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深圳建成文化产业龙头大市——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新跨越
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工作会议贯彻省委全会和市委全会精神
把深圳建成文化产业龙头大市
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文化自主创新中心、区域文化中心和国
际文化名城
【深圳商报讯】(记者 张惠屏 彭 琰)昨天,我市宣传文化系统召开工作会议,贯彻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指出,省委全会吹响了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宣传文化系统是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中坚力量,应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明确目标定位、正视差距不足、拿出得力举措,乘势而上,把深圳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龙头大市,实现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新跨越。
会议传达了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宣传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市文体旅游局、市文联、社科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发行集团的负责人在会 上分别发言。会议高度评价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在广东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并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市文化建设、学术文化发展、创意文化建设以及三大国有文化 集团的发展与全会确立的新目标新要求的差距。大家表示,将拿出具体举措,“想干、敢干、快干”,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深圳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 全国、影响东南亚的文化自主创新中心、区域文化中心和国际文化名城。
王京生表示,我省首次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工作,提出要 把广东从文化大省建设成文化强省的目标,说明省委对文化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视。这是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起点和重大机遇,深圳能否抓住机 遇、乘势而上,全面推进“文化立市”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将决定深圳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可以走多远,决定深圳能否实现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 新路”的战略目标。他要求全市宣传文化系统高度重视、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全会、市委全会精神,把其作为一个总动员令,积极发挥宣传文化系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 力军和生力军作用。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作为指导广东未来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4次提到深圳,表明了深圳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性,充分说明省委 对深圳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王京生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深圳文化发展繁荣的背后,依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 节。当前,各宣传文化单位一定要明确各自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寻找并正视自身与深圳建设“文化强市”目标的差距,拿出得力举措,全力把深圳建设成为全省乃至 全国的文化产业龙头大市,全力打造“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努力使深圳文化事业更强、文化产业更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更强、文化形象更好。
王京生还对近期要做好的重点工作作了部署。一是精心筹备文化强市工作会议。二是重点搞好《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 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振兴规划》编制。三是搞好重大项目推进。主要是建设前海创意信息港、国家级创意产业园、“时尚之都”建设、华强“文 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基地”、与香港共同创办创意文化产业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同时,搞好纪念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各项重大活动,认真筹办2010年全球创意城 市网络大会。
打造有深圳特色的文化名城
——谈“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新跨越”
(一)昨天,深圳宣传文化系统召开工作会议,贯彻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这次省委全会,对深圳提出了具体要求,就是要把深圳“努力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文化自主创新中心、区域文化中心和国际文化名城”。
这是深圳第一次和“文化名城”这个称号联系在一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深圳提出过不同的文化发展目标,但是,文化名城这样的称号,深圳历来是只敢远观。现 在,省委省政府既然把这个目标摆在深圳面前,我们只有树信心改革创新,找差距迎难而上,实现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的历史性跨越,努力打造具有深圳 特色的文化名城。
文化是个庞大的概念,文化名城的特点和长处更是各有千秋。而深圳要成为文化名城,而且是国际文化名城,深圳的特长是什 么?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找到建设文化名城的抓手。从深圳的文化发展现状来看,亮点很多,不可胜数。但是,要做文化名城,评论员认为,关键性的突破口在两 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二是文化福利。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将是深圳建设“文化强市”的核心内容,也是深圳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亮点。在 省委全会上,省委书记汪洋在做报告时,对深圳的A8音乐、华强文化、迅雷网络等企业的状况如数家珍,对深圳文博会的各项交易数据了然于胸。这说明,深圳文 化产业的影响很大,分量很重。为落实此次省委全会的精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深圳要建成全省文化产业龙头大市;要把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深圳继生物、新能 源、互联网之后的第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建设设计之都的同时,建设时尚之都。所有这些措施,就是要让文化产业不仅真正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更要让文化 产业获得足够的国际影响力,撑得起文化名城这顶桂冠。
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同时,深圳要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全体市民的文化福利,让文化的 覆盖和普及成为文化名城的又一张名片。在省委全会的分组讨论中,市委书记王荣说,深圳要把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落实到维护市民的文化选择权、文化参与权、文 化欣赏权和文化创造权各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个在全国率先提出居民文化福利指标的城市,深圳的文化普及工作历来为人称 道。在落实省委全会的过程中,深圳明确指出,深圳
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还不平衡,接下来,要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工程,要大力实施市民艺术教育普及 工程,大力实施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无疑将为深圳文化福利在广度上的普及和在深度上的提升,产生决定性作用。只有当文化深深植根于每 一个普通市民的心中,这样的城市,才称得起文化名城。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化名城更不能一蹴而就。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为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名城,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龙头大市”需要龙头企业支撑
——谈“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新跨越”
(二)省委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市委全会则为深圳确定了作为特区的角色定位:把深圳建设成为文化产业的龙头大市。
有一句很酷的网络流行语——“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用这句话来为“龙头大市”作注脚,再合适不过。既要做“龙头”,自然需要这样的“江湖地位”。
当然,如此霸气的“江湖地位”,不是靠嘴来说大话说来的,必须要有一批称得起行业龙头的企业作坚强的实力支撑,比如像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这样的。
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的成功,正如其公司名称所宣示的那样,得益于其创造的“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先不说其绵长的文化科技产业链所具有的强大市场竞争力,仅就其所选择的发展路径而言,可以说是最大化地利用了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独特优势。
深圳特区作为一座只有30年历史的年轻城市,文化积淀当然不能和国内众多的古老文化名城相比,但深圳移民城市的特性和由此而带来的巨大文化包容性,决定了深圳是一个可以恣意整合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要素的最佳出发地,并因此能把最小变成最大,最弱变成最强。
深圳另一个不可复制的发展优势,就是在国内独树一帜的高新技术产业沃土,包括产业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创新优势、集成优势等等。
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能够在短短10年的时间内,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化产业新兵,迅速成长为开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正是智慧地把深圳独特的文化优势和独到的高科技优势嫁接到了一起,结出了世人惊叹的文化产业之果。不仅华强是如此,腾讯集团、A8集团同样是如此。
但是,正如世界上只有一个微软、一个苹果、一个迪斯尼一样,虽然深圳要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龙头大市必须要有一大批的龙头企业来支撑,但华强、腾讯、A8 等等的成功并不容易简单复制,相反,我们应该非常理性地解读其
成功的“密码”——“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从中寻找更多深圳文化科技企业可以横空出世的 成功路径。
放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来看,一座城市不论有多么宏大的文化产业理想,由于其先天基础和优势条件的限制,其所能承载的文化产业 使命都必然是十分有限的,任何城市都不能奢望把自己建设成为一座龙头文化产业“超市”,处处占先,必须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文化+科技”正是深圳的优势 所在、选择所在。
有了这样的共识,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创造条件,让今天的龙头能够做得更大、更强、更有竞争力,让明天的龙头能够更早一日孕育、诞生、成长、壮大。
业态创新成就核心竞争力
——谈“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新跨越”
(三)对一个行业来说,业态创新常常带有革命性、颠覆性的影响。比如,自选超市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全世界商品零售业的竞争格局;集装箱的发明,完全改变 了国际远洋航运的模式。深圳华侨城之所以能够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位置,同样在于其所创造的全新旅游业态——“主题公园”。
我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今天已经风光不再,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独领江湖、让国内所有名山大川相形见绌的盛景,至今仍然使人心动不已。这与其说是旅游的 成功,不如说是文化的成功。这一“文化+旅游”的业态创新,使得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拥有了无限的文化资源开发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锦绣中华的没落,并没有成为主题公园业态的终结,相反,华侨城随后打造的世界之窗、欢乐谷、东部华侨城等一代代主题公园升级版,不仅都成功地成为一时之选,而且开始扩张到全国各地。一次业态创新,成就了华侨城在中国旅游界超过20年的霸主地位。
业态创新的现代版,继续在深圳上演,那就是腾讯。
在互联网刚刚开始盛行的时候,是腾讯在国内首先推出了中文版的即时通讯软件QQ,并迅速发展到最高峰有1亿人同时在线的天文规模。而这数以亿计的忠诚用户群 又成为腾讯深度开发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巨大市场。去年,在全球金融危机水深火热的严峻背景下,火透华夏大地的种菜、偷菜游戏,就曾让腾讯真正尝到了“日进斗 金”的幸福。
再放眼世界看看。
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划时代巨制《泰坦尼克号》,作为传统电影的登峰之作,曾经在全球保持了长达12年之久的票房纪录。这一纪录最终还是由其自己打破,但打破纪录的工具却是改变电影业态的高科技3D电影——《阿凡达》。
当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电影市场创造的接近4亿的票房纪录,用了10多年时间才被国产电影《建国大业》4亿多的票房所打破,但《阿凡达》又矗起了一座高达13亿多的票房新纪录。仅仅是一个业态的改变,我们又需要多少年才能刷新这一新纪录?
今天,华侨城“文化+旅游”的业态已经开始受到挑战,比如同是深圳企业的华强科技集团开发的科技含量更高的“方特乐园”。
我们期待着“方特乐园”能开启旅游业态新时代,我们更期待深圳有更多的文化企业,能通过业态创新,走出更广阔的新天地。因为,创新是深圳最大的文化优势。
有“资本”的“文化”才能长大
——谈“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新跨越”
(四)一部《阿凡达》,让中国电影人品出了百般滋味。
《阿凡达》在全球的票房接近30亿美元,其中在中国的票房超过10亿元人民币,这些都将是难以打破的纪录。令人感慨的是,这部投资超过5亿美元的大制作,风险却小得惊人。“我们把拍电影变成了一个生意,接收所有想参与其中的人”,制 片人轻松的话语背后,是成熟的资本运作:福克斯公司的母公司新闻集团,采取了大量依靠外部资金的投资策略,影片的大部分资金来自很多网络小投资公司。
发展文化产业,我们不缺政策,也不缺资源和人才,最大的软肋无疑就是市场化的产业运作机制。从历史发展来看,我们的文化产业是从文化事业中脱胎而来,行政划 拨而成的“国家队”表现出现代企业管理动力的不足,而由民间投资自发形成的“民间队”又受限于资金瓶颈,难以获得较快的发展机遇。
这是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正是深圳建设文化产业龙头大市的发力点所在。有着“文化+科技”的创新,有着“文化+旅游”的延伸,深圳同样要实现“文化+金融”的破题。只有“文化”与“资本”对接,文化才能真正形成产业。
高交会推动中国科技的产业化,文博会同样促进中国文化的产业化。每年推出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手册》,让投资商不再困惑“有钱没地方投”,文化资源拥有者也不再抱怨“项目融资难”,深圳借助文博会为资本和文化搭建了有效的投融资平台。
这仅仅是起步。着眼于“交易”,文博会还成功地让诸多“无形商品”变成了“真金白银”,变成“硬通货”的“软资源”不仅包括文化企业的股权,更包括文化产品 的版权,还包括文化创意的受益权。伴随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的问世,深圳的“文化+金融”更是种出了一块前景光明的“试验田”。今年文博会期间,500亿 的银行综合授信额度让深圳文交所风生水起,动漫公司的部分股权卖出了6000万,电视剧首度引入了私募基金,著名导演张纪中更是拿着电影《美猴王》召唤1 亿美元的投资。用大家更为熟悉的话来说,投资文化产品就和买卖股票没什么两样。
资本是产业的血液,“文化+金融”的试验田会结出什么样 的奇葩?这需要时间的酝酿,需要业界的创新。《美猴王》的目标是复制《阿凡达》的成功,30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或许是一个难以超越的数字,但是成功的挑战者 也是实力的证明,因为有了“财神爷”相助,“美猴王”的“筋斗云”就远远不止十万八千里。这朵“筋斗云”,还将造福更多的后来者。
插上资本的翅膀,文化产业的天空注定没有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