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赵洪祝2012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赵洪祝:主导舆论善用媒体落实责任凝聚力量
赵洪祝强调,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党的工作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我省将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做好今年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充分展示浙江科学发展的新变化新成就
要系统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加强对浙江现象、浙江经验的研究,力求拿出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理论成果。立足浙江实际,精心组织开展“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主题教育,充分展示浙江科学发展的新变化新成就,深入反映我省党的建设的显著成就和广大党员的时代风采。
要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主导权
要加强系统谋划,讲究策略艺术,组织开展重大决策、重要成就、重大典型等主题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增强信心的功效,使正面主流舆论成为服务科学发展、破解发展难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力量。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强化处置主体是第一责任人、宣传部门是舆论服务平台的理念,完善新闻发布、舆论引导、舆情应对机制,以公开透明的主流舆论主导社会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引导,对网上炒作苗头第一时间发声,对网上热点问题第一时间回应,对网上不实信息第一时间澄清,对网上串联煽动和造谣第一时间封堵删除、落地查人,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能否有效利用媒体是检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当今社会,新闻媒体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能否有效利用媒体是检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尊重媒体、感情上善待媒体、实践中善用媒体,支持新闻媒体的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情况,善于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工作。
在全社会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共同加以推进,形成整体合力。深入贯彻中央对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部署,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挖掘和宣传雷锋式典型人物,与时俱进地弘扬雷锋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体现和落实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新闻媒体宣传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之中,体现和落实到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会公约的制定和实施之中,努力形成有利于宣传普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环境、社会文明环境和制度环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感悟、受到熏陶。
要把提升境界、自觉践行、推动实践作为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的检验标准 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今年要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各级党委和宣传部门要明确目标任务,精心设计载体,狠抓计划落实,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以这次大讨论为契机,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总结提炼,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我们的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更大范围内有效传播。要把提升境界、自觉践行、推动实践作为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的检验标准,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讨论,进一步明确与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立好价值标杆,切实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
要抓紧制定实施“十大计划”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抓紧制定实施“十大计划”,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有更宽的视野、更大的作为、更实的举措,高起点规划和实施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加大文化精品工程推进力度,着眼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要求,制定出台更有分量、含金量更高的配套政策,执行好国家有关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项目立项、资源配置、税收优惠、上市融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抓紧设立和逐步扩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
要确保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根本改观和持续加强
要大力实施“浙江省文化名家”工程,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各门类文化拔尖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专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名家、名师,努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到浙江来创业,不断增强浙江文化的原创力和话语权,加快构筑浙江发展的人才高地。要深入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着力强化基层宣传文化编制配备、队伍力量和工作机构,完善有利于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的政策措施,确保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根本改观和持续加强。要牢固树立以人才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宣传推广、扶持激励、联系服务等机制,使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永葆创造活力。
要加快研究建立文化强省建设的考评机制
要加快研究建立文化强省建设的考评机制,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标准。进一步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牢牢掌握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
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投身文化建设
要坚持群众参与、群众创造,进一步降低门槛、完善政策、疏通渠道,大力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投身文化建设。要坚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增进群众感情、树立大众情怀,走进群众、融入群众,使社科研究、文艺创作、新闻报道反映群众生活,得到人民认可。
要切实落实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管理责任制
要切实落实管理责任,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管理责任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切实把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要求落实到每个部门、各个环节,确保所属宣传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有序。
其它各方面要加强同宣传部门的沟通配合,自觉支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
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融入到各部门业务工作之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大宣传”格局。党委宣传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联系指导,落实领导责任。要加大对教育等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力度。其它各方面要加强同宣传部门的沟通配合,积极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自觉支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
——摘自赵洪祝同志2012年2月9日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二篇:赵洪祝在2012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赵洪祝在2012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省委、省政府在市县党政班子换届基本完成后,面向新任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农村工作领导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任务是,总结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分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城乡配套改革、推进农村改革试验、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各项工作。省委、省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省委常委会认真学习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精神,专题研究了今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政策举措。这次会上,宝龙、李强和慧君同志都将作讲话。希望大家把这次会议开好,把今年“三农”工作的思路和举措谋划好、部署好。刚才,省委、省政府表彰了新农村建设、粮食生产、扶贫结对帮扶等先进单位,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再次向受表彰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就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形成以改革创新促“三农”发展新局面,先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深刻认识以改革促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2007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把“三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围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三农”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农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98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81亿元,现代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力量竞相投资的热点和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亮点。
——村庄整治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推进,80%以上的村庄得到了环境整治,一大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和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15年基础教育普及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行政村班车通达率分别达到97.6%、97.5%、90%、92.4%,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等农村民生难题得到基本解决。
——农民人均收入率先超万元、连登新台阶,从2007年的8265元增加到2011年的13071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2.49:1缩小至2.37:1。——扶贫开发从区域扶贫走向区域扶贫与人群扶贫并重,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从2007年不到2500元增加到2011年的5298元,63.4%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农村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创新,基层民主形式不断丰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方式成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过去的四年,是我省统筹城乡发展范围不断拓展、力度不断加大、水平不断提升的四年,是我省农业生产力显著发展、农村整体面貌显著改观、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的四年。在过去四年中,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三农”政策,结合浙江实际,探索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互促共进的发展道路,探索了一条农民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统筹兼顾的发展道路,探索了一条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逐步缩小的发展道路,探索了一条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发展道路。
在2010年初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我们作出了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已进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新阶段的重要判断。这两年,我们牢牢把握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要求,不断增加公共资源对“三农”的配置,建立健全了一批城乡统筹的制度,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些年建立的城乡统筹的制度,绝大多数是“一事两制、城乡二元”的过渡性制度,即使是那些“一事一制、城乡一元”的目标性制度,也存在着“一制两标、城高乡低”的问题;我们还要看到,至今尚未破除的城乡分割的制度,主要是上层建筑领域的制度,包括现行法律法规政策中不合时宜、相互矛盾、过于笼统、尚未涉及等内容,破旧立新的难度很大,即使是已有的一些成功的创新成果,一时也难以制度化。这些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可以说,我省在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工作着力点已从前些年“增加投入、建立制度”转变为“推进试验、改革制度”。因此,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按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全面分析当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明确下一步推进改革试验和制度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一)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消除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最重要标志。当前,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已进入较高阶段,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到了95%以上,城市化率达到了62%以上,而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和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压力将持续加大,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数量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构建既要促进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又要确保普通农民平等参与和公平分享的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进步、资本投入、人才培养的体制和农业经营体制显得十分紧迫。
(二)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新型城市化是一种维持良好城乡关系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城市化模式,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当前,我省已有3/4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且大多已在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稳定居住,但他们在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并未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尚未真正转化为市民,必须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在稳定就业基础上进城落户,使农民工平等共享城市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构建既要促进农民工落户城市、转换身份,又要确保农民工在农村的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等合法权益的农民工市民化体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显得十分紧迫。
(三)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除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的制度性障碍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在率先超万后连登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呈下降态势,2011年为2.37﹕1,比2007年降低了0.12,但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2011年为17900元,比2007年扩大了5591元;同时,市民群体内部收入差距呈缩小态势,而农民群体内部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2007~2010年20%最高收入户与20%最低收入户的收入之比,前者由5.22﹕1降低到5.15﹕1,而后者则由7.19﹕1扩大到7.27﹕1。必须加快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长,不仅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继续显著高于城市居民,而且使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显著高于农民收入增幅。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构建既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又要促进农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的农民增收方式,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完善农民创业就业服务机制、农民技能培训机制、低收入农户帮扶机制显得十分紧迫。
(四)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城乡民生保障均等化,消除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制度性障碍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我省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条件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覆盖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公共资源质量低、城乡公共服务制度不接轨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必须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广大农民能够更加平等和公平地分享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构建既要有利于缩小城乡水平差距、质量差距,又要有利于实现城乡制度并轨的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公共财政、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机制,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制度显得十分紧迫。
(五)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消除村庄和人口布局优化的制度性障碍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村庄和人口布局优化是扩大公共服务人群覆盖、节约公共服务成本和住宅建设用地的客观要求,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途径。当前,我省村庄整治建设任务接近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开,但村庄数量偏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相当部分村庄处于衰落状态,必须加快推进村庄和人口布局优化,把中心村培育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村人口相对集聚。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构建既要有利于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和公共服务成本、又要有利于集聚人口和谐共处的村庄和人口集聚方式,创新宅基地使用制度、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显得十分紧迫。
由此可见,体制机制创新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体制机制改革的新突破,就很难有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进展。当前,我省农村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主要目标已从过去完善微观体制拓展到健全宏观制度,主要内容已从过去变革生产关系延伸到调整上层建筑,改革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触及的矛盾越来越深,推进的难度和可能引发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大胆挑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上层建筑,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及制度体系,为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动力
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开展农村改革试验,是我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动力,也是我省“三农”工作的主旋律。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导,按照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充分利用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的平台,坚持“面上改革创新”与“点上改革试验”两手抓,着力变革不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及制度体系,为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以农村改革创新的新进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一)深化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技研发推广体制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着力构建集约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把这项改革的重点放到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及组织创新上,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成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普通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农业创业创新、公平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有效载体和机制。要选择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拓展资金互助、保险互助等功能的试点,探索拓展农产品加工、农超对接等功能的优惠政策;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探索联合社工商登记办法,开展更高平台上的农资供应、产品营销、技术推广、技能培训、信用合作、保险合作等服务。同时,要积极促进土地股份合作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构建普通农民平等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公平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的机制。要探索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参与现代农业创业就业的鼓励政策。
创新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体制,着力形成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格局。把这项改革的核心放到农科教融合上,让农技研发、推广、教育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心合拍合力的农技创新与推广体制。要探索组建以涉农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导,农技推广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特派员等共同参与的农科教产学研联盟,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服务高效、运行顺畅的农技创新与推广体制,形成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格局。要探索农业公共服务者队伍建设机制,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推进乡镇(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拓展、条件建设和能力提升。要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支持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形式创办、合办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和乡村治理机制创新,促进美丽乡村加快建设。
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总量控制、存量盘活、流转规范、布局优化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格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是村庄撤并和人口集聚的关键。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和跨村置换机制,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促进中心村培育、特色文化村开发和农房集聚点建设。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转让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城镇建设规划区范围外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要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力度,整理复垦产生的新增建设用地要优化用于中心村建设,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加快形成和谐共处的农村新社区管理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美丽乡村的基础。要把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构建和谐乡村社区,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要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主体,完善社区组织设置,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要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机制,强化对社区成员的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要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集体物业经济,拓展集体经济增收渠道。要健全基层矛盾排查化解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创新解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机制,确保农民安居乐业。
(三)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民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改革,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中小企业成长、农民创业发展等金融服务不足问题的重要手段。要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资金互助社的试点,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拓展资金融通功能的办法,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含流转后)、农村住房等抵押贷款试验,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和抵押物受让人范围。要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扶贫小额信贷、创业小额信贷,深化实施“便农支付工程”,扩大“丰收—小额贷款卡”、“金穗惠农卡”的人群覆盖,开展为农民改建住房和购买住房服务的按揭贷款。要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探索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探索组建农村保险互助社。要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融资平台,促进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新农村建设。
建立农民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把这项改革的重点放到建立要素供给机制和完善人才培训机制上。要加强农民创业服务,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技术供给、业务辅导等方面支持农民创业。要全面拓展农民创业领域,为农民参与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领域创业提供各类服务。要转变农民创业方式,形成农村能人带动下的合作创业机制。要大力发展劳务合作社,着力解决农村人口集聚后农村闲散人员、中老年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要转变农民培训方式,大力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农村‘两创’人才”培养,努力提升农民创业就业的能力。
(四)深化户籍管理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把这项改革的重点放到促进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落户城镇上,并切实保障他们在农村的集体经济权利和在城镇的公共服务权益。要按照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或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为户口登记基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取消不合理的落户条件限制,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进城镇入户。要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户口性质划分,加快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要完善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明确和扩大居住证持有人可享有的公共服务等待遇。必须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他们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为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他们的合法权利。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形成与户籍相分离、责权利明确的农村产权制度。明晰的产权,不仅是产权流动的前提,也是产权人流动的前提。要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房屋产权登记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房屋产权流转、交易和处置机制。要健全村经济合作社组织,严格界定村民委员会与村经济合作社职能。要加快开展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人,努力让农民人人持股、户户分红。要积极构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引导确权后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留用地等进行交易流转。
(五)深化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促进农村民生加快提升。
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基本建立后,解决“标准上的城高乡低、质量上的城优乡劣、制度上的城乡二元”问题,成为推进这项改革的重点。要建立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差距逐步缩小机制,今年要继续提高养老保险、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教育医疗救助等标准,有条件地方要加快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同标,提高中小学校生均经费、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标准,并探索建立享受标准与物价上涨的联动调整机制。要探索城乡公共服务质量差距逐步缩小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师、医生的进修培训,继续办好乡村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推广城乡学校共同体、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等办法。要探索城乡公共服务制度衔接并轨,加快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进城乡合作医疗制度并轨。
三、切实加强农村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着力形成以改革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既需要有敢闯敢创的勇气和魄力,又需要有敢想敢干的本领和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增强历史责任意识,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增进与农民群众感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驾驭“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提高认识,摆正位置。“三农”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决定现代化成败的主要标志。虽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业份额会下降、农村人口会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三农”问题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并全面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自觉践行“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发挥好表率作用。
(二)强化学习,提高本领。做好“三农”工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具备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具备洞悉形势发展趋势的知识和能力。领导干部只有与时俱进地加强学习,才能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才能较快地熟悉和运用农业农村领域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目前,我省市县党委、政府基本完成了换届,一大批新同志走上了“三农”工作领导岗位。新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尤其要抓紧系统学习农村政策和法律,了解农村改革的历程、农村体制和政策的沿革,特别是要学习连续9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三农”文件,尽快掌握“三农”工作脉络,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
(三)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务实、高效、亲民的作风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要把加强调查研究、坚持群众路线、多办“三农”实事作为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深入基层,服务基层,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深入研究事关“三农”发展的全局问题、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掌握新情况,谋划新思路。要建立正常性的联系群众工作制度,落实蹲点制度、联系点制度、结对帮扶制度,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帮助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要健全为民办实事制度,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各地每年都要根据农民需求和农村实际,推出一批“三农”方面实事项目,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最近,省里已经组织省市县乡四级干部进农村、进企业、进项目的大型走访活动,各级干部特别是广大“三农”干部要把“干部万村访农家”活动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访农家、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以务实高效的作风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让农民满意、农民得利。
(四)深化改革,讲求方法。新阶段的“三农”工作必须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把以改革促发展的理念贯彻到“三农”工作的全过程。在改革设计上,要更加突出顶层设计,更加注重上下互动、横向沟通,努力使改革成果普适性和长效性。在改革方法上,要坚持“面上改革创新”和“点上改革试验”两手抓,既要加快现有改革经验集成推广和体制机制创新,又要按照超前探索、先行先试、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要求,通过试验区的形式开展制度创新的改革试验。
(五)尊重意愿,增进利益。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说到底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我们一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标准,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知情权、参与权,既要给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实惠,更要着眼长远从根本上维护和增进农民利益,让农民群众平等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志们,我省已全面进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期,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而复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确保我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葛慧君在2012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是在我省农业发展转型提质、农村建设加速升级、农民收入高速增长、农村改革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召开的。昨天,赵洪祝书记和夏宝龙省长作了重要讲话,等会慧君同志还要作小结讲话,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刚才,个单位作了很好的典型发言,大家要很好地学习借鉴。下面,我根据省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就我省去年“三农”发展形势和今年“三农”工作任务,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2011年全省“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
2011年,全省各地按照“大兴水利、保供增收、转型提质、美村富民”的工作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和水利改革发展力度,克服了特大洪涝灾害、生产成本提高、市场波动加剧等不利影响,呈现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较快增收、农村繁荣稳定的好势头,实现了“十二五”时期“三农”发展的开门红。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81亿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71元,增长15.6%。
(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米袋子”、“菜篮子”生产稳中有增。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主抓手和主平台,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粮食总产156.3亿斤,增长1.4%;粮食平均单产415.5公斤/亩,增长3.2%。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均有所增长,水产品总产量490.3万吨,增长6.4%。农业“两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90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23万亩,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37个,规划面积529万亩。召开五年一次的全省农业科技大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主体,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68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38万家;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778万亩,流转率40%;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1366万亩,流转金额214亿元。
(二)着力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农民收入呈现高速增长势头。在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产品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村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农民收入实现高速增长。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71元,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连续27年保持在全国各省区之首,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至2.36:1。启动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推动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和外出转移就业增收形势喜人。改革创新促增收的作用明显,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幅较大,农业政策性保险、渔业互助保险、农民住房保险减轻了农民因灾减收的压力,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累计为近5万受灾农户赔付2.7亿元。
(三)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完善提升。以水利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召开高规格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推进强塘、农田水利标准化、农民饮水等工程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2011年,全省水利建设投资270亿元,其中农田水利投资87.5亿元,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人口135万,开工海塘加固505公里、河道整治226公里,完成清水河道建设和村庄河沟池塘疏浚2800公里。加快推进农村联网公路、电站电网、通讯信息、供销流通等设施建设,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5%,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5.8%,乡镇连锁超市实现全覆盖。以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土、渠、路、电等综合建设。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继续实施“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建设和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全面推进林区基础设施和百万亩标准渔塘建设工程,新建林区道路4530公里,新建高标准渔塘2.56万亩。
(四)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加快改善。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和“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开展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乡整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创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投入资金126亿元,228个乡镇开展了整体整治,累计80%以上行政村得到整治,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6%。完善中心镇、中心村布局,推进200个中心镇、27个小城市和823个中心村培育建设,促进农民建房和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目前占全省行政村数量12%的中心村已居住28%的农村人口。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41.4万户,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四年改造建设农村住房100万户的目标。新增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675个村,整理后可净增耕地1万亩以上。加快推进平原绿化建设,完成平原新造林44.2万亩,完成投资89亿元。加强村庄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75个县(市、区)安排农村卫生长效管理专项经费6亿元。
(五)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民生状况继续加快提升。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年满60周岁的老人普遍领取每月不低于66元的基础养老金;建立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年满80周岁的高龄老人在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同时,每月再领取不低于30元的高龄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379元,所有县(市、区)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所有市县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年2500元以上,一些地方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同标。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普通高中布局,15年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97.6%。深入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全面建立基层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开展农村“种文化”、“送文化”活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健全反映不同人群意愿和利益诉求的基层民主治理机制,广泛推行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等制度,顺利完成新一轮村级换届选举,全面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明显加快。
(六)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户加快发展。出台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扶持12个重点欠发达县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的项目建设,12县开工建设项目366个,完成投资54.7亿元。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2011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298元,增长25%;63.4%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家庭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户基本消除。
(七)稳妥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率先被确定为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明确改革试验内容和16个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布点与主题,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温州市被确定为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题的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召开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工作现场会,部署和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在启动点上改革试验的同时,扎实推进面上的改革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颁证试点。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全省已开办村镇银行2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小额贷款公司177家、农村保险互助社1家;27个县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8亿元。大力推进渔业互保,95%以上可保渔船和下海渔民参保,累计赔付3.07亿元,受益渔民超过12万人。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842个村完成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累计量化集体资产221.5亿元,杭州、嘉兴等地开展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
过去一年是财政投入、思路创新、工作推动力度显著加大的一年,是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成效十分明显的一年。“三农”发展的大好形势,为全省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赢得了主动、提供了支撑、作出了贡献。这也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是正确的,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是有力的,各级各部门的贯彻执行是到位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三农”发展仍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制约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各种矛盾全面凸显。农业发展对资本、技术、人才依赖度不断提高,资本投入不足、技术和人才支撑不力的问题更加突出;设施农业发展和农业“两区”建设不断加快,农业设施建设用地难以落实的问题更加突出;农业生产成本(农资、劳动力、土地流转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主要农产品价格显著波动的问题更加突出;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优势不断显现,普通农民难以平等参与和公平分享的边缘化倾向更加突出。二是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难度加大。农民收入在高基数上实现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中小企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将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增长带来严重影响,低收入农户、中老年农民、纯小农户和低技能农民工增收乏力,一些地方农民居住集聚后劳动力闲置问题比较突出。三是推进农村建设的要素瓶颈日益突出。受银行信贷紧缩、融资平台清理等影响,农村建设融资难度增大,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部分建设项目的还贷压力加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审批从严控制的一系列举措,加大了建设用地指标平衡的压力。四是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体制矛盾不断显现。农村人口集聚中人户分离、人资分离带来的集体资产管理矛盾日益显现,多村合并的大型集中居住区在资产融合、人心融合中的矛盾十分难解,偏远农村的“三留守”难题突显,农民阶层多元化、诉求多样化对基层自治的机制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大胆实践,逐步加以解决。
二、扎实做好2012年全省“三农”工作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2年全省“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贯彻“保供给、强科技、重转型、促增收、美乡村、增活力”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山区发展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农村建设方式、扶贫开发方式和乡村治理方式,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必须立足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我省发展的新阶段,把握好以下工作方针: ——保供给。围绕实现160亿斤粮食生产总量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认真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进一步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储备。
——强科技。围绕增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科技支撑,把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创新能力和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重转型。围绕“两区”建设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按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转变山区发展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农村建设方式、扶贫开发方式和乡村治理方式,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促增收。围绕实现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推动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加快增长,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农民收入差距和农民群体内部收入差距。
——美乡村。围绕“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和“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总抓手,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增活力。围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及制度体系,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开展农村改革试验,着力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激发“三农”加快发展的新活力。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工作方针,2012年着力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环境中,在农业份额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始终致力在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围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努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
一是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供销稳定。认真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扶持力度,力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0亿斤左右。深入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百亿斤粮食库存”和“百亿斤战略粮源”工程,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二是加快农业“两区”建设。加大“两区”建设项目资金整合,健全园区运行管理、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技支撑、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营销等体系,在稳粮增收、设施改善、特色产业培育、组织化提升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实施现代种业发展、产业技术支撑、成果转化应用、创新能力提升“四大工程”,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建设“3+X”的乡镇和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动植物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技推广、公共气象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组建农科教联盟,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科技特派员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大力培育“乡土专家”,鼓励农推硕士到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工作。
四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深入实施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逐个产业分析、研究和解决技术、经营等薄弱环节,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总部农业”,引导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到省外发展农产品基地。深化对台农业合作,加强浙江新疆农业的战略合作。
五是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积极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大学生到现代农业创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功能拓展和组织创新。建立以带动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评级制度和激励政策。
六是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和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继续把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实施“强塘固房”、农村饮水安全提升等工程,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继续推进公益林抚育、林区道路建设,加快现代渔业园区和标准渔港、标准渔塘等项目建设。
(二)转变农民就业方式,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
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我省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和农民增收的重点(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878元,占全部收入的52.6%,比上年增加929元,占全部收入增加额的52.5%)。要积极推进农民就业方式转变,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加,同时要重视扩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等新的增收渠道,确保实现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
一是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适应产业技术进步、企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加强和改进农民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就业层次和就业稳定性,促进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教育、医疗和社保等问题,改善农民工就业生活环境,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
二是扩大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积极拓展农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建立一批乡村工业集聚区和家庭工业创业园,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打造一批来料加工创业基地,并与村集体物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促进来料加工业转型升级。支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育一批农家乐特色精品示范区和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积极发展家政、养老、托幼、修理和废旧物资回收等社区服务业。特别要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和中老年人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大力推广嘉兴等地劳务合作社的做法,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
三是推动以创业带就业。进一步发挥我省农民创业致富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传统优势,大力推动农民创业。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创业能力。大力构建农民创业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对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的资金、技术、信息、场所、用工、培训等创业服务。引导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入股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实现参股创业。
(三)转变农村建设方式,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抓手,是我省“三农”工作的一张金名片。要坚持“四美三宜”的目标,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启动“特色文化村保护开发利用工程”,形成以中心村培育建设和特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为重点、整乡整镇成片整治为基础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一是加快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优化村庄和人口布局的要求,科学规划镇村布局,完成县域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所有中心村规划编制,着力培育建设中心村。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要素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发展和人口集中居住。
二是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按照城乡一体和全域覆盖的要求,连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分类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积极鼓励农民使用节能环保设施和材料,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全年完成350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新启动377个中心村建设,创建11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解决135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住房改造30万户。有序推进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提升通中心村公路技术等级和客运班车通达率。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建设集约农网和农村电气化。加快现代通讯和商贸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实施“千村千社便民工程”,提高放心店行政村覆盖率。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乡村生态建设保护,合理开发低丘缓坡,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行种养结合、立体套种、生态循环的农作方式,推进肥药科学化使用、农业清洁化生产和农家乐生态化改造。推进“森林浙江”建设,深入实施“1818”平原绿化行动,确保完成平原绿化36万亩。
四是加强特色文化村保护开发利用。科学设计特色文化村保护建设方案,综合保护古建筑与存有环境,深入发掘和传承村落文化,科学整治村庄人居环境,打造一批具有江南特色、体现历史积淀的特色文化村。今年要出台一个政策,召开一次现场会,并着手开展立法调研。
(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增进农民福祉,改善农村民生,是“三农”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切实增强农村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全体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把发展农村文化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设施完善、内容丰富、组织健全、服务对象广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努力形成农村文化大繁荣与农村生产力大发展互促共进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推进文明乡镇、文明村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二是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组建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互助共同体,发展远程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推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制度。
三是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现村级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强疾病防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大重大新发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
四是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群覆盖,探索建立保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提高人均筹资标准、补偿受益率。建立城乡“低保”标准逐步缩小机制,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和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扶贫开发事关社会和谐、事关长远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山区是我省发展的重要潜力所在,在全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区域扶贫与人群扶贫两手抓,把扶贫开发与山区转型发展结合起来,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推动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一是扎实推进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12个重点欠发达县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扎实推进特别扶持项目建设,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认真研究实施一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问题。
二是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进一步扶持特色农业、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带动低收入农户扩大就业。扎实推进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偏远小岛等群众异地搬迁,全年完成异地搬迁6万人以上。解决好“连家船”的渔民上岸安居和转产转业问题。进一步扩大扶贫小额信贷,继续开展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工作。
三是切实抓好区域协作、结对帮扶。深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把海洋经济发展与山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全省格局 中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努力形成沿海、平原、山区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资源合理配置、产业合理分工的融合发展格局。完善由省级机关、高等院校、大型医院、国有企业、强县强镇等组成的省级结对帮扶体系,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确保帮扶对象较快增收。积极倡导社会慈善救助,进一步发挥扶贫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
四是认真研究新一轮扶贫思路和政策。将新一轮扶贫标准提高到4600元(2010价)。省扶贫办要牵头研究新一轮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制定“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和“山海协作助推发展计划”,做好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筹备。加快扶贫立法进程,争取今年出台扶贫的政府规章。
(六)推进农村改革试验,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坚持“面上改革创新”和“点上改革试验”两手抓,充分利用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这一平台,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努力构建有利于“三农”加快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农村土地管理方式。探索建立耕地特别是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健全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稳妥开展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试验。规范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和复垦力度。
二是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认真抓好温州市“农村产权制度”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探索建立农民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相分离、经济权益长久化和社会权利属地化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农房等产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加快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探索筹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农村产权交易流转。
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积极争取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资金互助社试点,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扩大“丰收小额贷款卡”、“金穗惠农卡”覆盖,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所有权等抵押融资,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和品种,提高农房保险水平,加大渔业互助保险扶持。
四是创新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或合法稳定职业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制度,构建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进城入户农民在城镇和农村的权益。今年,11市都要选择一个县开展这项改革试点。
(七)转变乡村治理方式,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针对农村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农村社会阶层加快分化、农村社会组织形式趋于多元、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等新形势,把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摆上重要位置,推进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完善农村基层自治机制。扎实推进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提高基层自治水平。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二是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方式。积极探索行政村合并后民心融合、村民自治、集体资产管理、社区组织设置的新机制,保留原有行政村的人脉、文脉、业脉、财脉,促进新社区融合发展。完善法律服务“一村一顾问”制度,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推进农村警务和消防建设,广泛开展平安乡村和民主法治村等活动,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
三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采取政府资金投入整合转为村集体股份、支持村集体购置物业等办法,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异地发展型等村级集体经济。支持村集体在经济开发区或符合规划的工业集聚区建设标准厂房。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
三、进一步健全“三农”工作的保障体系
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站在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三农”工作,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三农”工作保障体系。
(一)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党政主要领导抓“三农”工作不动摇,特别是县级党政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做到在思想认识上把“三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决策部署上充分考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市县两级党委换届后,原则上要由副书记分管“三农”工作。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三农”工作的组织保障。完善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加强对“三农”工作的考核,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绩效作为考核评价各级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要素保障。着眼构建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健全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投入,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投入渠道,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加强“三农”发展用地保障,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规范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项目。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和生产经营性人才。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健全城市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定期服务机制。
(三)强化政策保障。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政策研究,做好政策的绩效评估,切实用政策推动“三农”发展。执行好已经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把增强保供能力的要求、推进科技创新的举措、改善农村民生的措施落实到实处。认真抓好已有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和绩效评估,分析政策执行和落实中存在的问题,省里要适时组织开展政策督查。与时俱进地制定出台新的政策,确保“三农”政策及时供给。今年要重点抓好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开展农村改革试验、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推动山区转型发展、加强特色文化村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的制定出台工作。借助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力量,搞一批课题研究,为出台政策打好基础。
(四)强化队伍保障。切实加强“三农”干部的培训培养,采取举办培训班、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各级“三农”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特别是要针对市县乡村班子调整和换届后的实际,办好新任县级分管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的“三农”专题培训班。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落实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等政策待遇,切实关心基层干部。适应“三农”工作面广量大、内容不断增加、任务更加繁重的新形势,在进一步加强农口各专业职能部门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农办作为“三农”工作综合部门的作用,配强工作班子,增加人员力量,改善工作条件,强化调查研究、综合协调、检查督促等职能。广大“三农”干部要积极响应省委号召,深入基层,深入农家,转变作风,树立形象,扎实开展“进企入村大走访”活动,帮助解决农村发展的瓶颈难事、农民关心的民生实事。
第三篇:赵洪祝书记创先争优讲话
赵洪祝同志在全省创先争优活动推进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0年8月4日)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创先争优活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总结交流各地各单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全省的创先争优活动工作,不断推动这项活动扎实深入地开展。
中央对创先争优活动高度重视。6月30日,中央召开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和习近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创先争优活动的目的要求,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搞好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指明了方向。7月8日,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李源潮同志就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省委在“七一”前夕召开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就深入开展这项活动进行了研究部署。最近,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又组织9个督查组对各地各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督查点评,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各地各单位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和省委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全省创先争优活动动员部署会召开以来,各地各单位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紧密联系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形势和基层单位实际,认真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成效初显。一是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各地各单位及时成立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或指导小组,县乡两级和许多单位都由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认真制定下发活动实施意见或指导意见,召开动员部署会,推动活动迅速有序展开。二是紧扣中心开展活动。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最重要的任务,组织引导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围绕中心创先进,立足本职争优秀,积极做好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世博安保、防汛抗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有力推动了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三是突出基层组织建设。抓住活动契机,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优化基层组织设置,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四是注重分类指导。坚持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实际出发,分领域设计务实有效的争创主题和载体,大力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践诺工作,充分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五是强化舆论宣传。通过在媒体上开辟专栏、刊发简报、编发手机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活动的重大意义、目的要求和做法经验,集中报道了杜洪英、周以国、杨七明等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了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共同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少数地方和单位对活动重视不够,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有倦怠情绪;有的对以突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理解不深,服务特色不够鲜明;有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提出的打算、作出的承诺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等等。这些问题我们都要引起重视,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活动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实践性、经常性的特点,必须围绕中心、结合实际,坚持经常、常抓常新,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落实到本单位工作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落实到本职岗位上,教育引导全社会见贤思齐、创先争优。
一、始终突出服务主题,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在这次创先争优活动中,省委认真总结近年来我省基层党组织强化服务功能、发挥服务作用方面的有效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成功经验,强调要突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这一主题。确定这样的主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理念、方法和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满意度。各地各单位要把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作为我省创先争优活动最大的特色、最亮的品牌,狠抓落实、强力推进,扎实做好“服务”这篇文章,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
一要着力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感、责任感。要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增强推动转型升级、服务科学发展的本领。要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资源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当前要把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组织引导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自觉投身于发展生态经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
二要着力服务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上半年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下半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特别是节能降耗任务十分繁重,要全面完成全年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目标,还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各地各单位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引导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提升工作水平中创先争优,推动“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推动本地本单位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要着力服务“十二五”发展的谋划。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情况,研究制定“十二五”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都需要充分发扬民主,动员和组织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策群力、贡献智慧。各地各单位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谋划好“十二五”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本地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组织引导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围绕这一任务开展创先争优,为绘制好我省“十二五”发展宏伟蓝图贡献力量。
二、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主动性、积极性
创先争优活动的主体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主体作用,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明确目标、设计载体,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符合实际需要、化为实际行动、取得实际成效。
一是全面实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要立足基层党组织职能和党员实际,围绕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针对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承诺事项。公开承诺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选择那些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完成且群众能得到实惠的事项作为承诺内容和预期目标,承诺事项不求多、讲究实、能做到。要通过公开栏、报刊广播、党员大会等形式向群众公开承诺事项,明确完成时限,全程接受群众的监督。要切实抓好承诺事项的兑现,通过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督促检查等方式,确保承诺能真正落实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行动中,充分体现在群众得实惠的成效上。要加强对履行承诺情况的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作为基层党组织、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根据省委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安排,当前各地各单位尤其要重视抓好公开承诺的覆盖面和兑现承诺工作,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都能参与到公开承诺行动中去。
二是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要依托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点),根据党员工作岗位和个人特点,组建一批数量适当、有一定专业技能、相对稳定的党员志愿者队伍。要按照“自愿参加、无偿服务、志在奉献”的要求,组织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广泛提供政策宣传、法律援助、科技咨询、送医送药、文化娱乐等服务。要总结推广“15分钟党员服务圈”、“党员工作室”等创新经验,努力为群众提供便捷、快速、专业的服务,做优党员志愿服务品牌,提升党员志愿服务水平。要充分调动整合各方资源,用社会力量支撑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党员志愿服务资源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利用。要健全完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章程和规章制度,形成党员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记录、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推动党员志愿服务规范化建设。
三是深入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近年来,各地各单位按照省委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要求,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推动了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城乡基层党组织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找到了实现途径。这项工作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继续坚持下去。今年年底前,县级及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都要与1个以上村(社区、企业)基层党组织结成对子。在具体工作中,要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作为共建目标。通过共谋发展思路、共强集体经济、共办为民实事,在人才、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互帮互助,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在提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能力上创先争优。
三、着眼于夯实基层基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各地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四个进一步”的要求,抓住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利契机,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进一步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要优化组织设置,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科研机构等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中介机构、协会、学会等新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工作。要遵循“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活动便利”的原则,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流动党员集聚区组建党组织的力度,推进创业园区建立党组织工作。要继续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根据地域、产业、行业的不同特点和条件,组建好区域性党组织,统筹推进区域内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创新选拔培训机制,努力建设一支能够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要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要强化考核激励,全面推行创业承诺制,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当前,要着重做好明年村级组织换届准备工作,选好配强村干部队伍,特别是要坚持“一村一策”,加强分类指导,采取包干帮扶、挂牌销号、集中攻坚等办法,切实做好后进村帮扶整转工作。明年村民委员会的换届工作将与村务监督委员会换届同步进行,各地要不断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和流程,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是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形成新形势下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要积极探索创新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整体推进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工作,全面推广基层党务公开和党内事务民主听证会、民主恳谈会、党员议事会等做法,不断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要注重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通过抓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党建工作示范点,在全省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点、成效明显、带动作用强的基层党建工作品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当前,各地都要确定一批企业党建联系点,集中抓好一些领军企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党建工作,树立“发展、党建”双品牌。
四是进一步强化基层党建工作保障。要突出抓好以党员服务中心为重点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以党内关爱资金为重点的帮扶平台建设,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重点的教育平台建设,以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为重点的信息互通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健全财政支持或经费补助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活动、服务群众提供有效保障。
四、努力扩大活动效果,发挥创先争优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带动力
党内开展活动,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循环,一定要全盘考虑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只有这样,党内活动才会有生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取得更大的实际效果,得到社会认可、群众拥护、党员欢迎。
一是进一步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任务的落实。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活动在基层的继续和深化,是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任务,从目前情况看,学习实践活动中确定的需要长期整改落实的任务,有的还没有完全整改落实到位;一些向群众作出的承诺,还没有完全兑现。各地各单位要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学习实践活动中制定的科学发展思路、规划和措施,形成的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坚持好、落实好。要对学习实践活动中确定的整改任务进行认真梳理,对尚未完成的整改任务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任务全面完成,务必做到兑现承诺、取信于民。
二是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得怎么样,从根本上说解决问题是关键。群众对创先争优活动满意不满意,很重要的也是看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各地各单位要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贯穿于创先争优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为民排忧解难中创先争优,使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为民解难、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过程。要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为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办好一批群众急需解决的实事,及时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深入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和“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拓展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机制,有效解决基层和企业的实际问题。
三是以创先争优活动带动全社会创先争优。先进和优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特征和追求,也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共同追求。基层党组织是一个单位的领导核心或战斗堡垒,党员是一个单位的中坚分子和骨干力量。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创先争优理应带动所在单位和群众的创先争优,实现单位创先进、群众提素质、发展迈大步。这样的创先争优,才会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才会有更大的意义、更持久的效果。要坚持党员带群众、党内带党外,以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影响群众、感染群众、带动群众,在党内外形成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和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使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要坚持“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推动群团组织广泛开展各有特点的创先争优活动,以党内创先争优带动群团组织创先争优,以党内和群团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带动全社会创先争优。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深入开展
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中央重视,全党参与,社会关注。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切实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和指导,确保活动扎实有序健康开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职责。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这项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出安排部署,抓好组织实施,在工作力量、经费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特别是县(市、区)委书记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发挥表率作用,坚持亲自抓、带头抓、示范抓,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各市、县(市、区)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县(市、区)党委常委都要在基层单位建立创先争优活动联系点,省、市、县(市、区)各分系统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指导小组)成员也要在本系统本行业的基层单位建立活动联系点。要经常深入联系点,带头落实以开展调查研究、培育示范点、开展民主恳谈、帮扶困难党员、兴办惠民实事、参加组织生活会为主要内容的“六带头”要求,了解活动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指导督促联系单位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要坚持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各系统党委(党组)在部署业务工作的同时要指导创先争优活动,与地方党委加强协调、齐抓共管。
二是注重示范引导,形成工作特色。要积极培育推广示范经验,各市、县(市、区)都要抓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示范单位,省、市分系统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指导小组)也要抓一批本系统本行业示范单位。要加强总结提炼,及时推广示范单位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使点上的成功探索成为指导面上工作的普遍经验。要充分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在创先争优实践中创造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扎实地开展。
三是加强督促指导,保证活动质量。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对下级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指导和督促检查。通过召开点评会、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活动进展情况,解决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使创先争优活动符合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紧贴基层工作实际。要深入开展领导点评。上级党组织负责人要适时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特别是履行职责、兑现承诺、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点评,实事求是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把创先争优体现到日常工作生活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四是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要继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指导各级新闻媒体把视角更多地转向基层,继续深入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努力形成导向鲜明、声势强劲、富有特色的舆论氛围。要进一步宣传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特别是要注意选树群众身边的先进人物,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党员、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要进一步创新宣传报道的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远程教育、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增强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努力使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第四篇:2011年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1-2-19 14:31:57 来源:cxsxlh 阅读次数(246)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对全面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浙江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浙江教育现代化建设。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推进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更加凸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我们一定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的高度,用发展眼光认识教育现代化,用战略眼光看待教育工作,进一步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牢记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的深刻道理,不断深化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重大意义的认识。
1、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才能有效推动自主创新,才能有效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支撑并保持浙江的先发优势,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继续走在前列。
2、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教育凝结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也体现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基本要求,在促进公平、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就看是不是真正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教育需求。只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我们才能建设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公平教育、多样化教育和终身教育,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满足人民群众“读好书”的强烈愿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新形势下浙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我省总体上完成了教育普及任务,全面进入到由“有书读”向“读好书”跨越的新阶段,进入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的新阶段,进入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跨越的新阶段。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对照国内外发达先进地区的教育水平,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克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老问题,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真正实现从“有书读”向“读好书”的根本性转变,努力成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国际化和教育现代化先行省。
二、牢牢把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方针和基本要求
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个规划纲要提出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届时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1、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我们已经明确,要在“十二五”时期即到2015年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同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一个要求很高、难度很大的目标,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投入是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千方百计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资金和其他社会资源投入教育、兴办教育,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确保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超过中央核定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21%以上;确保全省各级财政
教育经费支出比例高于现有水平,力争逐步提高;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
2、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石。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群众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促进教育公平,根本目的是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首要任务是保证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工作重点是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主要措施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3、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根本标准,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提高质量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对人才观、育人模式、评价制度、用工制度等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谋划,采取更有力度、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改革。要把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任务和根本途径。要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的基本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按标准组织实施。
4、坚持把优化服务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各级各类学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努力促进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机会多样、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开放灵活的合作机制,适应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成为社区教育的主阵地、科技文化的辐射源和全民学习的重要场所,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要促进高等教育围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为加强自主创新、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建设生态文明等服务。要鼓励引导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紧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涉及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开展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播,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5、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来自改革创新。要转变观念、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改革课程设置,规范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社会各领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
点,健全分级分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着力强化设区市、县(市、区)政府在统筹管理区域内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责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要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关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三、切实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
推进浙江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全省上下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明确思路、狠抓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狠抓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要把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在教育强县创建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从明年开始,在全省开展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达标评估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发挥优势,努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其他地区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攻坚克难,奋起直追。
二要抓好党建,提供保证。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切实强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要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学校领导干部,特别是要选好配强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要依法治教,科学管理。要加强教育立法,重点开展民办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家庭教育、产学研合作、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素质教育、校园安全等方面的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法规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责,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切实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完善规章制度,依法加强对教师、学生和学校事务管理,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四要形成合力,创造氛围。各市、县(市、区)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并与编制“十二五”规划做好衔接。省级各部门和单位要
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完善配套政策,制定落实措施,加强协作配合,抓好贯彻落实。各学校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沟通衔接,共同肩负起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历史责任。
(本文为赵洪祝同志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讲话摘要)
第五篇:全县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县宣传思想工作会议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学习贯彻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市党建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县委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抓好今年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讲三个问题。
一、开拓进取,2011年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2011年,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主线、突出特色,以实施“十大工程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武装扎实推进。一是认真开展好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工作。县委理论中心组全年共组织学习19次,共计12.5天,其中《青田讲坛》开讲2期,进一步开阔了领导干部的理论视野,提高了战略思维能力。二是不断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开展了系列创学活动,进一步突出领导带头,创新活动载体,拓展创建范围。2011年,全县共有16个党组织获市级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示范点称号,7个党组织被温州市委命名为市级“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市级“先进学习型党组织”,32名党员被命名为市级“学习型党员标兵”。三是基层党校规范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扎实推进基层党校建设,共有4所基层党校获得市级先进基层党校荣誉称号,1人荣获浙江省基层党校优秀教员,批复成立1所基层党校,即中共青田县个民协会党校。四是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成效显著。通过多种载体和形式,在乡镇、社区、学校、企业、村居等基层单位
广泛开展了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等重大主题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了强大的主流思想舆论。据统计,2011年全县共组织各类宣讲活动1050场次,受众达62000余人。
(二)舆论宣传形成强势。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开展主题宣传。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策划实施了《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城镇转型发展破难攻坚大行动”、双十工程项目建设、建党9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全年共刊播新闻专题稿件2000余篇,为顺利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全年共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出新闻180余条,其中在CCTV2县域经济栏目播出新闻8条,展示了青田发展的新成就与新形象。二是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全力做好纪念刘基诞辰700周年活动暨第四届中国刘基文化生态旅游节宣传报道工作。活动期间,我们集中精干力量,精心策划主题,周密安排活动,充分组织协调,全力做好了节前、节中、节后的宣传报道工作,得到了来宾和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浙江日报、温州日报等省市主流媒体,分别在头版给予重点宣传报道。三是完善制度、加强联系,落实网络社会舆论引导工作。加强网络舆论日常管理,实行24小时网络舆情监控收集制度,做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互通,共上报《青田舆情信息》16期,重点网络舆情事件24件,发布平台信息690条。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进一步完善我县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机制,成功处置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突发公共事件、敏感热点问题事件,得到了各级领导、广大媒体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肯定。四是注重细节、创新方法,不断增强旅游宣传营销实效。成功承办了
2011年世界旅游小姐冠军浙江总决赛的启动、首场海选及半决赛活动,加快了青田旅游走出去的步伐。精心摄制了《山水青田 人居天堂》旅游宣传专题片,适时在温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继续与江南游报、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合作开辟旅游宣传专栏;在温州市区出租车、楼宇视频、温州电视台栏目等设置字幕宣传广告,不断拓宽旅游外宣渠道,有效激活了省内外旅游市场。
(三)文明创建水平明显提升。一是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青田县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学习道德模范,争做文明市民”、第九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垃圾不落地”、“文明出行”等活动,大力推进志愿服务行动,倡导文明新风。二是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深入实施“春泥计划”十百工程,“春泥计划”实施村从110个扩大到192个。扎实推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阵地、精品、绿网、净化、帮护等“五大工程”,为广大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三是深入推进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切实改善城市环境。开展了“美化环境 洁化绿化”专项行动和城区洁化工作考核评比,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群众维护环境自觉意识得到提高。四是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表彰了新一轮3个县级文明乡镇和6个文明乡镇创建单项工作突出奖。玉壶镇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镇,全县成功创建了22个市级文明村。深化“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活动,组织开展了文明单位“唱红歌、走红路、读红书、讲红事”等活动。
(四)文化先进县建设稳步推进。一是不断打响刘基文化品
牌。成功举办了纪念活动开幕式暨文艺晚会、刘伯温传说讲故事电视大赛等系列活动。加大申遗力度,“太公祭”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我县再添国字号“金名片”。出版了《刘伯温传说新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刘伯温传说》、《刘伯温传说(地方课教材普及本)》等。启动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完成了刘基庙保养性维修。二是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中心项目工作力度,完成项目建议书、项目立项、土地报批、可研报告编制等工作。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步伐,双桂、十源、公阳文化站主体工程完成,西坑、玉壶文化站前期工作有序开展。新建了2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完成广电中心大楼内外部装修和搬迁工作。积极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建设,完成大峃镇、珊溪镇等8个集镇约3万户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三是着力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了温州市第二届瓯越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红色旋律、青春之声”庆祝建党90周年青春红歌大赛和“永远跟党走,我为党旗争光彩”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红歌比赛等活动,唱响了主旋律。深入开展公益性文化下乡活动,全年组织送戏下乡200场、送书下乡10000余册、送数字电影下乡2676场、文化走亲4场。开展建党90周年文化市场专项保障行动,查处了9起违规经营案件。
(五)队伍建设富有成效。县委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新增县社科联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归口县委宣传部管理,核定编制三人。我们组织了“四个一批”宣传文化人才选拔工作,向市里推荐和选拔了2名宣传文化专业人才,培养一批民间优秀文艺人才。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全面提高宣传人才队伍素质;不断加大宣传思想工作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了奖惩制度。
总之,去年以来,我们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乡镇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全体同志辛勤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宣传部,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2012年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任务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召开之年,是党的十八大精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的学习之年、宣传之年、贯彻之年,更是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启动“三生融合〃幸福青田”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我们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面临艰巨考验和严峻挑战。做好今年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尤其需要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进一步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大力发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新一年的工作,努力开创我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根据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按照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市党建工作会议和县委的总体部署,2012年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全国、省、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和县笫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
创新”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部署和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省、市党代会精神,着力为实现“三生融合〃幸福青田”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建设,为全面建成“宜游宜居生态县”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具体工作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党的十八大召开,深化理论武装工作,着力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一是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抓手,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通过树立典型,示范推动各级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坚持领导带头,切实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带动;不断创新载体,广泛搭建便捷多样的学习的平台;加强学用结合,努力服务于青田科学发展。二是广泛开展理论宣传普及活动。建立健全县、乡(镇)宣讲联络员队伍,广泛开展形势报告会、学习培训、成就展示、经验交流会、“社科普及周”等活动。总结推广一批微型党课、微型宣讲等面向基层群众理论宣传普及的“微系列案例”。三是精心组织宣传教育,全面准确地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集中开展以“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为主题的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展示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以及科学发展给青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利用一切资源阵地,积极报道各地各部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向全社会集中性宣讲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二)围绕促进“宜游宜居生态县”建设,着力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一是强化主题报道,营造舆论氛围。通过多层次、有步骤、成系列的政策解读和宣传报道,努力使“全力推进三生融合,着力打造幸福青田”战略目标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促进“宜游宜居生态县”建设凝心聚力,营造好良好的舆论氛围。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宣传各项重点工作的意义和主要任务,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青田大建设大发展中来。对走在省市前列的工作,加强系统谋划,进行深度报道,并及时向上级媒体报送,以扩大政治影响。二是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工作。组织拍摄一部反映全县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成就的外宣专题片,制作一本青田外宣画册。加强与央视经济频道等上级主流新闻媒体的联系,组织开展“浙江主流媒体看青田”活动,积极邀请主流媒体采访报道我县各项重点工作取得的新成绩和新举措,充分展示和谐青田新形象。与浙江在线联合举办“微观青田”采风活动,邀请知名博友来文对话青田知名人士、探寻青田特色文化、了解青田社会经济发展、感受青田风土人情。2012年,要在省市报(台)共刊播重点新闻200条以上,尤其在省、市主流新闻媒体录用稿件排名要比去年晋位。加强与海外华侨和侨团的沟通联络,增进他们对故乡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热情。不断创新旅游宣传营销,全力办好首届百丈漈观瀑节、“三月三”畲族文化旅游节、第五届万种枫情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三是加强对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的引导。加强和改进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的宣传报道,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增强舆论引导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引导规范新闻发布活动的
组织实施工作。完善互联网宣传管理,着力把握网上舆论主动权,提高依法管网和科学管网水平,营造和谐安全网络环境。
(三)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和谐文明程度。一是深入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组织开展“雷锋精神学习宣传日”活动,举办学雷锋座谈会、公民道德论坛,在全社会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把学雷锋活动和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好“学雷锋、万名志愿者行动”系列活动,加强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二是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贯彻实施《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探索提炼有青田特点的价值观表述,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热潮。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孝道文化课题研究,“孝”主题荣辱观、道德观宣传以及“孝行200”活动,推动和形成文明道德新风尚。深入开展“学礼仪、讲文明、树新风”、“我们的节日”、城乡志愿服务和少年儿童暑期读书月等系列活动,强化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春泥计划”与农村“种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扩大“春泥计划”实施面。三是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广泛开展“迎接十八大、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的青田人”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建回头看和督查整改工作,确保2012年6月份通过省级文明县城复评整改。抓好基层文明创建活动,推进以“六大工程”为内容的文明乡镇创建工作;深化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结合“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双百结对、共建文明”等活动,进一步深化文明村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活动,实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行动,提
高群众参与创建率,提升群众文明卫生意识。
(四)围绕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工建设县文化中心,加快珊溪、黄坦、峃口、玉壶、西坑、百丈漈等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创建2个省级或市级文化示范村。在全县建设20个以上以“乡村戏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村图书室为核心内容的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努力构建村落(社区)30分钟文化服务圈。加强基本公共文化产品配送,大力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送讲座展览下乡活动。二是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构建具有青田特色的区域文化。深入挖掘刘基文化精髓,2012年要编辑出版《刘基诗词选注》、《刘伯温研究》等研究成果书籍,组织召开好刘基文化研讨会。组织举办好中国作家诗人采风团、青田农家乐活动,邀请全国有影响的作家诗人参加采风活动,吃农家饭,赏乡村美景,体验青田农家乐,留下文艺精品。认真做好第三届青田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奖评选活动,健全完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奖励机制,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的优秀作品要予以重奖。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有关精神,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实施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和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积极培育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加快县广电有线网络纳入省广电网的资本联合步伐,尽快完成“一省一网”整合发展任务。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文明执法行为规范,促进文化经营活动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五)围绕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水平,着力加强宣传文化系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着力提高宣传文化系统干部队伍整
体素质。在全县专(兼)职宣传文化干部中举办宣传文化干部大练兵比武活动,不断提高干部整体素质。深入实施农村文化人员“春风行动”计划,通过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定期服务等方式加强对文化干部、文艺骨干、村级文化管理员的培养,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二是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实施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民间文艺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建立优秀人才管理联系服务制度。三是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按照县委关于“进村入企”联系走访活动的部署,开展好以“营造环境、服务发展”为重点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面深入报道好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问题、狠抓落实等工作情况的同时,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同志特别要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要转变新闻采编作风和文艺创作作风,要切实改进文风,学会用短文章体现主旋律,用小视角反映大主题,用百姓话阐释大道理。
三、加强领导,努力提高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我们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县委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是党的工作的主战线,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主阵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是“全力推进三生融合,着力打造幸福青田”的主力军。要进一步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总揽全局,及时研究分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推动解决好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放到全局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进。各乡镇党委要建立健全“一把手”责任制,在方向上牢牢把握,在工作上及时指导,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投入上切实保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担负起工作责任。
(二)工作上要统筹推进。用全局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抓好中心工作与职能工作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统筹、文化服务与文化管理的统筹。要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同时,注意积极应对“两难”问题;在服务发展的同时,注意加快自身发展;在加大正面宣传的同时,注意压缩负面影响;在鼓励创新发展的同时,注意切实加强管理;在教育引导群众的同时,注意更好地服务群众。
(三)机制上要注重创新。改革创新是宣传思想工作发展的活力所系,动力所在。要创新学习机制,充分利用调研日、调研月、读书交流等方式,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要创新工作机制,对重大活动和重点工作进行项目化运作、载体化推动、目标化考核,最大限度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要创新运行机制,对新建成的文化设施,不仅要建好,而且要管好、用好,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同志们,今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增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全力推进三生融合,着力打造幸福青田”提供最有力的理论指导、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为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宜游宜居生态县”的征程中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