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提升文化软实力该如何着力
2012年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提升文化软实力该如何着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中央提出的这个目标,是党和国家第一次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文化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对于拯救我国社会道德和信仰危机注入了强大动力。
提升软实力,首先要明白何谓“软实力”。援引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范文网 www.xiexiebang.com)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
以往,一些人总以为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如发展经济来的实惠。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思想,才使得社会文化生活萎缩,封建糟粕沉渣泛起,国外不良文化趁机而入,社会信任逐渐丧失,民众和官员道德问题频出。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提升文化软实力,任重道远。具体实施起来,也许并不比发展经济更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要更难。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发展经济的思维研究社会问题,提升文化软实力,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继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好,创造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也好,都不会旦夕可就,要做好长期打算。
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工程”,也应该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第一要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问题频出的实质,是民众价值观念的矛盾,是社会道德取向的碰撞。先进文化弘扬高尚道德,道德庸俗追逐低级趣味。当道德滑坡越来越干扰民众生活的时候,就必须下大力提升了。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是抓弘扬先进文化,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打造现代中国文化,大力培树道德模范,为先进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先进文化滋长的沃土;一手要抓清除糟粕文化,改造腐朽观念,反“三俗”、反封建,严厉打击各种社会“潜规则”,这是决定文化生命力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绝不能手软。
我国民族文化悠久灿烂,积淀深厚;改革开放成果丰硕,为打造文化强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文化软实不会“自动生成”,还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实践。只有民众真正认识到了文化繁荣对国家、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性,才会循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生产、去生活,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起烹制并共享和谐社会的文化盛宴。
第二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增强文化软实力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增强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吹响了“文化强国”的号角。
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国民精神世界的提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国,不可能真正迈向现代化,也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历程,揆诸当今社会发生的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无不为之扼腕:这边是“毒奶粉”,那边是“瘦肉精”;“地沟油”还未曾清理,“潲水油”又冒了出来;遣责“老人摔倒视若无睹”的声音言犹在耳,“小悦悦事件”又发生在昨夜星晨。所有这些都与我们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迟后不无关联。过分看重经济力量之类的“硬实力”而忽视文化建设方面的“软实力”,已经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所谓“软实力”应该是指同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在“软实力”诸多要素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国力的竞争早已从单纯的军事较量转向了“软实力”的角逐,其中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竞争,是一种国家智慧的竞争。
放眼世界,只要我们稍加留心,都可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文化软实力竞争。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是很大一部分国人都看过的电影,影片中的的男主角杰克有一句台词:“享受生命的每一天!”,咋一听不过就是一句比较精彩的人物对话而已,但实质上是美国通过电影这种文化载体,通过杰克这个典型形象在向全世界宣传美国人崇尚个性自由、乐观、自信与开朗的价值观念,让世界观众在这种不经意中接受美国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美国文化扩张与征服的目的,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也是美国作为世界强国的高明之处。
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条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实力,从国内来说,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旺盛,这既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广阔空间。从国际来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要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离不开文化的力量。
我国文化的力量只有建立在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之上,只有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才能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研究部署,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定位,令人鼓舞,催我奋进。
全会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这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必须有力的改变和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
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充分证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有文化传播优势的现代传媒体,它既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舆论阵地,又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作为一名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独特传播优势,争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动者、引领者和传播者。要担当好这一重要职责。首先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精神,全面把握文化兴国强国的深刻内涵,开展扎实有效地宣传引导,大力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机遇挑战,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宣传阐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和基本要求,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报道全会精神,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的决策部署上来。
其次要始终坚持正确导向不动摇。广播影视是党的重要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处在意识形态领域最前沿,对此,作为广播影视宣传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始终坚持把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始终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着力壮大主流舆论,唱响主旋律,占领主阵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广播电视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及时、公开、透明中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发挥好舆论监督积极正面的作用。结合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走改转活动的深入开展,引导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地传播信息,坚决杜绝虚假新闻,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张峰鸽
第四篇: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
金秋,瓜果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这是继xx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央再次将文化发展建设繁荣问题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这预示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走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此次会议的召开,也为我们更好地做好文化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吹响了
进军号!我认为,此次会议中央再次集中高调探讨“文化”这一命题,也说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进程中面临着许多人文道德方面问题挑战,说明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一些与经济发展相矛盾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倾向和阻力问题,需要进行从机制上调整改革。同时,也向社会表明,文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表明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富民强国伟大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支柱作用。也凸显出,当代中国社会,即将走进以文化大发展促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以文化大发展促综合国力增强,以文化大繁荣促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以文化大繁荣促全民素质的升级提高,以文化繁荣发展丰富全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繁荣发展带动社会和谐文明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个人认为,实际这是一个与“科教兴国”战略相一致、相统一的“文化兴国”战略,预示着我国社会要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进军。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艾君以往文章讲过,文化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例如,思想、道德、价值观、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都属于无形的文化;而“一幅画作、一座寺庙、一出京剧、一部著作、一个活动”等都属于有形的文化。无论有形文化或者无形文化都是人类智慧和脑力劳动的创造,都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可以说,无形的文化是无形资产,它能改变一个国家命运,也能桎梏一个国家国民意识,左右了一个民族走向,它是我们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巨大精神支柱。而有形的文化又是我们陶冶情操、获得审美、影响价值取向同时,也获得创造的物质财富的经济方式之一。因此,文化是我们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巨大的精神驱动力和物质获得方式之一。在对待“文化”的理解上,艾君曾经多次讲过,“文化”的特性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会随社会变化带来人们精神、价值趋向、道德观、社会认知度变化。看一个民族是否进步,主要看这个民族的思维和意识等无形文化的进步性,以及这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价值观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谈改造一个落后的国家,实际上就要改造这个社会和民族桎梏其进步和发展的固有的传统思维意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以及其肤浅错位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洞察问题的理念。由此可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由文化的发展特性所决定的。民族的进步在于其价值观念的进步,在于其具有对世界各种先进文化的兼容和接纳性,在于其对新事物、新理念、新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复制或者兼容改造。“落后就挨打”,这句箴言,不仅仅是指经济的落后,而经济的落后更多的是被落后的观念,落后的文化,愚昧的意识所左右。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主要根源还是文化价值观和思维理念的落后,正因为这种落后,才会阻碍了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其自然会导致列强乘机而入,自然会导致民族的危难,这就是鲁迅先生再三呼吁“救救孩子吧”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尽管也被愚昧机械的文化观年思想所左右曾经走过弯路,但是,改革开放后,及时进行了反思和纠正,冲破了愚昧文化观念的桎梏,调整了航标,让中国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足以证明,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要取得成功,“解放思想、转变意识”的重要性。冲破传统的思想意识的束缚,进行民族文化观念的变革,才是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保证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政策,再先进的生产关系,如果没有民族“思想的解放”,“思维意识的转变”,则很难在中国取得成功。所以,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讲得最多的就是“解放思想”“转变意识”。只有包括思想在内的文化解放了,思维意识转变了,才能唤醒中国这头睡狮,让她屹立于世界之林。
实践证明,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创造力和持久动力,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事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力。因此,以艾君个人之见,实际上我们所一直倡导的先进文化、时代文化为特征的主流文化,就是指在一定范围时间内受到民众广泛认可,代表社会和时代发展方向,能起到教育、启迪、鞭策人的作用,主宰并传承着社会进步发展的文明的文化形态。其具广泛民众认同性、社会发展方向性、时代赋予先进性、健康向上教育性、价值趋向文明性等特点。
要走好文化兴国战略,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进军,就要根据文化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就要在社会以及国际上做出大文化、做出强文化、做出好文化、做出文明先进的文化,让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和经济支柱。
做大文化,就要根据文化的特点,以开放的视野和眼光,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探索中国文化产业体制和模式,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就要着力大力发展一大批达到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以引领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发展,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做强文化,就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在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同时,构建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养具有思想性、创新思维的文化市场人才,推进文化管理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以创新劳动带动传统劳动,以创新思维带动传统文化观念的革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让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增强国家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第五篇: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
金秋,瓜果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这是继xx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央再次将文化发展建设繁荣问题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这预示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走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此次会议的召开,也为我们更好地做好文化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吹响了
进军号!
我认为,此次会议中央再次集中高调探讨“文化”这一命题,也说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进程中面临着许多人文道德方面问题挑战,说明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一些与经济发展相矛盾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倾向和阻力问题,需要进行从机制上调整改革。同时,也向社会表明,文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表明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富民强国伟大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支柱作用。也凸显出,当代中国社会,即将走进以文化大发展促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以文化大发展促综合国力增强,以文化大繁荣促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以文化大繁荣促全民素质的升级提高,以文化繁荣发展丰富全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繁荣发展带动社会和谐文明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个人认为,实际
这是一个与“科教兴国”战略相一致、相统一的“文化兴国”战略,预示着我国社会要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进军。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艾君以往文章讲过,文化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例如,思想、道德、价值观、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都属于无形的文化;而“一幅画作、一座寺庙、一出京剧、一部著作、一个活动”等都属于有形的文化。无论有形文化或者无形文化都是人类智慧和脑力劳动的创造,都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可以说,无形的文化是无形资产,它能改变一个国家命运,也能桎梏一个国家国民意识,左右了一个民族走向,它是我们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巨大精神支柱。而有形的文化又是我们陶冶情操、获得审美、影响价值取向同时,也获得创造的物质财富的经济方式之一。因此,文化是我们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巨大的精神驱动力和物质获得方式之一。
在对待“文化”的理解上,艾君曾经多次讲过,“文化”的特性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会随社会变化带来人们精神、价值趋向、道德观、社会认知度变化。看一个民族是否进步,主要看这个民族的思维和意识等无形文化的进步性,以及这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价值观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谈改造一个落后的国家,实际上就要改造这个社会和民族桎梏其进步和发展的固有的传统思维意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以及其肤浅错位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洞察问
题的理念。由此可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由文化的发展特性所决定的。民族的进步在于其价值观念的进步,在于其具有对世界各种先进文化的兼容和接纳性,在于其对新事物、新理念、新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复制或者兼容改造。“落后就挨打”,这句箴言,不仅仅是指经济的落后,而经济的落后更多的是被落后的观念,落后的文化,愚昧的意识所左右。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主要根源还是文化价值观和思维理念的落后,正因为这种落后,才会阻碍了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其自然会导致列强乘机而入,自然会导致民族的危难,这就是鲁迅先生再三呼吁“救救孩子吧”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尽管也被愚昧机械的文化观年思想所左右曾经走过弯路,但是,改革开放后,及时进行了反思和纠正,冲破了愚昧文化观念的桎梏,调整了航标,让中国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足以证明,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要取得成功,“解放思想、转变意识”的重要性。冲破传统的思想意识的束缚,进行民族文化观念的变革,才是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保证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政策,再先进的生产关系,如果没有民族“思想的解放”,“思维意识的转变”,则很难在中国取得成功。所以,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总设
计师邓小平先生讲得最多的就是“解放思想”“转变意识”。只有包括思想在内的文化解放了,思维意识转变了,才能唤醒中国这头睡狮,让她屹立于世界之林。
实践证明,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创造力和持久动力,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事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力。因此,以艾君个人之见,实际上我们所一直倡导的先进文化、时代文化为特征的主流文化,就是指在一定范围时间内受到民众广泛认可,代表社会和时代发展方向,能起到教育、启迪、鞭策人的作用,主宰并传承着社会进步发展的文明的文化形态。其具广泛民众认同性、社会发展方向性、时代赋予先进性、健康向上教育性、价值趋向文明性等特点。
要走好文化兴国战略,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进军,就要根据文化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就要在社会以及国际上做出大文化、做出强文化、做出好文化、做出文明先进的文化,让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和经济支柱。
做大文化,就要根据文化的特点,以开放的视野和眼光,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探索中国文
化产业体制和模式,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就要着力大力发展一大批达到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以引领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发展,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做强文化,就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在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同时,构建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养具有思想性、创新思维的文化市场人才,推进文化管理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以创新劳动带动传统劳动,以创新思维带动传统文化观念的革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让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增强国家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