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山东高考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的内涵:文化石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考点二: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考点三: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考点四: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2)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言的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2、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考点五: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构成并影响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
2、我国应对日益严峻的文化挑战的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考点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在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2)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有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考点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表现: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考点三: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1)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考点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二篇:2014届山东高考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考点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的功能: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与世界观
(1)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维体系。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4、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考点二: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具体知识的内容
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体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还有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
2、哲学与就提科学的关系
(1)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是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考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 1
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考点二: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着物质和意识谁是本质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②优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③局限性: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把物质归结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优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③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以及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的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思想武器。
考点三:唯心主义以及形态
1、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3、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4、哲学史上存在的“两个对子”: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个对子”。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考点一:哲学与时代精神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哲学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
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是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考点二:哲学的作用
1、真正的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
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学习、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在某种世界
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3、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生活的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 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贯彻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
①含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②地位和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发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③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第三篇:2014年山东高考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二者的含义: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二者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考点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考点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人力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考点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②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1)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考点五:人民群众的概念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的概念
(1)含义:人民群众是 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考点六: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考点一:价值和价值观
1、价值
(1)价值的含义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2、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考点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3、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考点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人们既要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又要进一步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后者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产生的。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5、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因素
①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差异,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②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3)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关系
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考点四:价值的实现方式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的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2)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考点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
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特任、以及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第二是,人的价值的另一方面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了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2、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3、人生价值两个方面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中体现出来,二者缺一不可。
4、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岁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5、要承认人生价值的多层次性。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有大有小,因而人生价值是多层次的。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又可分为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个方面。
第四篇:2014年山东高考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2、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3、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一个理解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
4、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考点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表现: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3)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体现: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联系和认为事物联系。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
⑴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3)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联系;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考点四: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 1
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意义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③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考点五: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方法论: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
第八课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考点一:发展的概念
1、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从机械运动到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再到生物运动,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有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考点二: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3)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考点三: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2)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3)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方法论要求:①重视量的积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即坚持适度的原则。
④错误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
(1)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2)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
(1)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矛盾的斗争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考点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具体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3)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4、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2)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点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1)含义: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含义: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认识方法。
(2)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4)反对错误倾向: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考点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原因: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性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考点一:辩证的否定观
1、辨证否定
(1)辨证否定的内涵。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特点。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②辩证的否定的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要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的否定实质就是“扬弃”。
(4)辨证否定的意义。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考点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1、依据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
2、内涵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系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4、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考点三: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创新对科技的意义: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2)科技创新对生活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五篇: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知识和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要注意有扎实的基础,要注意复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1
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2
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3
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4
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5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