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键词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解读十八大精神 备战2013年中考关键词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报告摘要
十八大报告指出:(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命题前瞻
中国共产党首次将“建设文化强国”写入党的报告,文化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进一步凸显。鉴于此,本专题必将是2013年各地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本专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华文化的特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伟大的民族精神等。针对本考点,2013年各地中考可能会结合十八大精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中国文化节文化年的举办等时政材料为载体,以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和探究实践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先进文化的正确理解、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建设文化强国等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典型题例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据此回答1~2题。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文化。()
A.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B.民族的、科学的、高雅的C.地方的、科学的、大众的D.民族的、大众的、通俗的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②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③发展教育和科学④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3.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D.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近年来,我国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200多个中国文化节、艺术节,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良好的文化交流。这意味着()①不同国家的文化能够和谐发展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于其他文化③中华文化有其独特的魅
力④我们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5.材料一:2012年是龙年。关于龙的成语、歇后语、对联颇多。成语如:龙腾虎跃、藏龙卧虎、龙风呈祥等;歇后语如:龙王爷打哈欠——口气不小、八月十五看龙灯——迟了大半年等;对联如:龙腾盛世颂繁荣,凤舞华夏歌和谐„„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1)从这些成语、歇后语、对联中,你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有何特点?
(2)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6.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你所在的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主题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内容:
(1)【我来设计】为配合本次活动的开展,请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我来思考】为什么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3)【我来践行】我们青少年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A2 C3 C4 A
5.(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等。
(2)尊重彼此的文化;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与对话;以一种世界的、开放的眼光,尊重每个
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个性;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6.(1)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等等。
(2)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这是我国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做出的必然选择;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等等。
(3)我们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成果: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继承、弘扬、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摘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明和民族素养的象征。对于一个国家,在追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建设。因此,必须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加强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最终促使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日益提升。二.关键词
十八大
文化强国建设
精神文明
素养
三、正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寓所。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和国家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和目标。文化建设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民之所需,民心所向。文化强国对内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就是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增强。
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加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应该做到四个方面: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体现到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贯穿于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党的十八大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我们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全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社会思潮、达成社会共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根据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践行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宣扬学习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尔基说过:“不知道明天要做什么事情的人时最不幸的人”温家宝有诗《仰望星空》,分明告诫我们要有理想,有抱负,要有信念,所以在逐渐迷信于宗教的同时要加强人民的信仰教育,避免思想的空虚化,同时要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公民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显著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等领域的文化创作生产,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与人民期待和社会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必须坚持正确导向,激发创新活力,大力繁荣文化创作生产,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当代文化应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作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文化现代化,时代化。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本文化需求,满足这部分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公益的实现。另一部分是基本文化需求之外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满足这部分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关系到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权益的实现,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才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建设文化强国,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会,从提升国家软实力角度看,也是打造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我们有理由相信,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会迸发出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再现中华文明的辉煌。
五.参考文献(1)十八大报告内容
第三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策划书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策划书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策划书
活动主题: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活动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把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加以认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丰厚内涵和努力方向。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在推动中国文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重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花正在中华大地上激情绽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代表奚美娟在发言中说,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进程中,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新力。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促改革:让文化迸发活力
强基础:让文化滋养心灵
增实力:让文化推动发展文化建设需要加速推进,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文化决定软实力,软实力既是对硬实力的补充,更是硬实力的支撑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在文化生产力基础上的新思考。
活动目的:
此次活动以理论学习、学生党员演讲等多种形式践行文化强国的方针政策,紧扣时事热点,增强学生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了解。将党的活动主题与我们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活动思想性,又突出实效性,深化影响性。活动内容:
一、根据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理论的学习。
为了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紧密跟着党的脚步,学习党
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演讲。
请一名优秀的组员进行十分钟的演讲,介绍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内容、目的。
三、学习“红歌”,宣扬民族文化。
红歌有利于给子孙后代留下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
产;可以弥补我们这个时代面对的多元文化冲突的彷徨和迷失,让人更加积极向上地追求美好生活;红歌的广泛传唱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民族精神、充分发挥文艺的引领作用;红歌,记录了革命的历史,饱含了革命的理想,体现了革命的信念,抒发了革命的豪情,其内容积极向上,其情感真挚浓烈,其旋律优美高亢,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一种心灵感动的磁场,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新时期,红歌,如风里飘扬的那面旗子,招呼着我们做红色心灵的生活者;红歌给人们以享受、以力量、以勇气、以情操;红歌能震撼内心、沸腾热血、消除疲劳、强身健体;红歌能给人丰富的营养,坚定人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和信念;红歌能改善和提高人的记忆,对在校学生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率有极大帮助。
活动具体安排:
1、活动人员安排:由XXX负责整体活动的安排。XXX负责演讲部分,XXX负责
摄影和拍照部分,李建玲、李锦绪、沈红美负责策划部份,xxx负责PPT的制作,XXX负责演讲稿的攥写。
2、活动时长:理论知识学习,按小组讨论形式进行,约30分钟;演讲,约10
分钟;学习红歌,约10分钟。
3、前期准备:(1)明确具体的工作安排;
(2)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3)进行资料收集汇总、摄影准备。
4、后期工作:进行活动信息反馈,对活动成效进行经验总结。
5、预期效果:
1)通过对PPT的学习提高我们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的了解和认识。将理论知识结合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2)提高我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巩固贯彻十八的精神。
3)锻炼我们的沟通、表达及组织能力。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背景链接】
总书记在刚刚开幕的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和人民的呼唤,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愿。”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热点时评】
在我们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其实真正能光耀世界的是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的精神之本,就是:文以明道、和谐安邦。它是华夏几千年文明社会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在贯彻落实胡总书记讲话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过程中,应把文以明道、和谐安邦的传统观念转化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动力,这是新时代赋予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文以明道的原意是,“明”即光明,引伸为阐明,“道”即道理,泛指思想,是指写文章和创作文艺作品,是为了说明道理和弘扬正气,其核心是向人阐明“道”之所在。“文以明道”是荀子在《儒效》、《正名》等篇中最早提出来的,到三国时的曹丕又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到唐代韩愈又提出“文以贯道”之说,与其齐名的柳宗元则也主张“文以明道”。他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无论是“文以载道”、“文以贯道”,都是属于“文以明道”的衍生,其共性都是强调文学要以传播“道”为目的,古人有“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强调了“道”是指儒家的基本道德伦理,明确了“道”是指道德、正义、伦理、并包含有治国之道。周敦颐也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来为社会政治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郭沫若也讲过“古人说的„文以明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文以明道的目的性是在于教化,古代儒家强调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理念。文以明道是以“文”的形式、内容、情操对人进行管束、制约、教化,以达到人的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在四书五经的《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讲的“明明德”,大意就是彰明美德的意思。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价值多元时代,更需要人们有“明德”的精神境界,多元不等于虚无,在道德世界中必须把好的东西捡拾出来、传承下去。要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态度去创新、去实践,以求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
回顾我们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过程中,一直是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所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建、完善了富于传统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如我党早期创刊的《新青年》就是以宣传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作为创刊目标,以“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为宗旨,对唤醒四万万同胞的思想觉悟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
从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看,文化发展史也就是文以明道的发展史。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一直能处在文以明道之中。古人强调:文章是记载道理的,文字是用来描写宇宙变化,记录社会进步的,宇宙的“道”就是自然法则,社会的“道”就是伦理纲常。文以明道的着力点是传承与创新。古人曰:“大道相通”、“万法归一”。从古人的文以明道思想派生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那以“和”为中心的文化思想必然产生出和的景象,人们长期生活在和的文化环境之中自然就会养成和睦、和气、和谐的社会气氛,对维持社会稳定肯定是有益的。
孔子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是强调在利益面前“利者,义之和也”,在与人交往上“礼之用,和为贵”,在人伦教化上尊重自然的思想,这些传统价值中的“和谐理念”,近年来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还有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认识,正以文化回潮的势头再入人心。古代教育中那种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以和为贵的思想,时至今日仍然是可以借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在今天看来文以明道,就是要以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为目标。
文以明道的生命力是在于不断创新,就是要用先进文化的推动力,来创造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文化新局面;用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来鼓舞激励中华民族吹响团结奋进的号角;用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来向世人充分展示中国文明进步的大好形势。要认真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社长总编辑台长带头走基层
一、背景材料
今年8月,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央新闻单位积极响应。在编辑记者“走基层”的宏大队伍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就是社长、总编辑、台长带头“走基层”。
二、相关观点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9月13日赴山西大同煤矿集团,进园区、访职工、上矿山、下矿井,围绕能源企业如何转型发展、高危行业如何安全生产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采访,总编辑吴恒权8月31日赴湖南湘西,深入群众生产活动第一线进行实地采访;——9月20日至23日,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来到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河南省林州市,走企业、访农户、看工地,就传承发扬红旗渠精神进行调研,总编辑何平前往贵州农村调研采访;——中央电视台台长焦利9月7日赴黑龙江五常市安家镇,采访当地秋粮增产增收情况。
三、热点评述
这个走基层活动真不是走过场,这次真是走到了我们老百姓中间,走到了我们的心里。社长、总编辑、台长们带头深入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调查研究,现场采访,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撰写的新闻稿件,指挥的新闻报道,反映人民心声,回应基层关切,体现百姓情怀,语言朴实,新风扑面,受到了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可。当地老百姓高兴地说:“没想到平时拿笔杆子的大总编蹲下身就干起了农活,而且干得有板有眼。”
有价值的新闻作品,都是在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写成的。这样的作品和节目才不会有那么多的脂粉气、庸人气,才不会那么干巴巴的,才会真正被历史记住,被人民赞扬。群众有这样的赞誉一点都不奇怪。想想邹韬奋、范长江、穆青这些新闻界的老前辈,哪一位不是深入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寻求新闻真谛,心系天下苍生,追随时代步伐的?
媒体领导带头,对“走转改”活动的示范推动作用自不待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走群众路线,没有职位大小,没有时间先后,区别只有态度是否积极,感情是否真诚,作风是否扎实。然而在一家新闻单位,领导却是风向标。领导带头,“走基层”的队伍才会越来越宏大,越来越壮观;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加入“走基层”的洪流,群众路线就会越走越宽,广大读者就会更多地感受到媒体的好作风、新风气,基层群众就会更多地感受到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四、点评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新闻单位领导同志带头走基层,带头转作风、改文风,这是对本单位“走转改”活动最好的动员
第五篇: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一个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多重视,更大发展,这个民族才能自觉、自信、自强。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要求完成以下重要任务:
(一)、统一认识
充分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文化自觉性,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贯穿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同时,要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
(三)、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
大量优秀文化作品的涌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作品的创作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五)、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六)、积极培养和造就文化人才队伍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对于文化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大批文化技术人才。
(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为实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