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部分(山东卷)解析版

时间:2019-05-13 09:4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部分(山东卷)解析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部分(山东卷)解析版》。

第一篇: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部分(山东卷)解析版

2010年山东文综试题政治部分(解析版)

一、选择题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正和谐。”回答17-18题。

17.对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公民权益的保障更加完善

②社会利益的分配更加公平

③公民义务的履行更加全面

④政府权利的行使更加规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选择关键在于抓住“更有尊严”,强调的是对人民的尊重,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以及政府为民服务即政府权利的行使更加规范,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

18.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

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解析:选B。党和国家倡导的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A说法与现实不符;C说法错误,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说法错误,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不会是合理的。所以排除ACD.19.甲商品价格(P甲)与乙商品需求量(Q乙)之间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

②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

③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

④人们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曲线图体现的是商品随甲商品价格的上升,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②与图所示不相符;③与曲线图反映内容不符,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减少,排除; 用排除法即可明确应选B。

20.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9年我国成功实现了“保增长”的经济目标。这表明宏观调控

①比市场调节更有优越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能有效弥补市场的不足④是实现公平的有效途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选B。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各有长短,所以①说法不确切;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的不足,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②③正确;④与题意无关,排除。

21.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1:1的变化。这一比例的变化体现了

①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③选举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④人大代表的选举更具有平等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C。首先要明确本题是三项组合,只要找出一项是错的,排除后即可选出正确答案。搞清题目要求“这一比例的变化体现了”,从比例的变化看不出是“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排除①;②③明显正确,④的入选,主要看“体现”,因为材料中谈的是人大代表的选举方面的平等性。

22.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解析:选A。抓题目要求中的“共同”,“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都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但前者不是传统文化,排除C,两者是文化传播的创新方式,但前者推动的不是经典文化,排除D;A与B比较,A更合适,体现出两种活动的共同性。

23.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②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③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选D。消费中的个性新潮既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排除②;题目要求中

是“我们”,而作为消费个体的我们不可能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排除③;

两项组合,①④与题意相符。

24.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解析:选C。题干中说“既可以看成-----也可以看成-----”,说明选项应该是意识

活动,排除A;BD说法错误。

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解析:选A。注意“上帝” 与“核聚变” “向性运动”,体现①③;②④与题意不服。

二、非选择题

28.(25分)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裁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图9

材料二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材料三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赌徒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1)描述图9所示经济信息,揭示图9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9分)

解析:认真阅读题目要求,本题实际要求回答两方对面的问题,一是图9提供的直观信息,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都在快速增长。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持续上升,GDP的增长率先升后降,且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二是图中两条曲线即文化产业与GDP之间的内在联系。审好题答案即可迎刃而解。

(1)图9显示,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都在快速增长。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持续上升,GDP的增长率先升后降,且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GDP的增长;GDP的增长为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消费奠基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

(2)加入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6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职责,结合材料联系课本基础知识答出即可。

(2)答案一:人大代表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②通过形式提案权、审议相关议案意见表决相关决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质询、监督。

答案二:政协委员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②积极提交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

(3)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5分)

解析:本问考查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但不能认为创新就是否定,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回答时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

(3)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②《沂蒙》等“红包”影视作品的成功,既是对传统影视作品中不合理因素的否定,同时又是对其合理因素的肯定、继承和发展。因此,创新不仅仅是否定,但没有否否定就没有创新。(分)

(4)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6分)解析:本问考查的题型是“为什么”,要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作答;内容是“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答出民族的特点以及与其它各民族文化的共性。

(4)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是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29.(35分)

材料三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3)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6分)

解析:本问考查的课本知识是文化传承,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能永不泯灭的原因。结合课本①③能够很快想到,同时中华民族精神的永不泯灭在于他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答出第②点。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材料四青年学生素有光荣的爱国传统,历来以爱国报国为己任。而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当代青年具有新的时代特点,他们正用新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爱意。

(4)结合材料四,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哲学依据。(7分)

解析:认真阅读题目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唯物史观的内容;认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爱国传统”“ 当代青年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用新的方式”,获取有效信息,把课本知识与材料密切联系起来,切题回答。

(4)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②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感表达也体现了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分)

【选做部分】

36.(10分)【思想政治—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6月,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指出:中国愿提供10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帮助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本地区实现共同繁荣。

2009年12月,温家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的旅行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表示,将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民生。

(1)从成员性质和职能范围的角度分别指出上海合作组织的类型。(2分)

(2)如果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题写一篇时政评论,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8分)

解析:第(1)问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关键高清考查的角度。第(2)问形式新颖,但实质上依然是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即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审明白题意,即可准确作答。36(10分)【思想政治-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1)政府间国际组织 一般性国际组织

(2)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②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致力于维护人类共同家园

③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加强与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④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凸显负责任大国地位,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若答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37.(10分)【思想政治—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低碳”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生态原则,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几个镜头:

①饭店里,有顾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②集市上,有购物者向销售者一次次索要塑料袋。

③学校里,空无一人的教室灯火通明。

④在写字楼里,有人上下楼不乘电梯走楼梯。

⑤农家院里,做饭,照明使用自家生产的沼气。

(1)指出材料中不符合“低碳”要求的做法。(在答题卡上只写相应序号)(2分)

(2)“低碳”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如果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环境伦理的应有之义”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请列出要点。(8分)

解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明白低碳的含义即节约、环保,这样第(1)问即可作出正确选择。第(2)问实际考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伦理意义”,如果理解了题意,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并不难。

(1)② ③

(2)①人与环境的关系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样,需要伦理道德来调节

②环境伦理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以及体现在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③只有坚持环境正义原则和尊重自然原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若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第二篇: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综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文科综合本试卷共10页,41小题,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某年许昌与周边部分城市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图,根据流量大小分为五个等级。下列城市与许昌之间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处于同一等级的是

A.平顶山和新乡

B.济源和开封

c.焦作和漯河

D.郑州和洛阳

2.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出现“填海造房风”,所建“海

景房”将吸引居民居住在海岸线附近:“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

A.台风引发风暴潮B.地表下沉塌陷

C.海岸受侵蚀后退D.寒潮造成冰冻

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2、图3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5.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三江平原B.黄土高原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

6.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7.随着我国南方地区部分江河水库主要功能的退化,大坝将被拆除。当河流生态系统稳定之后,与拆坝前相比,将会出现的变化有

A.坝址上游枯水期平均水位上升B.坝址上游汛期出现的季节提前

C.坝址下游径流量年际变化减小D.坝址下游汛期洪峰流量增大

8.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A.1/2B.1/3C.1/6D.1/9

9.图4为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得出的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

量重心移动方向图。若下列地区的水稻产量均有增加,则对

图示水稻产量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华南地区

D.西北地区

10.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A.鱼塘B.菜园C .公路D.果园

11.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参见图5)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其合理的解释是

A.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B.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40.(24分)黑海地处亚欧两大洲的交界地带。历史文化名城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海港、重要的金融和工商业中心,有众多国际著名酒店进驻。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一(4)题。

材料一:黑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黑海是一个辽阔幽深的内海,海水平均盐度明显比大洋低,表层海水盐度较深层低且在100~150米深处存在密度跃层,形成“双层海”。

(1)伊斯坦布尔的气候特征是。(4分)

(2)冬季,黑海西北部海区常常波涛汹涌,景象壮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4分)

(3)黑海平均盐度明显比大洋低且表层海水盐度较深层低。其原因是什么?(8分)

(4)分析众多国际著名酒店进驻伊斯坦布尔的主要原因。(8分)

41.(32分)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多河流的总称。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水系特征。位于珠江干流西江沿岸的梧州市,是广西承接区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一(5)题。

材料一:珠江流域示意图(图12)。

材料二:2006-2009年梧州市主要新增企业所属行业统计图(图13)。

(1)珠江的主要补给类型是,枯水期一般出现在季。(4分)

(2)西江流域的水电站呈现出开发的分布特征,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6分)

(3)2006-2009年梧州市主要新增企业大多属于密集型产业和密集型产业,新增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是。(6分)

(4)简要分析珠江“八口入海”特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

(5)有人建议将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某大型造纸厂迁移至梧州市,有人则认为不合适。推断后者认为不合适的理由。(8分)

第三篇: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试题(天津卷)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解析参考版(天津卷)

说明:本卷为天津卷,由政治解析团队第一时间独家人工录入,并由名师团队独家解析,并非正式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河北省饶阳县的程秀把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程秀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有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她的收入

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

③属于按劳分配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某商业银行发售的一款理财产品期限为133天,认购金额在5万610万元之间的预计到期年化收益率(即当前收益率算成年收益率)为6.20%。一市民购买7万元该产品,其预期收益的计算方法为

A.70000×6.20%B.70000×6.20%÷36

5C.70000×6.20% ÷365×133D.70000×6.20%×1333、根据图1判断201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的趋势,并据此推算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B.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C.人民币贬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D.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4、现实世界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史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正确的反映

D.对客观对象直观的反映

5、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

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

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6、“PX”即对二甲苯,其毒性跟酒精差不多。可是有人却出于某种目的,将百度百科词条中“PX”的毒性由“低毒”改成“剧毒”。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发现这一情况后,连续6天日夜坚守,36次修正被反复篡改的词条,在网络上成功捍卫了“PX”低毒属性这一科学常识。这场特殊的科学保卫战表明

A.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C.正确的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D.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

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建立党代表、化。为此有专家建议,应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社区制度,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该建议有利于

①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②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

③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④ 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8、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47个聚居民族繁衍生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前所未有。正是这种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这表明 ①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②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9.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50年来,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保持密切沟通,妥善处理涉及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这表明中法两国

①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②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③共同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④把维护共同利益作为对外活动的目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 的根本途径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11.1858年6月,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收到青年科学家华莱士关于物种进化的论文,论文观点与达尔文二十多年的研究不谋而合,但当时达尔文还没有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谦恭和不图私利使达尔文最终战胜了自我,他建议编辑部公开发表华莱士的论文,而华莱士则提议将这一理论称为” 达尔文进化论”。这段佳话表明

A.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能够统一

B.科学文化修养越高则思想道德修养越高

C.思想道德修养是科学文化修养的基础

D.思想道德修养是科学文化修养的表现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某工业大省正在兴起一股“机器人换人”的浪潮。该省某地区截至2013年7月已有15个“机器人换人”改造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企业生产用工平均减少25%,人均产出提升30%,产品合格率提升2.8个百分点。同年1-7月,该地区相应的技改投资达104.42亿元,同比增加60.7%,占工业投资比重的88.6%。作为工业大国,2012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15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面对诱人的前景,我国近年来已建成30多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1)根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合理性。(10分)

(2)“机器人换人”后,有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机器人创造的,请运用《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反驳这种观点。(8分)

材料二:人制造了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又会对人的就业产生影响,一方面会使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减少,另一方面会使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就业岗位增加,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机器人与人的关系。(1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天津市某县创新工作思路,推出三项措施:一是在县、乡(镇)、村三级建起服务中心,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也为群众监督、评价党政干部开了一扇窗口,二是建起县、乡(镇)、村干部和普通党员联户的工作体系,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共联系服务群众40多万户次,收集解决问题8700多个,三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县1.9万名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进行查询和管理,提升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县上述措施的积极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从春秋战国的吴越文化到唐宋的文人荟萃,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一个“文化湖州”。最近,该地依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形式多样和卓有成效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改传统的“送文化”一元主体线性结构(见图3)为“文化走廊”(以五访形式在不同区域间开展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多元主体同状结构(见图4),开创了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崭新局面。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走亲”活动对于文化建设的启示。(8分)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在收藏市场上紫砂壶受到藏家的热捧,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造假现象,生产经营仿冒艺术大师作品的公司从中获利丰厚。当记者询问被侵权艺术家为什么不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得到的回答是:如果打官司,结果只会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得不偿失。

(2)请你评价材料中公司或艺术家的行为。(6分)

第四篇:2017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综(政治历史地理)

2017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综(政治历史地理)

思想政治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3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与融资(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 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商业银行的业务 4(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融资

7.个人收入的分配(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8.国家收入的分配(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控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5 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 纳税人 负税人 依法纳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1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6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我国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7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4.当代国际社会(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8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9(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0 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 11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12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3(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五部分时事政治

1.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4月至考试当年3月)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史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

•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

•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4.论证和探讨问题 •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2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 3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4 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5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 6 选考内容

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 7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

(3)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牛顿、爱因斯坦

地理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2 总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符合本省市的《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

1、地理

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3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2.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4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选考内容

选考一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4.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选考二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5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4.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第五篇: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试题评析

2014年普通高考(山东卷)物理试题评析

2014年高考(山东卷)物理试题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平稳创新,彰显公平。试题贴近考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试题设计科学,考查准确,充分发挥了不同题型的测量功能,保证了测量的高信度、高效度,提高了测量的精度,更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更有利于依据考生的作答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更有利于指导中学物理教学改革。

一、与时俱进,平稳过渡

2014年理科综合由去年的240分增加到今年的300分,其中物理由去年的89分增加到今年的110分。具体到题型来看:

选择题个数没有变化,仍然是7个,分值由去年的每题5分调整为今年的每题6分,共42分;实验题结构小幅变化,由去年的一道大题(包含两道小题)13分,变为今年的两道大题共18分,阅读量略有增加;计算题依然为两道大题(一力一电),分值由原来的33分增加到今年的38分;选做题还是“三选一”,但分值由原来的8分增加到12分,三道选做题从形式上更加统一。总体来说物理的试卷结构和去年相比有小幅变化,但阅读量、思维量、作答量和去年基本一致,较好地处理了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二、注重基础,彰显公平

试题注重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核心思维方法的考查,检查了考生继续学习所必须具有的共同基础,检查了考生是否洞察了物理学的基本架构。

整卷无偏题、怪题。在试题材料选择、情境设置、题目设问等方面都进行了科学设计,注重基础性,充分考虑到了全省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考生,保证了试题的公平、公正。

第14题,是理综试卷中的第一道物理题,考生面临从化学到物理的思维转换。该题继承了往年比较注重基础的风格,以生活中所熟知的“秋千”为背景展开,考生感觉自然亲切,上手快,思维转换自然,同时本题又较好地考查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等力学基础内容。

第15题,是考生所熟悉的v-t图像问题。本题借助图像考查了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立足基础,考查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试题选考部分也注重考查三个模块的基础知识,试题从形式上更加统一,在阅读量、思维量、作答量等方面基本等值,彰显了考试的公平性。

三、立意新颖,贴近生活

创新是进步的原动力。2014年高考(山东卷)物理试题既注重加强与考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适度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新课标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的要求,也注重在考生所熟悉的经典情境上不断创新,设计出新颖的设问方式,体现出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第18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是考生十分熟悉的情境,但该题在熟悉的背景下巧妙地把两个带电粒子的偏转结合起来,创设了新的情境,设计别出心裁。

第19题,是以 “均匀带正电薄球壳”为背景设计的一道综合性选择题。“均匀带正电薄球壳”是考生相对陌生的情境,要求考生有较好的再学习能力。该题起点较高,但题目通过简洁的描述告知考生球壳内、外的电场分布,有了这样一个台阶,考生经冷静思考,结合图像在不同空间分段考虑,思路豁然开朗,答案呼之欲出。这样的情境创新,这样的巧妙设计,更有利于选拔出拥有良好学习潜力的考生,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第20题,“神十”与“天宫”对接、“嫦娥”携“玉兔”落月两大航天工程是考生较为熟悉的情境,以“玉兔”回家的设想为命题背景,通过规定新的零势能面,考查卫星发射过程的功能关系,情境新颖不落俗套。考生须具有相应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与发射地球卫星类比来突破难点。通过该题作答,可使考生认识到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第22题,立足于教材中《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涉及电路设计、仪表选择、实物连接、数据处理等常规问题,是考生熟悉的情境,但落点又打破常规,由测量电阻上升到间接测量长度,是“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体现。该题将考生较为熟悉的实验背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试题设计从考生答题的思维规律出发,合理设置问题难度和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考生在解题时能够比较容易切入,但拾级而上,又使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所收获,保证了试题有较高的区分度。可以说本题较好展示了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这样考查有助于扭转电学实验片面求深、求难,忽视基础的备考模式,有利于引导电学实验教学降低难度、回归基础。

四、学会建模,运筹帷幄

“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无处不在,要学好物理,就要从众多现象中发现共同的本质,要善于建模。考试大纲规定的物理考点有120个左右,但由此衍生的习题却浩如烟海。所以,善于建模,熟知典型的物理模型,是考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内涵、取得更好成绩的保证。今年试题对模型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第37题,是一道以水下重物打捞为背景的热学题目,情境设置新颖,对考生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引导考生关注实际,很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另一亮点是物理模型需要从情境中逐步获取信息才能构建起来,有效体现了思维的递进性,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的建模能力。

第14题,是共点力平衡的常规模型;第17题是理想变压器的常规模型;第18题是带电粒子的类平抛模型;第22题是伏安法测电阻的模型等等。不管题目如何变化,只要善于从情境中提炼出物理模型来,就等于打开了解决问题的一扇窗户。

2014年高考(山东卷)物理试题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五种能力,层级恰当,覆盖全面,比例合理。试题紧密联系高中教学实际,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考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体现了素质教育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才的要求。试题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又以科学、求实和创新的态度,对高考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给予了充分关注和冷静思考,同时对如何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下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部分(山东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部分(山东卷)解析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