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09:3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监督计划安排,5月份,教科文卫工委在人大常委会黄丽萍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此次调研,走访了八都、安仁、查田、屏南、城北、锦溪、西街等乡镇(街道)和西新、水南社区,重点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解。调研期间,听取了市文广新(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并召开了部分代表、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村干部及文化示范户等座谈会,实地察看了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重视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政府加大投入,以青瓷创意基地及三馆建设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投资2.5亿元的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已被列入省级文化服务业集聚园区;市青瓷博物馆7月份将对外开放;2700㎡的文化馆、4900㎡的图书馆、5000㎡的剧院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即将竣工并投入使用;17个乡镇街道文化中心已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于2009年全部完成,广播覆盖率达98.13%,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73%,全市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

(二)群众文化活动日趋丰富。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市政府面向基层,立足本土,通过“演出进社区”、“电影进农村”、“图书送学校、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器材进农村(社区)、辅导乡镇、村、部门开展各类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实现“乡乡一台戏”,带动了群众性文体活动的蓬勃发展,如城北乡东书村自娱自乐,每年举办一台元宵晚会;查田、八都等乡镇群众自发组织,发展壮大腰鼓队、军鼓队,并参与各种活动,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政府每年还举办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青瓷宝剑节、端午龙舟赛等,为城乡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提高了龙泉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政府狠抓文物法规的宣传,不断增强公民保护文物的意识,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机构、充实人员,落实专项保护经费,努力挖掘整理龙泉区域特色文化,及时有效地抢救、保护大窑龙泉古窑址,确保了大窑枫洞岩的文物安全,并对外开放。目前,全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2人,并对传承人给予政府性特殊津贴。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公共文化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对文化事业发展缺乏明确的目标要求和科学的规划引领、政策指导,文化工作缺乏

相应地考核激励机制;部分基层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目标不够明确、工作思路单一,文化活动的开展局限在应付上,责任落实不够到位。

(二)农村文化重建设,轻管理现象突出。在“十一五”期间,各乡镇为积极创建省“东海明珠”、丽水市“山花乡镇”工程,除查田、安仁镇外,其余乡镇街道文化中心均建成并通过验收,农村文化设施有了较大改观。但是,由于后续投入乏力,缺人员、缺有效的管理机制,使已建的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个别乡镇为了争取上级的建设资金,采取借用场所、设备、书刊、乐器等办法应对上级验收,一但通过,文化阵地便挪作他用。目前,全市仅有3个乡镇文化中心能正常对外开放(屏南、住龙、塔石)。社区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滞后,尚未达到上级要求,有村级文化室的大多也只是应付上级检查挂挂牌而已,未发挥应有作用。

另外,市级新建图书馆即将投入使用,现面临着藏书量不够、人员紧缺等困难。

(三)文化人才队伍有待加强。当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健全,但是文化服务队伍削弱:一是年龄老化、人才缺乏。受体制改革、编制、职称等因素制约,人才引进较为困难。二是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弱化。由于前几年乡镇文化队伍体制改革、事业干部竞聘上岗及近年来的工作调动等,很多长期在乡镇从事文化工作、有丰富农村经验的专职干部调离了文化岗位,使文化队伍人才流失,管理机制不顺,文化员身兼多职,不能专职专用.目前,小梅、八都、上垟等乡镇无专职文化员。三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农村许多文艺爱好者“进城打工”、“外出发展”,使农村文化活动参与人少、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地传承;四是政府对村级文化示范户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其作用难以较好地发挥。

(四)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不足。由于我市地方财政困难,加之法律法规对财政用于公共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缺乏刚性指标,虽然近几年政府对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但对软件投入相对不足,市财政基本上只能保证人员工资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转,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尚未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加之乡级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甚少。乡镇文化阵地虽然创建,由于缺少购置、管理、维护等经费,导致大部分乡镇文化阵地设施匮乏、陈旧,运行困难,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难以保障农村群众均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三、几点建议

根据《浙江省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和丽委办(2008)6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公共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力创文化先进市。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政策体系。市政府要按照省市有关文化建设总体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领导,将公共

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建设考核机制,适当提高综合考核中的比例;对农村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着力提高其使用率,从而推进我市的公共文化建设迈上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二)多措并举,切实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建设的服务内容,加强文化服务队伍尤其是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有文化专长的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理顺乡镇文化人员的管理机制,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员队伍,做到有职有岗,有位有为,确保专职专用。要建立以培养、实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加强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充分发挥市文联、基层文化骨干、文化示范户的作用,鼓励、支持各类民间文化协会、文艺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业余文化队伍。

(三)多方筹措,增加投入,确保公共文化持续发展。公共文化纯属社会公益性事业,要加快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多渠道筹措,解决经费紧缺问题。一是政府要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设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专项基金,为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经费保障;对图书馆所面临困难应高度重视,确保新馆顺利对外开放。二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三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学校、企事业单位现有文化体育等设施设备,有条件地采取多种方式对外开放;农村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等网络,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文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同时,对村级(社区)文化室、文化示范户采取政府补助、部门结对扶持等形式,促进农村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龙泉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

2010年6月20日

第二篇: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应该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9月份,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围绕市政协第三季度常委会议主题,组织专题调研小组,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XX市基层公共文化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大公共文化投入,优先建设关系人民群众切

身利益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大文化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有力促进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基层文化建设进入了强力发展的新阶段。20XX年11月,XX市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目前,全市现有市、县(市)区级图书馆13座,图书馆从业人员277人,图书总藏量万册;现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座,县(市)区文化馆12家,从业人员271人;现有街道和乡镇综合文化站143个,从业人员505人;现有村级文化大院210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60个、行政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2100个。全市共有专职文化队伍9299人,农村行政村各类文化管理员3608人,有盘鼓队、舞龙队、舞狮队、秧歌队、军乐队、健身舞队等业余文艺团队876个,现有文化志愿服务队伍300余支,文化志愿者4万余人,业余文化活动爱好者48万多人。

二、近年来XX市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切实加强领导,把建立完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政府主要工程来抓。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在抓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把文化建设作为实现率先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作为打造文化郑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鼓励和支持建立公共文化体系和文化创新体系,为文化活动开展开辟场所、提供条件。切实加强全市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把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系作为一件大事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内容,20XX年至20XX年连续七年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

程,仅此一项就投入建设资金1亿多元,加上图书馆、广电中心、群艺馆、共享工程等项目总投资达10多亿元。还制定了切实可行、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具体措施,并认真督导落实。先后下发了《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文化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共XX市委办公厅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XX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XX20XX年)》、《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管理工作的规划》、《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及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办事处、标准文化站、示范文化大院、示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和评比验收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特别是20XX年,我市经过积极努力,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经过两年创建一举成功,这都使全市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得到完善,提高了全市的文化品位,在XX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郑州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

近年来,XX市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针对文化阵地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阵地建设新机制、新方法,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中心工作,全市文化阵地建设亮点纷呈。

1.立足长远,打造省会公共文化设施新亮点。

一是建设XX市图书馆新馆(XX市民文化中心)。该工程被列入XX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之一,于20XX年9月19日开工,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72283平方米,投资6亿多元,设计总藏书量240万册(件),目前已投入试运行。新馆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功能,是以图书馆基本功能为核心,融学术交流、文化活动、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于

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它以其开放性、多功能、综合性等特色,成为XX市集文化资讯、文化交流及配套服务等于一体的现代文化公园和市民文化中心。二是装修改造群艺馆新馆。20XX年,市委、市政府确定将XX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改建为群众艺术馆。新馆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投资2400多万元,20XX年6月18日改造竣工,对外开放。改造后的XX市群众艺术馆以其毗邻XX市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河南省图书馆和绿城广场等地理优势一举成为XX市群众文化的新地标。三是注重横向结合,上下联动,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家书屋建设等惠民工程。将文化共享工程与广电、电信部门建设的村村通工程结合起来,与组织部门开展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教育部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结合起来,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核心,市政府共投入建设经费490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

享工程郑州支中心,并实现了与组织部党员远程教育网对接。建成了县(市)、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完成了2100个行政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升级改造。20XX年、20XX年连续两年把村村通工程列入政府 十件实事,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强化无线数字电视信号覆盖,使50多万农民群众提前享受到48套高清数字电视节目。先后建成农家书屋2100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有力地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意识,促进了农村地区文化发展。

2.加强指导,促使县(市)区两馆一站达标创先。

近年来,我市将两馆一站建设纳入了全市跨越式发展文化重点项目和XX市国家文明城市创建体系。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县(市)区两馆一站建设强力推进。全市11个县(市)区的两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比如,XX市投资近2亿元,建成总面积3万平方米,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大剧场为一体的文博中心;XX区在规划新市民文化服务中心的同时,投入150万元对两馆进行了重新装修;XX区专门拿出200万元租用和装修了新图书馆,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功能。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六有,即有文化活动室、有图书阅览室、有电子阅览室、有村史村情墙、有乡风民俗墙、有崇德尚贤墙、有美好家园展览墙。

3.示范带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开创新局面。

近年来,我市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级文化建设。先后投资2240万元,建成标准化社区文化中心560个,覆盖率达到 92 %;投资8400万元,建成标准化村文化大院2100个,覆盖率达到95%。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搭建了良好平台,提高了公共文化的影响力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

数。

(三)强化管理,创新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能力。

近年来,XX市在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狠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以科学的管理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一是在实现优质免费开放上求高效。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都建立了完善的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开办群星讲堂、公益舞台、公益展厅、公益讲堂,为未成年人搭建梦想舞台,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服务,为智障群体提供定点服务,使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二是在建立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上求均等。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群众受益的思路,市、县(市)区政府每年共同采购1000场优秀舞台艺术剧目,进学校、进工厂、进乡村、进

社区,让人民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欣赏精彩的文艺演出。三是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格管理上求转变。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主动融入到社会化网格管理之中,充分利用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管理信息平台,构建基层文化服务与管理的有效衔接,从源头上缩短公共文化服务距离,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均等、便捷服务。

(四)坚持品牌带动,百花齐放,积极传播公共文化服务正能量。

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用特色文化品牌引领带动,进一步提升郑州都市区文化形象。一是精心雕琢专业艺术品牌。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先后荣获中国舞剧最高奖荷花奖金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等多个国家级奖。豫剧《斗笠县令》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一等奖;舞蹈《牵手》、《母爱同行》、《手舞四季》,河洛大鼓《劝人

要有好心态》都荣获文化部群星奖。二是持续培育群众文化品牌。多年坚持开展欢乐中原魅力郑州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城乡联动,周有安排、月有特色,成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围绕政府三大主体工作开展的情韵郑州四季风,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广受好评。绿城读书节,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有力地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开展。三是创新打造区位特色品牌。XX区以舞蹈为主题,打造的金水都市舞蹈节在国内外有名气、有影响。去年,XX市委宣传部与中国舞蹈家协会签订战略协议,将活力金水炫舞世界 街舞大赛提升为中国郑州国际街舞大赛,永久落户郑州;XX区礼乐中国、管城、惠济、高新区民间文艺展演,XX市象棋艺术节,新郑周末大家乐,中牟西瓜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保护与利用并重,力保我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传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市文化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初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完成了第一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普查出非遗线索近10万条,其中可以立项的有价值的5000多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市政府已先后公布了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9人。截止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0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处(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1处(XX市XX区金沙泥艺术展示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处(XX市鲁庄镇小相村狮鼓文化传习

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社会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日益增强。

(六)树立人才支撑意识,着力锻造素质过硬文化队伍。

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适应岗位,分层轮训,管好用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升级版。每年组织各类文化培训活动,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是打造百支特色文化服务队伍。充分发挥我市文艺骨干和特色团队作用,组成一百支器乐、舞蹈、声乐、戏曲等文化服务工作队,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开展经常性讲座、展演,定期参加全国、省、市各种文化赛事,带动基层群众自觉参与。目前300多支民间、企业、高校文艺团队,成为我市基层文化活动的领头雁。二是组织千名文化工作者进社区。建立了XX市文化工作者人才库,每年制定进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方案,先后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进入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达千余场,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专

业化和经常化水平。三是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20XX年8月,成立了XX市文化志愿服务中心暨县(市)区文化志愿服务分中心,出台了《XX市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志愿者队伍活动管理,目前全市有4万多名文化志愿者经常活跃在公共文化服务第一线,出色发挥了桥梁纽带和示范带动作用。20XX年XX市被国家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优秀单位。

三、目前XX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

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单位大多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加之个别地方领导重视不够,后续投入不足,造成我市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现状与经济增长速度和实际文化需求难成正比,特别是社区与社区、村与村、城市与农村间的不平衡发展态势尤为明显。

(二)重视硬件建设,忽视后续管

理。

近年来,我市高标准新建了一大批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民生工程,建成后由于后续管理跟不上,尤其是管理机制问题和管理人员待遇问题,制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已建起基层文化服务设施闲置,不能充分持续地发挥作用。

(三)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文化设施建成后,缺乏懂专业、会管理的文化人才,一些乡镇(街道办)文化站人员还不够固定;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人员未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

(四)公共文化投入不足,难以满足需求。一是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欠账较多。由于大部分基层对文化建设经费没有硬性规定,乡镇(街道)财政普遍没有基层文化预算,基本上是临时任务临时拨,导致财政投入普遍不足。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群众文化活动等项目资金难以落实。另外,文化设施缺乏长期持续的投入,文化设施更新与管理能力不足。尽管近年来加大了硬件设施的建设,投资兴建、改建了不少文化设施,但文化设施建设总体水平落后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二是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不能满足活动需要。随着群众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活动场次越来越多,表演形式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很多单位迫切需要固定的群众文化舞台和更多的群众文化场地,一些单位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因为没有固定舞台和无法安装节目演出必需的灯光、音响设备,只能被迫删减高质量的节目。要举办较大规模的活动时,因为场地限制不得不压缩规模,达不到活动预期效果。三是村级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转经费尚未列入财政预算,导致经常性的文化活动难以保持。

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我市目前正在实施的社会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管理工程,搞好其各个环节及内涵的事前设计至关重要。农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精细化管理的末梢神经部位,抓好其公共文化建设的事前制度设计尤为重要。它关乎社稷民生、关乎社会和谐、关乎全市五个文明建设。因此,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针对此次调研中发现的我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将农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达标建设纳入全市社会精细化管理工程,纳入全市十三五社会发展规划。可以先在XX区、XX区社会精细化管理先行先试区域中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在全市推广。

(二)要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要求,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扩大公

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确保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等资金需求。建议设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市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保护经费、社区(行政村)文化活动经费和文化专干工资等尽快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同时积极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文化经济政策,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兴办基层公益文化事业。

(三)要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公共文化队伍。一是各级政府应出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基层文化工作,充实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文化队伍,改善队伍结构。二是积极推进文化行业从业资格制度,逐步在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人员等文化机构实行

职业资格制度,做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三是尽快将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监督管理体系,纳入我市正在实施的精细化建设架构之中。建议参照农村卫生所的做法,由政府财政出资每月对上述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劳动报酬),并纳入财政预算,以确保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能够安心岗位,专职专干,履行职责。

(四)要切实加强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借鉴XX市等国内先进地区的成熟做法,结合我市智慧城市数字化建设,建设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能服务平台。XX市已率全国之先建成了文化上海云平台。该平台已纳入上海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将于2017年6月之前做到80%的上海文化场所都能在网上一目了然,并且覆盖到60%人群的掌上手机、平板电脑等。我市也应该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使全

市处于物理状态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基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真正覆盖全市每一地方的人群,让广大公众各取所需,随时享受服务,从而保障他们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

第三篇:福州市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福州市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06-7-21

根据福州市委、市政府和省文化厅及省市有关部门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的要求,福州市文化局组织专门人员组成调研小组,在各县(市)区文体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深入各县(市)区农村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福州市农村文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市农村文化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体系建设己初具规模。

1、文化馆建设

福州市本级和五区八县(市)都设有文化馆(群艺馆),共有编制119人,其中:市群艺馆25人,五城区38人,八县(市)56人;实际在职147人,其中:市群艺馆23人,五城区53人,八县(市)71人。市本级及全市各县(市)区共有文化馆舍面积24215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3400平方米,业务用房6877平方米,出租5640平方米。市本级及全市各县(市)区年财政拨款353.51万元,年业务收入11.06万元,年馆舍出租收入74.25万元。设备总值210.28万元。

2、图书馆建设 福州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图书馆共有编制129人,其中:市级二个馆(市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45人,城区四个馆(鼓楼区未建)26人,八县(市)58人;目前实际在职人员165人,其中:市级二个馆62人,城区26人,八县(市)77人。现馆舍面积30826平方米,其中:市级6000平方米,城区3632平方米,八县(市)21194平方米。馆藏图书量共计308.86万册,其中:年新增藏书94912册,年新增报刊3870种。年读者数88.94万人次(城区53.69万人次,县(市)35.25万人次)。年图书流量110.24万册次(城区67.77万册次,县(市)42.47万册次)。年财政拨款521.9万元,其中购置书报费214.85万元(图书177.07万元,报刊37.57万元)。

3、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建设

福州全市现有乡镇(街道)190个,其中乡镇154个,街道36个(全市共有2383个行政村、408个社区);已设有文化站(中心)171个。各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编制208人,实际在职291人(正式266人,临时或兼职25人)。各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站舍总面积36324平方米,其中:文化站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占9%,300-500平方米占8%,100-300平方米占18%,100平方米以下占65%。

近年来,由于我市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村人民群众,对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影片和科普书刊、图书等的需求日益强烈,各级党委、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批新的县乡文化场馆、文化中心设施相继建成,使我市农村文化设施具备了一定规模,为我市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

2005年1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正式启动了我市的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程,市领导亲自主持召开“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重视这项工作,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就此拉开序幕。根据国家、省文化部门的统一部署,我市积极投入到申报第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推选工作,经过精心挑选,我市推荐的闽剧、福

州评话等八个项目全部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全部被省文化厅报送文化部参加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角逐,在己公示的第一批国家级代表作保护名录中,我市有闽剧、福州评话、尺唱、茶亭十番音乐、寿山石雕刻技艺和脱胎漆艺等六个项目入选,入选数量位居全国27个省会城市之首。

为配合己逐步展开的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各县(市)区大力配合、支持下,我市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的材料收集、展板制作和布展等工作,使“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在2006年元旦如期展出。所有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己取得的初步成果,为我市做好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罗源县是我市畲族聚居点,畲族文化和民俗文化是该县文化工作的重点。他们根据民情风俗的特点,以乡镇文化站(中心)为依托,在城乡建立了四个畲族文化活动点,利用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乌饭节”举办“畲汉一家亲”联欢活动,通过展示畲家特有的风俗习惯、畲歌对唱、畲拳比赛等来弘扬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

(三)农村文化活动得到培育和发展

1、我市各县(市)专业闽剧团在创作、演出有一定艺术质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闽侯县、连江县、平潭县等专业闽剧团创作、演出的《红豆缘》、《凤凰蛋》等均在全国获奖,他们长年坚持在农村为农民群众演出戏曲,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据统计,全市9个县级专业闽剧团每年在农村演出三千多场。

2、各县(市)文化部门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相继成立了业余文艺团体,如福清市文化馆艺术团、长乐市海滨邹鲁艺术团、闽侯县茉莉花艺术团、闽清县瓷乡艺术团、平潭县海坛娃艺术团、罗源县小螺号艺术团等,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创作、排练富有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乡村、海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3、改革开放以后兴起的民间职业剧团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据统计,全市现有民间职业剧团130多个,年演出三万多场,解决就业人员近万人。

4、一些县城和集镇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的销售(出租),文化艺术培训、网吧、文艺茶社、台球室、歌舞厅、棋牌室、卡拉OK歌舞厅、老年活动娱乐室、茶座、打字复印和外来商业演出等十分活跃。

5、此外,一些县乡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通过政府主办、部门协办、社会赞助等方式,组织举办了歌舞、音乐、歌咏、民俗、美朮、书法、摄影、剪纸等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或组织 “三下乡”活动等,打破了长期以来文化部门独家办文化的格局。

6、全市共有农村电影队113支,电影机近200台,放映员300多人,主要承担了“2131”工程电影放映任务。

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也在逐年递增,我市大多数文化机构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工作非但没有因此停下来,而且还有了一定的发展,先后有连江县、仓山区2个县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有福清市、长乐市2个县(市)被评为“福建省文化先进县(市)”。各级文化部门常年坚持抓好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图书馆(室)的正常开放,年开展文化活动数万场,受众面数百万人次;年接待读者近百万人次,图书、报刊流通量达一百多万册次。各县(市)区、各乡镇间蓬勃开展的民俗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农村电影“2131”工程、“三下乡”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二、福州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有的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在我市的一些地方,有的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和工农业

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因而对中办发〔2005〕27号文件、闽政〔2001〕279号文件、《文物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不够,农村文化工作提不到议事日程,必要的农村文化机构、设施和人、财、物等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

(二)投入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硬件不硬,软件也不尽如人意,许多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馆、图书馆硬件差,业务经费严重不足。

文化事业单位在县一级主要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等。但直到现在全市尚未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目标,尤其是有的县(市)区“三馆”馆舍有的尚未建、有的还在建或准备计划建设阶段,有的资金还未到位,实建的馆舍面积离国家规定达标馆舍面积还有较大的差距。业务经费普遍短缺,财政每年拨付的经费只能保工资,无法开展业务活动,“三馆”难以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难以做好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工作。

2、基层文化机构建设滞后,农村文化网络难以形成。

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工作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全市154个乡镇中,尽管有文化站(中心)建制的有146个,但由于许多乡镇文化站的文化专职干部常常不专职,经常去做乡镇领导分派的其他工作;一些乡镇虽建立了文化工作机构,但却缺乏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文化干部;有一些乡镇的文化干部虽有一定的专长,但年龄老化,不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也有的乡镇既无图书室,也无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和场所;还有的乡镇在建设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方面,存在重形式、重建设,轻活动、轻管理的现象等。致使一些地方的农村文化工作被搁置一边,一些应当开展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经过几十年努力形成的较健全的文化机构,初具规模的文化机构和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县级国办剧团濒临崩溃。

一些县(市)专业剧团由于长期缺乏投入、缺乏管理、缺乏关心,为了生存都不得不承包给个人经营。经营者为了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往往只顾赚钱,对艺术生产、演员培养等能将就且将就,使我市大部分县级国办剧团都不如方兴未艾的民间职业闽剧团,使这些县级国办剧团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

4、文化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由于思想认识问题或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乡镇一级财政基本上拿不出专门的文化经费,致使我市许多农村文化站(中心)普遍存在面积窄小,器材不足、设备差,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图书阅览室经费不足,书报存量小、种类少,不能满足农村读者的阅读需求的问题。

5、乡镇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思路单一无效。

目前我市农村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群众“想娱乐、办文化、盼提高”的愿望十分迫切,许多农民富起来后都强烈希望和城里人一样“有政府投资、有文化中心、有专家指导、有公园广场、有文体活动、有旅游观光、有电影、有戏剧、有图书、有报刊”等“十个有”。但是一些乡镇领导对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或因工作繁杂、或因经费紧张、或因缺乏人手,而很难开拓思路,也拿不出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6、基层文化队伍薄弱。

我市农村文化馆(站)普遍存在“编制紧、人员少,文化低、业务弱,老人多、新人缺”的现象,一些乡镇甚至基本上无专职文化干部,即使有也多被抽调做其他工作,致使许多县乡文化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三)农村民俗活动缺乏正确引导。

由于一些应当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无法开展,许多农民、特别是农村老人会组织便通过

兴建祠堂、普渡酬神等形式,自发地邀请民间文艺团体进行演出。更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使有的地方出现文化糟粕乘虚而入,思想文化阵地被封建迷信、宗教文化等占领的现象,也对本土故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较大冲击,使一些非常宝贵、具有传承价值的民风、民俗(亦即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不良影响,并有可能因此而正走向灭亡。

(四)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2131”工程实施多年来,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我市农村仍然存在电影放映设备不足,放映员队伍逐渐萎缩,影片库存老化,所能提供给农民的知识面、信息量不足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工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

三、“十一五”时期加强福州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求真务实。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因此,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指示精神,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和富民兴市的高度,从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全市农民的文化素质。

文化是一种持久的、无处不在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经济基础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制约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市农村长期以来发展十分不平衡,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21世纪的持续发展。农村的发展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于我市的长远发展,把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当作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农村扶贫、要把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结合起来,治穷和治愚结合起来。

(二)贯彻和落实并举,规划和措施并重。

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以及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也已经非常完善。重要的是如何贯彻落实,因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认真抓好国家和文化部出台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真正使农村文化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做到“五纳入”,即把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党政领导任期工作目标责任制、纳入工作计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整体改革方案。

(三)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离不开政府财力的扶持。据了解市政府今年拟投入资金,并与各县(市)政府的资金配套,先在100个村试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在组织力量对全市农村文化现状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制订加快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实施。市政府在今后若干年内,每年挤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与各级地方财政配套使用,主要用于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和乡镇文化站(中心)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扩建,解决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确保 “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乡建有文化站(中心)”和“村村都有综合文化活动室”目标的实现。

(四)有计划地解决我市农村普遍存在的“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演出难”的问题。为农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从解决我市农村普遍存在的“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演出难”“三难”问题着手,以县(市)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队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中心)为基础,以民间文艺队伍、个体办的文化实体为补充,逐步形成农村文化网络,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要加强农村文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县、乡文化机构的作用。抓好农村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工作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现有的农村文化机构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和载体,要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有计划、有选择地发掘农村文化人才,推出文艺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首先,要解决各县(市)文化馆、各乡(镇)文化站(中心)文化干部人员编制紧缺、“不务正业”的问题。为了解决农村文化专干“不专”的问题,有的县(市)还建议将乡镇文化干部的管理体制改为由县(市)文化部门垂直管理,从编制、人员、财力上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在村一级要努力发展一支农村文化协管员队伍;

其次,要经常组织市、县属专业文艺团体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扶持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切实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和看戏难的问题;

笫三,要通过组织、培训等方式,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政府要安排专项经费抓好农村文化专职干部的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一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乡村文艺创作、演出队伍,创造条件使文化不仅能下乡,而且能住乡,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占领农村阵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与提高。

二要确保县(市)图书馆的业务经费。

建议每年拨给县(市)图书馆一定的购书专款,确保每年有新书进入图书馆。应明确所购图书中消闲性图书一般不得超过20%,农业科技书刊必须占一定比例。县级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农村,要把图书送到农民手中,把文化、科技知识和信息送到农民手中。

三要加大对县级专业剧团的投入。建国几十年的历史说明,长年活跃于乡村、海岛的县级专业剧团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从我市现状来看,广大农民群众对“闽剧”这一福州特有的地方艺术还是十分喜爱的。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县级专业剧团的投入,改变目前大部分县剧团濒临崩溃的局面,使我市每个县(市)都有的县级专业剧团得以健康发展,确保县剧团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四要尽快形成我市农村电影放映网络。我市为启动农村电影市场已做了不少工作,调查表明农民群众对电影、尤其是科教片是非常欢迎的,为了推进农村电影发行事业,解决好县级电影队当前面临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切实解决诸如放映设备、片租、供片渠道、收费等问题,认真解决好“2131”工程电影放映设备不足,放映员队伍逐渐萎缩,影片库存老化,知识面、信息量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的问题,并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

(五)在小城镇建设中,注意加强农村文化机构的规划建设。

城市化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农村文化建设要以小城镇为中心,把发展农村文化与抓好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在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时,要在中心地段或人口集中地段划定文化机构的位置,使文化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占有恰当位置,以便发挥小城镇文化中心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进而辐射和拉动周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六)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与发展农村文化相结合。目前我市各级政府都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发展旅游事业,但是没有文化品位的旅游业缺乏纵深发展的依托,是不能持久的。我市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应在充分显

示山美水美的基础上,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注入较高的文化内涵、文化个性,下大力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我市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建议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互相配合,共同研究,采取措施,在开发建设我市旅游事业过程中,充分重视地方文化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建议各级政府拨出专款,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打造民族民间文化品牌。

(七)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加快文化产业化步伐。我市农村文化市场普遍发育不良,建议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兴办健康文明的文化产业,促进县城文化市场的发展,并注意培育乡镇文化市场。农村文化的产业化要结合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方面也需要在资金上和政策上给予倾斜。

第四篇: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组工文化不仅是组织工作精神内涵及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工作的灵魂和支撑。因此,既要突显时代特征,树形象、创品牌,又要最大化丰富组工干部自身文化内涵,是对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提出的重要历史性命题。

一、主要做法

1.坚持公道正派,推进价值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组工干部大力弘扬“安、专、迷”精神,不断丰富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文化内涵,使组工干部的价值追求与党和人民的要求吻合,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同步,自觉做到公道正派、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一是加强党性修养。健全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及“三会一课”等制度,采取部长讲党课、专家讲座、老干部讲传统、优秀党员讲经验,开展“进组织部为了什么、到组织部干了什么、在组织部和人家比什么”大讨论,定期开展党性分析评议,不断加强组工干部党性修养,使组工干部切实做到党性坚强、政治过硬、忠诚可靠。二是塑造道德品行。充分发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四比一提高”“等载体作用,紧密联系实际,创新活动方式,深入开展以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为重点的宗旨教育,以强化公道正派理念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加强组工干部理想信念、宗旨观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干部形成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精神追求。三是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每周二、周五定为集中学习制度,开展“读书月”、“组工讲坛”等活动,采取专题辅导、专项测试和理论研讨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等,全面了解党的历史和党建理论,提高组工干部的理论素养,引导组工干部牢固树立公道正派的核心价值观、团结奋进的部门精神、开拓创新的工作理念。

2.完善制度体系,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我们致力于坚持常抓不懈,近年来先后修改完善《正镶白旗党委组织部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建立组织工作调研“双带一自选”制度、“月初安排、月未总结”交流制度和《组工干部联系点制度》等工作机制,推出组织部长下访、约谈以及接待日制度,坚持开门评部,开展组织工作“金点子”征集活动,汇集“金点子”28个,设立干部监督信箱,出台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AB岗管理等多项制度,通过建立科学制度规范,完善组工文化建设与外部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教育引导组工干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使公道正派的要求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得以充分体现。

3.树立形象品牌,推进行为文化建设。近年来,我们按照“组工干部素质提升行动”要求,不断深化“四比一提高”活动,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使形象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细化于行。一是规范组工干部工作行为。按照年初安排,将组织工作重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跟踪督办,定期通报,推动落实。认真落实“月初安排、月未总结”工作制度,充分发扬“白加黑”、“五加二”的岗位奉献精神,有计划、有节点地推进各项工作。继续深化“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建立拓展组工干部联系嘎查村、社区和“党员中心户”示范户、扶贫开发贫困户等联系点29个,不断提升组工干部服务基层工作水平。二是规范组工干部的生活行为。坚持从严治部、从严律己、从严带队伍,严格执行“十严禁”等各项纪律规定,加强组工干部管理监督,以铁的纪律保证组织部门风清气正。通过认真组织学习李林森、涂红刚、兰辉等优秀组工干部的先进事迹,教育组工干部对照先进找差距,立足本职岗位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

4.营造和谐氛围,推进环境文化建设。通过努力创造工作、学习的良好环境,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精神氛围,促进组织部门正气充盈、精神振奋、开拓进取、共同进步良好部风的形成。一是加强硬件设施和文化载体建设。通过栽植有氧植物,创作摄影、书法作品,组织卫生评比等活动,打造清洁卫生、庄重典雅、蕴藏文化的科室工作环境。在硬件投入方面,实现了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并于今年完成了“大组工网”分级保护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目标。营造浓郁文化气息,充分利用部会议室有限空间资源,建设“组工文化陈列室”,集中展示近年来正镶白旗组织工作取得的成果及组工干部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激励大家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崭新的形象,扎实工作,再立新功。二是情感本位管理。牢固树立“大组织”理念,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完善干部职工及家属生病住院慰问探望、生日关怀和逢年过节家属慰问团拜、家庭重大变故或经济困难救助等制度,真心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组工干部内心充满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存在问题

组工文化建设深度不够,存在诸多问题:如组工干部对组工文化建设的概念把握还不够准确,容易与传统的文体活动相混淆;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具体方向和抓手还不明确,目前主要还落实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各项措施中;组工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度不高,吸引力、渗透力不强;抓组工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强,等等。

三、几点思考

1.坚定理想信念。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管党员的党员,其使命决定了组工干部必须以党的政治理念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以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自己的价值取向、支撑自己的理想信念。组工文化建设要与创建学习型机关紧密结合,既要系统、深入、全面地学习政治理论,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不断用以指导思想和行动;又要认真学习组工政策法规,努力成为熟悉党务的“政策通”,清楚人头的“活字典”,掌握各项工作的“多面手”;还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科技、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思想境界,打牢坚持公道正派的思想基础。

2.恪守职业道德。组织部门作为党的重要部门,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道德内容。清正律己是组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组工干部带头清正律己,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做到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必须恪守职业道德,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严格保守秘密,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不该拿的不拿,始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言、慎微、慎欲、慎独。

3.健全制度体系。从组织工作全局出发,对组工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研,形成一套适于组工文化建设长期发展规划。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作风建设不放松,坚持和完善学习、培训、锻炼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机制,使组工干部选调任用、学习培训、考核评价和退出等机制更加科学规范;坚持和完善征求意见制度、谈心谈话制度、满意度测评制度、开门评部制度、部风监督员制度、部务公开制度等,使组工干部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坚持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将德、能、勤、绩、廉等指标进行细化量化,以科学量化的方式为组工干部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提供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平台,形成组工干部竞争流动的良好机制。

4.注重人文关怀。坚持把促进组工干部自身发展作为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出发点,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各项文化建设活动,使组工文化真正体现组工干部的意愿。积极引导组工干部找准组工文化建设和自身工作的契合点,使文化建设能够融入到个人具体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组工文化建设的实际作用。充分运用干部群众乐于参与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组工文化活动。如组织开展主题征文、书法摄影作品征集、>演讲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组工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努力创作一些反映组织工作、展示组工干部风采的文化精品,提升组工文化知名度。)

第五篇:公共文化调研报告

河口县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边境民族地区村民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研究课题调研

汇报材料

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境民族地区村民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研究”课题调研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现将我局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河口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端,是云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街省山水相邻,国境线长193公里(其中河界73公里,陆界120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33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8%。境内最低海拔76.4米(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是云贵川三省海拔最低点,最高海拔2354米(大围山主峰)。河口属热带地区,境内高温多湿,年平均气温23.2℃,最高气温46℃,相对湿度85%,年均降雨量1785毫米,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7.3%,有“小动物王国”和“小植物王国”之称,适宜发展香蕉、橡胶等热区经济作物,是云南省橡胶和热带水果主产区之一。全县共辖6个乡镇,27个村委会,275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4个国营农场,有2个国家级口岸、3个省级边境通道和多条民间通道,居住着瑶、苗、壮、傣、彝、布依等35个民族,总人口10.52万人。

河口口岸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红河航道与越南乃至东南亚地区铁路、公路、航道连接的交 通枢纽,距昆明市469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296公里,距越南北方最大的海防港(出海口)416公里,是中国西南进入东南亚、南太平洋的便捷通道。河口历史上就是我国与越南、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和咽喉,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二条通道。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目前,现有文化基础设施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民族文化工作队1个,文物管理所1个,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

(一)“两馆一站”工作基本情况

1、“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情况

河口县图书馆、文化馆由于涉及河口县旧城改造经政府协调,图书馆搬迁到河口档案局4楼上班,文化馆搬迁到河口外宣办3楼上班。

2、“文化站”基本情况

河口县有四乡两镇共6个乡镇(桥头乡、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河口镇、南溪镇)。

(1)桥头乡文化站于2009年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投资320万元新建文化站,于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底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建成全州边境一线占地面积最大、规划设施最齐全、设备最新进的乡级文化站。文化站由综合办公楼和文化活动场所组成。室外活动场地占地约1300㎡,包含有灯光球场、门球场、演出舞台、健身路径等,站内设图书阅览室、文化 活动室、综合培训、辅导排练、老年和少儿活动厅等12个文化活动场所,配套电脑10台、健身活动场所配备健身器材、音响一套、投影仪一套、钢琴、电子琴、古筝、二胡、笛子等。另外,全乡已建成3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

(2)瑶山乡文化站于1984年成立,建筑面积200平方米;2002年翻修;2005年扩建街道门面,建筑面积80平方米;2007年初建新综合楼,建筑面积431平方米;2008年初建民族文化休闲广场,建筑面积600个平方米。新综合楼和广场共投资88.6万元。站内设置有:办公室、文化信息共享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多功能培训室、民族文化陈列室、储藏室等,民族休闲广场配有健身器材,并于2009年7月1日新给定楼正式对外开放。

(3)莲花滩文化站建盖时间新文化站2013年6月投入的资金是30万元,建筑面积410平方米,内设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办公室、练习室。从业人员数2人。

(4)老范寨乡文化站成立于1985年,文化站新办公楼于2006投资,2007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文化站新办公楼于2006投入资金60余万改建。建筑面积369.36平方米,一楼办公室,二楼会议室,三楼电子阅览室。内部按要求设置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室、棋牌室。老范寨乡文化站有编制1名,现有工作人员1名。

(5)河口镇口岸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41万元,设有书刊阅览室1OO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厅11O平方米左右、培训教室5O平方米,综合办公用房4O平方米。

(6)南溪镇文化站建盖于2008年12月。文化站投入的资金是30余万元,建筑面积391平方米,站内设有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办公室等。从业人员2人。

3、社区、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

(1)河口县共有3个社区,分别是槟榔社区、北山社区、合群社区,都有建有文化站综合楼,设成文化活动室,室内有电视、音响等设备,用于播放各类文化知识宣传片及文化知识学习。并且还设立了农家书屋,书屋藏有各类文化书籍,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书籍阅读和借阅。7台文化共享工程电脑,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书籍阅读和文化知识的查阅,各社区文化指导员均由社区书记、社区工作人员或大学生村官兼任,确保了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专人管理,各项文化活动有序正常开展。

(2)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

截止目前,我县各乡镇共有60个村民小组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在县图书馆及新华书店的帮助下也先后建了38家农家书屋并投入使用,作为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教育阵地。农家书屋按要求做到每周向农民群众开放5天,每天4个小时以上,并有专人管理。

二、农村公共文化活动

(一)、镇(乡)、村广播电视收听收看情况

1、乡镇及农场场部广播电视收听收看情况

我县十个乡、镇及农场场部所在地有9个可以收看到云南广电网络公司的有线电视,有1个乡政府所在地还无法收看到云南广电网络公司的有线电视,9个乡、镇及农场场部所收听不到中央、省、州县的无线广播信号,只有县城的河口镇能收听到中波广播(中央、省广播节目)和中央、省、州的调频广播节目信号。

农村地区已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4500户农村用户实施完成“户户通”工程,98%以上农村农户可以通过这两项工程进行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约1000户用户可以通过“户户通”机顶盒收看到州、县的本地电视节目,农村地区和农场生产队无法收听到无线广播节目。

2、电影放映情况

我县每年完成农村电影放映任务324场,覆盖桥头乡,瑶山乡、老范寨乡、莲花滩乡、南溪镇、河口镇共24个村委会。四个农场原属于省管农垦企业,不归县管,2013年划规县管后,一直无政策纳入“2131”电影放映工程,县财政困难,也无力安排资金购买影片片源和放映设备进行额外的电影放映。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农村青壮年劳力已大量进入城市,留守的老年、儿童能看上和感受电影的机会很少,因此,作为农村电影放映,不能仅仅停留在放电电影老的观念上,从放 映设备和音响上也应该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和革新,以满足人农村群众的视觉、听觉以及精神上的更高要求。

(二)文化广场建设及使用情况

近几年,我县先后完成了10个村级文体广场试点工程项目分别是桥头乡老街子、冬瓜岭,桥头乡中寨村翻坡小组瑶山乡梁子、太阳寨、南溪镇龙堡、瑶山乡水槽村、老范寨乡桂良村茶坪二组、莲花滩乡莲花滩村大滩小组、河口镇中寨村。村级文体广场试点工程的建立,基本实现了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主,综合提供广大人民群众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等服务的功能要求。为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做出的具有实质性的工作,也为群众公益性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场地、场所,同时也收好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认可。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一是县图书馆馆藏图书越来越多,由于空间狭小、条件有限,目前达不到国家馆藏图书的需求,二是文化馆图书馆目前处于“有馆无址”的状态,未有独立的办公地点,馆舍陈旧,设施缺乏,各方面条件欠缺未能达到免费开放工作的有关要求。

2.文化专干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乡镇机构改革之后,对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由于管人与管事不相统一,导致业务部门缺乏调控手段,很多方面不能过问,也不便过问,使乡镇文化站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了”的两不管境地,导致乡镇文化站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一部分乡镇文化站长在从事其他与文化不相关的工作,文化站的工作只是他们附带的业余工作,一部分在从事其他工作,文化工作交由其他工作人员在办理。文化专干不专,专业知识贫乏,业务技能下降,严重阻碍了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更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3.加大对文化基层干部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二)建议

1.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在每年召开的文化工作会议上,都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部署。河口属国家一类口岸,作为“桥头堡”建设的领头军,我县正逐年加大对文化建设力度,基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已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看书读报、看戏曲电影、参加文化培训与文体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但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基础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了改善基础文化设施、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希望上级部门根据河口的特殊性给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文化事业建设提供物质保障。2.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我县的文化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存在较大距离,与周边县市也有很大差距,我们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同时,也希望省、州、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我县“两馆一站”的免费开放能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惠民政策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县地处山区,村组找不到一块平地用作建设场地,为平整一块篮球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加之许多村组离城较远,运输成本较高,而我县财政较为困难,县里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从其他部门整合建设资金极少,给项目实施增加一定难度。

“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和“文化广场基础设施工程”是政府主导实施公共文化、体育建设项目,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民健身权益的主要和重要阵地。推动“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是加强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和共享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幸福成果,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克服各种困难,继续加大对“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和“文化广场、活动室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力度,确保文化、体育惠民工作的 顺利实施和开展。

河口县文化体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与省、州及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为了让我县的文化体育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及各位检查组领导一如既往支持我县的文化事业。

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省级保护区2个,州级传统文化保护区2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2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有传统音乐2个,传统工艺2个,传统习俗2个。河口县人民政府2005年33号文件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97个,其中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个,民族文化艺术之乡12个,民族民间文学保护名录56个(故事、歌谣、谚语),其它保护名录39个。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14个挂牌单位。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20人,其中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有5人,州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有15人,在老董下寨建成“河口布依族民俗展览室”一个。

下载关于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中文摘要: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中的主旋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校园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在各种因素的合......

    生态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化建设调研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14级暑期“思政课”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 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年 日 月 生态文化建设调研 婆石社区生态调研 社会实践时间:7月13......

    农村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

    教师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教师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两篇篇一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class=““>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

    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卧龙山庄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一个城市的希望与生机所在,文化是其灵魂与内涵,亦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社区文化是各项文化事业的基础,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方......

    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逐步向深入发展,社区文化蓬勃兴起。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对于强化......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010-06-29 18:20:1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一、我县农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