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举文化旗帜坚持开放创新为建设东莞特色的文化名城而努力奋斗
刘志庚书记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8月30日)
高举文化旗帜坚持开放创新为建设东莞特色的文化名城而努力奋斗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市文化新城建设的情况,动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掀起创建文化名城工作的新高潮。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专门组织力量开展调研,专门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先后几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进行反复研究,出台规划纲要,制定政策措施,做出全面部署。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十年磨一剑,文化新城建设硕果累累
2001年,市委、市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全局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拉开了建设“文化新城”的序幕。这十年,是东莞文化建设大发展、大丰收的十年。实践表明,文化建设为丰富群众生活搭建了广阔舞台,为深化体制改革探索了宝贵经验,为提升城市形象增添了无限光彩,为加快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提高东莞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是以“三城一都”为目标,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围绕打造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音乐剧之都的目标,市财政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成展览馆、图书馆、玉兰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博物馆、可园博物馆、岭南画院、报业大厦等10多项重大文化工程,各镇街也建成了一批文化设施,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室)471个,博物馆30座,文化广场511个,文化设施建设从严重滞后到在珠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是以民生福祉为根本,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免费开放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开通图书流动车、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络,构建起较为齐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全市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7万场次,参与群众达1500万人次。
三是以特色品牌为导向,文化精品进一步涌现。举办东莞国际音乐剧节,引进英国音乐剧《猫》等国外艺术精品来莞演出,原创音乐剧《蝶》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特别奖”和韩国国际音乐剧节特别大奖。原创音乐《梦?乡情》、木鱼说唱《三个萝卜一个坑》获得第十五届“群星奖”。大型交响组曲《大岭山之歌》、大型组歌《香飘四季》、报告文学《东方光芒》等多个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项。推出岭南美术节、“粤剧黄金周”等活动,组建打工歌曲、报告文学、粤剧、客家山歌等10个文艺创作基地,形成“我们的节日”、文化周末、东莞读书节、走进东莞文明、绚丽大舞台、都市彩虹等文化活动品牌。
四是以创意产业为抓手,文化经济进一步融合。规划建设市创意产业中心园区、南城艺展中心、松山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永正图书创意产业园、塘厦东八区音乐创意园、粤晖园等文化产业园区。支持动漫企业开展原创设计,形成以“小蘑豆”为代表的系列动漫原创作品。成功举办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承办首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与贸易博览会。初步建立起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创意设计、文化会展、印刷复制、动漫制作等行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体系。
五是以体制改革为突破,文化活力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成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实施文化建设考评,开展公益文化招商。组建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广电网络传媒、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扩大本地媒体影响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公开招考、因事定岗、竞争上岗、项目考核、绩效挂钩等制度。创新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出台奖励资助办法,放开文艺人才入户。开展“黑网吧”、“扫黄打非”、文化市场无证照经营等整治
行动,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东莞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十年耕耘,硕果累累。正是这些丰硕成果,为我们迈向新的更高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特别是广大宣传文化战线工作者辛勤努力、默默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十年探索,十年跋涉。建设文化新城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善文化民生,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文化培育、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等方面的关系,促进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必须坚持全民参与,最大限度激发包括人民群众在内的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建立起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统一、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四是必须坚持“双百”方针,以广阔的胸怀、开放的意识和世界的眼光,包容各种文化创造,更多地从国内外、新移民中吸收更多有利的文化元素。五是必须坚持传承创新,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光彩,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开放兼容、交相辉映。
二、今朝又出发,文化名城建设再启征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党的十七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高度,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今年7月,省委召开十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强省建设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精神,结合东莞实际,市委、市政府在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并形成了《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关于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政策》等重要文件。建设文化名城,是市委、市政府在更高起点和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一)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是文化新城建设的拓展和提升。十年来,我市文化新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与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东莞的历史人文底蕴和城市实力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文化发展理念相对滞后,文化人才队伍有待优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有待加强,文化产业实力有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有待改进,文艺精品创作有待繁荣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建设。我们提出建设文化名城,与原来的文化新城相比,看似一字之变,但内涵、层次、意义却大不相同。如果说文化新城注重城市物质外形的塑造,那么文化名城更注重城市精神的升华,以文化塑造东莞的城市个性、城市形象、城市魅力和城市灵魂。如果说文化新城注重打基础、建设施、解决文化发展有无的问题,那么文化名城更注重文化品牌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如果说文化新城注重满足群众初步的文化需求,那么文化名城更注重人文环境营造,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增强城市凝聚力、向心力和驱动力。如果说文化新城注重发展文化事业,那么文化名城则既注重发展文化事业又注重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可以说,建设文化名城既是对文化新城的传承和延伸,又是在十年文化新城建设基础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东莞文化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是继承弘扬东莞时代人文精神的迫切需要。文化作为软实力,是城市竞争力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东莞的发展进程来看,东莞在各个时期取得的每一次辉煌,其背后最根本的动力都是文化因素。比如在1839年,东莞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勇于维护民族利益和尊严,发起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在民国前后,东莞人发扬崇文重教的传统,明伦堂共捐建中小学192所,并重金资助莞籍学子赴京、穗及国外留学,培养出蒋光鼐等一大批知名莞人。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东莞人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万多人靠着锄挖肩挑,大兴水利,硬是挖出了一条广东省最长的运河,彻底改善了东莞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八十年代初期,东莞人发扬低调务实、不唯书、不
唯上的精神,立足自然资源和毗邻香港的优势,在全市大力提倡开山种果、发展商品农业,使东莞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先进典型。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人秉承“敢为天下先”和“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精神,立足实际,从发展备受外界非议的“三来一补”起步,将国外的资金、技术、市场与国内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相结合,兼容并蓄,为我所用,创造出在工业基础极度薄弱地区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成功范例,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生动缩影。未来我们要开启“十二五”发展的新征程,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仍然必须依靠东莞时代人文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导向,去塑造新的文化境界、新的文化精神和新的目标追求。建设文化名城,正是为进一步提炼、创新、弘扬东莞时代人文精神,为推进东莞转型发展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东莞被称作国际制造业基地,大批在东莞制造的服装、玩具、家具、鞋业、钟表和电子产品等,一旦贴上世界品牌,其价值马上翻几番甚至十几番,这就是文化在产品中的价值。一部《喜羊羊与灰太狼》最初投入仅500万,目前收入已过亿元,开发出衍生产品几十种,品牌价值10个亿,而且企业没有投入任何的宣传费用就获得了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都是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典范。特别是文化产业,以人的智力、创意、创新等非物质性投入为主,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业链长,关联度大,不仅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竞相发展的朝阳产业,而且对于整合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竞争力,形成与我市转型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动力和文化发展水平,使东莞制造在保持“硬件”优势的同时,更多地注入文化创意和文化创造的内涵,使传统制造业在与文化的嫁接、融合中提升档次、焕发活力,为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是还原东莞真相、提升东莞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深度体现。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难以成为一座名城。我们提起伦敦,就会想到它的戏剧、博物馆和大学城;提起巴黎,就会想到它的服饰和浪漫;提起维也纳,就会想到音乐;提起纽约,就会想到自由女神像和百老汇。这些年来,东莞的经济形象在国内外比较有名,但文化形象和城市形象却比较负面。特别是由于城市形象模糊不清,本土族群务实低调,加上不良口碑的传播,加剧了外界对东莞的误读,形成了外界对东莞的负面评价。究其原因,固然是因为缺乏城市的宣传营销,缺乏与经济和城市地位相称的名气和实力,但更缺乏的是强大的城市文化品牌、文化传播能力、知名文化项目和历史文化脉络。因此,推进文化名城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对于进一步改善提升东莞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名城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东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好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提供强大的引领和支撑力量。
三、众志铸辉煌,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名城
文化名城是一个综合的、具有深刻内涵和质量要求的动态概念。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是一个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长期奋斗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文化名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文化名城战略为统领,以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科学化水平为主线,把东莞建设成为城市精神充分彰显、人文底蕴日益厚实、公共文化成熟完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影响力强、城市形象好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
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按照这一总体要求,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一)抓住“一个核心”。
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建设,是提升人的素质。东莞超常规的城市化模式,使东莞的市民阶层存在着形成过程较短、农民就地转市民、新莞人占人口主体、人口构成复杂等不同于一般城市的显著特点。如何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铸造城市之魂,是东莞打造文化名城最根本的工作。要突出以主流价值和东莞城市精神为引领,坚持“以教启智”,针对不同层次、群体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和能力,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媒体引导、业余培训等方式,使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实现人文关怀、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要突出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重点,坚持“以文化人”,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文化素质建设,通过规范市民日常行为、树立文明新风,鼓励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等,不断提高市民的现代公民意识。要高度重视民俗文化、莞商文化等品牌的挖掘开发,使建设文化名城的过程成为提高市民文化素养、提升东莞形象的过程,使东莞市民的形象在热情、大方、务实的基础上,更多地体现文化、文明、创新的特点。
(二)突出“两个特色”。
东莞打造文化名城,必须从我市的经济基础、社会特点、人口结构、文化资源等实际出发,立足优势,打造特色,树立品牌。一方面,要突出制造业特色。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文化建设必须依托制造业的优势,推进文化与制造渗透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东莞制造业的新蓝海。同时,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整合、渗透、提升”功能,将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相结合,以文化的创新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实现“东莞制造”向“东莞设计”、“东莞创造”转变,推动东莞从资源要素驱动向文化要素驱动转变。另一方面,要突出新莞人特色。东莞特殊的人口结构,决定了在打造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东莞移民城市的特点,努力塑造开放包容、和谐进取的城市文化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培养“五湖四海、以莞为家”的文化认同意识,使广大新莞人在文化心理上融入东莞,共同打造凝聚全体市民理想追求的精神家园。要立足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新莞人开放,开展“市民学堂”、“打工课堂”、“读书节”等各类覆盖新莞人的公共文化活动,让广大新莞人崇尚学习、体面工作、尊严生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员工的成就感、归属感。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新莞人素质提升体系,引导新莞人成为适应现代城市和产业发展要求的管理者和工作者。要大力扶持新莞人文艺创作,为新莞人文艺人才发展和文学艺术创作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新莞人文艺创作团队和个人。
(三)强化“三个保障”。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结合市“十二五”规划,抓紧制定我市文化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实施细则,加快出台落实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税费减免、用地审批等政策措施。实施“文化东莞工程”,设立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文化名城建设,优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先支持支柱性、先导性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各镇(街)也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把建设文化名城的相关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要积极鼓励个体、企业和社会办文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和个人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多渠道的文化建设社会投入机制。
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建立由分管领导牵头、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文化名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文化名城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各镇街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宣传、文化以及发改、财政、教育、经贸、国土、规划、建设、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要切实负起各自职责,发挥职能作用。建立文化名城建设监督考核机制,将相关工作纳
入镇街、村领导班子年度工作量化考核当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文化行政部门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作用。结合简政强镇改革,推进基层文化体制改革,探索组建镇街宣传和教育文体局,加挂文化市场执法分队牌子。积极探索在村(社区)设立文化站,在新型商住小区和企事业单位设立文化活动中心。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构筑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完善文化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高层次文化人才津贴制度、文化名人个人工作室制度、文化科研项目扶持资助机制,实行优秀文化人才职称评审、配偶安置的“绿色通道”制度。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培养“三个100”工程,从全市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选拔100名优秀人才充实文化人才队伍,从文化系统中选拔100名优秀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100名各艺术门类专业优秀人才,加快培养一批文化专业人才,引进一批高端文化人才,打造一批文化领军人物。成立市文化人才认定委员会或专家评审组,对经认定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文化人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基层文化专业人才等,参照市相关人才政策,享受相关待遇。探索实行文化人才积分制,积分直接与奖金、津贴、补助、住房、户籍等待遇挂钩。设立文化人才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予以表彰奖励。
(四)打造“四个名城”。
一是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公共文化服务直接关系到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改革成果的共享程度。要树立“文化惠民”意识,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效率,让群众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按照共建共享、整合资源的原则,加快市民艺术中心、工人文化宫、市博物馆新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览所等大型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市和镇(街)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利用,加强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管理运作水平,努力形成配套齐全、结构合理、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力争使我市公共文化阵地规模、档次、功能、队伍、服务、覆盖面等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工程,加快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院等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要着力提高文化福利水平,进一步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范围,每年重点解决一批群众关注关心的文化建设问题,逐步让全体市民共享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块显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金字招牌。要加快启动和大力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对照名城申报的指标要求,编制东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名城保护制度,完善名城保护体系,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开发,充分彰显东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要突出打造中国近代史历史文化品牌,加强鸦片战争遗址保护,修缮沙角炮台、威远炮台、林则徐销烟池等文物古迹,提升鸦片战争博物馆场馆展览水平,建设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擦亮东莞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这一历史文化品牌。要抓好名地、名街、名居、名遗等文化遗存的抢救和保护,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挖掘保护,加大对蒋光鼐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历史街区、城楼和古村落的修缮修复,建设东莞文物保护中心库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塑造富有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
三是打造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文化产业是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充分用好市的文化扶持资金,重点培育扶持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链长、成长空间大的文化项目,重点引进一批港澳台文化企业(工作室),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实力强、品牌响、带动大的龙头型企业,重点打造一批高起点、规模化、具有一流水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全面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要做强做大以创意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服务业,加快发展壮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商务会展、工业设计、教育旅游、体育休闲等文化服务产业,不断提高文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发挥国际动漫博览会的品牌效应,培育扶持一批原创动漫设计、网络文化、创意文化、数字媒体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使东莞的产业发展更多地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意驱动。要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推广唯美陶瓷公司的经验做法,加快创意设计、包装策划、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在印刷复制、动漫衍生产业、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中的运用,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创意相结合,使传统文化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是打造岭南文化精品名城。文化精品是一个地方文化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发挥东莞作为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的优势,突出特色,深化内涵,精心打造文化品牌项目、品牌活动、品牌作品和品牌设施,不断提升东莞作为岭南文化名城的地位。要突出打造名人,充分利用毗邻广州、深圳的优势,建立东莞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和各类艺术名家工作室,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文化人才,打造一批东莞的文化名人、文化大师。要突出锻造名作,借用知名团体和个人的品牌力量,整合市内外各种资源,重点创作一批反映东莞改革成果、社会现实、人文精神,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让外界了解一个客观真实的东莞。加强对本土艺术人才、本土创作题材的扶持,重点挖掘和提炼粤剧、粤曲、木鱼歌、咸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等民间舞蹈,千角灯、龙舟制作等传统工艺,形成具有东莞标识的艺术品牌。要突出打造名节,做强东莞国际音乐剧节,提升“我们的节日”,办好岭南美术节,创办东莞粤剧节,推动东莞文艺精品和民俗文化走向全国甚至海外,努力使东莞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岭南文化精品名城。
同志们,建设文化名城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长期任务。让我们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为东莞当好广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坚持加快发展 推动转型发展为建设“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新寻乌“而努力奋斗
坚持加快发展 推动转型发展为建设“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
平安、新寻乌“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寻乌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赵多仙
(2011年6月20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寻乌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这次大会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县委和县纪委,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 为建设“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新寻乌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2006年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实施“工业发展、兴果富民、绿色生态”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成功战胜多次洪涝冰冻灾害,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经济发展提速提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0亿元,是2005年的2倍;财政总收入2.6亿元,是2005年的2.84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9亿元,是2005年的2.38倍。三次产业结构比由43.3:18.5:38.2调整为31.5:28.4:40.1,经济结构更为合理,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五年来,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区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4万人上升到6.12万人,城镇化率由23%提高到40%。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电力、通讯设施更加完善。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1.5亿元,年均增长33.3%。石排110千伏输变电、安寻110千伏输变电线路和济广高速(瑞寻段)的开工建设,使寻乌的发展条件得到改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
——五年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86元,年均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44元,年均增长14.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1163元,年均增长15.2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6489元,年均增长28.64%。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教育“两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校安工程稳步实施,卫生文体事业健康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口与计生工作扎实推进,进入了全省计生工作二类县行列。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五年来,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实行封山育林政策,取消商品材采伐指标,深入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河旁种竹种柳,果园种戴帽树等工程,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75.8%提高到2010年的79.5%。积极开展废弃矿区土地复垦工程和生态复绿示范工程,稳步推进饮用水源区退果还林和环境综合治理,出境断面水和饮用水水质实现达标。
——五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一批信访积案得到妥善处置。先后被省市评为平安县、安全感调查公众满意县、省“七项考评体系”社会稳定先进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县,全县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五年来,党委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注重加强县委自身建设,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选派年轻干部作为驻村党建工作指导员、“改非”干部担任“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规范村组干部管理,解决村组干部基本生活保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实行干部推荐实名制、干部任用票决制、干部延伸考察等制度,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制订完善干部考核考评制度,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开展机关效能监察,党风政风明显好转。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赣州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三十一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寻乌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所有为寻乌经济社会发展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劳动者、创业者,向所有关心支持寻乌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同志、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以下几个方面: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大力倡导多元包容、开放合作、诚信守约的理念,把全县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开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今后,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加快发展的全过程,开明开放,求新思变,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寻乌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必须坚持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过去五年,我们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创新落实发展举措,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今后,我们更要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着力推动转型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寻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勇于争先。过去五年,我们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群众倾注真情,对工作充满激情,对自己不徇私情,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今后,我们更要坚持实干兴县,以偏远山区县更要有大作为的勇气和斗志,以自我加压、自逼快上、埋头苦干、勇争一流的精神,抓项目、抓落实、促发展。
必须坚持改善民生、执政为民。过去五年,我们不断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今后,我们更要自觉地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过去五年,我们采取了有力措施促进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今后,我们要更自觉地把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有机统一起来,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弯路,真正做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过去五年,县委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今后,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以坚强有力的领导推动寻乌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寻乌加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置身于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时代潮流,我们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面临的机遇来看,寻乌的发展“不上不行”。一是全球经济整体上呈复苏态势,有利于我们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资金、市场、科技、管理经验来加快我县发展。二是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将为我县上项目、搞建设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三是我省把赣州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范围,逐步建立完善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推行“强县扩权”改革,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将对我们改善基础设施、调整经济结构产生较大推动作用。四是经过历届班子和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县自身积聚了一定的产业发展能量,具备较强的发展后劲。尤其是以稀土为主的矿产品、以脐橙为主的果业等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争取和新上了一批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特别是成功争取了降低工业用电价格政策,申报建设 “江西省寻乌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22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等项目,加上济广高速、寻全高速的实施,我县的发展条件将大大改善。因此,我县正处于发展动能加速释放、经济总量蓄势突破的上升时期。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机遇、努力创造条件,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推进大干快上!
从存在的差距来看,寻乌的发展“不快不行”。纵向与自己比,我们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跳出寻乌看寻乌,放在全国、全省、全市的大格局中看寻乌,我们还有很大差距: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在全省、全市仍然处于落后位次;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性强,抵御风险能力弱;县内大企业、大项目少,工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明显不强。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县最大的矛盾和最突出的问题,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各地发展加快、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必须快字当头,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在快中缩小差距,在快中求好、求强、求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从面临的约束来看,寻乌的发展“不转不行”。未来五年,我们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的压力,土地和资金紧缺的压力将更加突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路子。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深入实施“兴工强县、强果富民、城镇辐射、开放带动、绿色崛起、民生为本”发展战略,建设“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新寻乌,打造世界优质脐橙重要产业基地、江西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国家“寻乌蜜桔”标准化示范区、东江源生态经济示范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努力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为寻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达到5.7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4亿元,年均增长1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8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经济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三次产业结构比趋于合理,由31.5:28.4:40.1调整为20.2:37.7 :42.1。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速发展。
——环境建设达到新水平。推动基础设施、交通体系、商业网点、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系统优化,为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党的建设和社会建设得到新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上新水平,基层民主建设有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新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明显改观,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和谐平安寻乌建设取得新进步。
三、深入实施“兴工强县、强果富民、城镇辐射、开放带动、绿色崛起、民生为本”六大战略,奋力推动寻乌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一)大力推进兴工强县战略,千方百计做大工业经济
寻乌落后在工业,差距在工业,潜力和希望也在工业。要把强攻工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企业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张总量,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以工业的大增长来推动寻乌的大发展。
着力壮大主导产业。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构建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进一步做大做强稀土精深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果品精深加工产业,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资源开发与科技创新嫁接,培育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发展电子、五金、新型建材、制药等环保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不断提升园区发展水平。要通过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市场融资,集中精兵强将,大力推进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石排工业小区、时代创意工业小区和黄坳环保型工业小区建设。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整治园区环境,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精选入园企业,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
扶持发展民营经济。完善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营造全民创业浓厚氛围。大力推进能人创业工程,重点支持成长性民营科技企业,培养本土企业家,吸引寻乌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
(二)大力推进强果富民战略,进一步做强优势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果业。按照“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提高商品率和提高经济效益上转变,由以中熟品种为主向特早熟、特晚熟品种转变,由鲜销为主向鲜销、贮藏、加工兼顾转变”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果业体系。调优品种结构,全面推广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果品质量安全管理,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新技术示范园和现代果业示范区。进一步完善果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大型柑橘专业交易市场。加强果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确保产业安全。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果业产业,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果业加工龙头企业。
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整合帮扶力量和涉农资金,全面完成村庄整治任务。大力推进以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的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低碳生态新村。推进新型村落社区和圩镇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逐年推进一批文明生态新村和文明和谐社区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三)大力推进城镇辐射战略,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城市是现代化的集中标志,加快城镇化是促进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大力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城镇的集聚效应。
进一步做大做美县城。突出规划的龙头作用,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编制规划区内控制性详规,做好城市绿地和景观系统等专项规划。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设步伐,提升建设品位。大力推进新区建设,进一步做靓“一江两岸”,积极推进生态公园建设。大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彩化工程,努力打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楼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宜居城市。强化规划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建筑和违法用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城,做旺城市人气。
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着力推进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活动。加大对城区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河道环境等综合整治力度,切实解决城市“脏、乱、差”。加强公共交通、休闲广场、公园绿地、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大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和出台小城镇建设政策措施,打造一批省级、市级示范性小城镇,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的消费中心、生产要素集散中心、“三农”服务中心、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中心。
加快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以瑞寻高速、寻全高速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物流企业规模经营和连锁经营。依托现有“红、绿、古、橙”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优化房地产开发和住房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引进和发展金融保险机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居民消费融资。加快会计事务、咨询评估、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行业发展,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
(四)大力推进开放带动战略,加速发展开放型经济
改革才有活力,开放才能繁荣。我们要充分发挥寻乌地处三省交汇的地理优势,以更加开放的理念谋划发展,以更加开放的措施承接转移,以大开放促进大繁荣、大发展。
积极推进招商引资。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突出重点区域,大力推进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突出招大商、招工业项目,促进主导产业规模化、配套产业专业化。同时,要继续打好老区牌,积极做好争资争项工作,超前谋划和包装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项目建设。
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要适应大开放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投资创业服务体系,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职能,优化政务环境。实行电子监察网上审批,优化审批流程。加快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和各类中介组织的发展,建立和维护统一开放、法规健全、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活而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以开放倒逼改革、促进改革。尤其要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大开放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五)大力推进绿色崛起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绿色崛起是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围绕建设东江源生态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
加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继续实行全县封山育林政策,取消外销商品材采伐指标。采取有力措施,有序推进饮用水源区坡度25度以上山地的退果还林,加快县城应急饮用水源项目建设,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让城镇居民喝上放心水。继续加大废弃矿区治理工作力度,完成废弃矿山复垦复绿造地综合整治工程。积极做好“东江源区”国家级水资源保护区申报建设工作。实施好企业污染减排和达标、生态林建设和水土保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河旁绿化、山顶戴帽、生态移民等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加强节能减排和集约利用资源。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力度,坚决取缔非法开采和堆浸工艺,彻底扭转矿山开采“小、散、乱、差、低”的局面。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和工艺设备,推动矿产产业开采有序化、开发高端化、应用系列化,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开展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共生互动、互为利用的良性循环。加快垃圾填埋场、污水管网等项目建设,健全污水处理长效管理机制。
(六)大力推进民生为本战略,建设和谐平安寻乌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我们要以更加扎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进一步加快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跃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构建城乡住房基本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
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切实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聚众赌博和封建宗法活动,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信息反馈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及时解决群众的诉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增强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落实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发挥原籍干部维稳队伍、妇女维稳队伍、青少年维稳队伍作用,健全维护社会稳定体系,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推动寻乌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着力塑造寻乌新形象。要进一步完善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科级干部学分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大力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革命老区精神和“勤劳刻苦、开拓进取、勇敢无畏、挚诚团结”的客家精神,激发全县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蜜桔之乡、东江源头、实事求是路线发源地、客家文化聚集地”等优势品牌,扩大寻乌的知名度。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干部从政道德教育、社会成员诚实守信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深入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等主题教育,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全民创业潜能。扎实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信用户等活动,全面提高市民素质。
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造就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增强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确保政令畅通。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大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和攻坚力。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分伯仲、在攻坚克难的第一线考察识别、选拔任用干部,把品行端正、埋头苦干、善于创新、大胆负责、敢于碰硬、善解难题、廉洁自律的干部用到重要岗位。着力培养选拔一批善抓工业、善抓果业、善抓招商、善抓城市建设的人才,让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脱颖而出。为坚持原则、主持公道的干部撑腰壮胆,形成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有为的良好风气。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合理使用各个年龄层次的干部。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素质。深入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建立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机制,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切实保障基层组织活动经费和办公场所。
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更好地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按照“把方向、管大事,出思路、用干部,抓重点、促落实,带班子、聚合力”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县委班子建设,提高县委班子总揽全局的能力。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府放手开展工作,支持政协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水平,支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加强统战、台侨工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献计出力。加强党管武装工作。进一步抓好老干部工作。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进党务公开,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积极推进社区建设。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联系。大力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治慢”活动,严格管理,严格问责,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强化目标责任,下移工作重心,转变文风会风,部署一件、落实一件、干成一件,让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作风没有市场,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工作,加大机关效能监察力度,切实营造“事业快速发展,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肩负着推动寻乌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崇高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赣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强果富民、城镇辐射、开放带动、绿色崛起、民生为本”发展战略,为建设“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新寻乌,开创寻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青年学生做完大学生,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的重担。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做到: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2、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自觉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和谐对接;
3、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异质文明成果,应尊重并吸收那些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和民众所认同的文明准则、价值观与理想信仰,将他们作为建构新价值共识的重要资源,从而既顺应全球化得时代潮流,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各民族通过文化碰撞与融合,构建和谐而又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体系;
4、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途径,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
5、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人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第四篇:魏增军关于《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的幸福商洛而努力奋斗》的报告(解读)
魏增军关于《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的幸福商洛而努力奋斗》的报
告(解读)
12月28日,备受全市人民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商洛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商洛影剧院隆重开幕。魏增军同志代表中共商洛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的幸福商洛而努力奋斗》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商洛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的幸福商洛而努力奋斗!
当日上午,商洛影剧院内气氛庄严而热烈。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的中国共产党党徽在10面鲜艳的红旗映衬下熠熠生辉。主席台前,鲜花吐艳,生机勃勃。肩负着全市243万人民和10万多名共产党员重托的市第三次党代会代表,个个豪情满怀,健步进入会场,决心在本次大会上认真履行好神圣职责。
大会主席团本次会议执行主席魏增军、杨冠军、杨长亚、张普庆、张荣珠、王建领、周德喜、刘淑慧、朱崇和、李波、石满意、刘荣贤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省委换届工作巡视组组长王兆吉、副组长杨己宁和省委党代会指导组组长谭育祥等应邀出席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
9时整,大会执行主席杨冠军宣布,中国共产党商洛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应到代表333名,因事因病请假9名,实到代表324名,符合规定人数,大会正式开幕,全体起立,奏国歌。
在热烈的掌声中,魏增军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共分四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二、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三、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魏增军说,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迎难而上、开拓奋进的五年,也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光荣的历史使命,面对发展的繁重任务,面对人民的热切期盼,我们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讲政治,谋全局,真抓实干,负重前行,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商洛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魏增军指出,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发展思路更加明晰;我们始终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方 2 式不断转变;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农民增收,三农工作成效显著;我们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们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历经五年的发展,商洛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魏增军强调,历经五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加快商洛发展,必须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坚决破除陈旧观念和惯性思维,在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中开拓商洛发展的新天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和全省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我市的发展优势后,魏增军指出,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努力缩小发展差距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3 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切实用好机遇,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共同绘就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幸福商洛的宏伟蓝图。
魏增军提出,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实施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科技带动,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全力打造“三区四基地”,奋力推进率先突破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四项指标分别翻一番。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党的建设明显加强。
魏增军指出,全面实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全市上下必须着力抓好六项主要工作:一要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发展质量,通过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加快建设循环园区、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做大做精生态旅游,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要着力加强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通过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积极 4 改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城镇建设,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三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通过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实施扶贫开发,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殷实舒心的好日子;四要着力扩大改革开放,切实增强发展活力,通过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全方位提高开放水平、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永恒动力;五要着力发展繁荣文化,全面提高文明程度,通过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六要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全力维护和谐稳定,通过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推进民主进程,努力把商洛建成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的幸福家园。
魏增军强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幸福商洛的根本保证。必须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全市人民的主心骨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一要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二要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三要着眼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四要着眼 5 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五要着眼于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最后,魏增军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的幸福商洛而努力奋斗!
大会印发了中共商洛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关于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情况的报告。
不是代表的现任和市第二次党代会后退休的厅级党员领导干部,市委和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中省驻商单位党员主要负责人列席了大会开幕式。6
报告摘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12-29 09:21:05
(一)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中央和省委的权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积极推进决策 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形成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体制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非党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力度,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
(三)着眼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 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创先争优、升级晋档和城市“文明社区、和谐家园”等活动,继续深化“富民和谐”党建品牌,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使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凸显。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开展“城乡共建、和谐奋进”活动,加大党建工作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积极适应社会结构、党员流向的新变化,准确把握企业、社区、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特点和定位,不断探索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进一步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四)着眼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工作重心下移,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等制度,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转作风、改文风,不断把各项工作推上新高度。
(五)着眼于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强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继续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切实做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8 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报告摘要: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12-29 09:25:28
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的幸福商洛,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立足市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循环发展,实现新的宏伟目标的战略选择,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必须为之努力奋斗的重大任务。绿色现代,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市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绿色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总量大、结构优、活力强、质量好、效益高,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开放和谐,就是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
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重大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同心同德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文明宜居,就是要实现生活品质明显提高,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使商洛的天更蓝、地更绿、山更青、水更秀,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更美好,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把商洛真正建成 山区人民的宜居之地、西安市民的第二生活区。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四项指标分别翻一番。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党的建设明显加强。
报告摘要: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12-29 09:25:57
——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加快建设循环园区;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做大做精生态旅游。
——着力加强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城镇建设。
——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大 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实施扶贫开发。
——着力扩大改革开放,切实增强发展活力。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全方位提高开放水平;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着力发展繁荣文化,全面提高文明程度。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推进民主进程。
报告摘要:过去五年的工作成就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12-29 09:26:51
——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发展思路更加明晰。
——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高度重视农民增收,三农工作成效显著。——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社论:努力开创幸福商洛新局面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01-01 09:55:21
——热烈祝贺中共商洛市第三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在祥和喜庆、团结奋进的气氛中,中国共产党商洛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胜利闭幕了。这次大会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盛会,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一个激励斗志、鼓舞人心的盛会。我们向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大会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市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商洛市第二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工
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商洛市第三届委员会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期间,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代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权利和义务,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共商突破发展大计。大会始终充满着民主团结的热烈气氛,始终洋溢着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充分体现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信心和决心。大会的成功召开,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的幸福商洛的热情和斗志,必将在商洛建设和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过去五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加快商洛发展,必须与党中央、国务 院和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坚决破除陈旧观念和惯性思维,在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中开拓商洛发展的新天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贯彻落实好这次党代会精神,必须上下一心、团结奋进,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必须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的幸福商洛,任务艰巨而繁重,前景美好而光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服从市委的统一领导,听从市委的统一指挥,落实市委的统一部署,讲大局、讲党性、讲团结,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切实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要把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这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用市委提出的目标要求,统一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凝聚全市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的力量,进一步形成同心协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们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努力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差距中挖掘潜力,在压力中激发动力,在实干中创造佳绩。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政通人和的发展局 15 面,坚持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把我市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要准确把握当前全市的工作重点和工作大局,紧紧围绕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努力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项目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扩大改革开放、发展繁荣文化、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切实在全市形成领导带头、部门联动、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真正把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一件一件落到实处。我们一定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不负重托的使命感,奋力开创商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的幸福商洛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