”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讲应是对社会消极文化的剔除,对积极文化的摄取。当今的学生对多元文化信息的来源、判断和选择上,存在着对采用现代手段的各种游戏的迷恋倾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优质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充实、吸引他们,这必将使他们对文化的心理渴求得到合理满足,青春活力得到合理耗散,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得到逐步成熟,从而抵制和排斥各种消极逆向的文化的侵蚀。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了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例如,在教室里、走廊上悬挂学校优秀师生创作的书法、绘画等作品,让大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组建校“小记者团”,创办校刊、校报,及时报道学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只有坚持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七届六中全会清晰标定了文化在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中的历史方位,深刻凸显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全面学习贯彻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实证分析——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不断上升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暴力违法犯罪案件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当前大学生的暴力违法犯罪案件,除了具有暴力案件本身的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以及手段残忍等特点外,还明显地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暴力违法犯罪
在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件中所占比重较,约占30%。如,上海市2005—2009年所查处的503名违法犯罪的大学生中,暴力违法犯罪者140人,约占28%。第二,犯罪种类多样,在大学生暴力违法犯罪案件中既有轻伤、寻衅滋事等一般违法犯罪行为,也有杀人、重伤、强奸、抢劫等严重犯罪行为。暴力违法犯罪的所有形式几乎都能见到。第三,近几年发生多起重大恶性案件,大学生所实施的情节特别恶劣、危害特别严重的暴力违法犯罪案件屡见不鲜。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案、浙江大学的周一超杀害二名(致一死一伤)政府官员案、长沙医学院女大学生李爱娟将同学连砍62刀致其6级残疾案、2011年药家鑫“激情杀人”案等,都曾轰动一时。
这些案例以及数据无不令人唏嘘,代表着知识、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复兴祖国的历史重任的大学生们是怎样沦为暴力犯罪甚至杀人狂魔的呢?这既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形象,又对高校优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也是当代教育需要反思的问题,大学生基本道德观的缺失,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生命缺少虔诚的敬畏,这难道只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吗?网络世界的低俗、淫秽、暴力因子充次其间,社会上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勤奋上进的思想根基,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和扭曲,促使和诱发了部分大学生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学教育不应该是“解惑”,而应该更加注重“传道”。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决定》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我们也应自觉净化网络,做无愧于人民的文明传播者,为肩负祖国历史重任的大学生们营造一个更好、更健康的网络环境,还其一个学术氛围浓厚、有着优良校风的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1]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浅谈怎样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2] 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3] 药家鑫案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4] 大学生犯罪分析
第四篇: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2012/6/2
3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这一论断充分阐明了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德先导性作用,阐明了改革创新对于文化发展的特殊重要意义。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教育正是文化的一个方向标,教育需要创新,教育需要改革,对于高校来说,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十七届六中全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
六中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当前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觉得高校可以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树立校园精神,培养校园文化个性
校园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同时又是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的地方,把握好这一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在广泛开展面上思想教育的同时,充分注意到校园这一重要文化载体的教育作用,将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并把它作为课题来研究。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良好的校园精神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作用。学校将树立鲜明的校园精神作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努力培养校园文化个性。假如今年是建党90周年,在学生中可以开展以“弘扬爱国精神,唱爱国主义歌曲”为主题的唱红歌大赛,激励鞭策师生在爱国精神的引领下健康成长。学校要把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办的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吸引广大学生参加。其他各项校园活动的方案要精心设计,活动的内容要积极健康,活动的形式要活泼多样,活动的管理要严格规范,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我校校园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为了使校园精神深深地烙在师生们的心中,我们可以每月整理几十条名人的砺志格言,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大型主题活动展现出校园文化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们要明确校园精神的激励、鞭策作用,团结合作、催人上进、促人成才的良好校园氛围,才会更好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二、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我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塑造什么样的人,校园文化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是无形的、持久的。因此,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重视学科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以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好校园文化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制定正确的制度政策,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真正树立起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
三、将办学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建设个性鲜明、品位高雅的高校校园文化。
放眼全球,凡让广大学子心驰神往的高校,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高校,如注重学术的牛津大学、倡导实践的麻省理工大学等。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和我校自身特点、办学传统、历史渊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突出特色。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倡导 “崇德尚学、陶冶成器”的校训精神,充分展示陶瓷特色,做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中突出精神文化,加强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水平。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校校园文化。
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独立自由精神、宽容精神、超功利精神等;人文精神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高等学校要造就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型人才。高等学校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为大学生才能和智力的发挥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通过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要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开设人文
方面的课程和讲座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五、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廉政文化
在“文化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可以开展以“畅游浩瀚书海,品悟名人精神”的系列读书活动,开展读书活动,给学校、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为学校内涵发展找准了支点,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平台,为学生腾飞坚固了基石。
此为,我校校园环境优美,花草树木搭配适宜,美化环境同样也会衬托出校园文化,例如,教学楼内外贴挂有古今中外的名人读书名言宣传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定期更换;学校图书馆全天开放,有助于师生随时随地去借阅自己感兴趣的图书。所有这一切,令书卷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书香的芬芳溢满校园,为师生共同徜徉在书的海洋,浸润书香创设了浓郁的沈理工书香文化氛围。
六、发扬学生干部廉洁精神,树立良好典范
在学校党员干部中开展“廉洁从政、率先垂范”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提炼一句廉洁从政格言”、“阅读好一本有关倡廉敬廉的书籍”活动。学习革命先烈、党的好公仆时刻心系群众利益,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两袖清风的崇高品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和反腐防变的自觉性。坚持自觉落实廉政思想于工作之中。在廉洁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中突出学生这个主体。我们树立了廉洁文化从学生抓起的理念,把廉洁文化融入学校活动中,把诚实守信、廉洁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党团活动、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廉洁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总之,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可以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掌握与廉洁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形成廉洁高尚和自觉遵纪守法的观念;青少年的廉洁教育加强了,对于反腐倡廉工作乃至净化整个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根深叶茂,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来与坚持不懈地改革创新;迎着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建设赋予深厚文化内涵的和谐校园的征程中,只要我们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一定能够创新校园文化的新辉煌,让师生充分感受到文化生活的美好,处处浸润在健康的文化氛围和艺术熏陶之中。
第五篇:深入贯彻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我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1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任何社会要稳定发展必须要有价值体系来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意识形态当中,起着引领作用。党提出要优化虚拟社会,建设好网络文化,重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虚拟社会当中的引领作用。
2007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
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从试点向全面铺开发展,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整体上市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促进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同时,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目前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借鉴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采取了先试点、再推广,逐步推进的方式,具有渐进式改革的显著特点,是符合国情的做法。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文化艺术的特殊发展规律,认识到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需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需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