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精神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并就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如下决定。
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直辖以来,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水平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新格局还不完全适应,与现代传播手段广泛应用的新变化还不完全适应。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扎实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力量,把全市人民的干劲调动起来,智慧凝聚起来,热情激发出来,为贯彻“314”总体部署、落
实国务院3号文件、推动“五个重庆”建设、构建我国内陆开放高地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实践新的文化发展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发展繁荣的体制机制,促进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协调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更好更快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到2012年,全市文化建设要努力走在西部前列,思想引领、舆论导向、精神激励、道德教化、文化传承、开放交融、安全维护等功能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充分彰显,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初步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追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普遍践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显著。文明城区(县城)、文
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面达到100%,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
———文学艺术全面繁荣。文化底蕴日益彰显,文学艺术创作机制更加健全,文艺流派、风格、体裁更加多样,高雅和大众文
化协调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文化精品不断涌现,一批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
———媒体传播体系初步完善。传统媒体整体实力和影响力大大提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健康发展,逐步建成传输快捷、覆盖
广泛的现代传媒体系。坚持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建立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机制,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同时,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25%以上,占
当年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
———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文化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以“10名以上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100名以上文化领军人才、1000名以上文艺骨干、10000名以上基层文化工作者”为主体的队伍。
到2020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市民具有较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建成全国一流、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领先西部,建成长江上游的文化中心。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精心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和研究。继续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新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方式,打造“三峡大讲坛”、“开放论坛”、“青年人才论坛”等学习品牌。构建市、区县、镇街、村社四级宣讲体系,组建高校时事政策报告团,编辑出版理论、政策等通俗读物,对群众关注的重大理
论和现实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科学回答。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核心期刊和研究基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重庆的实践”系列研究,每年精心策划组织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聚合市内外研究力量集体攻关。特别要围绕城乡统筹、“五个重庆”建设开展研究,努力探索西部地区科学发展新模式。加强重庆优势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精心组织实施“重
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2.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世情、国情、党情、市情、民情“五情”教育活动,继承发扬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培育重庆城市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加强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青少年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成立重庆市社会思想动态研究中心,建立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定期研判制度,有针对性地做
好各阶层群体思想政治工作。
3.深入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坚持“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实现内容提供序列化、重大活动精品化、行业推动示范化、群众活动普及化、媒体宣传常态化,不断拓宽参与面,增强实效性,使之成为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的有效载体,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成为全体市民的文化风尚。每年举办一次全市红歌比赛,重庆电视台推出每日一歌,每个区县至少提供一个大型红歌坝坝舞广场,建立“红歌网络中心”,深入推进红歌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精心编辑出版《读点经典》丛书,不断扩大发行量,组织主题诵读活动,促进全民阅读经典,带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培养一批讲故事大师和优秀故事员,办好《讲故事》专刊,定期举办故事会,形成全民讲故事、听故事的浓厚氛围;举办红色短信创作传播大赛和群众性传
箴言活动,引导手机用户和广大网民学习、创作、传播红色箴言,培育健康向上的短信文化。
4.全面推进千万市民文明行动。紧紧围绕“五个重庆”建设,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深入推进礼仪普及、行为养成、优质服务、环境整治行动,深化文明城区(县城)、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心策划实施长江两岸文明长廊工程,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尤其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让文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单元和细胞。坚持开展“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劳动模范”和“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继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加大“扫黄打非”斗争力度,不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三、大力繁荣文学艺术
1.发展繁荣一批全国知名的文艺门类。加强文艺院团建设,大力支持川剧、歌剧、话剧、曲艺、京剧和交响乐发展,做大做强重庆杂技艺术,创作推出一批经典剧目;依托市内高等院校的优势,大力扶持油画、雕塑、版画、国画、书法等优长门类,巩固和提升重庆在全国美术书法界的地位;培育骨干作家,办好《红岩》等文学期刊,重视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创作,加强文学评论,推动重庆文学事业取得新突破。
2.挖掘保护一批特色文化艺术项目。深入挖掘保护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三峡移民文化、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项目,做大做强綦江农民版画、铜梁龙舞、土家族摆手舞、川江号子、秀山花灯、万州竹琴、大足石雕、梁平三绝(灯戏、年画、竹帘)、荣昌折扇夏布、城口漆器十大民间文艺、工艺项目,努力实现“一个区县一个品牌”。
3.创作生产一批文艺精品。建立重点作品论证、投入、评估、奖励机制,鼓励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努力创作生产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留得下的精品力作。到2012年前,推出10台重要剧目、10部优秀影视剧、10部有全国影响的文学作品。依托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新华书店集团为主体的出版发行业,精心编辑出版发行一批高质量的图书、音像等作品。
4.培育打造一批有影响的文艺活动品牌。利用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努力创办西部交响乐周等一至二个国家级的文艺品牌;积极申办中国艺术节、亚洲艺术节等重大文化项目;精心举办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重庆读书月、重庆演出
季、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县打造文艺活动品牌。
四、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1.努力构建媒体传播新格局。坚持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形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媒体群。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推进媒体转型,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传播艺术,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要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系统、生动、持续地宣传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报道人民群众的多彩生活,为推动重庆改革发展鼓劲加油。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体系,建立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谋划打造跨媒体、跨区域的大众传媒平台和财经传媒平台。鼓励各区县整合所属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资源。高度重视现代科技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积极探索“三网融合”,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
2.办好以重庆日报为龙头的报刊媒体。不断创新重庆日报办报理念,改进版式和话语方式,创办农村版,探索财政为村社买单订阅,加快把重庆日报办成西部影响最大的日报之一,更好地发挥对其它平面媒体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继续办好《当代党员》、《党员文摘》、《党课参考》。努力打造一份全国一流水平、发行量50万份以上的品牌都市报。其它都市报刊和服务类报刊要推动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坚持办好《改革》、《探索》、《商界》、《电脑报》、《课堂内外》、《少年先锋报》和大学学报等报刊,进一步提高在全国的影响力。
3.办好以重庆卫视为龙头的广电媒体。重庆卫视节目要珍分惜秒、精心编排、优化结构,增大新闻信息容量,加强深度报道,提高文化品位,打造品牌栏目,扩大吸引力和影响力,收视率保持全国省级卫视前5位,努力办成“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精品卫视,成为重庆对外宣传的“第一传媒”。重庆广播电视总台各类频道频率要办出特色,区县电台、电视台要提高专业水平。大力推进数字电视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丰富节目内容,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区县广电网络整合,建成以市级广电媒体为龙头的一体化广电传播体系。
4.建设丰富、健康、干净的网络文化。按照“大力发展、充分运用、积极引导、有效管理”的要求,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推进华龙网、视界网的深度整合,建成我市第三大传媒、全国十强新闻网站。支持中央新闻网站办好重庆频道。积极培育重点商业网站、党建网站、政务网站、校园网站、青少年网站、区县网站、社区网站群。打造网络电视台,大力发展交互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等新媒体。实施重庆媒体在境外、国外网站落地工程,有选择地在境外、国外主流媒体网站开办重庆频道。成立重庆市网络文化协会,引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壮大网建、网宣、网评、网监、网研队伍,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坚决封堵各类有害信息,整治网络低俗之风,揭露有害言论,净化和丰富网上内容,唱响网上主旋律,把重庆建成全国网络文化高地。
5.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支持中央新闻媒体和境外、国外新闻媒体驻渝单位的工作,精心策划实施一系列主题外宣活动,让国内外更多更客观地关注重庆、了解重庆。加强境外媒体记者的管理和服务,继续推进采访线工程建设。提高我市媒体在境外落地入户率,不断扩大重庆电视台国际频道境外覆盖,扩大重庆日报海外版的发行范围和影响。强化城市品牌营销,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外宣品,扩大重庆对外影响力。
五、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抓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着力建设以重庆大剧院为龙头的城市文化设施群,打造重庆文化新地标。2009年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重庆川剧中心要建成并投入使用;2012年前建成国泰艺术中心、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巾帼园、重庆国际马戏城、重庆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中心、三峡移民纪念馆和十大书城,搬迁重庆市群众艺术馆、重庆市艺术学校和广播电视监测台,扩建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规划建设重庆廉政教育基地、重庆工业遗产博物馆、重庆三线建设博物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园、大足石刻陈列总馆等项目。大力完善区县公共文化设施,2010年前全面完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设任务,农村群众看书报难、看电影电视难、看文艺演出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等问题基本解决。2012年前,区县图书馆、文化馆全面达到国家等级标准,其中一级馆达到40%以上,每个区县都有影剧院,多数区县有博物馆、特色文化街区和文化广场,实现街道综合文化站和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明确各类文化设施机构功能定位,配置完善管理要素,健全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各类文化设施资源共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提高使用效益。
2.保护利用重点文化遗产。扎实推进国家重点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抢救性文物保护。到2012年,完成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刘伯承六店旧居等120处重要革命遗址、抗战遗址的抢险维修,并逐步对外开放。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在推进城市危旧房改造和开发建设中,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做大红岩联线品牌,增强整合功能,打造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抓好三峡库区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推进渝东南少数民族生态保护区建设。
3.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文化先进区县、文化先进乡镇(街道)、文化先进村(社区)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文艺、法制、科技、卫生等基础知识普及工作。大力繁荣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广场文化。推进先进文化进校园,丰富学校美育内容和形式,强化音乐课、美术课和书法课,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实效。围绕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抓好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展览到基层的“五送”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让农民每月至少看一场电影,每个村文化室每年新增图书100册,每年组织10台优秀剧目、100个红色故事和有关文博展览到农村。支持社会兴办博物馆,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六、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1.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思路,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重点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广告会展、印刷包装、网络服务和文化经纪等文化产业,重点打造重庆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大足影视剧制作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现代印刷包装物流基地、解放碑时尚文化城、黄桷坪艺术园区等文化产业基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兴建文化产业园区。
2.推动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协调发展。加快经营性文艺院团和市属非公益性、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步伐,深化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发行、印刷、广告等资产和业务实行市场运作,做大做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电集团、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新华书店集团、电脑报、商界传媒。放宽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支持民营资本投资兴办“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形成富有活力的民营文化企业群。
3.完善开放而健康的文化市场体系。大力保护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积极培育各类文化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探索建立文化产品交易中心。加快推进文化“走出去”,继续扩大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培育一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出口项目,鼓励文化艺术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把有序开放和有效管理结合起来,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
七、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
1.健全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文化部门高度负责、党政各部门同心协力、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文化建设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抓文化也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未来的理念,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纳入本地区总体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各级人大、政协要大力支持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宣传文化主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教育、科技、卫生、体育部门要与宣传文化部门一道积极承担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其他职能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行各业和各社会单位要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作好表率,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带领人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共建共享文化成果。
2.抓好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会同组织部门加强宣传文化战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要配齐配强专职宣传文化委员。各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宣传文化部门负责人要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知识分子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深入推进“五个一批”人才和“巴渝新秀”青年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文化领军人物。进一步优化政策,吸引市外、境外高层次文化人才,投身重庆文化建设。健全完善区县文联、作协、社科联,加强对各级各类文艺协会和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会、学会等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更加重视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选派有专长的大学生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建立“重庆市文化杰出贡献奖”市级荣誉制度,完善“五个一批”人才和重庆市文学艺术、青年文化人才表彰制度。
3.拓宽文化投入渠道。各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应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开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试点,市、区县两级财政要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保障公共文化工程项目、文化产品生产、宣传活动开展和机构正常运转所需资金。从今年起,市级财政设立不低于1亿元的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并确保逐年增长,力争到2012年的年度总量在2008年基数上翻一番,主要用于基层文化建设、人文社科发展、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宣传文化人
才培养。继续征足用好文化事业建设费。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认真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继续对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给予补贴。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消耗的水、电、气,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认真贯彻落实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扶持政策。对新创办的民营文化企业,在登记注册后,3年内按规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部门安排给企业。设立重庆宣传文化基金会,市级财政对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宣传文化事业给予一定配套资助,并继续落实捐赠税收扣除政策。成立重庆文化产业担保公司。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实行“以奖代补”。市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与中央对口部门的衔接,推进部市合作。
4.加强考核监督。科学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方法,完善文化建设目标考核测评体系,继续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并增大权重,对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各区县各部门要根据本《决定》制定实施意见,市委督查室要牵头进行督促检查,促进《决定》的落实。各新闻媒体要加大舆论引导和监督,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为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和长江上游的文化中心而努力奋斗。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精神解读
文化始终是各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社会前进的主心骨、精气神和发动机。文化又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重庆是一座名城,历史悠久,人文厚实,先后积淀了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和一批特色鲜明的民间文艺,这为重庆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是,重庆要实现科学发展,实现“314”总体部署;要比肩京津沪,在西部领先,惟有把文化建设提到更高的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通过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在全社会激荡起不甘落后的志气,奋起直追的勇气,后来居上的豪气,为重庆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决定——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6月17日至18日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同志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指导思想——
会议认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先进的思想文化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还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竞争力。重庆要实现跨越发展,不仅要外练经济建设的“筋骨皮”,也要内练思想文化的“精气神”。要通过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力量,把全市人民的干劲调动起来,智慧凝聚起来,热情激发出来,进而在全社会激荡起不甘落后的志气,奋起直追的勇气,后来居上的豪气,使重庆更好地超越自我,完成中央赋予的重任。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唱响主旋律,凝聚精气神,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重庆大发展。会议强调,推动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更好更快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为贯彻“314”总体部署、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推动“五个重庆”建设、构建我国内陆开放高地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目标任务——
会议明确,重庆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到2012年初步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到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的文化中心。现阶段要努力完成三大任务:一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科学的思想理念统一意志和行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成为重庆人民的共同追求,以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全面推进千万市民文明行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二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以抓好文艺创作、文化体制改革、群众文化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新闻媒体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成为党的喉舌,提高宣传智慧和传播艺术,系统、生动、持续地宣传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报道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为推动重庆改革发展鼓劲加油。
九件实事——
会议指出,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要办好九件实事:
1、深入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培育全国知名文化品牌;
2、坚持电影、图书、故事、戏剧、展览“五下乡”;
3、做大红岩联线品牌,保护利用重点文化遗产;
4、建设丰富、健康、干净的网络文化;
5、推动先进文化进校园;
6、昂起重庆日报、重庆卫视两个“龙头”;
7、培育文艺精品和人才;
8、精心组织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
9、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重大文化建筑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
会议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抓文化也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未来的理念,将文化建设纳入本地区总体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协调推进。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文化部门高度负责、党政各部门同心协力、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文化建设格局。要抓好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拓宽文化投入渠道,加强考核监督,切实把各项政策、举措落实好。会议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在全市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长江上游的文化中心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范文模版)
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政协委员:
欢迎您们到补郎调研指导工作!
下面,我就近年来补郎乡文化建设工作现状、今后的工作打算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和建议汇报如下:
近年来,补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认真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精神,按照“以科技为支撑,以文化为根本、以宣传为载体、以教育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以发展为目标”的战略思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不断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了全乡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把补郎乡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推向了新的台阶。
一、文化现状
补郎乡位于普定县东北部,距县城23公里,是全县四个民族乡和贵州省二类扶持贫困乡之一。区域总面积80.78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06个村民组,共6325户2643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5%。乡境内有煤矿企业6对、水泥厂1个、远程教育站(点)18个、中学1所、小学9所、烈士墓1座,具有龙洞、重阴山、马儿坝、马鞍山梁子、夜郎湖等自然景观。主要体现在:
(一)干部队伍现状。乡科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在编干部3名。其中:站长1名、副站长1名、工作人员1名。干部中,大学文化程度2名,大专文化程度1名;年龄均在35岁以下的2名。
(二)硬件建设现状。2010年争取项目资金35万余元建成文化站,其中设备投入为10万元。建猛戛、龙昌两村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各1,建本杰村乒乓球运动场所1个。各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
(三)农家书屋现状。2011年,全乡村村建立了农家书屋,每村至少有图书2500余册,各村采取不同时间和方式进行开放让群众进行阅读或借阅。
(四)文化资源现状。补郎乡具有山歌、红歌、苗族跳花、刺绣等文化资源。每年春节,群众会自发进行山歌对唱,特别是本杰、大陇、小河口等处山歌对唱成为补郎春节活动的一大亮点和风景线。每年春节,补郎村都要开展红歌比赛和篮球运动会。每年正月二十、二十一,等堆、下坝两村都要开展苗族跳花比赛活动,吸引了外地众多民族朋友参与。等堆村苗族刺绣以原始、多样、轻便、优质、美观、大气供不应求,今年春节等堆服饰展示上了普定春晚。特别是等堆村苗族刺绣,受到县委书记彭贤伦同志的首肯和高度重视。同时,补郎乡具有坟墓、地名、封林碑等物质文化及口弹琴非物质文化等资源。
(五)网络文化现状。补郎乡有网吧1个,卖光碟个体户5户,市场管理有序,没有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玩及买卖黄色光碟等现象。全乡干部基本实现人均使用1台电脑,10所中小学都有远程教育站点,12个村安装电脑,村村开通移动、联通电话,实现了网络全覆盖。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乡在文化建设工作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文化经费投入不足。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造成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器材紧缺,开展文化活动广度和深度不够。
(二)是资源挖掘力度不够。由于民族民间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深入,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更谈不上产业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三)是一些群众道德缺失。有些村民感恩意识不强、有的文明程度不高、有的不尊老爱幼、有的不讲求诚信、有的甚至道德败坏或者腐朽思想严重等等。
三、今后打算
为了加快补郎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工作,我们的打算是: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借助县级以上招考干部机会和争取选调生名额,进一步调整充实文化服务中心干部,确保中心工作人员在2名以上,特别是保证有1名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进一步培养壮大村级及中小学学校文化干部队伍,为抓好文化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形势政策、国情、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国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荣辱观宣传和反腐倡廉等教育,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让进课堂、进村寨、进头脑,坚定广大干部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努力建设诚信补郎。
(三)是加强基层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补郎乡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后确保乡文化站正常运转。同时,力争建成乡文化中心广场和农民体育健身场所、2--3个村级文化室、4--5个村级农民健身工程、3--5个村开通广播,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四)是加强文化产业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着力打造等堆村苗族刺绣文化产业和核桃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旅游、农民增收相结合,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打造知名品牌。
(五)是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培养一批文艺创作者,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把《补郎之窗》改为《季风》刊物办起来,加大补郎的宣传力度和提高补郎的对外形象。创建补郎网站,加强网吧、图书和市场管理,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意见建议
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精神,结合当前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和建议,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及政协委员批评指正。
(一)关于怎样打好穿洞文化这个品牌的问题?普定是文化大县,以穿洞是亚洲文明之灯而出名。我想,县委、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穿洞文化的投入和打造,不仅要有一支稳定的穿洞文化干部队伍,而且要有相对应的穿洞文化馆或者与穿洞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让来的人来了不想走、去了还想来,做到名副其实。
(二)关于怎样把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的问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安普干道修通后与安顺同城,普定又有穿洞文化、有夜郎湖、有猴场的普屯坝、有马官的文昌阁、化处的朵贝茶等景点,县委、县政府只要精心设计、加大投入并赋予一定的文化色彩,且形成一定的旅游链,我相信文化与旅游结合将会给普定财政、农民增收和对外形象带来很大的效益。
(三)关于怎样实现村组通广播的问题?现在乡镇的工作任务重、面广,乡村干部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政策、国家法律和做实际工作时要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如果各村各组都安装了广播,对于宣传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关于怎样提高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政风行风建设及学雷锋、道德模范、和谐家庭、孝顺媳妇等精神文明创建评选表彰活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让思想道德建设进教材、进课堂、进村寨、进头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兴诚信、文明、守法之风,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五)关于怎样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问题?要广泛开展文明网站
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法规、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会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第三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纲)
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纲)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内因)分析:我国的经济现状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虽然在改革开放进程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上来说,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为了相适应,就必须发展繁荣文化。
2、加强文化建设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外因)
分析: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要想在国际上赢得主动,就必须发展好建设好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深刻理解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科学内涵
第一问题:为什么要提"大"发展"大"繁荣
主要介绍与国际上的文化相比
第二问题:以什么方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引用报告中一句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第三问题:怎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6个字概括为:统一思想、营造环境、立足本位、不断创新。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统一思想
2、建设和谐文化是营造文明风气的重要支撑。———营造环境
第四篇: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①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力。③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第五篇:胡锦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胡锦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1年08月24日13: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上午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蒯大申研究员、中央宣传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李伟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要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成效。