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3 09:0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篇: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并与《200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比,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下面谈一谈本次学习的收获:

一、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基本理念的变化

2001年版“三句”变“两句”。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011年版,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明确

提出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

三、教学活动方面的变化

2011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而2001年版只强调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四、新增教师的主体地位

2011年版新增要求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赋予了新的意义。

五、新增学生评价

2001年版: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2011版: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

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将更要改成也要,体现学生评价的重要性。

六、新增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这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七、课程内容方面的变化

(一)课程内容变化

2011版: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2001版,原为“空间与图形”现改为“图形与几何”;原为“实践与综合运用”改为“综合与实践”。

(二)具体的变化

2011年版新增的要求:在数与代数中提出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

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进一明确明确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涵义。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三)学生评价的变化

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例如,下表是对第一学段有关计算技能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例如: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

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011版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九、培养学生做中学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面对2011版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第二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

最近几天,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再次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并且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美与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2

读了《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这本书,我感触很深。郑毓信作为一名哲学教授,以其独有的视角直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种种现象,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保持头脑的开放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墨守成规,迷信盲从,而应坚持独立思考,努力学习各种新的理论思想与教学方法,积极地去进行新的探索,而这些正是我所缺失的。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是决定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文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个案例,给我的触动很大。在《可能性》一课中,摸球是常用的一个环节。常规的设计是先摸球再根据摸到的两种球的数量比较,得出:口袋里那种颜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越大。而郑教授认为,在摸球之前,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向学生出示两个口袋并告诉他们里面分别装有一定数量的粉球和黄球,其中一个黄球较多,另一个粉球较多,但两者的总数是一样的。问题是:如何不用打开口袋就能知道哪个口袋装有较多的黄球,哪个口袋装有较多的粉球?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后者的设计更体现了活动的价值,活动的目的性,带着问题去活动比活动后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实效性更强。

而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浮在表面的东西多一些,不是不想去深入地挖掘,而是能力有限,想不到。还有关于“情境设置的标准”不应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沟通“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联系。

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浮在表面的东西多一些,不是不想去深入地挖掘,而是能力有限,想不到。还是李正太老师的观点,一节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质量。一句话提高教师学科素养是提高课堂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数学教学中处处有“哲学”

如何实行“合作学习”、“教师专业化的具体内涵”、“双基教学”应强调的问题、“课堂中的权力关系”、学生如何由“不自觉的学习者(新手学习者)逐步演变成”自觉的学习者“(成熟的学习者)等。这些渗透在各章节中操作性很强的知识,被郑教授深入浅出的阐述,自然的流露出一定的哲理性,高屋建瓴,深受启发。分享两段:如”一个优秀教师应当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应盲目的去追随潮流,或是满足于在任何时候总能充当学习的样板“;”最大读书心得是什么?许多事情,过去有过;许多问题,前人想过;许多办法,曾经用过;许多错误,屡屡犯过。懂得先前的事情,起码不至于轻信,不至于盲从“。

数学不止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仅仅使数学变得有趣起来并不能保证数学学习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因为,数学上的成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课堂上在相应的活动或情境背后关于数学的东西,才是我们教学的关注点,才是我们教师需要努力发掘的。只有关注到了,挖掘出来了,数学课堂才有”数学味"。这就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就是自己的浅薄,只有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深刻反思,及时改进,才会不断的提高。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3

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让举出生活中的圆柱有一个同学脱口而出电线杆。有68%的学生同意,32%的学生不同意。于是我让他们下课后仔细观察。课后学生们都跑到校园中电线杆旁纷纷争论有的同学说出了不是圆柱的理由。同意是的同学也心服口服改变了认识。这个问题是不容易从学生的记忆中挥发掉的。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

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我听过的一节《认识分数》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哪个数可以用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么半个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搜集应用事例,体会应用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地图用四种不同颜色区分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四、创造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后,让学生做小会计师,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今天的课堂教学最重要是读懂学生。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4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以下是我这次学习《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享受生动有趣的数学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闲逛”,靠纯粹的课堂组织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富有情趣的导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这样的数学课堂会逐渐的建立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数学。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子”,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5

学习了半个多月,聆听了各位专家们“面对面”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各方面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提高。听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视角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行了深入的专题,从“应用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描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具体做法、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三个方面他们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让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让孩子明白其实要学好数学并不难,数学的应用随处可见,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我们每时每刻都跟它打交道、交朋友。从心里上让孩子真正放下数学不好学、难学的思想负担。《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作为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课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6

本次我承担课题《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为组长,我实在是惶恐,不知如何下手。这个课题中,自主性是关键所在,这是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他人强行灌输、指挥是没有用的。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我们的悉心培养。于是我找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反复研读,希望能有所启示。在课标中,我找到了关于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表述,下面我结合工作中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工作以来一直在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我比较了解,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也深有体会。课改都提了多少年了,农村小学那种以教师为中心,重课堂轻课外,重课本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依然严重存在。结果是我们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累,想要有所改观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一直在摸索、追寻,追求学生自主学习的高境界,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一、培养兴趣,使学生愿学。

如果学生对我们的数学课堂及所要学的知识感兴趣了,他们便有了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我们当老师的还愁他学不会吗?当然,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如一个精彩的导入、巧妙地设疑、合理的情景设置、有趣的习题等等,这都需要我们教师的精心准备。我在这儿要说的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我们不再是过去那个高高在上的.老师,怎们说学生就怎样听,他们变成了“应声虫”,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新事物太多,想法新奇,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我们做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趣融洽,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有所改变,使学生乐学。

1、师生角色改变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提到: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由此可见,这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我们需要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我们要更多地去做学生的参谋,给他们激励和帮助,并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2、学习方式改变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受这句话的启发,我有以下几点认识:(1)关于动手实践,我们要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如教学各种图形的面积,可以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通过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2)关于自主探索,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学生质疑的空间,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远比解决一个更有意义;(3)关于合作交流,这正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这需要教师在小组搭配上下功夫,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还要注重收放合理,否则片面追求表面的热闹,收效甚微。小组成员只有各自分工又通力合作,才能获取新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从教师角色及学习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变得乐学。

三、注重评价,使学生会学。

我在这说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元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他们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课堂上,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学会了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首先要注意倾听,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别人说的哪里不合理,哪里有错,在一次次的评价中学生有学会变成了会学。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下过功夫,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7

教师职业注定就是要终身学习的。这些天陆陆续续翻看了《新课标》,也在网上看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使我受益匪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学生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的挑战,如何能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呢?

一、使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去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绪,在数学中我们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好奇”!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能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翱翔。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师的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新局面。

1、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需要教师们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还给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像有些教学内容只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自己探求规律归纳方法就能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探求——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找寻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目的。总之,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多一些引导、点拔,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规律。

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对学习新课程的学生,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和能力。作为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法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的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把学生当成加工厂的“机器”,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之乐。

实践表明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满数学。平时能让学生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校园面积的估计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要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8

学习了新课标,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使我感受到新课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首先,开阔了我的视野。平时在教学第一线,忙于应付上课,我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完成,而无暇顾及其他。因此,视野相对比较狭窄。其次,进一步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应该承认,对于目前仍然还在盛行的“应试教育”我们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对于课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应的处理办法上我们可以说是行家里手。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头脑中已经不知不觉套上了旧观念的枷锁,而且这种“枷锁,’制约着我们的教改。最后,丰富了我对全册课标知识的认识。我已经有了二十几年的教龄,平时繁忙的教学任务几乎使我们不可能有上较集中的时间来更新知识,另一方面,我对新课标又有了新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改变仍是主角

新课标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数学”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学;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准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由原来的“双基”变“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特别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另外,在具体内容和表述方式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总体说内容难度降低了。“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课标“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标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课标,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要善于总结和回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走近新课标,我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老师、乃至每一个家长身上所发生的可喜的变化。但我认为还是不够,真心的希望我们现在的教师能多一点创新,多一点务实,多一点奉献,多一点眼光,多一点执着,多一点激情,让教改之路更坚实、更宽阔、更精彩!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9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一、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二、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双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0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让他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通过对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择,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缺失了。

我认为,数学生活虽然与生活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适度而恰当的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难以数学化一样,如果数学教学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本身,数学学习可以吸收生活中有趣有益的例子来为生活服务,也可以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但不能走失数学本身。

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就应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教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指引”和“抱着”想到,“引”与“抱”采取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1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在活动过程中探求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数与代数中有大量的规律、公式和算法。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掌握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计算能力。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直观探索出口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从中优化出口算的方法。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适当的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探索出口算的方法,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就会学的开心,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2

本人看了《小学数学新课标》之后,感觉它在旧版的课标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原来是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们传授知识,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好就可以了,现在并不只是这样,而是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数学学以致用,而且是快乐地学习数学。我肤浅地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来小学数学中的“两基”变成了现在的“四基”。多出的两个方面是“基础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在以前要求的仅仅是小学数学基础性的掌握,而现在却是把小学数学的要求提高了层次,要求把数学的基本思想也要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同时要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学习,这样也就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们的数学素养,并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确实这样一种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数学的环境,对于学生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深厚的独立探究潜在习惯,也体现了新课标在指导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态度。

其次,对比新旧课标的基本理念,我发现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是新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思想的培养。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群体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差不多是“因材施教”的意思,但是并不是个别教学法,而是根据班级来衡量,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不同的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另外,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该把数学上一下数学思想融于学习数学之中,这样从学生的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解一些经典的数学思想,那么对于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会有莫大的帮助。

再次,新课标中的应用意识,让我们看到在数学教学应该去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因为大家都知道,不要做书呆子,应该尽可能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既可以为生活提供便利,也可以让自己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积累知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一种通过在生活中来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是很好的掌握数学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通过实际生活来探索数学的兴趣,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更好地独立思考素养,更能在将来数学学习和进入社会都有着有益的助力。

以上,就是本人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一些浅薄的心得体会,我想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把这些体会浸润其中。当然,无论如何,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究数学教学,让学生在高效学习数学过程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3

开学前,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感到收获甚多。现就这次的培训活动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数学本色。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4

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5

最近响应上级号召我又细细的研读了《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书籍。《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而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这样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教师可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从而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可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可能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问:“谁多谁少?”学生可能会说:“一样多”。教师可引导学生:“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从而引导学生回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可能说:“猴子多,香蕉少。”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可能说:“猴子少,梨多。”教师可以引导:“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

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四、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教师可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教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会想出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

1.按铅笔的颜色分;

2.按铅笔的长短分;

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

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

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

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

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

第三篇: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

读了《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这本书,我感触很深。郑毓信作为一名哲学教授,以其独有的视角直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种种现象,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保持头脑的开放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墨守成规,迷信盲从,而应坚持独立思考,努力学习各种新的理论思想与教学方法,积极地去进行新的探索,而这些正是我所缺失的。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是决定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文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个案例,给我的触动很大。在《可能性》一课中,摸球是常用的一个环节。常规的设计是先摸球再根据摸到的两种球的数量比较,得出:口袋里那种颜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越大。而郑教授认为,在摸球之前,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向学生出示两个口袋并告诉他们里面分别装有一定数量的粉球和黄球,其中一个黄球较多,另一个粉球较多,但两者的总数是一样的。问题是:如何不用打开口袋就能知道哪个口袋装有较多的黄球,哪个口袋装有较多的粉球?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后者的设计更体现了活动的价值,活动的目的性,带着问题去活动比活动后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实效性更强。

而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浮在表面的东西多一些,不是不想去深入地挖掘,而是能力有限,想不到。还有关于“情境设置的标准”不应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沟通“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联系。

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浮在表面的东西多一些,不是不想去深入地挖掘,而是能力有限,想不到。还是李正太老师的观点,一节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质量。一句话提高教师学科素养是提高课堂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数学教学中处处有“哲学”

如何实行“合作学习”、“教师专业化的具体内涵”、“双基教学”应强调的问题、“课堂中的权力关系”、学生如何由“不自觉的学习者(新手学习者)逐步演变成”自觉的学习者“(成熟的学习者)等。这些渗透在各章节中操作性很强的知识,被郑教授深入浅出的阐述,自然的流露出一定的哲理性,高屋建瓴,深受启发。分享两段:如”一个优秀教师应当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应盲目的去追随潮流,或是满足于在任何时候总能充当学习的样板“;”最大读书心得是什么?许多事情,过去有过;许多问题,前人想过;许多办法,曾经用过;许多错误,屡屡犯过。懂得先前的事情,起码不至于轻信,不至于盲从“。

数学不止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仅仅使数学变得有趣起来并不能保证数学学习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因为,数学上的成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课堂上在相应的活动或情境背后关于数学的东西,才是我们教学的关注点,才是我们教师需要努力发掘的。只有关注到了,挖掘出来了,数学课堂才有”数学味"。这就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就是自己的浅薄,只有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深刻反思,及时改进,才会不断的提高。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

本次我承担课题《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为组长,我实在是惶恐,不知如何下手。这个课题中,自主性是关键所在,这是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他人强行灌输、指挥是没有用的。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我们的悉心培养。于是我找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反复研读,希望能有所启示。在课标中,我找到了关于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表述,下面我结合工作中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工作以来一直在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我比较了解,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也深有体会。课改都提了多少年了,农村小学那种以教师为中心,重课堂轻课外,重课本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依然严重存在。结果是我们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累,想要有所改观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一直在摸索、追寻,追求学生自主学习的高境界,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一、培养兴趣,使学生愿学。

如果学生对我们的数学课堂及所要学的知识感兴趣了,他们便有了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我们当老师的还愁他学不会吗?当然,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如一个精彩的导入、巧妙地设疑、合理的情景设置、有趣的习题等等,这都需要我们教师的精心准备。我在这儿要说的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我们不再是过去那个高高在上的老师,怎们说学生就怎样听,他们变成了“应声虫”,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新事物太多,想法新奇,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我们做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趣融洽,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有所改变,使学生乐学。

1、师生角色改变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提到: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由此可见,这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我们需要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我们要更多地去做学生的参谋,给他们激励和帮助,并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2、学习方式改变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受这句话的启发,我有以下几点认识:(1)关于动手实践,我们要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如教学各种图形的面积,可以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通过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2)关于自主探索,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学生质疑的空间,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远比解决一个更有意义;(3)关于合作交流,这正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这需要教师在小组搭配上下功夫,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还要注重收放合理,否则片面追求表面的热闹,收效甚微。小组成员只有各自分工又通力合作,才能获取新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从教师角色及学习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变得乐学。

三、注重评价,使学生会学。

我在这说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元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他们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课堂上,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学会了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首先要注意倾听,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别人说的哪里不合理,哪里有错,在一次次的评价中学生有学会变成了会学。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下过功夫,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3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4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在活动过程中探求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数与代数中有大量的规律、公式和算法。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掌握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计算能力。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直观探索出口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从中优化出口算的方法。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适当的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探索出口算的方法,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就会学的开心,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5

最近响应上级号召我又细细的研读了《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书籍。《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而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这样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教师可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从而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可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可能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问:“谁多谁少?”学生可能会说:“一样多”。教师可引导学生:“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从而引导学生回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可能说:“猴子多,香蕉少。”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可能说:“猴子少,梨多。”教师可以引导:“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

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四、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教师可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教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会想出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

1.按铅笔的颜色分;

2. 按铅笔的长短分;

3. 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

4. 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

5. 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

6. 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

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6

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收获很大,感触很多,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

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

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

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7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反复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

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8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例如教学“因数与倍数”时,给每一位同学都编了一个号,然后根据因数与倍数的特点组织游戏,大家很快就掌握了。同学们学习兴趣非常浓,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

我班有一批学困生,他们的学习习惯非常差,如:好动、淘气、恶作剧等。应培养他们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

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三、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四、培养他们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虽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掩卷沉思,这次再学习让我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9

我再一次参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的数学,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励学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法,备学生的学习方法。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事情发生,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教师同时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把握就是这种动态的生成。

评价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发展,激励学生的发展 。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并继续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总的来说,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0

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有以下的认识: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的教学中,我们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要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任务,要让学生做作业前先准备好要用的物品,认真做好每一题后要再仔细检查和验算,要让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通过看书和向别人请教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出来,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整理和收拾好学习用品,做到有始有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急功近利,时紧时松,不要因为要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坏习惯迁就,其实如果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如同一盘散沙,教师难以调控教学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对学生的坏习惯决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地迁就,还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规矩、制度办事。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也一定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多加快学习的步伐,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1

学习了新课标,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使我感受到新课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首先,开阔了我的视野。平时在教学第一线,忙于应付上课,我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完成,而无暇顾及其他。因此,视野相对比较狭窄。其次,进一步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应该承认,对于目前仍然还在盛行的“应试教育”我们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对于课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应的处理办法上我们可以说是行家里手。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头脑中已经不知不觉套上了旧观念的枷锁,而且这种“枷锁,’制约着我们的教改。最后,丰富了我对全册课标知识的认识。我已经有了二十几年的教龄,平时繁忙的教学任务几乎使我们不可能有上较集中的时间来更新知识,另一方面,我对新课标又有了新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改变仍是主角

新课标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数学”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学;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准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由原来的“双基”变“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特别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另外,在具体内容和表述方式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总体说内容难度降低了。“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课标“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标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课标,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要善于总结和回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走近新课标,我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老师、乃至每一个家长身上所发生的可喜的变化。但我认为还是不够,真心的希望我们现在的教师能多一点创新,多一点务实,多一点奉献,多一点眼光,多一点执着,多一点激情,让教改之路更坚实、更宽阔、更精彩!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2

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大众化数学’的理想”。因此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近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课标的理解更加深入了,真正懂得了进行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 促进数学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3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

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4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5

教师职业注定就是要终身学习的。这些天陆陆续续翻看了《新课标》,也在网上看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使我受益匪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学生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的挑战,如何能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呢?

一、使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去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绪,在数学中我们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好奇”!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能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翱翔。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师的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新局面。

1、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需要教师们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还给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像有些教学内容只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自己探求规律归纳方法就能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探求——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找寻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目的。总之,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多一些引导、点拔,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规律。

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对学习新课程的学生,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和能力。作为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法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的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把学生当成加工厂的“机器”,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之乐。

实践表明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满数学。平时能让学生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校园面积的估计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要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第四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继红小学 梅红

我再一次参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的数学,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励学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法,备学生的学习方法。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事情发生,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教师同时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把握就是这种动态的生成。

评价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发展,激励学生的发展。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并继续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总的来说,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

第五篇: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5篇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

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有以下的认识: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的'教学中,我们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要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任务,要让学生做作业前先准备好要用的物品,认真做好每一题后要再仔细检查和验算,要让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通过看书和向别人请教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出来,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整理和收拾好学习用品,做到有始有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急功近利,时紧时松,不要因为要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坏习惯迁就,其实如果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如同一盘散沙,教师难以调控教学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对学生的坏习惯决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地迁就,还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规矩、制度办事。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也一定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多加快学习的步伐,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

教师职业注定就是要终身学习的。这些天陆陆续续翻看了《新课标》,也在网上看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使我受益匪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学生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的挑战,如何能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呢?

一、使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去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绪,在数学中我们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好奇”!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能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翱翔。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师的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新局面。

1、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需要教师们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还给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像有些教学内容只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自己探求规律归纳方法就能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探求——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找寻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目的。总之,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多一些引导、点拔,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规律。

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对学习新课程的学生,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和能力。作为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法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的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把学生当成加工厂的“机器”,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之乐。

实践表明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满数学。平时能让学生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校园面积的估计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要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3

在本次与林3小的连片教研活动的数学新课标培训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从王校长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20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4

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个课程,我明白了这个课程主要是对课程的设计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尾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教师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让学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应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把从老师那吸取到知识自己再体验加工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满堂灌。这样的话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可以有深刻地体会,并且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数学的目的了。

二、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

以往上课时一般都是注意到这节课目标没有考虑到以后在其他方面都能用得到,只认为只要暂时掌握这个单元的知识即可,谁知在以后的学习往往都有紧密的联系。例如因数倍数的知识点到了分数这方面的就要用到了,由此可以看来许多知识点往往就是个基础,我们要把这个知识点打好了,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对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是非常的必要的,我们并不只是单单看现在的还要开未来的,要高瞻远瞩。

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这个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非常的认同,每一班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点和相同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进行设计,过高让学生二丈摸不到头脑,过低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没有一个探索的动力。所以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收到教学效果。

总之,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要高瞻远瞩,要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5

学习了半个多月,聆听了各位专家们“面对面”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各方面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提高。听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视角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行了深入的专题,从“应用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描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具体做法、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三个方面他们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让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让孩子明白其实要学好数学并不难,数学的应用随处可见,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我们每时每刻都跟它打交道、交朋友。从心里上让孩子真正放下数学不好学、难学的思想负担。《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作为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课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6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反复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

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7

最近响应上级号召我又细细的研读了《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书籍。《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而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这样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教师可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从而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可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可能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问:“谁多谁少?”学生可能会说:“一样多”。教师可引导学生:“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从而引导学生回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可能说:“猴子多,香蕉少。”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可能说:“猴子少,梨多。”教师可以引导:“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

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四、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教师可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教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会想出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

1.按铅笔的颜色分;

2. 按铅笔的长短分;

3. 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

4. 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

5. 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

6. 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

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8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让他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通过对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择,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缺失了。

我认为,数学生活虽然与生活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适度而恰当的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难以数学化一样,如果数学教学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本身,数学学习可以吸收生活中有趣有益的例子来为生活服务,也可以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但不能走失数学本身。

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就应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教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指引”和“抱着”想到,“引”与“抱”采取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9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吨的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认识吨,建立吨这一概念。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0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1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紧密相连,教师应该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经验加入到学习内容中,使学生更愿意接受。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怀疑、美丽和活泼的特性。数学教师应该在这个方面多加思考,如何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里创造一个玩和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玩,在玩中学习,这种创新课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主动探索学习的共同特征。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动手,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使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参与鼓励学生的感官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图纸测量、实验和其他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动手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感官学习,不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符合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征,也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2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今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课前预习生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教师教学”为“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3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一、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二、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双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4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在活动过程中探求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数与代数中有大量的规律、公式和算法。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掌握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计算能力。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直观探索出口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从中优化出口算的方法。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适当的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探索出口算的方法,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就会学的开心,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5

后面为你推荐更多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触最深的是新课标课程目标的变化,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动手实验操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进行抽象概括。

三、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为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数学。

四、最后,通过对“十大核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解读,使我进一步了解学习了新课标。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使我了解新课标数学教学的特点,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要更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下载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7月22日我很荣幸参加了汉滨区教育局组织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导读与教学实施》2011版的学习,从市教研员李老师的透析分析和兄弟学校同仁们在一起......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县街学校:何光玉 通过学习《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并与《200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比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峰尾圭峰小学刘月珠 通过学习《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并与《200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比,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四基”视野下的小学课堂教学培训体会 慈溪市庵东镇东三小学高银权 通过这次“四基”视野下的小学课堂教学培训,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过这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着......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古排小学刘晓宁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