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 从普通数学教师到千万富翁 他只换了一种教法
五年一千万教育创富:深本数学为教师带来的财富机遇
近年来网络上盛传的深本数学创富神话不断引发了国人的广泛热议,尤其被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群体重点关注。一位教师,一个学科,一种方法,一千万的创富,这就是深本数学创始人邹华权老师短短五年就创下的教育界创业奇迹。
深本数学成名过程
记者了解到,深本数学创始人邹华权原是一位拥有20年教学经验的重点中学优秀数学教师,他潜心十年研究,融入全球领先的NLP教育方法,找出了中小学各年级段的数学知识规律和解题方法。从而,适用于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一通百通学习法》应运而生。
在此之后,邹老师独自来到广州,开办了自己的培训中心,专业教授中小学数学。他的独特数学学习方法,让第一批学生体会到了巨大的进步和提高,数学成绩大幅提升。而邹老师的教学规模,也在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口碑相传中日益扩大,很快就突破千人。在帮助成千上万的学生获得中高考数学考试成功的同时,邹华权老师也获得了巨额的创业财富回报——五年累计一千万。
邹华权独创的深入本质学数学的学习方法,也由此得名“深本数学”。
深本数学的独特之处
国内教育学者在研究深本数学的成功时这样表示:“无论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还是奥数学习,都只停留在解题这一表层方面,学生往往都是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学,自己却无法掌握深层规律和技巧,结果就是简单的题他们也觉得难,难题更是无法下手。而深本数学则是以简明易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了解和掌握到中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和解题规律,让难题变简单,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而对于深本数学展现的创富机遇,学者同样指出了关键:“深本数学让做培训创富变得简单直接高效,不需要高额投入,只需要掌握深本数学的教学方法加上一间教室,就能开始一次高回报的教育创业。”
深本数学带来的创富回报
据悉,深本数学成名后,从全国各地赶来学习的老师络绎不绝。除了普通学校教师,还有各种数学培训班的培训老师。通过学习深本数学,他们掌握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并借此吸引到了大批生源,一步步成功创富。
一位山西的培训班老师向记者表示,“以前办培训班招生难,打广告做宣传花费多,最终的收入很微薄。现在凭借着深本数学的良好教学效果,直接在学生群体中口碑传播,从各方而来的生源络绎不绝,我的培训班光收学费这一项的工作都忙得不可开交。”
而湖南长沙的一所中学校长,更是派出近十人的数学老师团队到广州集中学习深本数学。他们回到学校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数学教学模式,令学生耳目一新的同时,更是短期内让他们的数学成绩大幅提升,在2012年中考中取得了历年最好成绩。也正是在这次中考大捷的影响下,该校随后新的秋季招生报名人数同比增长60%。“学生多了,学校的收入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师的待遇也能随之提高。”该校校长直言不讳的说。
在研究深本数学成功的背后,不仅看到它为广大学子打开了一扇高效数学学习新的大门,也同时看到它为全国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巨大财富回报。从穷苦的教书匠到坐拥财富的数学老师,所或缺的仅仅就是这样一种革命性的教学方法。
第二篇: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
“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是: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而逐渐掌权的。其次武则天的统治。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这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另外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文化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涉及对三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初中学生往往用好坏来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历史人物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是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地位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渊建唐后和其子经过七八年的征战逐步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则达到了唐朝,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重点突破方案
1、关于“开元盛世”,可让学生结合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均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经济措施,使得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掌握这一规律,由此实现重点突破。
2、关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后面课中总结。前后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
3、讲述“女后皇帝武则天”一目,教师可首先提问学生:如果你知道武则天这一人,那么你印象中的这个女皇帝是怎样的呢?
然后向学生展示武则天的画像,请几位同学讲一些有关武则天的小故事,教师在介绍武则天的统治时,可让学生参考课文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难点突破方案 对于“贞观之治”,教师可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紧接着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同时介绍唐太宗其人。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思考问题:第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谈谈对唐太宗政策的评价和感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做总结。
第三篇:数学教学如何从“双基”到“四基”的转变
数学教学如何从“双基”到“四基”的转变
新课标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这表明“以传授系统的数学知识”为基本目标的:学科体系为本的数学课程结构,将让位于“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基本目标的数学课程结构。并进一步在基本理念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过往的数学课程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亦是我国数学课程的一大优点,但以学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数学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的系统、严谨,而忽视了学生观察、探索、猜想的意识与能力,忽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数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素质的提高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双基”变“四基”,更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一大考验。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经验,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猜想、推理、验证,这是“四基”里面蕴涵的精神。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更好地实现“四基”的达成,也成为我们当下数学老师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课,来说说我在数学教学从“双基”到“四基”的转变过程中所作的尝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源于问题,教学过程需要问题来活化,教学对象需要问题来触动,因此,新知的生长点往往来自于一些能突出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的问题——探究点。通过探究点的引领,借助于情境的支持,引发认知冲突,在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下,迫使学生及时地调整,以适应新知的学习。
这节课我设计三个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复习引入,打下铺垫。我首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复习近平行线的性质。初步的打算是不但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过渡到下面环节。但我忽略了情境的目的,情境设置不仅仅要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而且还应当随思维过程中自始自终地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即应当成为相关学习活动的“认识基础”。鉴于以上原因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情境修改为:让学生用两块相同的三角板拼平行四边形,引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设计这样的环节的意图是:通过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与全等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探索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打下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首先电脑展示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的平行四边形。然后过渡: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时刻装饰着我们的生活,服务着我们的生活。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这么重要是作用,那么平行四边形具有怎样的性质呢?在完全放手给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前,先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邻边、对角、邻角、对角线等概念。然后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由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不同,背景不同,从各自阅历出发,都能得到不同的方法,虽然方法有对有错,但通过动手做及互相交流,实现了他们对有必要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迫切性。这个探究点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讨论,再通过点拨突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全体学生都关注并理解与探索直线平行的要点,以此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体验了动手实践的优越性、感悟了性质的存在。最后运用学生的原有知识,看似平淡的一个动手实践环节却因学生积极的思维而变得韵味十足,这也正如教学名师徐斌说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冰冷的美丽与火热的思考的结合体。”
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数学大厦”的构建,核心问题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建立。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又要重视发掘蕴藏在知识背后的重要思想方法,不失时机地巧妙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节课还有一个环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研究过程中,其实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的,但是基于对学生的“四基”的培养,我这样做的“现在我手中的这个平行四边形,我只允许你把它放在我们教室的墙上来,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我也是充分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中得出方法。有些想到用尺子、三角板、量角器等测量的方法,有些想到做对角线。原以为学生不可能想到我想要的方法,但是出乎我的意料是学生不但说出了我想要的方法,而且还有他们的独特的方法,而且学生自己想到的方法也能利用理论来说明,这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就形成了平行线的性质。本来是一个很枯燥,很理论的定理的发现与证明,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实施,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原来也可以这样的去学习一节命题新授课。这些也许就是“过程的教育”,“方法的教育”,让学生自己探索答案,而不一定是通过讲道理分析出答案。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能太聪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索尝试,这是归纳推理的手法,也是我们过去的数学教育忽视的地方。
这节课我觉得在经历了课前说课,课后修改,课堂实施三个阶段的体验过程中,最后,我始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情境完成了几何命题新授课的学习方法的渗透,真正的让学生体验了“动手实践---发现结论-------验证结论--------应用实践”等几何命题的学习过程。我充分的体会到了,关注“四基”教学对学生的改变和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在“双基”的道路上走得很平坦,但是我们在“四基”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觉得我们的数学老师真的任重道远。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师真的有必要去尝试,去实践,成为时代的领路人。
我想如果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中,一方面保持“数学双基教学”这个合理的内核,一方面添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出现既有“演绎能力”又有“归纳能力”的培养模式,就必将会出现“外国没有的我们有、外国有的我们也有”的局面,到了那一天,我们就能自豪地说,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先于世界。我们不会落在别人的后面!
第四篇:《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导,通过收集面积单位,自然引入本课,并使学生在复习以前所学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到本节课所学内容,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节课教学中,全课基本上以学生自己为主导,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使学生畅所欲言。并抓住时机,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我国的地大物博,树立以祖国为荣的思想感情。
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中,能尽量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景、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参与、乐于参与,老师只是作为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的引导者、归纳者,使学生在放飞自己的思想的同时,能够及时总结归纳出本课所需掌握的重、难点。
三、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教学中,通过课前收集,课中练习等内容,尤其是练习的设计,都尽量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用数学”中“学数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篇:数学f1初中数学《从问题到方程(第一课时)》教学实践报告
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从问题到方程(第一课时)》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需要达到以下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要能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用方程描述;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方程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七年级学生虽然通过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已对简单方程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知,也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相关数量关系,但多数学生说不出方程的本质。大部分学生已会用算术模型和方程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学生说不出算术算式与代数方程的区别与联系,感受不到方程是更简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并缺乏多角度思考的习惯,也没有交流、合作、质疑的意识,不会用数学方式去思考。初学列方程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而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抓不准相等关系;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为此本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而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寻找和建立。在进行教学设计中根据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特点,利用情景创设进行导入,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思维的疑点,根据课程需要,设定了6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整合相关资料形成结果,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体验成功。同时积极推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努力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最后通过快乐之旅的练习巩固和自我评价提高的拓展延伸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同时在结束时还注意利用一些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进行交流和反思,从而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如何将生活情境与数学学习紧密结合,更好的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意识和操作实践、自主探究能力和数学转化、建模思想,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实践。
在教学设计中,抓住上述特点,一、实践过程
1、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华罗庚一段名言(师边展示边朗读),由此引入学习主页,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
2、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任务(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目的性
3、操作实践、生活感知,利用课件展示天平图片使学生认知天平,并利用讲台上的天平实物等教具开展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操作,称量铁球重量。通过实践和交流讨论认识和理解方程的概念与内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身边去发现数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天平的“等量平衡”关系,通知知识迁移促进学生对方程的概念及作用的认识理解。
4、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课件展示例题“我校排球队参加区排球联赛,赛场规定::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
分。该队赛了12场,共得20分。该队胜了多少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本题的多种方法,比较列方程与其他方法的简洁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列方程,体会方
程的优越性。
5、交流体会,小结经验
课件展示:你觉得“从问题到方程”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如何去列出方程?(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感受,交流发言,反思、归纳,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反思的好习惯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6、快乐之旅,学以致用
课件展示课堂练习“幸运6+1”游戏。通过选择不同的领域进行相关列方程问题题目的训练。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强化学生对分析数量关系和列方程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创造性,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提高列方程的意识。
7、谈谈收获,交流心得
课件展示“你今天一定有不少感受吧,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归纳反思,寻找学习中的得失。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我回顾、反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互相交流,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8、自我提高,自我评价
课件展示“当堂自我检测练习、课后回味(完成补充习题内容)、名师讲堂(提供视频课件)和网上漫游提升(提供网址)”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和提升。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创造性
9、教师寄语,满含期待
课件展示教师寄语,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提出希望。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热情,渲染课堂氛围,结束全课教学)
二、收获与体会
本节课,我根据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特点,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恰当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积极推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努力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触:
1、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观察社会,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首先,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学生时时处处都依赖教师的提示,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不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而这些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有所体现,“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再次要教给学生方法,学会怎样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习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让学生操作天平称量铁球重量的环节,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和体会,通过生活体验和实
际操作明确天平的工作原理--“平衡”,然后再根据这一情景推出求天平中蓝色球的问题,从而为学生理解方程概念和方程作用做了很好的预设和铺垫、加深了理解,同时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2、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还课堂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因为只有学生自主学习,给数学问题具有真实的生活背景,他才能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才能更好的感受、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操作、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自主归纳、自我评价,并利用学生熟知的著名游戏节目“幸运6+1”情境设置了练习反馈,积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
3、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注意带有真实的生活背景,展示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题大多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尽管有的问题题材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是大部分通过“精加工”以后都变成了纯粹的“应用题”模型,实际上是教师代替学生完成了从实际生活中收取信息这一过程,学生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去就能够解决问题,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事实告诉我们,不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的转化过程,是不能很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素材,赋予原题生活化的现实背景,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者只是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提供学生寻找数学模型的平台,这一点可以锻炼学生在实际问题转化过程中的审题、建构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对于今后的方程模型、函数模型等学习很有帮助。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的天平问题以及利用学生熟知的著名游戏节目“幸运6+1”情境设置的练习涵盖了生活的很多领域并配有图片,以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真切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列方程正是将一些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
4、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实际问题的背景,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实际问题的情境以及游戏训练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反应较好,学习气氛热烈,学习效果反馈较好。同时我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提供了教学视频和网上学习资源网址,便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提升空间,学生也较为好评。
三、问题与建议
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进行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
活动,推行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给予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时间稍显不足,引导得较多。今后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教学,确保效果,不能急于求成。
2、后进生的学习与发展往往决定了教学的成功与否。本节课上,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时仍处于观望状态,虽然课堂上采用多种激励措施,但效果不明显。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创造机会,多进行倾向性点评。对那些有想法但不敢表达的学生多鼓励;尚不会思考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养成会思考的习惯,让他们敢于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不怕说错,就怕不问”。
3、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找相等关系中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他们不愿意
找相等关系而可以直接列出方程。通过课后和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不愿意找相等关系是因为题中的相等关系比较明显,不需要写出来也可以顺利地列出方程。对此,我认为不值得提倡,学生会用严谨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应该是老师对学生提出的最高要求。为此我拿出一些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自己列方程,学生不分析相等关系往往很难列出正确的方程,必须通过分析才能列出方程。由此学生对于先分析的好处有所了解,可以促进其遇到问题用“先分析”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尤其是面临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时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先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4、建议在以后的教材中,增加一些关于教材内容的辅读资料和相关链接,以丰富课堂
内容,给课堂以适当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