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届可是圣诞节流行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没落啊
可是圣诞节流行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没落啊!比如春节什么的,绝对比圣诞更热闹..........当然,我也l觉得现在各种文化已经没落了,什么诗词,戏剧,包括各种名人,你现在提到屈原孔子什么的,好像每个人都很有把握,对他们了如指掌,实际上大多数的人也就了解一点皮毛。还有很多有名的诗词,古人都能倒背如流,现在的人连哪句话出自其中都弄不明白......其实每次有人发出类似的感慨,我都很不好受,觉得祖先为我们积累下来的财富正被我们一点点丢弃。
个人认为是正在没落中,外部文化入侵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最根本的是文化断代问题,古典文化正逐渐地脱离人们的现代生活。从某种意义上将,我们那些古典文化是有些过时了,但是更危险的是,我们难以从古典文化中发扬出其现代性了。个人认为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加工和发展。单单以一些复古的艺术形式来博取外国的注目,那就是对于文化的修饰,其实并不真实,因为那些东西不和年轻人的口味。
但是从古典文化中挖掘其现代性,方法最为重要,许多人假意从古典中取材,带着功利的目的,结果弄出来的都是不伦不类的东西。
外来文化侵蚀年轻人太严重了,以至于忽略了传统文化,现在的复古活动只是一小帮人,无法留住不断变化着的人心和争取大部分年轻人的支持,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1、我给土地开的工资是一涨再涨,但是这门手艺学起来又脏又累,徒弟们都不愿意干。——怀玉石刻技艺传承人陈文武
2、胡同是建于北京紫禁城周边的狭窄小路或小巷。它是北京四九城的标志,也是北京文化的体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胡同遭到了破坏,飞速消逝在高楼大厦之间,只剩下星星点点的孑遗。假如有一天,北京的胡同消失了,世人恐怕再难承认,这是一座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都。——《黄有维水彩画作品选》序言
3、源远流长,吴桥杂技展新颜。11月3日,第14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河北艺术中心落下帷幕。开幕以来,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杂技艺术家同台竞技。吴桥杂技节系世界最著名的三大杂技赛场之一,有着“东方杂技大赛场”的美誉。
4、“王致和”始创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地道的“中华老字号”,历经300多年而不衰,且越做越红火。现如今,有青方、红方、白方3大类20多个品种的王致和腐乳,不仅享誉国内市场,而且已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远销美国、欧盟、韩国、日本等国家。
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2、《扬子晚报》报道,今年57岁的何龙珍倒退着走路,不时侧身看前面的路,双手紧握着95岁高龄的盲人老母亲金招娣。为了让母亲走的舒服,何龙珍已经用这个姿势陪母亲走路20多年了。
3、2011年4月1日晚,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搭乘航班从日本返沪的男子汪某到达不久,就与前去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焦点是关于学费。当时,汪某从托运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顾某连刺9刀,导致顾某当场倒地昏迷。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世界四个文明古国中产生的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唯一仅存下来的文化体系,它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遗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讨论至今,对何为“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严重的障碍。关键词 中国 传统文化 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现象,我国哲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各界人士都致力于研究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大量的著作、论文来立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甚为热门。不过我认为要想研究好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明确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通过对一些专家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我是收益匪浅,富有启发性。在此,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中的“中国”这两个字眼来看,“中国”指的是我们民族文化形成的摇篮。在古代,中国与“中华”、“中夏”、“中土”、“中州”含义相同,最开始是指天下之中央,后逐渐延伸为统治所及的区域。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这其中包括两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中国汉族的文化,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汉族文化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尽管在当时看来不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还是中国汉族文化都分别视彼此为异质文化,但他们在冲撞中不断的交融与同化,共同成为了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战国时赵武陵王效法“胡服骑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汉族文化自始至终都居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化虽然受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仍然保留并继承着本民族的文化,并不是一味的吸收、同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忽略它。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还包括像佛教文化这样的异质文化等,关于这一点后面会有涉及。
其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这两个字眼来看,所谓“传统”,如果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度规范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些在中国世代相传,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必须是因其有价值,具有生命力而得以保存下来的文化,并不是在历史上出现过所有的文化都称之为传统文化。春秋时期,文化、思想发展的是虎气腾腾,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可流传下来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又剩下哪几家了呢?可见那些在古籍中记载,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化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历史学的角度诠释,“传统”是指在历史的基础上稳定起来,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但他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毫无改变的保存着并传给子孙后代,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传统是需要在稳定中延续的,不过没有发展与变迁就谈不上传统了。不论在哪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都能够吸收当时文化之精华,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就如袁行霈老先生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潭死水,它宛若滚滚不尽的江河,不断吸纳支流,或直或曲,或急或缓,或涨或落,变动不居,只有不断以新的形态代替旧的形态,才能永葆青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是典型的例证。在两汉之际,佛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时期的排斥、磨合、同化,最后在中国扎下根,为广大中国人所普遍接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传统”与“现代”是相对应的。不过有一些人还没有把传统与现代化衔接起来,总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是不相干的,互不干涉甚好。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极为不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砍掉了一个民族的根,还如何枝繁叶茂?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牛顿所说的“巨人的肩膀”,我们要想看的更远,做的更好就必须站在这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肆意的践踏巨人的肩膀。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存在着一些糟粕,比如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和家长制,不重视时间和效率问题等;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整理,使之成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有益资源。就如《甲申文化宣言》中提到:“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是放射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所以我们决不能做到像民间流传的那句话“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况且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是一个消灭一个,一个取代一个的关系,必须是新的文化注入,过时的文化淘汰,有一个扬弃的过程,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关键所在就是要自觉的主动的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我们要继续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调整和摒弃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从而建设起适合社会发展的新文化。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行、思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观赏名胜古迹,朗诵诗词歌赋,欣赏琴棋书画……关于这一点不论我们喜不喜欢,承不承认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始终以自己的言语,行动和思维直接或间接的显示出这个传统或优或劣的特色,包括人民的衣食住行,人际关系,价值观等。譬如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以对方的职务作为称呼,像刘局长,李处长,孙主任,用这些称呼来明确身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思想。还有平时我们讲“非礼勿言”、“祸从口出”,这是与中国传统的专制思想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再说近一点的2003年非典时期,2008年的抗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度难关,这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然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不论何时何地,他都在制约、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