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文化惠民再加码 “种文化”全民共振共享

时间:2019-05-13 09:4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照文化惠民再加码 “种文化”全民共振共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照文化惠民再加码 “种文化”全民共振共享》。

第一篇:日照文化惠民再加码 “种文化”全民共振共享

人民网日照9月10日电 9月5日,日照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城乡“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实施意见》,“文化惠民”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围绕建设滨海文化名城的目标,这座临海崛起的海洋特色新兴城市,也在默默书写着文化建设的传奇。2011年,日照市被中宣部等4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2006-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31.8%。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3.08亿元,占GDP的比重已达4.37%。踏上富裕之路的日照,加快推动文化发展,不为“装点门面”,而是自觉自愿的行动,顺势转变发展模式的内在追求。中共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认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民生建设的重要部分。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办好文化实事,改善文化民生,让文化投入、文化建设像阳光一样普照在日照人民身上,促进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从“经济惠民”向“文化惠民”,日照加速构建政府、民间、社会、市场、产业多方互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政府承受得起,群众消费得起”,找准最佳结合点 日照“文化惠民”,决策尊重民意,做事符合市情,寻求两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沿海新兴城市,人均享受文化水平不高;历史文化名城,高水准的公共文化场馆不多。这种尴尬局面,源于发展失衡,文化建设“欠债”太多。社会缺文化,发展没后劲,日照上下开始反思“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瞄准的突破口是,增强基本文化设施与产品供给,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照市坚持把文化场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硬件,文化惠民的前提。几年来,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日照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日照游泳馆、梦幻海滩公园、山海天阳光海岸、日照数字影院、莒州博物馆等拔地而起,成为日照文化新地标。2012年是“文化建设年”,围绕“文化惠民文明育心”主题,全市文化建设快马加鞭。日照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层和农村文化设施扶持资金,分别增加至2000万元和500万元,并设立200万元日照文艺奖。市级综合文化中心、日照图书发行大厦、日照保利凯德广场国际影城、莒州文化中心、岚山区文化中心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文化场馆设施正在加快建设。如果说,城市“文化地标”主要面向高端文化艺术欣赏,那么,各基层文化场馆则重在满足群众最基本文化需求。几番追赶,日照市县两级均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建成率实现100%,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进村率和使用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进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100%和93%。到2014年底,全市城乡将实现“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覆盖,达到步行15-20分钟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立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自2011年起,日照市各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并新增服务窗口数13个、品牌项目17个,服务更加温情和人性化。■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激起“全民共振” 经济落差大,区域不平衡,“文化惠民”还需跨越一道坎。文化“流动”、文化“联动”、文化“互动”,不仅填补区域落差,也为基层群众带来享受。去年,全市“送戏下乡”1365场次,电影公益放映35000余场次,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今年,全市各级专业艺术团体已免费送戏下乡演出243场、观众达50余万人次。市艺术剧院充分利用流动舞台车,积极推出“梦想大舞台”文艺演出下基层活动,今年已演出15场。以前下乡演出,还要现场搭台,费时费力,现在有了流动舞台车,半时就能把舞台“变”出来。通过流动舞台车、流动书屋流动文化设施,文化下乡更便捷了、覆盖更广了。不仅要把文化送下去,更要让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日照市文化惠民已从单向的“送”演变成精彩的文化互动。2010年来,日照市培训文艺骨干5000多人,举办文艺演出4000多场,完善提升基层文化设施1500多处,招募文化义工400多人,发展庄户剧团300多个,实现了群众文化活动演出内容和形式、基层文化队伍培养机制的创新,为乡村、社区培育了一支支带不走的文艺团队。台上是熟悉的面孔,演的是身边事,听到的是熟悉的乡音。如今,展示乡土文化,没有围墙的“梦想大舞台”已遍布日照大地,形成了“港城

之夏”、“山城之夏”、合唱艺术节、“说唱新农村”等演艺品牌,吕剧、周姑戏、茂腔等传统文化资源得以恢复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全民参与文化的热情,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成倍放大。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群众不光是文化的受惠者、享受者,更是文化的主人翁、创造者。有了他们的参与,文化惠民真正汇入了文化民生的时代交响,实现了全民共振共享。■从项目带动到产业聚集,擎起发展优势 日照人坚信文化产业升级是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坚持以品牌项目带动,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城市特点,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培育更多知名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产业优势项目。如今,日照市通过加强对活态“非遗”的保护、传承及开发,铸造起一个个亮丽的文化品牌。作为中国三大农民画乡之一,日照开发出农民画衍生产品,生产出印有日照农民画的画册、台历、书签、丝巾等100多个产品种类,形成了集绘画、装裱、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制作出仿古、移植、复制、工艺、观赏、实用六个类别300多个黑陶品种,年生产黑陶六七十万件,产品远销英、法、德、意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崛起为世界上最大的黑陶研发基地。充分发掘“渔文化”内涵,渔家民俗旅游蓬勃发展,20多个民俗旅游村、8万多张床位,旅游旺季仍是“一铺难求”。体现日照特色的文化大项目成绩斐然。今年全市重点推动的87个文化项目,投资总额达268.7亿元。莒国文街、潮白河水利景观工程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使用,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主要场所。玛雅包装二期建设项目、日照日报社印务中心扩建迁移项目、高清三维动漫《神通项橐》、动画片《山海传奇》等一批特色鲜明、成长性好的大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为了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日照市正按照“一中心二带三区六基地”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布局,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新闻服务、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影视制作、广告会展、文化旅游、古玩收藏、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等十大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和外围层比重,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目前,日照文化发展呈现出“昨天文化”异彩绽放,“今天文化”方兴未艾,“明天文化”异军突起的可喜景象。(本文来源:人民网)5月15日,在第六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举行期间,日照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仪式在深圳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毛继春出席签约仪式。这次全市共有四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与投资方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了合作意向书,项目投资总额15.25亿元。这四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既有文化商务合作,也有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还有工艺文化艺术园区建设。毛继春签约前会见投资双方代表时指出,近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工作,致力于打造滨海文化名城,深入挖掘日照市的文化产业项目,出台了有关优惠政策,给客商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日照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日照供稿 滕聿刚)(本文来源:人民网)中广网济南11月6日消息(记者桂园 山东台记者刘照明 日照台记者盛伟)山东省日照市积极搞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鼓励文化企业发展,打造传统文化特色品牌。

日照市黑陶文化历史悠久,今年9月,又被授予“中国黑陶文化之乡”,初步形成了集高端艺术品研发、普通产品规模化生产、旅游纪念品推广销售于一体的黑陶产业体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让在日照市从事了22年黑陶开发的黑陶艺术家邢葆东兴奋不已。他说,日照的黑陶文化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中国黑陶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刑葆东说:“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借助这个东风,想把这个文化平台搭建的更好。”日照是我国三大农民画乡之一,近年来,通过扶持农民画衍生产品制作企业,帮助农民画走向市场,产品种类发展到了100多个,销售收入每年增长30%。日照锦丽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发的农民画绣多次在大型展会上获奖,并且在市场上深受追捧。目前,公司正在着手设立日照农民画创意产品研发基地。

立足传统文化产品的优势,日照市将以日照文化艺术博览中心为依托,建立传统民间工艺品创作生产基地、产品研发基地和产品交易基地。走“农民为主体、政府作为保障、市场为导

向”的发展道路,扶持龙头企业,推进黑陶、农民画等产业生产和商品化经营,打造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集团。日照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王书军说:“下一步重点是,理顺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规划,打造日照的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日照的特色文化品牌。”(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本报2月7日讯(记者 李玉涛)7日,记者从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作为“文化建设年”,日照市工商系统将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服务领域消费维权力度,强化商品质量监测工作。为精品钢基地全程服务日照市工商局局长孙乐平说,今年要以“抓服务强蓝区”为重点,实现从“微笑服务”向“效能服务”的转变。日照市工商局将以“十大蓝色产业”为重点支持对象,为日照钢铁精品钢基地及钢铁深加工、亚太森博浆纸三期等60家骨干企业提供全程跟踪服务。非公资本进文化产业降门槛市委将今年确定为“文化建设年”,工商系统将降低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努力推动文化创意、设计包装、数字媒体、影视演艺、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以及农民画、黑陶、绿茶文化等传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进美容婚庆消费维权今年,日照市工商局还将加大服务领域消费维权力度。以家政、旅游、美发等为重点,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规范服务合同格式条款。并要深入开展美容和婚庆行业监管指导工作,深入分析婚庆市场消费维权的原因、类别、规则、“霸王条款”的种类,推进婚庆领域的消费维权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经营者自律经营。建不合格商品黑名单档案此外,还将加大对食品、农资、成品油、建筑材料、汽车配件、服装等涉及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生产安全的重要商品的监测力度,加强对不合格商品的跟踪监测,建立健全重大信息报告机制,提高对重大情况和重要安全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建立不合格商品黑名单档案,加强对监测结果数据的有效利用。作者:李玉涛(本文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中新网日照3月21日电 题:推进滨海文化名城建设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访山东省日照市副市长 徐清记者 杨锈祯 林德强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记者就山东省日照市如何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和建设滨海文化名城、做活做新海洋文化等方面采访了日照市副市长徐清。徐清介绍说,日照市在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过程中,积极推进滨海文化名城建设,按照做深“昨天文化”、做实“今天文化”、做活“明天文化”的工作思路,努力做新做活海洋文化,积极保护、梳理、挖掘海洋文化资源,突出海洋特色,加快海洋文化建设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打造蓝色经济区,坚持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在谈到打造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文化与蓝色经济的融合时徐清认为,打造蓝色经济区,可以促进经济较快发展,为城市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同时,文化的较快发展,又能从根本上提升蓝色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和长久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坚持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文化建设并重。日照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出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生态建市、科教兴市“四大战略”和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双轮驱动”,大力开发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资源,集中培植钢铁、汽车、浆纸、石化、船舶、能源等临海工业,努力把日照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建设文化名城,加快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在谈到如何做好日照文化工作、建设滨海文化名城时,徐清告诉记者,要立足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资源优势,以做深“昨天文化”、做实“今天文化”、做活“明天文化”为主线,加快培育古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水运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日照市经过20年的发展,文化建设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尤其是近几年日照市的大学经济、体育经济、演艺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等特色文化产业渐具雏形,水上运动之都、蓝天碧海金沙滩等城市品牌成功打造,日照的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徐清介绍了日照市加快培育特色文化品牌的具体做法:重点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突出抓好两城镇大遗址保护等重点项目,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进一步发掘和传承日照农民画、黑陶等民间工艺,龙舞、旱船舞等民间舞蹈,满江红、渔民号子等民间音乐,吕剧、茂腔等传统戏剧,努力做大做强民俗文化品牌,充分展示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魅力;开发、保护、利用好姜太公、孙膑、刘勰、丁肇中等名人文化资源,扩大日照的人文影响;弘扬沂蒙老区的革命精神,发挥日照烈士陵园、安哲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发革命文化红色旅游资源;实施生态建市战略,围绕构建“大绿量、花园式、开放型、生态化”和“蓝天、碧海、金沙滩”的城市特色,进一步整合生态文化资源,加快森林公园、灯塔广场、太阳广场、五莲山、九仙山、浮来山等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加大海洋文化、茶文化的挖掘利用,促进文化与旅游、会展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以水运赛事为契机,不断完善水运场地配套设施,搞好综合利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吸纳市民和游客参与,形成“水上嘉年华”的氛围,擦亮“水上运动之都”的城市品牌。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对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尤为强烈。徐清告诉记者,近几年,日照市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级以建设综合文化中心、文化艺术博览中心为重点,区县以推进“两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建设、进一步提升完善县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为重点,乡村以全面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加快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规范化站点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为重点,集中建设一批关系群众利益的文化设施项目。今年,将重点建设1000个规范化村居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重点培育1000名文艺骨干、重点推出500场广场文艺演出、重点组织演出500场地方小戏、重点打造100个有较高水平的庄户剧团(社区文艺表演队),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打造文化品牌。2009年,新编吕剧《 毋忘在莒》搬上舞台,参加了山东省第九届文化艺术节,应邀参加了中国戏剧文学奖全国优秀剧目调演,获得了很大成功,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全省率先打造了阳光女子乐团,组建了阳光老年合唱团、阳光少儿合唱团和阳光老年舞蹈团,着力打造“阳光”系列品牌;精心筹办好将于8月28日至9月8日在日照举办的2010中国水上运动会,突出“喜迎水运·唱响日照”这一主题,以“港城之夏”文艺展演活动、舞台艺术大赛、合唱艺术节、书画赛展为载体,全力打造“节日欢歌”、“盛世广场”、“歌咏赛场”、“欢乐乡村”、“社区新声”、“浓墨水运”六大板块系列文化品牌,推出一批有较高质量的文学戏剧作品以及歌曲、舞蹈、相声、小品等各门类艺术精品,营造“人文水运、欢乐水运、和谐水运”的浓厚氛围;以反映日照历史文化、滨海风情和现代发展成就为主题的大型艺术表演节目也正在积极推进之中。三是发展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按照传统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并重发展的思路,努力做深传统文化产业、做实优势文化产业、做活高端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日照农民画、黑陶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大衍生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增强日照特色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积极探索演艺业与旅游相结合的路子,打造一批旅游演艺精品。积极扶持发展设计、装潢、包装、出版、印刷、演艺娱乐、数字电影播映以及动漫等产业,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产业发展龙头。(完)(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本报电 隆冬时节,寒意袭人,山东日照市文化项目建设的热度却异常高涨。预计投资28亿元的日照市级综合文化中心已完成规划。投资1.6亿元的岚山区文化中心、投资1.1亿元的东港区海曲大厦、投资1亿元的图书大厦、投资1亿元的莒州文化艺术中心、投资1900万元的国内首部三维动画片《神童项橐》等一批重要文化产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11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9%,增速居山东省第一。近年来,日照市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建设滨海文化名城和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做深“昨天文化”、做实“今天文化”、做活“明天文化”,以品牌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日

照市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使用,成为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主要场所。今年9月,“中国黑陶文化之乡”花落日照,黑陶产业形成300多个品种,年生产黑陶六七十万件,产品远销英、法、德等200多个国家地区。继2010年推出《日照重庆》后,电影电视剧创作取得新突破。今年8月,电影《日照好人》荣获第十四届华表奖优秀数字电影奖。据介绍,日照市正在按照“一中心(市级综合文化中心)、二带(东部蓝色海洋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带和西部历史传统文化、生态文化产业带)、三区(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和汽车主题文化产业集聚区)、六基地(传统民间工艺品文化产业基地、水上运动休闲文化产业基地、绿茶文化产业基地、影视动漫制作文化产业基地、出版印刷包装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布局,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新闻服务、印刷复制等十大产业,构建地域特色鲜明、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张道伟)作者:张道伟(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第二篇:文化惠民,阳光雨露共享

文化改革发展巡礼之四

文化惠民,阳光雨露共享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跃上新高度

国庆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的民众通过最新的直播星公共服务,可以收看有线电视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还有2亿农户无法通有线电视。从2011年4月起,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决定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直播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三营镇就是试点之一。

虽然是农民工,43岁的李建军对于东莞的认同越来越强烈。在东莞,行走十分钟必能看到一种文化设施,买书看戏和买米买菜一样方便。471个图书馆覆盖全市32个镇区,27个博物馆、150多个文化广场遍布城乡。同样的剧目,东莞人只要花上北京或上海一半的票价就可以享受。同李建军一样的东莞农民工生活得“很文化”。

家住北京东城区花市大街的吕光茂,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有三天都在“文化度假”:去国家图书馆听了免费的关于辛亥革命的讲座,去首都博物馆看了梵高的画,还去中国美术馆逛了半天。“以前工作忙,天天从这些馆路过,却没有时间进去。现在有了时间,而且又都免费,服务水平也比过去高很多。”

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正在像建地铁、修大桥一样写入每个城市的规划,一个覆盖全国、省、市、县、乡、村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从中央到地方

投入:让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文化部门的核心职能。公共文化属于国家和全民的公益事业,所以,必须由政府唱主角。政府就是公共文化服务责无旁贷的主要提供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这样概括政府职能转换的必然性。

政府在公共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让国家的财政支出不断向文化倾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投入结构不断完善。

2007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不含基本建设投资,不含文化管理部门行政运行经费,总计超过千亿元,年均增长20%,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

中央财政从2009年开始,两年共投入5.8亿元,对全国面积不达标的447个公共图书馆、1147个文化馆进行修缮,使其具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条件,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务。

江苏卫视覆盖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扬子晚报》发行量190多万份,《新华日报》创办的江苏手机报用户224万、用5种语言覆盖72个国家和地区。

理论建设跃上新台阶,发表社科类重点学术论文16810篇,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90项、获资助经费3022万元。

江苏涌现出一大批道德建设的先进典型,全国“双百”人物评选江苏籍及与江苏有关的入选人数33位,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江苏入选5个,全国重大典型2个,入选“中国好人榜”100位。

今年,江苏省委常委牵头开展“文化强省建设”等

11个重大课题调研;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省社科联、省文化厅等单位打造的“江苏讲坛”,2007年以来直接受众近600万人次。

8月19日,在江苏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省委书记罗志军向领导干部郑重推荐《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最新阐释》等3本书,引发《精神的力量》一书的35000册订购。

点亮精神灯塔,江苏人步伐更自信。

飞跃体制关山,构筑文化高峰

近年来,江苏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步健康发展,缘自文化体制改革到位。

全省文化产业增速连续5年达30%以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全面完成。

全国首家省级演艺集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实现收入、效益、资产“三个翻番”;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资产、销售收入达“双百亿元”的出版传媒集团;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实现“一张网”工程,省、市、县三级广电网络互联互通、全程全网……

在冲破文化体制羁绊的道路上,“试验田”正在变成“丰收田”。全省218家出版发行单位、影视剧制作发行机构、新闻网站,107家文艺院团全部转企改制,13个省辖市、106个县市区全部完成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重点发展三大类九大行业,规模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全省新确定文化产业项目621个,投资总额3440亿元。8个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初步形成沿

江动漫制作、现代印务、数字出版三大产业带,新兴文化业态占文化产业比重超过25%。

2010年,创作生产电影17部、电视剧29部925集,电视动画88部52309分钟,长篇小说60余部、新剧目100余部。《老大的幸福》等10多部作品在电视台热播,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等成为文化品牌。

江苏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全省财政投入年均增长30.3%,高于同期一般预算支出。

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使用,基本形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江苏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达标建设任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市、县级支中心和乡镇基层服务点,广播电视覆盖多项指标全国第一,农家书屋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科技创新融合,文化插翅高飞

文化人才队伍强,是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江苏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为途径,着力营造大师辈出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与科技如影随形。江苏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科技创新的意见》。创意设计、网络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突破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获批……

9月27日,2011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签约,172个涵盖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广播电视、新闻

出版、动漫网游等项目获得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资助,资助资金总额为2.1亿元。

如今,江苏文化繁荣景象红红火火。6月,江苏艺术家顾芗获得中国曲艺史上第六个“梅花大奖”;8月,江苏作家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获得江苏历史上第一个茅盾文学奖;9月,由江苏投拍的电影《辛亥革命》和电视剧《你是我的幸福》分别在大银幕和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成为热点……

江苏艺术创作出现“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江苏现象”:一大批文化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亚洲电视大奖等国家、国际级奖项,累计有41人次获文华表演奖、43人次获梅花表演奖,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近日,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实施“八大行动”推进文化工程建设,力争2015年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200平方米。

“十二五”期间,江苏培育一批千亿级行业、百亿级企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和服务业增速。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

下载日照文化惠民再加码 “种文化”全民共振共享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照文化惠民再加码 “种文化”全民共振共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