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反思
学习名师《圆周角》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杨书花
本节课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况 , 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无论教学什么内容我们都要考虑它的价值,考虑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教给学生能力?方法?习惯?意识?等。而这一点我们老师考虑得还不够。在本节课中吐出了一下几大优点:
1.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关于圆的内接四边形性质的引出 , 在本教学案例上没有像教材那样直接给出定理 , 然后证明;而是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 量一量的方式 , 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 , 自己去发现结论 , 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关于圆内接四边形性质的证明 , 没有采用教师给学生演示定理证明 , 而是引导学生证明猜想 , 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 , 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观点。一方面 , 使数学不再是一门单调枯燥 , 缺乏直观印象的高度抽象的学科 , 通过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演示 , 让学生多角度 , 快节奏地去认识教学内容 ,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 计算机所特有的 , 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展示 , 对数学细节问题的处理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 ,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总是代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 ,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2.引进了计算机《几何画板》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 , 通过使用《几何画板》 , 从而实现了改变圆的半径 , 移动四边形的顶点等 , 从而使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那就是让图形出来说话 , 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
3.引入了数学开放题
本教学案例在增大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性 , 计算机技术进入数学课堂的同时 , 在学生作业中还增加了开放题(作业 2), 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 对此应大力提倡。目前 , 世界各国在数学教育改革中都十分强调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 , 这些高层次思维能力包括了推理 , 交流 , 概括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这种高层次的思维 ,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开放性问题是十分有益的。我国的数学题一直是化归型的 , 即将结论化归为条件 , 所求的对象化归为已知的结果。这种只考查逻辑连接的能力固然重要 , 并且永远是主要部分 , 但是 , 它不能是唯一的。单一的题型已经严惩阻碍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此 , 我们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 , 不应仅仅把开放题作为一种习题形式 , 而应作为一咱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反映了数学教学观的转变 , 这主要反映在开放性问题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 数学教学的思维性 , 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性 , 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于以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等。
4.学生学习方式被确定为“发现学习”
在学习理论上 , 按不同的学习方式 , 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所谓接受学习, 是指学习者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的时候 , 所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的传授 , 不需要自己任何方式的独立发现;发现学习则是由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 在课堂教学中则主要是指发现学习。尽管发现学习效率比接受学习的效率低 , 但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新的意识 , 鉴于初中学生的身心与教学内容特点 , 发现学习应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本教学案例中学生的学被确定为发现学习, 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就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即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 , 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 , 让学生积极思考 , 独立探索 , 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规则。对此本教学案例中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等均没有直接给学生 , 而是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发现而获得。
第二篇:案例反思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反思 何文琴
摘要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创设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是帮助攻击性幼儿进行矫治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环境教育模仿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给攻击性下定义上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分歧。争论的核心是以观察得到的结果还是以表现这种行为的意图来下定义。从客观性角度分析侵犯性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如果从攻击性的意图出发,则主要指那些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其重要性是考虑侵犯的动机。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其具体表现为抢人家的玩具或其它物品,争游戏角色,打人等等。比如人家正在玩玩具,他想要玩,他就一把抢过来,不知道应该说:“你给我玩一会儿行吗?”别人玩积木玩得正开心,他一脚就把积木搭成的房子踹倒了。一旦发生冲突,他就动手打人,不讲道理。有个孩子看到教师表扬××小朋友,摸摸她的小脑袋,他也走过来,摸摸她的头,而后就在其脸上咬了一口。有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入园时哭哭闹闹的找妈妈,我把她抱起来想哄哄她,她居然“啪”地给了我一巴掌,然后使劲用手拍打门,用脚踹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有很多很多方面的,带过小班的教师都有切身的体会,小班家长找老师告状的最多,大多数是因为孩子被抓破了脸,咬了手指,被人推了等等,教师要抽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
一、个案分析
(一)研究对象简介
幼儿姓名:前田友航
性别:男
家庭管教方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比较任性,喜欢指挥别人,脾气暴躁,容易生气。
(二)前田友航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1.排队活动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小班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老师要求后面的幼儿搭着前面幼儿的肩膀。排队走的时候,前田友航经常会故意掐着前面幼儿的的脖子或拉住前面幼儿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又不让后面的幼儿搭自己的肩,否则就动手打人。
2.玩玩具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前田友航喜欢用积木搭建手枪、大炮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幼儿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幼儿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积木。当他搭好一支手枪,总是很炫耀的朝其他幼儿“砰砰”开枪,然后骄傲地说:“看,我有手枪,我是警察!”
(三)前田友航“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1.心理因素
模仿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前田友航平时特别爱看《奥特曼》、《数码宝贝》等有很多打斗场面的幼儿电视节目,时间一久,就开始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打斗动作,并在身边的同伴身上“实践”,“攻击性”行为不断强化。(小班幼儿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模仿能力又很强。如果成人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幼儿,幼儿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如果成人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影片,幼儿就会学会打斗,“攻击性”行为也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
挫折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挫折会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当幼儿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因人而异。一般地讲,独立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前田友航由于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比较任性,独立性也强。老师交给他们简单的折叠衣服的方法后,他就坚持学着自己叠衣服。其他幼儿要是说他叠得不好,他就会骂他们,看看自己的确叠得不太好时,他就会发火动手打他们。
2.社会因素
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前田友航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及祖父母对其宠爱有加,有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他喜欢奥特曼手帕,奶奶几乎天天给他买一条新的,奶奶要是不买,他就在店门口不走,奶奶要是再不买,他就用脚踢奶奶。所以,如果家长对幼儿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那么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幼儿为所欲为,使他们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
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幼儿很少与人接触,很少与同龄人交往,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这个幼儿就会产生种种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孤僻、固执、情感冷淡、冲动。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同龄人相互接纳、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等是相互作用的积极效应;而同龄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争斗、相互攻击等是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在与班上其他幼儿接触时,常会排斥、攻击他们,出现了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
(四)前田友航“攻击性”行为的实质探究
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实质是自我中心思想。自我中心思想是“生理自我”阶段的体现,它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包括了自我认识(即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自我控制(包括自制力、坚持性、果断性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个性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正是靠“自我”来维护自己人格的健全,支撑自己人格的独立,使自己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人。一般8个月的婴儿就可以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分开。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此时的“自我”只局限于“生理自我”,3岁以后,幼儿的群体性游戏增多,他们通过模仿,在与同伴的游戏、交往中,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开始产生社会性认识与体验,从“生理自我”上升为“社会自我”。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成人要抓住这一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与同伴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幼儿出生后的第二年出现。这个时期,也正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思想决定行动,所以在小班阶段,通过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及家园合作等方法帮助幼儿及时矫正“攻击性”行为极为必要。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
(一)环境创设
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在游戏空间相对狭小,游戏玩具种类和数量又相当有限时,幼儿间的相互争夺现象就会比较突出,也容易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改善条件,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活动材料,安排合理的活动场地,并与幼儿共同制定活动的规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有助于从客观上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因此,为了减少环境中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老师重新安排了教室的区角,幼儿活动空间的安排比以前更合理,各种不同的玩具和积木也放在对应的篮子里。顶顶虽然还是会占着自己喜欢的积木不让其他幼儿玩,但不会故意跑去干扰别的幼儿玩玩具。在相对宽敞的空间,顶顶“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次数也相应减少了。
(二)情感宣泄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加以纠正。年龄再小的幼儿,都有想发泄情感的时候。只有设法消耗其“过剩能量”和“不满情绪”,才能平衡幼儿的心理。经验表明:幼儿得不到充足的体育锻炼,“攻击性”行为就可能发生。因而当幼儿情绪紧张和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玩球或玩简单的跳棋,以消耗其“能量”。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成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另外,还可培养幼儿的文化兴趣,如绘画、音乐等,以陶冶情操。思想觉悟的提高是消除不良行为的可靠措施。
前田友航喜欢玩“开火车”的游戏,老师和前田友航就约定:如果前田友航白天在幼儿园没有欺负其他幼儿,每天放学之前,就可以玩“开火车”的游戏。刚开始时,他还是趁老师不注意就打、骂其他幼儿,在老师的提醒和鼓励下,情况有所好转。为转移他的注意力,老师经常鼓励他画画,因为他平时就爱好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前田友航的脾气明显没有以前暴躁了。事实证明,当幼儿的“过剩能量”通过游戏、绘画等正确途径的释放,不仅可以改善他的“攻击性”行为,更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兴趣。
(三)榜样示范
通过榜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幼儿,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老师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应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幼儿知晓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幼儿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幼儿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本人在与前田友航的相处过程中,发现前田友航特别崇拜“警察”这一形象,于是组织了一堂《我是小警察》的认知活动课,使他明白“警察”不但很英勇,更喜欢帮助别人,绝不会欺负身边的朋友。前田友航在那之后,没有再拿着玩具枪对着其他的幼儿“砰砰”开枪,而是友好地说:“我是警察,我有枪,我会保护你们的!”可见,榜样对于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当幼儿对事物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时,成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榜样示范极其重要。
(四)改善关系
前田友航的“攻击性”行为使他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太和谐,其他幼儿常常出于害怕而疏远他,满足不了交往需要的他便只好以新的攻击行为来引起同伴的注意,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本人认为,改善同伴关系对减少他的焦虑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有助于他从“生理自我”走向“社会自我”,学会在集体游戏中扮演社会角色。为此,本人尽量不在其同伴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他在集体中的威信,让同伴真正亲近他、接纳他。例如:当他带了自己的一本书到班上的时候,本人专门请他作介绍,给其他小朋友讲书里的故事和他所知道的知识;当他自己完成一幅画时,便在孩子面前夸他画得好,让全班幼儿向他学习。通过种种办法,使他感受到自己的友好可以贴近其他幼儿,在班中得到其他幼儿的关心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前田友航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释放冲动的情绪,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三、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的启示
(一)要有耐心
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项长期工作,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本人认为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都应更多的强调充满爱和温暖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可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也会有心情浮躁的时候,但成人毕竟比幼儿有更丰富的认知能力和忍耐力,只有成人用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的心态去帮助幼儿,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而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要循序渐进
个性的形成与巩固,技能的培养与提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绝非一日之功。所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通过家园的共同努力,成人在看到幼儿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他的情绪和行为时有反复,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要坚持不懈地献出爱心、付出努力,尽量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自然就会好转。
(三)要尊重幼儿
与幼儿交往,成人始终要抱着平等相待的心态,哪怕幼儿犯了错,成人也不能因此呵斥他们,而应正面引导,充分尊重幼儿。成人可以告诉幼儿,在特定情况下自己要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但要避免冗长的教训。幼儿会从成人的声调中以及从成人说的话中意识到成人的不高兴,但是成人要把自己的不赞成表达清楚。反之,冗长的教训和可怕的言语通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四、小结
以上是本人对本班一个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初步探究反思。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若在学龄前不注意及时矫正,到了青春期,“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概率就会增大。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初步探究反思,能够引起广大幼儿教育与研究工作者以及家长的广泛关注,充分重视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因材施教,及早矫正”。
第三篇:案例反思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听课体会
2013年5月9日、10日,我有幸参加了潍坊市教科院组织的全国“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通过观摩六位教师关于主题阅读的不同课型,我从理论上认识到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语文主题丛书:在课堂教学从行动上有了明确的指导思路。
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对语文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张丽老师在主题阅读展示《人生行囊》提出主题阅读教学要经历五大变革:一是变问题组合式教学,为听说读写的板块式教学;二是变分析讲解式教学,为简简单单的读背式教学;三是变课堂生成式教学,为全天候主动探究式教学;四是变目标统一式教学,为分享学生已有经验的展示性教学;五是以一课为单位的教学,为以一单元为单位展开教学。同时指出主题阅读教学的三大原则,即:少提问,多读书;少讲解,多分享;少做题,多记读书笔记。
我非常认同贾丽芳老师的一句话:语文就是培养语感,就是要多读多背,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学语文。贾老师在她的《照亮生命的星辰》主题阅读课上就很好的诠释了怎样简单教语文。在这节课上,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学生在诵读,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熟读成诵,自信非凡,教师则在每一课文背诵结束之时加以点评或激励。我当时就说,这绝非一日之功,也非强逼之态。学生读,其乐也融融,其心也融融,这是教学的常态。
另外我觉得陈红丽老师提出的“批注式阅读法”,确实是语文教
学中一个有效的阅读方法。它是以学生的自觉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自主学习、个性化阅读活动。培训学习回来,我将自己的学习所获“汇集”在一节《安塞腰鼓》阅读课上,整节课,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读、去悟。先让学生分小节,说说自己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体会到什么,并画下来,然后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朗读表达出来。在第二小节时,我则和学生一起朗读。这节课,我比平时轻松了很多,然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会比以前差,他们兴趣黯然、个个精神饱满,一遍比一遍读的有味道。课后,我也问了问学生,有没有发现这节课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学生说,老师都是让我们自己说,自己读,我们大家读的机会多了„„而且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很喜欢这种读书方法。
学生的心声是最有说服力,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乐学想学,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篇:安全教育案例反思
安全教育案例及反思
2010-11-29日,六年级学生高浩琛去校外辅导中心补课,回家途中与普集镇小学一名学生发生口角,这名学生拿出随身携带的警棍,对高浩琛的双臂击打,造成高浩琛双臂脱臼,现仍在医院治疗。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校外,但引发了我对本校及自己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反思。从这件事例中可看出,我们的安全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缺乏安全防卫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自我保护能力差,表现为这名学生看见危险器具不躲避,如果该生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起意外事故也就避免了。
2、教师教育观念滞后,往往忽略未成年人生命个体对积极生存、安全自护知识的需求,教师未能将未成年人生存保护教育提高到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层面上来认识,这是造成他们生存保护教育弱化的主要原因,并且缺乏有效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
3、此外,家长在安全教育上出现盲区。由于家长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忽视孩子生存需求,对对孩子溺爱有加,造成孩子娇气重,生存依赖性大,心理素质差,面对困难坚持性不够、主动求助少,多是被动依赖成人解决问题;面对危险勇敢精神少,缺乏积极主动的交往能力,积极生存能力差,使人类深切的同情心、勇敢、关爱、宽容等人文精神在家庭教育环境中悄然退化;
4、风险教育缺乏。
儿童意外伤害带给家庭的不仅是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潜在的精神心理创伤是难以估量的,意外伤残则对受伤儿童及家庭带来终身痛苦甚至生理、心理难以消除的折磨。因此,应加强学生、家庭、学校三方面对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意识,针对不同意外伤害发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学校继续开展有效的安全预防措施;
2、唤醒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降低意外伤害发生,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活动环境的习惯,帮助学生建立活动中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树立“安全第一”观念,设计多种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
3、建立家校互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4、加强防范救护教育。
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救护教育时,要着力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确保在发生事故时不至于手足无措,能够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救护手段。这不仅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5、加强风险教育
根据小学生年龄小、认识水平低、风险意识差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风险教育,使学生对社会上存在的一般危险有基本的认识,具备一定的风险识别能力,如闯红灯的危险后果、实验室不遵守操作规程的严重后果,受骗遭抢、面对危险器具的危险等,避免因缺少对危险后果的认识而酿成意外事故。
第五篇:德育案例反思
其实学生中的爱情真的是一种很平常的、纯洁的一种真挚的异性友情, 他们认为所谓的爱情, 真的只是对于他们来说的模糊概念, 早恋在中国来说是一件很可怕,坏孩子的代表, 其实是错误的, 中国的那种传统教育中, 早恋是错误的这种思想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如果发现了有早恋现象, 请不要让成年人来参与..因为孩子本来没有那么多的坏思想, 往往一管教,就会让孩子更好奇,更觉得吸引自己..所以, 只要保护好孩子的个人的行为规范, 督促他好好学习, 不要做过格的事情就可以了, 给自己的孩子一片净土,才是真正的教育方针.你可以约孩子所谓的喜欢的人以朋友的身份见次面, 聊聊天,这不叫放纵, 这叫让孩子知道这只是友情,而且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什么爱情之类的词语, 可能这对孩子来说就不比对此产生恐惧,并且不会对你产生隐瞒现象, 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么? 早恋并不可怕,关键是看家长在这方面会不会带坏孩子的思想才是关键.为孩子选择一两个性格开朗、身体健康、年龄比他略小一点的小伙伴一起玩耍,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相互帮助。
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独立完成某种事情,如买东西、去邻居家借东西等。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性格就会比以前开朗多了,可以让孩子更大胆地去接触一些他所感兴趣的事情,孩子性格内向就会改变。
让他经常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如果和小朋友起纷争,尽量让他自已解决,让他学会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主动性。
利用孩子的生日让他去邀请他的小伙伴们参加,鼓励他尽量多邀请,并为朋友们表演拿手的节日,而进行适当的表扬,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用激将法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又不愿意做的事情加以鼓励。如到楼下取报纸、买小物品。
多和老师进行交流,将孩子取得的进步告诉老师,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当众表扬孩子会增强孩子的信心,使其变得自信大方。
不要一味的去改变孩子的性格,人的个性中有一部分是先天性的,这些性格特征会伴随你的一生永远都不会改变,而有的部分性格会随着外界的环境和人生的阅历发生改变.一个内向的人当然也有他的特长,比如说给人稳健、踏实的感觉也给人一种安全感。
如何对待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
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家庭的“内战”在他们心理留下了阴影。他们整日生活在矛盾之中,有时甚到感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并会经常为一些家庭琐事无端烦恼和焦虑。这些烦恼和焦虑使他们的性格不同于其他同龄人。
这些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服从教师的教育,经常与教师作对,他们有时会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欺负同学,惹是生非。他们有时为发泄内心的郁闷,有意违反学校纪律,以引起教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受外界诱惑,加上法律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用友情弥补亲情 单亲家庭的学生最缺少的是父母之爱,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诚恳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在他们心里激起层层浪花。当这些孩子有病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安排班干部轮流给他补课,并带领全班同学看望他,给他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力量,让他感到缺了一位父亲的爱,多了二十多个男同学的帮助;少了一位母亲的爱,多了几位教师的呵护,多了二十多个女同学的关心。教师的爱虽然不能代替父母的爱,但可以弥补父母的爱。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真情的班级集体里,他们会感到生活充满生机,感到自己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过生日时,教师组织全班同学给他祝贺,每人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小小的礼物,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用鼓励驱除猥琐 单亲家庭的孩子思想负担重,怕教师知道家中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教师应帮助他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教师可以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让他有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同学的友谊。
用交流剔除顽劣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来打发时光。打游戏机,看武侠
小说,忘记了教师留的作业,也忘记了上学、回家的时间。教师可就近安排其要好的同学与他同来同往,每天督促。教师可以和他共同交流打游戏机的危害,看武侠小说的弊病,使他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批评。常提醒,多鼓励,多方启迪其作为学生、子女、祖国接班人的责任感。
用回避保护自尊 现在初中课本上有关家庭生活的文章,大都是描写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遇到教师讲述这种浓浓的人间真情时,感情脆弱的学生会触景伤怀,泪流满面。有的学生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当教师提问他时,却说不知道,不愿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在讲解这类文章时,尽量从感情上给这些孩子以照顾,避免让他们回答对他们来说敏感的问题,给学生留一片感情的蓝天,保护那颗受伤的心。
用爱心抚慰创伤 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班主任、课任老师、家长应齐抓共管。班主任应经常和课任老师交流意见,并及时和家长联系。对教育子女确实有困难的家长,班主任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经常更换教育方式。有一女生,父亲长期把她放在年迈的奶奶家里,她心中的烦恼无人诉说,就在日记中写道:“同学们的烦恼可以跟妈妈说。我的烦恼只能跟小狗说。”并且很快就有了异性朋友。看到这篇日记,教师和她母亲取得了联系,把这件事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告诉她母亲,并给她母亲介绍了如何引导教育孩子度过这一段感情危机。
单亲家庭的孩子就象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让我们每位都来做单亲家庭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使他们顺利走向生活的彼岸。
从自己从教的过程中,每届的班级里都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对他们的教育中有许多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抓住心理需求
单亲家庭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亲情,他们需求家庭的温暖,需求别人的理解和关爱,需求成功的赏识,教师要适时抓住这些需求,在班级中创设亲情创造氛围,用亲情和集体的温暖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给他们以亲切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亲情般的爱怜和温暖。
二、抓住学生的优点和兴趣,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进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孩子也不例外,教师要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则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格外的表扬,多鼓励,少指责批评;多温情,切忌冷漠。
兴趣是做事的动力,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培养和树立自信心。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缺乏信心,如果我们不能即使挖掘和培养,就会失去教育转化使其发挥特长的机会。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兴趣,以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三、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不可能没有挫折。对挫折如果处理得好就能成为孩子进步新的起点,前进的动力。单亲家庭的孩子遇到的挫折相对较多,教师要教育孩子正视挫折,勇于面对,用一些名人成长的事迹激励他们,使他们敢于挑战逆境,做到自强自立,勇往直前。
四、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来自同学间的交往,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和理解孩子在班集体有几个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都周末,同时也要教育提醒他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孩子的群体生活正常,很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五、让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扩大交往空间
单亲子女往往受到歧视和冷漠,因而在性格上比较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自我封闭,教师要多跟孩子沟通交流,积极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从中感受到社会的美好,人与人的和谐,以致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总之,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而要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单亲孩子拥有良好心态,自强自立,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一句话,单亲孩子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用“心”唤“心”
了解单亲家庭学生是一门艺术,它要从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内心矛盾、烦恼和思想动态充分了解,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教会他们使用倾诉、宣泄、转注等多种方式,积极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使用口头、形体、书面等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感,加强与父母、同伴、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如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她不喜欢劳动,不喜欢参加实践活动,她认为只要读好课本中的内容就可以了,有时我让同学办手抄报,她就第一个反对,看到这种情况,我多次找她谈心,她总摆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谈完话之后,她照常我行我素。因此,我突发奇想,何不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于是,我给这位女生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详细地对我的做法进行了分析,告诉她我每次所布置的作业的意义,这一次,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女生变得爱劳动,喜欢办手抄报了。有了这个好的开头,我干脆决定做学生的心理医生,做他们的指路明灯。让他们烦恼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可以倾吐。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同学,我会小心地回信。为了更好地当好这个“心理医生”,我也费了好多劲,常常学习一些有关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方面的书,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用“爱”暖“心”
教师除了加强家长的工作,尽可能使他们在家庭中得到满足之外,还要给予单亲学生更多的温暖和慈爱。具体包括尊重单亲儿童的人格,充分接受他们,信任他们,积极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反应,对他们表达关爱等。在非正规教学活动时,发现他们到底缺乏来自哪方面的爱,如果来自父亲,那么首先鼓励儿童要学会坚强,学会爱妈妈,做个有骨气的人;如果来自母亲,教师则要更多的给予他们母亲般无微不至的关怀。常用爱抚、微笑的表情轻拍学生的肩背,抚摸学生的头,还可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小困难,如整理衣领,拣起掉落在地上的学习用品等一些细小的举动,使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这样,他就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你畅开心扉,愿意接受你如何学习和如何做人的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和楷模,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幽默风趣的谈吐,得体大方的着装,亲切热忱的态度,扎实渊博的知识,犹如和煦的阳光照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使他们感到温暖、舒畅、轻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尊敬感,即“亲其师,信其道”。
(三)用“友情”补“亲情” 单亲家庭学生最缺少的父母之爱,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当这些单亲家庭学生有病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安排在干部轮流给他补课,并带领全班同学看望他,给他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力量,让他感到自己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过生日时,教师组织全班同学给他祝贺,每人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小小的礼物,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同时我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单亲家庭学生,我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感到生活充满阳光。对能力弱的学生就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而逐渐消除他们的自卑意识和性格上的弱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并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友好相处,学会合作。
(四)用“方法”长“素质”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师,应该本着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态度,以学生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为主的思想,培养他们坚强的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能够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敢于对生活中面临的困难。
1、培养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由于单亲家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有力的支持,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所以对培养单亲学生的自信心至关重要。我采用了以下方法:(1)真诚地赞扬。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真诚地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件成功十分重要。同时要记住:赞扬必须发自你内心。如:在朗读课上我表扬:你的朗读真有感情,特别是最后一句是你发自内心的感慨,多感人呀!(2)多提供尝试的机会。提供尝试的机会也意味着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潜能。如,可以鼓励一个因不善发言而羞于上台的单亲学生给大家讲故事,当然事前应帮助他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孩子果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那么他的自信心势必大增。(3)让他们有成就感。除了经常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建议外,教师还可引导他们在家做一些对家庭或社区有用或有益的事,诸如种棵小树、买点食品等。要知道,正是由于完成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孩子会觉得自己并非无用之人,成就感会油然而生。(4)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有机会为集体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且还能体味到友谊和合作的美妙,而会冲淡其心中深藏的自卑。
2、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现在的学生因为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家里个个都以“小皇帝”自称,很少吃苦,更谈不上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练。而一些单亲学生又因为父母的过渡补偿,更是任性、娇气,一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教导他们学会珍惜生命,明白人生并非是一帆风顺,它会随时参合一些酸、甜、苦、辣。要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挫折观,只有坚强,才能最终战胜任何困难和险阻。让孩子认识到一次挫折,是一次积累,更是超前应对复杂生活,提高生存能力的最佳机遇,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和解决问题。通常我采用的方法是;(1)给予他们适度的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2)让他们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比如,料理自己的衣食住行,独立地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千万不要包办代替。(3)教师用适度的评判,恰当的约束和规劝教育孩子。亲家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染上一些坏习惯,我们绝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有意无意地纵容,应及时给予明确的评判,需要“小题大做”,要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错误,并及时改正过来,做个讲文明、有道德、奉公守法的合格公民。
总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单亲家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单亲家庭学生的性格问题,是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应看到,只有教师运用各方面知识、技能,并遵循学生心理及人格发展的规律,本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精神,运用正确的教育策略与方法,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
一、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1、旁敲侧击,正确引导。
对于处于朦胧状态,对异性充满向往和好奇之心的学生,我们不能盲目的定论为“早恋”,而应当采取旁敲侧击、正确引导的办法予以处理。
2、引为动力,转移注意力。
对于似乎确立了“恋爱”关系,频繁约会的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他们化爱情的力量为学习的动力,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三、追根究源,制定方案。
1、开展好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注意做到不渲染、不描述、不庸俗,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清除“神秘感”,并认识“早恋”的危害。青春期教育应以性教育为核心内容,性教育要注重性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结合。通过性教育使学生通晓某些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以使其能正确对待随着自己身体发育而出现的来潮和遗精,预防有害的习惯和过早地
2、加强青春、理想、前途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进行青春期知识教育的同时,应根据青少年学生头脑兴奋性强,记忆力好,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精力充沛等特点,进行青春理想前途教育,“五自”教育(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法制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学生应利用青春这一有利时机,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3、开展活动,拓宽兴趣,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要多利用班会、团组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充沛的精力引导到正当高尚志趣和各种知识的探求上。要形成一种健康的环境和正确的舆论,使学生各种朦胧的感情得到约束和自制,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影响。一是开展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正常交往的教育;二是开展高尚情操教育,让青少年进行专心、勤奋地学习和经常参加健康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转移他们自然产生的性兴奋,增强他们的理智水平和自制能力。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设一个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校风和班集体。建立良好的师长关系,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心贴心。?
5、抓住苗头,防微杜渐。中学生的“早恋”大多是秘密进行的。但任何事情在发生前,都会有兆头,都会流露出蛛丝马迹。因此,教师应细致地观察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一旦发现学生“早恋”,要遵循尊重、理解、关怀、信任的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认识“早恋”的危害,自觉矫正“早恋”的行为。
中学生“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用不着惊慌失措,更用不着大呼小叫。我们认为,对待中学生“早恋”问题,应当耐心、宽容、加以合理的引导,结合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以疏导、预防为主,进行科学的青春期教育,并不断提高这一教育质量。
1.引导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中学生内受性萌动的刺激,外受社会风尚的影响,喜欢交友,重视友谊,男女同学喜欢在一起踏青、谈心、过生**,渴望交上知心朋友,可以互相倾吐内心的烦恼,取得真诚的理解,寻找心灵的慰藉,共同探讨人生的奥秘,切磋学习中的疑难。男女同学之间的这种正常交往是一种纯洁的友谊,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年轻人心理的稳定和人格的完善有着一种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这种可贵的友谊应该小心爱护、大力倡导。如果把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视为“不轨行为”,如果一看到男女同学单独呆在一起,或接触频繁一些,就住“谈情说爱”方面联想,只能激起中学生极大的反感。
2.分析中学生早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让他们具备对早恋的准确认识,自觉产生免疫力
中学生的早恋往往是情感强烈,认识模糊。相爱的原因往往极其简单,没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比如有的是受对异性的好奇心、神秘感的驱使;有的是以貌取人,为对方的外表风度所吸引;有的是羡慕对方的知识和才能;有的是由于偶然的巧遇对对方产生好感,等等。他们没有认识到思想感情的一致是真正爱情的基础,观念、信念、情操是否一致是决定爱情能否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中学生思想未定型,他们不可能对这些复杂的因素有科学、深刻的思考,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和对方在这些方面是否真正一致。中学生的早恋好比驶入大海的没有罗盘、没有舵的航船,随时隐伏着触礁沉没的危险。所以,中学生的早恋,不仅成功率极低,而且意志薄弱者还可能铸成贻害终身的罪错。
3.尊重关心,正面疏导
对于早恋的学生,绝对不能加以歧视,要理解尊重他们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赢得他们的信任,以关怀爱护的态度亲近他们、帮助他们。没有这种“教育爱”作为纽带,师生之间的心灵就无法沟通,本已闭得紧紧的学生的心扉将封锁得更加严密。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差异很大,又都处于性的敏感期,因此,对早恋者的教育不宜在班级集体中公开进行。公开的批评教育会伤害早恋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造成思想上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对集体的离心力,在集体中的孤独、冷漠的感受会间接地强化他们的性欲冲动。另外,公开的批评教育也会使其他学生出于好奇心理而妄加猜测或议论纷纷,这就会成为产生早恋行为的诱因之一。有的学生原先只有那么一点儿“意思”。经过同学们的纷纷议论,可能“弄假成真”地认真谈起来。
班主任在发现学生有早恋迹象,或经过认真观察确认学生是在早恋时,一般不要急于去处理,而先要冷静地进行一番分析,根据该生的性格特点,考虑教育帮助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