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它是我们党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我们党自成立后就十分注重先进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那就是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推进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这次中央全会则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和方针政策,把我国的文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党提出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文化自信问题主要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那么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一百多年来,我国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孙中山先生最早喊出了“振兴中华”,毛泽东同志则明确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化,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政治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的成果,这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我们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十七届六中全会比较完整地论述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战略和策略,这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更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如何实现这个战略?对此会议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要求脚踏实地的推进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等。其中,“文化走出去”不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中国现代文化,要给世界人民展现一个现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国形象。总之,通过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不仅能造福全体中国人民,而且能引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和谐世界建设作出中华民族的新贡献。我们也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第二篇: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①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力。③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感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点感悟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感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点感悟
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各地、社会各界都持续掀起了发展各种文化产业的热潮,各类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空前繁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现象,我有几点感悟:
一、发展文化产业要与时俱进,但不能只是形式主义,成为一种“跟风、跟潮”的现象。
国家政府部门、中央机构自上而下的颁布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规定,倡导全民积极踊跃投身于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浪潮之中。各地方政府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也都纷纷采取了很多举措,如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文化节、水上狂欢节、民歌艺术节等等,积极的推动了当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同时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如旅游业、餐饮业等)的发展,促进了国民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这本来是一种好的现象,但一些政府部门、不法商人借助国家发展文化的这种政策契机,投机取巧,到处打着发展文化的口号,私下却干着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不断地谋取私利。至于发展文化,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全是形式主义,使文化建设与发展只变成一句空头口号,没有落到实处,民众的文化水平依然没有得到提高。
此外,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很多地方也都是在跟风、跟潮,人云亦云。看到别的城市搞文化节、艺术节,自己也模仿别人怎么搞,一点当地的特色都没有,只是一味地东施效颦、鹦鹉学舌,让人感到悲哀!
因此,要想让文化产业同政策挂钩,与时代接轨,不能走形而上,必须要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得到发展。
二、发展文化产业要高瞻远瞩、卓有远见,不能只停留在现阶段,更不能滞后于从前。
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曾经认为:文化这种东西可有可无,没什么伟大作用,起不了什么重要角色,想办法挣钱才是硬道理,所以他们就拼命地赚钱捞钱,把钱看成是第一位,至高无上。然后什么买房买车,疯狂地追求物质生活的刺激和享受。以致于出现像马诺这样“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人。真是悲哀!国民的素质都到了这种低贱的程度了。虽然全国都在批判这种思想和行为,但还有一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依然我行我素。真是不可救药!所以发展文化,用文化来敲醒人们沉睡的心灵,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是何其重要啊!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否则国将不国,历史上因此而亡国的事例太多了,不胜枚举。血一样的教训啊!
事实上呢,现在国家开始大抓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证明那些曾经自以为是的人们的想法错了,文化并非不重要,相反很重要。而他们呢,此时又像墙头草一样,风吹两边倒。见风使舵的本领确实让人瞠目结舌!眼见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为了顺应主流发展趋势,他们也跟着高调地喊着学习文化、发展文化,附庸风雅,可笑之极!当然我也并不是在打击他们学习进步的积极性,真正用心去改去学的我们还是欢迎的。
站在过去,我们不知道会出现今天文化空前繁荣和发展的局面。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又将迎来怎样的大繁荣局面?而我们又将怎样对待并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我们也不得而知。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学会审时度势,还要学会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虽然我们不能未卜先知,但至少我们可以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此外,我们还应居安思危,活在当下,但不能只停留或局限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盛世下。还应为了今后文化事业的更好发展、更加繁荣而努力奋斗!
三、发展文化产业要贵在经常、用在日常,始终贯穿于大众的生活之中。
发展文化、建设文化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必须要贵在经常、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把它当成一项经常性的活动来开展,不能只局限在某一时段,为了迎合国家政策或经济发展需要而实施。又或者说国家下步的发展计划和发展的重心不在文化建设上了,那么文化发展就不重要了,不需要了,这都是不可取的。
文化、艺术如同武术和智慧一般,最高的境界便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所谓:“大隐隐于市。”所有一切最后都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才是最好的归宿,也是很多名家一直苦苦追求而不得的忘我境界吧。文化应是这样,也确是这样。它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如人们每天都要看电影电视(发展影视文化)、读书看报(学习知识文化)、听音乐学乐器、唱歌跳舞(丰富民乐文化)、练习书法绘画(体现美术文化)、表演相声小品(展示曲艺文化)、观看国粹京剧或其他剧(弘扬戏剧文化)、还有旅游文化、宣传文化等等等等,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只不过一日三餐吃的是物质粮食。而文化就像是人们的精神粮食一样,每天都需要丰富。所以我们从小就开始一直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试想下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那是件多么可悲的事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方说找工作,人家要看你的学历文凭,看你是什么文化程度。可想而知文化有多重要!没有了文化这种精神财富,那么物质财富再多,也会变得很空虚,就像灵魂没有了寄托。当然凡事都不能太过绝对,精神上再怎么充实和丰富,也还是要靠物质生活做为基础的,(倘若连最起码的饭都吃不饱了,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其它的东西)要不然就成了空想主义了,一切都变得不切实际了。吃饭是为了生活,但生活并不只是为了吃饭,还应有所追求。所以发展文化要切实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与之合为一体。文化发展好了,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修养素质。反过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素质提高了,就会需要更多更好的追求,从而又会更好地发展文化。
最后,让我们将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行到底,一起携手共创人类美好的明天吧!
第四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我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央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全会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建设“文化强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提法,也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进一步指明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根本上离不开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而这不可能单纯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完成,政府有责任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制度保障。
一、打造文化精品,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六中全会指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实际,扎根基层,体验生活,创造出更多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越来越多了,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但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并没有成为主流,打牌,玩游戏,唱歌,旅游,吃吃喝喝等成为很多人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还有一些人甚至追求低级趣味。这一方面是个人的品味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太少,或者说我们所谓的优秀文化不能贴近百姓生活,过于阳春白雪,难免曲高和寡。如果作品不能吸引广大的老百姓,不能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这样的作品就不能说是好作品,就不能起到对群众的教化引导作用,这样的文化也不会有持久的活力。要转变我们的文化宣传思路,对先进人物的宣传既要高大闪亮,更要真实感人。这样才能让人可以感动,可以接近,可以学习。
二、注重文化引导,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不仅仅是文化产品的丰富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使自己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就像六中全会公报所说,“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果说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则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评价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成就,不能光看它创作了多少文化产品,搞了多少文化工程,更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产品文化工程结了什么果。经济实力是否因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因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了?居民素质是否因文化发展而不断提高了?如果没有,说明所谓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假发展假繁荣。要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产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起到对人民群众的引导,教化,教育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要坚决抵制低俗庸俗恶俗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演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真正提升人的精神文化素质。
三、建立健全文化评价奖惩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的文化作品要体现时代精神,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制度设计也要体现这一理念。要把文化宣传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深入人心,必须有一整套文化评价和奖惩机制。要通过制度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的提高,用制度来推动文化的发展。比如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倡大家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爱心的人。但光有口号是远远不够的,要把宣传和实际结合起来。至少我们的社会不能让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吃亏,不能让好人吃亏。道德的人高尚的人有什么用?帮助了别人会有什么后果?追小偷把人伤了要承担责任,老人倒了扶起来可能会讹上你。久而久之,大家就会选择做一个不找事的人,甚至是一个冷漠的人。如果社会对这样的问题不能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没有一套机制来保护好人,那么,你的文化宣传就会苍白无力,就会让大家反感。很多人看了一场电影,听了一场报告会,那里面的英雄人物,好人好事非常感人,当时感动的热泪盈眶,激动地热血沸腾,但是出了电影院,出了会场,热泪也干了,热情也凉了,感动激动也化为乌有,或者说光有感动,不能化为行动,为什么呢?环境不允许。因此,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一定要有健全的奖惩机制,要下大力气保护真善美,打击假恶丑,对弘扬正气,有益社会,教化群众的行为要大力褒奖,对那些危害社会,毒害人心,败坏风气的行为绝不手软,营造一个爱心有回报,好人有好报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宣传才能让人民群众真听真信,我们的文化产品才会被群众接受,人们才会积极主动地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品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才会不断得到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会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第五篇:胡锦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胡锦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1年08月24日13: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上午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蒯大申研究员、中央宣传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李伟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要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